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时间:2019-05-12 14:2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篇: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作者:曲爽 王子越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1期

【摘要】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保险法之中的,人们在签订保险合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性准则。它始终贯穿于保险活动的全过程,对保险立法和司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包括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本论文通过对保险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论述,进一步清楚的认识保险合同中基本原则的意义和要求,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见,进一步完善保险合同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稳定保险市场秩序的顺利进行,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本原则体系;最大诚信;保险利益;近因原则;损失赔偿

一、保险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分析

(一)最大诚信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应同时适用于保险人和投保人。投保人遵守该原则主要体现在如实告知和履行保证上,保险人遵守该原则则主要体现在弃权和禁止抗辩权上。对投保人而言,诚信原则主要表现为应当承担的二项义务:一是如实告知;二是保证,即保险人要求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对某一事项的作为与不作为、某种事态的存在不存在作出的承诺。

对于保险人而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也应承担两项义务:第一,履行说明义务。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应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特别是有关责任免除的条款,应当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免责条款不生效力。第二,弃权与禁止反言。这主要适用于保险人和保险代理人。如保险人或保险代理人明知不能承保或者因收取高额保险费而冒险签发保险单,就属于弃权行为。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人不得以此为由拒绝赔偿或给付。

(二)保险利益原则

1.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财产及相关利益,其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经济利益。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法律承认的合法利益;第二,必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利益;第三,必须是能够确定的利益。

2.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

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寿命和身体,其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对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所具有的利害关系。这种利害关系往往由保险法规定,主要包括:本人、配偶、子女、父母;

与投保人具有赡养和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和近亲属;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的被保险的人。此外,劳动关系、合伙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也可能产生保险利益。在人身保险中,要求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必须具有保险利益,不要求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进行索赔时也具有保险利益。可见,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不必限于保险事故发生时仍存在,比如妻子为丈夫投保人身保险,并不因离婚而使得该保险合同无效。

(三)近因原则

所谓近因,不是指最初的原因,也不是最终的原因,而是一种能动而有效的原因。它既指原因与结果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又指原因十分强大有力,以致在一连串事件中,人们从各个阶段上可以逻辑地预见下一事件,直到发生意料中的结果。如果有数种原因同时起作用,近因就是导致该结果的起决定作用或强有力的原因。近因原则的效力表现在:如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构成产生保险标的损害的近因,保险人应承担对保险标的损失的赔偿责任。

保险人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前提是损害结果必须与危险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损害结果可能由单因或多因造成。

二、对我国保险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认识

(一)最大诚信原则

从法律理论和保险法的规定上来说,最大诚信原则要求保险合同的各方当事人最大限度地恪守诚实信用,即该原则对保险人和投保人均有约束力。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加上中国保险行业起步晚,尤其是十多年来的超常规发展,保险市场出现了不正当竞争和粗放式的规模扩张,造成了保险公司造假现象屡屡发生,误导甚至欺诈保户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认为保险业发展到现代,无论是法律还是市场需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仍将对最大诚信原则的理解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是不利于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的,最大诚信原则作为保险活动的基础应适用于投保人同时也应适用于保险人,这样才能实现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二)保险利益原则

在我国,只有保险人对投保标的具有一定的保险利益才可以投保。综上所述,保险利益的存在,只有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为同一人时才有意义。保险利益产生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经济联系,它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利益,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遭受风险事故而受损失,因保险标的未发生风险事故而受益。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是投保的前提条件。规定保险利益原则的意义在于遏制赌博行为的发生,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近因原则

我国《保险法》和《海商法》都规定对于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人应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义务,但未对近因原则做出明确规定,近因原则是在处理赔案时,赔偿与给付保险金的条件是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必须属于保险责任,若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则保险人承担赔付责任;反之,若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近因属于责任免除,则保险人不负赔付责任。只有当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的形成有直接因果关系时,才构成保险人赔付的条件。近因原则的不明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呼吁我国保险法立法应尽快对近因原则明确规定,并借鉴国际上公认的典型判例,使保险赔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法律的高度统一认识,统一判案,这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毕颖慧.《保险法》修订中的人本观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04).[2]陈爱军.影响保险合同成立的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3,(09).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保险合同法

《保险合同法》基础知识

保险合同法》应掌握的几个问题

(一)保险合同订立的程序

险合同订立的程序与一般合同订立的程序相同,需要经过要约与承诺两个阶段,承诺一经成立,合同即成立,并产生相应的合同效力订立中,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

二)投保单、保险单和保险凭证的概念

保单是投保人的书面要约。投保单经投保人据实填写交付给保险人就成为投保人表示愿意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书面要约。险单简称“保单”是《保险法》中列举的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的正式书面保险合同的一种。它由保险人签发给投保人,完整地记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因保险事故发生损失时向保险人提出索赔或给付的依据和凭证。险凭证是保险人发给投保人以证明保险合同业已生效的另一种文件形式,是一种简化了的保险。

三)对保险合同内容中以下概念的解释:

险标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期限、保险责任的起始时间、保险价值、保险金额、保险费

保险标的是保险合同的保障对象。

保险责任是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人所负的责任,即所承保的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承担的损失赔偿责任或保险金给付责任。除外责任是保险合同中明确列明的不属于保险赔偿范围的责任。

保险期限是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负担赔偿责任的时间段。

保险责任的起始时间应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限而定,对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保险价值是指保险标的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以金钱估计的价值总额。

保险金额是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保险费是投保人付给保险人使其承担保险责任的代价,又称“保费”。

