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关于中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及启示
关于中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及启示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信息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得出一些针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中国;美国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
1中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
1.1管理体制
美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是协调分散模式。分散式管理体制是由市场需求自发地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协调政府一般不作干预,各级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行政与业务管理机构,但能及时满足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信息需要,从总体上对信息产业充分发挥行政中心,甚至协调中心的作用,服务效率和质量也比较高。这种分散多元管理体制缺乏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集中管理,有时过度的竞争会导致资源浪费。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使处于分散状况的各种信息机构形成基本完善的体系。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采取的是集中式的宏观调控,按行政隶属关系层层进行管理。集中式管理体制是国家按照既定计划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与协调,使信息资源统一计划、分工和管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职能管理机构,在行政上与业务上进行统一领导,有利于调动信息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大系统的功效,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共享。但由于行政管理机构庞大,需要政府大量的投资,易导致管理体制僵化,出现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等现象,难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
1.2管理机构
美国鉴于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些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或对原有机构赋予新的功能,使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沟通,互为支持,提供服务,以此带动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以高效行使有关的管理职能,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如全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联邦管理与预算局、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基金会科技信息业、联邦通信委员会等。其中全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是一个常设的联邦机构,负责总统和国会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政策事务,该委员会下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分会,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11月提出了《公共信息资源改革法案2001》,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获取计划的框架。
美国在各级政府部门设置高级信息主管,在联邦预算与管理局下设立美国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在联邦政府设立“联邦信息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组成。地方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有两种设置:一种是设置信息资源管理部;另一种是设置州信息主管,在信息主管下设立一个或几个信息管理机构。除上述机构外,还有一些私人单位、学术团体、公益事业机构、专业协会等也从事信息政策的研究并提出有关的报告。
我国的管理机构在集中管理体制下,使各系统的信息机构处于多头离散状态,形成了条块分割、协作水平极其低下的散乱结构。如国家经济信息系统,1986年成立了国家信息中心,1993年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8年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等机构,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倡导和推动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规划。
1.3信息政策
美国是最早制定信息政策的国家,对世界各国信息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通过信息政策与法规,旨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对于社会大众的无偿获取与使用。美国信息政策的制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底,著名的《贝克报告》(Baker)是美国第一部专门的信息政策报告,它标志着美国国家信息政策研究的开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美国有关部门对信息政策的研究不断深化。美国信息政策的主要特点是:①在政策思想上,美国一直强调信息政策必须坚持3个原则:信息自由流动;信息市场竞争;政府实行优惠、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②美国信息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需要,为美国谋求新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其政策目标的基本考虑是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中做出权衡和选择。③美国十分重视信息立法工作,制定了大量信息法规来强化对信息流通与利用活动的保护和制约。④美国信息政策的决策高度分散,还没能制定统一的国家信息政策。我国的信息政策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面对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中国政府在信息政策的制定、实施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委在1990年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四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和1991年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六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可以看作是中国国家信息政策的发端。此后,我国政府又陆续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的规划纲要和政策要点》等一系列信息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4信息法律
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它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实现。据统计,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和拥有信息量最大的国家,在1977-1999年期间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300余项有关信息方面的公共法律,从而强化了信息资源的法制管理。1964年制定了《行政诉讼法》,1974年制定的《隐私权法》,1976年颁布的《阳光下的政府法》,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信息科学技术法》,2000年通过《互联网非歧视法》。美国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还有:《信息自由法》与《电子信息自由法》、《文书工作削减法》和《文书工作消失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联邦储藏图书馆法》和《千禧年数字版权法》等。除国家的法律法规之外,各州也都有自己的信息资源管理法规。
我国信息法律建设近年来发展较快,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与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登载广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些地方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也正式出台,如《北京市网络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我国已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国家信息法律涉及知识产权、信息保密、信息流通、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在信息法律的数量上已有一定的规模。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统一的信息法律,众多法律规范附属在各部门法中,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分散多头的行政法规较多,主要是一些由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信息政策制度的规定、办法、条例等,由国务院制定的集中、全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法规十分匮乏。
