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作文批改针对性的一点想法
对作文批改针对性的一点想法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批改,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作文批改的问题上,特别用得上‘因势利导’这个原则。针对实际,就是‘因势’;合乎正确的方向和准则,才能‘利导’。真正做到因势利导,教师能少做许多无谓的工作,节省不少的时间精力,而于学生则大有裨益。”我觉得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批改。要力求因人制宜,因文而异,而不要千篇一律,翻来覆去老是那么几句话。
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是赞成还是反对“近朱者赤,进墨者黑”的观点时,有个别同学写了篇《反对“朱者”不近“墨”》的议论文,作者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谈起,概括了同学交往间存在着“朱者”不近“墨”的四种表现,指出这种情况“对班风、校风建设显然是有害的”;接着说明“提倡‘墨’者近‘朱’也不大可能”;然后讲到先进同学应该团结大多数人;最后提出了使“墨者”改变颜色的可能性,强调“朱者要敢于近墨,乐于近墨”。我对这篇文章的初稿提出了这样的修改意见:“(1)标题是否换成《‘朱者’可以近‘墨’》?从正面命题,意义更加明显。
(2)文章的主旨要好,但论点不要过于分散,而且分析不足。写作的重点是不是放在先进同学应主动与后进者以至于失足者接近上更有利于展开议论?(3)文章的语言有些教训意味儿,宜婉转一些。(4)要尽量避开一些旧见解,拿出新意见来。” 这个同学根据老师的意见,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写出了第二稿,题目该成了《‘朱者’可以近‘墨’》,文章先讲了“朱者”近“墨”的必要性;接着以雷锋、张海迪、朱伯儒的先进事迹为例,证明“‘朱者’近‘墨’而不‘黑’”,而且可以帮助“墨者”变“赤”,论述了“‘朱者’近‘墨’的可能性”;最后的结论与初稿相同。这样一改,内容集中了,分析加强了。同学们看了修改稿后,认为这篇文章“很有现实的针对性,说服力教强。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还有不足之处。这主要是作者只从一个方面强调了‘朱者’应主动‘近墨’,却没有指出双方都应主动。”教师也对修改稿提出了意见:“(1)认真琢磨一下同学们提出的意见,防止论述的片面性。(2)除了举出一些有说服力的例子作论据,还可以打一点生动的比方,使说服深入浅出。(3)标题改为《‘朱者’要乐于近‘墨者’》似乎更好些,态度更为积极。”于是这个同学又将作文改了一遍,第三稿题目改成了《‘朱者’要乐于近‘墨’》,文章的论述变的全面了,还用了个比喻来说明“朱者近墨而不黑”的原因,增强了生动性。我对这篇作文的定稿又写了段评语“这是一篇立意正确而又富有新意的议论文。它的题目直接揭示了论点,言简意赅,旗帜鲜明。‘近墨者黑’,‘朱者’为使自己不遭染黑,最好不要‘近墨’——-
这种观点,几乎被视作当然之理了;但作者偏不以为然,她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朱者’不肯‘近墨’的倾向,用辨证的观点展开议论,较好地阐明了‘近墨’未必黑的道理,提出一个‘朱者’乐于‘近墨’的主张,和世俗的成见唱了一个反调。这个反调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站得住脚的。作者持论公允,不偏执一端。分层论证,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信服。
我们在上面详细引用的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语文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作文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写出中肯的,使学生信服的批语,引导学生将文章写好。
第二篇:对批改作文的感悟
对批改作文的感悟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七年级语文组已写了三篇作文,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可这项工作耗时费力,有时效果却不显著。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的改,可是“劳而少功”。那么如何更科学更有效的进行批改,消除“劳而少功”呢,我根据近几年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首先作文批改要多及时
及时批改是作文批改的第一要务,反馈得越迅速、越及时,就越能有效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如果反馈的时间拖的越长,就会事过境迁,错过机会,学生习作后,最关心自己习作的最佳时间是交作业后的三天至一周内,这时期内,他们对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要求和习作内容印象较深,期待老师的评价和指点。开学初期,我们写了第一篇作文《自我介绍》,七
(九)班三天改完,并及时讲评,我抓住这最佳时期,及时反馈,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时改正错误,及时巩固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七(10)班十多天才改完,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期待逐渐淡化,错过时期,对老师的批改劳动满不在乎,只瞅瞅分数就塞进课桌。老师的批改成了出力不领情的无效劳动。因此学生每次习作后,应该在三天内把学生的习作通览一遍,作好整理记录,选好典型,重点讲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作文评语要多鼓励 批改作文是一种艺术,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坚持赞赏为主,积极引导,启发自改,因人而异的原则。作文批改中,教师的赞赏,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对优秀学生是途中加油,对后进生更是雪中送炭。对作文能力较高的优等生,批改重点放在对段、篇和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写作技巧的评价上。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尽力找出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都充分肯定,学生看了老师的评语树立了自信的勇气,每次习作,都一定会尊重老师的意见,并且自觉的用心斟酌,写出较有创新的文章。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赞赏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教学成功的桥梁。
三、作文评分要多奖赏
以前改大作文,大都是从眉批、段批、总批来评改。偶尔,翻看了高主任的批改的作业,他在作文评改中不但有这些,而且从内容上分等级,字体上分等级,最后总评打分,这样,学生一看自己的作文,很快的做到心中有数,发现自己在哪方面存在问题,进而改正。评分中尽量从学生方面着想,不轻易为学生作文中的某一段或几句话写得差,或者书写问题等去刻意扣分,尽可能指出文中的不足,但在评分中却把分数适当提高,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写作热情。
注重作文批改的情感效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一、题目: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二、时间安排
三、研究目的:
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搞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四、理论依据:
《对学生针对性教育》
云南经济日报 2013.01.21 《出孩子优势及短板进行针对性教育》2013.10.15版次:GS13 稿源:[南方都市报] 《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钱守旺
五、方法步骤:
1、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2、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
3、生动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
4、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健康氛围
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在他们身上会表现出某些不足、毛病或缺点,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能千篇一律,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要有针对性,做到因人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曾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读懂学生,意义重大、含义深广,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读懂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以及观察学生,对孩子进行性格上的大体分类。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有两种学生,第一种是视觉型学生,观察力敏锐,对图形很敏感,喜欢画画和拼图,比较安静不爱说话,动手能力强。第二种是听觉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喜欢听故事或讲故事,喜欢音乐、戏剧及有表现力的活动,听觉灵敏,容易分散注意力。区分清楚了学生的学习类型后,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以及孩子的优势和短板,然后有目的的进行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现行的班级上课注重面向全体,往往搞大家齐步走而难于照顾到学生的特点,使许多学生的才能发展受到局限。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加强,都要求学校教学注意从小培养有特殊才能的人。故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例如我们所说的视觉型学生,要选择一些色彩鲜艳,插图比较多的课件,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色彩图片中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生活视野;对于听觉型学生,可以通过课件的音乐、编口诀教学等方式来刺激学生听觉,让学生更敏捷掌握知识。
