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想说爱你很容易李双燕的征文
作者姓名:李双燕 选送单位:漕河镇南留辅导站指导教师:丁素珍作文让我爱你很容易
我们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为了圆自己的升学梦,在努力奋斗,希望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校内,我们这样做了;在校外,我们依然坚持不放松,严格要求自己,在踏出校门之前,就已经给自己的周末安排了“档期”,让自己充实地过完休憩时光。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时光如流水东逝,而我们在跟时间赛跑。我们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誓言: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特长,全面发展,不能辜负长辈的期望。
我也不例外,在今年三月份,妈妈为我报了“快乐小作家”校外教育作文班,我的作文水平是真的不太好,每次作文课都表现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因为我都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所以才会想睡觉,每次看见作文头都大了,就别说写了,我的书架上排满了作文书:《创优作文》《小学作文》等五花八门的作文书,每回写作文我都要去抄袭上面的文章,可是一到考试,作文成绩还是不怎么好,而且还是一次不如一次。
第一次上作文班,我不仅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到了许多知识,之后,在作文课上我总是积极发言,作文成绩也是一次比一次好,每次的成绩几乎都在124分以上,记得有一节作文课特别有意思,老师在开课之前和我们做了一个游戏—《破冰游戏》,让我们写出游戏的过程和游戏之后的感悟。通过快乐的游戏,我们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我感觉老师真得是很神奇,课堂轻松有趣,她就像我们的朋友,我一气呵成写得很流畅,还被当成范文来读呢,我忽的意识到写作真得很容易,就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就行了。
我们在课上,老师让我们猜谜语,有意思吧,对,这就是作文课。老师让我们猜口字,从一张口猜到十张口(各打一字)。把我们急得直跺脚。班上同学们像小鸟似的叽叽喳喳地讨论,最后还是善于思考的“小诸葛” —王岩才猜对了七个,同学们听了正确答案,如梦方醒,大呼:“原来如此”— 事情往往换一个角度思考就变得很容易。我们在猜谜语中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认识,锻炼了拟题的能力,这样的作文课怎能不让我喜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名叫《难忘的一件事》的作文,作文揭示了现在一些行骗的人的伎俩,还表明了这些奸商的背后大批支持者是我们这些贪图便宜的广大消费者,因为文章立意深刻选材新颖,得了全班最高分——128分,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高兴得简直要哭了,我把我的作文拿给妈妈看,她喃喃地说:“我闺女大了,写得真好,写得真好”。我分明看见她眼中晶莹的泪花。我参加课外教育得到了全新的作文理念。“元代散文家、戏剧家乔梦符曾经将文章形象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简洁精彩,亮丽夺目;主体应如肥
猪的肚子那样,蕴涵丰富,内容充实;而结尾应当似豹子的尾巴,响亮醒目,刚健有力。”这是丁老师给我们的文字资料上写的话,我刻在了自己心上,我要写出具有这种特点的好文章。另外,我们的快乐小作家班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莫言获奖”、“中日钓鱼岛之争”“甲型H1N1”禽流感、“雅安地震”“清明节”“母亲节” „„都是我们交流写作的话题,我陶醉了、被老师折服了,丁老师让我们明白了作文其实很容易,我们可以玩玩、画画、吃吃、做做之后再写写,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时事说说之后再写写,“用我手写我口表我心”这是丁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哦!我经历了十周的校外教育,这分明是一次心路历程的成熟过程,我为自己原来幼稚的作文观点而哑然失笑,我懂得了原来作文我是在无病呻吟,克隆别人的文章可以使自己很轻松应对作文,但这是一时的,我们只有养成自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书写生活、抒发感想的习惯,那么我们的习作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作文不光是写给语文老师的更是写给自己的。校外教育让我对作文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参加课外教育,使我变了一个人。我本来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结果一次次成功使我变得开朗,活泼,阳光。通过参加课外教育,我作文水平提高了,我有了新的梦想—我要当一名真正的作家!
