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作文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改作文教学方法
西平县出山中学 张荣辉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示个人魅力和引领个性发展的主渠道。作文的重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也经常谈“文”色变,教师也就如隔岸观火爱莫能助。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写作方法,对于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做了努力的探索和尝试,力求寻找到最佳的途径。
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注重生活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的积累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经常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同时,推荐优秀读物,选择其中 精要、精彩部分,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剖析、咀嚼,让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并且,在每天的语文课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做演讲.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阅读量也增加了.后来,我干脆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图书角,每天下午大课间定为读书时间。同学们既可以自由诵读,也可以记下优美的词句,还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识记。这就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经过平时的积累,大部分同学的语言表达的更加丰富、生动形象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实际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就要求学生的脑子里要有丰富多采的生活场景,储存各种写作素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受年龄、生活经验、观察水平等局限,不可能时时留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写作的时候才着急。于是我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看似平淡却富含深刻的道理的。所以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生活,并加以领悟就能写出好的句子或篇章。比如宋代的词人苏轼面对明月就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而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宗璞也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仔细观察,却耐人寻味并给人以启迪。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实,我还带学生站在风中感受风、来到雪地中欣赏雪。花间月下的一隅风景,霞光中的一抹色彩,一个景致,一处远山的轮廓„诸如此类,只要经常观察思考,动笔写写,一定能写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走进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广泛的接触自然、社会。坚持从实际入手,把活动和写作结合起来。例如,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学习植物生长规律,并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其中的乐趣;带领学生游览大自然,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指导学生观察小动物,把小动物带进课堂等等。这样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二、引而不发,注重学生良好作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启发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他们更自觉的、积极的接受写作训练,主动的去提高写作水平。
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我首先注重了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例如带着孩提时代幼稚与童心的小学生刚一入中学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喜欢向老师敞开纯真的心扉,大胆热情,想象丰富多彩。这个时候的作文教学,应尽量适应他们纯真的感情需要。比如《我的老师》这样的题目,过去可能写过多遍了,可能难以写出新意,我就改为《老师的„„》,这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多了,纷纷列出题目,如老师的“笑容”、“眼睛”、“皱纹”等。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入手,抓住一点来写,果然写活了老师的形象。而到了初二下学期以后,学生就逐渐进入闭锁期,这时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表现在作文上则喜欢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针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我就指导学生写一些哲理性或科学性强的作文,于是友情、机遇、挫折、自信、科学研究这样的话题在他们的笔下闪现了与众不同的色彩,打造了全新的亮点。再有根据他们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特点,我就多进行议论文的训练,题目也和时事紧密贴近。由于题目灵活,比较受学生的欢迎,也满足了他们的想要表达的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激发写作的兴趣还要尽量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 的,囤于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 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 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都应 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辟更大阅读空间,加大知识容量和 信息密度,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 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 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实现其思维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 的,视界是最明澄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 是最强烈的。创新也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创设民主化的思维场景和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 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由此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 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需 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写出好作品。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 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
三、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注重渗透式训练。
1、以课文为范文,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道: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关于自己的父母的故事呢?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同学们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关心、呵护自己的小事例。借此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给父母写寄言,然后交给父母看看,让父母也了解孩子的心声。那一次的作文特别出色,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那么真实感人的效果。
2、勤于练笔,培养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心,挖掘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点,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如仿写、续写、写读后感和日记等。仿写,从模仿到创造,是写作的必然过程。在写作训练中,应该注意仿写练习。仿写既非生搬,更非抄袭,而是从范文得到启示和借鉴。模仿的文章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续写,这是继续、补充原文的内容、情节,使原文获得新的发展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写作的兴趣。续写的文章一般宜选用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练习写读后感,不仅会加深对所读文章,所看影视片和戏剧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促进读写结合,增强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认真而仔细的阅读原作,在切实掌握原作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从而有感而发。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雷锋只上过小学,但他的日记为什么写的那么好?语句通顺,有的还成为警言,这与他坚持写日记,锲而不舍是分不开的。教学生写日记可以不具形式,不具体裁、写景、抒情、看到的事,自己做的事都可以。从三言两语到几十字、几百字。坚持这样做,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叙事说理水平,从而使作文成绩提高。
四、画龙点睛、拨云见日,注重方法的指导。
在作文指导上,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 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来讲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 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写作教学就是要将写作指导贯穿学生 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
写前指导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准备写作 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如老师组织学生将要写的 题目或题材分组讨论,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地乱谈一通,而是根据老师或教材具体问题开展 讨论,使人人胸中有数。要努力调动学生写作 兴趣,让学生有写的愿望,有东西可写 ;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 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这是过去作文指 导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中指导较之写前指导 和写后指导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只有 在写成的作文里,才能发现学生作文有哪些不足,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才可以亲自体会文章该怎么写。写中指导的另 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养成重视修改的习惯,学会“自能改文”。
