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牢牢抓住“问题”这个作风建设的牛鼻子
2014年3月17日,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就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做出重要指示。5月9日上午,总书记再一次来到兰考,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透着鲜明的问题指向,解决“四风”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不从问题着手,其结果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影响活动健康发展。
作风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总根源
问题来自作风,问题折射作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是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亟须纠正和改进的主要问题。作风问题是所有问题之源,作风建设要从问题着手。
问题来自作风。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集中体现在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和权力运行中,具体落实在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深入分析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几乎所有问题都能找到作风根源。作风问题反映在事业上,就会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对人民没有感情,干事业没有激情,谋发展没有才能;作风问题反映在工作上,就会遇到困难往回走、遇到矛盾绕着走、遇到风险躲着走;作风问题反映在权力行使上,就会公权私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作风问题反映在生活上,就会挥霍公款、吃喝玩乐、玩物丧志、腐化堕落;作风问题反映在政绩观上,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问题折射作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像一面“镜子”,问题虽然在表层,但根源在思想作风。比如,干群关系出现矛盾,表面上看是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问题,但根子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作风问题;工作成效不明显,表面上看是干部工作能力的问题,但根子上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是作风问题;群众对干部不满意,表面上看是干部群众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问题,似乎是群众要求高、难伺候,但根子上是一些干部做戏作秀不做事,糊弄甚至欺骗群众的问题,还是作风问题。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是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深化作风建设
问题,既是病灶所在,也是治疗的突破口;问题,既是群众诉求的反映,也是作风积弊的一面“镜子”。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勇于直面问题,敢于“亮剑开炮”。
查找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查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找问题要做到求真求准。“求真”就是要真找问题。领导干部要有揭短亮丑的勇气、敢于交锋的精神,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做到不回避、不遮掩、不推卸,不怕揭短出丑;指出别人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触及本质,不隔靴搔痒、不避重就轻、不遮瞒捂盖。“求准”就是要多面聚焦、找准问题,做到干部群众提问题、班子成员相互点问题、班子成员个人找问题相统一,班子集体查摆的问题与班子成员个人查摆的问题相统一,班子成员心里想提的意见、会前谈心沟通时提的意见、会上相互批评时提的意见相统一。
剖析根源务求触及灵魂。剖析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剖析问题根源要做到求深求实。“求深”就是不能光摆表面现象,更要分析深层次根源,深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权力观、政绩观、发展观的根子;要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作风因素,防止只摆现象,不查本质,避实就虚,言之无物,做到查找思想问题要触及灵魂,查找工作问题要联系实际,查找作风问题要红脸出汗。“求实”就是一要态度实实在在,要求领导干部心地坦诚、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做到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二要剖析原因明明白白,做到看得清楚、认识明白、承诺具体,措施到位,绝不能搞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实际上的新形式主义。
以解决问题的成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做到作风改进、问题解决、群众满意。
以扎根落地的措施和行动检验活动效果。评判教育实践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衡量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唯一标尺,就是看真正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到什么程度;判断领导干部整改落实的根本依据,就是看能否从自己做起、从具体抓起,对于查摆出的问题做到小有小改、大有大改、马上就改、改就改好。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要扎根落地,已经取得的成效要巩固发展,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抓细,就是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抓长,就是要反复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
以为民谋利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县围绕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对群众扶贫帮困实现全覆盖:每一个县直部门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每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每到一户,准确了解群众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期盼的事情是什么,并通过一项项具体措施来回应群众期盼,帮扶群众脱贫。解决“四风”问题,就是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真正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⑥7(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第二篇:牢牢抓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
牢牢抓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继续坚持以台儿庄古城为突破口,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充分调动景区、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搞好“二日游”市场促销。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对接,建立与周边地区、重点景区的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游客市场。
要加快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要全面激活生态休闲旅游。
精心打造采摘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大众
消费。
第三篇:抓住权力这个牛鼻子,让阳光洒满改革路
抓住权力这个牛鼻子,让阳光洒满改革路
在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反腐败体制方面,明确“两个责任”,即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实现“两个为主”,即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做到“两个全覆盖”,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机构,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人民网 2013.12.2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十部分就“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作出了新的部署,这标志着我党对各级干部进行权力控制进而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但是究竟才能有效实现权力的制约、监督和公开等问题成为了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
