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
初中作文的有效性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由于中考中作文占50分,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几乎所有的教师和考生都十分重视作文。另一方面,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写作中却又对作文不重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至于写作的成效不大。作文似乎成了师生们的一块心病。所以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要讲究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作文教学无计划性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向实际已经成了作文教学的“圣经”。试题一出,写作训练马上转舵,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随着作文试题的出现而大行其道。现在的话题作文,慢慢淡化了文体,作文的专项训练也随着淡化了,这种作文的功利性直接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四不像”(即既不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不像散文),严重损害了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导致了十分恶劣的后果。
从师生而言,认为作文不用教,能写出好文章是要有天赋的,短短几年的几节课是很难训练得有成效的,何况语文考试时作文分数相差不大,拉不开距离,与其花大力气下苦功去写作文,不如将精力放在更能拉大总分距离的理科上。缘于这些观念上的偏误,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具体的作文教学计划,没有详细的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只是有一个粗略的写作打算: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或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周写几篇小作文。至于怎样写,写什么,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手头有一个好作文题目。一学期下来,只是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学校对语文教师的考核、评价也仅限于语文的卷面分数,对其作文教学效果缺乏考核、评价。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的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这样高耗低效,导致了学生没积极性,老师没主动性,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讲评,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内容上紧跟中考题,中考考什么样的作文就练什么作文;形
式上要求四平八稳;主题上要求“放之四海皆准”,以便在中考指挥棒下以不失分为原则,不要求新求异。
大多数教师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只剩下“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了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 ①。这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闭门造车的假大空的典范之作。每篇作文都成了单纯的应试之作,行文处于突击状态,讲评成了作文的结果。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引下,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只停留在抽象认识上,怎么有实际能力的提高呢?更有甚者让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这种传统的作文课教师当堂出作文题,然后做些指导(有时连指导也免了),接下去是学生写作文,第二课时结束时交卷。卷子交上,学生便没事了,剩下的只是教师的事,埋头批改,辛苦讲评,这种训练模式把学生“封闭”于斗室之中,大有科举考试的遗风。而一篇文章的产生,首先要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然后才能确立中心思想或题目,接下去构思、起草,经修改最后定稿。而现在的作文却斩头去尾,既不让学生有时间去搜集材料,又不让学生修改定稿,实际上只抓了“起草”这一环节,学生交给老师批改的,严格说来,仅仅是“草稿”。这样的教学环节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奉命作文”之后的“疲于应付”。
现在虽说有许多的作文教学方法,但是还没有哪一种为社会所公认,像魏书生的“作文批改法”,“五环节作文批改法”都是可借鉴的,但并不是权威,并没有被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很多优秀的作文教学法,广大教师只是听说而已。而且可资借鉴的太多,如果没有指导,也就是没有借鉴。虽说新教材设有口语和写作课,但这部分基本是被忽略的,主要是因为它实施起来有困难,也确实只有空洞的理论而已,广大教师还是在黑暗中摸索。
(三)、作文批改随意性
由于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很大,许多老师往往面对两座大山,如果教师认真仔细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有评语也毕竟是一家之言,且因为受时间的限制,又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写作动机等把握不准,其评语多是笼统空泛、千篇一律,带有“八股”之气。因为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讲评时往往很简单,指导不得要领,流于形式,讲评时往往重复讲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他想学的知识,往往会对作文讲评失去兴趣。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往往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写作时也是应付了事,写出来的作文多是“三无产品”,即无兴趣、无内容、无自我。
评改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评分档次拉不开,老师评改作文手下留情,成绩差距小,更不用说偶尔一位同学的套题作文,居然骗过了老师的“慧眼”,成为班级中的“范文”。这对于那些平时精于阅读苦于写作的同学在某程度上说是不公平的。另外,评改作文的过程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存在先求速度,再求质量的随意打分,试想,如果90秒评一篇作文,当然,还包括操作键盘过程(调卷、拉动浮条、得分与扣分确认、提交共有12个鼠标动作)试问:真正停留在学生这篇用了十几年智慧编织,为几十年幸福打造的作文上的时间还剩多少?或许最多是“看看头,看看尾,中间一目几十行吧!”殊不知有多少人才就此凋零埋没,多少学生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多少“投机分子”只因考前临时恶补的几篇范文、几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开头和结尾经过几翻拼凑成为“高分人士”,甚至一不小心成为当年的优秀作文,又被搬进“冠冕堂皇”的作文秘籍,装进师弟师妹的书包成为他们日后在考场随意施展的资本。唉!长此以往,文将不文,又一个“新八股时代”正在形成。
(四)、学生写作“无米下锅”,语言干巴,内容空洞,缺乏写作素材
