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晚霞消失的时候》与宗教救赎
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宗教救赎
《在晚霞消失的时候》一文中,以大和尚这一角色提到了作者当时对于宗教的论断。作者认为,科学教人求真,艺术教人求美,宗教教人向善。但,对于当时对未来生活失去了动力及目标的李淮平和南珊来讲,他们从宗教中更渴望得到的是宗教的救赎,让麻木的心灵暂时脱离现实的苦难。
本文是以李淮平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在本文中,因与泰山老和尚结缘,李淮平虽没有完全信仰宗教,但他的言行却表现出他是偏向佛教的理论的。佛教讲的是宿命论,看重因果轮回。而本文的故事结构以二人的相遇、分离、再相遇和分离,构成了一个回环结构,揭示一个有关得失的因果轮回,这是李淮平在佛教中得到的救赎。
与之相对的是南珊选择信仰天主教。天主教宣扬原罪,认为人生来是为了偿还自己的罪恶。这点契合了南珊作为被俘军士后人的“有罪论”。这为南珊忍受苦难生活找到了“合理”解释,成为她心灵的救赎。
不同宗教的选择,这对于李淮平和南珊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步入中年时期,李淮平产生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对于以往作为红卫兵的日子充满了悔意,对于他和南珊夭折的爱情感到悲伤,对未来的人生向往满载着迷茫。他渴望得到救赎。而佛教给了他一个原谅自己的机会。佛教告诉他今日的失去是因为往日曾做的恶,这样的失去是必然的,他应该坦然接受。于是,李淮平放下了曾经的爱情,他的迷茫、悲伤,生活继续。这样的接受,是因放下而获得圆满,与佛家的放下执念相似。失去了爱情,却得到了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气,佛教给了他宽恕自己以往过错的缘由,他的救赎并不是南珊的宽恕,而是,一个从新开始的动力,但他的人生有关爱情的幸福将永远缺失。
作为被俘军士后代的南珊则因为“赎罪”,放下了对爱情、公允的执着。即便时代抹杀了她的爱情,她依然充满了活下去的勇气。她的痛苦来源于“赎罪”,她活下去的希望亦是“赎罪”,她的人生追求由于变故,已经从最初的幸福,降低到了基本的“赎罪”。这样的救赎,使得南珊已经不再对爱情充满向往,甚至对于李淮平的“背叛”都不再执着。这样的知足亦是一种执着的拒绝,南珊在给予李淮平努力生活的勇气的同时,其实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活力。天主教对她的救赎,使得她经受痛苦后,以顺从的心麻木的接受。天主教的救赎,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却带走了她对幸福追求的动力。
不论是佛教,还是天主教,他们都教导李淮平和南珊要接受失去与苦难。这样的救赎,必定造成人生的不圆满。这点,个人认为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麻木与成熟。因为救赎,便对自己的伤痛选择坦然的接受,将自己一个容易受伤的位置,而后,对于伤痛抱以荣誉的象征,这样的宗教救赎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比较李淮平和南珊幼时相识与成年,他们多的是对苦难感知的麻木与对苦难承受的成熟。将生活的救赎寄托在宗教上,然后给自己一个适当的理由去放弃,这样的救赎是一种悲哀。于此,本文完全沿袭了“伤痕文学”的论调,这样的归咎于宗教是不明智的。而我认为,本文中对生命具有最本真的认识的应当为老和尚。他对于宗教并无渴望救赎之心,他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经历文革的磨难后,有自己的执着,以一颗鲜活的心存活,他的人生有着对家国广义的圆满,亦有对个人追求狭义的圆满。这才是真正的救赎。
第二篇:《晚霞消失的时候》读后感
读《晚霞消失的时候》有感
班级:热动四班学号:100130401姓名:刘 梦
这是一个高中同学推荐给我的一本小说,它很普通,甚至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但是我用心读过了,感受了,所以,心里有了一些感受,想借这个机会表达出来。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部有关现代思想解放的文献。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那段动荡的岁月——文革。男主人公李淮平和女主人公南珊本是两个充满激情的学生,偶遇在清晨的小树林中,拥有一段激烈而温馨的谈话。但是,文革的浪潮将这两个年轻人推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端:李淮平成了红卫兵,而南珊却恰恰是国民党将领的后代;李淮平带领红卫兵抄了南珊的家。政治背景的关系,时代条件的因素,让这两人天各一方:一个成了海军,一个做了翻译,十三年后的泰山偶遇又是一番激荡,但同时也为彼此开辟了一片开阔地。
