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一、领导机构:
组 长:张旺顺副组长:林宝标组 员;教师
二、课题内容:如何巧妙布置作业
三、教研目的:
1、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的教学手段之一。
2、巧妙地布置作业,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系统疏理的基础上得以升华,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3、从而提高我校教学教育水平。
四、实施方案:
(一)让班主任在各班召开关于“为什么要布置作业”的相关主题班会:诠释作业的优点,班主任应该耐心、细心的指导。1、把作业是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2、作业可及时解决问题;
3、适量的家庭作业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桥梁;
4、作业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前提。
(二)通过家访,反应家庭作业的作用,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三)学校组织主持人,检查教师对作业布置以及批改反馈评语的情况。
(四)通过月考、期末考,检查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情况,得以实现。
柘 林 小 学2013.10.18
第二篇:研究课题计划
美术教育对培养3~6岁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
蜡笔水粉画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研究
一、指导思想:
当前美术教育有两种模式:一是重技巧训练,一是重创造性。前者一般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为主,即: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幼儿临摹、教师评价,以幼儿的作品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无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翻版,缺乏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后者则舍去教师指导的环节,完全让幼儿自由创作。不像前种模式那样给予示范讲解、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孩子无所适从,画得好的不知道自己好在那里,不会画的对绘画惧而怕之,久而久之,势必阻碍孩子的创造热情。
一、课题界定:
新《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知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的手指骨骼发育不完善,他们的绘画不能过分地细致准确,然后用较多的时间着色,幼儿常常在着色丧失耐心,另外幼儿往往关注生活中对他们印象深刻,视觉刺激强烈、活动性大的事物,然后用夸张和强调的方法概括表现出来。蜡笔水粉画,是先用记号笔构画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的轮廓,再用蜡笔涂色,最后用水粉涂上底色的一种作画方式,其基本要素是:线条、形状、构图和色彩。本班幼
儿年龄正处于4——5岁之间,对比之下,蜡笔水粉画更符合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易激发起学习、创作的兴趣。本学期我们将蜡笔水粉画技能融入课程之中,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技能。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通过蜡笔水粉画活动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幼儿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幼儿认识蜡笔、水粉画工具,知道它们的用法;学习调色,提高色彩的观察感受力,区别色彩的深浅对比;熟练的掌握蜡笔、水粉画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增强幼儿活动信心,激发幼儿进行蜡笔、水粉画的兴趣;幼儿能够自主的开展水粉画活动,以情景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点、摆、厚涂等技能方法,体会渐变色的特点;尝试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并从审美的角度上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详细记录幼儿在蜡笔水粉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的整个活
动情况;从而对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发展。
2.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制订研究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实施讨论、拟订计划、行动、评价总结等,在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展开,在研究
过程中边实施边调整,对效果及时给与反馈;形成一个反馈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3.个案分析法:
教师选取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搜集幼儿活动后的作品,了解幼儿在每一次绘画后的绘画能力,并进一步跟进指导对个案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具体细致的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发展。
4、辅助工具设备:
运用拍照、摄像、文字记录等形式,在美术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幼儿的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教育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美术活动。
四、研究对象:大C班全体幼儿。
五、研究途径及措施:
1、准备阶段:(导入)
与其他美术活动形式相似,在蜡笔水粉画活动的一开始,老师要将活动中的要求、主题等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幼儿,以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理解所要创作的主题内容。一般可以用“游戏引入”“情景式引入”“故事引入”“猜谜、儿歌等方式引入”“出示实物引入”“回忆引入”等多种形式。
2、创作阶段:(指导)
幼儿蜡笔水粉画创作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在幼儿人数相对较多的情况下怎样进行有效的观察指导呢?
(1)、首先,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创作的本意。幼儿作画也有他的想法,只有了解幼儿创作的本意,才能在不打扰孩子的情况下达到引导的效果。
(2)、善于发现,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一定有非常棒的创意可以让别的孩子借鉴,这时可以适当的把这幅作品展示给别的小朋友们,给予他们一定的启发;也一定有需要老师及时帮助的孩子,老师适时的点拨往往能让他们信心倍增。
(3)、要根据活动中预设的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同时要抓住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观察。
(4)、要适时适当的介入指导。当孩子在操作水粉颜料不当时要介入指导、在孩子的创作遇到困难时要介入,在发现有精彩作品时要介入指导。可以分为集体性的指导及分组的指导,如在一组中出现了比较共性的问题时,对一组进行的指导,个别的指导,如个别幼儿在画错时,引导他修错等等。
3、评价阶段:
(1)、要先读懂幼儿的作品。不能拿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评幼儿的作品应当先“听”,理解幼儿创作的意图,你会发现孩子的创作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像与不像并不是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2)、通过评价要培养和保护幼儿绘画的兴趣。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亮点,多运用正面鼓励的方法,保护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3)、要通过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色彩的协调或张扬、构图的丰满或灵动、落笔的大气或秀丽都反映着不同孩子的个性品质。在评价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体验美,感受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要通过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色彩的协调或张扬、构图的丰满或灵动、落笔的大气或秀丽都反映着不同孩子的个性品质。在评价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体验美,感受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意识,鼓励幼儿独具个性的思维及想象力,从课内到课外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的兴趣。
2、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了解并初步掌握一些色彩及水粉画的作画技能,促进幼儿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
3、培养幼儿敢于大胆表现创造的精神,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 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每月课程安排:
九月份:练习上色
《撕贴画》《创意盒》《点彩画》《我的梦》
十月份:三原色的着色方法
《国庆快乐》《有趣的西瓜 》 《彩虹》《海底世界》
十一月份:三原色的认识及着色方法
《水果》《向日葵》《菊花》《画蝴蝶》
十二月份:自己画形并练习着色
《隐身动物》《小蜗牛》《小蚂蚁》 《我来变变变》
第三篇:校本研究课题计划
开辟新的有效学习途径
—九树小学2010-2011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2、通过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在综合性学习中逐步实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扩展——发现、创新”的递进目标。
三、研究主要内容
结合语文教材,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积极地去调查,收集资料,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四、研究方法与措施
1、研究方法:
(1)调查活动法。即利用问卷调查以及参观活动的方法,了解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的活动情况,分析学生综合性语文学习方面的存在问题,以便适时调控。
(2)教育实验法。营造综合性语文学习的氛围,探索综合性语文学习如何过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寻找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点。
(3)个案研究法。注重在个案之中找规律,在规律之中探路子。在实验期间,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跟踪,收集、整理个案资料,以便进行理性分析。