1.5信息环境
美国早在19世纪加年代就开始重视公共信息管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公共信息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同时对公共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已经比较系统和深入,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实行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公共信息管理顺利发展的环境。我国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甚至学术文献也很少提及。各部门信息公开的实践也是近几年的事情,正处于探索之中,这种局面大大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1.6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学术机构的推动
美国与图书馆有关的机构已意识到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美国图书馆协会设立了公共信息管理办公室以负责公共信息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调工作。对ALA执行者、官员与成员提供公共关系咨询、培训与支持,帮助图书馆提升为地方的服务。美国已有不少大学在MPA或在政治学下设公共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培养了大批从事公共信息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科学领域学术机构,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国内的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学社会工程与管理学院都有公共信息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但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公共信息管理的本科教育业。
2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公共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前我国还没有将公共信息资源上升到关键的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高度。
2)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设置交叉重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档案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各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分别为各级文化部门、科技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图书馆又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3个系统,这样使信息资源管理在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各有侧重,功能交叉,势必影响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难以协调统一工作。
3)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4)政策与法律保障不利,实施机构权、责、利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或条例,已通过的相关法规太笼统、抽象。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对具体的实施机构(包括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政府信息中心)的权、责、利的定位不明确,功能设置交叉重复,经费来源不稳定且极其不平衡,发展无正常保障(如我国现在许多县、市级图书馆举步维艰),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
5)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80%的公共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决定了国家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程度。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和部门既得利益的驱使,造成信息资源的部门控制条块分割,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信息不畅,缺乏有效共享,导致信息闲置。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全部归国家所有,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很多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的信息,公众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加上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难以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信息成为一些行政机关,甚至是权力拥有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造成信息垄断。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产生了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腐败滋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政府上网工程不够普及。政府上网工程和信息港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小、信息陈旧,远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普遍存在有硬件无软件、有形式无内容的局面。此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公共信息管理人才也影响了公共信息管理的顺利发展
7)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保障机制缺失。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了信息垄断的产生,信息能力的不均衡和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更造成信息鸿沟的加大。我国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强制性保障机制的缺失,致使我国东西部地区信息鸿沟、城乡信息鸿沟、个体信息贫富差距逐步拉大,信息孤岛现象日益凸显,并出现为数庞大的信息边缘化人群和信息弱势群体。3从中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得到的启示
3.1建立国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我国现有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实施机构呈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状态,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的最大障碍。应当在充分研究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社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对相关实施机构进行机构调整、资源整合;建立国家级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信息政策、规划,实行全国性的协作协调;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建设与管理,充分开发和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对同级公共图书馆和情报所进行合并重构,对档案馆与政府信息中心进行功能调整;加大高校图书馆和科学院系统图书馆的社会开放程度,加强图书馆与地方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合作力度;同时加强公民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工作。
3.2强化国家的信息政策
信息政策作为保证国家信息系统健康发展、协同工作的主要调节机制,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战略性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但我国的信息政策内容比较陈旧,基本上还局限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工作流程,至今信息政策还没有突破性发展,发布的若干规程也不具有政策指导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等。
3.3强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职能
