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语文作文兴趣激发与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作文兴趣激发与培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趣激发 新课标 策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作文都像是应付苦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筷子夹豆腐,提不起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 ”。因此,只有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苦写为乐写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在新课标下,分析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原因,寻求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的策略,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和作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一)作文目标要求过高
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目标要求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了解,仍然一如既往地“揠苗助长”,往往以7-9年级才真正开始训练的“写作” 的标准来要求还处于“习作”阶段的小学生,以 “习作” 的标准来要求还处于 “写话” 阶段的小学生,这就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标准,而学生 “跳起来”也 “够不着”,就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觉得作文“云里雾里”,琢磨不透,就不会作文了。
(二)缺乏有效的作文方法
在作文课上,很多教师讲给学生的仅仅是作文技巧、结构等理论知识,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训练,这就使得许多小学生实际作文能力难以提高。这种 “应试”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作文时生怕“越雷池一步”,依教师的“标准”
挤牙膏似的凭空造起文章来。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常常缺乏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尤其是缺乏对作文闪光点的肯定和对创新的鼓励。这样做,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三)作文内容不切实际
小学生害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超出了小学生的经验范围,超出了小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使小学生们缺乏切身生活体验。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作文课存在抵触情绪,从心理上畏惧写作文,面对作文题目,常常是文思枯竭,因此就只有冥思苦想,胡编乱造,甚至是抄袭,导致作文中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意写进作文中,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合一的教育普遍缺乏。
(四)作文形式模式化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作文知识、作文技巧的灌输,注重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思考和想像等等,制约了学生想像力、联想力以及创新力的发挥和培养,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这主要是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化造成的,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对课文的机械模仿,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对作文结构的定势化讲解,所以读小学生的作文,总会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考试作文,文体训练单一,过多的指导违反了创造的规律,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策略
(一)内容创新,提供鲜活材料
1.游戏作文
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利用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指导作文,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作文上,学生便会乐于写作。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总是写一些老掉牙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跨步 ”,而这一类作文在作文书上比比皆是,东抄西凑便能完成一篇作文,不能达到作文训练的效果。因此,我经常设计一些形式新颖的游戏,如“逗笑”的游戏,一名学生当“木头人”不能笑,另一名学生要想方设法逗“木头人”笑,这个游戏滑稽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我适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参加游戏的同学的表情,动作,游戏结束后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请两位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游戏中,在玩中细致观察,达到了乐于写作的目的。
2.关注热点、焦点、兴趣点
联系人们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作文指导,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热点、焦点、兴趣点,学生或亲见、或亲闻、或亲历、或亲感,写起来得心应手,而且文章内容新颖充实。如观看奥运开幕式,闭幕式,国庆庆典,并描写其中精彩难忘的场面,关注新闻中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并查找相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还可以抓住学生兴趣点指导作文,如有一段时间学生很喜欢玩陀螺,还开展各种转陀螺比赛,这时引导他们将玩(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原文地址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2385)的过程写下来,学生就会言之有物了。当陀螺被“打入冷宫”,溜溜球成为他们的新宠时“溜溜球”自然又成了写作的新话题了。
3.提供直观材料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创设直观情境,或提供实物观察,或利用多媒体,或运用教学图片,或从课内走向课外等如写水果的作文,课前要求每个小组准备一种水果,作文前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鼻子去细闻,用手去触摸,用口去品尝,这样,学生对水果的大小、形状、颜色、重量、香味、滋味等方面有了具体深刻的体验,促使学生产生想说话的心理需要,于是,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如观察中药胖大海,让学生看看胖大海泡水前后的形状,观察它是怎样变化的,学生也很感兴趣,能快乐地完成作文。
(二)积极鼓励,调动快乐情绪
1.多鼓励少批评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热情洋溢的批语,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对写作产生兴趣。要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发现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语段,用波浪线标示出来,学生一见到这样的符号,就会产生成就感,觉得自己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一定会暗下决心,争取在下次有更精彩的表现。采取高分政策,对好的作文尽量打高分,对于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分数,适当拔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特别是让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对写作建立信心。
2.评语具体、有针对性
教师所加的批语应该根据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清楚的引导,切忌空洞抽象,要让学生看了批语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补充修改,不能全是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等笼统的话。创造展示的平台,搜集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语句并加以点评,注明作者及出处,公之于众,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还可以将学生中优秀的作文及时推荐给学校校刊,红领巾广播站以及省市国家级报刊和网站,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发表,还要特别关注处于作文水平中下游的学生,也给他们一个发表的机会,起码在班级内部发表,或者张贴于墙,或者抄写在班级黑板报上,或者口头予以发表,总之,要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让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丰富积累,保证乐写源泉
