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修改稿
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起说明文,同学们也许会觉得它枯燥难懂。其实,中考说明文文本或具浓郁的文化色彩,或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点和常用的答题方法。
一、说明顺序和结构
【聚焦考点】
指出说明顺序;判断结构方式。
【方法指津】
说明顺序:1.抓标志性词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有表时间和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则有表明事物内在联系(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和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词句。
2.概括大意。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文中没有判别说明顺序的标志性词句,但通过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可以发现全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的。
结构方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
二、说明内容
【聚焦考点】
判断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概括大意;指出事物特征。
【方法指津】
1.看标题。很多说明文的标题即说明对象,如2008年荆州卷《荆州民歌》、2010年上海卷《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2.看关键句。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关键语句往往点示了说明内容、段意层意、事物特征,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或提取句中关键词语作答。
3.整合有效信息。有些文段没有关键语句,答题时应先锁定阅读区域,勾画要点,然后对这些要点进行提炼概况或合并叠加,形成答案。
三、说明方法
【聚焦考点】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文段下定义、列图表。
【方法指津】
1.准确识记。要避免将“打比方”误作“比喻”、“比喻论证”,将“作比较”误作“对比”、将“摹状貌”误作“描写”。
2.掌握特征。比如作比较既可以同类事物相比,也可以异类事物相比;既可以指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分类别不仅要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且要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3.按“共性+个性”的格式分析作用。比如“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一句的作用可表述为“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其中“突出强调”是作比较规律性的作用即“共性”,“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是此句独有的内容即“个性”。
4.下定义的方法:①明格式。其格式多为“×××(被定义概念)是×××(本质特征)的×××(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或“×××的×××叫×××”。②提取大概念。③寻找本质特征。④调整语序,整合成符合格式的句子。
四、说明语言
【聚焦考点】
指出词语的语境含义;品析词语的作用;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举例赏析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方法指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比如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往往是它前面的句子。
2.抓特定的词句品析语言。说明文中列举的数字和起限制作用的词语使语言准确、周 密,后者包括表时间的词如“目前”,表程度的词如“比较”,表估计的词如“大约”,表范围的词如“许多”,等等。而那些打比方、拟人化、摹状貌、引用诗词谚语古籍的句子则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答案。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不能换(删)+原词表„„或原句意思是„„+替换(删除)后变成„„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举例赏析语言:中心句(本文语言准确或生动)+例句+手法+表达作用。
五、开放性试题与个性化表达
【聚焦考点】
阐释、解说文中材料;评价文章思想倾向或观念;根据文意联想典故、诗词;提合理化建议、拟广告词、宣传标语;预测发展趋势。
【方法指津】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调动积累,规范、美化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紧扣文本”。如: 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勿与选文内容重复)(2010年南充卷)
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文本,弄清低碳生活的含义和文中列举的低碳生活的例子,再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现在,你也许会会心一笑:说明文,想说爱你其实也容易!
《考试指南报》2011年4月22日
第二篇: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明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说起说明文,同学们也许会觉得它枯燥难懂。其实,中考说明文文本或具浓郁的文化色彩,或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说明文阅读常见的考点和常用的答题方法。
一、说明顺序和结构
【聚焦考点】
指出说明顺序;判断结构方式。
【方法指津】
说明顺序:1.抓标志性词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有表时间和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则有表明事物内在联系(因果、层递、主次、总分、并列)和人们认识事物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词句。
2.概括大意。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文中没有判别说明顺序的标志性词句,但通过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可以发现全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的。
有些文章会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兼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结构方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
二、说明内容
【聚焦考点】
判断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概括大意;指出事物特征。
【方法指津】
1.看标题。很多说明文的标题即说明对象,如2008年荆州卷《荆州民歌》、2010年上海卷《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2.看关键句。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抒情句等关键语句往往点示了说明内容、段意层意、事物特征,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或提取句中关键词语作答。
3.整合有效信息。有些文段没有关键语句,答题时应先锁定阅读区域,勾画要点,然后对这些要点进行提炼概况或合并叠加,形成答案。
三、说明方法
【聚焦考点】
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根据文段下定义、列图表。
【方法指津】
1.准确识记。要避免将“打比方”误作“比喻”、“比喻论证”,将“作比较”误作“对比”、将“摹状貌”误作“描写”。
2.掌握特征。比如下定义是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而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作比较既可以同类事物相比,也可以异类事物相比;既可以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也可以比较不同点。分类别不仅要将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且要一类一类加以说明。
3.按“共性+个性”的格式分析作用。比如“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一句的作用可表述为“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其中“突出强调”是作比较规律性的作用即“共性”,“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是此句独有的内容即“个性”。
4.下定义的方法:①明格式。其格式多为“×××(被定义概念)是×××(本质特征)的×××(比被定义概念大一级的概念)”,或“×××的×××叫×××”。②提取大概念。③寻找本质特征。④调整语序,整合成符合格式的句子。
四、说明语言
【聚焦考点】
指出词语的语境含义;品析词语的作用;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举例赏析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方法指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比如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往往是它前面的句子。
2.抓特定的词句品析语言。说明文中列举的数字和起限制作用的词语使语言准确、周 密,后者包括表时间的词如“目前”,表程度的词如“比较”,表估计的词如“大约”,表范围的词如“许多”,等等。而那些打比方、拟人化、摹状貌、引用诗词谚语古籍的句子则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用规范的语言表述答案。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不能换(删)+原词表„„或原句意思是„„+替换(删除)后变成„„意思了,不符合实际或太绝对。举例赏析语言:中心句(本文语言准确或生动)+例句+手法+表达作用。
五、开放性试题与个性化表达
【聚焦考点】
阐释、解说文中材料;评价文章思想倾向或观念;根据文意联想典故、诗词;提合理化建议、拟广告词、宣传标语;预测发展趋势。
