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作文评语,推进作文教学改革
一慎用“不”字,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结构不合理”,“书写不规范”……好像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但是,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内容具体,选材恰当呢学生看了批语,也还是不明白,写作积极性
却已大受打击.我们说,作文批改应注重实效性,为什么不多指优点而少指缺点呢我们完全可以放下某一习作中选材不合理的不足,指出他文章构思精巧和语言富于表现力等优点.指出优点,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使正确的知识得到强化.那么,对习作中存在的缺点,问题是否可以视而不见呢也不是.教师应明确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当然,这一内容一般不应在评语中体现,而应在作文讲评中反馈给学生.二少下断语,多些探讨
毫无疑问,教师的评语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可以给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评判学生作文并要求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除非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教师一般不应轻易下断语,而应多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探讨.例如,与其在评语中写道“内容不够充实”,倒不如说“在我看来,如果你能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你的文章中去,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这样的探讨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尊重,通常他也会充分重视教师给他的批语.三不求全面,突出重点
有的教师在评语中力求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某一方面而使学生遭受损失.所以他们的评语从审题立意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再到行文格式字数要求,可谓详尽具体,苦口婆心.然而作文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文课也不止这一节,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各个击破”呢把太多的信息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学生理解和应用都成问题,即所谓“贪多嚼不烂”.我们的做法是评语只针对主要方面,其它内容则通过旁批或直接修改来反映.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努力有方向,效果易检测,同时也使教师批改作文的效率大为提高.四鼓励学生写评语
这里所说的评语包括三种:1.作文后的自评.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之后,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都给自己的作文指出优点,置在评语栏里,这既是一种自我肯定与激励,也可作为老师批改作文的参考.2.对同学作文的互评.同学之间相互找对方作文的优点,这首先是一个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过程,同时它也可作为老师批改作文的参考.3.对老师评语的评语.既然老师的评语只是一家之言,那么就应允许学生对评语发表意见.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师生间的交流可以延续多个回合.这就使作文教学克服了单向交流的弊端,形成了教育对话的新格局.在这一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写作能力将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第二篇:关于创新作文评语
关于创新作文评语
一、激励式评语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才有写作的热情,才想畅所欲言,才会创新。学生作文写得差,有的是写作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有的确实是基础差,受自卑感的压抑;有的是不善于将口头语言转为书面语言;也有可能是教师的评语过于刻薄呆板。教师往往会在赞扬后,总不忘来个“但是……”,找点岔儿,挑点刺儿,似乎不这样写,不足以显示其全面,教师有意无意地把眼光落在与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一条水平线上。这样多方原因造成学生兴味索然,厌倦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自然很多,是很正常的。学生每次作文或思如泉涌,或搜肠刮肚,但都投入了自己的一份努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老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像寻宝一样来挖掘。”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教作文,用发展的眼光评作文,该赞赏的则要“旁若无人”的大加赞赏,不遗余力地热情鼓励,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闪光处。在写评语时多些鼓励语言,多些商榷语气,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学生作文中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形象的话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值得教师倾情鼓励。刚踏上讲台时,我遇到了一位很内向的女孩,该生平时写作水平平平,但课外阅读面较广,很喜欢写作。她总在课余时间偷偷塞给我她的文章,然后飞快地跑开。一开始,我觉得她的行为很奇怪,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每次,我都会很认真地阅读她的文章,读完之后,不忘写上几句:“你的文字很美,老师很喜欢!”;“勤劳的蜜蜂总能收获春天的喜悦,老师希望你能坚持写作。”;“阅读你的文章让我仿佛置身于名家世界,老师相信只要你不断努力,若干年后,你也会成为一个好作家的”……我没有想到我的鼓励,会让她信心倍增,激起了她更大的写作热情。当她捧着一本征文获奖证书,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时,我心里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二、谈心式评语
虽说学生的作文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但或多或少是小作者内心思想的流露表白,可以说是他们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这些话都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通过教师谈心式的个性化评语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记得读师范时,曾经给一个五年级民工子弟班的学生代过课。在《我的老师》这篇习作中,班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个学期来的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为人处事有很多不满,流露出因不喜欢该教师而讨厌上数学课的想法。看着这样的文章,我真有点不知所措。思考了许久,我真挚地写道:“谢谢你们对老师的信任,老师小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是在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好好去和数学老师沟通一下,说说你们喜欢的数学课是怎样的,老师是会改变的。”果然,同学们采纳了意见,讨论出了好多条喜欢的数学课该怎么上的内容。事后,数学老师也非常感激我。是真心交流的评语挽救了一场师生之间的冲突。
生活中,学生因为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还不够全面,经常会搞“一刀切”。老师采用谈心式的评语,可以引导启发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重新纠正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社会现象,看待事物,及时地拨正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向。我想只有以心换心,以情动情,只有在写作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们,真情流露,学生才会“我手写我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幽默式评语
苏联教育家米斯维特络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什么就不可以放点“盐”呢?一则幽默恢谐的批语,往往能使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心理状态下警醒、震悟,获得教益。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幽默风趣且有亲和力的老师,教师在书写评语上,运用一些幽默的话,可能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正,一条有趣的评语,学生会仔细体会评语中的味道,最终悟出其中的道理。当前,学生写作重内容、轻标点的现象司空见惯,我曾给一篇一逗到底的作文写过这样的批语:“你太偏爱‘,’了,就不怕 ‘?;!’生气吗?一碗水可要端平啊!”又如:班上有位学生,文章写得好,但字写得“毛”。我就写了这样的批语:“好马须配好鞍,这样美的文章,没有整齐的文字相配,多不相称啊!”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字不“毛”了。这样的批语语气委婉,内容风趣,耐人寻味。学生透过批语得到了老师善意的批评,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因而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规劝。
四、哲理性评语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发展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趋向成熟,思想方面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事情,开始考虑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职业;他们也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开始有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立性思考;他们渴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最成功,开始有了偶像情结和哲学意识。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在校的学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思想欠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写上一句精辟的格言,抑或俗语、古话之类的,将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