大部分学生成天埋头于数、理、化、英题海中,无暇光顾中外名著,阅读面狭窄,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许多同学信奉“天下作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只要能熟练掌握几篇范文,任何一个题目,我都能把它“嫁接”到范文中去,这种现象在学生作文中大有人在,在考试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套题作文。再加上如今图书市场中铺天盖地的“优秀作文汇编”、“满分作文精粹”又为同学们套题提供了“取之不尽而又精彩绝伦的材料基础。偶尔,几位同学的“套题”作文被某位阅历不太丰富的评卷老师判为优秀作文,甚至被作为范文在年段广为宣传,于是套题成功人士便开始趾高气扬,认为找到了破解作文写作的绝招,一传十,十传百,一个不良的“套题”时尚在学生中蔓延开去,真正“说真话、做真人”的作文之风丧失殆尽。
(五)、学生书写能力差,卷容马虎
原因一是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没有耐心写好字;二是老师要求不严,指导不力。这种毛病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尤其是近年来作文评卷采取无纸化阅卷,很多卷面模糊不清,不整洁的严重失分,甚至得到零分。
二、有效教学策略
作文该怎么教?如何走出浮华的误区?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我个人的一些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针对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教学无序性、训练盲目性、评改随意性、学生厌倦性的特点,我认为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二)规范实在的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简单的、自由的、急功近利的,究其原因是没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我觉得引导学生重视点滴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扩大他们的生活面,他们接触生活,感悟生活,逐步提高认识。同时应加强阅读指导,推荐好文章,提倡建构自己的阅读空间,有计划地创设一些语文活动,如演讲、交流等,这些都是促进积累的有效途径。作文批改要避免形式主义,要注重效益,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建议。正如叶老所说:“批改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作文讲评应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不要面面俱到。如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作文讲评可以侧重进行思想启发和情感交流,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为目的。如果学生写作技法上有问题,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技法指导。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每堂作文讲评课都要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要提高作文的时效性,多维度评价。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是通过一篇作文,一次命题考试加上平时作文成绩的平均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样的评价,只重视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其它诸多因素;这样的评价只是判断,是为评价而评价,而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评价的功能是认识、反馈、导向,更是激励。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学生作文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价。这样,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提高作文的时效性,多维度评价,必要时要随改随批随纠正,让学生有信心写作。书面作文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作文课由教师、学生当场点评。让学生成为作文的“裁判”,增强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给作文合理“减负”是作文教学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许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这种理论先行的做法,过分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枯燥无味。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太过于理性化,把成品文章的特点或规律告诉学生这并没有错,但从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这些过于概念化、理性化的内容他们尚缺少感性的认识;从思维特征来看,过于理性的思维他们尚难于驾驭。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切要按规律办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走缘事而发、缘生活而发的路子。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要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用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至于作文技巧的指导则应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不宜生硬拓展。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机会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掌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3〕所以把不大管用的写作理论知识
坚决减去,或把必要的技巧指导放在感性的读写过程中自然生成,是非常重要的。“减负”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对学生思想立意的期望值要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白阅历的厚度决定作文深度的道理,所以建立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要参照学生心理成长的现状和规律,不能任意拔高。
(四)、注重批改方法的改革是激活作文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作用。批,是评价;改,是修正。以往批改的权柄一般执之于教师之手。但是如果从转换角色地位的需要考虑,传统的批改方式完全应该改革。改革批改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作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包含了一切真知均来源于自身实践的哲学观点。美国的作文教学,可以给我们启发,他们有两种激发学生自己改写作文的兴趣活动:“编辑室”活动和“出版会议”活动。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广泛地讨论交流,不断地修改,把作文作为“半成品”来加工,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介入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思想一直沉浸在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写作环境里,借此可以逐步掌握写作的技巧,并激发更高层次上的创造性思维。
