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2
A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国大学生体质调查显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很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问题将为如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现实指导意义。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纳入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为高等院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各高校每年都会对在校大学生做体质健康测试,将测试的结果反馈教育部,并及时公布。体质测试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现有测试项目如下:
(1)身高、体重:评定身体匀称度,反映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
(2)肺活量:测试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反映了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
(3)立定跳远:通过测试人体的跳远能力,反映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
(4)握力:测试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反映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
(5)坐位体前屈:测试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6)台阶试验:测试在 3 分钟的定量负荷后心率变化情况,评定心血管功能,反映心肺机能水平。
(其中以上测试中握力这一项测试只针对于男生,坐位体前屈这一项测试只针对于女生)
我们对某高校大一新生36个班级共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健康测试,测试的项目和结果见附件表1,由于测试过程中学生未能按照要求规范测试,导致测量结果中出现一些偏差,进而影响了体质健康的测试,附表2为大一新生各项测试评分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影响健康状况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体重是体现体质的重要指标,分析体重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在体质健康测试中,测试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在附表1中,有些测量数据不能反映同学的真实水平,根据附表1数据,请建立数学模型检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找出附表1中1、2、3班同学的可能偏差测试结果,并说明理由。
问题2:生源地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请在不同生源地选取适当的样本,试检验不同地区学生的体能健康是否具有显著差别。
问题3: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对于未达标的大一新生来说,就如何让学生在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写一份建议报告书,其中包括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手段,如何量化提高体质健康指标等问题。
第二篇: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5
A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国大学生体质调查显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很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问题将为如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对某高校大一新生36个班级共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健康测试,测试的项目和结果见附件表1,由于测试过程中学生未能按照要求规范测试,导致测量结果中出现一些偏差,进而影响了体质健康的测试,附表2为大一新生各项测试评分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生源地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请在不同生源地选取适当的样本,试检验不同地区学生的体能健康是否具有显著差别。
问题2:目前,我国体能测试主要采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进行评价,根据附表2中(男生:sheet1;女生:sheet2)项目评价标准,试建立体质健康评价模型,评价该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对1班的30名同学进行体质健康评价。
问题3: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对于未达标的大一新生来说,就如何让学生在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写一份建议报告书,其中包括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手段,如何量化提高体质健康指标等问题。
第三篇:A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
A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中国大学生体质调查显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原因很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问题将为如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现实指导意义。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纳入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为高等院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各高校每年都会对在校大学生做体质健康测试,将测试的结果反馈教育部,并及时公布。体质测试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现有测试项目如下:
(1)身高、体重:评定身体匀称度,反映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
(2)肺活量:测试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反映了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3)立定跳远:通过测试人体的跳远能力,反映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
(4)握力:测试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反映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5)坐位体前屈:测试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反映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
(6)台阶试验:测试在 3 分钟的定量负荷后心率变化情况,评定心血管功能,反映心肺机能水平。
(其中以上测试中握力这一项测试只针对于男生,坐位体前屈这一项测试只针对于女生)
我们对某高校大一新生36个班级共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体质与健康测试,测试的项目和结果见附件表1,由于测试过程中学生未能按照要求规范测试,导致测量结果中出现一些偏差,进而影响了体质健康的测试,附表2为大一新生各项测试评分标准,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影响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体重是体现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分析体重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在体质健康测试中,测试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在附表1中,有些测量数据不能反映同学的真实水平,根据附表1数据,请建立数学模型检验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找出附表1中1、2、3班同学的可能偏差测试结果,并说明理由。
问题2:生源地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请在不同生源地选取适当的样本,试检验不同地区学生的体能健康是否具有显著差别。
问题3:目前,我国体能测试主要采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进行评价,根据附表2中(男生:sheet1;女生:sheet2)项目评价标准,试建立体质健康评价模型,评价该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对1班的30名同学进行体质健康评价。
问题4:我国大多数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对于未达标的大一新生来说,就如何让学生在在校期间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写一份建议报告书,其中包括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手段,如何量化提高体质健康指标等问题。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问卷
1.请问您的性别:(A)
A.男B.女
2.您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A)
A 健康
B 亚健康
C 不健康
D不清楚
3.您认为您现在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B)
A 非常合理
B.还好
C.摄取不合理,比较单一
4.您是否有吸烟的习惯(B)
A,是
B.否
C.曾经吸过,但现在戒掉了
5.每周饮酒次数(A)
A.没有
B.一次到两次
C.三次到四次
D.五次以上
6.睡眠关乎一个人的体质,您是否能保证每天八小时的睡眠时间?(C)
A 能,我每天都按时睡觉
B 基本能,不过有时候晚睡早起
C 不能,我经常熬夜
7.您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等体侧项目的具体数值吗?(A 了解,并且相当注意
B了解,不关心
C 不知道,无所谓
8..您平均每周锻炼的次数(C)
A.不锻炼
B.一次到两次
C.三次到四次
D.五次以上
9.您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锻炼(B)
A.早上
B.下午
C.晚上
D.不确定
10.平均每次锻炼的时间(B)
A.30分钟以下
B.30分钟——60分钟
B)
C.60分钟以上
11.大学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运动,你最喜欢哪项运动?(A)
A 球类
B 田径
C 体操
D 武术
E 其他
12.您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AC
A.强身健体
B.消遣与精神发泄
C.磨练意志
D.减肥
E.其他
13.对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您会不会积极参与?(B)
A 积极报名,积极参加训练,增强体质
B 重在参与,从中得到快乐
C 没必要开运动会
14.您对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运动猝死事件有什么看法?(C)
A 个人平时不注意锻炼的结果
B 是大学生平均体质下降的表现
C 学习时间紧,课业压力大,缺少锻炼时间
15.生活中许多事与你运动的计划冲突,哪项是影响您锻炼的主要因素(A
A 学习
B 上网
C 逛街
D 工作
E 谈恋爱
F.其他
16.您会有效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锻炼吗?(B)
A 每天坚持锻炼
B 虽不每天锻炼,但可以保证一定量的锻炼
C 宁可在家看电视上网也不出去锻炼
17.很多省份都提出过“体质健康不达标不能毕业”的政策。您对此有什么 看法?(C)
A 应该这么做,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体质
B 学习是第一位的C 不应该这样,个人体质不同,没有很好的衡量标准
18.您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多选)(ACEH)
A 交通工具的改进
B 家务劳动的减少
C 电脑的普及
D 学习课业紧
E 体育活动减少
F 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不好)
G 自身锻炼意识减弱
H 教育体制对体质健康的不重视 关注体质健康 增强锻炼意识 感谢您的参与
第五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
第一条 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第三条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采用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确定的测试项目及有关内容的实际测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部根据中国青少年学生成长发育特征、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政策,动态调整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和测试内容。
第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第五条 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第六条 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第七条 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第八条 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九条 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和各地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第十条 有效应用监测评价结果。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十一条 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纳入本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积极开展监测评价工作并成绩显著的单位以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教育部设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监督电话和相关网络信息平台,接收社会咨询和反映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设立和公布监督电话。鼓励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以适当的方式监督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支持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研究或服务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测试、服务和研究人员队伍。教育部依托第三方机构设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研究机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的政策咨询、技术研究、质量监测、结果公示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第十四条 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测试工作。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和质量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