【方法指津】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调动积累,规范、美化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紧扣文本”。如:
结合第⑥段谈谈,在今天,图腾还有何现实意义?(荆州2009年一调)
根据第⑥段中“凤„„它的啾啾鸣叫时刻激荡着我们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浴火重生的希望!”可答:激励我们建设家园的信心和再创辉煌的勇气。
现在,你也许会会心一笑:说明文,想说爱你其实也容易!
第三篇:政治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政治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构建动感的课堂,找回失落的主体
江苏省江都中学李荣志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中学政治课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漩涡,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探究,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当成了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尽情挥洒,无视学习主体,而逐渐失去了课堂作为一种人生舞台是让学生唱主角的本色,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对政治课“想说爱你不容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学生为本,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我们只有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政治课堂才能熠熠生辉、精彩纷呈,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破点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出名堂,“动”出乐趣,“动”出实效,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动感地带”。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政治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走下讲台,弯下身来,静下心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1、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教师理应走近学生, 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一点启发和鼓励,少一点批评和指责;多一点理解和帮助,少一点轻视和急躁,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学生学习的激情。
2、鼓励学生质疑,减缓心理压力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尊重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尊重教材,但不迷信教材”的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争、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让学生自由表达,敢于表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动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性和思想性都比较强。倘若课堂教学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一味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必然会使原本有血有肉的教材变成索然无味的政治概念和原理,使本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单调、呆板,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创设融思想
1性、知识性、生活性为一体的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兴趣存”的效果。
2、关注现实生活,引发学生共鸣
政治课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脱离生活地空洞说教就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政治教师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怀学生,要善于把枯燥无味的政治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创设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情境,使政治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拉近学生和教材的距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总觉得“想说点什么”、“想做点什么”、“非弄明白不可”。
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要求学生上课仔细听,认真记,用心背,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自由,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间,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变为“导演”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呈现出过分有序地“动”,以至淹没了学生这个“主体”。新课改背景下,倘若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就会出现无序的“动”,同样还会淹没学生这个主体。为此,教师必须主动转换“角色”,当好“主持人”、“导演”,而不是“演员”。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在“点拨”上多做文章,在“讲授”上多搞研究,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动
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学的本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学习知识铺好“路”,架好“桥”,备好“船”,让学生会自己动起来。
1、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键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它可以让学生由“想学”上升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速读和精读的要领,掌握教材内容的核心和精髓;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和分析知识,掌握相关概念、原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内在联系,形成条理分明的政治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于无疑处生疑。
2、矫正学习习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要改变学生“上课划划书,作业抄抄书,考前背
背书”的陋习;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找准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善于抓听重点、难点和疑点;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乐”动
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学生以信心,而教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愉悦学生身心,开启其心智,激活其潜能,使其灵感涌动。
1、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潜能
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打着“灯笼”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成为胜利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自主发展。
2、改变课堂的评价方式,发挥激励功能
传统的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甄别功能,分数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位学生。其结果是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反感,对自己失去自信。为此,课堂评价必须要改革,要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多赏识、少指责,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全”动
传统的政治课堂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实际上,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课堂上的主角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最高理念。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为此,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提出目标和要求,设计有差异的学习活动,不搞“一刀切”;要指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放任自流;要灵活调控教学进程,不强行一致,让全体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学习,要创造机会和引导学生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惟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政治教学千古事,得失成败寸心知。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才可能迈出第一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让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实践,努力构建与新课程理念合拍的“动感课堂”,“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尝试、参与和感悟中快乐成长!
