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学习心得之得失寸心知
作文学习心得之得失寸心知
人有两只眼睛,一只观察世界,一只观察自己。人要清醒、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我的作文文字虽然没有问题,但重写和修改的次数还是不少。
我的AB式作文结构和文字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总是平铺直叙,没有创新,文章中也没有多少描写,有时还会有许多没用的话,引入主体事件较慢。并列式的作文虽然运用了很多描写,结构也正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尽量达到简短,但总想着要用小标题连接各个部分,却忽略了主体之间的连接用
“一”“二”“三”代替即可,有些加上小标题反而不好。双层含义的作文我经常用AB式作文的结构去写,由于AB式作文已经练了一段时间,所以文章中缺少描写的问题已有所改善,也基本上没了废话,但有时候两层含意扣题不紧,不能突出中心。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总会面临选材的问题,我经常感到没有事件可写,主要是因为自己平时对生活没有仔细观察,不曾留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不会积累素材。
如果我能能发扬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或许我的作文就会更好了。
第二篇:工商公务员初任心得--得失寸心知
憧憬、希望、彷徨、激情,这八个字,是我自2006年6月份通过公务员考试,分配进入青岛市工商局市北分局辽源路工商所工作一个多月来的真实心情写照。这四种心情的交融,恰恰是我进入工商系统的真实心态和工作心得。
憧憬。这种心态是每一个刚刚步入新的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内心所发出的第一次共鸣。进入工商系统工作,是我2006年,也应该是我一生之中所做出的重大选择。在确定考入工商系统后,兴奋一直占据着我的大脑。如果说进入工商系统一直是美好的憧憬的话,那么,在来到市北分局报到后,在各位领导与我们的见面会后,在进入辽源路工商所工作的第一天起,我看到的就是切切实实的希望。
希望。在分局党委热情而又不乏严肃的见面会中,我感受到了两种希望,其一是各位领导,也是我们的工商前辈对于我们这些新人们所寄予的殷殷希望,这种希望同时也是对于我们的一种鞭策和动力。正是通过看到组织上对我们所寄予的希望之情,让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一种升腾的希望,也正是在这些工商前辈对于我们所寄予的希望之上,我看到了我们工商事业的希望,看到了我是在一个充满希望的集体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正是前辈们所寄予我们的带着压力的希望,促使我自我加压,在进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后,让我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中。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有一种迫切的想法,那就是要通过我的加入、我的努力,同样能带给我们的工商前辈们一种希望,这种希望是一种新鲜血液注入的希望,我所期盼的是能让接触到我们这些新人的前辈们,看到我们这个集体,看到我们这个系统一种源源不断的希望,一种旺盛生命力的希望。至少,通过我的努力,我会带给辽源路工商所一种新的朝气、新的敬业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来想,我一直在努力着做得更好。
彷徨。希望之后,环境的改变所带给人的彷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足以使人意志消沉的。不可否认,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些挫折。实事求是地讲,从原来的环境,进入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后,在原来所寄予太多的憧憬面前,在切切实实的事实面前,我的心理落差很大,我们理想的工商行政管理和现实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工商行政管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曾经让我彷徨、迷失,甚至于有时我在想,这是我所梦寐进入的工商吗?在现在这种工作环境中,能体现出我们存在的价值吗?我是不是该放弃自己的选择?在这些问题面前,我迷惑过、彷徨过、消沉过。在我几乎要怀疑自己选择的时候,领导们的积极引导还有热心工商同事们的耐心帮助,让我不禁一次次的想起了见面会上我所感受到的两种希望。与其怨天尤人,不思进取,不如奋力拼搏,积极面对。在短时间的彷徨之后,在曾经的迷茫之后,我发现我已经深深热爱上了工商行政管理这份事业,也正是经历了由彷徨到热爱的转变之后,这份事业真正的让我割舍不下,使我激情飞扬的面对这近一年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激情。如果说憧憬、希望和彷徨,是我最初进入工商系统时的切身感受的话,那么在经历过憧憬、希望和彷徨之后,长时间占据我心灵的,甚至于可以说是足以影响我一生工作心态的,就是要激情飞扬的去面对我的工作、我的选择。“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我找到正确的心态之后,我也很快找到了适应环境的方法,那就是全身心的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我积极主动地融入工商系统这个大家庭,融入辽源路工商所这个大家庭,前辈们的耐心教诲,让我掌握了很多工作的方法,学到了很多的工作技巧。我深深地感谢你们,把我从一个对工商知之甚少的新人培养成了一个具有初步工作技能的公务员,我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高度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选择了工商这份平凡而又崇高的事业,我就将用青春的热血、无私的胸怀、毕生的精力来实践自己进入工商队伍的选择。“激情成就梦想”,相信在组织的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的工作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我也深深地相信我们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一定会逐渐成为更加有朝气、有旺盛生命力的团队。
第三篇:浅谈-海南发展之得失
海南发展得失与展望系列--转载至天涯论坛
一、先天禀赋优劣并存,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就一省而言,海南是中国第一海洋大省,扼“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坐拥无尽的海洋资源和蓝色国土,具有极佳的区位优势,近傍粤港澳,遥望宝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地理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拥有优质绵长的海岸资源和国际高标准的远景规划,这一切都说明了海南省目前具备的先天禀赋优越。而周围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雷州半岛,东南亚及邻国等这些优良的发展要素加持,使得海南省犹如镶嵌在祖国南端的一个夺眼明珠,光芒万丈。