1.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有时候觉得有话说,但一到下笔,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观察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活跃思维,引导他们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身边的老师同学亲人,社会上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的言行举止,留意身边的小事,将观察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天,持之以恒,养成一种习惯,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样才会笔下生。
2.积累情感
写作要情动而辞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全在于其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习作若没有这情字,还能真实感人吗?老师应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 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会观察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如从买菜这件事中,或者学会了讨价还价识别真假,或者感受到农民的艰辛与朴实,或者看到小商贩短斤少两的丑恶行为有了体验和思考,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
3.积累语言文字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尽可能背下来。教师可以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好句好段,每周一评比,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应手了。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以生活促进写作。使学生感到确实有话可写,要创设一定的空间,扩大作文课堂启发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使之善于感知生活。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写出好文章,为将来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益芬.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J].江苏教育,2006(12).[2] 张聪慧.新课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三个淡化”和“ 三个强调”[J].教育论坛,2003
(2).[3] 高海燕.小学作文教学“拔苗助长”现象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法,2006(8).[4] 马舒曼.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疏导方法[J].安徽教育论坛,2002(4).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小学语文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苏霍姆林斯基 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成才的起点和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喜欢、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有了强烈的兴趣,才可能对问题大胆的去探究。学生能否大胆思考,善于思考,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
二、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
初入学儿童往往很喜欢学习,要求学习。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结果怎样,儿童还不了解,也不会重视。学习形式生动有趣所引起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儿童一旦对学习过程不再感到新鲜有趣,或者是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他们就会转移兴趣,不喜欢学习了。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教师应从儿童入学的时候起,就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学习目的和思维素养的教育,让他们初步懂得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识对我们生活有什么用处等等,从而,逐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攻读和改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之一。教师的有效教学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构筑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榜样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绝对权威‛、‚师者恒为师‛、‚师道尊严‛等片面概念必须彻底改变,教师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生喜欢的老师,除了知识渊博、讲课生动等等之外,还要对人和蔼,充满爱心,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作为一个教师要懂得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在处理完一件具体事情之后,要自问:‚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不要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假如伤害到到学生的自尊,要及时找机会向学生道歉,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对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就更浓一些,自然效果也好些,反之则然。所以,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开展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爱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由爱出发,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前提就是需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才能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一切。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在我们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学生占一半多,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关爱,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大部分学生来到学校后根本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很多老师会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如果他们把态度端正了,学习就不会是问题。‛事实上这些学生缺少父母的关心,他们是想通过不好好学习,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我们要用爱去包容和接受他们。要关心、尊重,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转变心中的想法,积极的面对学习与生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
(二)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课堂上,如果总是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老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老师的口头禅:‚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课不仅淹没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还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农村教育现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去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效的教学情境,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教学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启发下,踊跃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 ‛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表达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三)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大家都没有把老师和学生当作个体,互相去尊重。教师一直凌驾在学生之上。这在教学当中,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关系。学生因为这种师生关系,会不愿意亲近老师,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老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对老师没有兴趣,不喜欢他,就不喜欢他的课。