信息法规政策是人们信息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只有加速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信息法律的执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好组织与个人的各类信息活动,才能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自由,才能促进信息产业的性发展,才能提升组织和个体的信息管理能力。我国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但针对信息内容特别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专门法规和相关政策非常少。目前我国政府也在加速着手相关法律与政策的修改与制定。如对关于信息活动内容的修订、《档案法》的修改、《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审议通过,《国家信息化战略》等等。还要通过《图书馆法》、《档案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立法保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实施目前,世界各国信息法律建设呈现出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保护信息安全、为公民提供享受公平信息机会的趋势。我国的信息法律应紧跟时代步伐,尽快制定保障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健康发展的全国统一系统化的信息法律,使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3.4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政府信息活动规模巨大,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政府信息资源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价值极大。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公众有权利要求政府开放其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将极大地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也有义务公开其信息。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政府的各项行政管理法律政策和行政过程应当逐步实现公开和透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应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公平、公正的获取。
3.5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利于组合和共享公共信息资源,支持合作开发与发展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网络的目的和实现功能主要有及时交流信息、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实现分散的公共信息资源的实时整理和管理等。
3.6构建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在我国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应充分协调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利益,以市场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为信息共享的推动引擎,达到信息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3.7重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明确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在政府部门中设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机构,负责收集、加工、传递和提供公共信息资源,领导和协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其次,实行政府信息资源指引服务,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扩大公共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实现信息的多样化传播。发挥图书馆、文化馆、情报所、电视广播等信息机构的作用。这些信息机构不仅拥有大量的公共信息资源,而且它们能够整合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信息资源,弥补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的不足,扩大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体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
3.8实行政府信息开发利用主体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政府信息资源被政府独家垄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就是垄断造成的竞争意识的缺失。因此,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是打破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的多元化,允许非政府部门参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开发利用策略,是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的必要途径。
3.9加强信息素质培养和公共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政府和信息机构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素质。通过信息素质的培养,政府和信息机构工作人员可以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公众信息素质的提高可以明确公共信息资源获取的内容,扩大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价值。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还有很大的缺口。为了使庞大的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利用,解决公共信息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造就一批从事公共信息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二篇: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反映,财务报告格式的好坏、质量的高低都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经济后果。美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从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也最严格,其会计实务体系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会计模式,对我国会计的影响之大是勿庸置疑的。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大量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类似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但是,国别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的差异,导致了我国财务报告与美国的一些区别。目前,会计正走向国际趋同化,而在这个趋同化过程中,美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美两个的财务报告进行比较研究,为我们下一步的会计国际趋同做好准备。
一财务报告格式的比较
(一)资产负债表的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表基本相同,一个重大的区别是美国规定资产负债表可以采用帐户式和报告式来编制和报告1;而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有公司、企业都必须采取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另外,我国资产负债表术语的使用过于标准化,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独特事项或适应独特的企业类型,而美国资产负债表的术语却是多样化的。再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还特别设立了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这两个资产负债表要素,这是我国会计准则所没有的。
(二)损益表的比较
从损益表的格式上看,中美基本相同,两者都将损益表项目分为两大部分,即营业利润部分和非营业利润部分,但其含义不同。我国的营业利润的范围比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美国的小,比如投资收益在美国属于营业利润,在我国属于非营业利润。在我国的损益表项目中,除计算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有一一对应的账户。美国损益表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无法直接从某一账户中找到,因其会计核算的账户是各取所需,灵活多样的,在编表时则按统一的项目分析填列。另外,我国损益表项目的规范性与美国相比更严格,美国只是从大类上规范损益表的项目,营业利润部分更是如此。填报收入时,可将销售收入和其他收入合并为一项,也可将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单列;在费用方面,不象我国严格划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而常常将销售费用和一般行政管理费用合并列示,将折旧费、利息费用单列,也有的将利息净收入单列,但对非营业部分却是严格的。
(三)现金流量表的比较
我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本上和美国相一致,区别是:美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而在实际应用中,间接法比较流行。因为直接法虽然更为合理,但需要改变企业的报告形式和披露企业实际现金流量的敏感信息,同时如果企业现金流动种类多、收支渠道错综复杂,采用直接法会很困难。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用直接法,并且只要求提供当年数据。此外,一些美国公司还会出具现金流量预测报告。
