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调研材料(五篇)

时间:2019-05-12 14:2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促进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调研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促进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调研材料》。

第一篇:对促进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调研材料

保险业在我国既是一个老行业又是一个新行业,在鸦片战争前就有保险业的萌芽。现代保险业正式开始于1949年,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使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保险业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力

”,对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比较全面地了解保险业,加深对保险业的认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结合对保险工作实践和我市的实际情况,从年初就着手对保险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材料的积累,注意同有关专业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这篇报告。

一、保险业的基本情况

(一)全球保险市场的现状

1990年全球保费收入1.4万亿美元,2005年3.4万亿美元,实现了年均6.1%的增长速度,增速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保险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进一步加强。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保险业保险密度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1990年人均保险费支出为265.3美元,2005年达到518.5美元,增长近一倍。从保险深度看,1990年,全球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为6.5%,2005年达到了7.52%。

2006年,全球保费收入37230亿美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为22090亿美元,占59%;非寿险保费收入为15140亿美元,占41%。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及韩国的发展,使工业化地区市场占有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92%。西欧作为最大的区域市场,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蓬勃发展,增幅达到了12%;亚洲增幅为3.6%,主要得益于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强劲增长,快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美国市场形势好转,保费增长了4.2%;非洲和中、东欧的保费分别增长了22%和19%。全球非寿险保费收入2006年略有上扬,达到了15140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1.5%。最大的非寿险区域市场——美洲的保费收入增长了1.5%,其中1%来自北美;整个欧洲的增长率为0.5%;亚洲增幅为4.4%。

总的来说,世界保险业发展迅速,在金融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业增长强劲,在国际保险业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另一方面,世界保险业的整体格局尚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总量还较小,工业化国家保险市场虽然已经接近饱和,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但其绝对主导地位并未动摇。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风险不断出现,巨灾风险日益加大,全球保险业面临巨大挑战。

(二)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1、市场主体不断增加。1988年以前,我国保险业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1988年以后,随着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相继成立,保险业市场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有保险公司102家,其中中资公司61家,外资公司4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297家。全国保险从业人员约240万人,其中保险营销员186.5万人,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7.5万人。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量逐步扩大。2002年以来,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4亿元,同比增长14.4%,是2002年的1.8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同比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3592.6亿元,同比增长10.7%;健康意外险保费收入539.4亿元,同比增长19%。2006年,我国保险密度为431.3元,保险深度为2.8%。从保费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近20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保险法规体系日臻完善。1995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2002年,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对该法作了首次修改,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4年,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我国保险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保监会更加重视监管的创新,推出加强依法行政新的监管思路,强调树立市场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寓服务于监管之中。

4、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一方面允许外国公司进来,另一方面意味着国内的公司可以走出去。从1992年美国友邦第一家获准在华营业,一批批国际保险商拿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可证。2004年12月11日,保险业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已结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出安全可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我国任何

地区提供保险服务,除法定保险业务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其他全部业务。截至2006年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3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95家代表处,世界上主要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已经进入我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6家外国保险公司已经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2006年外资保险公司占

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6%,成为促进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中国人保公司、中国人寿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相继在海外上市,实现了我国保险业在海外上市零的突破。

(三)我省保险市场的现状

1、保险业务平稳增长。2006年,全省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35.7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增幅高于上年7.7个百分点。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6.3亿元,同比增长19.8%;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49.4亿元,同比增长13.8%。2006年,全省保险密度为425.6元/人,较上年提高57.1元;保险深度为1.8%。保险业总资产达到839.2亿元,同比增加18.5%。总保费、财险保费、人身险保费均居全国第五位。

2、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截至2007年5月份,山东共有保险公司39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1家,人身保险公司18家。截至2006年底,山东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06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85家,保险经纪公司10家,保险公估公司11家。三是对外开放取得较大突破。截止2006年底,在山东经营的外资保险公司有6家,全部为寿险公司,分别为海尔纽约、中英、首创安泰、信诚、海康、恒安标准,另外还有1家外资公司——中宏人寿在筹建。目前,外资寿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通过直接借鉴国外经验,外资寿险公司在品牌建设、营销渠道、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对山东保险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济南、烟台仍为山东保险业发展中心地区,保费规模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两市保费超过全省的1/4,同时,山东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增长普遍较快。

(四)我市保险市场的现状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险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一直对保险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将保险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列入政府工作日程,为保险业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我市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营造起促进保险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对我市保险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发展。市政府把保险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的通知》,对调动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保险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建立起保险业发展例会制度。市政府每年要至少召开四次保险专题会议,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召开的保险工作会议,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召集,研究上一季度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订下一季度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措施。半年和全年会议由主管市长主持召开。听取保险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促进保险行业发展。三是进行严格考核。参考对工业和银行业的考核办法,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保险业考核办法》,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2、保险市场体系趋于完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在我市落户,市场体系趋于完善。1996年产寿险分业经营前,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家,截至2007年11月底,我市共有19家保险公司。其中,经营财产保险的公司有11家,分别为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天安保险、永安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安邦财险、永诚财险、民安保险;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公司有8家,分别为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合众人寿、太平人寿、民生人寿**营销服务部。县(市、区)级保险机构总数达到80多个,遍布城乡的保险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目前,我市财产保险产品有8大类200多个品种,人身保险产品有3大类262个品种。业务种类增加、服务意识增强,以及承保、理赔等服务环节的便捷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的保险需求。