笔者认为,《决定》所指出的“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有效路径,这种体系的建立既保证了决策的高效性,防止了权利滥用和决策的失误,又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腐败问题的出现。但是权力制约监督的体系仍然存在不够完善的方面。例如,权力的配置还不是特别科学,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细则还没有得到落实,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约体系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制约监督体系中对权利进行科学的配置,规范各级主要领导的职责权限,明确岗
位职责和目标定位。主要的权利不要过分的集中在几个主要领导人的手中,在重要决策上可以形成两级或者是三级的决策监督机制,在不同的层级上形成各自对应的“权利决策、执行、监督”三足鼎立的环形制约体系,避免权利在高速路上飞驰。二是权利的运行要公开透明,可以开通政务微博或者在政务网上按照固定的周期或者以一件事的进展为周期的机制来对外公布政务信息,接收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三是要加大权利和职责的整合力度,对职权交叉重合的机构进行重新配置,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机构负责的原则,避免权利的交叉分散而引起的扯皮问题。四是要落实党委和纪委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责任。责任落实的关键在执行和追究,要改变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党委和纪委书记不被追究责任的弊端,各级党委和纪委必须切实担起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中的责任,要把这项工作纳入考核,只要跨进了雷区就要承担责任。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在改革的道路中,权力和作风的改革历来是块硬骨头。谁来啃这块硬骨头,这块硬骨头究竟应该怎样啃等等问题都千丝万缕,让人煞费苦心。然而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只要我们汇聚众智、凝聚民心,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抓住权力这个“牛鼻子”就一定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一定能让阳光散漫在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角落。
第四篇:深化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党性修养这个根本
深化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党性修养这个根本
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深化作风建设必须强化党性修养,必须深化对党性本源的理论认知。
1、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本质。
党性不仅是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的集中表现,而且是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要素在党员身上的综合反映,它体现在党员的理想信念、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具体实践中。党性,作为党的本质特性,本身是抽象的,但它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机制,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程中具体而形象地体现着,在千百万党的优秀儿女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中生动鲜活地展现着。
2、党性修养,是党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素质的集中体现。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与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党员通过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正如刘少奇同志指出的:“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党性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和实践历练逐步养成的。每名共产党员,都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
3、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党的几代领导人都把党性修养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创立了我们党的党性修养理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从而形成了“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的党性修养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赋予改革开放形势下党性修养新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政治修养是前提,思想修养是根本,作风修养是关键,纪律修养是保障。江泽民同志赋予党性修养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强调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发展了党性修养理论,把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问题,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的一件大事,郑重地向全党提出来,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
4、加强党性修养,是优良作风养成的关键。党性是魂,作风是形。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本,党性决定作风;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反映党性。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作风方面存在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在党性修养上出了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因此,优良作风的养成,作风建设的深化,关键是强化党性教育、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
深化作风建设,必先强化五个修养
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把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这一论述揭示了加强党性修养对于培育优良作风的极端重要性。结合我省党员干部队伍实际,当前,应着重强化五个方面的修养。
1、强化理论修养。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加强和改进作风的基础。理论修养是干部
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素质决定思想境界。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具体表现为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视野和能力水平;表现为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处理问题、指导实践。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强化理论修养,当前要坚持“三个不要、一个重点”:不要把理论教条化,不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个结论;不要把理论庸俗化,不能乱贴标签,不能就事论事,要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不要把理论静态化,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政治修养。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加强和改进作风的灵魂。政治修养,是政治素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强化政治修养,一是强化党的意识。要尽心尽力为党分忧、为党尽责。要把强化党的意识、牢记党的使命、践行入党誓词,融入到灵魂、血脉之中,深入到精神、信仰之中。二是强化宗旨意识。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必须进一步强化群众观点,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第一选择、第一标准。三是强化品行意识。要把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政治追求、政治品格,作为烙入灵魂的毕生操守。真正发挥“每个党员一杆旗帜,每名干部一个榜样”的政治激励和政治影响作用。
