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时间:2019-05-12 13:3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第一篇: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四川省荣县正紫中学龚让能

现在的语文教师没有几个不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的。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老师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批阅大量的劣质作文,使得身心倍受煎熬。试想,如果批阅的大多是优秀作文,那么,批阅者的感觉应是春风拂面、身心舒爽了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作文教学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总结作文教学的得失利弊就是刻不容缓的事。下面试从教与学的角度,谈谈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的文本阅读的时间。

许多人对电视机可能又爱又恨。爱它,因为它是我们娱乐和消遣的一种方式;恨它,是因为它耗费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大人尚且难以抗拒,更何况年纪尚小的学生?我们暂且不在这里比较电视阅读与文本阅读的优劣,因为有许多专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只想谈谈学生在电视上的投入与回报的关系。从电视节目的分类来看,比重最大的是成人节目(有些专为老人),其次是为小朋友的,还有极少数的中性节目,如“动物世界”等。仔细一想,专为中学生安排的节目少得可怜。只要往电视机前一坐,我们的中学生自然不甘降级为小朋友,于是与大人一起分享成人节目(自然是以连续剧为主)。言情、武打、凶杀、多角恋爱、奸商、贪官、市侩小人……让这些未成年人从电视中了解社会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更多的是一些血淋淋的场面和由此而暴露出的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这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有良知的文艺作者自然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但仍有一些文艺工作者,为了收视率而臵良知于不顾,害了许多无知的青少年。如历史人物吕不韦,史书上皆评价其为“权谋家”、“权术家”、“奸商”等等,可在前不久的电视剧《战国英雄吕不韦》里,竟然冠之以“英雄”,全然不管史书的记载及历史学家的评价,向人们传播了较多的错误知识,更兼在剧中对吕不韦耍弄权术抱欣赏的态度,这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的影响呢?尽管剧中也着力表现了他对秦朝的贡献,但剧作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吕不韦的阴谋伎俩。此等电视剧,将把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我们的学生?令人气愤的是这样颠倒黑白的电视剧依然有呈上升的趋势。可以断言: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的学生,如果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和辨证的看问题,那么,他的思维必将缺乏应有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同时所固有的道德防线也将会日渐减弱。

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正以极快的速度侵占着学生的阅读时间。由于网站的不可控制性和我国网络管理的滞后,以目前的状况而言,触网的学生,大多成了牺牲品(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报道)。他们上网或是聊天,或是玩游戏(目前最多),或是截取黄色信息,若想找点有用的学习资料实在太难!2001年8月11日的《深圳特区报》报道,有一客户在书店买了一本中小学生学习网站指南之类的书,书中提供的网站有近一半打不开,打开的多为黄色网站。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再不对非法网站加以清理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

电视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大量的阅读时间,并逐步摧毁了我们传统的阅读阵营,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引领学生科学的安排业余生活和有计划的阅读,自觉的抵制现代传媒的不良诱惑将是当代一个有些沉重的话题。

二、学习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观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

三、道德意识的淡化,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低下。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之高下,决定了文之优劣。当然,今人与古人对“道”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不妨把它视作广义的道,包括是非观、价值观、理想与情操等等。我们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可能常常遭遇这样的困惑:学生要么是空喊口号、高谈阔论;要么是文弱无骨、虚张声势;要么是浅薄庸俗、空洞无物。他们完全是在那里“做”文。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道德意识的淡化,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低下。

其实,我们的学校教育花在学生道德教化方面的精力并不少,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穷困已久的国人在汹涌的经济浪潮面前,很难抵挡金钱的诱惑,一时间拜金主义的思想泛滥开来,这不可能不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禁锢的思想一旦开放,必然导致较长时间的意识上的迷茫,西方强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评判标准,而这一切也正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的学生“崇洋媚外”就不足为怪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人从英雄崇拜的美梦中醒来,这一梦想的破灭,必然助长个人主义的膨胀;诸多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使得许多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的学生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家庭教育的不当,导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连亲情和友情都不能正确看待,在他们眼里,亲人和朋友的关怀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试想,“道”之不存,德又从何谈起?难怪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精神文明要和物质文明一起抓,难怪江泽民同志现在反复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难怪今年的高考作文要以“诚信”为话题,可见举国上下都已意识到了德之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实在让人担忧。若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以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要想根除作文中出现“贫血症”和“软骨病”是根本不可能的。