“经历是一个人理解任何道理都离不开的基础,只有阅历丰富的人,才可能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这是南珊的爷爷,也就是那个国民党将领告诉孙女的道理。人不可能天生就懂得一切道理,也不可能一生顺顺当当地走过一生,所以道路毕竟是曲折的。人都是从懵懂无知过渡到能洞察世事的,都是经历过一些事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才逐渐清晰起来的。曾经听人说过:只有有经历的人,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其实,不只是创作,仅就生活而论,只有经历过,才能看清你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又是不值得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这大概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这个世界的希望,更多的是在人类自己的心灵中,而不是在那些形形色色的立说者的头脑中。”立说者也不过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形成一些自认为正确的理论,然后通过书本这样一种媒介而表达出来,为他人所看到。也许,有些道理并不适合于你的生活,所以你没有必要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观点而左右自己的想法或决定,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一概推翻,因为真正了解你处境的只有你自己,真正懂得你的心理的也是你自己,所以,请相信自己心里的想法,顺着心的方向,你才能远航!
“痛苦与幸福的因果循环,才造成了丰富的人生。”这是本书留给我最最深刻的一句话。一个超凡脱俗、没有凡尘杂念的人固然不会感觉到痛苦,但是同样的,他也无法感知幸福;而一个事事满足的人,只会在永恒的幸福中沉寂。世间总有许多无情的事,在突然之间降落在你我身边,这个时候的我们彷徨而无助,我们该怎么办?难道一味地情绪低落、放纵自我就能获得解脱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经历是上天提供给我们的历练的机会,唯有经历过一些不遂愿的事情,我们的心才能逐渐坚强起来,生命的光环才能摇曳出它该有的色彩。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拥有各自不同的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的传说,远古的神话,中古的宗教,近古的文学和现代的科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光辉,却不能颠倒。就像幼年时追求的父母的慈爱,青年时执着的爱情的热恋,中年时坚持的奋斗的激情,老年时享受的无悔的回忆。我们不用执着于一时的悲痛,因为人生之路到底是延伸到前方的;不必纠结于世事的难料与无情,经历过,你就会懂,其实你是那样的幸运,有机会去进一步观察人生,去感受苦尽甘来的香甜。
所以,不管你现在正处于何种状态,正在经历着何种不幸与坎坷,请你抬起头,看看蓝天白云,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然后,赠与自己一抹甜美的微笑,迎接生命中下一段经历。
第三篇:自由与救赎
救赎与自由
倘若一个人无罪,却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人的一生就这样被毁了。没有证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无罪,或许换到生活中的普通人,是绝望还是崩溃,是沉沦还是救赎。“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杜弗伦给予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在生存中救赎。杜弗伦不是一个伟人,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存在于1994年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
电影的剧情其实无须复述,欣赏一部经典的电影其实不是为了记住剧情,而是为了能在电影中能到一些感悟,在观看后能够有所思考,解读电影传递的内涵与意义。观影完毕,很多词语浮现在我的脑中,绝望、希望、自由、救赎、制度化等等,所有的一切被包含在救赎这个词语当中。
监狱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那些被判处了无期徒刑的犯人来说。一生,就在锒铛入狱的那一瞬间被毁得彻彻底底,与外界的社会隔绝了。他们看到的那一片天,即时是湛蓝的,却觉得那样的灰暗,那样的狭小,四面高墙把他们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压缩在一个黑暗的空间,对于生活,也已经麻木不仁了,每天重复着那样的工作,机械一般的生活,行尸走肉。回想走进肖申克的第一天,不适应,完全接受不了,到慢慢习惯了牢狱生活,到最后竟然离不开监狱。被制度化了,监狱的制度,海德利狱警的严刑暴打,每日语气冷冷的命令,这些所有的因素促成了犯人同样的行为习惯。那位出狱之后的老人是被制度化害死的,他的肉体获得了自由,但是他的灵魂依然被禁锢在囹圄中,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在社会中他失去了个人的价值,夜间诚惶诚恐地活着,因为他习惯了监狱,习惯了与狱友一同度过的日子,习惯了狱警的严厉呵斥,习惯了担忧被暴打,习惯在监狱的图书馆工作,几十年来每日如此,突然所有的都失去了,也就没有了支撑住生存下去的那“一口气”,自然,就绝望了,就走向死亡的路途。
片中的瑞德也一样,假释出狱后,假如没有超市老板的许可,挤不出一滴尿,这是制度化的后果。这也令我想起了双十二事变中的张学良将军,一直被蒋氏家族囚禁,因为他一直坚持抗争,所以才有活着的信念,但是被释放后,没有了坚持活着的信念,结果不久就逝世了。“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教育”这样层出不穷的例子不就是制度化的产物吗?