在阅读学生的周记时,我感触颇多。有一次,班上的“捣蛋大王”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聪明,学习没有什么动力……”于是,我把握机会,引用了德国诗人海涅的一句名言对其进行教育:“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着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象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我想让他明白只要一点一滴地努力去学就有希望学好知识的道理。班上一位小女生的一篇作文中写到她的父母离异,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所以她觉得生活、学习都没有什么“希望”可言。我吓坏了,赶紧在后面写上评语:“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来日乐趣的远景。”引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话,我只是想告诉她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而不是失望,等等。这些哲理性的评语,对学生而言,既是有行的教育,更是无形的鞭策。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 “情”字,小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上述四种类型的评语,其共性是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做人的引导,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的交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笔调,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的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素养,使他们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一道桥梁,是指引学生进入文学广阔领域的一道彩虹。雄鹰展翅奋发,因为天空明净;鱼儿轻快畅游,在于水流清澈。愿我们的学生在教师评语的引导下,在文学的殿堂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作文这一沃土上跳动起生命的绚烂火焰。
第三篇: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狠抓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上来,下苦功持续抓好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职业学校注入长盛不衰的生命力,真正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学会从业技能和本领,就业创业,成为有用之才;才能不辱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找准工作重心,明确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
2、教育理论及实践表明,造就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苦练内功、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能力水平,形成团结向上、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师德风尚,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长期可靠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方法
3、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学校意见,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监管。要深入扎实认真,不搞表面形式走过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给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预留空间,使学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向办出特色的方向发展,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给学校增添远离学校教学中心工作的额外工作负担;要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力
1量,促进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一线教师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学管理决策更加贴近学校实际,不可主观臆断、妄加决定。
4、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要吸纳广大教师的建议,符合学校实情,以强化教学管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促使每位教师树立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认真、扎实、不懈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目的;要为教师专注于教学营造团结紧张、严谨愉快的工作环境,切不可因制度过于繁杂,令教师疲于应付而过多牵扯教学方面的精力。
5、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既要严格规范,也要鼓励改革创新。严格规范就是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认真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上好每一节课,保证教学基本的质与量。改革创新则是学校及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专业及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改革,将教改创新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整体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以有效提高教学质的水平。
四、健全教学档案,为规范和优化教学管理打好基础
6、教学档案建立的完备与否,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档案建设。一是便于每位教师掌握规范教学的管理制度,明确搞好教学工的具体目标任务;二是便于校长、教学主任、专业组长掌握监控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三是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了解分析和检查评价;四是便于总结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和学习交流。
五、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7、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管理和设置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建设一批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8、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安排与开发,要基本面全、课时量足、达到与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层次相匹配的层级水平;要贴近岗位工作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服务。课程内容的设定,要经过认真研究、慎重取舍和周密计划,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或者请相关行业、企业、课程、教学专家进行论证,切不可随意增减,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六、深化教产结合,提高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9、中等职业学校要努力开拓校企合作办学的路子,积极参与到教育部、省教育厅“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同步推进计划”中来,不拘一格,创出与本校实际、现行体制相适宜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要求。校企合作一要促使行业、企业为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教学资源,参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匹配,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技能,成为符合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二要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办学经费与无限的设备更新及技术更新的矛盾,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有利于获得企业资金、设备的支持,关键是有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升职业学校办学的综合能力。三要为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熟悉当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工艺流程提供条件,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要为学生实现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和人格养成提供真实环境,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的锻炼和亲身体会,提高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融入企业环境,促进角色转换。五要大胆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为我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提供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要加大校企合作政策研究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与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密切沟通、积极配合,探索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努力做到指导到位、有力,服务专业、有效;要争取各方面支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政府投入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机制保障,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10、农科教结合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相关中等
