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时间:2019-05-14 07:3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现状,认识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第一篇: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反思现状,认识内涵

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历来被大家所关注,如何组织与实施面向基础教学的有效素描课程,就成为素描教学的核心问题。怎样让学生在量化的练习中让学生明白基本的素描规律和绘画原理,让学生能够很快的“上手”和实践,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平时的素描基础课程训练中,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素描难学,我也发现在每次进入阶段性训练时先讲课,再作示范、讲评作业,结束课题时又会做出总结,似乎能够做的我都做了,却时常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我也常反省自己,希望能找到突破口。下面我将结合素描基础教学的一些实际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以及如何提高素描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做出的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教师自身方面

我认为自己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过于呆板,缺乏反复或穿插。长时间地面对同一个课题是很枯燥的,学生对被描绘对象丧失了新鲜感,学习热情受到了一大堆“问题”的压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过于“坚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以为学生必须过了某一关才能进入后面的课题,结果却挫伤了部分学生的激情,增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多点耐心,多鼓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大小设定阶段目标,每个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只要进步了,不管步伐的大小都要受到肯定,尽量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2.缺乏较为严肃的授课态度,对迟到和违纪的学生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造成了对部分学生的长期放任。我总以为十七、八岁的学生应该懂事了,来专业班肯定是下了决心要考大学的,会珍惜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其实我错了,他们还只是一些孩子,在专业学习上有很强的依赖性――你不用力推他,他是不会主动往前走的。我有次去一位美术老师画室里时,他们上课时的情形让我很惊诧:在她的班级里只听见铅笔在纸面摩擦时的声音,没有其它的杂音。我们其他几个同事私下都很佩服这一点,问她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她说班级管理很重要,一定要严惩有度,奖罚分明,学生都很怕她,因为不管是学生违反了哪方面的纪律,都得接受相应的惩罚。关键还得能让学生信服。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既能保证那些“以请假上厕所之名,行其他目的之实”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又能防止这些学生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如果有谁不能接受,可以离开这个队伍。我偶尔会在课堂上发点闷气,总觉得应该照顾他们的自尊心。事实上,许多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现在这种不能有体罚的教育环境,“犯了错误”只要认个错、写份保证书就没事了,一般的纪律规章在他们面前形同虚设。看样子,要带出一支整齐漂亮的队伍,还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罚机制。

3.过于关注“问题”,忽略了他们的课堂感受。好几次听到学生的感叹:“要得到你的表扬真难!”,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意识到这是一种过失。在我的印象中,我“表扬”过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但不是经常性的,采用的也可能不是他们期待中的那种方式。每次看到一些比较好的作业,我都会将它们贴在画室的墙壁上,供其他学生参考――这是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的一种充分的肯定,只是我很少给予某位学生的某张作业很高层次的评价,因为我总能从中点出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来。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从一名高考阅卷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作业的,能够看到“扣分点”时,对他们的评价自然也会打点折扣了。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稳”,就是要尽量控制好画面秩序,少犯“错误”,少给阅卷教师留下扣分的机会。对于考前训练而言,这个思路应该是对的,因为分数就是决定学生的高考命运的关键因素,没有什么比它更有说服力。一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合理的课程,给学生设计好行进的路线;二是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告诉他们如何做出调整。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看,符合了这两点就已足够,但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和鼓励,在某些方面帮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学是需要技巧的,扎实的功底是一名美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但是不见得“画得好”就能教好学生,也不见得“画得不好”就教不出好的学生来,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取得“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效果。我在教学上还不成熟,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心境还很浮躁,许多时候有些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引以为戒。

二、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比较复杂,不好谈,我觉得个别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学习热情,带有功利性的杂念太多。主要原因是:学习美术不是出于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考大学;许多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来自卡通画或水墨画,而老师却让他们长年累月地画几何体、陶罐等“死物”,让他们兴致全无,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课题或对象身上;沉重的文化课负担、高考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性格“叛逆”的学生还可能会有厌学情绪。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专业老师不能只仅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主动去关心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不能坚持刻苦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只是“走过堂”。原因:家庭条件太好,没有养成勤俭朴实的生活态度;做任何事都不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好像是在为别人做事,没人催促、鼓励、夸奖就消极对待;不能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境,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没有意识到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将应试作为训练的唯一目的,并且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我的建议是经常跟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3.存在理解层面的误区,摆脱不了“前认识”带来的惯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似乎意识到作业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而且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调整不过来;看别人画时觉得很简单,好像什么都懂了,自己动起手来却又是一团糟。原因:人云亦云,既没有积极思考、仔细琢磨,也没动手尝试;只理解了几个点,没有整合为一个体系;过于迷恋那种“很顺手”的感觉,意识到了问题还“舍不得”改;不按照老师讲的步骤要求作画,那么教师的东西学生学不到手,还是按照自己错误的方式去画,没有太多改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将每阶段学到的东西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启发都写在一个特定本子上(关于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要点结构及学习心得),再与相关的书本对照或与老师交流;②试着用橡皮擦掉觉得很满意的那部分画面效果(前提是这部分效果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要根据画面的整体性学会取舍;③默画你的写生作业或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物体,默画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尽最大努力去画好它,然后再与范画对照、寻找问题,这样能加强你对一些造型规律的理解。