但是海南的区位劣势也很明显,首先便是经济腹地的缺失。同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对比起来,你会发现,海南经济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这使它在资源要素的获取和发展经济方面缺乏纵深和广度,在对内对外经济竞争时毫无竞争力可言。其次就是缺少工业支撑。虽然官方和民间口径一致认为海南岛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国防前线,工业水平发展落后,经济产业主要是橡胶渔业加工食品等少数几个行业而导致建省后经济发展慢,但是我们想说的是,1988年海南建省前,内地绝大部分省份和城市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以此为海南发展现状来作解释显得不专业且太幼稚,自己不努力发展竟然去怪罪历史原因,作为对海南历史熟悉的人都清楚的感同身受,海南全省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内地一个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注意:是一个省PK不过一个内地市),而工业为利润之源,为税收之重头,没有工业支撑的城市在现代社会注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海南省重点发展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虽然很时髦,但旅游业兴起一个城市快,摧毁一个城市也快,这同旅游业高度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是分不开的。第三,海南的劳动力资源不具有优势,不客气的说是劣势,就人口绝对数量来看,放在国内比较,海南省只能算人口小省,虽然在人口统计上属于人口净流入的省份,但是流入的人口结构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具有显著不同,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16年最新报告来看,流入海南的人口主要是休闲养老,享受消费类人口,其中候鸟老人占比高达75%,这些新流入的人群不可能为海南提供廉价劳动力,更别说紧缺的高端知识技能型人才,没有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榨取,任何一个城市也难以兴旺发达,这话虽然说得有点伤人,但是实情,是中国最大的现实。你看帝都北京,魔都上海之所以能霓虹璀璨,灯红酒绿,除了大量资金流入积淀外,外来人口前赴后继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到春节的时候,京沪两地的户口优越感就面临生活便利性下降的困扰。古人讲,一将功成万骨枯,城市也是如此,一城繁华万漂泪。是北漂和海漂铸就了城市繁华。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洪流中,海南仍旧没有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摸着石头摸了30年,就是上不了岸,我们不由得要疾呼,海南何时才能看到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天。第四,过度押注和发展第三产业,使得海南产业发展越来越脱实就虚,从官方各种政策文件可以看到,旅游、房地产、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度假休闲、会展经济等概念的鼓励政策长篇累牍,制造等实体产业却鲜有提及,我们知道,所谓服务业支撑起一个城市是因为有工业的基石在,没有工业基础的城市,高端服务业很容易塌陷,不,是绝对塌陷。我们虽然不能说海南抛弃了工业发展,但是从海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分析,结合海南各市县招商引资的成效来看,工业发展已经逐渐不被海南接纳了,特别是在全国对绿色GDP的重视,对环保的重视下,海南更加没有了工业发展的推动力,海南剩下的就是和大陆比绿色、比环保、比低碳,因为海南比不了能源,比不了机械制造,比不了制造,更加比不了信息产业,任何有附加值的产业,海南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积贫积弱,所以我们认为,海南才是中国真正应该进行产业扶贫的省份。
二、脱离城市群和都市圈,封闭的经济更加封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发展规划均已相继落地,海南虽然有几个城市纳入北部湾城市群规划,但隔着琼州海峡这一天然屏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显然是无法和域外地区顺畅通行,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障碍的存在注定了海南无法有效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大版图,不论从地理空间还是民间历史来看,海南更应该纳入珠三角洲城市群,所谓纳入北部湾城市群,明显就是甩锅,我们认为的甩锅就是珠三角不带你海南玩了,你自己找乐子玩,内幕在此不多表述。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迈向更高级的城市群竞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过去相邻的城市往往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体,而现在相邻的城市发展成为抱团发展的城市狼群,资源和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优势互补,产业互通,形成一个大的独特的都市经济圈,从当前对于城市群的融入来看,海南没有融入任何一个城市群,前景堪忧。
三、发展形态落后,产业链缺失
这里有两个数据比较玩味,一个是海南省政府发布的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中,房地产及相关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72%;另一个是2016全年,海南房地产销售买家中,82%为非海南省户籍人口。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管中窥豹,一探海南经济的基础和脉搏,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仍旧牢牢占据着海南经济的主体,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虽然海南省政府从十二五时期就开始调转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过重的问题,但是7年过去了,仍旧没有扭转房地产经济在海南省的控制性地位,就像是吸毒上瘾的人,叫嚷着戒毒缺总是戒不掉,可以说海南省与房地产现在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房地产繁荣,海南省经济就好过,房地产衰败,海南省经济就萧条,海南经济完全被房地产绑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区完全依靠房地产能发展繁荣的先例,如果有,请自海南始,实际上,国内金融界和投资界,甚至许多产业界大咖人士普遍看衰海南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前景。