(四)财务报告附注的比较
我国财务报告的注释部分远不及美国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我国的注释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报表附注是主要的,其内容包括: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重大事件等,揭示方法主要是底注和旁注。而美国会计附注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其篇幅大多超过会计报表本身,包括会计政策的提示、报表中具体项目的补充说明、报表格式内难以反映的内容和业务情况等,对于违反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的事项,注释也要求予以揭示,而且揭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旁注、底注、括号、补充报表、附表和信息分析报告等。
二中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差异比较
(一)财务呈报法律规范的比较
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方面,美国主要是《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而我国主要除了《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原则性约束与规定外,还受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细则和财政部的会计准则的法律约束。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美国立法强调三方面内容:强制披露、强制审计、法律责任。美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均由三大体系构成: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审计准则体系2。在我国也强调强制披露、强制审计、法律责任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于法律责任中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民事赔偿责任未作规定,还有一些规定过于原则、抽象,不便于司法的具体操作。
在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FASB这样的民间机构,SEC则保留了对FASB所制定会计准则的监督权和否决权。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政府性机构——财政部。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执行的是财政部于20xx年1月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二)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
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从19世纪40年代起,美国证券界和会计界就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间经历了由禁止发布到鼓励但非强制性披露的政策演变过程,现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美国的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现象已非常普遍。我国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中还缺乏预测性信息的披露,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三)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是企业提供的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而又不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会计信息。表外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等。就目前我国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看,大部分是财务信息,这种不全面性的信息已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美国财务报告则充分利用了表外信息披露这种形式,将无法在报表内确认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然资源信息、难以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以及环境信息等等,通过表外披露进行报告,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得比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方便其进行决策。在美国,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的是能够报告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信息的报表,从这样的报表中他们能挑选出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三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中美比较
(一)中期财务报告理论比较国际上对中期财务报告(简称“中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方法:独立观、整体观和综合观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整体观,明确规定要把中期只看成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需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作判断的影响,有关费用需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在各中期期间进行分配。我国侧重于采用独立观,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在独立观下,中报的计量和财务报告(简称“年报”)一样,都应当基于合理的估计。中期终了,编制中报,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年报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有关费用进行均衡化。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关于对中报编报时间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上市公司应按季度编制中报,并向该委员会提供报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的报告期间,中报是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实务中,我国中报主要是指半年报和季报。关于中报内容的详略程度,美国只要求企业提供有限的财务资料,中期会计报表项目可详可略,报表附注可以简化,认为资料的及时性可以弥补资料细节的不足。鉴于详细披露信息需承担更多的成本,美国上市公司通常只提供最低限度的中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报中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会计报表一致。关于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美国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包括:本中期末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收益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现金流量表。如果管理当局认为提供上一会计可比期间末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季节性波动,则可以提供这样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可以提供离本中期末最近的几个月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在中报中,企业应当提供以下比较会计报表: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关于对中期会计政策变更披露的要求。对中期会计政策的变更,两国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美国规定,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的第一个中期内,则该变更的累积影响应包括在第一个中报的净收益中;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的第一个中期以外的期间,应将变更会计由变更之前的中报改用新的会计准则加以重报。当不能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也不能计算模拟金额时,可以忽略累积影响数和模拟金额,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采用新会计政策对各中期以及年初至今报表的每股净收益的影响数,并同时说明忽略累积影响数和模拟信息的理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指出,企业在中期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其中,在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的情况下,除非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否则企业应当对以前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涉及本会计内会计政策变更以前中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字的,也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会计政策在整个会计和可比期间一贯采用。四结论针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方法,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进一步改革:
(一)继续完善三大基本财务报表首先,随着股份公司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财务报表的详细程度需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将某些项目具体化,加大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其次,要对资产负债表中市价变化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存货、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项目,辅以相应的补充形式列示其现行市价,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程度较高的财务信息。再次,还要尽快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金流量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财务预测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急需了解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和情况。但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了解程度上的欠缺,无法对企业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他们要求企业编制预测报告(表)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大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制预测财务报告(表),并纳入企业正式的财务报表体系,以完整反映企业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4]。
2、股东权益变动表。近几年来,我国的股份制改革日益发展和完善,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迅速增多,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除了要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同样非常关心企业的收益分配和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股东权益变动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财务报告中的一种报表。
(三)扩大报表注释的信息容纳量我国会计报表附注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还远远不如美国,因此在报表附注的改进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企业在编制注释时至少应披露以下信息:(1)会计政策、方针的变更说明;(2)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3)非常项目的说明;(4)不确定项目的披露;(5)关联企业及其交易的说明;(6)法定义务赞助的说明;(7)合并事项的说明;(8)重大期后事项的说明;(9)其他重大事项的说明。另外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各种软资产的出现,给现行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行财务报告应相应增加附表或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四)改善中期财务报告我国中报的内容十分详细,编制成本比美国要大,而实际的效果恐怕不如美国。中报应突出信息披露的重心,如重点披露中期销售收入、中期收益、中期现金流量等,其他重大事件可以使用临时公告的形式公布。这样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编制中报的成本,减轻其压力。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对中报的审计。通过独立第三者的鉴证,可减少虚假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其启示
知识产权法论文
武莉娟
201052311068
法律硕士(法学)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其启示
摘要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飞速发展,两国贸易矛盾也不断积累,并突出地表现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在近几年愈演愈烈。本文主要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由来探索争端的实质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谈了一点启示,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必定是长期的、复杂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一场持久战。
引言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知识产权争端由来已久,中美知识产权关系伴随着中美正式建交而产生。美国是世界上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的国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可能完全达到发达国家的苛刻标准,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两国之间曾爆发多次知识产权争端。在全球化力量推动下,如今中美经贸交往日益深化,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中美经贸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保持稳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追溯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产生、发展与解决的过程,从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探索争端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减少中美知识产权摩擦,促进双边关系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简介
中美知识产权的纠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1989—1996年剧烈动荡的中美关系中急速展开,以三次冲突起始,又以三次合作结束。1988及1989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均将中国列入了“重点观察国家”。1991年4月26日,美国又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进行 “ 特别 301” 调查,最终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自签订之日起,美国终止对中国的“特殊301调查”,并取消把中国指定为重点国家。这是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第一次争端,也是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序幕。第二次知识产权争端的焦点是盗版问题。1994年6月,美国认为中国在实施立法方面很不力,并且实质上也没有保护著作权作品的立法,盗版严重,以音像制品盗版和计算机软件盗版问题再次把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重新对中国发起“特殊301调查”。经历了报复与反报复之后,双方又在北京恢复谈判,并在l995年2月26日深夜草签了《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协议由双方换函和“有效保护及实施知识产权的行动计划”组成。《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签署事隔仅一年,中美知识产权纠纷再次成为两国贸易关系的热点。1996年4月30日,中国再次被美方列为“301条款” 重点国家,而且是该唯一的“重点国家”。经过几轮谈判,最终美国许诺把中国从“特殊301重点国家名单”上撤出,且不实施拟进行的报复,并且在1997年到2002年期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这几年中没有一年将中国升格为最高级别的“重点国家”或次之的“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开始通过鼓励而不是施压来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然而,这种平静状况并未持续多久。从2004年开始,美国商业界对中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开始流露出更多不满,美国利用“337条款”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相关产品展开的立案、调查呈现出上升趋势。2007年4月9日,美国更决定就中国的知识产权实施和文化产品市准入问题,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从而首次把中美知识产权之争推向以WTO规则为平台的多边解决机制。至此,中美知识产权争端达到高潮。
二、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美双方法律的不对称性和观念的差异性
由于两国在法律制度和意识观念上的差异,导致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矛盾的激化。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两国的法律水平是不对称的。美国深受英国法律文化的影响,对国内知识产权的立法和行政执法高度重视,加重惩处因知识产权受到侵害而伤及企业利益的行