四、实用主义泛滥,导致作文训练没有扎实的根基。

尽管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有较为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但是它并没有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我们的教师只能唯高考、中考是瞻,你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结果,学生考场上写出来的作文只能让人大失所望。其实,针对考试而训练作文的做法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表现,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平时就是这样训练作文的。学生作文离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又怎能建起高楼大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没有把精力花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上面,而是根据上一年的考题做跟风式的反复训练,其结果常常是马后炮。高考命题组为了防止老师猜题、押题,作文题型每年都有变化,有时变

化很大。作为指导老师,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应当在认真分析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的同时,扎实地进行基础训练,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其实,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变化轨迹十分明显。从立意方面来看,已经逐步摆脱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侧重检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从语言表达方面看,学生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只有诗歌暂时是禁区),而不仅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式的测试,并且将语言表达的分值提到了首要位臵。这些变化说明人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地提高,人的个性在逐步地张扬,考生享有越来越多的话语自由。比如现在的话题作文,尽管它已暴露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但是它提供给考生的自由空间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因为它体现了作文价值的回归。生活的积累、人格的提升、语言的锤炼,是决定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尺度。如果我们还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心态,把赌注押在某一种作文形式的训练上,甚至猜题、押题、让学生背范文……此等做法的后果可想而知。其实,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社会……那么,考试作文,何怕之有?

五、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的,它不但是成功实施阅读教学的保障,而且也是指导作文教学的必备条件。一个缺乏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若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不可能。我们常常看到,作文课上,许多老师只是硬梆梆地甩给学生一个作文题,到了钟点将本子一收(总有许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然后每篇写几句公式化的、无关痛痒的评语,等到学生都已遗忘的时候,作文本才发到学生的手里,准备完成第二次任务……如此循环,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不得而知。写作文,本该是最富激情、最富创造性的劳动,结果竟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式的操作!

一个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的老师,怎能真正地体会学生的作文甘苦?怎能与学生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一个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老师,必然会从作文训练的导入、题目的设计等方面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给学生以信息反馈,必然会给学生的作文以最大的理解与肯定,同时诚恳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作文的成就感……渐渐地,学生感觉到:作文,原来是出于倾诉的需要,一次作文,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作文并爱上了写作,提高水平不是指日可待了吗?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有一定的写作水平,还应该具备人文情怀。其实这本身就是两个关联紧密的概念,因为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正是有了这种关怀,才使得他们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与个人的忧乐本身,而具备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屈原、杜甫、苏轼、曹雪芹、雨果、巴尔扎克等,这些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大师们,哪一个不是怀着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大同情心、大悲悯心?我们无法、也不必苛求我们的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却有责任使学生具有起码的同情心、怜悯心,让他们热爱生命(广义的)并敬畏生命,让他们像爱惜自己一样去爱周围所有善良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大自然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让他们知道和平与自由的珍贵并树立誓死捍卫和平与自由的理想。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物欲日益膨胀,这种膨胀如果没有人文情怀的制约,人类只会加快自取灭亡的进程。说到底,就是我们不能以精神的赤贫换取物质的富裕。如果我们的学生处于精神赤贫状态,作文就会失去灵魂。学生精神层次的修养,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对于学生来说后果是可怕的。

当然,许多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不注意自身的修炼,另一方面则是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大的意识形态支配的结果。

造成作文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不只这些,但责任并非都由语文教师来负,因为任何教育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直面其中的问题,是为了引出疗救的方法。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出疗救的灵丹妙药,但我们期待这样的现实应该不算奢望:让学生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全社会都来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文艺工作者不但要有起码的良知,而且应该主动面向中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好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想方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学会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尽快研究出合理的作文评判标准,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真正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避免不劳而获的现象……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这样的现实应该为期不远