3、保险业务平稳增长。近几年来,我市保险业务呈现出平稳发展态势,2007年1-11月份,全市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49.9%;人身险保费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7.4%。到11月末,全市保险业共为社会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达950.2亿元,支付各项赔款和保险金4.5亿元。

4、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我市保险业加快改革创新,完善内控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全省、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创新力度大,发展活力强。我市保险部门与综合治理办公室合作,走出了契约式保险联防的新路子。契约式保险联防,就是由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契约式管理为手段,以保险公司为纽带,以村(居)民为投保主体,组织村(居)民参加财产保险,村(居)委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治安防范,保险公司承担家庭财产保险责任的治安防范工作新方法。2006年3月,中央综治办、中国保监会就临清治安保险来我市进行了总结。2006年4月,中国保监会吴定富主席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契约式保险联防作为保险业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的先进事例予以引用,并给予了高度赞扬。二是省委、省政府给予我市保险业更大的支持和信任。在2006年8月召开的全省保险工作电视会议上,省领导对**保险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市政府在全省会议上作了发言。2006年10月,临清市被省政府列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三个试点市之一。三是我市的保险业考核通报制度在全省推广。2006年3月,山东省监管局下发了《关于批转2005年度**保险业发展情况通报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宣传我市的保险业考核通报制度。

二、保险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

国务院2006年6月出台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随着《若干意见》的深入贯彻实施,全社会对保险业更加重视,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运用保险机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我市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保险是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实施经济补偿,能够帮助受灾企业和人民群众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一是刺激消费。保险业的发展有利于稳定人们群众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减少全社会用于预防意外和风险事件的储蓄,扩大居民当期消费,同时保险又可以建立风险分散机制,降低经济活动损失,保障投资收益,促进投资,并且通过积聚资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直接扩大投资,从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保险还可以通过促进消费信贷拉动消费增长。二是支持出口。出口信用保险可以保障出口企业的收益和收汇安全,推动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降低对外贸易和投资风险,从而促进出口。三是增加税收。保险业在为其职工和营销员获取个人劳动收入的同时,还为社会创造了税收。2007年1-11月份,我市保险业各项税收累计达到3000万元,成为我市一个既能为政府带来可观税收,又不存在污染的绿色行业。四是经济补偿。2003年以来,我市保险业累计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4亿元。2006年,全市保险业共发生各类赔付案件40702件,支付各项赔款和保险金3.3亿元。其中,意外险赔付1316件,给付732.1万元;健康险赔付7263件,给付766.8万元;机车险赔付25201件,赔付金额1.5亿元;个险和家财险共赔付2702件,赔付金额1407.7万元;企财险赔付732件,赔付金额2144万元。五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保险业积极参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把发展“三农”保险作为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子女教育保险等业务,为农业发展、农民保障和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服务。如2006年10月,省政府把临清市定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临清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人保财险临清支公司认真组织,广泛发动,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累计承保小麦、玉米80万亩。今年5月,临清遭受风灾,小麦倒伏面积达7000余亩,在麦收期间,又遭受火灾,保险公司及时理赔,使受灾农户得到了230余万元的补偿。今年,冠县又被批准为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至此,全省共有20个试点县(市),我市就占了2个。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减少了农民因自然灾害和意外风险造成的损失,增加了收入。为繁荣猪肉市场,对全市15万头存栏母猪进行了保险,促进了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险是市场化的社会互助机制,通过商业保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家庭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提供养老保险服务,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保险业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保险业与各类具备企业年金运作资格的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积极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保持企业长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如2007年10月,太平洋寿险**中支与**建设银行合作共同推动我市企业年金工作,得到了广大企业的好评。另一方面,通过团体养老保险合同,为有条件的企业提供团体养老保险服务,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险业还以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寿险等方式提供储蓄性的保险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作用。二是提供健康保险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保险业提供的健康保险服务包括医疗、疾病、失能收入损失和长期护理在内的健康保险产品等,其覆盖范围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已经成为我市居民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11月份,我市保险业累计为41万余人次提供了保险金额为163.2亿元的健康保障。三是为低保人群、弱势群体提供保险保障。我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都在100万以上,年创收60多亿元,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多家寿险公司与劳务输出部门合作,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医疗、意外伤害等保险,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三)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平安**”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市保险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技术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保险公司通过与综合治理部门合作,以社区、行政村和保险公司为主体,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探索出了“治安保险”的新路子,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全国得以推广。经过四年实践,我市治安保险的具体形式不断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居民、社区、保险公司、党委政府“四个满意”,群众形象地把它叫做“一天一毛钱、天天保平安”。