第二篇:“问题引导教学法”想说爱你很容易
“问题引导教学法”想说爱你很容易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二初级中学
周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运用,井井有法。
辽宁省调兵山市教育局的“问题引导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尝试和研究,在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大刀阔斧的实施开来,并且得到全国多位知名教育家的首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已经由开始的困惑、懵懂、逐渐变为思路清晰、得心应手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更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刚刚接触“问题引导教学法”即“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法是在教育局赵局长的教学讲座上。说句真话,当时听得我是云里雾里的,只记得要义的一句话——以问题为中心。这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理念,因为从古至今教育大家都对“问题”非常感兴趣,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自己所教的数学学科来看,我更感觉“问题引导教学法”会给教学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所以虽然感觉无从下手,但还是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问题引导教学法生搬硬套的用到了其中。
备课时注间环节不丢,上课时刻意体现每个环节,问题的抛出很是考量,解决问题还算顺利,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同事、领导、教研员听课后的反馈说还不错,但是,自我感觉这个阶段是生疏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随着我市整个教学大气候的逐渐转暖,“问题引导教学法”大面积铺开,与此同时调兵山市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傅东缨、王敏勤、钱志亮、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家纷纷来到调兵山市。听了这些专家的报告,我对“问题引导教学法”更加充满了信心。我感觉,在备课时要融入“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精髓,上课时要体现“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理念,以理念统领课堂,而非形式主义的几环几步,这才虚怀若谷,胸有成竹。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做课又是评课,大家对我的课评议起来也有了变化,形式的东西少了,实质的内容多了,我感到很欣喜,自己的领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时要说“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想说爱你较容易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专家的点评,对“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自此,我觉得“问题引导教学法”重在活学活用,有区别的使用会使你的课堂别样精彩,完全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这也许就像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吧。写到这,我觉得现如今的感觉是“想说爱你很容易”了。
最后,我想说,爱的含义很宽泛,爱的程度有不同,愿我们高起点的去爱“问题引导教学法”,真正让他发挥最大效能,真正为调兵的教育再抹缕缕新绿。
第三篇: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起说明文,同学们也许会觉得它枯燥难懂。其实,中考说明文文本或具浓郁的文化色彩,或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点和常用的答题方法。
一、说明顺序和结构
【聚焦考点】
指出说明顺序;判断结构方式。
【方法指津】
说明顺序:1.抓标志性词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有表时间和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则有表明事物内在联系(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和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词句。
2.概括大意。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文中没有判别说明顺序的标志性词句,但通过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可以发现全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的。
有些文章会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兼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构方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
二、说明内容
【聚焦考点】
判断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概括大意;指出事物特征。
【方法指津】
1.看标题。很多说明文的标题即说明对象,如2008年荆州卷《荆州民歌》、2010年上海卷《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2.看关键句。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关键语句往往点示了说明内容、段意层意、事物特征,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或提取句中关键词语作答。
3.整合有效信息。有些文段没有关键语句,答题时应先锁定阅读区域,勾画要点,然后对这些要点进行提炼概况或合并叠加,形成答案。
三、说明方法
【聚焦考点】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文段下定义、列图表。
【方法指津】
1.准确识记。要避免将“打比方”误作“比喻”、“比喻论证”,将“作比较”误作“对比”、将“摹状貌”误作“描写”。
2.掌握特征。比如下定义是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而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作比较既可以同类事物相比,也可以异类事物相比;既可以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分类别不仅要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且要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3.按“共性+个性”的格式分析作用。比如“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一句的作用可表述为“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其中“突出强调”是作比较规律性的作用即“共性”,“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是此句独有的内容即“个性”。
4.下定义的方法:①明格式。其格式多为“×××(被定义概念)是×××(本质特征)的×××(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或“×××的×××叫×××”。②提取大概念。③寻找本质特征。④调整语序,整合成符合格式的句子。
四、说明语言
【聚焦考点】
指出词语的语境含义;品析词语的作用;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举例赏析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方法指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比如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往往是它前面的句子。
2.抓特定的词句品析语言。说明文中列举的数字和起限制作用的词语使语言准确、周 密,后者包括表时间的词如“目前”,表程度的词如“比较”,表估计的词如“大约”,表范围的词如“许多”,等等。而那些打比方、拟人化、摹状貌、引用诗词谚语古籍的句子则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答案。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不能换(删)+原词表„„或原句意思是„„+替换(删除)后变成„„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举例赏析语言:中心句(本文语言准确或生动)+例句+手法+表达作用。
五、开放性试题与个性化表达
【聚焦考点】
阐释、解说文中材料;评价文章思想倾向或观念;根据文意联想典故、诗词;提合理化建议、拟广告词、宣传标语;预测发展趋势。
【方法指津】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调动积累,规范、美化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紧扣文本”。如:
结合第⑥段谈谈,在今天,图腾还有何现实意义?(荆州2009年一调)
根据第⑥段中“凤„„它的啾啾鸣叫时刻激荡着我们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浴火重生的希望!”可答:激励我们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再创辉煌的勇气。
现在,你也许会会心一笑:说明文,想说爱你其实也容易!
