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布置(大全)
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布置
语 文作业是一种波动性较大的作业,他不是在追求一个点,而往往以面的形式出现于师生间。随着中考的临近,语文作业在有些人看来可有可无,这是一种错误的概 念。其实,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收获,一种自信的再生,一种压力的解脱。那么,到底在中考前应该怎样布置语文作业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 入手:
首先,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布置应该以调节学生的心里为出发点。中考可以说是学生人生第一次选择,面对选择他们心理很乱,基本无头无序,为此调节他们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如可以以“_________, 我想说”为题,让学生写一段话,道出自己的烦脑,这不仅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更有助于作文的训练。这样的语文作业学生不但爱做,而且能够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其 次,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布置应该以“少而精”为切入点。中考前的冲刺阶段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确很忙,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搞“题海战”无疑是事倍功半。所 以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尽可能的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从每个知识点切入,训练他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休 息时间,同时也可以解放教师,营造一种自由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氛围。
第 三,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布置应该以实效性为目的点。经过好几轮的复习,学生其实对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早已掌握,更需要的是如何去巩固,而非继续提升。所以在布 置语文作业时应注意实效性,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我会做,我能做,而不是“我难做”,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不久的考场发挥提供心理保障。
最后,中考前的语文作业布置应该以稳定学生的心理为归结点。毕业班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的做人。如早恋、厌学、打架等现象大都出现在毕业班,为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对成功人士或失败者的评论等。不仅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静下心来投身于紧张的学习中去,更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到达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二篇: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景县任重完全小学王丽丽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学生、作业分层比较科学以及生物作业怎样布置才能使学生饿的吃饱,饱的吃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发挥作业的真正目的——巩固基础、强化技能、发展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 新的作业关 学生分层 作业分层 评价分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千篇一律,所有学生的作业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内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语言潜能和智商的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经验背景不同及情感态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布置弹性作业即分层布置作业的作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也响应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要求。国家教委规定的小学生作业量:一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二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三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六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以下谈谈我在分层布置作业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新的作业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并享有足够的时间.布置并组织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新问题,同时,在产生困惑,解除困惑的循环中,不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参与、自主探求的精神得以升华;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并持久保持对学习的学习兴趣;树立并不断巩固学好语文的信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课后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是一种学生成长的需要.积极努力并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将成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二、科学的分层布置作业(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接受能力将全班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语文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B层:语文基础中上,思维能力较好。C层:语文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D层:语文基础不好,思维能力不强。在分层时便给学生讲清分层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2)作业分层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按统一标准来划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着力点。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注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将作业分为三层: a基础类作业 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而设计,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方法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作业内容基本可以通过教材就可以找到答案。通过练习,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成就感,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b提高类作业 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学生而设计,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其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完成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c创新探究类作业 这类作业面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综合性、拓展性为主,一个题目尽可能安排多个知识点综合练习。这一类作业综合面广、操作灵活、创意性强。达到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3)作业的布置
根据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特点及班级的不同特点,可以采取采取不同的分层措施布置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a教师给出所有层次的作业范围,学生自由在所有的层次中选做自己认为合适的作业。这种模式适合在思维能力强,能领会事物的相互关系的年级和班级进行。
b教师具体指定各层次的作业,这一模式主要在思维能力不强,补能领会事物的相互关系的年级和班级进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就是上面谈到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D 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结果马上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首先作业全交齐了,字迹工整的人数多了,而且没有出现抄袭的情况。若使作业达到相应的效果,评价的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评价分层
(一)作业评价中的“三结合”
如果说教师盲目布置练习会将学生带进“题海”的话,那么教师对作业采用“包办式”的全批全改的评价方式,不仅会消耗教师的大量时间,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只重结果(对、错)而忽视过程(错误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局面,在进行作业评价时可采用以下方式:
1.“粗评”与“精评”相结合
我们常听到许多师生抱怨“作业难评”、“作业难做”,看到许多“学生忙着写、老师忙着评价”的情形。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评价作业的技巧缺乏探究,将每次作业盲目地全批全评,而收效甚微。如果对某些作业“粗评”与“精评”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弊端。“粗评”与“精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讲评练习时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学生知晓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做到“对症下药”。
2.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教师“包办式”的作业评价方式,往往使学生产生惰性,这是应予以扭转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对某些作业的处理,可采用让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式,不仅反馈及时,而且更重要的是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评价作业中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对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作业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在选择评价手段时,教师应根据活动的目的、活动开展的方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等采取适当而多样的评价方式,让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1.激励性语言评价
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评价除了对作业的评判外,还应赋予它另一种作用,那就是这种评价既要让学生看到不足,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带着这种思路,我在我所教的班级进行实验,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采用“你真棒!你最行!”等激励性语言,并常挂嘴边,通过班级评比、橱窗展示、家长会上表扬等方式表扬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以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提高,家庭作业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在作业中体验了成功,这种细微的成功感又将成为其学习的动力。