职业学校要进一步与“三农”及相关科研部门密切结合,深入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水平。农科教结合一要构筑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实现从专业理论到农民需求、从教学课堂到田间地头的有效对接;二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教学实践和品种改良、科技推广等活动,既有效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养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人才。
11、技能竞赛是教产结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项具体的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影响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双师结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重要途径。抓技能竞赛一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为学校强化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生产资料及技术指导专家保障;二要努力为师生创造到相关企业学习训练高新技术技能的机会,把他们塑造成为技术领先、技能精湛的专门人才,为我省在技能大赛中展现教学成果、证明办学水平、创出优质品牌、提高社会声誉出力。
七、加强教学质量监测,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
12、各市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间,组织开展全市统一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以下简称“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在学生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对全市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职业能力测试不实行统测,学生在全部中专学业完成前只要取得相关专业社会广泛认可的、有公信力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则可视为完成了职业能力测试。如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目前没有对应行业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鉴定证书,该学校应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下,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自行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能力测试,并对测试合格者颁发相应鉴定证书。学生通过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试后,方可取得中等专业毕业证书。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对全省或所辖市水平考试与职业能力测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针对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各市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建设各门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水平考试的题库。题库的题目应适合学生在完成前一年半学业时的水平,全面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应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并及时向全体师生公布。题库建设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兼顾学生实际水平;不以竞赛选拔为目的,而是为接受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专业知识设定基本要求,以有效控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专业与职业素质的层级水平。
14、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组建以职业教育教学或教学管理一线的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为主的教学工作考评小组,对所辖中等职业学校的进行教学质量评价。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范围,以不打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本着重点深入、精练高效的原则,采取提前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查出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并结合实际改进教学与管理工作,持续、扎实、全面地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推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师资水平
15、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及竞赛活动,促进好的教学改革经验得到广泛学习借鉴及推广应用。一要着力针对教育部组织举办的教学活动种类,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竞赛,支持鼓励教师在全国教学研究课题和教学竞赛上争先创优,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精湛教学技艺引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为全体教师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榜样;二要认真开展“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与管理者征集包括论文、专著、案例、校本教材、实验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多媒体教学软件、公开课教案等方面教学成果,充分调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积极性,加快破解阻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难题。
九、按需培训师资,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16、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中等职业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者培训班,及时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武装他们,使他们开阔视野,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以教育家的风范办职业教育,既勇于开拓进取,又踏实做好每一环节工作;既为学生近期就业着想,更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17、师资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长抓不懈的首要工作。一要传达积极务实的成长理念,引导激励广大教师脚踏实地自觉自主发展,通过自修自训提高业务能力。只有经历了能力提升的艰辛过程,教师才能有底气、有方法将自己所学、所练、所悟更好地传导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生存本领。二要改革现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模式,增强师资培训资金的使用效力。要将师资培训资金以适当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教师本人,激发教师立足岗位不断进取的内驱力,激励教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三要将普遍性的群体培训转变为教师急需的、针对个体差异的、有较大自主选择空间的培训。可以“奖学金”的形式为教师提供进修资金,使教师根据本校本人教学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或更加对路的培训机构去进修学习,达到所学为所用的效果。
十、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18、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拓宽服务对象与办学形式,努力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有计划地开展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初高中后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转岗再就业人员、在职职工、农民及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就业培训、继续学习的需求。
19、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多种实现形式,研究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促使对口高考本、专科招生指标同步增长、比例协调;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中职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逐步形成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供终身服务。
第四篇:更新理念 创新模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更新观念 立足生本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合水一中 李向红