为。我国虽在1990就通过了《著作权法》。对《商标法实施细则》、《专利法实施细则》也先后进行修改。还制定了《著作权法实施细则》、《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初步形成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但并不完善,如我国商标法刚实行时,未考虑保护服务商标的问题,后来的补充也仍有不足。商业秘密的保护也与知识产权相关,而在我国立法上还是空白。2004 年后在我国知识产权执法过程中主要出现透明度不够、执法不严、刑法保护的力度不够、行政处罚的额度太低,不足以威慑盗版者等问题。
意识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国对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意愿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如美国在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司法保护条款和透明度条款的理解和认识上都存在偏差。在处治盗版问题上,我国已制订适合国内当前环境的方案,并已取得了相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果。而美国对 TRIPS协议中两个共识的理解是我国必须在短期内对盗版的根治,这是无法实现也是脱离我国现实国情的。
第二,美国国内存在一股对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有偏见的政治力量
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关系到美国的经济全球竞争力、工人就业,以及消费者健康和公共安全的问题。中国企业通过盗版和仿冒获取关键技术和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带来了竞争优势;假冒盗版抢走了工人的工作,偷窃了企业和政府的收入,损害了美国发明创造的竞争优势,损害美国经济安全。更甚者,有些美国人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不严是其产业政策的一部分,怀疑中国的发展、创新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商业和产业的盗版等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这种认识大大加剧了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第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本质原因:贸易逆差引发美国对局面控制的困扰。
在美国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来自知识产权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美国由于盗版和假冒而造成的损失惨重,而中国是造成这一损失的主要国家。美国电影协会等也抱怨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使得美国合法的版权相关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在不断上升中,对于贸易赤字的解释,美国偏好误入歧途: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与侵犯性使用国外技术有密切关系。知识产权侵权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很大损失,被认为是两国贸易逆差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美国通过施压的方式要求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想借此来弥补贸易上的劣势。
第四,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益减小
美国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存在着显著差距。但随着近些年来中美贸易顺差不断加大,美国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中国带来的压力。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率始终保持在高位,远远高于美国。因此,美国始终将中国作为其打压的对象之一。
三、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产生的根源,这为我们采取措施寻求争端解决提供了根据。中美知识产权争端随中国对外开放加深、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而生,我们应该在保持中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中解决分歧。
第一,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
对我国来说,知识产权是个舶来品,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加入WT0之后,我国又陆续颁布或准备通过一系列新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法经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关注目前国际最新的知识产权发展趋势,逐步与世界贸易组织的TRIPS接轨,从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协调,现阶段立法不必过于攀高。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监管队伍,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1992年第一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签订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其
主要是关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改进。接下来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问题就成了核心内容。美国所要求的不仅仅是改善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更重要的是实施有关的法律制度,从而有效地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并为美国的知识产权所有人提供市场准入的机会。入世后,中国要承担起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的义务,严格遵循 TRIPS协议中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最低要求。
在我国,执法不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对一些企业大量仿制、侵犯产权行为视而不见,很大程度上起着纵容破坏产权保护的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和执法工作,建立一支强有力监管队伍,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只有通过严格的执法,才能从源头遏制知识产权犯罪的违法行为,减少与美国的知识产权纠纷,缓解中美知识产权贸易争端。
第三,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贸易组织把知识产权列入贸易体系三大支柱之一。美国、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为了取得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领先地位,都把知识产权看成是关键因素,大力发展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今后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科学与技术研究开发,建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企业的创新,对申请专利、专利技术实施以及申报、发明专利的单位个人给予重点扶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地方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地方政府要把发明人的收入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相挂钩,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在税收方面,政府可对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享受减免税,同时对违反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和个人必须给予一定的惩罚。
第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争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争端,也是企业采用的竞争手段之一。我国企业一方面在国内市场面临着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开始开拓国际市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占用和运用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我国企业要做到如下三点:第一,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技术和专利等要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这样既可避免自己的产品被别人模仿而失去竞争优势,也可以避免被外企钻空子索要专利费。第二,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如果中国企业能够研究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那么就没有必要侵犯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这是解决中美知识产权贸易争端的根本措施。第三,企业要培养大量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产品实质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新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努力。企业应该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激励投入,鼓励员工创新。
