第一篇: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三大命题趋势分析及应对
上海高考英语作文三大命题趋势分析及应对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忠平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被当作是下一学年教学的风向标。教师往往会极为重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深刻领会测试内容的发展方向,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在高考中把握题目的要领。
近几年,高考英语作文在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从2005年以来,极大部分年份考查了以文字描述作为提挈文章的关键词,而今年的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出现了以漫画形式提挈作文的“新”状况。形式虽然出乎大家的意料,但如果认真地翻阅今年英语高考的考纲,就会发现今年的高考英语考纲中写作部分给出的范文中就出现了两篇图表文文本。如果大家再翻阅近几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近几年高考上海卷英语作文命题所出的作文出现了文字描述(纯文字描述和表格文字描述)和图片描述交相辉映的趋势。其实,图片描述和文字描述如出一辙,实质上还是描述文,只是形式上的差异罢了。笔者希望通过审视阅读作文的命题轨迹,对大家未来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近几年高考上海卷中英语作文题目
■2010年高考
下图是小学新生的课堂一角,对照你当时的上课情况,作出比较并谈谈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必须包括:
●描述图片里学生上课的场景
●比较你同时期的上课情况
●简单谈谈你的感受(图片省略)
■2009年高考
某海外学校举行英语夏令营,开设了如下课程:园艺(gardening),烹饪(cooking),防身术self-defence),护理(nursing)。假如你是黄华(不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写一封申请信,报名参加其中一门课程的学习。新的内容必须包括:
●你感兴趣的课程
●你希望从这们课程中学到什么
●为什么想学这些内容
■2008年高考
你班将组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舞比赛(group dancing competition),班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对此谈谈你的想法。
●你的文章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你是否参加比赛
●你决定做出该决定的具体理由
■2007年高考
以“礼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该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你送礼物的对象及所送的礼物;
2.该礼物对他(她)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
■2007年春考
假如你是何林,在“笔友网”上看到以下两则寻友信息。从中选择—位作为你的笔友,并给他(她)写封信。信中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简单介绍自己。
2.根据对方信息说明你想与他(她)成为笔友的原因。
3.你的期待。
(注意:信中不得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Name:CarolAndrews Age:18 Nationality:British Hobbies:Music, dancing and reading。
Notes: Looking for pen friends who want to learn about other countries。
Name:Andy Jamieson
Age:17
Nationality:Australian
Hobbies: Sports, especially football;
traveling。
Notes: Looking for pen friends fromallover the world。
总结近几年秋考及春考上海卷的英语作文题目,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趋势1:从生活切入的描述性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英语作文的命题,几乎所有都是要求考生写一篇描述性的120-150字的英语文章。描述性的文章的特点在于,它比较容易“上手”,即学生看到题目不会一下子懵住,由于题目中带有较为详细的提示或者有着简单易懂的图片说明,学生下笔就显得比议论文更为容易。比如07年的题目是以“礼物”为主题要求考生写自己送出的一份礼物。看到这个题目,几乎所有考生的脑海里就会一下子涌现出生活中曾经送出过的礼物,经过整理并筛选,最终确定描写的对象。再如06年的春考英语作文题目是要求考生描述现在的居住情况等等。
另外,在文章的主题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要求考生从描写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入手的文章(比如10年、08年、07年和05年的高考,以及06年的春考),另外一类则是模拟一个生活中的情景,以此展开描述和分析(比如09年、06年和04年的高考,以及07年和04年的春考)。这两类题目的共同特点是文章的主题均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即使是后面一类,题目中模拟的场景都是与考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笔者认为,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命题来源于大多数考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由于这是和考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而且即使是上述指出的既定给出的题目,题目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此考生几乎不会出现无话可写的尴尬局面。
二、大多数教高三的英语教师都曾经或者正在使用“猜题”的方法,即教师根据以往的高考试题以及教学大纲,给学生一系列的范围并且相应的给出许多写作模板和范文,让考生在考前将之熟记于心,当考试遇到接近的形式或者题目时,考生就可以一一套用,保证在考场上的稳定发挥。可是,现在高考英语作文命题出现的新趋势,使得这种复习的方法举步维艰。虽然题目是来源于生活的,可是毕竟生活的范围太广了,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师和考生“猜题”的侥幸心理。因此若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稳扎稳打,重视平时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有利于考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英语作文的主题越来越接近生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的目的是使考生将英语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而不仅仅是脱离生活的、机械的学习,这也是应对中国学生在英语方面突出的“高分低能”的缺点的有效手段之一。