2015年7月21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体局和华池县教育局精心组织的“庆阳市华池·合水第二届教务主任合作论坛”。与县局领导,各级学校的教务主任以及华池县的同仁们一道,通过“现代教育模式和教研方向探索”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论坛交流活动,了解分析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况,交流探讨了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和参加教育论坛,感触颇深,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围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对本次活动的收获,总结汇报如下:
一.感受与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我们提高自身教育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教师仍在用昨天教师教授他们的方法来教育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未来的社会,这是教育的现状,更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应该努力呈现这样一幅场景,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而是要俯下身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引导指点学生,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乖巧地坐在板凳上,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接受知识填塞,而是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寻求答案,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在展示中自信。为了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高效课堂,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之所以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如此重要而紧迫,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完成知识传递,技能形成的主战场,更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育改革的核心目的便是优化和改善课堂教学。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既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渴望。学习的结果重要,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和策略更重要。因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转变思想,增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了“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将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到如此高的位置,足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当下应当集中力量、集中智慧,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收获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思想和教学中根深蒂固,如何让我们的教师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心甘情愿地参与到课改中来,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并能在课改中感悟到教育的本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这两对关系。当前,尤其要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它实现了问题前置和自学前置。学生被老师讲会和自己学会是有区别的。同时,以学定教确保了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体现人本思想。
二是要遵循规律,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育成长规律,尤其是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按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落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坚持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个性化探索和创造,形成一种基于实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局面,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和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等全面发展,回归教学本质。
三是要研究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在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课堂效率不高导致课时增加,导致学习时间延长,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导致学习效率越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大力打造高效课堂,要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最有效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人人学有所获。
三.打算与举措
近年来我县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优质生源外流,高中招生比例增加,生源质量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愿意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种现状,我校自2011年开始引入“生本”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基本教学流程为:(1)布置前置作业;(2)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3)学生展示结果;(4)老师评价,激励,超越,总结。我个人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非常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五年来的不断探索,尝试到全员参与,全面实施,事实也证明该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课堂活了,学生动了,老师真正成了教学的策划者,引导者,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深入践行“生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集体备课、结对帮扶、导教师范、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故步自封,对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的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引导大家关注开放性与生成性。部分老师在日常备课中,习惯于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封闭性的东西予以重视,而对教育对象,课堂活动预设等开放生成性的内容关注不足。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引导教师在生本模式上不断尝试,积极完善。学习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理论的本土化。理论的本土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单的移植,把外来的理论直接应用在本土社会。第二层含义是指因为本土社会的特殊性而对外来理论作出补充、修订和否定,甚至结合当地社会具有的独特性,从而引发新的理论建构。很明显第二种理解更为合理,也更为重要,教育理论,不可避免的带有条件性,搬到另一个环境,如果相关条件一旦改变,原有理论必然需要有所修订。通过修订,理论才能变得更全面,对本地的实践也才更具有指导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深刻领会“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把它与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个性化的借鉴吸收,完善提高。
第五,要树立导向,培植教学改革先进典型。要树立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导向,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本着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这一基本要求,培植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着力打造一支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的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全面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步伐。
第六,要深化民主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构建学校科学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的新举措。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二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三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两天短暂的学习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才刚刚开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又意义重大的工程,需要也值得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我相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我校、我县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将迎来可喜的变化,愿合水一中越办越好,合水教育越办越好!