批改可以是自批自改,也可以是合作修改。合作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通过同座改、分小组改、班级张贴共同改等方式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国外有教育者提出:“对学生而言,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作为一位读者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合作,比处处找语病的审阅者更有帮助,因为写作的真正目的在于交流。”他建议教师“用符号标记法改作文”。这既把教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又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对于作文评价中评语的撰写,教师应有一个认识,那就是作为平等的交流者,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措词,而要讲究批评的幽默、机智等艺术,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而健康地发展。教师应从传统社会角色鉴定者转为知心者,因为最好的批评应当是欣赏。另外,作为合作者的教师还应看重学生作品的价值,适当的时候应当设法让学生的作品被传阅、谈论,甚至被发表出版,有条件时还可以把孩子们的优秀习作编辑成册,让更多的人能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这将使学生在精神体验上有极大满足,从而激起写作的浓厚兴趣。
其实,作文教学无定法,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语文教师重视了,作文一定会给予我们回报的。
第二篇: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性
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性
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中,“听”始终排在第一位,没有听,就不可能有说,而听的能力是各项能力中最难掌握的,它需要听者对信息在瞬间反应,并作出判断。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进行练习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听的兴趣
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讲一篇短文,或两人对话作为“热身运动”。利用图片、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听的兴趣,让学生边听边看,教师再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创设常用的口语交际语境,使学生听懂口语交际及常用套语。经常学唱英语歌曲,鼓励学生反复听自己喜欢的英语歌曲,也是提高听力的有效方法。
二、注重技巧的传授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又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初一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教师要重点教好国际音标,进行认辨音标的练习。反复训练,要让学生读准每一个音,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正确地朗读句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传授语句的重音、节奏、音变、连续以及语调等知识,同时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听懂句子。再次,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听写结合、抓住关键,紧跟磁带走的能力。在边听录音边快速浏览选项的同时要做简要的记录,手脑并用,强化记忆,尽量把与题干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简要记下来。在记时要有技巧,要采取自己看得懂的缩写符号,将听到的内容快速记下,从而能更快地找到答案,另外在听时一定要跟着磁带走。不必担心漏掉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就会听不懂整个意思。最后,要培养学生速决速断,灵活答题的习惯。
三、加强口语训练、听说互动
口语训练应被视为课堂教学的主干,而不能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羞于开口,开展口语训练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英语学习中层次差别现象普遍存在,口语训练操作不当也会事与愿违,进一步加剧两极分化。教师应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精心安排,引导大家争先发言、携手共进。可以组织一些辩论、复述、演讲等具有竞争意识的比赛;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或寻找一些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置得于情境之中要求学生表演,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当导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气氛活跃。学生会带着好奇心在兴奋的状态下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受。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关于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尝试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成为师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让学生有话可写,怎样让学生写出有模有样的习作来,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主要从作文的短期训练任务的每个环节入手,讨论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每个环节都讲究“有效”。
关键词:有效性作文写前指导训练方法内容讲评
有人做过一项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1.5%的老师作文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规划,属于无效教学。作文的有效训练体系能让学生的习作由浅入深,由幼稚走向成熟。
作文训练首先应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规律,符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兴趣特点。其次是遵循写作学习的自身规律,兼顾各学年、各学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考虑到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业负担。