趋势2:英语作文的“语文化”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高考英语作文这种从生活切入的主题似乎大大降低了其难度。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虽然此类描述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更“有话可写”,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上述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有两个要求,描写只是其中的第一个要求,在我们看来那只是一个引子,仅仅是几句话带过的“述题”部分。而重头戏是后面的第二个要求,那才是评判作文质量的关键所在。还是以07年的高考为例,它要求在描写送出的礼物和所送的对象之后,还要写出该礼物对他(她)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考生所描写的礼物对于接受礼物的人是有意义的,自然地,如果需要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就要求考生在描写的背后揭示出具有一定深意的主题。再来看05年的高考,这次是要求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为题。很明显,文章要求考生描写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情,从而证明人各有所长,无论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这就要求考生在选题上要花上一番心思,文章所描写的事情必须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尽量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上能够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所以说,虽然文章的主题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文章的素材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可是考生在选题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上必须多花些心思,这是不是同我们在处理高考中语文的作文题时的情形一样呢?
趋势3:及格容易,高分难
以前的英语作文,如果达到了要求的字数、基本无语法错误、思路清晰、表达及过渡流畅,一般达到这些要求,就能进入至少“中上”的档次。但是,描述性的文章不同于考生们平时常常接触到的议论文,它没有能够套用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它对考生在文章结构的组织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一篇高考作文应该控制在120-150字之间,那么考生如何合理地安排呢?如果描述部分过多而忽略了中心的挖掘的话,那只能算是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因此,这里就要考验考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了,如何既做到“言简意赅”又能够表达清楚到位,这显然是比以前议论文一两句话的“述题”更为艰巨的任务。
另外,要想取得高分,还要求考生能够考虑那些别人想不到的主题。因为这里的描写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相近的表达,因此如果文章没有能够“脱颖而出”的地方,所得到的分数自然也比较普通。故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就要注重对于文章主题的挖掘,要让阅卷的老师看到你思想的光芒,发现你文章的闪光点。这些都是死板的模板、千篇一律的范文和单纯的描写所不能做到的
第二篇: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分析
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分析
1、从命题的目的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目标下的历史命题基本上实现了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的转变。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总题量只有46道题左右,分散到历史学科只有12—13道题。
如此之少的题量要想覆盖到很多的知识点是不可能的;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那什么是历史的思维能力呢?历史思维能力就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时空观,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认识和评价能力,知识迁移和表达能力,它是形成历史意识的根本条件。从考试学的角度看,这些能力可以分为记忆(再认,再现)能力,阐释(理解、分析、比较、评价、论证、归纳、综合)能力、应用(含文字表述)能力。在这三种能力中,记忆是前提,阐释是关键,应用是目的。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务必要准。而阐释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将阐释能力运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即为应用能力。在高考中,通常以解答题目的形式体现出来。
2、从命题的方式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命题,通常围绕教材的主干知识设计一些中心问题,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设问,将这些中心问题考深、考透、考全,从而也就考察了考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历史试题知识覆盖面不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教材主干知识或中心问题的考查,在选择题中常以问题链的形式出现,即一个大题干即为一个中心问题,在此之下设计3—4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小问题,试卷中单科的全部选择题也就只能考查3—4个中心问题。例如,2004年春季高考历史学科12道选择题,围绕“国家统一”和“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抗争”这一中心主题,考查考生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综合能力。对历史中心问题的考查,在非选择题中则通过不同性质的材料或设问,回归于同一个问题。例如,2004年新课程卷中的一道材料解析题,围绕着政治家格提秀斯的言论、国际联盟的盟约和联合国宪章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分析各自的特点,区别其异同,并最终落脚于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的看法。2005年全国文综卷中的一道材料解析题,通过设置几组不同的有关“民族主义”的背景性材料,让学生分析“民族主义”在近代史上不同国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并要求学生对“民族主义”的作用作出评价。高考这一命题特点对我们的启示是:与其对知识面面俱到,还不如深入透彻地把握学科中的某几个中心问题,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题目设计的方法看。题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材料的新颖性,即题目中的材料不直接来自教科书;二是设问的多向性,即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查并且往往是逐步深入;三是切题的灵活性,即切入题目的材料,不一定都是原始的文字材料,能够体现历史主题的地图、图表、文物、艺术品都可以作为题目的切入点,从而有利于考察考生的思维品质。四是非专业性,即题目内容不一定全是学科性质的,不需要很多的历史知识储备也可以回答,但需要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背景。例如2004年新课程卷的最后一道关于“煤炭资源”的材料解析题只归纳几种观点即可。但这个特点并不代表今后的命题方向。
在题目设计的方法上,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就是材料解析题,它大有取代问答题主宰全卷的趋势。所谓材料解析,实则是给考生提供一种新的背景性知识,让考生通过阅读、分析、进行联想、迁移、比较。或论从史出,或以史证论。它能考查历史学科的一切能力,也可以考查跨学科综合的能力。其特点是:(1)材料的来源广泛;(2)设问灵活;(3)试题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如前述关于“民族主义”的材料题。材料解析题也可以衍生为选择题和材料问答题。