四)保险合同的特约事项的含义

保险合同必须具备的主要事项之外,保险合同的当事人还可特别约定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其它事项,即为特约事项。按照与保险合同的包括过去事项、现在事项和将来事项。

五)什么是保险合同的效力

险合同的效力,指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合同当事人、关系人依据保险合同,享有的一定权利和负有的一定义务。享有权利的人,可取得该项权利,负有义务的人应当履行该项义务,否则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六)对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说,保险合同的效力

投保人负有缴付保险费的义务;

投保人负有如实告知义务;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危险通知义务;

减灾防损的义务。

七)对于保险人来说,保险合同的效力

保险人来说,保险合同的效力,指的是保险合同成立后,保险人应承担的义务。包括:

保险事故发生的原因

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的范围

履行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的期限

八)对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和关系人变更的法律规定

保险法》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依法变更合同。但是,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

九)对人身保险合同当事人、关系人变更的法律规定

保险法》规定:“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并书面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收到变更受益人的书面通知后,应当在保险单上批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

十)保险合同内容变更的条件

据《保险法》的规定,下列事实出现时,保险合同的内容应当变更: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增加,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应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解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未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履行对保险标的安全应尽的责任,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解除合同。

据以确定保险费率的有关情况发生变化,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明显减少或标的的保险价值明显减少时,除非合同另有约定,保险人,并按日计算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的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支付的保险费少于应付保险费,保险人有权更正并要求投保人补交保险费,或者按应付保险费与实付保险费的比例支付。投保人申报的年龄不真实,致使投保人实付保险费多于应付保险费的,保险人应当将多收的人。

十一)保险合同中止的概念

险合同成立并生效后,由于某种原因使保险合同的效力暂时停止的状况称为合同的中止。在合同效力中止期内,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十二)保险合同恢复的概念

险合同的恢复是指中止后的保险合同依一定程序和条件恢复其效力的情况。

十三)保险合同解除的概念

险合同解除是指在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限届满前,当事人依法使合同效力终止的行为。

十四)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的条件

《保险法》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险合同,并且不承担违约责任,当对保险合同存续期间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进行清结,应当履行合同解除前的义务。

十五)保险人解除保险合同的条件:

《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不能任意解除保险合同。除非因为下列的情况出现:

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解除合同。

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未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谎称发生了保险事故,向保险人提出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请求,保险人有权解除保还保险费。

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给付的责任。

投保人、被保险人未按约定履行其对保险标的安全应尽责任的,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解除合同。

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的,被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合履行前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保险标的危险危险程度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自保险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二年内,投保人与保险人双方未达成恢复合同效力的协议,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十六)保险合同解除的程序

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合同当事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合同。因此,在法律规定和约定的条件下,具有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除合同。但当事人单方依法或依约定解除合同时,应当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解除保险合同的通知,应当作为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凭证。任何一方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单方擅自“解除”合同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及其他法十七)保险合同终止的其他原因

险合同终止除当事双方主动解除外,还有以下法律事实可以导致其效力终止:

保险合同的约定期限届满

保险人履行了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

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或全部损失

《保险法》规定的其他合同终止的原因)财产保险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而被保险人未按合同约定及时通知保险人;)人身保险合同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合同,被保险人自杀的;)人身保险合同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自身伤残或者死亡的。

第四篇:词语释义浅探

词语释义浅探

袁州区竹亭中学

李根元

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纯属个人观点,不全甚至不妥之处可能很多,目的既是希望对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授之以渔,使其在词语释义上有一定的感悟。更是为了和各位评委商榷,以便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讨词语释义的方法。

2、提高学生解题技巧,消除畏惧心理。教学重点,难点:

1、释义方法及解题思维方向

2、学生的领悟及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汉语词汇及语意的丰富性及目前的考试现状引出)

二、词语的意义分类

词语的意义大致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词典义是指字典(词典)中对词语的释义,语境义是指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境义是在词典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所以,只要探讨了词语词典义的释义方法,语境义的释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典义又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

1、本义是词语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2、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产生的意义 如:

1、这是一个实心的铁球。.

2、他是个实心眼的人。.第1句中的“实”是其本义:完全填满,没有空隙。第2句中的“实”是其引申义:实在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如:“殖民者赤裸裸地残酷掠夺”中,“赤裸裸”的意思就是比喻毫无遮盖掩饰(其本义为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本义

词典义

引申义

词义

比喻义

语境义

很多时候,解释词义只解释其本义还不够,还需解释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三、释义方法浅探

(一)、词语词典义的释义方法

1、同义复指

很多并列结构的词语,其并列部分间的词义往往相同或相近,只要领悟其中一部分便可察知其它

如:“深恶痛疾”中“痛”和“疾”都不是“疾病”的意思(很多人可能望文生义,理解为“疾病”,其实,这个词是一个并列结构的词,“痛疾”和“深恶”意义相近,属同义复指现象,具体来讲,“痛”与“深”义近,表程度“很,非常”,“疾”与“恶”义近,有“厌恶,痛恨”的意思,所以,只要领悟了“深恶”的意思,(而这又较“痛疾”更容易领悟),“痛疾”及整个词语的意思(非常厌恶,痛恨)就不难领悟了。

提问:请同学们试着解释“深思熟虑”的意义?

答疑:“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考得很“深”,很“熟”,不难知道,“深”和“熟”都有“周密”的意思。(思考得很周密)

2、词义偏指

有些词语中有两个意义的字(词)连用在一起,但是其意义却侧重于其中一个,古汉语中尤甚。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异同”这个词中“异同”连用,但是却偏重于“异”(不同)的意思。

3、具体分析整个词语来理解其中的某个字、词的意思。

如:“深居简出“,从整个词语来看,有“呆在家里很少出来的意思”,所以“深”不可能是它的本意(距离大),而应该引申为“长期”,“深居”应该是“长期呆在家中”。而不是“住得很深”

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深谋远虑”中“深”和“远”的意义?