第二篇: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语文教师没有几个不为批阅作文而感到痛苦的。这痛苦一方面缘自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另一方面则是老师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批阅大量的劣质作文,使得身心倍受煎熬。试想,如果批阅的大多是优秀作文,那么,批阅者的感觉应是春风拂面、身心舒爽了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很少进入这样的佳境。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打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旗号,实质上是阅读教学唱主角,另外,从教材的编排体例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其实,传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中的“读写结合”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思路。可是在近百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因为盲目追随西方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点不伦不类,非但阅读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文教学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当然,我们并非要求受教育者都把写文章当作经国之大业来做,但提高人们对作文的认识,提高作文教学在人的成长中应有的地位,总结作文教学的得失利弊则是刻不容缓的事。下面试从教与学的角度,谈谈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

笔者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的,大量的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顶多是做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而已。那么,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阅读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时又充满激情的老师,引领一群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畅游。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对话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因此,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太多让人遗恨的地方,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冰冷的训练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成了习题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习题,并不懂得真正的阅读,此“遗恨”之一。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老师是教参的奴隶,学生是老师的奴隶,全国的师生被一个标准捆绑在一起(尽管这个标准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不听一听学生的声音呢?),全国的师生所发出来的声音几乎一样。如此阅读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熄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有时还传给了学生许多错误的信息......此“遗恨”之二。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不能甄别选文的优劣,不能适时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的美文,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世界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此“遗恨”之三。正是如此多的阅读教学的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

二、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的文本阅读的时间。

前面已经谈到,许多老师不能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还因许多其它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我认为,罪魁祸首当推现代传媒。许多人对电视机可能又爱又恨。爱它,因为它是我们娱乐和消遣的一种方式;恨它,是因为它耗费了我们太多宝贵的时间。大人尚且难以抗拒,更何况年纪尚小的学生?我们暂且不在这里比较电视阅读与文本阅读的优劣,因为有许多专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只想谈谈学生在电视上的投入与回报的关系。从电视节目的分类来看,比重最大的是成人节目(有些专为老人),其次是为小朋友的,还有极少数的中性节目,如“动物世界”等。仔细一想,专为中学生安排的节目少得可怜。只要往电视机前一坐,我们的中学生自然不甘降级为小朋友,于是与大人一起分享成人节目(自然是以连续剧为主)。言情、武打、凶杀、多角恋爱、奸商、贪官、市侩小人......让这些未成年人从电视中了解社会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更多的是一些血淋淋的场面和由此而暴露出的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这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有良知的文艺作者自然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但仍有一些文艺工作者,为了收视率而置良知于不顾,害了许多无知的青少年。如历史人物吕不韦,史书上皆评价其为“权谋家”、“权术家”、“奸商”等等,可在前不久的电视剧《战国英雄吕不韦》里,竟然冠之以“英雄”,全然不管史书的记载及历史学家的评价,向人们传播了较多的错误知识,更兼在剧中对吕不韦耍弄权术抱欣赏的态度,这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的影响呢?尽管剧中也着力表现了他对秦朝的贡献,但剧作家津津乐道的还是吕不韦的阴谋伎俩。此等电视剧,将把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给我们的学生?令人气愤的是这样颠倒黑白的电视剧依然有呈上升的趋势。可以断言: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的学生,如果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和辨证的看问题,那么,他的思维必将缺乏应有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同时所固有的道德防线也将会日渐减弱。

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正以极快的速度侵占着学生的阅读时间。由于网站的不可控制性和我国网络管理的滞后,以目前的状况而言,触网的学生,大多成了牺牲品(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报道)。他们上网或是聊天,或是玩游戏(目前最多),或是截取黄色信息,若想找点有用的学习资料实在太难!2001年8月11日的《深圳特区报》报道,有一客户在书店买了一本中小学生学习网站指南之类的书,书中提供的网站有近一半打不开,打开的多为黄色网站。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再不对非法网站加以清理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

电视及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就是这样残酷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大量的阅读时间,并逐步摧毁了我们传统的阅读阵营,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引领学生科学的安排业余生活和有计划的阅读,自觉的抵制现代传媒的不良诱惑将是当代一个有些沉重的话题。

三、学习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观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

四、道德意识的淡化,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低下。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之高下,决定了文之优劣。当然,今人与古人对“道”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不妨把它视作广义的道,包括是非观、价值观、理想与情操等等。我们在批阅作文的时候,可能常常遭遇这样的困惑:学生要么是空喊口号、高谈阔论;要么是文弱无骨、虚张声势;要么是浅薄庸俗、空洞无物。他们完全是在那里“做”文。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道德意识的淡化,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低下。