第五篇:论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博白县顿谷镇盘古村小学
冯奕静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框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难”问题,却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改革与创新,这需要教师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重新认真的审视这个问题,而且必须去思考去尝试改革与创新。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有利于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行为,纠正种种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现状 改革与创新
Abstract: the thesi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d even the entire foundation education framework plays an very important role, say this is the fact that does not dispute.However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omposition to, but not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long-term have dogged educators.Primary language lack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this requires teachers based up on predecessors to seriously look at this problem, and must be to think to try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thesis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beneficial to the change of teach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behavior, correct various bad tendency and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hesis teaching.Keywords: prim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situ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前言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世界各国为了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纷纷把自己的发展战略调整到科技教育上来。它们不但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而且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这
项改革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因为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创新是未来社会的竞争的基础。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奏响了21世纪中国基础改革的进行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坚决摒弃传统的模式化作文教学的桎梏,高扬起个性化的旗帜。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感到,儿童处在智力与思维的起始阶段,培养其创造个性的任务尤为重要,而小学作文教学又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最佳手段与途径。因此,如何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多数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问题: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呢?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哪里去了?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作文命题脱离生活实际
纵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我们将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不少学生为了编造作文,学生仿、抄、改,这样生搬硬套的作文如何谈得上创新?如在一次语文测试中,作文的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不是捕捉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而是编造一些谎言不是写妈妈半夜三更还在织毛衣,就是写爸爸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甚至英勇牺牲。„„„如此种种,不得不令人震惊,不能不让人反思。作文教学呼唤真实,真实是创造个性的源泉,它能激发一个人不断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感受,获得新认识。而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是对真实的一种反叛,因而必将遏制小学生作文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都不说自己想说的话,都不知怎样才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展示出的是与大家一样的自己,其结果只能是大众化机械化。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作文命题常常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创新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源泉。
(二)、背作文、应付考试
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优秀的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公开秘密。由于以往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
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还想出移花接木的“绝招”——教学生将背下来的作文进行改头换面地套用,以便一篇作文能应付多个题目。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这种做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受到了人为的限制。作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作文可以走“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做不仅丢失了作文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三)、重模式,轻能力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不经意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学生作文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形成的思维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这种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而且助长学生的少年的老成“八股”。
比如作文构思方面。说表现爱国主义,大凡都要和共和国挂号―――不知看到谁先写了两名:“纺织女工织着共和国的经纬”,“女排脸上挂着共和国的微笑”,于是一窝蜂地都来了:“我妈妈在共和国的田野上劳作”,“我的爸爸在共和国的学校里上课”,“我在共和国的教室里上课”,„„咳呀呀,我真担心,有一天学生会说:“我早上吃的是共和国的奶水,晚上喝的是共和国的茶水.”据说这是深化主题,实则不是深化,而是简单化。
再如手法的雷同。不知从那里看到这样的诗句:“妈妈摇着纺车,摇着日月,摇着辛酸,摇着希望„„”于是我们的学生又一窝蜂地写道:“儿童排着积木,排着憧憬,排着明天,排着理想„„”,“一个红领巾在擦着墙上的污点,把校园擦得漂漂亮亮,把人的心灵擦得漂漂亮亮„„”如此“两段式”遵循着同一思维轨迹,同一训练方式,得以代代相传,阵阵相同,于是一种僵固的思维定势,就这么无意识的形成了。小学生作文始于模仿无可厚非,但不能止于模仿,止于模仿便误入沼泽。
(四)、重书面,轻口头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分强调书面作文,对口头训练则置之惘然。这
种“重文轻语”的倾向,导致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响人际交往。就说我那班的学生吧,有几个同学书面表达文采斐然,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文字,每次作文都得优,然而一到口头说话,例如讲解题目或班会课发言,则结结巴巴,条理不清,语句不顺,听来也烦。这种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与小学“重书面,轻口头”的作文教学分不开。
(五)、重课堂,轻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只有留心观察,积累了生活中的宝贵材料,学生才会“有事可写”。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为了学生安全,学校、教师不得组织春游、夏令营、外出参观等校外活动,谁审批、谁组织谁负责,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去那些为学生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了。学生进了校园如同小鸟关进了笼子,什么游戏都不能做,生怕学生出什么问题老师自己受连累。这样致使小学生天真好动的天性受到扼杀,整日只能重复着单调的学生四部曲:上学——放学——写作业——睡觉,即使是节假日,学校也得按上级指示与学生及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以限制学生的假日活动——即最好哪里也别去,就呆在家里写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几乎与世隔绝,又怎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六)、精批细改,忽视主体