2018年4月,海南将迎来建省办特区三十周年的好日子,这是一个苦涩的日子,也是一个隆重的日子,怎样向国家有个交代,交付一个什么样的答卷,已经开始考验着现任海南省各级政府。有人说届时国家会给予海南新的政策利好,但是,但是我们别忘了,国家已经给予了海南两次重大政策,一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二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有政策又能怎样呢。我们认为,任何重大利好,相信大陆城市都提前实践过,况且以海南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水平,最多只是利好而已,不可能对海南经济有任何实质改变。利好的也仍旧会是房地产投资,而不是海南发展真正急需的基础产业和产业链。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说到海南,总是那么一句话,我们有全国最好的自然条件,有中国独一无二的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椰风海韵,可能大家听习惯了觉得无所谓,可是我们认为,正是这些所谓的先天条件严重束缚了官方和民间的眼光和建设热情,总是躺在自然条件上吹牛逼,侃大山,认为我有什么什么好的祖上宝贝,资源,资金流、人流自然会统统过来,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海南社会当前的现实写照。
政府现在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海南全省主导产业,以此来发展壮大海南经济,以此为出发点,谋划海南全省各产业的开篇布局,说好听点,高大上,不好听点,我们认为简直是痴心妄想。不好意思说的比较尖锐,其理由有三:
1、旅游与服务业虽然高大上,但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就能发展好的,特别是旅游业,没有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要素的集中,海南要发展现代旅游业,无异于猴子捞月,并且服务业意味中就业机会少,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个初来海南的青年,很难在海南找到一份正当工作。以最新发布的旅游数据来看,2016年全年,海南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69.62亿元,接待游客6024万人次,横向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下图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海南全省的旅游收入远远低于大陆一个城市的旅游收入,遑论海南做旅游大省,简直是打脸吧。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17》中明确列出了海南为国内旅游欠发达地区,所以不论是从数据还是从报告来看,海南旅游等第三产业是很落后的产业,甚至低于国内成都市一年的旅游收入。图1.2016年各省区旅游收入成绩单
2、房地产经济占比过重,严重制约了海南经济良性发展。海南是典型的房地产热,商业冷,这样的现状实际上严重限制了人、货、资金的流动,现代社会只有通过商业活动才能形成财富的位移和资金的正向流动,而房地产恰恰相反,会造成资金的水泥化,固定化,不利于社会资金的正向流动,从侧面上造成社会的活力不够。2016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71%,占GDP总量的44.2%,这样的高比例,放在世界来看,可以冠绝亚洲。
3、政府执政水平不及内地,从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大部分时间是属于自然资源掠夺性的,不管政府还是民间投资活动,永远是想着利用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来做建设,没有制造业,没有轻工业,没有批发业,连最基本的劳务输入输出都做不了,更何况是高新技术人才,人才也一直是海南建设的短板,这些沉积海南虽然正视过,但仍旧无所作为,好像海南除了利用资源,就没有可倚靠的发展路径了。我们看同样是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不然只有深圳一枝独秀,但是其他特区发展的也不差,可是到了海南特区,基本上没人好意思再说海南是特区,因为特区不特,反而成了国家级贫困特区。
4、2009-12-31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定位海南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可是8年过去了,海南发展成了旅游地产岛,中国养老岛,国际旅游岛的国际游客每年不超过75万人次(按旅行护照计算不超过60万人),其中俄罗斯游客占比超9成,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年,约21亿元人民币,官方总结竟然是再创新高,这样的成绩和效果,我们感到比较失望,所以我们认为国际旅游岛到目前为止的建设基本是失败的,没有达到中央当初的期望和设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充斥炒作和泡沫的省份/城市吸引的仅仅是投机者,投机者是冷血和薄情的,一旦繁华谢幕,他们不会有一丝留恋和怜悯。所以海南要想谋得长远的发展,仅仅依靠房地产、旅游、候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
海南经济发展的对策、出路与建议
一、顶层设计,谋划全局
从顶层设计开始,补足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的短板,优化当前海南投资发展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合理的布局空间和占比,实现经济和社会正向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优先发展中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食品饮料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教育与医疗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建制突破,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不要贪大求全,在策略上可以单点突破,集中发力。
二、以顶层设计为纲,启动新时代七大工程
今天的竞争,是战略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海南要想在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中有一点地位,必须鼓足干劲,找准新的经济角力场,抓住未来经济版图的牛鼻子,大力发展紧缺的第一二产业,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启动海南新时代大发展大跨步的新征程。