(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加就业机会。我市保险业在重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之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全市保险业每年向社会捐款、捐物、赠送保险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款项支出达千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如在2006年的小午言事件中,新华保险**中支为其赠送了“全家福”及个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额达20余万元。今年3月份,家境贫困的**出租车司机崔新雷将乘客不慎遗落的20万元现金“完璧归赵”的事迹感动了水城,中华保险**中支考虑其生活比较困难,赠送给他一份价值1800元的交强险。有的公司组织开展向社会福利院献爱心等活动。保险业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目前,我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一万多人,解决了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就业和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三、当前我市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保险业务发展速度快,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展业、精算、承保、理赔、查勘和投资等环节人才的需求。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我市保险从业人员水平偏低,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0%。随着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多,保险业面临人才储备总量不足、供需失衡、人员频繁流动的问题,给当前发展较快的保险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的新设立的保险公司为了迅速开展业务,以高出市场平均薪酬几倍的条件,诱使保险营销员跳槽,有的甚至会带动一个营销团队集体跳槽。这种不正常竞争行为不但影响了正常的人才供求关系,也使得保险行业诚信度大为降低,不仅对保险公司产生不良影响,也直接损害了客户的正当利益。

(二)不诚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诚信问题是困扰保险业的一道难题。我市在加强诚信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讲诚信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赔难。保险事故发生后,有的保险公司不按合同约定,找出种种理由惜赔、拖赔、欠赔,“承保容易理赔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销售误导。在保险销售环节,故意隐瞒保险合同的重要信息,不充分说明“除外责任”,对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三是弄虚作假。经营不够规范、数据失真、报表不实、赔案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保险产品的创新观念还不够强。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保险行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保险业在个人营销制度、银保合作,以及在分红产品、责任险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业务发展,但总体上看保险业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很多消费者不买保险不是因为没有保险需求,而是市场上没有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有的公司把创新当成总公司的事情,对创新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公司不愿意花气力创新,热衷于跟风,缺乏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发展主要靠分割现有的市场蛋糕,而不是思考怎样把蛋糕做大;有的公司不知道该怎么创新,没有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量,创新脱离实际,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

四、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保险监管机构,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市共有19家市级保险公司,80多家县(市、区)级机构,从业人员达到1万多人。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迫切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但现在只有省级保险监管机构,由于公司众多,人员队伍庞大,监管尚缺乏时效性。为更好的促进我市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建议上级保险监管部门设置市级保险监管机构,以实现对保险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切实加强对保险高管人员管理,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增强对保险监管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监管实效。

(二)完善保险行业协会的职能,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协会是行业的自律组织,其工作职能比较多,范围比较广,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行业形象、市场秩序维护和会员切身利益的维护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工作机制。按照《章程》的规定,充分体现和代表行业的利益,认真贯彻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原则,建立公平、公正、高效、务实的多边协商议事机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的新路子。二是要不断加强协会秘书处的自身建设。保险协会秘书处是日常的工作机构,必须按照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日常管理,保证秘书处的高效率运转。三是要强化服务,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行业协会要面向会员公司,悉心听取行业呼声。对会员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加强人员培训,夯实保险业人才基础。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市保险业发展的瓶颈。按照“提高素质、加强培育、增加储备、规范流动”的思路,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和在职人员教育,坚持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发展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中凝聚人才,建立起发现、培育、使用和引进人才的有效机制,逐步夯实保险业的人才基础。一是推进学习型行业建设。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广泛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全行业深入开展文化讨论,挖掘行业精神,找准行业定位,形成包含“合规、负责、诚信、和谐、合作、共赢”等要素的行业文化理念,通过行业文化建设,形成行业共同价值观。三是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大力培养核保、理赔、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潜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宏观调控为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保险业的组织领导。在新的形势下,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保险工作的领导力度,把保险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予高度重视。将保险业改革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定期听取汇报,帮助解决保险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修改完善**市保险行业暂行考核办法。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使考核办法适应新的形势,促进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统筹规划保险业改革发展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促进保险业发展的合力。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葡萄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为促进我市葡萄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组织部分人员从4月上旬至6月下旬深入珠晖区、蒸湘区、耒阳市、常宁市、衡阳县等县市区调查研究,听取情况汇报,召开专题座谈会,实地考察生产基地。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我市葡萄产业初具规模,栽培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有望发展成我市农业支柱产业。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自1985年初率先在全省引种巨峰葡萄获得成功后,边示范,边推广。九十年代初,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省星火项目奖,葡萄栽培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冬,率先在全省建成千亩连片葡萄示范基地。当时不仅使我市成为中南地区葡萄主产区,也是全国葡萄有名新产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葡萄生产从无到有,面积由少到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现有种植面积3.6万亩,产量4.5万吨,年产值1.2亿元。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基地15处。目前主栽品种有巨峰、红瑞宝、京亚、红地球、美人指、维多利亚、粉红亚都蜜,近年来,引进夏黑、醉金香,也有少量栽培。亩产巨峰系列在1750-XX公斤、红提系列在1500-1750公斤,亩纯收入分别为4000元-5000元、7000-10000元,产品畅销省内外,经济效益好。葡萄已经成为我市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也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二、我市葡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葡萄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总量不大,发展不快,品种单一,水平不高等问题。