其实,我们的学校教育花在学生道德教化方面的精力并不少,遗憾的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学校。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穷困已久的国人在汹涌的经济浪潮面前,很难抵挡金钱的诱惑,一时间拜金主义的思想泛滥开来,这不可能不对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禁锢的思想一旦开放,必然导致较长时间的意识上的迷茫,西方强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实力,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评判标准,而这一切也正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的学生“崇洋媚外”就不足为怪了。近二十年来,中国人从英雄崇拜的美梦中醒来,这一梦想的破灭,必然助长个人主义的膨胀;诸多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使得许多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的学生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家庭教育的不当,导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连亲情和友情都不能正确看待,在他们眼里,亲人和朋友的关怀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试想,“道”之不存,德又从何谈起?难怪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精神文明要和物质文明一起抓,难怪江泽民同志现在反复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难怪今年的高考作文要以“诚信”为话题,可见举国上下都已意识到了德之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精神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实在让人担忧。若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以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要想根除作文中出现“贫血症”和“软骨病”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理论的苍白和方法的杂乱也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

古人说,“文无定法”、“法到极处是无法”,这些说法看似玄妙,实则道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试想,文学史上有哪部名著(或名作)是按照某个方法创作出来的?所谓方法,都是后人根据已有的著作或文章研究出来的。不过,古人的这些言论中也包含了对方法的认可,即首先得有法。那么这些方法从何得来呢?主要是从大量的诵读中感悟得来。他们从前人的作品中摸索出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后,再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古人这种得法之法和对法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他之所以能做小说,是因为看了几百篇外国小说的缘故。当然,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作文方法,并能掌握几种基本的文体的写作。但问题还是出在这里,这“基本的作文法”从哪里来?对学生究竟有多大的指导意义?有没有负面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来看,研究阅读教学的较多,而研究作文教学就实在太少了。已有的一些作文教学理论中,大多因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而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这里要提到叶圣陶先生,叶老既是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个对语文教学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教育实践家(他总是歉称自己只是一个实践者),因而其作文教育理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遗憾的是叶老的理论并没有被后人发扬光大,而且有些理论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而常常忽视了生活的积累和精蕴的探求。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学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即便是表达技巧的探求,也没有产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总结出来的作文方法倒是不少,但皆因局限于某时某地某人而无法推广。有的老师能带出整体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是因为他本人在写作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有的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能够名躁一时,是因为遇上了个别或众多才情出众的学生。这种个例的成功常常掩盖着整体的不足。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也有少数的方法得以推而广之,如“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但是根据这些写作模式所复制出来的“新八股文”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这种种的方法,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有用吗?我们是在帮学生还是在害学生?!

我们呼唤有价值的作文教育理论的产生,期待指导作文的书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实用主义泛滥,导致作文训练没有扎实的根基。尽管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有较为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但是它并没有成为教师的行动指南,我们的教师只能唯高考、中考是瞻,你考什么,我们就练什么。结果,学生考场上写出来的作文只能让人大失所望。其实,针对考试而训练作文的做法就是实用主义的一种表现,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平时就是这样训练作文的。学生作文离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又怎能建起高楼大厦?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没有把精力花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基本功的训练上面,而是根据上一年的考题做跟风式的反复训练,其结果常常是马后炮。高考命题组为了防止老师猜题、押题,作文题型每年都有变化,有时变化很大。作为指导老师,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应当在认真分析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的同时,扎实地进行基础训练,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其实,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变化轨迹十分明显。从立意方面来看,已经逐步摆脱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侧重检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从语言表达方面看,学生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只有诗歌暂时是禁区),而不仅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式的测试,并且将语言表达的分值提到了首要位置。这些变化说明人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地提高,人的个性在逐步地张扬,考生享有越来越多的话语自由。比如现在的话题作文,尽管它已暴露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但是它提供给考生的自由空间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因为它体现了作文价值的回归。生活的积累、人格的提升、语言的锤炼,是决定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尺度。如果我们还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心态,把赌注押在某一种作文形式的训练上,甚至猜题、押题、让学生背范文......此等做法的后果可想而知。其实,只要我们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引导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社会......那么,考试作文,何怕之有?

