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依法治国》

时间:2019-05-12 14:0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课《依法治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课《依法治国》》。

第一篇:第八课《依法治国》

第八课《依法治国》

第一课时《从行政诉讼说起》

知识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理解其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行政诉讼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了解行政诉讼的基础上提升法律意识

一、导入:讲述电影《秋菊打官司》情节,导入课题。

二、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

1、实行《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制定《行政诉讼法》的目的:

3、《行政诉讼法》的宪法依据: :

三、组内交流:

1、教材P88设计问题。

2、近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增多说明了什么?

四、教师点拨:

近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增多说明的道理。(或:依法治国为什么要从行政诉讼说起?)

五、巩固练习: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在我国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依法治国B、以德治国C、以人为本D、依法行政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这说明()

A、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

B、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C、公民有状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3、完成《优化设计》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谁都大不过法律》

一、导入:“民告官”案件的增多说明了我国选择并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这在旧中国,在封建社会

是不可想象的。

二、自学教材P90——91,梳理基础知识

1、法治是指:

2、人治是指:

3、划分法治和人治的最根本标志是:“权大”还是“法大”的辩论。主题:“权大”还是“法大”

二、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

1、依法治国的主体:

2、依法治国的目的: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依法治国的核心:

5、依法治国的实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6、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依法治国的要求:(1)基本要求:

①国家——————(立法)————有法————是依法治国的②公民——————()————有法————是依法治国的③执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④司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2)其它要求:

①(国家)进一步完善,加强工作,充分发挥和 的作用。

②(公民)不断提高,形成人人、、、三、教师点拨: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公民行使监督权(或建议权)的方式

四、巩固练习:

1、2010年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用半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专项行动。会议要求: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大案要案。这一要求主要体现了依法治国要做到()①有法可依 ②有法必依 ③执法必严 ④违法必究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厦门在市政府网站开设“评议机关互动平台”,市民可上网投票,表达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是否满意。政府此项举措保障了公民的()A、选举权B、监督权C、决策权 D、管理权

3、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有()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②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③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④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4、2011年5月17日,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犯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6个月。这是因醉驾而获刑的第一位名人。说明实施依法治国,就必须做到()

A、有法可依B、以德治国C、依法行政D、违法必究

5、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

B、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D、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6、2009年6月开始,重庆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据统计,重庆市公安机关共打掉14个涉黑涉恶团伙,67名“黑老大”落网,10名厅级官员落马。这表明()

A、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关键B、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C、只要打击违法犯罪就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D、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我国打击黑恶势力以及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②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正气,惩治邪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④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近年来高官犯罪屡见不鲜,请你为清除黑恶腐败势力出几个好点子。

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廉洁从政意识,增强法纪观念;③人人都要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④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法规教育,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⑤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果你发现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现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举报?

①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②向新闻媒体举报;③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④亲自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等,第三课时《喜中有忧》

一、自学教材,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

1、我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教材上相应地方做上记号)

2、针对我国依法治国道路存在的问题,请提出合理化解决建议,并写在教材上。

3、讨论完成教材P94、95留白问题,并将答案写在教材上。

第四课时《我们共同的责任》

知识目标:认识依法治国需要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参与 能力目标:明确我们的责任,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用实际行动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一、自学教材,梳理基础知识

1、依法治国为什么需要各级国家机关的参与?(1)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也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的参与。(2)国家机关是法律的。一方面,国家机关承担起依法治国的责任是依法治国的;另一方面,国家机关的对老百姓起着作用。没有各级国家机关的参与,依法治国就成了一句空话。

2、依法治国为什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

(1)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和国家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没有各级国家机关的参与,依

法治国就成了一句空话。(2)依法治国与老百姓关系密切。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依法治国就

是,也是的。(3)依法治国要想搞好,人民应该参与到和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依法治国才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大有希望。

3、依法治国还需要有

4、依法治国对我们的要求:

5、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扩大,更好地保障人民;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和构建社会。

二、组内交流:

1、教材P97留白问题

2、推进依法治国,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三、教师点拨:

推进依法治国,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四、巩固练习:

1、2010年12月4日是全国第十个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为此,我们每个公民必须()

A、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能有法可依B、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增强执法监督的公平公正 C、加大依法办事力度,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

D、认真学法、用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贡献

2、在2009年社会热点事件中,出现“躲猫猫”、“钓鱼执法”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词,这词汇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网络民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监督力量。由此可见,我国()A、公民通过网络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B、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解决一切问题C、已经建立起最为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 D、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利

3、“缺少有力的监督,权力就可能会被滥用”这句话表明()