面积不大发展慢,现有产区衰退快。市统计局统计,XX年我市葡萄面积3.675万亩,比XX年净增0.66万亩,每年净增葡萄面积在1300多亩。据我省葡萄生产权威人士分析,现在常德、岳阳、XX、株州、益阳、郴州市都比我市发展快,面积比我市多。1999年才开始起步的常德市澧县现有面积2万多亩,江西吉安3.5万亩。而与我市同步发展的广西自治区兴安县现有葡萄面积10万亩,福建省福安市4.5万亩。我市葡萄主产区的珠晖区酃湖葡萄基地,随着我市城市“东拓南移”,酃湖已成为我市规划发展中的武广新城,城市的次中心;衡阳师院、湖南工学院两所高校的入驻,衡州大道修建,加之一些配套项目的落户,已减少葡萄面积3000多亩。随着水电路沟网建设逐步拉开,葡萄面积还面临急剧减少,一部分种植户粗放经营,也造成了果园面积的衰退。

质量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不少种植户普遍存在重产量、轻质量,卫生安全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 淡薄,产地及产品认证少。盲目追求高产,不想修剪枝条,更不愿疏花疏果。葡萄鲜果的品质不平衡,果穗果粒外观不整齐等问题比较突出。外地说我们衡阳的葡萄是“垃圾葡萄”。大部分葡萄采后没有经过分级处理、包装容器不规范,“统装”上市,价格低。品牌建设滞后。缺少品牌策划,葡萄生产快30年了,还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没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果品特征。鲜果甚少包装,缺少文化品味,没有形成产地品牌。

技术设施落后,贮藏加工缺乏。据省内、国内葡萄生产专家介绍,衡阳的葡萄生产曾处于全省领军地位,但在发展中落后了,老品种、老技术、老一套。具体表现在:一是品种单一。巨峰葡萄占80%以上,熟期集中,市场和自然风险同时并存。二是老技术。葡萄经营管理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各自为阵,自我封闭,受困于小农意识,难以接受新生事物,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难以推广和普及。推广多年的果穗套袋技术还只被少数果农接受。江浙一带已在近年成功开展了巨峰葡萄促成栽培,并已大量用于生产;广西的延期栽培,一年两熟已推广上万亩。这两项技术我市还无人尝试,如推广采用这两项技术,我市葡萄采摘期将从6月初到11月底长达6个月之久。三是设施栽培缺乏。巨峰葡萄都是露地栽培,避雨栽培还没有起步,病虫害严重,果品质量低。四是葡萄采后处理水平低。没有产地预冷设备,葡萄 产后不能及时得到保鲜处理,产后贮运销售过程损失较大,销售范围受到制约,葡萄外销半径局限在300公里以内。五是没有果品深加工。我市拥有3.6万亩,4.5万吨葡萄面积和产量,还没有自己加工酿造的葡萄酒和葡萄汁上市场。葡萄酿酒还只是生产者自酿自饮,葡萄其他深加工在我市还无人问津,在这些方面,我们既缺“走出去、请进来”,更缺产学研沟通与结合。

同时,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葡萄生产技术、市场和自然灾害风险还得不到有效缓解。

三、我市发展葡萄产业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较好

我市是全国铁路、公路重要枢纽城市之一,而且高铁在境内有三个到达站,这在全国也实属罕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是名列前茅;水系发达,江河四季通航,机场在建。可以说现在即可通江达海,将来即可直航全国各地,非常适宜发展外销葡萄产业。我市温光资源丰富,光照强、温度高、雨水足、开春早,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方式比XX早成熟7-10天,比江浙早15-20天,比北方早30-50天。就全国而言,能早于我市成熟的广东、海南尚未引种葡萄成功。与我市同为全国早熟产地只有桂北、赣南、闽东北,加上我市面积产量均不足全国的5%。而我市适宜葡萄生产的沙壤土、缓坡红壤面积广阔,发展空间大。

2、产业基础具备,市场前景广阔

我市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有一批掌握葡萄栽培技术的种植户,有一支致力于葡萄技术探索、推广队伍,有一批销售人员,产品有一片稳定市场,及大片亟待开发看好市场等等,均为我市发展大规模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市葡萄外销虽然由于缺乏预冷设施而销售半径不大,但最主要的是没有足够的商品果、优质果供应市场。往南,粤、港、澳在6—7月几乎没有葡萄鲜果,往北,也是一片空白。北方在8—10月能通过预冷将葡萄销往我市,我们就能将鲜果销往北方大中城市。即使将来我市中后期采摘批次鲜果会与江浙等鲜果会合,但我们的优势明显,因为同一品种葡萄早期采摘的品质远差于中后期采摘品质,此时我市的鲜果正是以中后期质优于江浙早中期鲜果。可以说,发展我市及我国早熟区域葡萄,其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3、休闲观光看好,酿酒加工喜人