七、教师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的,它不但是成功实施阅读教学的保障,而且也是指导作文教学的必备条件。一个缺乏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若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不可能。我们常常看到,作文课上,许多老师只是硬梆梆地甩给学生一个作文题,到了钟点将本子一收(总有许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然后每篇写几句公式化的、无关痛痒的评语,等到学生都已遗忘的时候,作文本才发到学生的手里,准备完成第二次任务......如此循环,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不得而知。写作文,本该是最富激情、最富创造性的劳动,结果竟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式的操作!一个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的老师,怎能真正地体会学生的作文甘苦?怎能与学生产生惺惺相惜的感觉?一个具备了一定写作能力的老师,必然会从作文训练的导入、题目的设计等方面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必然会以最快的速度给学生以信息反馈,必然会给学生的作文以最大的理解与肯定,同时诚恳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作文的成就感......渐渐地,学生感觉到:作文,原来是出于倾诉的需要,一次作文,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作文并爱上了写作,提高水平不是指日可待了吗?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有一定的写作水平,还应该具备人文情怀。其实这本身就是两个关联紧密的概念,因为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正是有了这种关怀,才使得他们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与个人的忧乐本身,而具备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屈原、杜甫、苏轼、曹雪芹、雨果、巴尔扎克等,这些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大师们,哪一个不是怀着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大同情心、大悲悯心?我们无法、也不必苛求我们的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却有责任使学生具有起码的同情心、怜悯心,让他们热爱生命(广义的)并敬畏生命,让他们像爱惜自己一样去爱周围所有善良的人们,让他们懂得大自然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让他们知道和平与自由的珍贵并树立誓死捍卫和平与自由的理想。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物欲日益膨胀,这种膨胀如果没有人文情怀的制约,人类只会加快自取灭亡的进程。说到底,就是我们不能以精神的赤贫换取物质的富裕。如果我们的学生处于精神赤贫状态,作文就会失去灵魂。学生精神层次的修养,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对于学生来说后果是可怕的。

当然,许多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的缺失,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不注意自身的修炼,另一方面则是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大的意识形态支配的结果。

八、评价体系的模糊,导致学生对作文的漠视。

作文评分的可信度与区分度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正是因为这一悬而未决的难题,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作文的漠视。他们的理由是充分的:你在作文上花再多的时间,考试作文又能高我几分?有事实为证:减负以后,家教兴盛,但有几人去请语文家教?是我们的学生语文都学好了吗?显然不是。在我国现阶段的考试中,高考的权威性、公正度是其它考试一时无法企及的。但是,高考作文的评分仍然缺乏可信度和区分度。著名特级教师章熊先生多次亲历高考语文阅卷现场,深感作文评分缺乏可信度与区分度,以至撰文大声疾呼,期待尽快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困扰作文评分的难点主要有二:作文价值的评判标准;阅卷的速度与准度。关于第一个问题,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一般从立意、选材、表达、结构等方面去分项评价,然后综合给分。但每一项究竟给多少,怎样才能减少单项给分的误差,整体感知和分项评价谁更科学,好作文与差作文究竟如何拉开差距......专家们的意见一直有较大的分歧。在数学考试中,某道题目,不管你写了多少字,书写有多工整,只要你思路不对,答案错误,那么,老师可以一分不给。作文能这样吗?至少现阶段不能。也许我们可以列出诸多理由来说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为不给零分提供足够的证据,但我们有没有站在那些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呢?我们都知道,一篇考场上的优秀作文,既不能碰运气也不只是一时的灵感,它需要考生多少积累多少才情呀!即便少数幸运者得到满分,其待遇仍不够公正,因为那些作文平平者得分也少不到哪去,比起数学和英语的区分度,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许多重理轻文的人就是这样想的)。这是十分不公正的现实,不但挫伤了优生的积极性,更可怕的是使许多学生由漠视作文到最终漠视语文。关于作文评改速度与准度的问题,已有不少人作过统计。高考作文的评改速度一般是2分钟左右判一篇,大概要一目十行的速度。如此神速,哪来的准度?为了少负责任,许多阅卷老师走的是中庸之道(给一个不高不低的分),其实这是最严重的渎职!此外,现阶段通行的几人独立评分,然后取平均值,其中严格控制高、低分等,这种做法貌似公平合理,可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区分度的进一步缩小。