训练系列一旦形成,就能使每次作文训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显的层次,学生每次上作文课都能学到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收获,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了新鲜感。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无目标的重复的教学与训练,极大的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试制定了短期与长期的训练内容,并分为几个部分。下面主要谈谈我在完成短期任务时的一些尝试。
一、在完成短期训练任务时,针对每一次的作文,我都会在整体上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突破作文的写前指导
作文写前指导是每一次作文流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具体的指导,学生自然不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当前作文的写前指导,教师的一般做法:板书、作文题目和作文的相关要求——包括字数、体裁及其它注意点而已。再多些,可能有的教师会加些写作理论指导,除此之外可能再无其它的。但是孰不知,这样的写前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并无多大助益,更多的时候甚至是无效的,因为这些指导对于学生的作文难以起到帮助作用,不会写的学生还是不会写。而理论指导又过于抽象,同样也可能是无效的,因此有必要改变写前指导的方法方式,使写前指导真正起到作用,切实体现指导的有效性。我以为可以细化作文写前指导,改变以往指导大而空的做法。
首先,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的导入设计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暗示、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强化学生的倾吐动机,引发他们抒发自己的真 1
情实感。
其次,对写作的手法进行分类细化,并逐步突破。如“表达方式”可以先分成五类,再一个一个指导突破,“描写”可分成“写人、写景、写事”等,每一项再进行更细致的指导,如此一来,写前指导具体化了,针对性强了,有效性便也大大改观,学生的作文自然也就会增添许多亮彩。
再次,把作文题目的命题范围和内容适当加宽,以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好的文题应当能激起学生情感、思维的涟漪,使他们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节作文课,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大家一下子说出许多答案:太阳、轮胎、呼啦圈、休止符„„接着她请大家在圆上加几笔,使它变成另一样东西,并请大家说说创意。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丰富,令人叹服。有的变成了地雷,上面还有一根“哧哧”冒烟的导火线,看起来好恐怖;有的画了一个禁止通行的交通标志,希望提醒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的画了一条毛毛虫,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丑陋,可长大了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最后老师请大家以《奇妙的圆》为题将这个过程写下来,学生就不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现象,个个趣味盎然,教室里只听到“唰唰”的写字声,一堂作文课就这样有效地进行着。
2、突破作文训练的方法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作文训练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虽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很喜欢采用以下这几种方法:
(一)采用“飞白”式的填空指引。
何为“飞白”?“飞白”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笔法轻重的运用,留下几丝空白,创设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手法,让作文毫无章法的学生摸索出一些门道来。如我们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文隐去一些片断,当然每次训练的目的不同,这些隐去的片断内容也不同。或环境描写,或议论抒情,或过渡铺垫,或其中的一段。并把文章印成部分空白式的让学生去填写,学生兴致高,有时写出的内容甚至比原文还要优秀。笔者主要是在低年级部分同学中采用这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微型作文的灵活穿插。
我训练的微型作文主要有百字议论、百字说明、一则广告、几句赠言、一个场面或画面描写、一段人物肖像或心理描述等各种篇幅短小的作文精品或片断。如:我曾经就布置过《智子疑邻》的改写、《春》的仿写、《皇帝的新装》的续写,《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扩写、短论《仲永的“伤”》等。我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从自然物候、人物百态到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要以随笔、日记、写信的形式生动地谴之于笔端,学生课下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强调记录的意义,强调感受联想和想象。微型训练目的单一,一练一得,而且费时短反馈快,也很得学生的欢迎。
(三)借鉴构思、学习仿写。
有的学生写作基础差,长时间写不出合格作品,我就向他提出建议,找一篇作品进行仿写,并进行指导,提高创作水平。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积极模仿和借鉴范文,能培养好文风。即使刚仿写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师生教学课文不就是学思路、方法、语言表达吗?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学习课文时,我和学生能一起认同某个精彩的段落,我都会布置仿写的任务的。
(四)培养说的能力,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高效运用。
随着语文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作文训练的现代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例如用幻灯、投影,网络等。投影漫画,让学生观察、写说明文字;组织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09阅兵”纪录片,让学生写观后感;放一些自然景观、人物场景让学生生动有序来描写;展示一组“令你感动的画面”让学生谈感想;放一组音响,如一段优美的音乐或口令声、喝采、掌声等,然后写一则想象作文。总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限扩大的学生的写作视野,学生有活可写,有情可抒。
3、突破作文的内容
传统作文内容往往存在这样的不足:学生笔下的作文题材过于陈旧,如果让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即使到了九年级,还是有人写已经是老掉牙的“帮老爷爷推车”等等过分陈旧的内容;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笔下的作文内容常是瞎编乱造的,真实度不高,难以动人。因为作文命题脱离了学生实际,作文的有效性也就要打折扣了。所以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有效性,就必须突破学生作文的源泉问题,只有解决了“炊”之“米”的问题,学生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巧妇”,他们才可能写出能体现他们真实水平的作文。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尝试,如写《我的父亲》可让学生先回家调查亲人眼中或朋友眼中的父亲,这可让学生跳出小学形成的定