答疑:“深谋远虑”,从整个词语来看,“深”和“远”都应该引申为“周密”较妥当,而不应只理解为“深深的、远远的”

4、对整个词语的理解要由其字面义来探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领悟了词语的字面意思(本义)就不难探讨其深层含义(我们在解释词语词典义时,一般要求解释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如:

(1)、“与日俱增”(江西省2001年中考题),从字面来看,是“随着日子一道增长”,由此不难理解其义为“喻不断增长”。

(2)、“虚怀若谷”,从字面上来看,是“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山谷是很宽广的,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那么这词义自然就是“比喻胸怀非常宽广,很谦虚”。

(3)、“凤毛麟角”,字面义“凤凰的毛,麒麟的角” 凤凰和麒麟都是传说中的动物,它们的毛和角自然都是非常稀少而珍贵的,那么这一词语自然可以解释为“比喻稀少而珍贵的东西”。

(4)、“鱼目混珠”,字面义是“用鱼的眼睛混到珍珠里冒充珍珠”,故意把鱼的眼睛放到珍珠里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以假货冒充真货,据此不难得出其比喻义为“比喻以假的冒充真的”。

(5)、“指鹿为马”,字面义为“指着鹿说它是马”,鹿就是鹿,马就是马,把鹿说成是马,显然是颠倒是非黑白。故,此词语的意思为“故意颠倒是非”。(6)、“画蛇添足”,“画了蛇还为它画上足”,蛇本无足,硬要给它画上足,这一举动却是多余的,所以这个词语的意思可理解为“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问:请同学们尝试着解释“龙潭虎穴”的意义

答疑:“龙潭虎穴”,字面义为“龙居的潭,虎居的穴”。龙和虎在人们印象中都是非常凶猛的动物,它们的巢穴肯定是非常凶险的地方,由此也不难知道其意义为“比喻非常凶险的地方”。

5、调整词序

有些词语,文言色彩很浓,释义时要注意调整其语序才好理解。如:“水土不服”其实是“不服水土”。“人何以堪”其实是“人以何堪”。

(二)词语语境义的释义

语境义可以在理解词典义的基础上,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

如:(1)、《太阳黑子》一文中“......(太阳黑子爆发)使大西洋海底电缆罢工......”。

(2)、《雪花赞》一文中“......(雪花)一片,两片......,前赴后继......”。....例(1)中的“罢工”一词的词典义是指“停止工作”,结合本文的内容,这里指“电缆停止工作”,所以,“罢工”在此处的意思(语境义)是指“大西洋海底电缆被太阳黑子能量损坏而无法正常运行”。

例(2)中的“前赴后继”本指“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又跟上来了”。此处指雪花前赴后继,字面理解为“(雪花)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又跟上来了”,也就是“雪花不停的飘落”,所以,其语境义可以解释为“雪花一片接一片,不断的飘落下来”。

又如:江西省某年中考试题中,有一篇介绍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科技说明文,其中有“......构成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词典义本指“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道路”。在本文中,“路”是指抽象的网络,通过的也不是汽车,而是信息,只是信息通过的速度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非常快。故,“高速公路”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语境义)是“能高速且大量通过信息的网络系统”。

四、练习:

1、请同学们试着解释“九牛一毛”“螳臂当车”的词典义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黄山听雨》一文中“......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 ..答题:

1、“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螳臂当车”: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自不量力。

2、饮:①、饮酒

②、品味,欣赏

五、小结

我们这节课初步了解了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明白了语境义是在词典义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生发出来的,共同探讨了释义方法,希望同学们再多加练习,理清了词语释义的答题的思维方向,大家一定可以在考试中信心大增,不再“望词兴叹“了。

六、作业

浅探“口若悬河”、“洪水猛兽”、“枯木逢春”等词的词义

七、板书设计

略(见课件)

第五篇:网络诗歌浅探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5年6月25日

I

网络诗歌的出现,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坛沉寂如死水的画面,逐渐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形式。本文从诗歌文化和传播文化两方面入手,综合大量参考文献,将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进行多方对比,对网络诗歌的特征进行探索,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及研究意义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探讨。互联网为诗歌创作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创作平台,更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多种突破,而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它的变化与创造也是与时俱进的。做为当今中国诗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对网络诗歌特征的审视分析为我们全面准确了解现代社会文学生存样态及文学形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诗歌;特征;传播文化;诗歌文化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poetry breaking the last century in the late 80's poetry of silence such as the stagnant water screen,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poetry.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oetry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tegrated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network poetry and traditional poetry multi contrast,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poetry to explore, and make a certain ext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network poetry.Provided by the Internet for poetic creation is not only an equal and open platform for the creation, i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many kinds of breakthroughs, and poetry as a literary entity it changes and creation is als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As one of the hot topics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research, of poetry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ou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in modern society living state and form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network poetry;the characteristic;the dissemination culture;the poetry culture

目录

要..................................................................................................................II ABSTRACT.........................................................................................................III 目录.......................................................................................................................IV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1123

(一)诗歌文化..........................................(二)传播文化..........................................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5566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二)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参考文献.........................................................................................................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诗歌特征浅探

