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体育必修课不合格不能毕业
大学生体育必修课不合格不能毕业
针对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发展不平衡及身体素质指标不断下滑的趋势,山东省教育厅近日出台文件,要求大力加强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并规定本科高校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体育必修课和体质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据山东省第六次学生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发展不平衡,近视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不断增长,耐力、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不断下滑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体育课程建设仍然是高校课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严格体育课程设置,优化体育课程结构,高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其中,本科学校体育必修课总课时不少于144个学时、专科学校不少于108个学时。同时,要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选修课,将体育选修课覆盖学生全部修业年限。学校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
山东省规定,体育课教学班额应在30人左右。实行学生早操制度和大课间操制度,全体在校本、专科生每周不少于3次早操锻炼,全体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上午二、三节课之间的大课间(20分钟)广播体操活动。
此外,山东省还要求高校须将体育课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纳入学生学籍管理、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和研究生推免等评价内容之中。学生体育必修课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合格者,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推免研究生,不得享受奖学金,不得毕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政治不合格不准毕业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高校大学生政治不合格不准毕业
政治不合格不准毕业
新疆省各高校校长纷纷表态 高校毕业生政治不合格不准毕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各高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高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求政治上合格,能够在一言一行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这一点对于新疆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新疆大学校长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说:“‘三股势力’利用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进行渗透,把争夺下一代作为其积蓄力量、与我们进行长期较量的一个战略性步骤,通过媒介传播,编制、印刷和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千方百计地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渗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政治稳定。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高校少数民族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此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更应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职责,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有关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教育问题需要实践 新疆各个高校提倡政治不好不准毕业
喀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徐源智说:“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在喀什破坏渗透活动非常猖獗,最近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再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喀什师院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任务尤为艰巨。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较好地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归根到底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把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不动摇,坚持强化管理不动摇。院党委结合学校反分裂斗争的实际,始终把解决好政治上坚强的问题,作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政治上不合格的高校领导干部和教师,业务上再强,也要坚决调整;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学生,专业课学习再好,也绝不能毕业。”
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梁超说:“传播先进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大学在传承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领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疆,传播先进文化就是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所谓‘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就包含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新疆精神’‘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新疆的特有元素。现代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就离不开现代文化的传播。学校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通过现代文化传播培育大学生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法制意识、国际视野,切实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党忠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教育问题需要实践 新疆各个高校提倡政治不好不准毕业
喀什师范学院院长艾尔肯·吾买尔说:“面对宗教极端主义向校园的渗透,不仅要敢抓敢管,更要会抓善管。在一些特殊时期和敏感节点,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及时表明态度,敢于发声亮剑。不仅在会议上和正式场合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非正式场合上也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全校师生员工和身边及社会上的人。在我们学校,别说没有穿吉里巴甫服饰的人,即使是那些穿‘打擦边球’服饰的现象也看不到。”
新疆师范大学校长卫利·巴拉提说:“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敌对势力、‘三股势力’与我们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学生的重要阵地。近期连续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再次充分证明,我们同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是敌我性质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场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在高校,我们要准确和敏锐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动向,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做好防范宗教向教育领域渗透的各项工作,及时对一些舆情动态做出反应,对一些表象性和苗头性的现象,比如:学生穿戴宗教服饰、封斋,还有在互联网、手机上宣扬和传播宗教思想等苗头性问题,要高度警觉并坚决制止。同时,作为高校领导,我们有责任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学生和老师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民族和文化,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澄清认识。”