观光葡萄园的发源地在新疆,发展在全国各地,全国不少葡萄产区都有葡萄节会,都有特色鲜明的葡萄观光沟、观光谷、观光采摘带吸引着大量观光休闲旅游宾客,推动着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它不仅引领着我国观光休闲农业,还被不少城市请进公园,将城市绿地变成绿色产业,还被请上屋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我市葡萄主产区大多处于城镇近郊,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不要费劲 “请”,只要善待之。加之大力发展葡萄酿酒加工,不仅可提高葡萄附加值,还能留住观光休闲客。

四、促进我市葡萄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1、增进共识,加强组织领导

葡萄是高效经济作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我市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要积极发展,要重振衡阳葡萄辉煌,努力把葡萄产业打造成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休闲观光特色产业,市场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力争在“十二五”未期,葡萄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围绕发展目标,搞好区域规划布局,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利用高岸田、天水田、缓坡地,大力发展山地葡萄。要加强对葡萄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市及县、乡成立专门领导班子,把葡萄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办、农业局要具体抓,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技术指导班子,发改委、科技局、科协、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等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配合。

2、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葡萄产业组织化程度

目前我市葡萄生产一般均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多则2—3亩,少则几分地,难以发展。小农户要进入大市场参与竞争困难很大,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提高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农户搞好土地流转,促使葡萄种植向种 植能手、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中,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机制,来引领和推动葡萄产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技术标准、营销等各环节全面实行互助合作,改变目前家家户户都种一点,种不好、管不好、效益低、发展难的局面。要着力加强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搞好行业协会建设,市里要成立葡萄协会,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要成立分会,积极开展技术和产销信息服务,抓好品牌建设,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村葡萄专业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引导他们开展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引导他们以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包装标志和统一的品牌去开拓市场。

3、科技领先,积极开展葡萄产业技术创新

一是要抓培训,不断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要培养一支市、县、乡三级葡萄产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和栽培能手。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开展科技咨询、指导生产,利用科普专栏、墙板等普及葡萄科学栽培知识。二是要全面推行优质栽培。葡萄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优质的葡萄产品不但要有优良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更要符合无公害食品质量要求。要树立优质栽培理念,必须从追求高产转向优质栽培,大力提高鲜果质量。积极推广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控产优质” 的标准化栽培技术,结合我市实际进行再创新。尽快组织开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促进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和无公害。三是要积极发展设施栽培葡萄。设施栽培葡萄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发展很快,已成为南方地区葡萄栽培的新方向。设施栽培可以使葡萄提早成熟或延迟采收,还可以发挥避雨功能。既能减轻葡萄病害,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有利于无公害果品生产;又能抵御暴雨或阴雨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改善座果,提高葡萄品质。要坚持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示范点,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设施栽培葡萄的发展。四是要努力提高葡萄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强贮藏冷链建设。在生产基地设立产品集合点,配备相应的设备,对产品进行预冷,分级、包装、贮存等商品化处理。建立贮存保鲜冷库,延长鲜果供应,调节产期高峰。不断完善和全面推广保鲜剂加预冷、保温车运输的保鲜技术方案。要改进包装,提高商品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五是要努力扩大葡萄文化宣传。为打造葡萄品牌,提升葡萄产业效益,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宣传形式,举办葡萄节、品评会、产销会,葡萄旅游活动等,形成衡阳葡萄浓厚文化氛围。

4、加大投入,为葡萄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葡萄产业既是高效益产业,也是一次性高投入产业,极需在资金投入和扶持上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加大政府对葡萄 产业支持力度。福建、浙江等省将葡萄大棚设施纳入了财政补贴项目,建一亩大棚补助8000元。考虑到我市财力不宽裕的实际,建议市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设立葡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设施栽培补助。建议市政府制订“关于支持葡萄产业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创品牌奖励,设施栽培补助,无公害标准化补助,技术培训投入,专业协会与合作社的优惠政策等等。只有从政策层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才能确保葡萄产业持续发展。要加大其他职能资金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一些涉农资金在葡萄基地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公司、其他经济合作组织投资参与葡萄产业开发。

5、拓展领域,积极发展观光休闲葡萄和葡萄加工

建设葡萄风光带、葡萄观光休闲园,已经成为拓展葡萄产业功能,挖掘效益潜能的发展方向。我市主产区酃湖葡萄基地得天独厚,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为此具体建议有三:一是在我市即将兴建的船山东路酃湖段,北面作为我市葡萄观光采摘风光带建设,取消北面道路绿化,建葡萄长廊柱架定植葡萄,或引葡萄上架。南面作城市建设开发,北面永久性保留葡萄栽培,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毁占葡萄园地,并挂牌明示。把这个特色风光带作为我市新的旅游观光重要景点,当作旅游城市特色名片来打造。二是在有水地段建一个中心景 点即葡萄主题公园,以玻璃做栅面,集不同葡萄品种于一园,让葡萄花果每年在园八个月以上,不仅供休闲观光,还可开展品种试验、品种选育。三是引导民间资金在北面葡萄观光采摘带深处设立葡萄自酿酒家、酒吧、酒庄、酒堡,集餐饮、休闲于一体,吸引宾客,留住宾客,一旦实现,不仅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还可提升我市城市品位,提高我市及我市葡萄知名度,造福于城乡居民。