四、结束语
随着中美贸易的不断发展,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必定是长期的、复杂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一场持久战,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与美国的较量中我们要从消极应对转为主动出击和积极应战。一方面中国需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方面的建设,尽
可能修改完善有关法律使其保持与世贸组织TRIPS协定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自身和贸易伙伴的知识产权状况,要学会熟悉运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来更好的保护自己,使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何兴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J] 美国研究,2008,(2).[2]厉力 聚焦中美知识产权案[J] WTO经济导刊,2007(7).[3]宋国友 超越中美知识产权争端[J] 西部论丛,2007(7).[4]黄晓蕾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探析[J] 时代经贸.2009(6).[5]李芳,熊灵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其对策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6]刘建明,袁永友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及对策[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8).[7]葛阳琴,蒋昀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争端的实质[J] 现代商业,2008(1).[8]宋国友 超越中美知识产权争端[J] 西部论丛,2007(7).[9]王硕 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是一场持久战[J] 时代经贸,2009(1).[10]高阳,刘皓 纵论中美知识产权争端[J] 对外开放,2007(12).
第四篇: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和形成萌发于世纪中期阶段,最早出现在美国的政府管理机构,二战中,由于机构的迅速膨胀造成文书管理成本激增 美国政府为了节省开支,采用行政和立法齐头并进的策略全面实施整治,最终促进了的产生 到 世纪 年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量骤增,而在信息的使用和管理中出现了很多混乱局面因此逐渐在管理科学中形成了 分支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个文书管理法案是 联邦报告法案,此法案的目的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公众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公众统计报告 年联邦政府成立了 政府行政分支机构重建委员会 委员会成立期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提出的众多法案中,联邦记录法案 于 年获得国会通过 该法案制定了生产和维持文书记录 发展和改进程序技术等的标准 在之后制定的一系列有关联邦文书管理法案中,最为著名的是 信息自由法,它授权公开联邦政府的文书记录并规定任何人都有权使用 年,美国政府成立 联邦文书委员会,其代表包括联邦和各洲政府官员以及工商界劳工界和顾客群体 该委员会提出了近项改进文书管理的建议并起草了 份独立报告 第一次强调应该管理联邦记录文献的数据和信息,据此发展了 战略以适合行政管理,并通过 文书削减法案予以肯定和传播 文书削减法案 是 发展的里程碑,是理论形成的标志 它与配套建立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一道确保了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实施 文书削减法案 就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七点要求:)明确组织信息要求,减轻文书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冗余;)推动远程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促进统计工作;)加强记录管理;)实现信息公开与共享;)制定信息政策并加强监督;)健全组织机构 这几点反映了美国政府已经认识为了提高信息的吸收与利用,就必须在信息管理领域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要做到有效存储和利用信息,解决组织机构中信息获取与传输 问题,才能使管理者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以达到资源优化的根本目的首先发源于政府文书管理 行政管理领域,因其在管理工作中日益膨胀的信息量上已经达到难以控制 理清的程度,信息不仅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混乱,必须对其进行理顺和筛选等一系列加工和管理 所以开始考虑以政策为手段,以便控制信息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减轻文书 行政工作负担的目的,因而出现了 技术和方法,只有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才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应用。
二 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行业领域以及科学分支不断涌现,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产生成指数级增长,各种形式的信息像数据库 出版物 科技情报等令人目不暇接,以至出现了信息爆炸,以往传统的信息处理手段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社对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对决策起重要作用的情况下,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不仅是政府部门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保持工作正常 运转高效的必要条件 正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争年代战场上情报搜集对于战争双方的战略战术的部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企业竞争态势的形成,在这一个有硝烟的战场,信息逐渐成为了同人 财物等资源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战略经济资源 企业只有获取充实,准确的外部环境信息,才有可能做出及时的反应,正确的决策 当然其中获取信 息做出决策都需要及时,否则信息将失去意义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收集 处理 传输等工作发生了极大变化 各种信息系统的不断开发,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采用现代技术手段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技术管理到资源管理的过程,使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组织内部的主导作用得以确立,也就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而形成面向社会的 是整个
领域的主力军世纪 年代,全球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 为了处理更大的信息量,计算机的应用走进组织机构 为了解决 问题,人们采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保证更高效地协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应用程序,出现了以技术支撑为发展核心的数据行政管理 世纪 年代,人们开始广泛使用数据库系统,逐渐意识到组织的重要资源是数据,必须对数据整体进行有效管理 以该发展背景为前提,数据库行政管理应运而生 其首要目的是决定数据的存储方式,制定控制数据库的规划等 其管理重心是从组织角度集中运筹整体管理 数据 其管理范围涉及数据库的设计 建立和运行各个环节 但无论是数据库管理 还是数据库行政管理在实际应用中,都没有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地位和权利,最终使得数据库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综合组织 要解决这个弊端,必须全面调整管理模式,明确细致区分参与数据管理人员的职责,并赋予数据管理人员适当的权利和地位,使他们能够协调高效解决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至此信息管理最初模式产生的客观基础已经形成现代通信科技的进步和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使许多仅能局限于地方的企业扩展为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企业在理空间上的扩散更要求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为了适应全球市场的竞争,现代企业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以航运起家的企业可能投资船舶制造和修理或者其他的运输行业,这样的企业离不开收集涉猎行业的信息 筛选和管理 许多现代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交流效率来缩短企业内部操作层和决策层之间的通道 精简组织机构 这种扁平结构的运行是由 所保证的 管理方法的演进是与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许多管理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并因此而改变了工人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多数工人成了 