4、从体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看。试题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即通过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例如2003年文综卷“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和我国人口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汉长城与明长城联系起来,再发散到大西北的开发以及民族关系问题上,并引伸出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对话。2004年春季高考试题从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最终导致落后挨打,与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带来经济腾飞的变化作鲜明对比,透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强烈地体现了历史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教育的功能。
5、从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看。首先是突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其次是注意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一般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1)政治和行政体制变革;(2)中国历史上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3)霸权主义;(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5)统一战线;(6)中国的近代化进程;(7)国际关系;(8)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开放;(9)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10)民族关系等内容。
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师,试题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十分突出。2004年的新课程卷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就没有出现三个学科综合的大题目,但这并不能代表今后命题的方向。因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之间的联系本来就非常密切,《考试说明》中也有这种要求。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强调三个学科之间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因而考查难度也很大。例如2002年夏季高考试题,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入手,考查河南开封产业结构调整;从“古丝绸之路”入手,考查亚欧大陆桥的政治、经济意义。而2004年春季试题“珠江三角洲”一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有利条件,联系历史知识分析广州在唐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从清政府对广州的相关规定,分析说明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从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分析广州和珠海制造加工业的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一国两制”在我国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意义。一道题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方方面面,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进行思维跳跃,不断进行归纳、对比、联想,对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好答案的层次关系,形成逻辑合理的答题语言。
第三篇:201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
201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 全方面解读中、高考教育改革风向标,不难看出中高考命题大趋势---难度降低,卷面上80%分数为“核心考点”。150分的试题中,有110分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这些核心考点就能得80%的分数。其次压轴题从“考难题、考运算”变为考思路、考理解。从往年的“图文并茂式”或“强大繁琐计算式”改以从思路入手,考理解、考证明。
第四篇:【英语】2018高考英语作文命题三大热点
2018高考英语作文命题三大热点
一.传统文化
假定你是李华,你校的交换生Tom对中国的民间艺术很感兴趣,本周五学校将要举办”校园文化周",请你写一份封电子邮件,邀请Tom去体验编织艺术,内容包括: 1.提出邀请并简述原因
2.活动的内容(了解编织艺术的历史:1000多年;观看编织艺术的展览;用竹子编椅子,窗帘,装饰品)
3.约定与Tom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4.期待对方的回复
Dear Tom,Here comes a piece of good news.TheCampus Culture Festival will be hosted this Friday.Since you have astrong passion for Chinese folk art, it’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to invite youto join us to feel the fascination of the weaving art.The activity is scheduled to lastapproximately two hours, from 3:30pm to 5:30pm in the school hall.It covers awide variety of content.Not only can we appreciate numerous appealing weavingworks ranging from chairs to decorations, but also we’ll watch the documentary concerningthe history of the weaving art.In addition, som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willbe invited to deliver a lecture about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weaving art, during which time you will be definitely gain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it.By the way, if you are available, we’ll meet at threesharp outside the school gate.How I hope you can take my invitationinto consideration!Your timely reply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Yours, Li Hua
二.共享单车