发展葡萄酒加工生产。在规范管理果农自酿加工行为基础上,积极引进投资者兴建葡萄酒厂,加工增值。

第三篇:对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蔬菜产业大有可为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发展的优势

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

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有成熟的种植技术。我市阳由垸历年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闻名全省的蔬菜种植基地,当地的农民大多是种植蔬菜的行家里手。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市水陆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离金罗火车站仅30公里,水运直通洞庭湖和长江,便于蔬菜的外运外销。

4.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蔬菜与稻谷比,有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两者的成本核算来看,稻谷每亩的生产成本400元,露地蔬菜800元;每亩稻谷净收入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是稻谷的近9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我市澧阳社区菜农宋进宜,一年种蔬菜3亩,年收入就有1万多元。种植蔬菜的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二、取得的成绩

1.蔬菜面积不断扩大,特色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今年,全市种植蔬菜5万多亩,占全市农作物的9%,占经济作物的16%,成为仅次于水稻、油菜的第三大农作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可达1.5亿公斤,总产值将超过2亿元, 将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与2005年相比,面积增加了一倍,总产量将扩大一倍,产值将增加1.3倍。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蔬菜上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我市蔬菜已有55大类,10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生产基地。如白衣的藠头、新洲的辣椒、**街的萝卜等已声名远扬,成为我市蔬菜产业的知名品牌。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当前,蔬菜设施栽培、无公害病虫防治、配方施肥、食用菌液体栽培、破季蔬菜栽培等7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瓜果蔬菜嫁接、组织无土培育、野生蔬菜立体栽培等新技术示范成功。从2006年起,先后引进、推广了春帅丝瓜、以色列硬果蕃茄、蜜本南瓜等蔬菜品种40多个;50%以上的蔬菜品种实现了升级换代,蔬菜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品种体系逐渐优化。同时,我市现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通过验收的达到了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现端倪。近年来,我们通过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发展蔬菜加工项目,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引进发展了绿康食品、大沥环球食品、丰莲食品、金宏菜业、金达食品、蓝筹食品、平和食品、广源蔬菜等蔬菜加工企业,年消化鲜菜6万吨,年加工产品1.1万吨,出口产品0.4万吨,出口创汇达100万美元。

4.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逐步形成。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多个,培养营销大户10多户,年交易量达2万吨,年成交额5000万元左右。今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达120多人,外销蔬菜0.5万多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

第四篇:保险业发展

“保险业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坚持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大做强,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形成与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保险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保险业工作者,我想结合当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战略思维从理论高度把握这一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要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力度与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质量与效益。改革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扬弃。改革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其进程中,必须注意突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合适的时机与推进的节奏。运用这一发展观来审视当前保险业的各项改革活动,关键在于要着力解决束缚保险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这实际上涉及到制度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心在于如何驾驭制度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方之间关系的协调。这里我们仅从企业———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保险业的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那么,实际生活中的保险需求又有哪些特性,保险企业如何应对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这一利益需要?我们知道,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及其最大诚信原则使得满足与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应该成为保险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这就表明,保险业经营改革的重心应该不断下移,下移到市场中最为贴近消费者的层面。因为市场经营中,消费者是市场的核心,保险企业离开了市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保险企业的创新实质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利益的价值。这一思想应深入到保险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保险企业给予消费者的形象与关怀等各项活动中去。明确了这一本质,当前我国保险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举措就知道具体朝向哪些方面去努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协调要义在于“以开放促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践证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水平,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开放带来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之间的互为流动与重组,带来了竞争机制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的自由运营,从而为国内保险业提供了从国外最新理念、先进经验到成熟制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借鉴学习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最早的一块,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我国保险业近二十多年持续以30%以上的速率增长;国内保险监管体系得到初步健全;保险市场的结构与层次日趋合理化;保险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实现了平稳增长;此外,保险业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强大而有效力的积极影响。这一切,既得益于我国保险业自身积累与发展的不懈努力,更是在开放过程中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保险业先进经验、文化与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这种开放的实质便是保险业通过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融合发展来获取自身协调发展的契机。比如自友邦保险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寿险营销员制度后,这一舶来品不但未水土不服,反而为中资公司大力借鉴并因此在国内扎根生芽,迅速扩展与推广,从而有了中国目前100多万寿险营销员大军的壮观规模。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精神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国内保险业应该在开放中切实把握这样几个协调原则:一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这既是履行国民待遇机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要鼓励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与保险业接壤,包括对民营经济提供切实可行的风险保障产品服务以及为民营经济进军保险业切实做好服务指导。二是通过结构调整与政策引导,努力促进外资保险资源流向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地方。诸如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方面就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外资保险资源的流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速我国保险经济资源的协调配置。三是在开放过程中尝试“走出去”战略。可以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保险资源的战略经营,这包括我们可以向与我国文化与传统渊源较深的周边国家进行跨国投资,也包括向发达国家等市场容量巨大、市场细分中可以有我立足之处的地方进行渗透。