因此,我们迫切地期待:及早解决作文评分的模糊性问题,增强可信度,加大区分度,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练习写作的重要性、写好作文的重要性。

当然,造成作文教学现状不佳的原因不只这些,但责任并非都由语文教师来负,因为任何教育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我们直面其中的问题,是为了引出疗救的方法。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出疗救的灵丹妙药,但我们期待这样的现实应该不算奢望:让学生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全社会都来营造读书的氛围,我们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多给他们介绍一些好书;文艺工作者不但要有起码的良知,而且应该主动面向中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好的精神食粮;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教师要想方法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学会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尽快研究出合理的作文评判标准,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真正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避免不劳而获的现象......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努力,这样的现实应该为期不远。

第三篇:从高考作文的现状反思中学作文教学

从高考作文的现状反思中学作文教学

应该说2010年的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出题专家也曾期望并预测今年的高考考场上应该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习作。可是事与愿违,从考场习作来看,从阅卷老师的面色及唉叹声来看,我们的考生还是囿于四平八稳的作文模式中;从专家与一线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争议来看,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深处误区中。现将本次我省高考考场上较显性的问题列举出来,旨在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同面对并作出思考,以寻求中学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修饰太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打造语言固然没错,如在文章的题目、开头及结尾等显现部位特意装点一些文采斐然的字句,是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但可能在备考时老师们对“凤头”“豹尾”概念的灌输,考生们在这些部件的修饰太过,而显得花哨做作。为追求文采而热衷空泛的华美,用华丽的辞藻替代自己的思想,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表现得仍旧很明显。如今年考场作文中学生拟的题目:“幻想是一片森林”、“幻想是一座花园”、“幻想是一泓清泉”、“幻想是缕缕茶香”。这些运用了比喻手法的题目初看很有文采,但细想觉得比喻得不恰当,本体与喻体之间到底怎样相连呢?又如一些学生的开头段:

(一)鱼儿幻想潜游世界,所以长游海底。小树幻想茁壮成长,所以长成参天大树。老鹰幻想搏击长空,所以飞向蓝天。小河幻想汹涌壮阔,所以流向大海。我们幻想饱览自然,所以能征服宇宙。

(二)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萋萋芳草,我摘一片最绿的„„漫漫人生,我采世间最美的花――幻想。

(三)幻想是夏季的一汪清泉,幻想是秋风中红艳艳的枫林,幻想是寒冬中融化冰雪的火焰。

(四)幻想是宽广无垠的天空,而我是其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幻想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我是自由游戏的小鱼;幻想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而我是清色葱葱的小草。

以上所举的(一)(二)例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读了开头段(一)令人生疑:鱼儿如果不幻想,它难道不在水里长游吗?小树如果不幻想,它不会长成大树吗?这些本为自然现象,考生将它们贴联上了幻想,从字面上来看是有文采,但思维上欠严密,经不起推敲。读开头段(二),感觉开头语句甚美,这是某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在我阅的试卷中,这样的开头不少于十篇,同样左邻右舍的老师也碰到,单不说抄袭还是借鉴,可读后让人觉得文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与主题“幻想”又有何关系呢?开头段(三)(四)均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初看是美丽的整齐的,但也经不起老师一读,本体与喻体之间到底是否有相似性?这些矫情的开头给本来很理性的作文戴上了不伦不类的“头饰”。这种形式的开头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我想这些开头也许是考前师生们共同精心准备的粉彩,但对于我省今年的这个偏理性的作文题,并不好涂抹,故出现了以上精雕细琢而失却自然的现象。即便是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样标卷《点亮幻想的灯盏》,其开头也有刻意做作之嫌:

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用徽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上,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死海无波的大脑中,用光线掀起波涛?