第四篇: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也容易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对此,新教材也相应的增加了名著阅读这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它并没有受到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主要停留在了教师口头提倡,学生自愿阅读的形式之上。本文拟就“名著阅读”的现状以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做点粗略的述评。
[关键词]名著阅读现状激发阅读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此,新教材也相应的增加了名著阅读这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它并没有受到重视。名著阅读教学主要停留在了教师口头提倡,学生自愿阅读的形式之上。本文拟就“名著阅读”的现状以及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做点粗略的述评。
一、名著阅读的尴尬现状
近两年来,为了督促师生对名著的重视,语文中考也开始加大了名著考核的分值。但是师生对“名著阅读”的热情并没有被从根本上调动起来,不得不说,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及考试评价体系有一定关系。先来看看我们的语文教材。目前的几种课标语文教材都对“名著阅读”有所涉及,编入了“名著导读”、“名著推荐与阅读”之类的内容,这比先前的教材是一大进步,令人遗憾的是形式过于单一,每本教材出现那么一次,无非是简介一下作者、写作背景、整本书的大体内容和风格,而后摘选那么一节名著再附上几道思考题,仅此而已,对“名著阅读”缺乏持续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建议。我们的考试呢?翻翻近几年各地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题目吧,多见“说出你所喜欢的某本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并列举一个与其相关的情节”一类的试题。客观地说,语文考试中专门设置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有其积极导向,但是,当这种考查样式简单粗糙以至僵化时,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的认识和效果:“名著阅读”不就考点这样的知识吗?还用的着读书吗?而且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又总结出既省力又省劲的“应考策略”。临考试前,老师勾画出课本上导读部分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国籍,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性格特点,主要情节或思想感情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名著教学仍然苍白应景,学生并没有真正揭开名著的真实面纱。
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其实,只要有过阅读经历的人都能认识到: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内容上来讲,名著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趣味是阅读的根本”,只有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可能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间断的挑逗学生阅读名著的那根神经,让它始终保持高度兴奋。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地利用好这些片段,教师可以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由课内阅读的不满足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比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文章通过记叙鲁达路见不平,帮助金氏父女逃过卖肉屠户镇关西的欺侮,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表现了鲁达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时,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关于鲁达的一个故事,他还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传奇故事,也都非常精彩;另外,《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另外,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感受阅读成就
学生读名著往往贪图热闹,热衷肤浅的线形快读,所以一部名著阅读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名著阅读后的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这也相当重要,它不仅能对阅读成果的梳理和归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活动的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我曾在指导学生阅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后,布置了一项综合性的书面作业:①从全书三十五章中选出十章,每章拟定一个标题(该书没有章节的标题)。学生拟的标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如第二章写汤姆不情愿干姨妈吩咐的粉刷篱笆墙的工作,于是极尽表演之天才,装出极享受的样子,煞有介事地挥舞起刷子刷墙,十足一个大画家,直到引诱着一帮孩子排着队拿着心爱的礼物来换取哪怕干一分钟如此美差的权利。旁边的汤姆则躺在一旁的阴凉地里,一边嚼着换来的苹果,一边得意的摩挲着那些“贡上”的礼物。学生给这