学生作文评改,目前仍未摆脱以教师评改为主的窠臼,没有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没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因而收效并不明显。由于传统观念作祟,人们长期的思维定势,学生作文,老师评改,天经地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和家长迷信精批细改,使得教师既厌恶精批细改,又不得不操持精批细改的方法。
二、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探究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式的总和。小学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个总体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方式。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广积素材,丰富文库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有不少人不是套用作文,抄袭作文,作文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就是望题兴叹.分析这些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畏惧作文,究其根源就是缺少积累。要解决作文难的问题,本人认为必须从积累抓起,只有厚
积才能薄发。
1、知识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课内外阅读。
(1)、课堂教学注重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的关键要靠背诵对文笔优美、立意新颖的文章,要熟读、吟诵、背诵,并勤于做读书笔记,写随笔、勤积累才能将其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小学语文课中,不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含蓄隽永的诗歌,还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平时注意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且多读、多背,以读取代繁琐多余的分析和问答,以背取代机械的抄写和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渲染。
(2)、课外加强阅读积累
鲁迅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图书,相关的报纸杂志以及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贡献”出来放在班级“图书角”中,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多读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为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可以举办读书读报活动,如“成语接龙”、“歇后语接龙”比赛、故事会、演讲会、朗读会等,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信息面。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专门的本子上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学习其中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要求学生坚持利用每天的晨读课或午读课,朗读背诵自己积累的内容。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课外阅读中,丰富了写作素材,增强了自主作文的能力。
2、观察生活、注重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不了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只有让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在各种活动中动脑、动情、动手,才能积累作文的感性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学生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文章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
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里的人和事,学校的各项活动,五彩斑斓的大自然等等,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多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
(2)、指导观察活动
指导观察活动,首先要在观察前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对象、范围和任务,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还特别注意在学生观察后,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以多种形式练习说话。如初步观察说、按顺序观察说、、小组互说、整体练说,还有在老师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说等等,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评说。这样引导学生积累,学生才会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下笔才会有神。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话题,但生活又是瞬息万变的,闪光的素材要捕捉否则就会失之交臂。自己还浑然不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作文时思路就宽广了。
3、情感积累
“情动而辞发”,情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学生才会乐于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情感呢?一条途径是多读名家名篇。另一途径是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
(二)、拓宽渠道,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从优化作文教学的环境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1、在训练的时间上,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规定在作文课
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灵活掌握学生作文时间,改变过去两节课定时作文的教条安排,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纪录下来。作文课上,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训练空间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1)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写作的素材,指导学生进行续写、改写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如在《乌鸦和狐狸》续写中,有的学生写了乌鸦受骗后用尖刺当做肉,让贪心的狐狸上当;有的学生写了狐狸又去骗乌鸦大婶嘴里的肉,被曾经受骗的乌鸦识破,狐狸的阴谋落空;有的学生写了乌鸦家族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集体讨论,设计惩罚狐狸„„(2)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征文比赛。如在教师节开展“老师,我对您说”征文比赛。再如“快速作文比赛”,规定作文内容,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最佳描写比赛”,让参赛者各自写出指定同学的外貌,看谁描写的最象„„.(3)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写儿童诗、童话等。(4)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加强应用文训练。如写表扬稿、请假条、留言条、书信等,为产品写广告词,为学校设计形象语,为班级撰写班训等。(5)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活动阵地,刊登、朗诵学生的优秀作文,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自当编辑,将自己的优秀作文汇编成册,定书名、画插图、绘花边,请老师、家长题词、写序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大胆想象、激发情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大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如:我在上《凡卡》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学完课文、理解课文之后,我出了一道作文题《凡卡的梦》,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凡卡睡熟以后,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想象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把凡卡接回乡下时的情景,凡卡是多么高兴;也可以想象凡卡回到乡下以后,怎样跟爷爷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的情景。平时经常进行这样想象的作文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激发情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质量。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1、命题求新训练