网络诗歌迅猛发展的原因有许多,网络媒介迅速的崛起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每一种新传播方式的出现,都会对时代发展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为诗歌发展带来的是诗歌的价值模式,思想层次,艺术建构等方面的创新性改变。诗歌作为文学实体存在于文化发展的漫长岁月,然而随着网络的出现与普及其本质也逐渐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演变。传统诗歌创作和发展要受到文化水平,时间空间,身份差距等多方面的制约,而网络诗歌却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消除了文化与公众的界限。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一、中国网络诗歌发展简述

新诗加搭配新媒体机制,冲破创作规矩的网络诗歌自诞生起就一路势不可挡闯入人们视野,到如今更是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网络诗歌出现于诗歌文化的低潮时期,当诗人们陷入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围城之时,互联网技术的到来为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产生突破带来了可能性。一时间网络诗歌引起了学者诗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试图给它做出定义,归纳特征。新事物的诞生在创新之余通常还伴随着许多的不足,在广泛的关注之下这些不足之处自然也被一一罗列出来。从产生到发展,在鼓励与批判中网络诗歌在文学道路上一步步走得更远。

(一)网络诗歌的产生

中国的诗歌曾经走过漫长的辉煌路程,几乎在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可以传世的美妙诗篇。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却遭遇了困境。由于受到西方综合性诗歌写作的影响,一些诗人过分追求现代主义,违背语言逻辑,内容空洞晦涩难懂的诗作大量出现,读者越来越少,出版越来越难。诗歌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被迅速边缘化,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就在诗人和读者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互联网技术来到了中国。

1993年3月25日,诗人诗阳在网络上创作的中文诗歌——《诗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它的出现标志着网络诗歌的诞生。《诗意》(节选):

风一吹来

就成了精致的传说

-它穿过期待 打动我珍藏的化石 一个春天被无限地点燃 而海水依然保持冷的平静 火确认了时刻

唯有生命回到瞬间 年代流亡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血管中 以梦想为理由,我面对温柔的逝水 沉默的词汇

与内心一同沦为理念 „„

诗阳的举动带动了其他还处于观望中的诗人们的创作热情,更多的诗人加入进来,中文网络诗歌迅速崛起。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虚拟空间突破了专业出版的种种限制,展示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无需审阅编辑即可发表自由平台。古往今来,诗歌被人们看成是灵魂的呐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如今的我们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了我们探索文学生活推动诗歌文化发展的的新手段。

(二)网络诗歌定义探索

自从网络诗歌活跃之后,国内文学评论家以及诗人学者们都对网络诗歌现象给与了大量关注。那么网络诗歌的定义,自然就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事实上研究学者们对于这个定义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的。

将目前所存的对于网络诗歌定义的看法总结出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网络诗歌是指在网络上出现的和登载的诗歌。持这种看法的人从本质上将网络文化和诗歌文化区分开来,把网络单纯看成一种传播媒介。网络传播的形式多样,但无论是论坛,网站还是私人博客,只要是通过这种传播媒介发表的诗歌就是网络诗歌。

2.网络诗歌指的是发表于网络上的原创诗歌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很明显是在对第一种定义看法进行完善后得出了结论。这种看法的重点主要落在“原创”上(包含纸媒上曾刊登过的原创诗歌),毕竟仅仅指明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作品,是无法区分作品是由作者所创还是通过电子扫描上网的经典诗歌的。

3.网络诗歌须得是以电脑为创作平台写出来,并且直接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

诗歌作品。此种看法是在第二种看法上又加以细化规定得出,持这种看法的人不认同在纸刊上发表后才传播到网上的作品被纳入网络诗歌范围,他们认为诗歌在纸媒刊登后再放上网络平台,体现不出网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只有作者在电脑上创作并首发的诗歌作品才是由网络直接参与创作的诗歌,也只有这样的诗歌才能被称为网络诗歌。

4.网络诗歌具有超文本链接,是无法离开互联网的,甚至带有多媒体成分以至于不可下载转版的诗歌作品。持这种看法的人并不多,这个观念提出的也是有理有据。它把定义重点落在网络之上,认为网络诗歌是性质独立的文学形态,这些观点有所相似但又各有区分。目前就这四种定义来研究,多数人更倾向于第二、三种说法,但对于最终定义却一直充满争议,无法做出最终决断。

(三)网络诗歌发展现状

1999年,国内第一家中文诗歌网站“界限”创立。到了二十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了中国诗歌最重要的创作平台和传播空间,中国诗歌进入了美国诗人比尔·沃兹沃斯所说的“诗歌普及化发展过程”阶段。

优秀的诗歌论坛中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时常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出现。还有一些中文诗歌论坛创办的时间虽然不长,经验也稍显不足,甚至只是昙花一现,但它们都为网络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贡献。网络诗歌发展的越发热烈壮大,那些曾一度沉寂的诗歌流派也纷纷加入进来,重新集结力量设立论坛板块。诗人们的大量加入在发展了诗歌文化的同时,也使不同的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之间的碰撞愈发激烈,在网络开放的大环境下竟也有三分天下架势。

从近代铺展开来,越到现代网络诗歌对中国诗人的影响越强,大量的诗人和各种派别大量涌现。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花都能一样的芬芳。一些诗派如:“垃圾派”,“口水派”等,这些派别人员构成极为复杂,他们并不特别注重纸质民刊的出版,发展状况也是起伏不定。诗人和诗派的良莠不齐,读者素质的两极分化是制约网络诗歌发展的两大缺陷。

二、网络诗歌特征两大构成要素

作为新诗与网络联姻的产物,网络诗歌带有巨大的生命力,在创作、发表、传播等环节向传统诗歌发出了挑战。网络在改变了传统信息资源和语言环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诗歌的文学本质。