章拟的题目就有“天才的艺术家”、“不会画画的大画家”一笔无本生意“等等。②是:本书主要记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经历?请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③是以”我看汤姆“为题写一篇读后感,④是:文章的结尾写到汤姆和哈克又一次筹划做强盗,琢磨前几章节情节发展的逻辑,您认为他们会做成强盗吗?做出您的判断,为全书再续写一段故事。这些作业批阅后,开辟“读书论坛”展示交流阅读的成果,效果甚好。另外,我们还组织全年级举行了一次“台上语文戏中人生——《汤姆·索亚历险记》情景短剧展演”的活动,学生自编演出脚本,自备服装道具,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三)、延伸和比较,强化阅读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获得的兴趣中一类思辩的兴趣。在比较中可以发展学生的思辨兴趣。比较是人们辨别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通过延伸和比较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向“原著”延伸,如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读一读《骆驼祥子》;也可以向“作者”延伸,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读一读他的《项链》等;还可以向“主人公”延伸,如阅读课内推荐的名著《格列佛游记》之后,再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然后分析两位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点,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这样一来学生读原著就读得更细心了。同时,延伸比较阅读又训练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和老师肯定后,成功的喜悦又进一步强化了阅读兴趣。课外阅读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爱看的书来阅读。当然,对所选书籍的内容要做到严格把关,方法的指导做到因人而异,效果的检测做到客观公正,激励先进,从而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每学期都阅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要依兴趣而定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和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远比强迫他们读一两本名著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只希望读书能够美丽人生,读书能够升华幸福!
参考文献:李卫东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04
第五篇:后进生,想说爱你也容易
后进生,想说爱你也容易
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秦美华
摘要: 我们的教育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得到提高。长期以来,转“差”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教师,后进生——祖国百花园中“生病”的小苗苗,更需要教师的“精心照料”。对待他们,要做到:动之于情、基于父母,晓之于理、细如雨丝,做到激励、赏识、宽容、惩罚四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导。用师爱去创设“和谐共振”的最佳教育情景,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后进生;激励;欣赏;宽容;惩罚;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在学生身上尤为明显。他们之间由于先天遗传造成了智力水平的不同,后天家庭的影响造成了性格和学习习惯的不同,这些不同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知识接受相同教育时产生了分化。而这种分化使得班级中总会产生几个学习上、纪律上较为另类的学生,即大家常说的后进生。人们常把这部分学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而这些学生的转“差”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不少教师,有时确实令人束手无策,头痛不已。如果放弃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将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且还会直接阻碍班级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会使那些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中等生受到影响。因此,对“后进生”的转化也成了一名合格班主任平时工作的重头戏。如何在这些学生身上播撒“爱”的种子,也成了不少
班主任一直探讨的话题。从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作为班主任,对于后进生一味地进行指责与批评是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后进生的心理,你的转化工作才算找到了门路,你的转化工作才可以正常、顺利地开展。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经验,我对待后进生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几点做法:
一、激励,朝花不夕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教师要想妥善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消除偏见,以自己的言行提供良好的示范,这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首先是一种态度。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针对情景而不要妄评学生的人品与人格,否则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损伤其自尊。面对班级中调皮捣蛋的学生,千万不要一味地批评、讽刺他们,可以喊喊他帮你发发作业本,拿钥匙开开班门。在他犯了错之后,对他说“我很生气”。“我感到有点失望”,“我希望你立刻停止这样做”。这样,比说“真笨、死性不改!”“你是无可救药的人!”“你真是个爱惹事的人!”等刺激的语言有效得多。因为它既传达教师对事件的看法,表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顾及了学生的自尊。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妨利用别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让后进生自己选择敬佩的班干部成为同桌,采取迂回战术,在这些干部身上下功夫,对其严格要求,使他们能很好地感染周围的人,让“近朱者赤”,从而去改变后进生的不良行为。同时,可以让后进生展开竞赛,要求后进生每天为自己
做好评价记录,具体内容是:课上不打扰别人听课、做作业;课间不吵架;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及时订正;值日工作认真负责等。刚开始时,每天只要达到其中的两项就奖给他本子、笔、书签等,过一段时间后要求三项,再过一段时间要求四项全部达到才得到奖品。这样,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自己做记录,就让他们感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会自觉改掉缺点。否则,让别人做记录,他们始终感到处于监视之中,易出现逆反心理。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用向家长打“表扬电话”的形式,给予学生精神奖励。这样,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他们也会把你的转化目标,逐渐变成自觉的行为。