A、有了监督,权力就一定不会被滥用B、加强监督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 C、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我们监督D、监督应该是监督机关的事,与我们无关

4、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已经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的阶段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丰硕C、已完全做到了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

5、为了加强法制宣传,某校九年级同学准备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举办一次宣传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学们分成了几个活动小组,请你也参与并完成:(1)策划组:请你结合学校实际为本次宣传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2)宣传组: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3)建议组:为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提几条可行的建议

第二篇:第八课 依法治国习题

第八课依法治国

第1课时 从行政诉讼说起

1、行政诉讼的实施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方略()

A.以德治国B.依法治国C.依法救国D.依法行政

2、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3、我国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有利于()

①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②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③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依法行使职权④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随意行使职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右图漫画中反映的“民告官”属于()

A.民事诉讼B.刑事诉讼C.行政诉讼D.经济诉讼5、2010年6月8日《法制日报》报道,广州市两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行政案件基本上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率;案件类型也逐步增多,尤其是交通运输管理、规划、土地、房屋拆迁、社保等成为行政争议中的热点问题。

上述现象表明()

A.我国社会治安越来越差B.我国官员基本上不能做到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D.我国公民的素质在降低

6、央视《今日说法》曾报道这样一个案例,西安市的人力三轮车夫吕福山因违章被交警部门没收了三轮车。但是吕福山认为交警的这种处罚方式不合理,在几次要车不成的情况下,他将西安市交警支队一大队告上了法庭,请求要回他的三轮车,最终收到了胜诉的终审判决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该诉讼属于什么诉讼?

(2)吕福山为什么可以将西安市交警支队一大队告上法庭?

(3)此案例说明了什么?

第2课时谁都大不过法律

1、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根本标志,就是看在法律与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

A.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臣服于个人意志

B.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情感还是臣服于个人情感

C.法律的权威是否与个人的意志相统一

D.法律的意志是否服从于个人的意志

2、依法治国的“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下列影响依法治国的行为有()

①朝令夕改②以权代法③以言代法④专制、独裁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

A.前提条件B.中心环节C.关键D.重要保证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法可依②有法必依③执法必严④违法必究⑤依宪治国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

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

①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②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③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④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法治轨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在思想政治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寓意深刻的“不等式”,如:

(1)宪法>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该不等式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什么观点?

(2)请判断:是“法>权”,还是“权>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3)请说明:是“法治>人治”,还是“人治>法治”?并简要说明划分的最根本标志是什么?

第3课时喜中有优我们共同的责任1、2009年4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台州分行行长、党委书记蒋达强被监察机关刑事拘留,检察机关透露,蒋达强被刑拘是因为他涉嫌受贿。而蒋达强被刑拘,也和原台州国土资源局局长刘长春,原台州路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郑敏华;原时间集团副总裁、江西时间控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梁惠群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

①坚持依法治国战略②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监督机制③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提高工资,杜绝腐败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意义重大。表现在()

①会影响到依法治国的大局②不能依法行政是导致我国贪污、腐败现象存在的根源③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④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某县公安局为增加收入,招募民警在某国道上设卡收费。这样做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主要说明()

A.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B.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C.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D.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4、依法治国需要国家机关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机关是法律的制定者,但不是执行者

B.国家机关是法律的执行者,但不是监督者

C.国家机关是法律的执行者,但不是制定者

D.国家机关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

5、下面既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内容的是 ①学习法律知识②树立法律意识③依法规范我们的行为④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6、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下列事件,请选择其中的两件事说出正确的做法,并指出相应理由。

(1)情景一:你发现有人参与“六合彩”等赌博活动。

正确做法:

理由:

(2)情景二:你同班的一位同学中途辍学打工。

正确做法:

理由:

(3)情景三:在饭馆消费。服务员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多打折,这样你得实惠我也少交税。”

正确做法:

理由:

第九课人民代表的责任

第1课时人民代表人民选

1、我国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

A.言论自由B.人身自由权利C.批评建议权D.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下列对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②我国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③我国公民作为社会主人的基本标志④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选举人对代表候选人可以

①投赞成票②投反对票③另选其他任何选民④弃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这里的选举权是指()

A.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司法机关的代表

B.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

C.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

D.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检察机关的代表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神圣的政治权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在直接选举中,选民依法参加选举,对人民代表候选人只能投赞成票

B.在直接选举中,选民依法参加选举,不可以弃权

C.在直接选举中,选民依法参加选举,不可以投反对票

D.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剥夺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学了“人民代表人民选”这一课后,小明同学给你提出了几个问题,请你回答:

(1)人民代表的选举程序是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实行直接选举,一般包括哪几个程序?