1、开启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建设工作,以大学引流,带动人口发展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以高等教育发展为例,比较海南与其他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高等教育仍旧处于赤贫状态,唯一的扶持型“211”大学海南大学在全国排名仍旧是100名左右,客观点说就是位于非主流大学之列,更别说海南本土省属本专科院校,基本毫无存在感,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质量与效率上,海南高等教育水平相比内陆许多地区都显得落后。在最近10年中,一些原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城市,纷纷抓住高校扩张的机遇期,把引进高校作为城市引智的重要举措,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校争夺战”。其中,深圳和青岛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人谈起引进高校时,甚至用“南深圳、北青岛”来形容两市的力度,而海南省在引入高等教育入琼基本上毫无建树。我们必须承认,一座城市拥有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其发展前途、科研创新力量、社会影响力、城市知名度和亲和力,以及城市青春度与活力,特别是在当前转型发展时期,科技与人才之于城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资源。高校的跨省流动不仅将颠覆传统的高校分布版图,还将改变城市的教育、科研、人才格局,进而长远影响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建设工作,也即以引进内地知名大学院所为中心,统筹发展海口高教基地,打造南中国科研教育高地,具体来说,实施方案如下:
I、在海口江东片区、城南片区、西海岸片区无偿划拨2万亩土地资源,供内陆引进高校教育用地,并出台政策给予财政补助,高校的引进,无疑会给海南带来多重利好,高校搬到了家门口,让企业更方便地找到了想要的技术,许多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将得以建立,同时高校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将加速海南建立高附加值产业,实现超越式发展。我们总是听到或看到许多内陆城市的官方目标,“使一批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并推动城市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我们想说的是,以海南现在的基础,就不必立这样的宏大目标了,还是先老老实实引进科教资源,打好科教基础再说,切忌贪大求快,如果海南能实实在在的做好10年期高教资源的引进,相信在2027年时,海南也会很自豪的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化创新城市,亚太的交流中心和人才高地。II、政府要强力走出去,争取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支持,与内陆高校开展合作,吸引高校在海南建设分校,让内陆高校在无法突破内陆土地和空间资源限制的情况下,积极达成高教资源的合作,以青岛、深圳为标杆,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想法的高等院所,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南京大学海南分校在海口灵山成立、武汉大学海口校区在桂林洋挂牌、吉林大学华南校区在海口龙华区揭幕、南开大学海洋研究院在海口启动奠基仪式、兰州大学海口分校在西海岸片区开始招生、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海南分院、北京大学大气资源与水土保护资源研究海南分院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遍地开花的场景,相信这样的未来将对海南发展的帮助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对引进的高校院所,要无偿划拨土地,并给钱给政策,形成分校与本校良性交流机制,要留住高校留住智力,留住海南未来发展的大脑和神经组织。
2、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一二产业
海南高企的物价水平,低效的服务质量,一潭死水似的商业环境,无不彰显着海南社会经济管理能力的低下,追本溯源,贫穷是海南现在问题的根本源头,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积极解决贫穷这个海南成立以来最大的现实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无从谈起,有人觉得我们说的太极端了,可是放眼祖国大陆,环顾世界各地,没有经济基础的发展,哪有上层建筑的美好。海南必须走内地走过的路子,因为市场经济时代,不会有人免费给你任何你急需要的东西,路只能靠自己走下去。一个毫无优势产业布局,没有任何资源交换能力的省份,不要奢谈竞争力,大家应该还记得2016年的春节,全球最高的菜价诞生在海南省会海口的记录,春节期间的海南青菜竟然卖到98元一斤的价格,海南本地人过年必做的斋菜,需要使用到青菜,由此导致海南本地人怨声载道,民怨沸起。最后只是简单的将南北素菜市场这个私人市场的负责人撤职了事,丝毫不去探究事情背后的体制机制成因,也许这就是海南永远落后的大致原因吧,一个装睡的城市,你永远吵不醒它。
现在的海南要制造业没有制造业,要轻工业没有轻工业,要信息产业没有信息产业,背靠深水良港却没有造船业,政府提出“解放思想”这么多年了,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还是没有摆脱僵化、从众和狭隘的范畴,海南发展似乎除了旅游还是旅游,对此我们深感焦虑和不安,此时此刻,如果海南还想依靠旅游产业实现崛起之路,无异于自断经脉自废武功。海南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虽然中央有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定位,但并没有让你海南不准发展其他产业,何必自我设限自我束缚呢。
3、跨海隧道,百年大计
琼州海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海南与大陆的天然分割,由此也造成了海南的几百年来的孤岛效应,如果能立项建设跨海通道,将打通海南经济腾飞的任督二脉,将海南市场直接对接内陆腹地,全省获利,不仅人口规模、产业转移、资源流转等都会有极大好转。官方对跨海隧道是态度模棱两可,遮遮掩掩,不像是一个开明政府的所作所为。既然无意建设跨海隧道,那何必搞高铁轮渡,今时今日,还有人说要限制内地车辆进入海南岛,理由是车辆太多污染了海南的气候环境,这样的解释我们汗颜,怪不得海南比不上内地市县的经济水平,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气魄,我们感到无语。海南已经落后大陆太多太多了,还像香港那样限制人口进入,简直自掘坟墓,自挖自埋,我们认为海南必须马上立项建设琼州海峡跨海隧道工程,争取国务院、发改委和广东省政府支持,要有这样的志向,跨海工程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基本上每个人大脑正常的人都会支持修建跨海通道,反对修建的人,笔者估计这帮人脑子进水了。
4、开放人才政策,积累人口规模,逐步形成优势