假设你是李华,你校的新高一交换生TOM对共享单车感到新奇,请你写一份邮件,邀请他去体验共享单车。内容包括:1.现象 2.共享单车兴起的原因 3.约TOM周末骑共享单车
Dear Tom,Learning that you have a strong fancyfor the shared—bikes,I am glad to tell you som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it.Currently,the bike—sharing program is popularamong people ranging from the old and the young,as a result of which such a bike can beseen here and there.The shared—bikes come into being for thereason that the shared—bikes solves the last kilometer problem efficiently andmakes contribution to reducing air pollution.The more shared-bike we ride,the better environmentwe have.So beneficial is the shared-bike that weought to have a try.I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ide the shared-bikes with methis weekend.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Yours, Li Hua
三.广场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舞大妈们掀起了一场广场舞热潮,甚至把广场舞跳出了国门。请以广场舞为主题,完成一篇文章,内容包括: 1.描述当前广场舞的现状 2.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陈述利弊以及表明个人态度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people,including the elderly people as well as some young people, will gather in thedancing square early in the morning or late in the evening due to the fact that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life develop rapidly.When it comes to square dance,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it makes a tremendous difference to people’slife.For instance, not only dancing women promote people’s relationship butalso it makes contributions to people’s health.However, dancing has some disadvantagesof its own despite its advantages.When dancing, the dancing women play loudmusic unconsciously, which gives rise to dissatisfaction.Personally speaking, I am definitely infavor of such behaviors.By the way, I do hope the dancing women can try theirbest to regulate the volume of music.Only in this case can we create aharmonious community together.
第五篇:2013中考英语命题趋势
文件简介::
2007年5月27日,我参加了由市教科院牵头组织的中考命题小组进行了为期23天的命题工 作。在整个命题过程中,我看到了教育局、教科院领导、教研员以及各位老师对命题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于英语来说,每一个试题,每一个单词、标点,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核对与审核,对每一个可能产生误解的答案反复推敲,直到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
英语考试刚结束后和在改试卷期间,我打听了老师对试卷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试卷贴近学生实际,命题深浅度的把握较好,在整体型上体现了能力的升华,在阅读上体现了阅读的技巧与能力的完美结合。在任务型阅读上,文章设置简单,但能力要求较强,并注重学科渗透。体现了中考的思路,而且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后期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文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有话可说,具有实用性。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市中考考试命题,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给了我很多启示,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有欠缺,看到自己的不足。我想以后,我会加倍的去研究教材,研究中考,更好的服务教学。
下面我从命题人和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角度谈一谈命题的感受、部分老师教学行为与考试要求的偏差、及如何提高后期的复习质量。
初三英语教学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如何通过短时间的复习,做到事半功倍,是摆在我们全体初三学生和科任老师面前紧张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的问题,面对中考,有些教师和我本人一样感到压力很大,想方设法、争分夺秒、通过大量的练习,去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考试要求的偏差,采用一些过急的措施,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了情绪,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何提高质量,特别是今后的复习质量,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下自己对复习的一些看法,与各位同仁探讨,欢迎批评指正。首先,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中英语三年共七本书(除Starter外,共34个单元、12个模块)语言知识复杂,内容繁多,我想我们应该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复习课上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观察、发现、联系、对比、总结、归纳的认知学习、迁移学习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着重把握中考要求及考试范围,对《中考说明》要反复研究。整个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轮复习”。
第一阶段:“依标靠本、温故知新,构建牢固的基础知识网络”
这是夯实基础阶段,将课本中的重要的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地再次呈现。这个阶段学生要有效的做好笔记,记录自己薄弱的或未完全掌握的。教师要充分研读《英语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在语言知识上,不但要重视词汇和语法,特别要注意66个功能意念项目表和24个话题项目表中五级的目标要求;在语言技能上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认真备课,用好教学案!
