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汇报
课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阶
段性汇报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讨论和争议很多,关键在于信息技术课的定位、模式、教学质量的判定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几个方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单位或个人将此列于课题研究,只是在某个方面进行一些局部的探索。
2、选题的意义: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相应成为教育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信息教育学科集实践性、应用性、知识性、技术性为一体,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由此,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该课题首先要解决一个信息技术课的定位问题,一要统一目标,即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归类,以便于实际教学中进行跟踪与评价。二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多样化,可以采取即时评价、短期评价,也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其他任课教师参与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的评价。
3、研究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关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课将何去何从,有一个较为客观的看法,是逐渐削弱学科的特点,依附于其他学科,还是赋予其新内容和新任务。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统一认识,即对信息技术课的定位达成共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即时评价、近期评价、多方面参与的评价方式,从而引导信息技术课向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的方向发展。
2、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课的定位:
(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3)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
(4)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如何评价:
(5)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评价:
(6)信息技术课如何服务于其他学科?
(7)该课题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有何意义。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将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如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的多方面探索等,教学质量的定位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即时评价,更延伸到学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局限于任课教师,而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其他任课教师评等多种途径,同时还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对其他学科的作用以及该课题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上等多方面加以关注和研究,这是目前国内学者对该问题不曾考虑或研究的。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首选确定课题研究的成员,召开课题组会议,共同讨论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主要研究目标确定各成员研究的主要模块,如教学模式的研究、灵活多样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等,分配研究任务,定期召开课题碰头会,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修改。
2、研究方法
专家指导:聘请课题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和修正
讨论座谈:进行学生座谈和教师座谈,主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及教师对各教学模式的观点
实践探索:根据初中2个年级进行分段、分层实验
对比研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学生)与不参与课题实验的学生进行对比。
3、技术路线
参与本次研究的课题组成员大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有的是多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有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推动者,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更具有发言权。另外,荔城区10所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中有一定的成果,相信完全有能力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4、实施步骤
(1)学科理念的定位
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于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演示、讲解模式、练习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等等,关键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模式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考核标准可按等级划分学习成绩水平:
一、基本知识可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对基本知识达到了解水平层次的要求是,能够记住或复述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对基本知识达到理解水平层次的要求是,对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达,判断或直接运用。对基本知识达到运用水平层次的要求是,能用新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
二、基本技能可分为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个层次。对基本技能达到初步学会水平层次的要求是,能进行速度较慢的上机操作(允许有若干错误)、对基本技能达到学会水平层次的要求是,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对基本技能达到比较熟练水平层次的要求是,能进行水平较高的、熟练的操作。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软件的使用时,可以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对于一些需要采集较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作品,可以由学生结组完成,完成后由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交流,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并注意鼓励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及个性化的发展;在学习完WORD及EXCEL一类软件后,可以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由教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并限定时间完成。例如,要求每位学生用WORD软件打印一篇文章,限定排版要求,尽量在测试要求中包括WORD中学过的大部分文字处理功能,完成后由教师当堂给分。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 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
(4)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特点,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例如,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制作一个“宇宙探索”的POWERPOINT幻灯片。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完成了课堂要求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地理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全过程,促使信息教育课程走上良性教育循环轨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关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课将何去何从,有一个较为客观的看法,是逐渐削弱学科的特点,依附于其他学科还是赋予其新内容和新任务。
四.研究过程
过程一
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汇报
蔡智星
过程二
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研究
课题汇报
沈融
过程三
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课题汇报
蔡智星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情况及成效
1、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探索信息技术课有效的教学模式。
根据区里所辖10余所学校均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情况,我们根据年级、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研讨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研究,集体备课,开展多种形式和模式的教学探索,并进行教师学生问卷,探索信息技术课有效的教学模式。
2、定期开展学科主题研讨沙龙活动,让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沧浪区信息技术学科组织本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带头人参加国家级“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价的研究》研讨活动,旨为提高全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本次活动还对各辅导区的中心组成员布置了后续的任务,各中心组成员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组织各辅导区就《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价的研究》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定期对全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展示汇报活动。
3、发动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的新教材培训和新课标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和体会,并定期开展新教材使用的研讨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鼓励他们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增删节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基于教材与不拘泥于教材,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从而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能力。