(4)经验总结法。主要用于经验分析概括,从而深入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其子课题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教育规律,进而在今后的小学综合性语文学习中更好地推广运用。
2、研究时间:2010.9——2011.73、、主要措施:
(1)各年段组建读书俱乐部,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各年段组建图书社,并有效开展文学创作活动。
(3)各年段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
(4)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轻扣诗歌
大门”等综合性学习活动,优化语文课堂。
(5)抓好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保证
研究实验的规范性。
五、研究实施计划九、十、十一月份
1、学习课题研究计划,领会课题精神,制定年段研究计划
2、优化阅读书目,依课程标准,精选图书并合理分类
3、创设阅读氛围,完善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十二月、一月、三月份
1、根据当地的人文、民俗、古迹等文化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聘请专家来校讲座
3、以年段为单位,结合语文课程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1、各年段以“诗城文化”为平台,积极组稿,让更多的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2、校内课题研究课、评课
3、撰写研究随笔,参加校课题组研究随笔交流四、五、六月份
1、整理个人课题研究特色资料
2、参加课题组研究特色材料展示
3、开展“走进传统文化”活动
七月份:完成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新民镇九树小学2010年9月
第四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两生”,整体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2.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3.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班级体制下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模式,并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文献研究法②教学实验法③分析比较法④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应该有效地解决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教学质量不够理想,数学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出适合我校的较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分层教学的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2.分期目标及其表达形式
本课题力求取得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①初期成果(准备阶段):课题调查论证、课题研究申请书、申报立项、研究总体方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②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教改心得体会文章、教学论文、阶段总结。
③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实验课教学模式展示、教学成绩展示、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我们开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具体来说,我们构建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集体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组,确立实验班和对比班,调查测试获得数据,制订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投影仪等展示一个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与学习内容(目标)相适应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指点,让学生学会摘录、保存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共同确定他们所要研究的专题。组织相关人员在广泛学习有关自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后,先后到扬州、常州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并详细研读了上海晋元中学的《选择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印发学习资料,撰写、修改研究方案。请来专家为课题进行全校性的专题报告,并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2013年9月,在广泛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宣传的基础上,经过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分层摸底,最后经学校批准我们在三个年级选出部分班级进行了以数学学科分层教学尝试。,课题研究中,我们还总结并实施了“分层定标、分层指导、分层达标”的班级分层管理策略。
对实验班实施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及时反馈,通过论文等形式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利用各种渠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围绕研究的问题分析、处理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环节要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协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
(2)小组协作完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
这一环节是改进、调整、完善课题的研究,不断检验实验班的效果,同时组织教学调研,掌握详细资料,最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进行最后总结,完成综合实验报告。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他人开展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来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织教学调研,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严格按活动计划行事,在课题组内部,每月固定活动二次,每次活动时,都至少有一位教师开设公开课。听课者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交流、总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议题并由专人记录,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间断性总结。另外课题组成员经常对外开设研究课和观摩课,请教育战线的同仁们提供宝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讨、设计方面达成共识以后,就以此模式为指导,进行典型课例的实验研究,探讨数学课教学与学习的规律。收集整理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资料和实践案例,对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反思、总结。收集老师们发表的论文论述、整理学校颁发的相关文件、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指导等,申请结题。
第五篇:研究课题理论学习计划
研究课题理论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二是进入了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依赖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这个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培养出具有现代社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为此明确写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成为这几年来指导教育改革的主题和方向。
二、学习目标
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 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与拓展、创新。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创新人才的培育首先体现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必须从现代教学观出发,用培养创新思维的教材和教法,并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有: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信息技术技能、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
主要内容: 广泛了解国内外与本学科课题研究动态,学习相关的知识理论,加深对创新思维能力的理解,确定研究课题并在具体教学工作研究实施。撰写可以研究报告,学习记录等。
2、信息技术技能
主要内容:积极参加微机基本技能培训,学习的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课件制作软件的技能,学习互联网的知识,学习使用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
主要内容:通过开展观摩现场课堂教学,教学案例评析,交流教学经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形成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提高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主要内容:当代教育思想、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问题和对策,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与课改教学案例评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特点和规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有关中外教育家著作等。
4、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学习形式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确保学习实效性;将专家讲学与课题组老师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提升学习层次性;将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增添学习生动性。
个人学习和统一学习结合起来。按照课题组培训计划和培训专题,首先自己收集相关资料,查阅文献书籍,认真学习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做读书笔记,然后写反思性和研究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