相互尊重与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引起他们的‘好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始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可贵的,好奇心会引起人的兴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时用奇特、巧妙的问题或事物引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型的教学手段中,注重师生的有效互动。不能老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听。我们要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教师适当的引导。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好的开始是关键。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式导入,游戏导入,情景式、设问式、问答式…各种新颖的开头,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分角色扮演,引导式实验,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总结,代表发言,这种良好课堂的课堂气氛,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积极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与学习,这是更有趣的。
(三)开展多种兴趣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首先,在教学中应该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活动权利,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参观、比赛、游览、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为儿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
(四)注重表扬,感受成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从小就被老师和父母这样教育。但这样的方式使我非常的不自信。没有表扬,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就不会有那么积极的兴趣。而且每一点失败与挫折,都容易让我感觉自卑。做的好,老师和家长怕你骄傲,吝于对你表扬,这是不好的。一定要多赞美,多表扬。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小学生是在你的表扬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喜悦。这样他对学习才会有更积极的态度。要少一些批评,在你的唉声叹气和失望的眼神中,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几分。你的鼓励与表扬,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小动力,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尤其在我带过一年级的学生后,我更加感受到,教师的赞美,对学生起到的积极作用。请不要吝啬你的夸奖与表扬,不要去打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一些,‘你真棒’‚做得好‛‘不错,会更好’,‘漂亮’…这样的孩子更加自信,更相信自己,更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和活动。
孔子说‚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的效果高于被动学习的效果。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发展的心理过程,他们容易被未知的东西产生兴趣,这对于学习来说有利也有弊。我们要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性,好好利用,激发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都是死的。人更有兴趣了解灵活的东西。兴趣就像大脑里对事物碰撞的火花,对学习没有碰撞出火花,失去了了解的欲望,无法达到有效的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学习的重点。
晚风轻拂让人醉。我放下书,望着眼前这个世界,有山,有水,有花,有鸟,有泉……它太诱人了,在这个位置上,只能感到由衷欣喜。有人说得好,“快乐是一天,悲伤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一天呢?”我不再迷惘,我要在自己位置上演绎人生最美故事,让苦难中总有快乐相随
第三篇:语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语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562409
兴义市顶效镇楼纳学校
熊亲义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语文教学之关键。
关键词
语文 兴趣
激发 培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由成功中产生新的兴趣味和动力,使得学习不断得到丰富,不断地成功,这一巧妙的方法蕴含着许多兴趣的因素,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使用权其融于语文学习之中。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以此为学习的动力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接近师生这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也比较好。反之,如果要是讨厌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所教的课学生就学得差。因而,我们应该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一切,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习的好奇心
语文教学是一种悟性教学,就当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及创新的语文情境,提出问题,构思想象,形成智力思考场所。提供相对就教学内容的启发意义材料,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 1 人意见,并拿出集体交流。例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在清朝政府极其腐败之时,在外国人轻蔑的语言下,工具及相关技术都较为落后的环境中,我国伟大的工程师却修筑了闻名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的设计让人惊叹。然而,在当时各方面技术都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的确有一段惊人的过程。”这时,我祟詹天佑的挂像,让学生说出他是谁?随着提出,“你能说出詹天佑是怎样完成这项工作的吗?你能谈谈詹天佑的伟大之处吗?为什么他的杰作会让世人赞叹呢?”这样一来,学生产生了求知的好奇心和欲望,激起了学生猜想,并急于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然地产生了这样好的环境,使之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背景。
三、设置悬念,巧用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我认为就是巧妙地设置悬念,让学生自由、轻松地带着好奇心,在极力寻找答案的基础上去学习,去创造、去挖掘。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引子听完、学完内容后,再回头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开通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虽说法不一,但却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导语是教师上号一节课的前提,每一位老师都明白,在精心设计一节课钱,首先都会在导语上下功夫,是自己上课前更精彩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们都倾注于某些柜式的原由,我们只要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他们的注意力都将会被教师全部吸收,这样一来,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四、教师要把“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语文的艺术性,充分利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这当中,声情并茂的叙述,扣人心弦的朗读也能感染学生,2 当然,在教学时,教师也应该从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师生之间交换一下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他们自主地去读、去想、去发现、去研究。利用不同的语音声调,来吸取学生的专注,利用生动的讲解来激起他们的认可及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言行引导下,才会用心地去完成一节语文课,也使得他们在轻松中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自身素质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教师要力争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旧的思想转变成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坚定和强化教育发展功能,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赏识自己,同时,要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较高素养的人,使自己在教学中能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理解,优美的板书等去体现自己高雅的教学气质和素养,教学过程中,要参设一部分深入有效的评价,及时强化和交流课程与教学信息,更好地实现课程目的,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多方面的教学途径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不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但主要地是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改变学习的态度,学的主动,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让他们在愉快、轻松地情趣下接受学习,把他们一些理智的学习气氛引导到趣味学习上来,使其沿着乐学,好学,主动地学的方面发展,从而达到兴趣培养的效果。