4、对部分家长和学生开展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愿望。
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对象是学生,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的评价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和家
长,为此,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及时对家长和学生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六、下阶段打算
1、及时整理相关材料,形成系统资料
2、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研讨和交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使研究正常进行下去;
3、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第二篇: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 上一篇下一篇 2009年06月11日 10点06分|(分类:信息技术教学)作为新出现的信息技术课,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有些共性的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因此评价信息技术课,要照顾到共性与特性。
共性方面: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特性方面:信息技术属于技术,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具体知识的运用,要掌握操作本领。人们掌握一门新技术,要经历入门—逐渐熟悉—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同样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同,教师要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过程。
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终身成长考虑,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以往人们最关心的),而且要关心学生如何学会的(关注学习方法和过程)。
入门阶段,教师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上。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制定和督促执行必要的纪律。教师要认真,不随便。把学生对计算机这个新事物的好奇逐步引导到正确的学习、练习中来。中小学生自制力差,教师要反复强调,解释,培养良好的习惯(爱护设备、爱护环境、遵守纪律、牢记规定)。让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要尽量简单容易。学生通过模仿,逐渐认识计算机,消除神秘感,产生成功感,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当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并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后,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能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不要再演示。教师不厌其烦地演示简单的操作,然后让学生简单模仿,在入门阶段可以采用,经历了入门阶段后,再这样做,对学生学习不会有什么帮助。教师的演示要放在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操作或新的操作技巧,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巩固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开始就要有准备,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演示讲解内容上,数量逐渐减少,要求学生探索,自学的逐渐增加;在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上,开始让学生自学比较容易的内容,逐渐增加让学生自学的困难。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差异,确定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或分成学习小组,互相学习。
问题的设计和提问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师生交互方式。教师教学目标不同,教学主导思想不同,问题的设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多少也不同。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并学会深入掌握技术的方法为主要课程目标。问题的类型应该主要包括记忆类、操作类和探索学习类,记忆类问题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必须牢记的知识、操作要领、快捷方式等;操作类问题指操作方法和技巧;探索类问题是指为学生设置疑问,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或合作)探索、常识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三种问题各有其作用,不能简单说哪个最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和教师的教学主旨,灵活使用不同的问题;其次,提问的设计还要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在入门阶段,学生对新知识了解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围绕需要记忆的内容。当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习了简单操作后,可以适当增加操作类和探索类问题,而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要领,具备了探索能力时,教师就要多设计探索类问题。那种不考虑学生情况,不注意教学阶段,不注意学习内容,随意提问无关问题或以“满堂问”替代“满堂灌”的提问式教学,表面看似“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其实剥夺了学生大量的操作练习机会,而这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索能力的最好方式和途径。我的意见,如果在计算机房上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独
立操作计算机的时间应该占四分之三以上,让学生守着打开的计算机,不让操作,学生会怎样考虑?(还不要说空耗的资源和计算机对学生的伤害)。对于那些不需要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够掌握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计算机房面对打开的计算机。
练习和作业的布置。信息技术作业练习有别于语文、数学和其他学科。应该以掌握、巩固操作技能为中心。作业要考虑到教学阶段和学生差异两个方面。入门阶段,练习作业的内容一般以模仿为主;以后逐渐增加教师提供原则,学生自主设计或合作完成的作业。入门阶段要求要尽量统一,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之间的差异凸显,教师要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可以布置两种或以上作业,其中基本作业(最低要求),为必须掌握的操作练习。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又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发挥更大的创造性。小组合作学习。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是学校要培养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课同样有此责任。教师要适当组织学生,利用优生,发挥生生互教、优生代替教师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好方式,但又不是唯一的好方式,不要不分学习阶段和内容,长期固定采用小组合作,其次,小组合作要避免“能者多劳”,别人看热闹的现象。如果组织指导不当,就难免出现越不会的,越不愿做的现象,这只能加速“两极分化”,失去了团结互助的小组学习本意。小组学习应该建立在个人独立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并最终以促进个人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用积极的作品评价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信息技术是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是科技与人文的综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评价时不仅注意到具体技术的应用,还注意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生活社会常识,美学的综合运用,注意其他学科知识的运用。不注意到这些,就会走向单纯技术的道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集体的和谐发展,评价要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挑剔,不能用刻薄的语言对待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评判式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尤其在入门阶段和对待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评价是为了发展,为了进步。即使是对待优秀学生,或完成了入门阶段后,评价原则依然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教学是教师敬业精神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敬业要表现在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为最高原则。任何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言行都不应该出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认真地思考。学习新知识,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思考自己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发展自己,完善自我。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评价方案
东瓜中心完小2013—2014年信息技术课评价方案(3~4年级)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合理、客观、正确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逐步建立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规定的教学评价的原则:“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结合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编写的《新刚要云南省实验教材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我对信息技术学科实施的评价方案如下:
一、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方法
(一)情感态度(平时评价)----评定方法
总分100分,基本分20分,没有达到或违反下列项目,不加分和扣分。在此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加分和扣分。
学习习惯 :
1、无故迟到或缺课(-1~-2)
2、上课无故讲话、大声喧哗,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纪律(-1~-3)