势思维,写出不一般的父亲;又如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作文前要求学生要先进行观察、再作文,这样就大大扩充了学生的作文内容范围,许多学生也在观察中体会到了以往作文中很少体会到的作文乐趣。
4、突破作文的讲评
及时反馈评讲,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及时有效评讲作文,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1)、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
每一次作文讲评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训练什么,评讲什么,要有针对性,不能胡子头发一把抓,面面俱到。正反例证也必须来源于学生习作,通过对此评讲,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训练的目的。
(2)、作文评讲方式必须多样。
作文评讲虽然方式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必须以激励性为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会给人以快感,可以增强成功者的自信心和再次成功的勇气,就能克服自卑心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哪怕只是作文中的一个精彩的句子,一个亮人眼目的开头或结尾,或是一句自然贴切的过渡句„„这样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极大的兴趣。笔者平时喜欢用这样几种比较有效的评讲方式:
①典型评讲。选出学生中有突出特色,有代表性的佳作进行朗诵点评,评价要讲分寸,褒贬切实,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②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品,并作自我评价,老师适时地简单点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
③互相评点,由两位学生互换作文本或由两个班的学生交换作文本,于课外互相评点。由学生评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评得认真,评得仔细,往往一篇作文评下来各种记号遍布作文,眉批尾批面面俱到,评语实在大胆。学生相互评定完后,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作文在班上展览,既有利于调动原先作文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原先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更上一层楼。
④开辟张贴专栏,张贴学生的作品,及时让他们推荐出当中的优秀文章。被推荐到的孩子上台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
⑤大量地为同学们提供同类优秀作文,让他们尽情欣赏,然后再大胆修改。
⑥把优秀作品拿去参赛伙计出去发表。
(3)、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久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二、至于长期训练任务,我主要针对七八年级,以记叙文为核心,制定训练描写的方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景物、肖像、神态等。高级阶段的训练针对九年级学生,着眼于谋篇布局、审题立意、写作方法、语言表达、开头结尾等方面。如七年级(下),第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是“抓住景物特征,掌握写景方法”; 第二阶段作文训练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最后一阶段作文训练是“注重细节,写出人物神采”。
总结:作文的困境,在新课改实行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精力更多的用在了书本文章的教学上,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有关作文教学的相关经验和成功案例太少了,我们无从借鉴。对于初中作文有效性的探索和尝试,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漫谈语文教学》张志公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论》张志善语文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 王家政潘纪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喻方涛湖北省天门市石河中学
5.《把握作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张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6.《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萧向阳
第四篇:初中作文评价有效性初探
初中作文评价有效性初探
【内容摘要】:作文评讲是为了总结推广学生习作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的路子,在作文评价方面的低效高费,一直是语文教师很苦恼的事,很多语文老师对作文评价教学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徒劳无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评价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一、有效的作文评价应引导学生回归本真。
二、有效的作文评价应重视点评。
三、有效的作文评价应激活学生的作文兴趣。
四、有效的作文评价应进行多方面对话。
【关键词】:作文评价有效本真点评兴趣对话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作文,是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的关键,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作文教学环节。
一、有效的作文评价应引导学生回归本真
本真作文要求学生率真地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展示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传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个性化思考。本真的写作可以有效医治人云亦云、为文造情的病态写作。我们的作文评价,应引导学生回归作文本真,厚实学生生活、情感、认知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率意、纯真的表达。应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阅历基础,欣赏
学生的独特感悟、独到思考,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稚气,不要动辄给学生戴上“立意欠新颖”“认识欠深刻”之类的帽子。
二、有效的作文评价应重视点评
让学生朗读作文,教师给予点评。朗读的作文,应按作文训练的目的精选。比如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描写,就可选择作文中各类描写成功的范例。评讲时,作者朗读全文,教师点评其方法技巧,一文读完后,再分析文中成功的描写对全文所起的作用。这样能以读写两方面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点晴”,虽寥寥数语,学生印象反而深刻。