教师应具有开放意识。将习作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题目,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有一次作文训练项目是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可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虽然见识了许多植物,但是他们却没有留心观察这些植物。如果就这样单纯地将题目给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很难。上课伊始,我从近阶段的饮食入手,和他们聊起蔬菜。他们分别说出了自己喜欢吃的一些蔬菜。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吃这些蔬菜?他们根据各种蔬菜 的特点又谈了蔬菜各自的作用。我接着说这些蔬菜不仅给人带来了许多营养。而且许多同学都很喜欢,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蔬菜。于是请同学回去仔细观察这些蔬菜,然后将自己喜欢的蔬菜带回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第二节课学生带来了各种蔬菜并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从颜色、形状、特点等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蔬菜,甚至有的将蔬菜的味道都讲了出来。于是我便顺水推舟地说:“大家对蔬菜了解真不少,今天就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蔬菜,自拟题目自选题材,写一写蔬菜。”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我们写的文章是给读者看的,题目是文章的题眼,一个好的标题,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吸引力,可见标题的重要了。所以像这次作文,学生摆脱了那种单纯命题的作文要求,焕发出强烈的自主命题意识,他们所定的作文题目非常新颖:《蔬菜王国的故事》、《谁的营养高》、《会说话的红萝卜》、《诱人的草莓》„„.2、选材求新训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新作文需要有创新题材。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写得有新意,就必须注意创新材料的选择。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话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很多,有个同学选用了这样的三个例子:高射炮可以把飞机打下来,打蚊子就远不如用蝇拍;拳头可以致人于死命,而跳蚤则只能是自己吃亏;人干渴于沙漠之中一口水能够救命,而所携带的千斤黄金则只能成了累赘。这里三个实例可谓生动通俗、新鲜活泼、寓里于趣味之中,道理论述得清楚明白,而且没有一点空泛说教的味道。就是同一题目也可以多角度选材。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3、立意求新训练
个性化创新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出新,就需要打破陈旧的认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
选拔创新要有独特的角度。如写作《我最尊敬的人》,不少学生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敬爱的一位老师等。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则就比较能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富有时代气息,从全新的角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转变评改方法,培养自改能力
怎样的作文评改方法才能尽可能地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要树立作文能力在自改中提高的理念,帮助学生掌握自改的办法。实践证明,教师批改作文的收效不大,学生关心的是分数,对教师精心批改的地方则不大看;教师精心批改,又使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减少作文的次数而为之。大家都明白,作文是自改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同时,没有写作一定的量,就没有作文质的飞跃。为了保证一定的作文训练量,就必须教会学生自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修改加工作文。学生修改作文,教给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组织好自改也是十分关键的,既不能让学生凭兴趣胡改,也不能让学生之间因为改作文闹矛盾。学生自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自己修改、同学互改、组组互改、班班互改等。不管哪一种形式,刚开始时宜粗宜慢,稳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自改要全程监控,不能因为学生自改,而忽略自己的职责,或是借自改之名,行偷懒之实。
(四)、完善激励机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这种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完善哪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呢?
1、分数激励
作文评分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太紧,总觉得作文不像数学,很难打高分,更难打满分。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习作中的“贫困户”——长期处于60—70分之间。差生的作文分数不及格,更是司空惯见的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主张实行高分政策。分数是教师判断学生作文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志,也是鼓励学生作文的一种动力。给学生作文评分时我把学生作文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划分三个等级的分数段,对中、差等级的学生作文给予分数倾斜,激励后进生写好作文。如有位学生写《我的家乡》,把家乡的很多变化像记流水帐一样写出来,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我给他60分,并在作文上写上眉批,当
面指导他进行修改。他第二次交来,作文明显好多了,我给了70分,他看见了进步,尝到了积极进取的甜头。出乎我的意料,他第三次写出的作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给予85分。从此以后,他养成作文认真选材、注重修改的习惯。
2、评语激励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模式化、概念化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很苦的事。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学生每次完成作文之后,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激励性的评语能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据说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小学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评语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你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这就是作文评语的魅力。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通过你自己认真的修改,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你看,你这个词用得多妙!”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你说对吗?等等。要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等,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或空洞的、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具体,想像丰富等等。学生看不懂、也看不明白。
3、榜样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班集体里,肯定有一些作文写得比较好的,我利用他们作为学生们写作文的榜样,激发其他学提高写作水平,起到辐射和引领的作用。如:杨小芳同学每次作文都写得很好,在镇举行的作文比赛中获得荣誉。我抓住这一典型,对她的每一次作文都在全班上进行宣读,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看到身边的同学能够写好作文,有榜样可学,个个不甘落后,人人想写好作文,全班形成了“学先进,写好作文”的热潮。
4、成果激励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1)每一次作文评选出几篇优秀的,打印后,在班内学习园地或黑板报上选用。(2)将
学生最优秀的作文送到学校校刊上发表。(3)汇编班级、学校的优秀作文集,并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4)组织文学社团,办手抄报,并定期举行手抄报比赛。由此,学生作文发表的机会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写作文的兴趣就上来了。
小结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坚持思路创新,立足改革,但更需要学生的自我创新!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2、《作文教学论》.韦志诚.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语文教育学导论〉〉 王尚文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4、〈〈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5、任富强 〈〈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 2002年第2期
6、《写作指引》 《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7、《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李家栋编.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9、《小学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陆云.朱小锦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1、《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万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