学生在复习每个单元所学内容,着重点放在每个单元的Reading Grammar Integrated skills和Main task,熟记单词及重要的短语、词组,并将它们融入到具体句型及课文中一起记忆,对那些平时疏漏过的单词要重点记忆,必要的辅以听写作为检测学生的手段。
第二阶段:“分类复习,突出重点,提升系统知识的运用水平”
这是强化阶段,通过练习查漏补缺,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学生要做好错题本,及时的提问。这一阶段应在总揽教材,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总结为辅,学生复习为主。所复习的内容包括冠词、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动词、句子等。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少讲或不讲,对学生不够熟练的要重点讲,每复习一个项目,让学生找出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寻找专项练习。做到项目有专练,人人有所得。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使学生对每项内容得以全面、系统地巩固和提高。
第三阶段:“紧扣题型,讲练结合,提高全面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这是一个综合训练阶段,是模拟实战演习阶段,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心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训练。专项训练仅仅是就某一个知识点的单纯训练,在此基础上,我想我们应紧扣中考题型,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即有选择地进行听力、笔试为一体的成套试题的训练。通过对学生限时测试,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
上升为综合运用能力,逐步适应中考要求。
在以上这些阶段,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配合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大家一定会学有所获。
几点建议:
根据07年参加中考命题的体会,对各地区历年的中考试卷,试题类型结构的认真研究,我认为对学生每一种答题思路和方法加以指导,力求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听力:每年的英语测试卷中都有听力测试,听力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虽然听力题型多样,但是对话理解和短文理解是最为常见的题型,也是听力中的难点,容易失分,在做题时予以重视。
做听力理解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捕捉测试信息:试卷发下后,充分利用听前的几分钟时间,马上阅读“ 听力测试 ”部分,了解题意,把握所给问题与选项,这样可以有助于预测听的内容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长对话理解题,往往能透过选项内容,推断对话涉及的内容。
2.边听边速记要点:听录音时,边听边记对解题大有好处。根据问题记下对话中的地点、人名、数据等。3全面倾听,获取信息:在听对话时,要跟着录音全面倾听,听时要带着问题获取答题的信息。听力要求考生从头到尾往下听。如果因一题或一两处未听清而卡住,应马上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跟不上录音而漏听。4明辨话题,理解内容:听音时,要从获取的信息中判断语境,若判断错误就会影响作答。如打电话和普通对话就有很大的差别,说“ 我是李明 ”,电话用语是 This is Li Ming(speaking)。日常用法是I’m Li Ming.建议多听一些英美人士的原版录音。平时就要多加强训练,尤其是中考前的一个月,应加强训练,做到每天都有听力练习,以便提高听力应试能力。
二、单项选择:单项选择题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交际性,在一定的语境上考查冠词、数词、名词、形容语、副词,动词等;着重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习惯用法、日常用语及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单项选择题的设计由传统的单纯考查语法知识逐渐向英语应用的方向发展,不是孤立地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识记能力,而是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正确、合理使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题干语言丰富,知识覆盖面广。
三、完形填空:完形填空题立足语篇,注重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语义辨析和语义理解能力的考查,淡化文字层面的知识,强化从全文的整个角度去分析,去归纳,去猜测,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设计了一些“功能性”选项。部分题目采用后线索的命题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对整篇文章做出推断、归纳和整理后得出答案。
做此题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首句的开篇启示作用。
(2)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3)符合短文内容,遵循语法规则。
(4)复读全文,核定答案。
四、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的题量大、分值高,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点题型。
选材特点:题材多样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寓言等题材,内容涉及新闻、广告、科普、医疗、教育等,文章的体裁从记叙扩大到产品说明、逻辑推理及实际应用等文体。
做阅读理解的步骤及技巧:
(1)审视标题。标题是文章内容的凝聚,它会给我们启发和想象,可预测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理解,提高做题效率。
(2)首先通读全文,迅速抓住文章内容,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阅读,并重抓住主要信息。