第四篇:政治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政治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构建动感的课堂,找回失落的主体
江苏省江都中学李荣志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中学政治课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漩涡,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探究,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当成了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尽情挥洒,无视学习主体,而逐渐失去了课堂作为一种人生舞台是让学生唱主角的本色,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对政治课“想说爱你不容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学生为本,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我们只有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政治课堂才能熠熠生辉、精彩纷呈,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点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实效,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动感地带”。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政治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走下讲台,弯下身来,静下心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1、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教师理应走近学生, 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一点启发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指责;多一点理解和帮助,少一点轻视和急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
2、鼓励学生质疑,减缓心理压力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尊重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尊重教材,但不迷信教材”的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争、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动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倘若课堂教学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一味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必然会使原本有血有肉的教材变成索然无味的政治概念和原理,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单调、呆板,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融思想
1性、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的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兴趣存”的效果。
2、关注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
政治课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脱离生活地空洞说教就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政治教师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怀学生,要善于把枯燥无味的政治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创设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情境,使政治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总觉得“想说点什么”、“想做点什么”、“非弄明白不可”。
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要求学生上课仔细听,认真记,用心背,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自由,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间,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变为“导演”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呈现出过分有序地“动”,以至淹没了学生这个“主体”。新课改背景下,倘若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出现无序的“动”,同样还会淹没学生这个主体。为此,教师必须主动转换“角色”,当好“主持人”、“导演”,而不是“演员”。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在“点拨”上多做文章,在“讲授”上多搞研究,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动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学的本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学习知识铺好“路”,架好“桥”,备好“船”,让学生会自己动起来。
1、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键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它可以让学生由“想学”上升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速读和精读的要领,掌握教材内容的核心和精髓;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分析知识,掌握相关概念、原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条理分明的政治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于无疑处生疑。
2、矫正学习习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要改变学生“上课划划书,作业抄抄书,考前背
背书”的陋习;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找准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善于抓听重点、难点和疑点;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乐”动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学生以信心,而教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愉悦学生身心,开启其心智,激活其潜能,使其灵感涌动。
1、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打着“灯笼”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成为胜利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自主发展。
2、改变课堂的评价方式,发挥激励功能
传统的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甄别功能,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位学生。其结果是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对自己失去自信。为此,课堂评价必须要改革,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多赏识、少指责,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全”动
传统的政治课堂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上的主角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最高理念。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为此,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提出目标和要求,设计有差异的学习活动,不搞“一刀切”;要指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放任自流;要灵活调控教学进程,不强行一致,让全体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学习,要创造机会和引导学生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政治教学千古事,得失成败寸心知。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才可能迈出第一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让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构建与新课程理念合拍的“动感课堂”,“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尝试、参与和感悟中快乐成长!