三、解决对策

通过对以上教学实际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与总结,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对学生们落实以下具体、细致化的要求:“调整心态、抓住套路、狠下工夫、拓宽眼界、不断进取。”

1.调整心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眼下的美术训练呢?我觉得与其把它看作是一种考前准备,不如把它看成你发掘自我潜能、展望艺术人生的开始,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它的副产品。考试得出的只是一些很抽象的分数,体现不了一个人的全部价值,不应该成为你们学生全部的追求。尤其是对美术学习而言,对于基本功较好的学生来说我觉得现在不应该有值得他们自我迷醉的地方,因为他们接触的还只是些基础课程;对于基本功薄弱的学生也不应该有自暴自弃的地方,同样的工具和材料,别人能画出来的东西他们也有可能画得出来,只是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或是缺少某些方面的练习而已。所以,我们要调整好学习的心态,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走好每一步。

2.抓住套路:这里的“套路”是指合理的方法,具体点就是步骤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步骤教学的意识。就初学者而言,作画的步骤必须得到有序的控制,让学生对作画步骤了然于心。对画面效果的控制应该由整体印象到具体细节,有条不紊地逐渐清晰化、具体化。只有认真把握每一个步骤,才能让画面少出现那些难以回复的“错误”,少出现遗憾。我建议学生在看老师作示范时,重点要看老师是如何安排和把握作画步骤的。如果说绘画有什么“诀窍”的话,就在于此。

3.狠下工夫:绘画终究是一种技术活,需要非常扎实的手上功夫,否则艺术就只能成为一种理想了。尤其是在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一系列的以理性为主的技巧训练,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学好美术,必须像学武术那样“拳不离手”,几十年如一日地勤苦操练。许多东西都得先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学习绘画也不例外。否则,你会连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都无从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你都没办法接受,更不要谈你的什么经验、体会和收获了。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学生来说,练习的强度要加大一些,不断地临摹、写生和默写。

4.拓宽眼界:这里的“眼界”主要是指一种认识的高度和宽度,必须在“看”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到。在一般情况下,“看”只能得到一些感官印象,而分析得到的却是比较理性的认识,两种方式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常说,我们所画的是自己理解了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眼睛所看到的。有些学生就不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总是在麻木地抄袭对象身上的线和颜色,既没有进行比较、分析和改造的过程,也没有主动寻找画面中的问题――如果是这种学法,就算再给他几年时间,也看不到他有什么起色。“拓宽眼界”是要多找一些专业书籍认真阅读,找一些好的作品进行细细分析,拿自己的作画意识去与别人的尤其的外界的一些好的经验相碰撞,得出一些新的启发,为我所用。这对处于基础训练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打破你脑袋中的那些定性思维的局限,不断汲取新的养料,让你拥有更高远的视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感受性方面的训练及培养。

5.不断进取:学习美术最怕的就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学生处于这个阶段是无可救药的,除非他看到了山外有山――当然,这样的学生很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碰到所谓的“瓶颈区”感觉不到进步有时反而感觉会退步,这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要想办法喜欢上自己的作品,将它们挂满你房间的四面墙壁,不断地对着它们看,不断地总结问题、寻找突破口。但是也不能太过了,太过了会让你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进而迷失方向。所以在你即将迷失方向的时候,要给自己敲响警钟,寻找新的起点。毕竟,这条道路没有止境,许多东西需要我们穷尽一生、苦苦探寻。

素描基础训练的途径,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多样的。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所规定的中,应该尽一切努力,积极研究教学,加强教学反思,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在训练中观察、认知和表现的自主性。

第二篇:知识产权的内涵和特征及其保护的现状范文

一.内涵

从法学角度看,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因而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一种权利,这就是知识产权的研究内容,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立法是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保障。早在1623年和1709年,英国先后颁布了保护科技发明的《垄断法》和保护作者权利的《安娜法》,建立了最早的专利和版权保护制度。1804年,法国颁布了《拿破伦法典》,第一次确认商标权也应作为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此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法律制度,并逐渐形成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1993年完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一次把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问题联系在一起。它的形成,不仅是对近两个世纪来国际知识主权保护制度的总结和发展,而且由于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了关贸总协定,其影响将大于以往任何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从而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自1984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工和国商标法》等,建立了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体系,并加入众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为保障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标志着社会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乃至一般知识产品价值的确认,是鼓励科技创新的必要的法律保证。