三、有效的作文评价应激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作文评价应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办班级报,鼓励并指导学生写稿、修改、发表,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其实,我们在评讲作文时朗读学生的成功习作,或印制出来用做作文教学的范文,也是一种“发表”,既是对作者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鞭策。“分层评价”有利于所有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对作文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个性化的由低到高的层级评价标准并以此对其有序实施,既不会伤逝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指明了努力方向,从而使写作能力在有序进行中螺旋式提高。
四、有效的作文评价应进行多方面对话
1、真心对话。真心对话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一是教师在对学生写作评价时,真心关爱学生一生的发展,呵护学生写作兴趣、信心,期待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作文教学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师生之间的真情。教师不能对学生习作暴露出来的问题只是一味“恨铁不成钢”的指责,而应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查找问题形成的原因,去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二是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过程,于心灵对话,反思自己是否以端正的态度作文;审视自己的习作,以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体味自己作文的成功,查找自己本次作文的不足。三是同学以“合作伙伴”的身份,站在自己的认知高度,发自内心地赏识同伴习作的闪光点,诚心诚意地指出同伴写作中存在的缺点。在生生、师生的砥砺、碰撞中实现作文能力的共同提高。真心对话的评价,能升温师生情感,密切学生关系,唤醒学生对自己习作理性审视问题。
2、及时对话。评价不仅要科学,还要及时。成功的作文往往是激情的产儿,是情感、思绪的宣泄。传统的作文流程,一般是“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评讲”的程式,按传统教师个人完成全班学生作文批阅的任务,一般需要一周以上时间,这样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文本,教师再集中讲评,最快也是一周以后的事了,情随时迁,对话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我提倡对学生的习作实施趁热打铁的及时评价,教师迅速调研后,大胆让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抽评的方式,结果会事半功倍。
3、个性对话。学生个性有别,体验丰富多彩,表达不拘格套,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善于展开个性对话。有计划、有安排地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面阅后于学生单独沟通、对话予以个性化的精细
解剖和悉心指导,这样对提高学生作文素养很有价值。
笔者认为,只要恰当运用这些作文评价方式,对扭转作文教学的不利局面,解放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高志华.中学生作文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于漪《点燃写作激情》,《语文学习》2009年第一期。
第五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有效性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诗歌、童话和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它们基本上属于文学作品。一般直至初二和初三,才开始正式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和读写要求。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化地“描述”;而“论说”则不同,侧重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释事理的本质,论述思想观点,阅读时需要凭借理性的思辨力来条分缕析,理解论辨过程。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求学生把第一段的“描述”改为“概述”,强调材料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强调从概述之中提取“观点”,还要强调所提取的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一层进一层地谈出个人见解)。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二、为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创设条件
1.核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
以往我们习惯于采用演绎法,先由教师提示某些知识要点,再依托课文,通过具体的讲解分析,印证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师提供的分解思路,依据知识点,再去阅读新的篇目,如此逐步推进,形成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完整概念系统。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也存在某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点,跟随教学进程一点点领悟理解,学会分析的技能,慢慢生成阅读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框架是不是完整科学、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序列是不是合理恰当、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是不是和谐顺畅、训练项目的选取安排是不是准确精当、反馈及相关补偿是不是及时充分,这些因素基本上取决于教材的编辑质量如何、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效益的获取程度。其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被动性,往往又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违反了这条原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的知识框架,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
2.探寻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想到了这样几条,提出来供一线教师参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逐渐寻找到实现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阅读的知识框架的有效途径。
(1)要激发阅读的动机,消除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阻隔,提高教学亲和力。