而作为班主任,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和针对性教育。有的孩子喜欢攀比,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玩要高档。这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而且需要老师和家长沟通要注重自身的艰苦朴素,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心不在焉,交头接耳,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铺排几件事情,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让孩子按照顺序认真去做。.还要有意识地练习孩子的留意力,和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认真听。还要经常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注意听讲,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孩子比较散慢和懒惰,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并不刻苦,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教师要从平时要求孩子在班级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匡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督促按时完成作业。
有的孩子争强好胜,喜欢打架,不服管教,使老师非常被动。这时,教师单靠惩罚和喊家长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教师要帮助孩子主动地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友好相处,并要通过耐心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所谓的“主见”并不好,不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三、生动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
很多中小学教师可能都曾有过一种经历:在讲台上使尽浑身解数,而学生就是不买账。整个课堂看起来就像是一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场域”状态,看起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然而其中充满了学生的各种对抗力量。
尤其是数学课,不像其他课那么具有故事性和情感趣味,更注重理性和逻辑。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这颗科学皇冠上最美丽、最耀眼的明珠,在学生眼中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呢?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特级教师钱守旺日前出版的《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一书,充分展示了钱守望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的智慧和招数。著作中除了著者将深厚的理论积淀具体化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诸多富有创新体验和风格轻松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测量知识时,拿老师的腰围作为测量对象。然而这些教学措施,之所以能够见效,能够让学生喜爱,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最关键的恐怕在于钱守望老师在“读懂学生”方面下了大功夫——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教具。
教学实践证明,在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中,有很多是非数学方面的。例如,如果经常因为回答错了问题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那么这名学生很容易就在课堂上、甚至在平常和别人的交流中沉默寡言,从而导致对学习的排斥;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把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转化为对学习的反感等等。我们发现,在这些非数学因素中,老师是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顾忌到学生的各种情绪,当然我们还要抓住学生的喜好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授课。
比如曾经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加减法的时候常常犯错误,但是我了解到这位同学对《喜洋洋和灰太狼》很感兴趣,我就常常拿动画片里面的动物来当道具让学生进行加减,结果这个学生的加减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活动的成功实施,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成长。正如钱守旺所写的那样:“学生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而对于懵懂的小学生,教师不仅要按部就班的引导,还要迎合学生的喜好去引导。
四、多管齐下,共同营造健康氛围
学生除了在学校受老师的影响,同样在家庭和社会中也会受到家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老师,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采取一些学习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仅仅是要求作业按时做完,还要求对思想品德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成长主要是在学校和家庭,要结合这两者的关系,规范学生的一些行为举止。上诉的那些有针对性的教育也是需要家长协助老师来共同实施和监督。
在学校里面可以多举办一些集体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现在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更为重要。也可以让学生轮流“代理班主任”,旨在锻炼学生的责任感,这样在学习上能有一定的自主性。在家庭里面,家长也要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教导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那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抓好个别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集合起来,才能使先进更先进,中间赶先进,后进变先进,将使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第四篇:对新课改的几点想法
对新课改的几点想法
玄武高中
李勇
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呢?下面我想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第一,语文要多读多写多练,强调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会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爱因斯坦……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因为,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想学好“语文”就得在读本书上下苦功。不仅要苦读,而且要得法。语文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教授告诉我们的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这方面更应该做出表率.需要指出的是朗读是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不仅朗读课文,更要朗读课外的一些文句优美的文章,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朗读。这不仅促使学生提高了课外的阅读量,而且无形中使学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让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逐步做到淡化教师的讲解,而引导学生去读,去分析,并能将分析的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具体的做法是:七年级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八年级阶段,开始侧重让学生按照七年级所学到的分析文章的知识自己去学习课文,此时教师要做的是恰当设计预习题和课堂中的思考题。九年级阶段,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分析思考——清楚表达——交流讨论。这三个阶段,逐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作业设计与处理上,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课外,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课标”在要求“阅读是个性化 1 行为”。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是指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实践中有这样的现象,对课文内容匆匆一瞥之后,就脱离文本、过度发挥,或刻意求新,去追求不同的结论,解决的办法,是不是课上安排默读。教师的提问,关键词由“他”转为“你”。比如:你认为威尔替使用的语言适合他的故事吗?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幽默?你愿意到怀特描述的那样的纽约去旅游吗?你对其中的那个人物最有认同感?为什么?