概括起来,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业产权、版权(著作权)、高新技术的产权。从狭义上讲,工业产权的内容主要是指专利权与商标权;从广义上讲,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工业产权的内容应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等。

二,知识产权特点:

(1)专有性

专有性也称垄断性或独占性,是指知识产权专属权利人所有。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权利的客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权利所有人有权许可或者不许可他人使用其获得的知识产权。

(2)地域性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就是对权利的一种空间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知识产权,仅在该国或该地区的范围内受到保护,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法律竞争力。

时间性

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一旦保护期届满,权利自动终止。这一点同其他产权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都没有时间限制,而产权却有法定的时间。

三.我国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产权化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中构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国际市场竞争内化,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随着地域性和人为等因素对贸易影响的逐步减弱,企业之间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围绕知识产权站开了激烈的竞争。知识产权作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已经成为现实。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三月二十八号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讲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钱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受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把核心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其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第三篇:全面认识成本控制的内涵

全面认识成本控制的内涵

摘要:针对成本控制内涵认识不够影响成本控制效力的现实,分析认识存在的问题,指出成本控制的全面内涵及正确认识的关键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在多元、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赢利目标,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成本管理措施,然而,多数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将其理解为成本绝对额度的降低,违背客观规律,制造次质产品,使成本无法反映产品真实价值,造成企业失信,引起未来更高昂的成本损失,成本控制失去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内涵,有利于企业明确成本控制目的,制定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1]

成本控制又分广义的成本控制和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以企业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最终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以完成规定的成本限额为目标,只涉及成本限额的项目,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2]

二、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是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方面。

成本形成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分为投产前、生产过程中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决定成本将会怎样发生,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该阶段的成本控制质量。[2]生产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成本在这里发生。流通过程中的控制包括产品包装、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

以成本费用构成为依据确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其构成,确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有效控制成本。一般来说,成本费用的构成分四个方面: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控制、制造费用控制和企业管理费控制。这是成本费用的基本构成项目,不同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还会出现其他分类项,而且各类项目所占比重也可能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确定关键环节。

上述项目是在产量固定的情 况下,仅仅达到绝对量的控制,在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还必须要在产量增长的情况下达到控制单位产品成本的目标。

三、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首先具有重要性,它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同时还会对企业的社会效应产生影响。

成本控制还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可以抵御同业竞争、政府课税、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和企业内部员工福利待遇改善的压力,这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成本控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坚实的经营基础,使企业有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设计,谋求新发展。

四、成本控制的认识问题

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以节约为标准,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效用,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分析,成本的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下降。

许多中小企业把成本最低化作为企业战略目标,单方面强调降低成本,没有考虑产品的竞争能力,没有将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产生短视行为。

片面认识成本控制的内容,把重点放在生产过程,忽视对产品形成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多数企业的把成本核算系统建立在业务量基础上,把业务量当作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间接费用的分配多以此为依据,使产品成本信息在没有考虑差异化的情况下严重扭曲。

习惯单一僵化的成本管理方法,畏惧变化,无法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及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无法准确反映,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缺乏完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主动性,面临困境,期望获得政策扶持,没有通过内部挖潜、改善成本控制有效性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益的意识。

缺乏成本管理的市场观念。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为达成本控制目标,只考虑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利用低成本形成的价格优势争取市场份额,脱离市场,忽视对市场需求的考虑。[3]多依赖于行政手段,没有真正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是成本控制机制顺利运行的良好基础,抑制了成本控制机制的运行。

五、全面认识成本控制的内涵 全面掌握成本控制的定义。成本控制的定义明确指出在该管理行为发生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必须以广义成本控制的观念为 统领,树立成本经营的观念,协调经营管理战略、措施、目标,以达成本相对降低的目的。

全方位、多方式寻找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成本控制的内容不仅包括产品形成、服务发生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还包括对成本费用分类构成的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找出成本控制关键要素,制定具体措施,使关键要素水平达到控制指标,确保整体成本水平受控。

全面认识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还能使企业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树立标准作业成本管理的观念,通过科学地分析研究,建立标准作业流程,确定标准作业成本,优化传统、单一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全面掌握基础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准确制定成本管理措施。

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企业成本管理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员工成本控制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种人人都关心成本的文化氛围,是成本控制目标实现的重要内部环境支持。

第四篇:论如何认识执政能力的内涵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要履行好执政的职能和责任,除了构建一个好的制度框架、好的组织体系、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所讲的执政能力,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全心全意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能力和水平。

“执政能力”四个字中,关键是“执政”。它的所有“能力”,或者说,它与其他能力的不同之处,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而执政本身,包含着丰富和复杂的内容。所以,执政能力如果展开来说,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运用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能力;整合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能力;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从严治党、拒腐防变、保持执政党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的能力。