3、捣乱影响他人上课学习的(-1~-2)
4、擅自玩游戏或做学习任务以外的事(-1~-3)
5、删除或擅自偷看、修改他人文件,侵犯他人隐私(-1~-5)
6、故意破坏机房设备或窃取学校财产(-1~-5)
7、故意使机房机器感染病毒(-1~-2)
8、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校获奖(1~3)在区或区级以上获奖(2~6)
9、课后帮助整理机房(1~3)
10、上课发言特别精彩(1~3)自主学习:
11、上课不带应带的学具的(如:教材)(-1~-2)
12、不完成布置的作业和任务的(-1~-2)
13、课堂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有深度有价值的(1~2)
14、每次自觉预习教材知识,表现突出(1~2)
15、对信息技术有深厚兴趣,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兴趣活动(1~2)
16、课外认真学习并取得一得成果,创作的作品有创意和有突破的(1~2)合作学习:
17、主动帮助他人学习的,辅导他人上机的(1~2)
18、自觉维护课堂纪律,经常帮助他人改正缺点(1~2)
19、在合作小组中,能够起领导组织作用,表现突出(1~2)20、在学习中自高自大,讽刺挖苦他人的(-1~-2)
21、在合作小组中不与其他人配合,表现极差(-1~-2)
22、认真填写上机使用记录表。(2 ~5)
每个人基本分均为15,因此在态度情感评价时,只记录加分和扣分情况,在基本分的基础上增减,超过20以20计算地,低于0以0计算(扣分分数记录为负值)
(二)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评价
这里的评价可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指在平时上课中学生完成的作品;学期结束时,安排学生完成一件绘画作品、幻灯片三张和自己写得较好的作文用拼音输入法录入电脑并保存,要求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内容充实、技术性艺术性强。
1、交作业两份,作为基础成绩。
2、平时表现成绩。
3、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在一节课里完成一件绘画作品、幻灯片三张和一篇文章的排版。
本次考试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在学分认定中所占比例为5:5,其中过程性评价由各自独立操作,终结性评价全校统一进行,实行等级评价:85分以上为A等(优秀),84-75分为B等(良好),74-60分为C等(及格),59分以下为D等(不及格)。
第四篇: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与评价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与评价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我们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掌握信息技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知识,有利于他们在网络时代的综合发展,对他们的未来大有进益。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由于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不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与问题,这就使得加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评价,有效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有关部门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我国的许多初中学校都展开了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且初具成效。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信息技术课的课程配置、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都出现了与教育目标脱节的情况,严重限制了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本文笔者就根据自己对农村具体教育情况的了解、结合多年以来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为加强农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评价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在指导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看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育现状
1.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由于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义务教育的考试科目,在农村的初中普遍存在不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情况。农村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被重视,学生无法受到专业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在教室里上的,教师讲几分钟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然后就把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习,这样的课程基本上毫无实际效能。
2.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不高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的限制,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优先选择去城市教学,这就使得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严重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素养,就很难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和针对性的教学,使得课程的实效性大大降低。然而,很多农村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都被称呼为“电脑老师”,他们只能教学生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却不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
3.硬件设施不完善
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又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硬件设施不完善,设备跟不上,导致课程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农村学校资金力量的不足,学校往往只有一个机房,只能容纳很少部分的学生同时上课,另外,学校机房所配备的计算机等设备也不够先进,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教学。
二、探讨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与评价的策略
1.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看到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缩小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更加深远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化和系统化,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计算机操作问题。
2.加强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要加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评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很深奥很复杂的学科,在这样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素质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高深复杂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座谈会,让教师汲取经验并且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另外,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3.完善新建设施
硬件设施是开展信息技术课实践教学的物质载体,如果硬件设施跟不上,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会变成空谈,实际应用价值很低,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设备基础。学校要为信息技术教学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专业的信息技术授课教室,保证计算机能够满足足够的学生同时上课,并且设备的专业性能够符合更深层次的教学需要。
总而言之,在信息和网络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具备信息技术方面专业素养的学生是不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而由于农村在经济和发展上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使得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端正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温发军.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6(1).[2]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2013(2).编辑 谢尾合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例研究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信息技术课例研究计划
信息技术课例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例研究,促进老教师转变观念,新教师快速成熟;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统一,提高教学有效性,真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团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的提升。
在这期的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信息技术组就专门针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把分析学生自主性的激发和主动性的发挥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在教学思想上给予重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当前学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学习任务,从教学方法给予体现,并有具体合适的可选方案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活动主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活动时间】
2013年3月
【活动地点】
教学楼三楼机房
【参加人员】
信息技术组:史晓旭、徐军、王磊、曹琳、李珍珍
【活动安排】
交流的课例包括如下内容:
(1)整体构思:该课例研究的目的、意义、操作思路与流程。
(2)教学设计:围绕主题改进教学设计或多个教学设计的比较。
(3)课堂实施及观察:聚焦主题的课堂实施步骤及观课情况。
(4)课后反思与交流:着眼于问题解决的交流与互动情况。
(5)后续跟进:问题的解决与行为跟进情况。
(6)形成报告: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及扼要的内容。
【具体上课人员】
王磊,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