第五篇:高中语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高中语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河北宽城满族一中赵立华
内容提要:高中语文不被重视,一是由于语文的时效性差,二是学科的目标性差,三是社会对语文缺乏人文关怀,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目性。改变这种现状,从学生角度来讲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其次是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会读背,学会积累,学会写作,学会预习。
关键词:语文现状掌握学法
一、高中语文现状
高中语文,被戏称为“语老六”,在高考的各科中,地位最低。学生不爱学语文不重视语文,这是母语的尴尬,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虽然高考赋予语文150分的高分,但学生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数学、外语,甚至是其它100分的科目。课下学生敢不学的恐怕只有语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语文的时效性差。语文的知识面宽,知识点多,且知识点间结构松散,这就造成了学习语文效率低下,有时努力学不一定提高,不努力学不一定降低,于是就形成了语文课可多上、可少上甚至可不上的现象。语文课也成了“听了未必有长进,不听未必是损失”的局面。
二是学科的目标性差。理科知识一般是一环套一环,呈螺旋形上升,少了一个环节,下一个环节便链接不上。而语文知识则是呈点状分布的,一个个点构成一个面,某一个点的缺失一时还难以显现其作用,等到点点都缺失时便会发现你提起来的是一张漏洞百出的网,是一面处处是洞的筛子。语文知识的点状分布特性也造成了语文学科的重复性强,常常是一个知识点小学在讲,初中在讲,到了高中也在讲,甚至到了大学还在讲,于是便有人戏称语文老师都属祥林嫂的,只会讲阿毛的故事。而讲到最后的结果便是从小学到大学,年级越高,学生的语文兴趣也就越差。小学时语文是不可或缺的,少上一节课便少认好几个字;初中时长长见识、赏赏文章,还勉强能凑合;高中时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大学呢,全凭兴趣,哪位老师幽默风趣可以笑几声,于是大家去坐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语文的目标性差,重复性强,缺乏整体意识。
三是社会对语文缺乏人文关怀。不可否认,中国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在受着语文的熏陶,说语文,学语文,甚至连做梦都在用语文,但正是这种“普及”才使语文失去了它的应有清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解:语文是不必像其它科一样专门下苦功夫的,课内丢了可以课外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不会语文,也需像学一门外语一样去学它,他(她)会不会好好学?当然会,因为他(她)知道,这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技能,必须要学会,不会就不足以立足。在家教盛行的今天,鲜有补语文的,因为在家长的心目中,语文是笔糊涂账,补多补少一个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对语文看似处处重视实则处处忽视,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
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盲目性。我们可以随便问问学生,语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语文?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明白。其实不仅学生说不明白,老师甚至是专家不也一直是难得明白吗?一个“语文”的概念就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字,有人说是语言与文章,有人说是语言与文学。语文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字词句篇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中语文能否承担得起如此的重荷?一个高中生能否参透生活的外延有多宽?所以许多问题常常是老师稀里糊涂的教,学生稀里糊涂的学,学习的盲目,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目的不明,成就感差。
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的畏惧,常常慨叹高中语文,爱你真不容易。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途径,高中语文,说爱你也容易。
二、明确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不管有多少问题还有待探讨,但从学生角度来讲,必须有明确学习目标,否则就会盲目。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高考考试说明》,学生必须明白高考要考什么,而且从上高中的第一天起就要知道,争论是老师的事,是专家的事,学生只需明白高考考什么即可。简言之包括: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浅易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三、掌握学习语文方法
(一)学会读背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某一篇作品中词汇、意境、结构、主题的理解力的高度住住取决于他们泛作品阅读的数量。作品读得多的学生,理解力就强,阅读速度也快,反之,理解力就弱,阅读速度也慢。但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审美距离切近、功利色彩鲜明的“近阅读”现象。有人做过调查,现在的学生阅读在价值追求上常关注自我,阅读方式大多是以下几类:一是以读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80年代后”的同龄人作品为主的伙伴式阅读,二是以读卡通、漫画、科幻类为主的回归式阅读,三是以读情感类、武侠类、惊险类、恐惧类为主的补偿式阅读,四是以快餐式文化、大众式文化、娱乐式文化、网络式文化为主的享受式阅读,五是以应付高考、追求短平快为目的的写读式阅读,六是以表现自我为目的的表现式阅读。这几种阅读方式都属于注重功利、享乐、释放的浅阅读,是与自己相近的同级阅读,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历练、情感的熏陶、人格的铸造、精神的提升,导致人文素养的平面化、平庸化、低级化。著名美术家吴为山说过:“读书的宗旨是使自己进步,恰如聆听大智大哲大贤教诲。”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改变人生、发展人生、完善人生。因而在阅读课外作品时我们提倡让学生读有品位的作品,读书的品位即可看出一个人的品位。我们要在读书中不断的关注自我、超越自我、注重大我。
