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
会的通知
教体艺厅函[2011]4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的通知》(教体艺〔2011〕3号)精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以下简称科报会)将于2012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本届科报会委托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具体组织实施。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通过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科研水平,加速高等学校体育科学化进程,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科报会主题:健康第一、创新发展。
二、征文对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科研、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三、征文要求
科报会论文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选题指南》(附后)的范畴为主,并注重掌握以下原则:
1.重点突出。论文选题以研究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规划纲要、建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深化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等内容为重点。
2.方法科学。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符合课题性质,满足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运用合理,注重运用新型研究方法,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3.成果创新。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开创性,客观把握学校体育现状,科学揭示其规律,正确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理论性的研究能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或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应用性研究论文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4.文体规范。报送的论文应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并提供不超过8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
四、报送要求
1.本届科报会对推动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强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对此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本通知要求广泛宣传、充分动员,认真做好论文的征集和选送工作;要发动高校体育工作者积极撰写论文,通过单位推荐、组织专家评选、举办报告会等形式,确保论文的报送数量和质量。
2.论文以省(区、市)为单位,通过“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官方网站”
(http://)统一报送。每省(区、市)报送的论文不超过150篇,论文报送日期为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5月20日,逾期不再受理。
3.论文的报送方法、格式、录用、奖励、参加会议办法等事项另发。
附件: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选题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附件: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
报 告 会 选 题 指 南
本指南主要遴选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选题和拟定论文题目时的参考提纲,不作为论文的具体题目。
一、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
●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
● 高等学校体育创新发展规律及特点
●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互关系
● 高等学校体育评价
● 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 高等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
● 中外高等学校体育比较研究
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
●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 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效果
●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 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衔接
● 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 体育学习理论建构与实践
● 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
三、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现状
● 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
● 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
●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 “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实施
四、高等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
●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 大、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 高等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创新
● 高等学校群体竞赛组织实施
●“教体结合”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五、高等学校体育学科专业建设
● 优化高校体育人才结构研究
● 体育类专业培养模式
● 体育类专业培养方案
● 体育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 体育类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 体育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研究
六、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
●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 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 科学运动与健身的理论与方法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高等学校特殊群体的体育健康需求
●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
七、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 高等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 高等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 高等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
●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实施现状●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行模式
●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篇: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选题指南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
报 告 会 选 题 指 南
本指南主要遴选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选题和拟定论文题目时的参考提纲,不作为论文的具体题目。
一、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
●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
● 高等学校体育创新发展规律及特点
● 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互关系
● 高等学校体育评价
● 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 高等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
● 中外高等学校体育比较研究
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
●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
● 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效果
●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 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衔接
● 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 体育学习理论建构与实践
● 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
三、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现状
● 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
● 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
●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
●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 “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实施
四、高等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
● 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
● 大、中、小学“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高等学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 高等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创新
● 高等学校群体竞赛组织实施
●“教体结合”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五、高等学校体育学科专业建设
● 优化高校体育人才结构研究
● 体育类专业培养模式
● 体育类专业培养方案
● 体育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 体育类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 体育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研究
六、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
●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 大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 科学运动与健身的理论与方法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高等学校特殊群体的体育健康需求
●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防护
七、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 高等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 高等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 高等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
●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实施现状●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行模式
●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篇: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选题指南
本指南主要遴选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关于高等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它们的实用价值和操作机制的问题等,作为选题和拟定论文题目时的参考提纲。同时,提请论文作者要站在体育学科的前沿,以大教育、大体育的高度,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审视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创造性地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1.高等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理论研究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的研究
学校体育思想演变与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
各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建设创新型社会与学校体育发展关系的研究
北京奥运会与学校体育发展关系的研究
学校体育组织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
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研究
2.高等学校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学校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学校拓展体育课程空间与时间的研究
学校体育教材的研究
学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学校体育安全与相应策略的研究
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目标与实践相衔接的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手段、方法改革创新的实验案例分析 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学校体育效果评价的研究