第四篇:关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腔热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效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笔者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归纳为以下五点,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对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方面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主体上,教师要有张扬个性,激情教学的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①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在语文教学上,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个性的张扬,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个性的张扬包括静态的个性张扬和动态的个性张扬。静态的个性张扬是指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等在教师身上内在体现的外化。动态的个性张扬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学生都是十分关注自己的老师,每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因此,教师无论是静态个性张扬还是动态的个性张扬,都对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产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欲望。
那么,如何促使语文教师个性得到张扬呢?
首先,教师要自己努力,自我完善,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这是最根本、最关键的。教师要主动地自我教育,健全良好个性;要努力地完善自己,积极展示良好个性;要注意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个性影响力。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和尊重教师个性,给语文教师创造健康、和谐、宽松的环境。
再次,积极开展语文教师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有条件的话还要对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使语文教师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便于有目的地调节心态,扬长抑短。
二、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融入情感,赏识学生的素质
梁启超说过:“用情感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磁便引多大份量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情感,赏识学生,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必须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三、教学形式上,教师要有实现互动教学,活跃课堂的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互动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当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意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生生互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互动。好胜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把竞赛穿插于教学之中,对学生来说,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比赛中,同学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同学相互激励,从而在竞争与激励中得到共同提高和进步。有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不同见解的争论。(3)组织生生学习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互动。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这是一种即时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
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本互动体现在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其中的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学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课本剧的表演提供了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机会,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四、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有充分展示语文独特魅力的素质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②走进语文,可以把你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人们对语文的魅力已经描绘得惟妙惟肖,语文的独特魅力无与伦比。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语文既然有这么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审美”:(1)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学生感受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2)善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学生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语文描写的情境。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
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从而展示了语文的魅力。
五、教学艺术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快乐教学的素质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通过语言描述,接着,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萧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着课文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地获得,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包含创设观察情境和创设想象情境两个方面。(1)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多“看一看”,多“闻一闻”,多“摸一摸”,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观察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积累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快乐地学习。例如:
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后,我问学生:“课文里描绘的春景美不美?在你的心目中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了。“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风,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春天似乎突然给久久郁闷在冬天里的人们一个明朗的心情,并给肃祥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更有一位同学细致地描绘了“春雨图”——“几许轻微的水滴声,清晰、动听,仿佛一首有着轻快旋律的歌曲,又像一位满腹心事的少女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说得多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了,把积蓄在心中的感想说出来了,把学习发言的积极性、生动性调动起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随即被激发出来了。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教师的素质到位,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落实个人的技能与教学技巧,而且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地走上学习语文的康庄大道。