很小的时候,我被父亲带到工作的地方,父亲带我看了一排的房子,每个房子只有一张床,每张床上躺着或是坐着一个人,每个人穿得衣服一模一样,房子的铁门紧闭,只 1
有一个小小的窗口露出一点阳光。父亲对我说,你长大后不要干坏事,不然就要住这里,回不了家了。我当时害怕要死,直到几年后才知道父亲带我去的地方是监狱,一座真正监狱。那些犯人的表情,有些是面目狰狞,有些是垂头丧气,有些是面无表情。我没有看到一个挂着点微笑的脸。
监狱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将所有的希望都磨灭得一干二净。可是,杜弗伦没有像其他犯人一样,他好像根本就不属于监狱这个地方,走路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公园休闲的散步,与众人格格不入。在一个毫无希望的希望地方,杜弗伦为什么还能够积极地对待生活,没有向现实妥协,我认为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其一是对现实中理性的认知,他明白自己是无罪,也接受了事实的真相,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在监狱中生活。其二实他的心中始终未放弃希望,未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这是支撑他二十年来的一个信念,当然,他每天挖洞的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成果也是对他的激励。杜弗伦心中的理想国依然不灭,他甚至计划好了越狱成功后移居到太平洋墨西哥沿岸的小地方。还有一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对于情绪的管理,既然入狱的事情无法改变,就要摆正好心态,不能消沉,不能自暴自弃。人还活着,就不应该放弃希望,要从内在的价值观出发作出弹性的改变,调整心态先处理心里,再处理心情。
从杜弗伦进监狱之后的第七个星期,他的自我救赎和对于其他人的救赎这个持久的行动就开始进行了。整整二十年的救赎,杜弗伦每天用石锤挖掘墙壁,希望与日俱增,就像是我们平日之中,每天都能够做好一点一滴的小事情,这就是为以后成就大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遇到难以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一步一步来做好,那个被瑞德说要六百年挖好的地道,杜弗伦竟然用二十年就挖好了,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念,他做到了。没有事是难以完成的,只有有没有一颗渴望完成的心而已。杜弗伦渴望自由的世界,这个信念二十年来从来没有改变,他的自我救赎,成就了自己的愿望。
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他积极建设监狱的图书馆,帮助汤米考取证书,还有把自己的朋友瑞德从绝望中拯救回来。他同时也救赎了海德利狱警和典狱长,倘若不是他出狱后举报贪污,海德利还会一直的私吞钱财,还会一直残暴对待犯人,典狱长还会一直洗黑钱,还会执迷不悟。杜弗伦给予他们一记重重的还击,与其说是举报,不如说是另一种方式的救赎,唯有惩治唯利是图的狱警与典狱长,他们才能够从歧途中醒悟过来,才能不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末了,典狱长自杀,因为他明白监狱的黑暗,失去自由的可怕,生存还是灭亡,他选择了自灭。
我同时也很欣赏瑞德,他在众多的犯人中显得很理性,他深谙监狱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为了能够在监狱中能够安身立命,很平静的生活,对于假释出狱,也没有抱有什么期望。他也可能想过在肖申克监狱中结束一生。他是一个聪明人,除了大麻毒药,什么都能够弄得到手。假如没有瑞德的帮助,虽然仅仅是提供了一把石锤和一张足够大能够覆盖住洞口的海报,但是这对于杜弗伦的帮助是极大的,这两件物品是杜弗伦越狱必须的。也由此看出,瑞德在狱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游刃有余,他懂得身边的人的脾性,他懂得怎样笼络狱警的人心,他懂得与杜弗伦相处与交流。