(一)诗歌文化

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下至学语幼童上至耄耋老人,无论文化水平如何都

能张口即来。诗歌文化发展至今,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皆能开出不同的花。最初的以四言诗为主《诗三百》到发展出五言、七言的楚辞,无论是汉代乐府还是魏晋风骨,诗歌一路发展,神采奕奕。诗歌在盛唐臻于鼎盛,以至于说到古诗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唐诗,古代诗歌在人们眼中似乎被打上了唐朝的烙印。在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里,留下的唐诗数以万计,诗风独特,文采斐然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

就像唐诗之于唐朝文化的意义,宋词也是宋代诗歌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代的词人像欧阳修、柳永等都有相当出色的作品。到了元代诗词散曲盛行。明代诗歌杰作寥寥,并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发展和突破。清代诗词流派虽然众多,佼佼者和优秀作品比之其他时代却并不算多,直到清末才有几人略展头角,带出些清新风气。

近现代诗歌,白话诗的发展阶段虽然遭遇了许多阻力,但中国新诗日益完善的形态确实让人感到欢喜。当时的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和徐志摩等人都以极为出色的作品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诗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新事物的渴求和接受能力不断提高,诗歌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叙事诗发展的颇有成就,虽仍是存在创作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缺点,但就发展状况而言也算得上是大丰收。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广泛借鉴中外古今,风格多样,形式也更加自由无拘。70、80年代,朦胧诗和现代派相继出现,诗歌读起来较为晦涩,让人难以理解。而到了90年代新诗发展一度濒临停滞,直到网络传媒出现,为中国新诗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二)传播文化

从纸媒到超链接、多媒体,直到现在的全球网络一体化,传播越来越植根于人们普遍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需要之中,传播文化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关系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公众眼前。推动传播方式革新,有利于加速转变传统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而在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变化的表现主要在于,传播平台的更新。在网络诞生之前,我国传媒内容单一,纸质媒体独霸天下。而当具有全新文体特征的网络诗歌出现之后,不仅将中国新诗带出了困局,还将全世界待到了刚刚踏入新时代的人民大众面前,这是全新形式的传播文化盛行所带来的必然发展。

新型传播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互联网络之前的生活是有多么乏味和单调了。从我们的手机上,电脑上,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信息传播的前沿上。我们关心的大事小情,只要几个按钮就会轻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古代的狼烟报信,飞鸽传书,到现代的全球网络信息化,我们的生活从来都离不开传播。古时候的 “家书抵万金”到了如今只需轻轻几个按键,无论手机还是电脑都可以千里姻缘“一线”牵,传播有的时候真的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如果说,从前人们眼中的传播还是广播,收音机,黑白电视机,还是每天傍晚干巴巴的新闻女声,那么如今的传播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品牌尺寸的手机,电脑,IPad,时刻可见的图文音并茂的时新资讯。传播文化的突破式发展全方位地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三、网络诗歌中诗歌文化的变革

诗歌文化的发展贯穿古今,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形式各异却精彩纷呈的诗歌作品。白话文普及后,白话诗歌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但单说诗歌创新却很是不足。后期受西方诗歌影响,新诗创作在思想上陷入了混沌,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诗坛沉寂的状态直到网络诗歌诞生才被打破,而网络诗歌所带来的文化变革更是令人惊喜的。活跃在屏幕上的诗歌在 “形体”、“精神”和“抒情模式”上展示出了充满生命力的新特征。

(一)形体上的变革

无论中外,诗要有体的文学观念贯穿古今。而网络诗歌却打破了这些约定俗成的约束,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不像是诗的诗。比如《一个人来到纳西》。之所以说它不像是诗,是因为诗歌通篇没有押韵,也没有遵循诗歌体式,只是将一句话拆分成几行。中国的学者诗人早已习惯于“诗要有体”的定律中,所接触的诗歌作品也都是严谨的遵循着格律和体式要求,要改变既有思维着实困难。杨雨教授曾在《网络诗歌论》中分析过,“分行”是诗歌的形式特点之一,即使只是把一句话拆分成几行,那么就形式方面而言它也算是踏入了诗歌的行列。正是这种习以为常,让我们对于诗的界线划分了然于心,以至于即使对于“梨花体”冷嘲热讽,也很难从体制上挑出差错。

1.句式上灵活多变

中国历朝历代的诗坛,“齐言体”占据半壁江山,格律严密整齐是中国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虽然说词的出现打破了齐言体的绝对统治,但长短参差仍会表现出规则的变化。而网络诗歌则不然,它的自由表现之一便是解放了诗歌形体上的约束。如溜溜的这首《日常生活1》: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排泄,再吃„„/这就是每天支撑我又消耗我的/日常生活。全诗都是以用生活口语娓娓道来,不受句式约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人再唠叨一些日常琐事,虽难登大雅却读来格外亲近。

2.结构上突破线性定式

在传统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从创作到定稿再到编辑然后出版都有一条规定好的流水线,然后读者按照页码阅读,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内容。而网络诗歌没有定稿一说,更无不受编辑出版限制,读者可以按自己喜好,随心所欲的创作,阅读。比如,在代橘的原创诗歌《超情书》中,作者在九处内容上设立了超链接,读者可以随意选择读取相应的内容。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读者选择不同的链接便可以获取不同的情境,每个人所见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兴趣点却都有可能在一处获得满足。“超链接抓住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吸引着读者像是寻宝者一般找寻自己想要的阅读情境