二、欣赏,触动其心弦。
“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被赏识,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一种追求。后进生虽然存在诸多缺点,但他们身上始终有一些闪光点。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当面表达真诚欣赏之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之精神振奋,它不仅为后进生指引了航道,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希望之火和信心之光。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自律守纪差,学习成绩差,是所谓的“双差生”。在班级中与同学交往,经常受到冷遇,于是便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一次班队课上,我偶然发现他讲故事的音色特别好,讲得有声有色,家访中也了解到他还经常喜欢给邻居的孩子讲故事。于是我特意为他在班上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比赛,他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同学和老师的称赞,令他大受鼓舞。
从此,我发现他做事情少了一些自卑,多了几份自信。平时的课间,他经常将做完的课堂作业主动拿给老师看,请老师帮他面批。家作中不会做的题目,也追着老师问个究竟,因此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可见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便扬起了后进生自信的风帆。一点小小的突破,让后进生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于是后进生的转化便从这里开始了。
三、宽容,心与心相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后进生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也许,你给学生的只是一粒种子,他们回报你的有可能是满园的春色。记得那是我刚接一个新班级不久的一节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正板书着,教室里突然响起一阵笑声,转过身,只见一架“飞机”正飘飘悠悠地向地面滑行。“这是谁的恶作剧?”“黄天龙!”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又是黄天龙,一股无名之火顿然而生,昨天他在课堂上扮小狗,从后排爬到前排,我还没找他谈话,今天的课堂上他居然又„„就在这时,落在面前的“飞机”却一下子吸引住我的视线,好精致!我俯身捡起:“这是你做的吗?”“是的。”他一下子涨红了脸。下课后,我把忐忑不安的黄天龙请到了办公室,从办公桌里拿出为儿子准备的一套航模材料:“这个你会拼装吗?”“我试试吧!”他挺有信心地回答。第二天,黄天龙把拼装好的模型送给了我,看着摆放在办公桌上的威武的军舰,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你的手真巧啊!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我会吗?”孩子满脸迷茫。“你一定会的,只要你能从现在开始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完成,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也许正是我没有揪住黄天龙上课破坏课堂纪律的“小辫子”不放,也许正是我让黄天龙拼装一艘军舰模型并得到我的赞扬,也许正是“你一定行!”这句话,激发了黄天龙的自信心,两个星期以后,当他把单元测验及格分“送”给我的时候,我竟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四、惩罚,合法且必要。
惩罚绝非体罚,体罚它非但不能改善儿童的行为,相反地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使他看不到希望。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正确地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勇敢、正确地去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与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所以,对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在纪律上经常拖班级后腿的学生,对其进行小小的必要的惩罚,我觉得很有必要。如我班就有这样一位“纪律后进生”。该生平时就有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的不良“嗜好”。今天拿这个同学的铅笔盒摔一下,明天拿那个同学的书包踩一踩,摔坏了踩坏了,赔一个就算了事了。那一个课间,他又将教室里的黑板擦故意扔坏了。找他谈话时,他轻描淡写地说道:“我赔一个就是了。”是啊,他已经赔习惯了,何况是一个只值区区几块钱的黑板擦呢,根本无所谓。如何让他记住这个教训呢?这一次,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处理方式,而是除了
让他赔一块黑板擦以外,还罚他为这块过早“夭折”的黑板擦写一份追悼词,并由他作为主持,为这块黑板擦举行一个“追悼会”,当然,他还“光荣”地担任宣读追悼词的任务。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这位学生果然对喜欢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的行为收敛了许多。如果这一次我还是像以往一样仅对他说教一番,并让他赔上一块黑板擦,我想他极有可能拿我的话当耳边风,下次依然如故。所以,只要“惩罚”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那我觉得,我们的“惩罚”教育就是成功的。
在我们眼中后进的学生,在他们的父母眼里,却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令人疼爱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最好的老师,受到最好的教育。放弃他们,对我们而言,只是放弃了一个,而对于家长来说,却放弃了全部的希望。因此,我们尤其要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因为转化后进生不仅能改变一个班的班风,更为重要的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爱他们,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善于运用师爱这股源泉,坚持不懈,真正用爱去照亮、关心、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去激励、欣赏、宽容他们,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迎来他们的改邪归正甚至是出人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