(3)阅读短文后的选择题,包括题干和选择项,明确问题的要求后,再细读全文或有关段落,最后选定答案。若阅读材料较短,先读材料,后读题目。这样能够掌握内容,获取总体印象,避免主观臆断,断章取义;若阅读材料较长,可先读题目,然后看材料,这样就可带着问题读,加深理解要点。
(4)答完一篇短文的全部题目后,再把短文读一遍,逐一核对答案。
常见题型:(以07盐城中考英语试题为例)
1、主旨大意题
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孔之见,所以统览全篇和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问题会给你提供信息 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在统览全篇的同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捕捉主题 句,因为一些显性的答案是可以从主题句中直接回答,而隐性的答案则是要通过对全篇的理解才能得出。主题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概括全段思想。
2)一般位于段首、段尾或位于段中,它通常是用单词、短语表达的。当然,有些短语没有完整的主题句,其主题只好依据整篇文章及上下文的语境,不是某句话的表面意思。
3)解这种题目时,不能只凭文中的只言片语而断章取义,比如涉及文章的标题(title)、主题(main idea)、结论(conclusion)、结局(end)等有关问题,都需要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所学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科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推理、判断,从而获取文章中内隐的信息。
典型例题:如:第Ⅲ篇 第56小题: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_______________.A.I love my bedroom B.My family and my house
C.Houses in England D.Inside an English house
答案为D。作者用图文形式介绍了一个英国家居,从Kitchen、Bathroom到Bedroom都做了相关的介绍,如果学生把握了这类题型的特点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如:第Ⅳ篇 第59小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A.education in Africa B.Children’s school life in Africa
C.the Internet in Africa D.children’s daily life in Africa
答案为D。全文从所给的三个小标题Education、Daily fun和Internet就能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
2、推断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难度,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必须根据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后,才能找到答案。有时甚至还得联系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语气等弦外之音、文外之意加以推理,这些题目一般都是深层意义的题目,他们没有明示,大多数属于模糊性的,甚至是模棱两可。解答这类题时,要求同学予以高度重视注意从话题出发,充分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内在含义和字里行间中,从作者的态度和取向中获取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应特别注意以下特征。
1)吃透文章的表层意思,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
2)推理的根据来自于上下文;
3)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4)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suggest mean infer(推断)from the fact indicate(暗示)conclusion,probably,likely,reason,because,according to"等。
典型例题:
如:第Ⅳ篇第60小题: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推断)that _________.A.football is not popular among children
B.children in Africa have to pay for school
C.some children in Africa have to take two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D.people in Egypt and South Africa may get higher pay than people in the other countries
根据文中:Egypt and South Africa are the top two users of the Internet in Africa.All of the capital cities there can get on the Internet.和It’s really expensive to get on the Internet.这些信息得知答案为D.3、事实细节题
在阅读理解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事实或细节题,下面仅就这类题的正确解法作简要说明。首先是直接理解性题目,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要通读全文,了解文中所叙述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有的甚至可以从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另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对文中个别难词、关键词、词组或句子作出解释或需要对有关的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和信息、甚至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建立准确、立体的理解和判断。
典型例题:如:第II篇 第50小题:
How long will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Torch Relay last?