(二)精神上的变革

网络诗人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身份不同,但对于诗歌却同样抱有极大热情。他们在网络上写诗更多的是出于对于自身情感的率性宣泄,对于文学方面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以一种回归本真的纯净心态在进行着创作。在网络的虚拟平台上写诗谈诗,寻觅知音同道,网络为那些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又对诗歌抱有极大热情的人们打开了通往诗坛圣殿的大门。

网络诗歌带来的最明显的精神变革体现在它的民主意识上。这个广阔的平台因为自由平等而显得民主,也因此更加吸引默默无闻的诗歌爱好者们在这里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在这里阅历,文化程度,声名都不再是人们判断诗歌好坏的不二准则,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参与创作、发表与传播。这种民主是网络诗歌所独具的致命吸引力,也是网络诗歌活力来源所在。九十年代,诗歌之所以陷入围城,就是因为当时诗人过分追求不知所谓的现代精神,以至于诗歌脱离了人民大众审美。当诗歌再度回归到人民中间,立即再度恢复了活力。

(三)抒情模式的变革

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诗歌的魅力点之一就是以极少的文字承载内容丰富的情感。传统诗歌抒情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网络诗歌扩展了抒情方式范围,在抒情方面做出了创新。

1.冷抒情

所谓冷抒情,要求诗人一方面以冷静的心态,客观的语言地描写外部事物,另一方面巧妙的运用文学艺术手法来表达主观情感。这种“理性客观”与“感性主观”的巧妙融合与对比,犹如被冰雪覆盖住的跃动着的灼灼火焰,这正是冷抒

情的魅力所在。对于读者而言,当洒狗血式的抒情风格诗泛滥成灾,冷抒情的出现顿时给人清风拂面的感觉。诗歌中冷静思考的语言极大地减少了“喊口号”“空抒情”的情况出现,将感性情绪巧妙隐藏在理性文字之中,引导读者反复阅读,深层次感悟。

2.第一次抒情

传统诗歌中“家国人民”这类宏大的意向是非常常见并受欢迎的,但第一次抒情却很排斥这类“大”的意向。一直以来,以“家国人民”为主要抒情名义的诗歌总给人以意义厚重的感觉,但在当代社会人民政治经济生活要求都得到极大满足的背景下,“第一次抒情”却藉由网络诗歌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第一次抒情主张丰富直接的抒情,意向不拘束,力求简洁明朗的宣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诗人写诗旨在宣泄内心情思,看重的是倾诉与倾听,诗歌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典型的“我笔写我心”。对于他们而言,更加需要重视的不是意义的厚重,而是个人情思得到理解和认同。

3.反抒情

“反抒情”在网络诗歌流行开来后,被学者定义成为了一种新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创作的特点很鲜明,粗暴的语言和夸张的方式是它的标志。从一些“反抒情”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反抒情”的特点主要落在“粗暴”二字,对于这一点而言,“莽汉”诗派正是运用“反抒情”的典型。莽汉们站在纯男性的视角切入生活,以男性阳刚坦然的语言方式措辞抒情,运用语言暴力,以至于有人称呼它们为“著名的语言自杀者”。

四、网络诗歌中传播文化的变革

作为网络诗歌的两大构成要素,互联网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编辑出版的壁垒,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进行诗歌创作,随时发表随时评论。诗歌本是精神的宣泄,但是在时代发展中却逐渐变成了文人专利,出版诗歌成了文人学者的文化名片。而当这些诗人一旦思维困顿,诗坛便陷入低迷。网络是一个没有拘束,没有局限的平台,是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种自由开阔,网络引发了全民诗歌的热潮,让诗歌从神坛上走入平民世界。可以说,如果不是网络的及时出现,诗歌想要走出低谷并非易事。诚然,网络这一先进媒体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弊端,但它对诗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网络与诗歌的结合是具有必然性的。

(一)网络传播对于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从古至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都被归于“精英文化”的范畴,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文化水平受到时代局限,传播方式相对落后所导致的。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发展日新月异,大众文化特征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可以说,诗歌文化能够再度兴盛,网络传播功不可没。

普通大众的文化水平在普及义务教育后得到了很大幅度的的提高,许多人都具备了创作诗歌的文化基础,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又使广大民众不必再受制于诗歌创作发表的制约,他们的能力与热情也最终有了用武之地。无论何身份背景,无论创作水平,只要具有一定文化,同时又能够使用相关网络技术,那么就可以创作发表属于自的网络诗歌。在网络世界可以自由发言,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心理,使那些一直受制于出版机制的诗人得到了一个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娱乐的社会,每个人都好像是拥有娱乐精神的表演家,在这个复杂而又精彩的社会里找寻可以娱乐的空间,而网络正如及时雨般将这个空间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诚然,每一种新生事物都会带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网络而言,它的这种自由性就是一把双刃剑。诗人诗作纵然更新不断,质量上却也良莠不齐。但瑕不掩瑜,网络诗歌发展的势头不减,我想这已经很好地说明了它的出现是诗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网络传播方式的优越性

在网络出现之前,无论传统媒体怎样变化,在时间、空间和版面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限制。即使是对于诗人学者而言,编辑出版也是一大关,更遑论文化水平有限的普通民众。一来没有适合的条件出版,二来品读诗作后的看法感想也没有方便的条件与他人交流。所以当网络打破了这些限制,人们创作的条件得到了满足,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即时创作,即时发表,即时评论,网络诗歌不仅打破了冰点,还一路走高。网络诗人们各显其能,呈献出极强个性化的作品。

