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方法经验交流稿
作文教学方法经验交流稿
提及写作文,这是让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师生感到最为头疼的问题。学生总是无从下手,找不到内容可写,缺乏对写作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往往草草了事或缺乏真情实感,而教师也是深感痛苦,不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于是,这便成为当下中高年级语文教师探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一学年对作文教学的探讨,我认为,作文课难就难在如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下面就围绕这点谈谈我的一些关于作文教学较为浅显的做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新课程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写作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设计每节作文课时,应想办法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并搜集写作材料,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因势利导,指导兴味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将想法付诸到实际教学中去,也逐渐尝到了甜头。例如:在执教本学期第七单元的习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时,我以玩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的教学,游戏是“猜猜我是谁”,我让学生在班内选取一个同学作为描写对象,让他们对所选对象的外貌进行描写,之后便组织全班参与到竞猜活动中。此举深受学生的喜欢,他们兴致勃勃地完成了活动,教学目标也得以顺利地达成。
二、重视作文写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清楚地表达
写作就是努力写自己想写的话。因此,我们在作文课上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富有个性的表达。正如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作文须有章法,而不是材料的拼凑。本学期,我在教学《童年趣事》一节作文课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生活的趣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再出示一篇范文以指导写法。在分析这篇范文时,我先对这篇范文进行比较细致地解读,让学生掌握写事的一些方法,同时再相机板书,形成写作提纲,便于学生接受和运用。最后,让学生梳理思路,完成习作。本节课的设计总的体现了由说到议、学再到写这一过程。
三、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且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这一学年以来,我们班坚持每周做一次积累与写作的作业,我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地读教科书及课外书,并从中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试着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练笔一次。时间长了,我欣喜地发现咱班的大部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有效地疏通写作通道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我也始终这样认为:只要多阅读,多积累,作文就不再苦,不再难了,何谈无处入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写下来,并适时组织全班开展赏析与互评作文的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搭建互动平台。
以上便是我对作文教学方法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总结,我还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在探求作文教学的路上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与学生实际,才能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第二篇:关于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材料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其关键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比较少的劳动换取较大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重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性格、习惯、家庭情况、文化背景、学习基础等,以此来确定“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纳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脾气、学习基础、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心理特点安排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一)了解学生基础,确定教学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便于接受。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问题,八年级下册历史里有相关内容,但这些知识在地理、政治的课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结合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适当安排探究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领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阐述的。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适当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全民族抗战》时,《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影视节目,由这些电影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适当安排讨论、表演等开放性题目,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认可、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的孩子虽然自以为长大了,但实际上还很顽皮,好动、好表现、活泼仍是他们的特点,而且他们也开始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再现蒋介石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谈判时和下属的谈话,揣摩蒋介石的心理;再现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下飞机的场景,接机人员都有哪些表现等等,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以学定教”,“教师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财富。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体积极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但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发展定格在我们自以为是的范围之内的。学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月饼,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让风格各异的学生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误学生一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彰显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造福。
教育是什么?有人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植入,教育试图为人植入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景,并为人植入这种理想生活努力的正当理由。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常说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了传承、发扬和创新。
作为教师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文化,从书本上学来的文化大多是工业文化、城市文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大多是农村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的学习基础是农村文化,进入校园之后要接受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当然会有一些问题冲突。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典型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一个与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境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刘姥姥显示出了很多新奇、无知,给另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一种愚昧的感觉。刘姥姥作为典型的农村文化的长传承者,具有质朴、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等一系列优良品质。似乎这些品质在工业文明之下就很少见了,你能说刘姥姥不好、不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社会淘汰了吗?我们国家设立传统节假日不就是为了突出继承传统优良品质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传统优良品质大多体现在农村文化上,所以我们农村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先机处理好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会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他们也都会说汉语,都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然而进入校园之后,遇到接触多少年的农村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的冲击,他们表现出无知应该是很正常的。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你怎么能一票否决说接受慢的就不行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试成绩差的人你能说他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吗?你能肯定他在其它行业不是状元郎吗?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传承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受教育者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存者。
作为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满怀信心与自尊地最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在每堂课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课堂教学设计就想的尤为重要了。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