A.One month.B.Two months.C.Three months.D.More than four months.这道题答案为D。文中:The planned route would last 130 days and travel 137000 km.就可得知,只要把130天换成4个多月。对于这类型的题只要通读全文,了解文中所叙述的重要事实或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
4、猜测词意题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学生两方面能力。根据上下文推测和判断生词、短语或句子在阅读材料中的含义,即利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和上下文中的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有时还需依靠常识和经验。猜词的活动是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作为干扰项出现的错误选项,一般多是学生比较熟悉、想当然的词典意义,或者适应学生习惯的汉语思维方式;而正确的含义往往不只是词典上的,而是要通过上下文内容的提示才能确定的,解这类题时应注意以下特点:
1)注意一些过渡词语,如that is this is in other words等,它们直接引出了同义解释;
2)注意连接词及被猜测的词前后的因果,让步,递进,转折,列举及承上启下等各种连接上下文的特殊功能。
3)注意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位语、定语从句,相似或相反的结构等。
4)对于句中首字母或全部是大写的单词应该猜出可能是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组织等),因此拼读有时是最合适的方法。
典型例题:第Ⅳ篇 第57小题和任务型阅读的第64小题:
The underlined word “Chores”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A.网上冲浪 B.家务杂活 C.体育活动 D.家庭作业
这道题答案为B。从下文中They have to get water and firewood for the family every day.Also there’s cleaning washing and helping Mum with the meal.就能猜出Chores是“家务杂活”
典型例题:第64小题:
Seven years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it was introduced to ___________.On the map No.________ is where the country is.第65小题: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s of the word varieties in a dictionary the word varieties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__.variety [ ] n 1 多样化的;变化:give ~ to the programme使节目丰富多彩 / His writing lacks ~.他的文体缺乏变化。2种类:a choice ~ of black tea特级红茶 / varieties of cloth各种布匹 3种种:Iron has a variety of uses.铁有种种用处。4 【生】变种;品种;【语】异体:a new variety of apples苹果的新品种
任务型阅读:从07年开始,我市的中考增加了任务型阅读。任务型阅读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型教学的任务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新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提供信息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理解、逻辑推理
及社会生活的综合运用能力。任务型阅读解题步骤和技巧: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这种题型通常在短文前有一段文字说明,学生在做题时,应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大意去完成具体的任务。
2.快速阅读,掌握大意。在做题时要快速扫视一下文章的大意,然后结合前面的题目的要求,大致明白所要完成的任务。
3.细读题目,完成任务。在明白题意和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后面的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去完成所要求的任务。
4.复读文章,核实任务。在初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以后,学生必须再仔细阅读所提供的短文,结合题意、文章和文后提供的任务信息、认真核实任务以保证答题正确。
总之我们要根据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采用不同的答题技巧,仔细斟酌核对答案。如果时间允许,再将原文读一遍;用全文的主题思想统率各思考题,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目的在于对所做答案进一步审查,推出未解答的题,以便减少失误。
五、改进词汇学习的方式
词汇量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从初中一直到大学,词汇都是困扰学习者的主要关卡。使用新教材以来,老师和同学觉得最大的挑战便是词汇学习。
词汇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三年中书中出现的词汇近3000个,而1993年以前初中毕业的词汇量为800个左右,即便是06年的毕业生使用的教材词汇量也就在1600个左右。许多同学谈起英语学习的困难,首推单词记不住,也没兴趣记,中考单词拼写得分率也比较低。在初三最后阶段,如何复习词汇,如何提高词汇识记的效率?那就从认识单词多面体开始,用各种途径了解词汇这个朋友吧。
词汇的学习,其实不仅仅是记“单”词,而是不“单”记词。
不记“单”词,指的是单词记忆不要仅停留在单词形式这一层面,而是要立体识记单词本身。有同学一复习词汇便是背单词。死记硬背“单”词会让学生在枯燥和低效中记忆,要把词汇学习与语音、核心词、同义词、反义词、易混词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单词多面体。