⒈自由抒写的开放性

网络诗人写作最渴望的便是被倾听,被理解,被认同。他们未必具有最专业的文学素养,但一定是对诗歌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创作功利性色彩很淡,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独立自由的品格。而网络平台的出现,恰到好处的填补了这些业余诗人创作热情有余,但创作途径有限的这一缺陷。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忽略作品发表的复杂过程,自由的进行创作和发表,尽情享受灵魂放松,自由宣泄的快感。

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网络平台的包容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作主体不分身份,不分年龄,全都可以在这个宽广的虚拟平台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全方位包容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千奇百怪的个人趣味,无论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是网络诗歌的鲜明风格之一。正是因为这份包容性,网络诗歌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文学界掀起全民风潮。

⒊即写即发的便捷性

网络诗歌的便捷性是除了公开性以外最受网络诗人所称道的。诗歌在网络上创作,完成后又第一时间发表,除去了复杂的发表门槛限制,即时发表,即时评论。在灵感并发的第一时间创作,在热情高涨的时候得到其它诗歌爱好者的点评,并积极的参与交流分享,这种便捷是任何印刷纸制出版刊物都无法取代的。

⒋探讨交锋的互动性

诗人在网络上创作,探讨,在鼠标与键盘的互动中寻觅知音,在更多的阅读量和点评率中增加互动,得到文学自信。一首诗只要鼠标轻点便可登上公众平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理解发表看法并直接在页面进行点评,而创作者也可以根据评论进一步向读者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或调整写作思路。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创作者的创作质量,也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作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创作,每一个网络诗人都可以既是作者也是读者,还是评论者,都可以在读、写、评的过程中使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⒌传播方式的时效性

不少网络诗人都很喜欢以时事入诗,他们的诗作贴近现实,更加鲜活生动,并且以诗中新闻的时效性反映社会现状和时代发展,使读者在对诗歌印象深刻的同时对社会时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些国家大事往往很容易引起相应主题的诗歌创作,如:百年奥运,汶川地震等。与时事有关的诗歌创作往往很容易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作品可以激发读者对于国家社会大事的关注,更是因为在诗文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的群众对于时事政治的看法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民心。

(三)网络传播方式的弊端

1.诗歌交流娱乐化

据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使用互联网频繁的人群中未成年人占90%左右,事实上,其实早在2010年的网络接触调查中,十岁前接触网络的网民就已经占了半数。网民低龄化倾向一年比一年表现明显,在近几年尤为突出。读者的年龄影响着读者的知识程度、审美水平,而这些又影响着网络诗歌的题材走向。诗歌本就与那些长篇小说不同,内涵意味深的作品很难受到欢迎,以至于娱乐性较强的作品理所当然成为主流。但是这类诗歌的文学价值有限,它依靠大众后现代氛围的狂欢意识和娱乐心态存在,博人一笑品评几句之后就很难发掘出更多的内涵。

2.创作过程随意化

由于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自由,人人都能参与发表评论,所以难以避免的有一些语言垃圾在网络上大量生成。网络所提供的广场式写作,一方面消除了发表门槛,鼓励了诗歌发展,另一方面又纵容了垃圾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作者可以顶着任何名称发表作品,读者也可以顶着任何名称评论,所以作者言语粗俗,读者肆意谩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好好的文学写作和互动欣赏演变成了作者的“即兴随笔”和与读者的互相攻讦。这种网络创作的随意性带来的恶性现象,使网络为诗歌创作带来的便利大打折扣。

3.创作心态浮躁化

现代人说到古人写诗,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炼字了。虽说略有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写诗的慎重与辛苦。若是写个文章更是要“闭门谢客,披阅十载”。而现代社会写作则不然,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浮躁化的商业社会,在这种社会机制下,许多人的积极都表现成为了急功近利式的浮躁。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下就形成了网络诗歌粗制滥造,内容庸俗的现象。追名逐利的作品,违背了文学的本意。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诗歌更是被称为“灵魂的歌唱”,即使是在诗歌最为贴近人民生活的时代,也不该是出于浮躁名利的产物。

4.语言呈现粗鄙化

网络诗歌论坛不间断的刷新与互动,成为了粗鄙诗歌与评论的催化剂。一些人在网络上发布粗劣的诗歌,发表低俗的见解,甚至光明正大地提出“审丑”主张。一时间,低俗粗陋甚至淫秽色情的作品在网络诗歌界刮起了一股歪风,“下

半身写作”泛滥。那些污言秽语狠狠地将精致简练,情感丰富的诗歌踩在了尘埃之中。网络诗歌论坛中的文字垃圾不断堆积,双向互动之下,这种粗俗不堪的文字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污染了大众阅读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

5.文本阅读表面化

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便捷的传播速度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聚一堂,分享交流。网络诗人的文化程度,对于文字和情感的把握和表现力都影响着作品的质量,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诗歌质量的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信息覆盖面之广,流通量之大,为读者在茫茫诗海中找寻精品增加了很大难度。长此以往,读者会更加习惯浮光掠影式的快餐阅读,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浏览。在大量的新鲜诗歌面前,让读者反复咀嚼品读是很难做到的,绝大部分读者都是在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遇到极个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才会停下鼠标慢慢细品,遗憾的是这种作品也并非时常能见到。而仅靠浏览这种快餐阅读方式,是很难让人积累下文学素养的。