是幻想的灯盏,指引着我们走出沙漠与昏惑,带领我们由尘世进入天堂。

或许天地之初、洪荒之始,幻想便始终与人类如影随行。仓颉造字,以幻想书写着美妙的人间,将世人拉出蒙昧,紧紧联系在一起。庄周梦蝶,以幻想泼洒着凡人的哲思,将世界化为蝶之梦,寄寓了超脱的涵义。

借用这些文化气息颇“厚重”的文字固然可叹可赞。但那为赋“诗意”强作文,掩饰自己本真情感的话语,却有些失却了年轻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气息。

二.内容过空。今年考生选取议论性文体行文占绝大多数,但较往年相比更显空洞。其内容空洞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考生作文流于框架形式较普遍。一般的文章初看上去有开头、结尾,有论点,还有醒目的分论点。但走进文章,你至多能读到一两个例子来证明幻想的神奇作用,然后就看到“人生因为幻想,才拥有了这个多彩的世界”的类似结论。这类构思的文章在今年的考场上比比皆是。二是缺少例证,泛泛而谈。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800字的文章没有涉及一事或一例,从头至尾大谈自己对幻想的看法或者幻想的作用,内容空泛,思想不深刻。即使是有例子来证明观点,也是不外乎下面的例子,牛顿幻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面,而发现了牛顿定律;莱特兄弟因为幻想飞上天空,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因为幻想光明,发明了灯泡„„这样的例子使用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三是反复而谈,凑足字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着自己的一两个例子反反复复地论说,有一部分学生用题目中的引语来凑,更有甚者就着这份考卷的说明文以及散文来择取几段直接填充字数。四是大话连篇。许多学生大化甚至神化了幻想的作用,动不动就讲大道理,例如因为有了幻想,时间的万事万物从不能变成了皆能。这正如阅卷教师的叹息: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教孩子唯物,今天一篇作文怎么都唯心了起来?

三.行文紊乱。今年的高考作文实际上较为理性,积累丰富,逻辑思维缜密的考生应该能够写得很出彩,对于那些逻辑思维欠缺的考生来说写好则不容易。今年的高考作文正切中了当下考生思维不够严谨的要害。从考场作文来看,“乱”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思想紊乱。考生一会儿天马行空大赞幻想的作用,一会儿又自相矛盾地谈到幻想是一种空想。还有的一部分考生开头是写幻想,写着写着就写到了坚持、自信、快乐、幸福等话题上了。我们的猜疑是与平时老师教给学生的功利性作文备考有关,学生脑海中已经储备了坚持、自信、快乐、幸福等素材,考场上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好“就汤下面”地拿这些素材来凑数,外加学生对素材的裁剪能力没有训练到位,用起来就明显的有东拼西凑之感。第二是内容组合乱。因为没有真话可说就只能东拼西凑敷衍成篇,想到哪里算哪里,杂乱无章。自己用在文中的这个例子以前是证明别的话题,今天用在此处也不自觉地把别的话题带入此文。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头尾是谈幻想,似乎扣题了,但是中间部分掺杂了许多与幻想仅有些关联的内容,甚至完全没有关联的句段也因其语言优美而粘贴上去,给人牵强附会之感。第三是概念混乱。考题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幻想。考生的题目是幻想,开头是幻想,写着写着就写到了梦想、理想、思想、感想或者空想等话题上,即偷梁换柱,概念混为一团。第四是分论点混乱。高考作文题中明确写出“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引题似乎给了考生写作的分论点,故考场上,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以引题的小句子为分论点行文构思的文章颇多,但混乱的现象仍然严重。看下面考生的分论点:

(一)幻想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幻想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二)幻想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幻想是人生的原动力。幻想推动现实。

(三)幻想让人类富有。幻想缔造美丽。幻想让我快乐。

以上分论点从单个来说,拟定得都不错;但从整篇来看,应调换位置,以求层次的逐层深入为妙。

四.例证欠准。对于一个高考考生来说,头脑中储备的人类自古至今由幻想而实现人生或人类价值的实例较多。例如文学领域充满神奇幻想的有李白的瑰丽诗篇、高尔基的《海燕》、庄周的《逍遥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明清幻想小说《新中国》、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文艺界梵高的画、贝多芬的钢琴曲、影片《神话》与《阿凡达》„„科学领域中莱特的飞机、瓦特的蒸汽机,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历史名人毛泽东、汉高祖、秦始皇、曹操、项羽„„当今名人刘翔、奥巴马„„但考生在考场上能自己真正用上去的一般只有一两例,并且所选的这几个例子既可以论证考生在文中设定的分论点一,也可以论证分点二,还可以论证分论点三,即例子不典型。想必是学生平时的积累太少,头脑中仅有的也只是这几个从小学用到现在的所谓的百宝箱中的“万精油”。另外的一种情况是考生所选用的事例根本上不能证明观点,很多是在备考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事例,写作时只是照单配菜下锅而已,至于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并不重要,能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仔细考虑。如考生写到司马迁在狱中受刑写下的巨著《史记》是幻想的支撑,杜甫留下了许多的诗稿成为诗圣是因为幻想的动力,陈胜、吴广取得农民起义的胜利,是因为幻想的原因,苏武在塞外能坚持十九载,是幻想的作用。显然以上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主题“幻想”,但是考生们就这样自认为精准地缝合于文中。