写后指导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要善于发现每个学 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给予热情的鼓励,保 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循序渐进,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以鼓励赞赏为主,充 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要拨开学生心头的 迷雾,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事实上,求全责备,讽刺挖苦只能加剧学生的厌恶畏惧心理,与我们提高学 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总之,新课程改革下作文教学的必须围 绕学生主体,围绕“生活化”的基本路线进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写作体验,而这需要广大教师变革 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 理念,我深信,只要勤于实践,努力挖掘,大胆创新,坚持不懈,作文教学一成会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三亚市林旺中学 郑玉娟
内容摘要: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索然无味。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正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设计的导语是: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是浓缩的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童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吧。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
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五、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
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刚刚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初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语文组王海洋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1-
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 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
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臵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
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年6月22日
第四篇: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
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新的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政治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学生质疑 强化训练 教学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67-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破了以往的政治教学注重课堂讲解,忽视学生活动,注重课堂形式,忽视学生思维的模式。新课程改革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当前教改的趋势,也是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政治课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教“教材”,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政治课。学生学得更深入更扎实,而且越学越有滋味。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我省实行课改三年多,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政治教学环节中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质疑
过去的老教法是教师教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问,师问生答。而结合新课改要求,在阅读学习的内容时,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自己周围存在的一切,从而获取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愿意去学。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的少提或不提,问一大串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制约,失去了质疑的权利与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反之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适时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中要重视过程,强化训练
学习政治既是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实践过程。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求知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把“过程”放在比“结论”更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参与落在实处。习惯上,人们一提起参与就会觉得是指学生课堂答问。教师也常常把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顺利答出答案叫做“不配合”、“不参与”。这种只求“结论”不重视探讨“过程”的做法,即使问得再多,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也是毫无裨益的。因此,重视“过程”的实质就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过程”的训练:
第一,强化“读”的过程。读,是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的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充分的读的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理解。
第二,强化思考的过程。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师提供指导性参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逐步探出问题的结论。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那种“教师即问,学生即答,回答不出,教师自答”的简单问答式是不可取的。
第三,强化表达过程。表达即信息交流,表达过程就是思维流程的展示过程。强化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使思维从无序到有序,有紊乱到条理分明,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
第四,强化动手过程。也就是说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标记、圈点、批注,学会在动手中获得知识、方法,获得能力。
三、教学中要改变单一授课模式,利用教学新手段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媒体是引起教学变革的重要条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政治课必须结合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光碟软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料,新闻时政等资源。为此,政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满足自己原来的业务水平,而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操作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切入点,把政治教学和实施网络化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网络为现在的教学和材料的选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引进课堂,使课本知识和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交互学习方式。如在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只会去用书本上“神舟三号”的照片或读一些有关的资料,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现在可以直接让学生从教室内的计算机里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如“神舟七号”的发射及成功返回等,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神舟七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因此,学生自己在网上收集信息远远比老师帮他们收集整理好效果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们对知识和信息收获的喜悦和对网络的喜爱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对哲学知识感兴趣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的教学手段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 穆景燕
内容摘要: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索然无味。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正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设计的导语是: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是浓缩的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童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吧。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
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五、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
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的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