当然,这10个方面,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和划分的。作为党的建设的实际工作,主要是明确为什么要干、干什么、怎样去干。

执政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胡锦涛同志在今年6月29日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他在8月22日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执政环境”。这样七个有关执政的基本范畴,就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加强对执政理论的研究。

胡锦涛同志所说的七个基本范畴,好几个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使用。所以,需要认真研究,对其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

1.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我们党长期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它们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如何执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提高执政能力,首先就要进一步梳理和明确我们的执政理念。

2.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首先是人民基础。只有人民的拥护、人民的授权、人民的支持,我们才可以执政,也才可以执好政。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在人民这个基础中,我们还可以区分阶级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法律基础问题。

3.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执政,是全局性的根本大事,当然就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全局性的思维、全局性的方针和全局性的谋划。着眼于宏观大局,谋划执政的大势、大事,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执政的主动权,比较顺利地实现执政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一些重大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执政的方略。如“三步走”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等。

4.执政体制。经济有体制,文化、科技、教育有体制,政治也有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政治体制也可以称作执政体制。至于其他体制,多少也与执政有关。体制,建立在基本制度之上,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体制与制度共同构成我们执政的制度框架。执政,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体制框架内进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样也要在体制上下功夫。新中国成立55年来,我们已经确立了执政的基本制度,但具体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5.执政方式。在体制的基础上,执政还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执政,效果不一样。改革开放到今天,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方式。老方式管用的就继续用,不管用的就要及时舍弃、改造。

6.执政资源。办什么事情都要有资源,执政当然也

第五篇: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几点认识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几点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和举世瞩目的焦点。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瓶颈。文章将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职业与专业并不等同,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教师是否应该专业化,许多教育家及教育机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争论和探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它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一文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维持。这次会议对于教师专业地位的确定具有重大意义。

古人曾对教师这样下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是这样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备受重视,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研究的统一体。这一要求的实现更加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二、教师专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过去的教学理念中往往只强调了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的发展。这不仅造成了目前教师的自我迷失,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在教师中的体现,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效果。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教师同其它专业人员一样也是发展中的人。为适应新课程,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发展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为适应知识信息的淘汰与更新。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适应伴随着新时代而产生的学生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教师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教师是学习者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按指数快速增长,而知识淘汰与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这给传授知识的教师无形中增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成为当代教师唯一的出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化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大多数国家的师范教育虽然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前期培养上,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教学同其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专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自终都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由此看来,树立终身学习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要永葆教育的青春和活力,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记得中国有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它告诫我们,教师应该走、也必须走终身学习的道路。学会学习,提高自我是每个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原动力,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是否能够生存的最基本能力。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1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定位,建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习促发展。教师学习不仅仅是寻求教育思想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广大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四、教师是研究者

教师研究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表现形式,应当成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师通过研究完善教育工作、完善自我,在不断创造教师的专业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教育改革,正如奥尔森所言:“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方法,是教育改革最好的道路。”要想很好地实施教育改革,就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因此,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来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而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教师应是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目前,全国也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较大变革。这不仅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改的最好推动者就是教师。教师只有主动积极地加入研究新课程的队伍中,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师是反思者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单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古希腊的先哲们也提过“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应该学会反思。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学会反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反思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反思会使人养成对日常工作与学习的一种敏感和探索习惯,保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人们常说,教师是一盏指航灯,引领着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也有人这样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新的课程改革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出了时代的呼唤,它希望教师能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家。它希望教师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从而化作不灭的星星火种,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下载反思现状,认识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现状,认识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教育现状反思

    中国教育现状反思什么才是教育,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正常的,课堂中应该如何教育?这些许多专家平时经常在讨论,但是众说纷纭,无以定论。但我想教育无非就是人,我们要造就什么样的......

    学校内涵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学校内涵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关键词:学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教育质量检测,教育内涵管理 内容提要:主要对照《纲要》,结合学校内涵发展的实际,从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检测、......

    五四精神反思及内涵5篇范文

    百年后的今天 ---浅谈五四 1919年5月4日,一群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热血青年奏响了最华彩的乐章,将那个日子永远地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而今,八十多......

    班主任工作反思内涵5篇范文

    老师,您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其实当老师辛苦得很,你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很崇拜这种高尚的职业,虽然收入不怎么多,但是你们教育出了国家栋梁。为了同学们能好,班主任的反思都是值......

    教学反思的内涵5篇范文

    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

    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认识

    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认识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房地产价值的提高而逐渐演变的。房地产价值较低的时候。房地产企业自己就可以筹集开发所需的全部......

    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身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身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勤学习,铸信仰,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将中国梦作为我的梦,以实现中华......

    谈谈对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认识

    谈谈对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占才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