原标题:新疆高校政治不好不准毕业 多个高校领导表态 关键词:政治不好 不准毕业
文章来源:陕西人事考试网(http://sa.offcn.com)
第三篇:不合格大学生该如何“退场”
不合格大学生该如何“退场”
6月,很多学生即将告别大学校园,沉浸在踏入社会的憧憬中。不过,对首都经贸大学的187名学生而言,这个夏天将不再轻松。
日前,首都经贸大学发布了2007年应届毕业生“清考”成绩,500多人参加的考试,有187人未能通过,占今年毕业生总数的15%,创下了学校的历史纪录。按照学校的规定,这些学生只能作留级处理,不管其是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下合同,或者已经考上研究生。
消息传出之后,引来了很多留级学生的抱怨,也引来了各方热议。多年来,每次谈起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人们几乎都会谈到“严把出口关”。不过,当“淘汰”真正到来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不合格的大学生究竟该如何“退场”?该如何避免尴尬重演?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学校应该对我们多负点责
首都经贸大学的毕业生李易已经和北京某外资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可在微积分课程的“清考”中,她只得了52分,没有拿到学位,她在为该不该向应聘单位坦白而发愁。“我还真没听说过像我们这样的文科专业还要学微积分的。”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李易多少有些不满。
和李易一样,在这次“清考”中,不少学生也没有通过。“学校平时疏于管理,在考试前也没有作出任何预警,500多人参加考试,竟然有近200人没有通过,真是措手不及!”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其他一些高校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管理水平也颇有微词。他们向记者诉苦说,读中学时有父母、班主任耳提面命,进入大学之后一下子没有人管了,整个生活很迷茫。“平时老师上完课就走,辅导员也只是有事情通知才来课堂一次,即使有一些想法也不知道和谁沟通。”甚至有很多毕业生表示,即使在毕业之前,他们也没有搞清楚究竟要修多少学分,“懵懵懂懂也就混过去了”。
还有一些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对延期一年补考的方式表示了异议。“我就一门课程没过,还要交5000块钱延期一年。”原本今年9月就可以读研究生的李田得知要延期后非常郁闷,“听说已经找到工作的一些毕业生甚至考虑办假学位证”。
据了解,首都经贸大学前两年被延期的学生,学校并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能够回学校重修的人很少,大多数只能用一年的时间等待一次考试。学校今年表示,他们将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管理问题。
校方:学生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据了解,“清考”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流行说法,指一些高校为那些补考后仍有“挂科”(学科成绩不及格)的毕业生提供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只要有一门学科未能通过“清考”,该学生就拿不到学位,必须延长学籍,延期一年再进行补考。
据了解,从2005年首都经贸大学实施“清考”以来,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没有通过“清考”而延长学籍。据首都经贸大学学生处的孙处长介绍,今年因为“清考”没有通过而拿不到学位的学生有187名,占毕业生总数的15%,其中不乏已经找到工作和考上研究生的人。
“很多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保险箱,进入学校后,纷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旷课逃课现象严重,目前不少学生在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全程包办之后,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对自我前途的责任感。”南京大学的李老师从事了多年学生管理工作,他认为,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意识。
首都经贸大学的宣传部部长赵喜玲老师则表示,在“清考”时,学校虽然不会“放水”,但实际上还是会稍微降低考题的难度。“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学生通不过,有一些学生大一大二竟然累计20多门课没有过关。我看大学生恐怕要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一些学生也表示能够理解,“有些同学,学校给了3次补考机会都没有通过。上学通过考试本来就是每个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学风真的要改一改了。”
教育界人士:大学生“退出”机制应通畅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首都经贸大学此次“留级”事件之所以会引发争论,关键在于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还缺乏通畅的“退出”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熊丙奇认为,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严进宽出”,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低的。目前一些高校虽然有了“严出”的意识,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熊丙奇介绍说,这些因素包括:一是高校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培养和管理。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下课后很难见到老师,不少学生在迷惘中“红灯”高挂,走到退学边缘。如果一名学生进校后,没人帮其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而且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被“淘汰”,往往会让学生心有不甘。二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还有一定偏差。目前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往往采用就业率、考研率、专升本率等“数字指标”,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基本沿袭基础教育的考试模式,突出知识记忆,强调书面考核。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要么从一进校就“功利心十足”,以考一个个证书为生活的全部;要么平时大玩特玩,到考试前挑灯夜战,导致不合格者众多。三是国内大学间还缺乏顺畅的转学机制。在我国现行的入学制度下,一名大学生可能不喜欢所上的学校和专业,而大学也可能录取了不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因此,退学、淘汰都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如果想再进入别的学校,就必须重新参加高考,甚至有可能因此被迫中断学习生涯,这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
也有专家指出,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上也需加强弹性。目前普遍实行学年学分制,弹性空间小,一旦出现延期或退学事件,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有效应对的能力都较差。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慧珍说,“比如美国实行弹性学分制,如果基本学制内达不到毕业要求,学生在第五、第六年继续读,大家都会觉得比较正常”。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贵祥教授表示,“学校紧抓学风,出发点很好,但也应该讲究方法,不能‘一刀切’。如果学生通不过的科目较少,是不是一定要用一年的时间重修?对于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学校是不是可以和用人单位沟通,保证学生边上课边实习”?