阅卷之后,我对着“写作”两字思忖良久。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阶段应该是在继续掌握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的时期,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作文不仅没有兴趣,相反产生畏惧心理,这一现状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现实之痛。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以为关键在于消除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化影响,少些限制,努力倡导文学性写作,让学生手随心动,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便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科学性,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专家的态度,这不是普通中学语文教师所能解决的问题。

陈雪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黄冈。本文编校:左晓光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反思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五篇:中国教育现状反思

中国教育现状反思

什么才是教育,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正常的,课堂中应该如何教育?这些许多专家平时经常在讨论,但是众说纷纭,无以定论。但我想教育无非就是人,我们要造就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是培养国之栋梁,还是培养家庭中的一个普通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要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超能者,试问这样的要求又有几个人能过到呢?其结果可想而知了,最后可能是颗粒无收,血本无归的。

但就目前的社会各种现象来看,我很怀疑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在造就什么样的教育。我不是说怀疑学校教育有问题,而是怀疑整个教育的大环境、大氛围。就依目前的教育而有三个大的误区:家庭、学校与社会。

目前社会号召的方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从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等几条学生守则中可以看出。社会媒体舆论造势,名牌大学、重点线。大学做广告也无可非议,毕竟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嘛,但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造就了国人成为世界上最会迷信的一个民族。名牌大学就是就业工作的保证,就是优良工作岗位的预约证书。

整个社会的导向,促使现在家庭为子女设计的蓝图就是上名牌大学。

因此家庭教育也是当仁不让地把以培养国家栋梁为已任,力求孩子成材、成名,一起拼命的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孩子考了二本、三本还不行,要重新复读一年再考!上名牌大学就成了孩子唯一的出路了啊。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孩子以“家庭”为内容和中心的,而不是教育孩子这个题什么解、这篇课文怎么背、听写之类的。在家要孩子也读书、再读书,甚至于许多家长在陪读!没有家长,孩子就不读书了。

家庭教育就是教育孩子爱这个家,让孩子享受家的温暖和幸福,让孩子热爱生活,尊敬长辈等。而目前家长在做什么呢?他们把孩子推给学校、送给教师去教育,那只能是分数、知识性的东西,他缺少了情感,缺乏情感,这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呢?难道我们教育孩子只是为了要他考个高分、上大学。当然不是,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就会有好工作,这样家长就光荣,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而且那个时候孩子会感到幸福的,他们会感激自己的父母的。如真如此吗?如果是这样我也就没有写这本书的必要了。

学校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理念也非常新,非常符合时代的要求。

然而新课程中的理念,又有多少在日常中实施呢?有几个学校在比较彻底的在执行着呢?许多学校都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下载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思政课堂现状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中小学思政课堂现状教学反思中小学思政课堂应全面贯彻新课改理念,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改观传统教学的教师上课“满堂灌”,下课强制学生“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学科没兴趣,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反思(精选5篇)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

    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杨启康 (贵州省锦屏县铜鼓镇高柳小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

    关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 者:占丽丽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归纳了现今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种不......

    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历来被大家所关注,如何组织与实施面向基础教学的有效素描课程,就成为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怎样让学生在量化的练习中让学生......

    大学生的现状反思

    大学生的现状反思 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

    现状分析及个人反思(★)

    学校现状分析及个人教学反思翻身实验学校李阳阳一、学校现状分析(一)、办学情况翻身实验学校创建于2000年8月,隶属于深圳市崛起教育集团,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国有民办学校,占地面......

    堂提问现状反思

    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