我们都知道,一流的城市,必定有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业必定聚集一流的人才,国家或城市的竞争实际上表现为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吸引人才流入,例如武汉在2017年10月出台三大人才新政,凭毕业证落户、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确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新政,以多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留汉工作,为保证“八折买房租房”政策落实,此次新政还提出加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的措施,包括在大学生集中就业区域新建一批“青年社区”,在旧改商品房项目、产业园区配建一批保障房,鼓励企业将商业办公用房、员工宿舍改建为大学生租赁房,将存量住房、闲置房源、部分公租房房源作为大学生租赁房等。不论是武汉,还是成都重庆,更别提北上广深这些一些城市,大量二三线城市正在或已经开始了抢人大战了,因为这些地方政府都知道,大学毕业的青年才是一个城市的未来,才是一个城市的生力军,失去青年也就失去未来,他们更加相信,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在城市中不会是城市的负担,绝对会带来更多的消费、更多的投资、更多的机遇,所以他们做了,行动了,而反观我们海南,人口落户还需要积分,人就是高高在上。海南现有人员本来就稀少,不想着扩大人口规模而反其道行之,真不知道官方是怎么思考的,也许就如网上所说,万一人口都跑进来海南了,那海南就没有这么好的空气资源、水土资源、阳光海滩资源了,生怕人口导致生态灾难。这里我们想反问一句,世界上有哪个城市是因为人口太多导致了生态灾难的,举一个例子看看。如果追求良好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大可不必到城市工作生活和学习,回农村就有了你需要的生态、自然、绿色。我们最讨厌的就是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无能做辩解。
5、以海口为根基,建设超级城市mega city
建省以来,海口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全国比、与其他省会城市比差距不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综合实力强和引领、辐射、集聚作用大的中心城市。现阶段把海口作为唯一的省域中心和唯一综合发展城市比较符合海南实际,为海口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将海口建成超级大城市,虽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超级城市暴露出了这样和那样的弊端,但是超级城市目前带给人们的益处仍旧多于弊端,官方预测,粤港澳大湾区将崛起为超级都市圈,有实力与东京和纽约经济圈一比高下,以GDP计算,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应该也已接近旧金山湾或东京湾的规模。我们提出要以海口为基础,建设海南的超级大都市,集中力量的资源投入,做大做强海口,放弃过去的遍地投入遍地播种的模式,否则像海南现在各城市的现状,虽然大家均贫富,但是落后太多太多。必须集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和产业再海南省会海口,将海口发展成超级大都市,以此来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成南中国一颗璀璨明珠。
要引进大量的企业布局海口,而非海南其他地方,我们提出的引进企业,不包含高污染企业,深圳大量的电子企业,我们实地考察,并不是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相反比较绿色环保,相比海南引进的造纸企业绿色环保多了。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内地政府主动走出去拜访企业,洽谈合作,引进投资,而在海南媒体上,我们很少看到有海南政府积极走出去吸引内地企业和外资前来投资。
6、合理规划房地产,引导房价合理回归理性
高房价对海南人才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笔者的一个朋友小孩,在省会海口某公司工作,月薪大约2万左右,加上年终奖一年税前收入30万,实际拿到手不到21万,出去吃喝玩用等费用,一年结余不到10万,以海南海口市区目前的房价1.7万计算,100平的房子要花费170万人民币,首付30%,要55万左右,他感到为难,觉得房价相比内地毫无优势,10月份离职回了广州。我们经常被灌输的一个道理就是房地产行业必须要兴旺,因为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有20多个行业,所以房地产必须作为经济支柱,否则经济不稳,严重的会下滑,殊不知,海南房地产发展再好,得力的相关行业没有一个是海南具备的产业,家具建材行业、钢铁业、油漆业、水泥行业等这些行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省外企业,因为房地产的红利并没有留在海南,你海南根本没有资源支撑。
所以我们呼吁海南省政府,严格控制房地产的发展,特别是严打房地产价格的乱象。省外人群购买海南房产就是一种炒作和投资行为,不在这里生活工作,买这里的房子是为了什么。
7、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先行
来过海南的人都知道,海南省会海口是个巨大的县城,满目的低矮楼房,握手楼遍布全市,坑洼不平的道路,修修补补,长年累月的封闭施工,修来修去还是凹凸不平,城市道路仍旧是县乡级别,我们建议公路局改名为补路局,这样名副其实。必须猛药治沉珂,大火治大病,必须全面升级海口的道路系统,改善海口基础交通环境,以年投入800亿的大手笔,迭代升级海口路网系统。
第四篇:谈感悟之得失
谈得与失
所谓得,必然是去索取没有的或者是有,但是是不完整,不完美的行为。总之,是与你有距离,而你又得到或者是想达到这一目的或者境界。
所谓失,必然是有,无论有的完整与否,终归是有。但是无论出于主观或者客观,愿意与不愿意,但是都采取了放弃的策略。以至于目前的状态是失去了原有。
但是怎么样才能构建一种和谐稳定的正确的得失关系呢,我想接下来就谈谈这个问题。
我想说任何事情都是相生相克的,正如福祸,贵贱。有福就有祸,有贵就有贱,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无法躲避这一切。我不能,你也不能,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就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
人都有想法,如果联系实际去想,是理想,如果脱离实际,漫无边际的去想,就是妄想,但是基于理想与妄想之间还有一个梦想。理想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通过不断地积累你的汗水换来的,而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你留恋徘徊,不知所措,既想着能够一步步快速的向理想靠近,又不想因为这些沉重的“包袱”离梦想 越来越想。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果断的放弃,放下才能承担,空才能有。卸下了欲望才承担了理想。要用脚踢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前途才会是一片坦荡的。
我觉得人活着不要去考虑我能赚多少钱,我能活多久,这都是
不确定的。应该试着去想,怎么样可以让自己开心,幸福,活的有价值,在去想着让身边的人开心,幸福,有价值,人生才有意义。我不在乎我一生的结果,因为都是一样的。我更重视生命的质量和过程。
让我们用平静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吧!