三、研究网络诗歌特征的意义

(一)网络诗歌具有一定文学价值

网络诗歌写作在近几年又掀起一阵风潮,年轻的80、90后诗人如李成恩、余幼幼等人发表的作品也频频引起学者们对网络诗歌写作的关注与评论。网络诗歌在令诗坛焕发生机的同时,也为人民大众架起了通往诗歌的桥梁。刨除了狭窄的传统发表机制,诗人群体也迅速壮大了起来。年轻的诗人热衷于用新的的视角,新的思维来看待生活和世界,年纪稍长的诗人则以阅历取胜。思维观念,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为大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这里,只要你的审美水平够高,个性够鲜明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作品要面对的读者是什么身份,多大年岁,你只会看到发表后来自各方的关注和品评。来自不同的领域的不同诗人,用他们的笔描画出他们眼中的世界千面,原汁原味原生态,网络的开放令诗歌与现实紧紧相连。

但是网络诗歌的原生态也为网络诗歌发展埋下了隐患,时代越是发展,这个隐患暴露出来的缺陷越是让人担忧。纸质刊物发表作品难度大,是因为出版过程中的筛选环节很严格,这样一来虽然出版难度加大了,但质量却很有保证。网络平台的自由无拘束让质量上的缺陷难以消除,所以即使网络诗歌发展的欣欣向荣,依旧是有质量问题让人担忧。毕竟,网络只是一种载体,诗歌是要以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

(二)网络诗歌发展趋势总体上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一方土地,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汇聚在这里进行沟通交流。中外诗歌爱好者都可以在论坛上进行创作交流,各种意识形态下的思维模式,文化方式也因此而发生碰撞,融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得以在网络上汇聚,风格各异,异彩纷呈。当然,因网络的自由随意性而产生的网络诗歌垃圾也不在少数,作品下面的评论区也时有污言秽语。这种现象污染了网络诗歌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让网络诗人和读者们十分愤懑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诗歌创作特征?如何提高网络诗歌的品质?毕竟游戏性的作品,缺乏精神内核的作品是无法立足文坛成为经典的。目前,从我们分析的网络诗歌特征来看,有几点趋势是可以把握的。

首先,提升诗歌审美含量。苏格兰批评家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若果说要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所在的时代,那么这个词非“机器”莫属。托马斯所言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为什么这个词不是文明,不是哲学,甚至不是道德,而是机器呢?我们只需设想一下,这个结论不难得到。如果技术层面的价值在网络诗歌中占据了主导,那么诗歌文化就会变成网络传播的附属品,会变成机器制造出的冰冷的文字。提到网络诗歌大家想到的不再是诗歌盛会,而是一场技术游戏。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提高文学审美和文学格调,让人们看到网络诗歌是由先进技术支持的高水平文学盛会,而不是文字支持的技术娱乐。

其次,形体样式创新发展。网络诗歌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出,纯文字作品逐步减少,图文并茂,音文并茂等多媒体立体性形式表达越加频繁。新型诗歌形式不断出现,丰富了诗歌形式的同时却也得到了许多争议。虽然大家更多的提到的是网络为诗歌创作、传播、欣赏和评价机制带来了巨大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体制发展下诗歌的本质产生了微妙的演变。网络的存在,打破了时间空间,民族语言等种种壁垒,这对于“世界大文学”观念的形成是有很大助益的。

网络改变了我们早已习惯的语言环境和欣赏方式,海量的信息资源不断涌入,打破了文化局限,开阔了民众视野。纵观文化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在诗歌文化走入低谷后遇到网络文化,双线并行后又攀上了怎样一个新高度。研究网络诗歌特征,一方面便于我们在进行网络诗歌创作时把握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避开一些创作误区,从而创作出量优质更优的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1] 单波.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J].现代传播,2004,1:10-16 [2] 吴恋.网络诗歌的文体学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1,1:120-121 [3] 杨雨.网络诗歌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4] 孙旭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鲁婉莹.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河南: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翁文娴著.变形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 [7] 熊辉著.外国诗歌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体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 [8] 柏定国著.网络传播与文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9] 曾白云.论新月派的格律诗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76 [10] 张立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1] 蔡爱国.“网络诗歌”的价值重估[J].前沿,2009,4:172-175 [12] 邢芳芳.中国当代网络诗歌抒情模式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 谢向红.网络诗歌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J].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4] 王士强.诗歌民刊与网络诗歌的“崛起”——诗歌传播方式变化之于新世纪诗歌的意义[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5] 宋蓓蓓.回归与超越--网络诗歌的文化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6:78-80 [16] Don Slater.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M].Polity,1,1999,2,11 [17] Roland Barthes.S/Z[M].Farrar Straus & Giroux, 1975.[18] Steven Best PhD, Douglas Kellner.Postmodern Theory[M].The Guilford Press,1991,11,15

下载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探保险合同法的基本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

    中学生法制教育浅探邓小平同志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

    中美企业文化浅探

    中美企业文化浅探作者:邢小丽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中美企业;企业文化论文摘要:本文分别通过对中美两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和特点的比较,探讨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

    高校德育浅探

    高校德育浅探摘要:本文从高校失位的道德教育、“两课”教材教法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德育的现状;同时从质量标准、德育工作队伍、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课......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艺术浅探

    班主任工作艺术浅探一、班主任必须具有的文化修养(一)要有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碰触年轻的心灵。”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教......

    魏书生做人哲学浅探

    魏书生做人哲学浅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要求将会更高,教育的高标准,首先要教师的高素质。教师的素质提高,有一条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如何做人。魏书生同志在做人方面......

    加强税收分析工作浅探

    加强税收分析工作浅探 税收分析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税收管理的枢纽中心,对促进税制完善、加强税收征管、科学合理地运用税收杠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

    三年级习作指导浅探

    三年级习作指导浅探 摘要: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启蒙阶段,习作时,我降低要求,让学生对习作有信心;鼓励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大胆交际,提高口头作文能力;讲究方法,有层次进行习作训练;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