3、强化道德修养。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加强和改进作风的治本之策。强化道德修养,一是强调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保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二是强调自律自觉。要把组织的要求和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觉的意志和信念,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三是强调道德责任感。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向我看齐”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追求,成为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
4、强化纪律修养。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加强和改进作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党的纪律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强化纪律修养,一是强调纪律的刚性约束力。对“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提出的“干部十个严禁”要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常态工作中,并辅之以及时有效的监督检查,做到违禁必查,违禁必究。二是强调组织意识、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反对敷衍塞责和疲沓作风,要雷厉风行地抓落实、抓进度、抓成效,拒绝理由。
5、强化作风修养。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加强和改进作风的永恒课题和重要标志。干部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强化作风修养,一是强化公仆意识和群众观点。要着眼于提高行政效能、服务市场主体、方便人民群众,把“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要强力解决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等问题作为着力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抓出新成效。二是强化实践理念。下决心改变那种“领导批来批去、开会议来议去、文件转来转去、部门推来推去、问题哪来哪去”的文牍现象。三是强化廉洁从政意识。要从细微处着眼,从身边事着手,做到慎权、慎欲、慎微。
深化作风建设,必须抓住五个着力点
深化作风建设,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紧紧抓住五个着力点。
——— 抓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主观心理活动的总称。好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向上的心气、成熟的心态、清醒的意识、缜密的思考、顽强的斗志等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优良作风形成的内生动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要着力抓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敬业精神。有了崇高的敬业精神,就会保持一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二是强化责任意识。要把履责意识和履责效果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一种守土有责、在岗认责、履职尽责的良好工作氛围。三是强化健康的生活情趣。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是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关键,是涵养优良作风的基础和土壤。要从管理、检查、监督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党员干部远离灯红酒绿,拒绝声色犬马,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懈的精神追求。
——— 抓执行力。所谓执行力,主要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战略部署和工作规划转化成效益和成果的关键。当前,提升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主要应强化三个能力。一是务实能力。天下大事必成于实。务实能力是衡量党员干部工作方法、作风和成效的重要标准,是干部执行力的基本要素,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二是创新能力。创新是干部执行力的重要因素。要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引领工作的不断创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行创新;要在继承优良传统上进行创新,以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干部执行力的不断提高。三是协调能力。协作、协同、协调能力,是干部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凝聚人心、集聚群力的能力;要提高化消极为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能力;要提高驾驭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以协调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干部执行力的不断增强。
——— 抓评议考核。评议考核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助推器。一是加大群众评议力度。要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评出质量效益,评出新风正气。二是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对干部作风的检查监督,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为主要标准,要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三是加大考核问责力度。要把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作为问责的重点,并把问责结果与干部的升降留转严格挂钩。
——— 抓制度落实。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深化作风建设,要着力抓好四项制度的落实。一是党性分析制度。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这要求我们把党性分析制度列入党内生活的重要日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各级各部门要借“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东风,勇敢地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并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既要参加领导班子的组织生活,又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在双重组织生活中都要把自身作风状况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 抓领导带头。好的作风,既是抓出来的,也是带出来的。领导干部的一个带头行动胜过一打文件号召,对于作风建设来说,尤其如此。首先,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作风建设要从领导干部抓起,领导干部做好了,广大党员干部就会紧随其后。其次,要强化领导垂范的载体效应。进一步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点、恳谈日等相关制度,开展好调研月、调研周、民情访谈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体现作风建设的载体效应。第三,要在勤政廉政上做表率。群众对一些干部的最大忧虑是不作为、乱作为和不廉洁。因此,深化作风建设必须把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抓紧、抓好、抓出新成效。
第五篇: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尊敬的党组织:
抓住突出问题,克难攻坚就有了主攻方向;找准战略重点,改革红利自然充分释放。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论断,为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决定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理顺,政府替代市场运作存在很多“越位点”,在监管等方面又存在很多“缺位点”。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35年中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切实做到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支撑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在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是我省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思路、发展举措,推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有效地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