→→→→

(2)在我国人民对国家的管理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第2课时人民代表为人民

1、右面漫画《刘老根下基层》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我国的主人

②人民代表要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③人民代表履行职责,充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意,准确反映民意④人民代表只需要

听取人民的意见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③

2、许多人大代表就这一问题提出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的建议。人大代表这样做是在行使()

A.选举权B.提案权C.质询权D.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权

3、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是群众较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下面的活动中属于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进行的是()

①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②向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述职③选举一府两院领导人④制定法律法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活动,也是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方面之一,这一时期的法定义务主要有()

①同选民或原选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②协助本级人民政府推行工作③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④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5、某市在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时,一改过去预先通知、部门准备、组织视察、提出建议的套路,视察前不打招呼,视察中不按安排好的路线走,而是直接接触基层群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做法()

A.有利于人大代表真正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B.损害了人大代表的威信

C.使人大代表听不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D.不能引起被视察单位的重视

6、请你简述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的活动,并总结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哪些法定权利。

第3课时假如我是人民代表

1、下面的活动中,是人民代表要做的有()

①领导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②调查民意,搜集信息③写议案、提建议④向选民述职,汇报当选期间的工作情况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过去有的人大代表当“哑巴代表”——有口不能说;当“丫环代表”——当家不敢作主;当“举手代表”——与台上保持高度一致,现在懂得了真正做个人大代表,必须为百姓谋福利,当好百姓的代理人。这反映了()

A.人民代表的地位不断提高B.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善

C.人民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D.人民代表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3、“代表代表,权力不小,依法履职,各方叫好。”这一顺口溜表达了群众对人大代表的信任。这说明()

A.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能正确表达和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B.在我国,人民代表统一行使全部国家权力

C.人大代表都能够代表人民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D.人民代表是国家最高权利的统治者

4、小明以“假如我是人民代表”为主题进行演讲,你认为下面他的哪句话有错误()

A.“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我背后的人民”

B.“虽然今天我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代表,成为了一位官员,但我决不脱离人民群众”

C.“我会珍惜人民代表这个神圣的称谓,履行自己的职责”

D.“我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代表人民更好地行使权力”

5、一位代表说得好:“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作为人民代表,不能只是张张口、举举手。”这位代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民代表应该

A.履行政府赋予的权利和义务B.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C.直接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D.直接行使最高国家权力

6、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隆重举行,数千名代表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两部法律等内容。

如果你是一名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之中、之后,你应该做些什么?

第三篇:九年级第八课依法治国导读

九年级

第八课

依法治国

东方二中

陈志君

一、请你选择

▲单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题意的,请将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由此看出()A.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措施 B.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D.法律可使人人得到好处

2.2011年10月27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发表。白皮书指出,截止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表明

()A.我国公民权利得到有效司法保障 B.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C.依法治国的方略得到全面贯彻 D.依法治国的前提已经完备

3.2011年是实施“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联合办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认真开展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2011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六五”普法宣传()A.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B.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C.可以有效杜绝违法犯罪 D.为依法治国提供前提

4.2011年7月23日,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至此,因走私犯罪逃离中国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走私犯罪分子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告诉我们()①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②犯罪分子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我国维护法律尊严、惩治刑事犯罪的态度和决心 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1年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1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中国首善曹德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醉驾入刑”推动律师施杰等入选2011法治人物,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利于()①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②促进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③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④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从“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我们认识到()①“人治”即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同“法治”相对立

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决反对上述滥用权力的行为

③“人治”轻视法律,不依法办事,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出现上述现象无可厚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的主体应是()A.中国共产党 B.党和国家领导人 C.全体公民 D.广大人民群众

▲ 多项选择:(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选项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8.公安部2011年12月12日通报: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百日以来,已侦破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打掉涉及全国28个省份,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销售等多环节于一体的制售“地沟油”犯罪网络60个。近一个月以来全国未发现产销“地沟油”的重大犯罪案件。“‘地沟油’犯罪对人民群众食用油安全的现实危害得到有效遏制。”材料说明了()A.实行依法治国,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证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C.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D.中国是一个法治最健全的国家

9.2010年7月17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波罗镇山东煤矿和波罗镇樊河村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据媒体披露,其根源是矿权纠纷,导火索则是一起久拖不决的“民告官”案,败诉方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开“判决会”否定法院判决, 行政机关竟然敢于藐视司法权威,拒不执行省高级法院及榆林市中级法院的生效判决,激化了矛盾。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做法()A.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B.损害了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C.没有遵守法律 D.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则