第五篇:培训机构招生策划之得失
培训机构招生策划中的缺失及整体策略
之一:招生策划中的缺失
我今天说到招生策划,我想在坐的各位校长,园长们都不会陌生。在当今的教育市场上,出现的“生源大战”是越来越猛烈,尤其是面临今年暑期的到来,各大学校,培训机构都已经开始了暑期招生的策划。招生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源问题,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到了招生策划所带来的甜头。但是,面临的是如何写好你今年暑期招生的策划。从我以前接触过的一些学校的校长,招生办主任,以及一些学校以往的招生方案,和我个人以往在招生策划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归纳了以下五点(供在坐的各位校长,园长们参考):
第一,缺乏战略思考(“战略思考”,罗伯特——古巴——可口可乐掌门人))
一些学校追求眼前效益,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案例:我去年9月份到兰州市安宁区的一所私立小学时,我看到了两份招生宣传单,其中一份是07年的,在彩页的顶头(最显眼的位置)写着“区委,区政府决定把我校建成全省一流的小学”;还有一份是08年的(最新的,也就是当时正在使用的),同样,在彩页的顶头(最显眼的位置)写着“区委,区政府将把我校建设列为十件大事之一”
这也是最可怕的,最后,我了解到,这所学校在07年秋季的招生人数是430人,而在08年秋季的招生人数却只有280人,其中,07年入学的学生在08年的时候又有将近100人流失了。这说明了什么?这就充分说明:缺乏战略思考,将出现“猴子瓣苞谷的现象,一边瓣一边仍,最终瓣累了,瓣不动了,想仍也没的仍了”。
案例分析:这所学校两种提法不一,这从中说明这所学校:
<1>没有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
<2>没有明确自己长期办学的目标;
<3>没有考虑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学校的特色;
<4>没有自己的经营管理策略。
第二,缺乏竞争理念和超竞争理念
“竞争理念”,是指竞争者们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谁跑第一谁得冠军。
“超竞争理念”,则是指竞争者退出原来的跑道,自己重新设置一条跑道,自己同自己赛跑,怎么跑都是第一,从而既获得产品领先的市场份额,又获得超额的利益。
关于“超竞争理念”的案例:
日本的石英钟表击败瑞士的机械钟表便是很著名的例子;
美国的数字彩电打败日本和韩国的模拟彩电的例子;———— 1999年,美国的最后一家彩电企业被韩国的LG集团吞并。这似乎标志着美国已经完全退出了彩电行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一年以后)2000年美国突然宣布,将在2006年全面取消国内的模拟电视节目,改播数字电视节目。原来,美国暂时退出模拟彩电领域,只是一种战略调整。因为模拟彩电已经被日本和韩国人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液晶、镜面、超薄、壁挂、画中画等全都有了,要想再在模拟彩电上抢占制高点已经非常难了。于是,美国人干脆另起炉灶搞起了数字彩电。美国人在模拟彩电上的退出,正是为了在数字彩电上进入。
这一下子韩国人终于明白了,明白了美国人为什么当时退出模拟电视市场。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再看英语和作文培训,在坐的各位校长中有许多是在做剑桥英语的,(不能说剑桥英语好或者是不行了,也不能说剑桥英语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如果是在做剑桥的,又如果说是剑桥没有做好的,你怎么何不尝试一下咱们的作文呢?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母语,大语文的提倡和支持)
我再说说竞争,它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竞争,一种是现代竞争。
传统竞争观念认为,成功竞争是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之上的,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上,则出现了招生价格战和招生广告战,出现了跟着别人感觉走的盲目跟进现象,这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属于一种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而没有任何好处。
现代竞争是合作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共赢是竞争的目标(它是竞争的目标,而不是目的,当然,说到底,说的现实点,办学,开班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办学要在广泛分析教育需求、市场竞争,社会环境以及门滥人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采用差异化策略,以己之长,补人之短,在教育消费者(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明确学校做什么,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而非攻人之短。一些学校招生失败往往是学校办学定位的错误,什么学生都想招,结果学生什么也学不成的现象。
第三,缺乏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就教育培训行业来说)是一个学校从领导层到每一个教师和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这话说着有一点绕口)。在这里,“质量”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的质量[/U],即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中的质量[/U],即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不是与学校设定的管理基准一致。
木桶原理,我想大家都知道,木桶盛水的多少,是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而决非取决于最长的一块。但是个别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招生策划时,哗众取宠,一味地想通过一个人,一个点,就使学校一夜之间成名,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的展示上。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但是,轰动效应[/U]必须同时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之后,才能转化为轰动效益[/B]。一个学校,一个培训机构要想占有教育市场,不仅要人们知晓,更重要的是给人一种好感,亲近感,从而给社会,给自己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
第四,缺乏有效的宣传
什么是有效的宣传???—— “花最少的广告费用,收到最大的利益”。
个别学校进行招生策划时,非常重视招生广告的作用。