三、科学发展观的持续要义在于“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理论上,均衡发展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效果,但在实际中,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对非均衡发展过程进行持续不断地优化调整。就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来说,其非均衡的特征非常明显:比如我们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却不得不面临即将到来的全面开放,因而要与西方发展成熟阶段的对手同台竞技;国内保险监管方式与手段也是传统与现代兼具。解决非均衡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进行持续的结构优化调整。以当前国内保险市场结构层次为例,由于再保险市场滞后发育,这对整体保险市场的风险转移与功能深化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鼓励增加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强化对再保险分保业务的监管。而对于原保险市场来说,其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可能表现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不同种类的经营主体进行分类引导;对于中介市场创新经营模式的鼓励;如何差异化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结构、类型,从而形成以社会需

求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这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持续地结构优化调整,不但让保险市场自身拥有了快速反应机制,而且这一调整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机制通过强有力契合,会进一步引发自我强化的效应,例如保险企业自身可能因此累积并拥有强大的知识基础与发展能力,这样,在企业进一步演化过程中,先前所积累的共同知识架构与基础能力就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前进而形成内生的增长动力与机制。

四、科学发展观的保障要义在于“加强和改善监管促进健康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对保险业的监管在于防范化解风险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这既是监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我国保险监管工作自保监会成立以来,从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与预警系统设计,建立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举措,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保险业的高速、平稳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临近,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保险资本相继涌入,这对我国保险监管事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对外资保险企业的组织、业务、市场行为等方面监管新情况;如何对保险资金的运营进行监管,特别是涉及跨领域投资问题;如何加强与国际保险机构合作,适应不同监管体制与模式下的双边与多边规则的冲突与协调等等。显然,应对前述新背景、新情况,要求我国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切实转变其职能,要把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为此,监管机构就需要切实加强监管的系列基础工作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技术水平提高,强化对市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的有效力度;加大信息发布规范与披露程序,提高保险市场透明度;严格关于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监管与惩处机制;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与手段,建立动态与多维度的监管体系与联合反应机制;这样,通过审慎及时调控市场,防范化解风险。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高屋建瓴,从行业规划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引领制度创新。如果保险监管机构通过职能转变,寓监管于服务当中,并使监管实践的影响与效果深入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这将大大提升保险监管的效率与活力,并最终使防范与化解风险这一管理职责内化为保险市场参与者的一种集体理性与行动。

第五篇: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推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决策的贯彻实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在常委会副主任才殿国带领下,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部分委员及我市从事旅游业发展研究的专家组成调研组,于6 月份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旅游局、香坊区、松北区、通河县等有关部门和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业内人士及企业、部分县(市)负责人座谈会,并对部分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我市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和相关产业日益繁荣,我市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级党委、政府对“冰城夏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本形成了共识,围绕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强化城市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以大产业观发展旅游、大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精品,优化软硬件环境、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措施不断强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步放大,对社会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01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9%,旅游总收入2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相当于全市GDP的8.57%。今年上半年,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性旅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市旅游业仍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哈尔滨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以“夏日圣地”美誉荣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第三名。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是不断突破难点、不断创新进取、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其基本经验是:

1、以政府主导为引擎,牵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我市近年来旅游业之所以发展的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战略制定、宏观发展规划形成、资源整合利用、市场监管服务、政策激励扶持等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上,政府的作为反映比较明显。市政府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召开常务会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建立了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解决旅游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近日将出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促进旅游发展的力度。阿城、宾县、尚志等区县(市)成立了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动“大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政府主导旅游宣传和城市品牌策划,使我市旅游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以强劲营销为重点,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通过媒体宣传与现场推介相结合,电视专题和文艺表演互动、节庆活动同“大篷车”巡游共促等生动多样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力度强、影响广、规模大的旅游促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国内外游客展现哈尔滨冰雪世界、清凉世界,滨水丽都、魅力之都的城市风貌,初步叫响了“冰城夏都”城市品牌。

3、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在做强国际冰雪基地、国际滑雪旅游胜地、国际冰雪主题公园、冰雪文化艺术殿堂等冰雪品牌的同时,结合我市“项目建设年”重点工程的推进,整合夏季旅游资源,着力开发建设 “一江(松花江)、四区(二龙山、平山、帽儿山、亚布力四个休闲度假区)、四文化(金源、欧陆风情、关东、红色旅游文化)”夏都旅游项目,形成了“春、夏、秋、冬”系列特色产品,使哈尔滨的旅游市场不再是“一季”独秀,实现了“四季”特别是冬夏两季的均衡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

4、以战略转型为契机,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探索推行旅行社联合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景区集团化经营模式。建立了我市旅游散客集散中心、信息服务咨询中心,强化对散客的行、游、吃、住服务。培育了亚布力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龙头企业,扩大旅游经济规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使企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提升了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这些基本经验,是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切实可行且十分宝贵的,应当在今后打造“冰城夏都”旅游特色区的进程中一以贯之地推进实施。

二、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面临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处在新的转折时期,市委提出的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平台,提供了难得机遇。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看,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破解和突破。