(摘自2007年6月21日《人民日报》插图:陈罡)
责编:熊春阳(本文编号:356)
第四篇:“劳动”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劳动”应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作者:吴志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3期
据媒体报道,湖北工业大学近期开起了劳动必修课,学生只有参加校园劳动才会获得相应学分。实际上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安徽师范大学就开设了劳动课,并根据新生男女生比例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个人兴趣,设置了食堂帮工、洗菜卖饭、修剪花木等十多个不同的劳动岗位。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鄙视劳动、懒于动手的倾向在他们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竟“蔚然成风”,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成了习以为常的现象。向家中邮寄脏衣物、放假回家给妈妈的礼物就是一大包脏袜子等,这样极具冲击力的新闻也屡次挑战民众对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预期。这样的倾向又怎能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呢?要知道,劳动不单纯是一种体力上的消耗,同样能使体格健壮、手眼协调,更是对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和对生活技能的磨炼。同时,体验接触社会现实,还能形成对体力劳动的正确认识,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孕育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还与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安全息息相关。劳动习惯的缺乏、生活技能的缺失会成为他们涉世之初的短板和缺项。
教育家黄炎培曾经说过,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不注重精神和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会变成机械的教育。这种弊病在当前大学中普遍存在,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象牙塔内的“神仙”、温室里的花朵,怎么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呢?为此,黄炎培先生开出的药方是“在工作和授课以外,极力提倡劳动、服务”。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和服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成长为真正的人才。爱劳动、会生活,这应是大学生在踏出校园迈入社会前的必修课。在教育生涯的最后阶段中培养起劳动的习惯,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是大学生成长保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重视学生劳动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为他们健康成长、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爱情是门必修课:只能通过,不能挂科
爱情是门必修课:只能通过,不能挂科
都说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有敢于冲破规则的勇气,但对于一个荒唐的规定,竟然也有十八名同学认可,这或许是当今社会下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结果,可以抛弃一些东西,而这些人,选择抛弃的是爱情。
一直认为,在大学期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间,也是不可复制的一段青春,都说在大学里,有最好的姑娘,也有最可爱的男孩,痛苦悲伤的情感,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奇妙的天赋,若是能在芸芸众生中,遇见彼此,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在年轻的时候若是能有一份纯真的爱情,将是日后最好的回忆,可就为了加入一个记者团,竟然同意了这个侵犯人权的规定,或许这些少男少女是聪明的,早早的就学会了社会里的妥协,也或许他们在背地里依然亲亲我我,反正只是一纸条约,不被发现便可。
同样是事情,即便不是校园里的规定,就连社会里的用人单位,也同样有这霸王条款。禁止办公室谈恋爱,禁止工作期间谈恋爱,甚至还有的条款是,在公司工作期间,禁止结婚,一些女性去应聘工作时,碰见过更离奇的事,竟然已婚人士,要保证三年内或者四年内,不能要孩子,这或许是保护公司效益的一个办法,但人毕竟是人,不是动物,谁也不能规定谁,什么时候该恋爱,什么时候不该恋爱,当为了公司利益,将自己终身大事耽误了,这责任谁能负?当自己的爱情存在时,又亲手掐死时,是不是一种对自己的残忍呢。
能同意那个不谈恋爱规定的同学,或许你是一个不需要爱情的人,也或许是一个没有爱情的人,我想任何一个拥有正常情感,正常交际的人,不会签这个侮辱人格的保证书,爱情是自己的,青春是自己的,无论如何都应该在自己的青春,留下回忆,这真的与爱有关。
在中国,总是存在一些奇怪的规定,在过去男女成长到十八岁的时候,已经成人,心理和身体都已经完全成熟,异性之间的吸引是任何事都阻挡不了的,可是南京市某高中曾给所有女生开了一个会,要求女生在与男生接触时应保持44厘米的“标准距离”。学校称,希望通过这样的要求规范男女生的交往行为,为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环境,同时希望这道“防火墙”能有助于防止学生早恋。而这个规定居然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
家长认为,爱情和上学的孩子无关,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那些好男孩好姑娘,不是随便挑吗?于是,孩子们听话了,等上了大学,家长跟学校又说了,你跟学校里的男生女生谈个什么劲儿啊,将来工作了,进入社会了,大把的好男人任你选,条件好的姑娘任你选,于是,少男少女们,又一次听话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的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想的太美了。于是更多的人没有恋爱经历,对于爱情一无所知,要么步入社会,被感情伤了一次,恨了几年,要么直接当了二奶,不要爱情,只要银子。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似乎都喜欢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从小告诫禁止早恋,甚至高中生谈恋爱,也归为早恋,之前就有一件非常让人无奈和可笑的事情,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分析说,可能是编者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才删除的。
这位编者是伟大的,思想也是伟大的,竟然能联想到牛郎织女会引发早恋。那么英语书里的李雷和韩梅梅,天天问对方你好吗?是不是也该删除呢。更有甚者,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个别中学,曾在高中男女分班尝试,尽管这些学校的老师解释,实行男女分班是为了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其中一个原因是防止学生早恋。大多数家长赞同和支持学校的决定,有的甚至表示:“有时候堵也是一种好办法。我特怕孩子早恋,影响学习。
孩子在小的时候,是弱者,没办法反驳大人,认为大人们做的一切都有道理,长大了,遇见各种各样的不公平要求,也是会妥协,认为这样做,对方总是有道理的,直到禁止恋爱保证书,遇见那十八位同学,一件非常搞笑的事,就这样出现了,我并不想知道那十八位同学的内心活动,单单从如此荒唐的一件事,就能看出,无论多么荒唐的要求和规定,总会有更荒唐的人同意,或许五年后他们会后悔,没在最美好的年华,拥有爱情,没能体验那种最真最纯的爱情,而连自己的爱情都敢扼杀的人,谈何对别人负责?
大学里的爱情,究竟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的,而不是因为第三者来要求如何,无论自己对爱情是否向往,都不该轻易的封闭自己情感,如果说“禁止恋爱”放到法律是法律的刚性决定的,而放到道德的范畴“禁止恋爱”是对人权的一种侮辱,那些“禁止如何如何”的标语早已被人批成恶俗,可菁菁校园里的可笑保证那就不仅是恶俗了。
没遇到爱情之前,我们总是列出条条框框规定自己以后一定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遇到对的人之后,才会明白,其实爱情根本没有固定的模样。在年轻的岁月里,爱情应该存在,因为青春不应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