案例:就在北京市的海淀区,有一个中小学个性化辅导的家教培训机构,为了招生,一年之内,在北京的几家大的报纸上(新京报,信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等)连续做了好几次整版的招生广告,的确,这所学校靠广告轰炸,招到了一批的学生,但是与所付出的广告费用相比较,合计下来,一算,成本太高,不久,这所学校将退出了北京市海淀区的教育培训市场,案例分析:观点:我先说一个营销的定律:“250定律”——乔·吉拉德(美国),(有的人听说过)
“250定律”,是指每一个人的身后,大约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个人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人,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个人。这充分说明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学校的最大广告资源应该是校内现有的学生及家长和教师,但是不少学校和培训机构却忽视了这些重要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五,缺乏教育责任感
什么是教育责任感???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付出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学校在招生宣传时,重视一时的承诺,忽视对承诺的兑现和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还有的学校,在招生活动中运用种种不良手段,欺骗家长,欺骗学生,做出有损教育公平、教育责任的行为。这种没有教育责任,有失教育公平的行为,作为一个学校,一个培训机构,尤其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何提高教育责任感???就如何提高教育责任感,我提出以下4点
1,爱岗敬业
2,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3,提高工作执行力
4,勇于承担责任
我说说招生策划的好处:(归纳为一下6点)
1,完美的招生策划据有号召力;
2,招生策划是增加学校生源的重要环节;
3,招生策划是学校运作的指南;
4,招生策划是一种书面记录;
5,招生策划让你经常反思;
6,招生策划是发动机(几天前崔老师说过,我觉得很有道理)。
之二:招生策划的整体策略
民办学校的招生完全不同于公办学校,更不同于企业,商店等对产品的营销、销售和推销。民办学校要求学校在广泛调查、了解家长,学生的“择校”需求,分析“生源大战”的市场竞争规律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的办学优势,推出本校的服务“亮点”,传播学校的品牌,以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为基础和后盾,采取合适的招生策略。
一、建品牌形象,差异化发展
1,优质服务战略,的确不仅能满足家长当前的需要(应试教育),更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研究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细分市场,集中优势资源,满足特定生源的需求。
目前,有些民办学校的人抱怨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策不公,还是抱着“坐、等、要”的心态,“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心理,这种老思想,老观念,重患国企病,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是绝对不行的。当前宏观环境变化,文凭、学历贬值,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公众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家长对应试教育的反感,对咱们民办学校来说就是市场机遇;如果民办学校不能创造、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忽视客户利益。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则学校必败无疑。
2,品牌战略,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要获得生源,必须有好的学校品牌。
3,定位战略,个性定位是创建学校品牌的首要环节。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每所民办学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同,因而所选择的创建学校品牌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也就不同:
比如:
有的学校在传承历史中超越;
有的学校在反思实践中建构;
有的学校在借鉴经验中创新;
有的学校在验证理想中生成;
有的学校在放大亮点中彰显;
有的学校在革除弊端中发展;
……所以,“每个学校都可能从某种特色切入,并且把这种特色发展为一种办学优势而最终成就品牌。……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应该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或者说是固定的模式。”
4,深挖掘现有的潜资源战略,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公众和人际资源,挖掘、盘活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有利于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学校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要高,校风校纪要好;
第二,要始终保持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学校的办学主张、发展规划、改革措施,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公众对学校的感受、评价和建议,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决策依据。缺少了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创建学校品牌将无从谈起。
二、满足学生最核心的利益和需要
一所民办学校要在招生市场中占有足够份额,不仅仅是要让人知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家长了解它,信赖它,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择校愿望,直至择校行为。有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招生也是营销,营销需要独特的销售主张。这种独特的销售主张在学校中常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招生口号。
民办学校脱胎于市场经济,常常推出崭新的理念和广告词来招生,如