白领工人,与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开始趋同,都是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主要内容,传统的管理开始演变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压力,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急剧增长,各个企业都在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对于一些优势企业更是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以开发 引进新技术,这为 在企业管理领域的生成和拓展提供了良好的 土壤 新技术在企业的发展历经了从数据处理 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到 共四个阶段,正是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更浓重的技术色彩数据处理管理是贸易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化也是 的源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逐步意识到数据深加工的必要性 尤其是企业中的高管,从数据处理中获益,而加深了必须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 人们对数据处理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对数据处理进行管理的概念 尽管对数处理管理概念有不同认识,但其核心思想基本趋同,主要集中体现在 组织机构应建立适当 和产品出厂监督管理办法,设置各类控制指标对损失进行监控,通过强化监督 严格考核,使公司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损失逐年下降,近几年一直排在集团公司优秀群组,这也是统计监督职能的成果体现。
(三)统计管理理念的转变
很多企业的统计部门都很弱势,不受领导重视 作为企业统计人员,第一,要让企业领导明白统计工作不是简单的算术运算,而是一项专业管理,是企业过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第二,统计工作本身的可替代性并不强,在如今全面信息化的背景下,一个合格的统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才能熟练使用系统,特别是要能进行系统基础配置和处理简单系统故障更是要经过多层次的系统培训第三,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物料平衡的统计人员要对全厂生产流程及库存库容结构了如指掌,管公用工程平衡的统计人员要对全厂水电汽风各系统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管全面分析的统计人员更是要对全厂生产经营各方面了如指掌,因此,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是无法胜任的 第四,统计人员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通过咨询与监督职能,主动 全面地参与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意识四统计管理提升。
(一)夯实统计基础工作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全面理顺和完善企业统计基础工作,从统计岗位设置到统计工作查
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统计管理网络,特别要给各级统计负责人灌输统计管理理念,让他们认识到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取证 培训和检查评比等工作提升统计的 形象和软实力。
(二)制定统计管理细则
根据行业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企业 统计管理细则,明确统计工作任务和统计管理体制规范统计机构和报表设置,明确统计资料和统计分析工作,细化统计过程管理 通过统计检查和评比来强化统计管理落实,使 统计管理细则 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舵手和指南针五结语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在改变管理模式的同时,也会提升管理理念 企业统计工作绝不是数字加减工作,它是管理,只有依托先进的信息系统并将统计管理工作融入到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当中,才能出效益 出成果,才能受尊重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经营角度对其实施管理,并立足于解决组织运营所需的信息 于是设置高层信息主管职务,履行信息处理与组织决策等职责则成为了实现其核心思想的基点 世纪 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大企业 高等院校出现了信息主管或首席信息经理,这一类职务这标志着信息管理进入高层管理,权利和地位得以确立,为实现信息全面管理提供了保证在实践中,由于过分关注技术因素,忽略了人文和环境因素,以管理信息为代表的信息系统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人们意识到必须对信息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基于此背景,得以产生 我国对 的研究始于 世纪 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 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从实践看,我国 与美国当初的做法有相似之处 自 年代中期起在政府部门内部组建了各种信息系统以管理政府信息资源,同时也开始在企业中建立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以管理企业信息资源 到目前为止我国 已成为热点,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未真正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今后我国对 的完善还需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
三 在图书情报领域地位的确立
传统的信息管理对象主要是纸质文献及相关设施,主要以手工管理为主 管理内容是对这类
信息的生产存储 检索 利用 流通等进行计划 组织 控制等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发展与广泛应用,改变着图书情报管理的面貌 大大突破了纸质文献的局限性,图书情管理数字化 集成化 网络化迅速发展 在面向社会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标准化;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管理内容上也突破了传统的图书情报管理的范围,除了文献信息以外,各种动态的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也成为重要的管理对象 图书情报管理领域发展成为 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息服务机构也为 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一些专家组织(学会 协会 行业团体等)制定标准规范,进行技术和企业行为的协调,风险经营企业和咨询服务企业的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的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的生产与分配起初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出现,随后迅速扩展到工商界,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 已影响和扩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地区和部门由于政府 企业 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作为一个领域 专业与学科的地位已基本奠定 虽然发源于政府部门管理,但在企业管理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管理企业信息资源,更多地体现 的经济特征,最大地发挥了其经济价值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其在政府部门管理领域的活动 一些国家开始特别关注如何在大公司企业等机构中具体实施,已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迎来了它的新时代经济管理。
第五篇:信息资源管理
1、按深度加工信息可分为
2、信息是为服务的3、信息资源的特征
4、MISIRSOASDSSESCIO3COLTPOLAPOAEIISBNISSNSCI5、迪博尔德霍顿怀特伍德 施特勒特曼卢泰宏孟广均
6、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信息时代的组织的特性
7、信息孤岛米诺骨牌效应葡萄藤
8、系统工具有哪些部分每一个工具的功能信息检索技术及关键字
9、数据仓库
10、预测型模式描述型模式
11、商务智能的作用商务智能过程商务智能系统的主要功能
12、信息来源信息源信息采集
13、文献信息采集途径
14、知识产权
15、数字化
16、维护文献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对策
17、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8、WAP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的问题三维结构论
19、OIS的安全功能
20、网络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
21、政府信息资源的特征
22、政府信息资源的作用政府职能政府信息采集途径政府信息化的构成2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的原则
24、一站 两网 四库
25、信息资源的基本作用评价企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主要考虑的方面CIO的岗位责任CIO的素质要求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ERPC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