2.重复性评价
多数学生常常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比如作文),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尤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学生李某,作业字迹工整,但准确率非常低,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比较端正,我在正确的题目旁画出大大的红钩,并附加评语“你已经掌握了部分知识,继续努力!”一句简单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让他轻松面对学习。总之,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告诉我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作业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业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起到激励和教育学生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例如讲授《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时,既分别阐明了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和要求,又注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全文贯穿着“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地关联”的观点,在这三者当中,义理是灵魂,是统帅,形式为内容服务,材料又是由观点来统帅的,这又使学生树立联系的观点。再如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作者既肯定了成绩,即“中国共产党的2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20年”,又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接着就指出在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方面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毛病,这样写,既肯定了成绩,鼓舞了士气;又找出了不足,提高了认识。这又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文章,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部分地区受了水灾,有的地方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怎样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的:①坏事不会永远是坏事,只要我们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强的意志和很大的干劲,“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体现发展的观点。②“坏事”和“好事”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受灾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又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灾情十分重,给我们造成了困难。但不应该只看到困难,而灰心丧气,还应看到困难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这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入迷与入门》,可引导学生分析“入迷”与“入门”的重要条件,只有对科学、对事业的追求达到着迷的程度,才能事业有成,有所建树,达到“入门”;反过来,入门又促使人更加入迷,一个人只要入了门,就会更加执着于所追求的学业和事业,所以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再如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开卷有益”之我见》,大多数学生抓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开卷未必有益”,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传入我国,黄色淫秽书刊充斥市场,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宣汉县马渡乡初级中学 鲁均
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能力?” 后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一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感悟: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二、情感教育的特征
1、认识感知的需要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的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专家指出,观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的本质过程,是客观事物和观察主体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发生了联系,客观事物才有被认识,被准确认识的可能。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包括道德水平,思想感情都是从观察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能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置情景,制造气氛,使学生能把语言文字和直观画面相联系,互为补充,就能更好地激起学生情感体验,更深刻有效地理解语言的情感,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情感因素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人的创造活动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需要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远大的理想以及独立自立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它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用心
爱心
专心 维持和强化作用。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决不会无动于衷的,他们总依据对象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一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表现。语文教学中产生的爱憎、褒贬、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
3、接受对象的需要学生是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人格。如果不把学生当人,而是当成任意摆布的没有独立人格的东西,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就把握不住。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生中感情最丰富最热烈的黄金时期。中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初期,当然富有炽热强烈的感情,只是相对于儿童而言,中学生的情感内倾性和稳定性增强,出现了所谓“情感闭锁”现象。也就是说,中学生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不到火山爆发时是不会喷涌而出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情有所动”,想方设法将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
三、情感教育的途径
1、以文本导情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2、以诵读悟情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
用心
爱心
专心 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3、以艺术染情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4、以体语示情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四、情感教育的教师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同样能感染学生。
1、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3
2、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3、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可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玉。教情感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
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6)
2、秦训刚 晏济生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陆山华
中学语文教学美育初探
语文学刊 2003年第3期
4、张新村
激发情感
感悟美好
中学语文园地 2002年第6期
5、鲁勇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
江苏教育版 2004年7月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雷雨》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现象。①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变化。③问:“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利用信息技术,看看多种恐龙图,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色,人们不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而昔日恐龙的辉煌,时至今天为何会灭绝,这仍然是一个谜。通过信息技术多了解有关这类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素质的主渠道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学课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体,应让学生在用心
爱心
专心
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符号信息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再者,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开创造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如在讲与春有关的课文的时候,为了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的画面,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像、视频等素材,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从网络下载所需要的图片或文字重新组合成自己的观点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对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有关动植物知识的资源,整理后再配上文字、声音,让他们把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可以了解自然、学习语文一举两得,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层次更深,也切合课文所渗透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新课程课改说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