读书量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加大阅读量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这不仅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需要,还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第一时间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科研究和创造精神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需精研细品,要一目十行,块状阅读,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摒弃多余信息,获取作品精华,采撷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用文字精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推荐阅读:(玉溪无痛人流医院:http:///)
此外,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一高二),学生要力争背上二三百首诗词,这对提高人生境界和语言能力都将会起到难以评估的作用。
(二)学会积累
语文知识的点面结构造成了语文学习必须重在积累。积累的内容便是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积累时,笔记本要有三个:一个积累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知识,一个积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知识,一积累作文材料。每一部分都要分门别类整理好,将同一知识点的知识整理到一起,切忌从前住后一股脑推着记,像个杂货铺子。例如作文部分可分社会、人生两部分分类整理。
社会部分:
知识经济生命平等文化传承反腐倡廉新新人类素质教育明星话题贫富话题教育产业互联时代最新科技环保能源和谐社会节约问题等
人生部分:
调整心态良心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自信自强学会宽容学会反思学会独立与人交往培养个性家庭教育关注生活学会合作敬业精神等
每一小部分又可分材料积累和语言积累两部分。
(三)学会写作
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写作,在学生心目中写作是在代圣人书,自己要正襟危坐,拿腔拿调,一反常态,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架式,谈玄论道。这种思想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许多学生不会也不敢写作文,另一种是作文的造假现象严重,假大空,无病呻吟。其实,作文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不必装腔作势,开始只需写真事、抒真情,有情的文章才是最动人的文章。不会写作文的同学先不要管章法,只管写起来就是,哪一个大家写文章是先想好了怎样写作怎样写才写的?还不都是先写后改!所以只要你情思涌动,不求章法而章法会自来。
另一种练习写作的方法是读后写。即先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读,读完之后合上书,凭自己的记忆往下写,写的越接近原文越好。这种读后写,一则可练作文语言,二则可练作文章法,在摹写中不自觉的学会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那些不太会写作文的同学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对于写作尚可的同学,可发展自己的特长,在掌握各种常见文体写作模式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擅长的文体,深入钻研这种文体的特点,将其发挥到极致。
作文训练,不必篇篇都写长文,有话则长,无话可短,重在常练。作文的训练绝非一两篇就能奏效,也绝非听几节作文课就能成功。
(四)学会预习
很多学生以为,读一遍书,知道了内容,查了字词就是预习了。这是对预习的肤浅认识那么,应该如何预习呢?
第一是字词,首先解决字词的音形义问题。
字词需学生自己整理,记录在笔记本上,不懂要查。教师的任务是负责检查,并告诉学生课文中的一些学生可能找不出来的多音字,如熨(yù)帖、慰藉jiè等。这是基础,不要让学生偷懒。
第二是查找作家作品,了解背景资料。查找这些,一是为了掌握文学常识,二是为了知人论世,理解作品。
第三,通读全文,整理思路。
阅读如登山。文章就好比是一座植被层次清晰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场、高山荒漠和雪峰。学生读文章,常常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只知穿行
于林间草地,欣赏每一棵树、每一茎草,而不知道登到山顶回过头来再望一望,看一看这山共有几层,每一层都是什么,它们的分界在哪里,其间有何关系。这回头一望的过程就是对全文整体感知的过程。没有回顾的过程,就永远没有整体的感受,就难以综合起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留心段落中心句,如果没有就要自己试图概括,然后将每段段意连缀起来,文章思路自然就清晰了。
第四,注意批读,写出感悟或疑问。
一篇文章如果只认识了字句,那就没有起到任何预习的目的,要预习,就必须对文章进行批注,有感悟的地方要标上,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标上,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讲讨论。
高中语文学习,只要注意了上面几点,自会“爱你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