瑞德选择融入了监狱,这是为了生存才做出的选择。他想抗争,对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化。但是他有心无力。社会上很多人都这样,随波逐流,只要能够好好活着就足够了。可是,加入杜弗伦当初也是这样想,接下来所有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绝对的不可能。自由,即时人在监狱外,心却被禁锢于成形的制度化监狱中,也算不上自由。只有当肉体与灵魂都自由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当画面切换到杜弗伦爬出约等于三个棒球场长度的下水管道,在风雨中尽享自由,这一刻,他的灵魂和身体合一,真正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了。当瑞德到达太平洋沿岸,和杜弗伦紧紧相拥的时刻,他也懂得自己真正地自由了。因为杜弗伦对他的救赎,所以才没有重蹈覆辙,当他精神濒临崩溃的时候,他记起了对杜弗伦的承诺。也就是那一个承诺,成为了瑞德的救命稻草。
大学后,很多人都颓废了,包括我,我承认。好像大学的校园就像是肖申克监狱,我就在里面毫无目的无所事事地活着。仅仅是活着而已,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逃课,迟到,睡懒觉,玩游戏,几乎和身边的人一样的生活模式。我也不想这样的,可是我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我就这样了。看了心理学的书之后,我才明白这叫做群体效应。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所以才跟随着,把自己当初的热血和希望都丢掉了。如果不这样做,是不合群的。希望总会存在的,存在于心中。也许我的内心还不够杜弗伦那般的强大,也许我的信念还不够坚定,二十年的信念都能够坚守着,我的信念在一个学期中就灰飞烟灭。这样强烈的对比,令我惭愧不已。
也许,不是也许,我找回了我的理想,换一种心态,能影响我是我的内心想法,能左右我的是自己。能够救赎自己还是自己本人,希望与理想从来都没有抛弃我,我为何要抛弃希望与理想呢?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救赎之道,不仅仅是圣经中摆放的小石锤,更是心中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我,救赎之道,其实也说不上救赎,是从颓废的生活中走出,是改变内在的价值观,想着积极的方面走。无论现实多么黑暗,总会有星光照亮布满荆棘的道路。即时世界被抽去了所有的光线,黑漆漆的一片,尽管微笑着,因为牙齿还是白的。
第四篇:冰川与晚霞教案设计
冰川与晚霞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色彩知识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学会原色和间色及调配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做尝试性的色彩游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色彩的渐变,让学生体验色彩的渐变可产生的纵深感及节奏美。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渐变知识,并能用色彩的渐变练习涂色。
2.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方法。
3.体验色彩渐变有序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色彩渐变的知识。
2.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师:范画、毛笔、水粉颜料以及制作的小蜻蜓奖品等。
生:课本、毛笔、水粉颜料、调色盘、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画面,你知道这是什么景色吗?
生:冰川与晚霞。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冰川与晚霞。(板书)
师: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聪明的同学,你能找到这几幅画的共同点吗?
生:由一种颜色慢慢地变化。
师:是啊,这就是色彩的渐变。(板书)
2.观察,练习,学习新知识: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很强,老师想考考大家了,这里有条围巾(物品待定),是怎样的颜色?(渐变色)
从什么到什么的渐变,你能排排色卡吗?(红到白)
看来没难倒大家,小结:当一种颜色逐渐加入另一种颜色也会产生渐变。这种色彩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明度渐变。
3.师:请你来找找这些自然景观中的渐变色吧。(出示图片)
师:(从明度渐变到色相渐变的过渡)同学们,这几张自然风景,和我们刚才说的加黑加白让颜色渐变,好像有什么不同对吧?