第五篇:初中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浅谈初中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南京市高淳县第三中学芮建华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了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着力探讨了学生写作的心理,认为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前提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基于此,文章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写作信心;二,观察体验生活,触发敏感心灵;三,感受成功喜悦,燃起写作热情。
关键词:心理障碍兴趣体验生活感受成功
鲁迅先生说:“文章之于人生,其作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作文之重要,可想而知。然而,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如何呢?教师为考而“教文”,学生为分而“做文”。结果到毕业,学生往往还是辞不达意,文不表旨。作文几乎成了学生学习的沙漠、语文教学的沼泽,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了。
是什么原因使得作文教学陷入了如此糟糕的泥潭?去调查一下就不难发现:学生十有八九对作文不感兴趣,开口便怕,提笔就烦。这种心态中,学生怎能提高写作能力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学生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写作兴趣的激发与自信心的培养上,要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这完全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应是训练的开始和成功的前提。吕叔湘也曾经说过:“作文也要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作文的动机,并且指导他们收集材料和加以剪裁组织。”这为我们明确了作文教学的思路,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写作信心。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活面与阅读面的狭窄所致,与另一方面与我们不当的作文教学也有关。我们的作文布置往往脱离学生实际,陈旧的话题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的作文评改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凭着简单的印象简单地给学生的作文以领导批阅式的终极评价。因此学生写作时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
一、对自己作文能力的悲观与失望,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写文章的料。因此每次作文练习生搬硬套,甚至抄袭。
二、对自己作文过程的厌烦与封闭,害怕和羞于与外界交流。于是胡编乱造,应付了事。
三、对自己作文思维的掩饰与做作,不敢说真话,不会说真话,故作深沉“假大空”。
四、对自己作文成绩的自卑与否定,1
被老师的“印象主义”左右,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诸如此类,这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兴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有足够的宽容度,切不可满眼看到的是错别字、病句,是主次不分,是详略不当……(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放任不管)因为某些缺陷而一棍子将学生打入作文的“冷宫”,只会加重学生业已形成的心理障碍。为此,我们只能采取正面引导、耐心消解的策略,运用成功教育的手段,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多年来,我一直借助于批阅学生日记、周记和作文的机会,用简短而肯定的话语与学生笔谈,或肯定其内容的真实,或欣赏其语言的真切,或表扬其感情的真挚……这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平和了学生的心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懂得该写什么和怎样写。
第二,观察体验生活,触发敏感心灵。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对于生活中的好素材,学生往往因熟视无睹而失之交臂;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往往只能“舞里看花,镜中望月”,难以受到感染。因此,他们经常有“这样的事我也好像碰到过,我怎么就没想到写”的遗憾,也有“这样的人我也写过,我怎么就写得那么糟”的自卑。所以练就学生的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个“真真切切”,触发学生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瘠的土壤中是结不出丰硕的果实的。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自己找米下锅。指导他们阅读中重感悟和思考,明白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生活中重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体验人生。我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以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观察生活和阅读经典。如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感受自我心潮的起伏;写《焦点访谈》观后记,从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佳作欣赏”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名言佳句摘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班级风云录”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的情感神经被触发了,当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产生共鸣了,表达也就成为一种内心的需要了,甚至不吐不快了。这时,作文不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第三,感受成功喜悦,燃起写作热情。正如上文所说,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而其中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看不到自己作文“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成功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去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或者是开头好,或者是结尾妙,或者是词句美,或者是过渡巧等,让他们尝尝成功的喜悦而兴趣大增远比任他们在黑暗中挣扎强得多。即使是明显的缺点,我们也应委婉地点评,要知道有时候就是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褒奖,却燃起了学生心中的写作热情,甚至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因此,教师在班级中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展示舞台和交流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出版《班级佳作集》,开辟《精品芳草地》(墙报),评选“班级小作家”等。只有源头活水不断,才会有溪水的清清如镜。只要坚持,学生就会发现:好的素材就在身边,写作能力我也具备。
当然,一时的热情并不是真正的兴趣。因此,我们还必须着力于作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想写而又知道如何写,不断地浇灌培养兴趣之苗。我们的指导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初一初二学生天真活跃,富于想象,但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可能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斧子”。因此,可以先组织他们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讨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了,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指导他们辨证地看待事物,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当兴趣随着训练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强化,作文能力也就提高有望了。
总之,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形式是多样的,方法是灵活的,但耐心细致地呵护兴趣的嫩芽却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会走出山穷水尽的沙漠,步入柳暗花明的绿洲。
主要参考文献:
《成功教育》刘京海福建教育出版社
《吕叔湘论文集》吕叔湘商务印书馆
《初中生作文指导与练习》谢嗣极江苏古籍出版社
《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