小说家刘绍棠追忆过童年时的学习经历。他的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韵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依照课文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去走亲戚,途中所见所闻云云),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课文,完成识字任务。据刘绍棠先生追忆,他的语文老师四年中每教一课都要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教学质量特别好。这,其实就是在激发阅读动机,让一种亲和力弥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今天教初中生学习议论文,也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出阅读的趣味,而不是把课文视作僵死的语言材料,机械地切割它,提取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仿佛只是在凭借概念与推理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除了分析中心论点、把握全篇要旨,还要不要从字里行间里,细心关注作者寄托了怎样的“哀思”?学习华罗庚的《摇学会读书》,参照作者指示的读书方法,要不要也选择一本书,做做尝试,寻求真实的共鸣?„„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侧面:第一,站在理解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想论述哪些主张并与读者进行怎样的沟通交流,直至力求感同身受,明白其思路展开延伸的基本脉络;第二,站在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找到他们与文本内容的深层的契合点,抓住那些能让他们心有所动的深刻之处、感人之处。读进去了,读出趣味,这时候再解决技术问题,往往势如破竹;反之,隔膜太深,没读出感觉,诸如知识点之类的破解往往举步维艰。
(2)要结合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尽量指导学生自己提取并领会知识要点。
这一条,道理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教研经验。董老师强调发动学生“质疑解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他还主张把议论文划分成若干种类,一类一类地选择典型文章,分析其概貌、功用和特点,从而有力把握住相关的知识要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此外,我再补充几条:
(1)穿插进行“段落教学”。
“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包含着某些论辩及其表达的要素。在较小的语境中分辨句子的组合、句群的组合,论证方法的运用,论据和论点的关联,乃至论辩的语言特色等等,这比较好操作,不妨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2)强化“透视”的意识。借助图示法、提要法,把文章内容压缩、化简,透视其逻辑思维的骨架。
(3)安排一定数量的“复原”与“延展”“补充”的练习。
复原:给出某篇文章的“灵魂”(中心)和“骨架”(结构),让学生依照它来写出文章细节,然后与原文对照、比较,体会优劣高下,学习其长处和经验。
延展: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接续其论辩的逻辑思路,向下延伸,完成全篇,尔后比照。
补充:掩住文章的某一部分,自主补写,尔后比照原文。——这些演练项目,都先安排写作,再进行总结,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和提取相关的知识要点。这个演练项目的教学价值,还包括了能够高质量地熟悉、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此略。
三、寻求培养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根本出路
我以为,寻求培养阅读议论文能力的根本出路,还要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即追求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那么,通向目标的桥梁是什么呢?还是要重温叶老的教学理念,即“例子说”。他曾经谆谆告诫我们,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
我理解,例子是很重要的。就议论文阅读而言,它们凝结着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蕴含着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变为真实的教学成果,首先依赖于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演练活动,获取实效。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的制约下,我们必须依仗课本解决基本的入门问题,把学生引入既定的基础知识框架,当然最好是主要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建构,掌握基本的解读规矩,具备基本的自主阅读技能。
所谓“框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诠释,也就是达到或者接近及格水平吧。大匠给人以“规矩”,却不能给人以“巧”,若想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必须从“例子”走出去,——走进自由的自主的广阔阅读天地。所以,我建议创造条件,鼓励或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些事情:
1.从语文教科书走向课外阅读“读本”(这是每套教材都有的)。
让“例子”的能量辐射到相关的阅读实践区域,直接指导更大范围的自主阅读与思考,慢慢反刍、消化课内所学的知识,用这些知识牵引自己去广泛地印证、深化、细化,完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比较熟练地运用那些知识初步实现独立阅读,不断扩充运用技能和能力的强度、熟练程度,直到形成比较好的语感。
2.从教科书、读本走向真实的阅读海洋。
应该践行叶老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主张:语文课,学生要读整本书。这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理念,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后来做过某些补救,但直至今日落实得不好,几乎还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教学现实。
具体的措施:(1)鼓励或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涉及的作家原著,如《燕山夜话》等等;(2)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集通读,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3)鼓励或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报刊专栏,持续阅读数月,精选一部分文章细读。可附带要求写出札记,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创办墙报,编辑读书笔记专辑(电子版或纸质版),开设个人博客或班级公共博客展示阅读心得。
如是,则“例子”才真正是例子,不至于把少数例子晒成咸鱼干束之高阁,而是谋求在生活的思想的海洋涵泳,找回那种“峥嵘岁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豪迈感。离开真实的阅读、真实的精神生活,要想比较好地掌握议论文的读写技能,恐怕真的是太难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