学校群体活动的研究
学校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管理运行模式的研究 学校校园群体竞赛模式的研究
学校竞技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机制”的研究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学校遴选适宜项目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融入国家竞技体育主渠道的研究
3.高等学校体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学校体育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研究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高等学校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与构建特色的研究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的研究
对体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价值观的探讨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建设与相关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与相关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与相关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与相关研究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结果的相关研究 影响大学生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及对策研究 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
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健康的相关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学校实施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系的研究
对实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研究 体育设施建设中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运行模式的研究
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相关研究
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评价的研究
大学生体育协会等组织功能和作用的研究
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与运行的研究
第四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的通知
教体艺厅函[2008]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的通知》精神,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定于2009年8月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经商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与第五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合并举行。现将举办会议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进一步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本届科报会的主题是:阳光体育、健康成长。
二、征文原则
以“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选题指南”(附后)的内容范畴为主,撰写时注重掌握以下原则:
1.重点突出。论文应以研究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为重点。
2.方法科学。论文研究应正确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总结历史和研究现实与把握未来相结合的方法,努力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3.行文规范。论文应主题鲜明、论据充分、内容充实、格式规范、结构严谨、文字与图表清晰。
4.字数适宜。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并提供不超过6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
三、征文对象
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师范类院校教师,学校体育科研、教研、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
四、报送时间
论文报送时间自2009年2月15日开始,至2009年3月31日截止。
五、有关要求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限报论文100篇。
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通知的要求,做好论文的评选工作,提高报送论文的质量。
3.请各地将论文以省级为单位统一报送,报送时填写统一的“论文报送表”(另发),并根据评审要求提供所报送论文的电子文件。
4.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名人员负责论文的报送工作。
5.论文的格式要求,评审、录用、奖励和参加会议办法等事项另行通知。附件: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选题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日
抄送:第十届全国中运会筹委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附件: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
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选题指南
引言:本指南内容不作为论文的具体题目,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
一、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思想理论
1.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实质及其重要意义的研究;
2.把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战略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研究;
3.增强青少年体质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研究;
4.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念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5.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品德的研究。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2.“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3.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组织管理、条件保证、内容形式与效果评估的研究;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激励机制的研究;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体育与艺术“2+1”项目等相互关系的研究。
三、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1.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及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研究;
2.学校体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研究;
3.实施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研究;
4.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研究。
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2.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计划的研究;
3.高中体育课程模块教学的研究;
4.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成绩评定的改革研究;
5.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研究;
6.体育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体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
8.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
五、学生体质健康
1.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
2.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3.家庭、社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与对策的研究;
4.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
5.学生生活方式及防治学生视力不良、肥胖等常见病的研究。
六、课余训练与竞赛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的政策保障、内容、方式的研究;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
3.学生运动竞赛改革的研究。
七、体育师资与学校卫生保健队伍建设
1.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2.体育教师与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训的研究;
3.有关体育校本教研制度的研究;
4.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
八、其他
1.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
2.国外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3.《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的研究。
第五篇:关于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通知
关于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将于2012年9月在我市举行。根据大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总体安排,大运会筹(组)委员会志愿者部将于11月份启动大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面向全市高校大学生招募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礼仪志愿者、赛会志愿者。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礼仪志愿者、赛会志愿者招募
(一)招募计划
此次招募的青年志愿者为我校在校大学生,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全市共招募大运会礼仪志愿者500名,赛会志愿者3500名。
(二)报名计划1、2012年9月在校学习的大学生,自愿参加2012年大学生志愿服务;
2、赛会志愿者男女不限,要求整体形象气质良好、工作负责心强,身体及心理健康;礼仪志愿者要求为女性,身高1.65米以上,整体形象气质佳;
3、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无犯罪记录;
4、能够参加大运会上岗前的培训及相关活动,能够保证在大运会筹(组)委会规定的时间内,连续参加志愿服务;
5、具备志愿服务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大运会筹(组)委会的领导和管理,遵守筹(组)委会相关规定;
6、能够用标准普通话沟通;
7、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研究生以上学历及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经验者优先。
(三)工作安排及有关要求
1、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11月1日—11月13日)
11月上旬,校团委将在我校范围内通过手机报、LED屏等方式发布招募信息。
2、报名阶段(2011年11月13日—11月30日)
11月13日,大运会筹(组)委会志愿者部将正式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开通网上报名系
统,符合基本条件并能履行承诺的申请人可登录大运会官方网站(http:///)或天津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xiexiebang.com/)进入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时需要根据服务意向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赛会志愿者、礼仪志愿者报名表》并签署《志愿服务承诺书》。报名成功的志愿者需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网打印《报名表》及《志愿服务承诺书》。网上报名及下载打印的截止日期为11月30日。
3、初审阶段(2011年12月1日—12月10日)
网上报名工作结束后,将根据大运会志愿者报名条件,组委会对报名礼仪志愿者、赛会志
愿者的申请人进行信息汇总、初步审核,并根据我校报名情况及工作实际需求,制定大运会赛会志愿者名额分配方案,连同报名信息一并反馈至各学院团组织。
4、复试选拔阶段(2011年12月10日—12月30日)
大运会筹(组)委员会志愿者部负责礼仪志愿者的复试选拔工作。聘请专家,对报名志愿
者的礼仪规范、形体仪表、个人素质等进行考核,根据成绩选拔出礼仪志愿者。
校团委、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报名参加大运会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我校志愿者的复试选拔工作。按照统一要求,对我校报名志愿者进行背景初审,通过面试、笔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察报名人员综合素质。
二、工作要求
各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按照通知要求,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科学合理的完成筹(组)委会志愿者部交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展示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联系人:纪妍彦 刘旻
联系电话:23766731
共青团天津师范大学委员会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2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