“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中国人”、“用理想的教育,培养理想的人”、“培养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培养世界公民”,“让你的孩子超越你自己”
.......等等。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思路常新,提倡:
“快乐教育”、“成功教育”、“自然教育”、“情景教育”
.......等等。
市场营销的两个最主要的概念是市场细分和定位。要通过市场细分发现和造就目标客户,特别是要通过定位来发现和强化独特的销售主张。学校要在同行业中建立和发展差异化竞争优势,使自己在家长中形成区别并优越于竞争者服务的独特形象。
对任何一个学校而言,定位也应当是动态调整的。定位是消费者综合感知的结果,受众多营销组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定位应当随学校情况而变,没有唯一正确的定位,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定位。
目前对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定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中小学学生及家长要求老师要幽默,要漂亮;
▲要求学校学习要有趣,幼儿园每天讲一个故事; ▲家长希望学校男老师多一点;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否解决接送;
▲能否解决下午放学与家长下班之间的时间差中孩子的管理和安排问题;
▲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问题。
……等等
总的来说,要满足学生最核心的利益和需要。这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对家长来说,主要是希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什么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当前是知识、品德、才艺;中期是升学就业、职业技能;长期是幸福人生。因此在招生介绍时要特别做好这个工作。
三、整合营销传播,建立良好互动
学校宣传在媒体的选择、内容的制作、时机的把握和受众分析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特性,频繁的促销,密集的广告,过度的宣传,是不适合学校的(不同于商业广告,商业宣传)。同时学校的传播不是一种单向的告知,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种运用多种媒介与公众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
要想开拓招生营销的新局面,要注意一下两点:
首先,要选择能有效传达自己主张的广告渠道。要重视广告,更要重视宣传报道等软性广告的作用,关注目标群体聚集的媒体,(目标群体也就是家长聚集的媒体)。
其次,是重视和创造口碑。学校在招生中的可信度与美誉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口碑的影响。口碑主要是由现在在校的师生,特别是教师的言行所决定的。因此,要重视口碑宣传。口碑并不是组织领导或外部权威人士所能创造出来的,而是是由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沟通所创造的结果。
要运用沟通理论,设计好招生宣传资料。事实上,不存在正确规范的招生宣传的范本或模式。好的招生宣传资料肯定是定位明确的,个性化的,能够准确地传达教育主张。好的招生宣传资料必定是客观的展示,而不是吹嘘或夸耀。招生广告除了讲我们是什么外,更需要讲学生和家长在我们这里能得到什么。强调对方的利益是销售成功的关键。招生宣传资料中不能缺少的是:学生对学校的感受评价,家长对学校的感受评价,老师对学校的感受评价。可以用
“我们的学生都感到………”,“学生家长们认为我们学校……”,“我们的老师们……”
……等语句。
当然,如果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运用招生软件搞好客户服务,则如虎添翼,能收到较好效果。
四、提高公信力,增加美誉度
民办学校招生的难题主要是公信力缺乏,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民众对民办学校不信任,竞争对手的诋毁和民办学校对外沟通不够,信息传播不畅等原因。
要提高民办学校的公信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1,民办学校通过建立民办学校联盟等方法,联合起来树立民办学校的整体形象;
2,通过本身公信力较强的中介机构,如各省的民办教育学(协)会或专门的民办教育研究机构,多方介入重塑形象;
3,学校自身质量提高,多与社会沟通,改进传播技巧,给外界传递更多的信息。
案例:河南的江河教育集团(成立于河南周口--黄苏涛—周口中英文学校)
江河教育集团由分别处于不同区域的12所民办学校组建,占地2000多亩,在校生4万多人,有人认为,这是民办教育正在探索的战略联盟之路。江河教育集团通过联盟的形式把地处不同区域的学校捆绑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打造民办教育的集体名片。这也算是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上的一大创新。
案例分析:
1,实现了集中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2,实现了互惠互利、双赢共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
3,充分发挥1+1>2的叠加效应。
有专家认为:这种走集团化发展的尝试将是对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的丰富,也将是对民办教育制度创新的有益探索。有助提升民办学校的公信力。
五、提高招生人员素质,培育潜在生源
民办学校的招生人做的本身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好的校内管理,没有高素质的招生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没有学校招生工作的真正实力。有好的招生人员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源。必须提高招生人员素质,使原来的推销员式的招生人员成为专业顾问。
学校的“招生办”本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招生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如口齿伶俐,待人热情,具有亲和力强。家长和学生从招生人员的身上得到学校的第一真实印象,是决定是否选择这所学校的要素之一,很难设想,不善于言表,形象欠佳的人员能做好学校的招生吗??? 招生人员的重要性:
招生人员是:
1,学习顾问——个性化教学;
2,教育督导——监督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3,家长和学校的桥梁——信息反馈的中介,家校矛盾的缓冲。
要打造高素质的教育营销团队,招生人员必备四种素质:
1,具有营销、管理能力;
2,懂得教育学、心理学;
3,良好的个人魅力(品质);
4,富有爱心、诚实可靠、吃苦耐劳——把招生工作当事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