师:对了,是从一个颜色到另一个颜色的渐变。同学们,我们色环中的颜色,同样能产生色彩的渐变。这样的渐变,我们叫它色相渐变。(板书)
尝试兑颜料水,体会色相间变。或者调颜色,感受渐变。
4.欣赏范画,巩固新知。
师:一起来看看绘画作品中的渐变色。
师:这些知识我们同学都明白了,关键要看看你们会不会运用,请同学们试着用其中一种方法给这幅画涂上渐变的色彩,看谁画的效果最好。
最后看看生活中的渐变色
5.收拾与整理。
第五篇:冰川与晚霞教案
冰川与晚霞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色彩知识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学会原色和间色及调配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做尝试性的色彩游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色彩的渐变,让学生体验色彩的渐变可产生的纵深感及节奏美。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渐变知识,并能用色彩的渐变练习涂色。2.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方法。
3.体验色彩渐变有序排列的图案所产生的纵深感与节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教学重难点:
1.学习色彩渐变的知识。2.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方法。教学准备:
师:范画、毛笔、水粉颜料等。
生:课本、毛笔、水粉颜料、调色盘、画纸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穿的毛衣漂亮吗,看这件衣服你有什么发现? 生:颜色由浅到深。
师:你们真聪明。请看这两个画面,你知道这是什么景色吗?
师: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美在什么地方?聪明的同学,你能找到这两幅画的共同点吗?
生:由一种颜色慢慢地变化。
师:是啊,绘画中,色彩由淡而逐渐变浓或由浓而逐渐变淡,这就是色彩的渐变,在绘画时,一种颜色加黑或白就会产生色彩的渐变,你们看(课件)红,橙,黄或紫,蓝,绿等颜色排列也会产生色彩的渐变。
二、观察,练习,学习新知识:
师:同学们看,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上的花,猜猜上面有几种颜色?你能在你 1 的水彩笔中找到这些颜色并且排列起来吗?谁愿意上来画画?(拿小纸片)
师:现在请你们用其他颜色试着排列起来画画,看看能不能同样产生渐变的效果,!
学生试画。
师:画出来了吗?给大家看看!将你画的效果展示给大家!
师:同学们,看来除了红、橙、黄按序排列,能产生色彩的渐变以外,蓝。绿。紫等颜色的排列,同样能产生色彩的渐变。
师:同学们很聪明,老师现在给你们出难题了,只给你一支油画棒,或者只给你一支彩色铅笔,你能不能画出渐变的效果呢?有没有信心挑战它?试试看吧!
学生尝试。
师:请你讲讲你刚才是怎么画出来的?(板书画)
师:今天上课同学们都准备了什么工具?同学们喜欢用颜料作画吗?
老师现在要考考同学们,看大家是否忘记了色彩的调制方法。
请从颜料盒中(除黑白灰)任意拿出一种颜色,挤一些在调色盘里,然后把白色颜料拿在手里,多次与这种颜色调,每次加一点白色,用毛笔调匀,再依次练习,仔细看色彩有什么变化。
同桌两人一起调色练习,仔细观察色彩的变化与平时调出的色彩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师:这种色彩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明度渐变。(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画,这幅画中的渐变是如何画出来的呢?还是加白色吗?想想,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
生回答。
师总结:也就是说当一种颜色逐渐加入另一种颜色也会产生渐变。这种色彩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色彩的纯度渐变。(板书)
三、欣赏课本和范画,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想到了很多种方法画出了色彩的渐变,你能说说有哪些方法吗?
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学生朗读知识窗。师:再来看这幅画,你能说说是用哪种方法画成的吗? 学生回答
师:这些知识我们同学都明白了,关键要看看你们会不会运用,请同学们试着用其中一种方法给这幅画涂上渐变的色彩,看谁画的效果最好,我将给他颁一个最佳效果奖,好吗?
哦,快要下课了,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下一节课再来评选吧!
四、收拾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