10.在2010年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前20多天,数省公安机关全力配合,成功捣毁了一个涉嫌医师、司法考试窃题、泄密的犯罪团伙,团伙骨干王某、孙某等4人被依法刑事拘留。这表明()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泄露国家秘密要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D.考题泄密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不利于选拔人才

11. 200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学生们的热情邀请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与大家一起共度青年节。温家宝在解释法治精神时,引用了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名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句话强调了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中的()

温家宝在学校图书馆与学生们交谈。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改修正案将社会危害严重、人民反响强烈的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定性为犯罪。该刑法修正案的颁行()A.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人权 B.促进我国法治的进步

C.引导社会对生命权利的尊重 D.法律只有从严从重才有利于社会稳定。

13.为了配合2011年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年一度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高潮。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B.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C.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在社会上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白头(领导批示),白头不如口头(领导指示)。”这句顺口溜说明()A.部分官员的法律意识不强 B.我国“官”大于“法” C.公民没有真正实施对政府的监督 D.依法治国任重道远

15.在今年3.15晚会上,央视对多个行业不为人知的内幕进行了曝光,麦当劳、家乐福等跨国巨头榜上有名,麦当劳旧货换新装,食材掉地上继续用;家乐福返包销售过期食品,三黄鸡冒充柴鸡;„„出现以上问题()A.严重危害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属于犯罪行为 B.质量监督部门有一定的责任

C.我们消费者有权要求索赔,或者哄抢商家的其他商品 D.警示我们应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商家的依法自律意识

二、请你辨析

16.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所以拥有一部好的宪法,就能治理好国家了。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7.“老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没有完全控制,“新三乱”(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又开始出现。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频频将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到我国能否依法行政,能否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上来。针对这些情况,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对2004年建设法治政府以来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加以推广,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意见》规定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7个方面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的落实规定了具体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至少三个方面)(2)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是什么?(3)你认为政府部门应当怎样做到依法行政?(至少两个方面)

18.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10月27日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内涵,展示了新中国立法成就。白皮书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你有何见解?(4分)

(2)怎样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青少年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6分)

四、请你进行活动与探究:

19.公安部决定,从2011年8月22日起到年底集中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将非法经营的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挖出来,斩断“四黑四害”违法犯罪活动的利益链条。要依法办案,解决以往清查多、处罚少、处罚轻的问题,构成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注“四黑四害”指的是“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窝藏着大量违法犯罪活动,害百姓、害家庭、害社会、害国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1)阅读材料,说明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的依据。(2)分析“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有何意义。

(3)在“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中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做?

20.2010年,施杰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醉驾入刑”提案,建议国家设立危险驾驶罪,严惩酒后驾车。在这份提案提出之前,国内因酒后驾驶引起的车祸一直居高不下,仅2009年全国查处的酒后驾驶案件就达到31.3万起,其中醉酒驾驶4.2万起。提案提出之后被相关部门迅速采纳,当年8月出台的《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中,就增设了“危险驾驶罪”罪名,并规定了量刑标准。法律出台后,酒后驾驶案件明显下降。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中增设“危险驾驶罪”,首次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其中。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酒驾入刑有什么意义?

(2)请你为严厉整治酒驾行为出谋划策。(3)请你为酒后驾车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D

5、B

6、A

7、D

8、ABC

9、BCD

10、ABD

11、BCD

12、ABC

13、ABCD

14、AD

15、BD

二、辨析题:

16.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是普通法律立法的最高原则,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经被视为无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②依宪治国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因此立法机关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要制定一部好的宪法。但仅仅一部宪法是不够的,必须制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应法律;除此以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必备条件。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这为依法治国奠定了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还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③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建设的内容,此外,还要抓好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治理好国家。

三、请你进行观察与思考:

17.(1)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利于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有利于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等。(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3)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严格执法,违法必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证;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读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等等。

18.(1)①有利于提高公民法治意识;②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③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④有利于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2)①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法律体系。②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推进依法行政,做到公正、文明执法。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⑤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⑥健全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法律监督是整个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司法监督。⑦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①提高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国家利益;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③培养公民意识,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④敢于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权威。

四、请你进行活动与探究:

19.(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②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①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免受“四黑”产品之苦,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维护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有利于净化市场,使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树立诚信观念,正确参与竞争,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③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塑造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3)①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②从日常生活做起,远离违法犯罪;③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警惕,增强分辨能力,消费时远离“四黑”;④ 积极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0.(1)①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③有利于维护交通秩序;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①国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②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③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安全驾驶的氛围;④交通部门: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依法行驶意识。(3)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第四篇: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 1 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3 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②