不“单”记词指的是词汇学习的途径多样,学习词汇的目标是为了运用,因此词汇学习也不能“单”记词,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重视词汇在语篇和情景中的运用。
六、书面表达:
A:句子翻译:让学生了解句子结构,先写出所要用到的词、词组和句型,注意句子的整体结构;特别要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
B:书面表达:其要求是:紧扣题目,覆盖所有内容要点,没有语法和词汇错误,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格式正确,标点符号准确,符号英语的表达习惯,词数基本符号要求。做书面表达的步骤与技巧:
1.认真审题,明确文体。首先应仔细阅读写作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中英文提示,确定目的。要求及中心内容,从而确定所写的文体和格式,明确是写记叙文还是应用文。
2.列出要点。可依据提示短语(词),将其扩展为符合所写文章内容的句子(中心句)使文章内容完整,语义连贯,时态、人称皆正确。
3.默读检查,注意格式。仔细默读所写短文,检查各个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文章的格式
是否符合要求。要注意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及大小写的正确,并对时态、语态、单复数、主谓一致进行详细检查。
此外,考生在做书面表达题时,要注意使用必要的过渡词:开头、结尾要丰富多彩,增强可读性。再者一定要注意书写端正、卷面整洁,给评卷人一个良好的印象。
七、《中考说明》的使用
要用好《中考说明》,首先必须彻底理解英语考试说明,尤其是08《中考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和以往有何不同,注意题型、分值等方面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用好《中考说明》创造了条件。08年《中考说明》对初中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有系统的整合,以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强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教学关注社会与生活、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经济等。它强调“能力立意”的思想,要求考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难易度的把握上尽量顾及了“两考合一”的考试功能,既考虑广大考生的毕业要求,又体现高中升学的选拔功能。
1、根据题型和分值,确定复习内容和复习时间的分配。08年《中考说明》确定了08年中考的英语题型为六项:听力为30分,单项选择10分,完形填空15分,阅读理解40分,词汇20分,写作25分。今年听力测试的形式和分值作了调整,其它没有变动,我们要将《中考说明》中的这类题型铭记在心。
2、认真阅读“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对其中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要深入理解,对上述考试内容的能级要求要做到胸中有数。例如,词汇方面的能级要求是“了解08年中考英语词汇表中所列词语;学会使用词汇表中所列词语;学会使用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熟记词汇表中的词语,加强对这部分的词语的掌握情况的检查,让学生对这些词语逐一过关,并且在作业测试命题时就以这些词作为考点让学生练习。被动语态增加了相应的内容;特别要注意66个功能意念项目表和24个话题项目表中五级的目标要求;在语言技能上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能力。《中考说明》中只要求理解的,不要求使用的,打*的,像虚拟语气wish;无时态变化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定语从句等只稍作复习。
3、如何使用《中考说明》
模块知识训练与巩固是《中考说明》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提炼与升华,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今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年中考,这一部分更是命题者命题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对这一部分复习材料的利用直接影响《中考说明》使用的质量。各个县市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对每一模块的重点聚焦部分,可在第一阶段使用,采用当堂完成的方式,精批细改,检测学生对该模块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让学生将错误分类汇总,留待以后复习过关,并作为下次作业或测验采题的依据。对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可将“重点聚焦”中列出的重点词组、重点单词让学生逐一背诵过关,避免由于时间短,课本内容多而繁杂而使得学生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从而对复习失去信心。在第二个阶段,各题型的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专项训练,应让学生限时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和判断能力,同时对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能力。各模块的综合练习可以在第三个阶段或在该模块复习结束之后使用,对复习内容进行测验,并对试卷的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讲评。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认真研读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对我们在复习中把握重点,合理利用复习时间,科学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率,更有效地使用《中考说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