教育学生要多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批注。自己阅读批注的时候要让学生坐在自己的身边,看自己的批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阅读批注习惯。每读一遍都要做批注,然后每周每月都要读一读,都要做批注,发现其中的不同。要明白阅读不在阅读本身而在阅读后的批注。
在课外阅读的引导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浅显的科技文章。部分农村中学的条件不足,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可在每学期开始,组织学生自带课外书,每人一到两本,成立一个班级小型图书馆,由若干名学生负责,像正规图书馆一样运作。
第四,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学的、“课堂”上学的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习。“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校园里的通知、墙报,商场里的商品介绍、牌价,街上的路边牌、招牌、广告牌,课外读物《科学画报》《十万个为什么》等上的语言文字,旅游景点里的楹联、题词、诗词、摹刻,庙宇里的碑文,报刊上的文章,电影上的人物语言……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而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新人耳目,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 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才能使学习语文“与时俱进”。以初中三年为一个整体,不同学年教学内容又各有侧重:七年级以叙事为主,强调能清楚地将事件叙述出来;八年级以写人为主,强调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九年级以议论为主,强调能形象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同时从七年级开始便淡化文体要求,减少写作障碍,使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写法并能大胆创新。在批改方法上,将面评、自评、互评等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谈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浅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
长期以来,有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煞费苦心的为学生精批细改,以为这样一来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其实这种效果并不如人意,学生往往只看中作文分数,并不能真正领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而存在着作文批改“劳而少功”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注重作文批改的方法和技巧。笔者就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批改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相结合。
记得叶老曾说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培养这种能力。”学生的作文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如果纯粹由老师改,则改上去的是老师的思想,老师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得不到词句方面的推敲、修改的锻炼,还会错误地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学生只有自己学会了修改作文,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修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示范修改。课前,教师先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然后从中挑选一两篇具有代表性问题的作文,仔细考虑好怎样修改。上课时,将作文用大字抄出或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讨论、共同交流哪儿该改,该怎样修改,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再去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学生就能清楚从哪些方面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2、先批后改。教师首先进行书面批改时,只要将主要错误或不妥之处用符号标出,加上适当的眉批或总批,而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接着,教师对作文中存在的主要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评讲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然后再收上来作二次批改,肯定进步的地方,指出还存在的问题,从能写和能改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打上鼓励的分数。
3、互批互改。学生之间组成三人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又在合作批改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评价水平。在小组讨论修改时,教师也可巡视辅导。
4、面批面改。教师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从中了解学生作文存在的个别问题,了解学生作文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明白自己作文存在的优缺点。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去怎样修改,改好后让他自己读一读,从中发现问题。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就不作认真的修改,而是更加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作文批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对作文的要求不一样,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考虑到这一实际。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中、高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训练要求来批改,而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般说来,低、中、高年级应注重由“写话——片段——整篇”作文的逐步过渡。这样批改的重点就和作文训练的要求相一致,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能得到同步发展。
作文批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实际。同一个班级,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差异,批改时应区别对待,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对于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多在词句基本功上指导,使他们过好语句通顺这一关;对于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提高要求,使他们的作文中心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楚,能用更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坚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能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
三、作文批改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学生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不能在批语中横加指责。教师的批语应该是“爱心批语”,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让学生从这些批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只有当老师把情感倾泻在笔尖,化作热情的批语,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从而扬起学生进步的风帆,激起浓厚的写作兴趣。因而,教师在批改中对文章中的一些小的优点也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尤其是对后进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几个好的词,几个好的句子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培养学生作文的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一位教师在一位后进生的批语中写上这样一句话:“通篇语句不通”;而另一位教师的做法就不同,他把文中少数几个写的通顺连贯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批上:“这几句写得通顺连贯”。显然,这两种批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第一位教师的做法可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责中丧失对写好作文的信心,放弃对作文的努力;而另一位教师的做法可能使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表扬、鼓励中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逐渐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总之,只要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注重方法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并善于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