人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涉激流,行险滩,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法治路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年之间,两大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 4 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法治的力量有多强,两年来的实践是最好证明。不断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细大不捐的19项反“四风”禁令,有力推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改革;国务院一年多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从激活市场到简政放权再到调整结构,问题导向的中国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渐入佳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改革领域里,化成制度轨道,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而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护航的中国改革,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类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 6 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 7 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 8 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 9 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10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 11 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们党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反复强调,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这次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保障下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时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淤积,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势必引发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基本保障。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好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告诉人们,市场只有和法治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共同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13 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 14 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五篇:依法治国

一、【背景材料】

2014年10月20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听取和审议了习近平受中心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陈述,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钉钉子精神,继续做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继续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特别是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继续做好作风整改工作,继续做好从严治党工作,继续做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明年开局打好基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之下,全会明确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六大任务。为推动上述任务的实现,全会就以下工作进行了全局部署: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全会重申了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原则。要求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发挥人大的民主立法职能,解决立法权行政化、部门化的问题,全会提出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根据地方立法发展的实际需求,全会对地方立法权主体范围进行扩展,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全会提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全会公报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一个亮点是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第二个亮点是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三个亮点是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第四个亮点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上述改革措施对于推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将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公民是最主要法律关系主体,以及执法、司法活动的参与者,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基础力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直接决定法治建设成败。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法治专门队伍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操作者和践行者。法治队伍的公正廉洁、道德操守是法治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全会公报提出,要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法律职业保障体系。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如何在法治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如何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性问题。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全会指出,只有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才能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为此,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全会专门就此指出,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就把对领导干部重视法治、践行法治、带头守法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理论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说明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4)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并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加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4)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

(5)要坚持走曲折的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三、【跟踪试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据此回答1~3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多位副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体现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推动了公平正义,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

④表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洪水的人使洪水畅通,管理百姓的人让百姓表达自己的想法。政府这样做的依据是: 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民主国家的本质要求 B.公民具有表达和宣传自己思想见解的自由 C.公民的言论自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D.民主监督应该成为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B.我国的人民民主有物质的保障 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我国的人民民主有法律的保障

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据此回答4~5题。

4.建设法治政府必须:

A.转变政府职能,把所有的事情管好 B.依法执政,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C.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是因为:

A.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B.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必须依法赔偿 C.对人民负责,才能科学民主决策 D.政府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6.下列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是:

A.政府要依法行政,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转变党的社会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D.提高党的科学立法水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其领导核心地位 C.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D.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体现了党的: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9.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法治能保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 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需要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实现 ④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表明:

A.构建人为事物的联系要遵循客观规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和无条件的 C.联系构成运动,引起事物变化和发展 D.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据此回答11~12题。11.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②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④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启示我们: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13.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目的、原因、要求各是什么?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15.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16.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请回答: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有关原理,谈谈你对上述依法治国要求的理解。

18.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等等。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十八大这道盛宴所带来的新感觉新味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首次”所蕴含的哲理。(14分

参考答案:

1.D 2.B 3.D 4.D 5.A 6.A 7.C 8.A 9.D 10.C 11.C 12.B 1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的原因一是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的要求: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⑤增强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2分)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⑤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4.(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15.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护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16.(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政府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它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实现为民服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17.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8.(1)对政府而言,要依法行政。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监 督,推动“阳光工程”建设。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必须依法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是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表现。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首次”,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下载第八课《依法治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课《依法治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依法治国

    浅谈依法治国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的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如今 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法院 但开始时 并不是那样 回过头来看 这一机构确实没什么威望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是一个人造的机构 大法官们铸就其自身 约翰·马歇尔改变......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1、 依法治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之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如何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法治“官”,全力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滋长 依法治国,首先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力并依法约束自己。现在不少干部公仆意识淡......

    浅议依法治国

    浅谈依法治国 1070810205—王磊 首先讲一个故事,德国君主威廉一世在波茨坦盖了个行宫,但发现从行宫向远处眺望时,前面的那个磨坊特别碍眼,挡住了视线,于是派人和磨坊主商量想要把......

    依法治国

    如何看待“ 四个全面” 之“ 全面深化改革” 学院:大气学院姓名:吴谦学生号:32012090210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素材:依法治国 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2、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胜,则天下安。——苏轼 3、治国者,必以奉法为......

    依法治国

    热点与教材热点点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