1、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做大做强的力度不够。由于一些地方对旅游业发展潜力、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和旅游业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认识不足,致使抓旅游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够。引导不力、扶持不够、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旅游资源比较好的地方,无论是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还是在工作措施上,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缺乏长远眼光和宏观视角。旅游景区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上,缺少深度功能开发和形象包装,对于相关资源也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由此造成资源闲置、重复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致使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机构设置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人员配备力量薄弱,旅游产业发展仍处在边缘位置。

2、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是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到位。比如对于旅游宾馆、饭店和旅游区实行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的规定在我市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旅游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不配套。对资源规划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产品宣传推介等的支持措施还不够有力。三是对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瓶颈”问题还未有效破解,投融资渠道不多,环境不够宽松。

3、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要素缺乏有效配置。对区、县旅游资源乃至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意和规划,景点“遍地开花”却往往是“单打独练”,致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景区、景点的深度挖掘开发不够,其服务定位、主题特色及活动内容普遍存在着雷同问题,景区规划建设缺少大策划、大手笔、大投入,整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道路交通服务与旅游线路设置和景区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一些景区、景点的发展。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存在着短腿,尚未完全形成协调配套体系。接待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欠缺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4、现行管理效能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从领导体制上看,我市已建立了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相关部门的职责尚需进一步明晰,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目前存在的旅游规划统筹难,项目实施操作难,综合治理执法难的问题亟待解决。从景区开发、管理看,“肢解”、“割裂”的现象十分突出,条块交错、隶属关系重叠,各自为政、相互制衡失管,致使景区的发展规划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制约了旅游资源统一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

三、加快推进“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把握机遇,在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上形成新共识。从经济发展的基

本面看,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发展趋势向好。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定位,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从市场需求的潜力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旅游需求正在全面释放;从我市旅游业发展态势看,做大做强的氛围越来越浓,发展重点越来越突出,拓展空间越来越大,产业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目标,为我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旅游发展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抓旅游作为兴产业、促就业、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有效推进市委决策部署的实施,创新理念、转变方式、凝心聚力、共谋力为,以思想的大解放、措施的大手笔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2、科学规划,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上形成新格局。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精心组织实施。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规划的修订编制要以“大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加快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实现旅游产业由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发展新思路。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原则,切实提高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三是旅游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要与相关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区域性发展规划相协调。注重规划的特色性、整体性、相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发挥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推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挖掘特色,在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上突出新亮点。一是大力策划打造高品位旅游目的地。以冰雪名城、避暑胜地为品牌理念,下大力气抓城市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策划,打造类似“桂林印象”、“西湖印象”那样的品牌形象,使“冰城夏都”叫响国内外。二是积极推进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历史文化游、都市会展游和乡风民俗游。围绕精品线路,进一步改善旅游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旅游精品线路为依托,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特别是要丰富消夏休闲游的内涵,以满足海内外各类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的跨区域整合,通过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扩大产业效益。三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和文化体验加载到旅游产品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亮点、看点、兴奋点。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使旅游者最大限度享受到文化满足和精神愉悦,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4、完善机制,在培育良性旅游市场上构建新框架。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有关部门要加大国有涉旅企业改革指导工作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组建一批(如太阳岛、亚布力、凤凰山、冰雪大世界景区)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建立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发展资金问题。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服务性项目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广泛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应依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有所增加。三是走旅游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旅行社综合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交通企业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一批既有实力、又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旅游集群。完善融“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旅游

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四是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体育、宗教、餐饮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新途径,努力实现地区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关联产业的协同融合、区域旅游的互动联合,开辟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更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5、强劲营销,在扩张“冰城夏都”城市形象上叫响新品牌。宣传促销是旅游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是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健全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宣传旅游,形成政府推动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开展产品促销互动的强烈氛围。二是加大入境旅游促销。编制入境旅游营销规划,针对海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促销策略,加大入境旅游开发力度,提高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继续发展国内旅游营销。扩大省内外旅游宣传覆盖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网络,大力推介我市旅游产品。通过品牌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营销手段,做活市场、拓展市场,扩大销售,提高效益,进而提升哈尔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加强领导,在推进体制建设上跃进新层次。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建、通力协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旅游产业摆在支柱产业的地位,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目标考核,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建立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组建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推进“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建设的工作机构,专题研究解决发展中需要统筹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形成推进目标落实部门联合互动机制。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工作任务重的区、县(市),要建立与旅游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配备得力的干部推进工作。三是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具体扶持措施,出台对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旅游企业奖励的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府资金宏观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四是优化旅游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市场运营规律,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管理”的旅游管理新格局,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下载对促进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调研材料(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促进我市保险业发展的调研材料(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市行业协会商会促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行业协会商会促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行业协会商会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优化市场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委政研室对......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0/8/17 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2010年工作安排,教文卫体委员会于4月至5 月......

    对促进审计工作发展的调研分析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

    对我市循环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合集)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省中部,地处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交通方便,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医药和建材生产基地。辖五区三县......

    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意见

    益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我市保险业发展的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大通湖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发展保险业,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

    对我市行业协会情况调研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加快,经济运行方式将全面与国际接轨,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一些政府、......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

    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互联网络处理日常的业务、交易,即与供应商、顾客、银行、分销商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日常联系。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市建设五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