第三篇:关于教学方法的经验交流材料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其关键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比较少的劳动换取较大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重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性格、习惯、家庭情况、文化背景、学习基础等,以此来确定“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纳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脾气、学习基础、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心理特点安排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一)了解学生基础,确定教学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便于接受。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问题,八年级下册历史里有相关内容,但这些知识在地理、政治的课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结合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适当安排探究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领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阐述的。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适当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全民族抗战》时,《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影视节目,由这些电影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适当安排讨论、表演等开放性题目,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认可、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的孩子虽然自以为长大了,但实际上还很顽皮,好动、好表现、活泼仍是他们的特点,而且他们也开始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再现蒋介石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谈判时和下属的谈话,揣摩蒋介石的心理;再现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下飞机的场景,接机人员都有哪些表现等等,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以学定教”,“教师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财富。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体积极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但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发展定格在我们自以为是的范围之内的。学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月饼,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让风格各异的学生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误学生一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彰显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造福。
教育是什么?有人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植入,教育试图为人植入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景,并为人植入这种理想生活努力的正当理由。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常说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了传承、发扬和创新。
作为教师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文化,从书本上学来的文化大多是工业文化、城市文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大多是农村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的学习基础是农村文化,进入校园之后要接受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当然会有一些问题冲突。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典型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一个与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境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刘姥姥显示出了很多新奇、无知,给另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一种愚昧的感觉。刘姥姥作为典型的农村文化的长传承者,具有质朴、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等一系列优良品质。似乎这些品质在工业文明之下就很少见了,你能说刘姥姥不好、不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社会淘汰了吗?我们国家设立传统节假日不就是为了突出继承传统优良品质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传统优良品质大多体现在农村文化上,所以我们农村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先机处理好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会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他们也都会说汉语,都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然而进入校园之后,遇到接触多少年的农村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的冲击,他们表现出无知应该是很正常的。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你怎么能一票否决说接受慢的就不行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试成绩差的人你能说他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吗?你能肯定他在其它行业不是状元郎吗?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传承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受教育者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存者。
作为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满怀信心与自尊地最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在每堂课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课堂教学设计就想的尤为重要了。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
征和环境条件,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考虑。在设计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年龄、兴趣、基础经验等,也就是说,只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备课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既不遏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考虑可操作性,一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
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师可适当调整重组,删减或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能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课都离不开问题,巧妙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带给学生挑战、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所以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特点。历史老师只要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史实,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决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做有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有创新思维、不同观点,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异性观点不能一棍打死。
提问不仅要遵循原则,选好问点,还要设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掌握它的技巧,不能将满堂灌的课堂变成满堂问的课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可以采用直问即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问法。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迂回问法。曲问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人深思,启迪学生思维效果。迂回提问要注意“扣其两端”,而“两端”不仅为正与反,也指纵与横、内与外、主与从、彼于此,还有顺与逆、明与暗等。曲问也可用在纠正学生错误上。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从反面提问,使学生幡然醒悟。追问就是把所讲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深入地发问。问题较简单,一般不具综合性,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起来却便于掌握知识的整体。设问是为引起学生注意,故意使用的提问方式,为唤醒学生的注意,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激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发性发问,注意在运用时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着眼于正面激发,不要搞反面的刺激。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它打破了传统的考与备考的关系,变配角为主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通过发表见解,辨别是非,既掌握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理念,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总结及经验交流
提高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经验交流学习体会
4月4号,我有幸参加了提高县小学数学质量经验交流研讨会,整个会议分为2大块,第一块:有8位优秀教师做经验交流,第二块:王主任做大会总结。首先,从自己听取的8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自己感触很深,也觉得自己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受益很深,主要是,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李老师发言,非常实用;例如,巧用基础训练,1、不动笔,先说说不做。
2、做在本子上。
3、做在基础训练上。还有就是用好4个本子,口算练习本、随堂练习本、家庭作业本、打草本;而且很有幽默感,讲的故事很动人,对人启发很大。
总之,听取了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真正在能落实到课堂中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听了不如看了,看了就不如做了,能够实实在在落实到课堂中,才是我们要做的。
第五篇:儿童诗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
儿童诗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
1.示范朗诵
(1)朗诵要求:普通话正确、感情真挚、正确处理重音、韵律。
(2)示范朗诵应由教师亲自承担。
(3)每次活动应示范2遍以上,一般为6—7遍,具体次数视情况而定。
2.理解诗歌内容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1)讲解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难点词或幼儿难理解的地方。
(2)讲述法:把故事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较快地理解故事。
例如:幼儿诗歌《小熊过桥》
(3)情景表演法:将适宜表演的诗歌内容,直观地让幼儿理解、记忆。
(4)游戏法:将诗歌内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诗歌内容。游戏形式:语言游戏、动作游戏、音乐游戏等。
语言游戏:(儿歌可以编成饶口令)
如:墙上挂面鼓,鼓上画老虎。老虎抓破鼓,拿块布来补。不知是鼓补布,还是布补鼓?
动作游戏:(拍手歌、跳绳歌、踢毽歌等)
如:花鸡毛,轻飘飘,扎个毽子真灵巧。踢得低,踢得高,像只小鸟蹦蹦跳。踢得多,踢得好,脚力练得呱呱叫。
(5)操作法:设计与诗歌内容有关的操作活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操作材料:操作教具(图片、实物)、学具、其他材料。
3.教会幼儿朗诵诗歌
方法:一人一句朗诵、边拍手边朗诵、分角色朗诵、分男孩女孩朗诵、边操作教具边朗诵(图片)、配乐朗诵等。
儿歌的朗诵可以结合打击乐器、橡皮筋、呼啦圈、编成拍手歌。也可以用桌面教具等。
形式:集体朗诵、小组朗诵、个别朗诵。
4、幼儿诗歌仿编
诗歌仿编:幼儿仿照诗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想象,遍出自己的诗歌。
步骤:
1.准备:一是要熟悉、理解诗歌。二是具备诗歌有关的知识经验。三是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示范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示范要到位。
3.幼儿想象与仿编
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来仿编。
4.串连与总结。
教师将原有诗歌复述一遍,然后把幼儿仿编的诗歌加上去。
注意:不同年龄段,仿编重点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