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IPO(首次公开募股)
简述IPO及新政
一、相关概念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A股,正式名称为境内人民币普通股,A股IPO及上市指公司在中国境内向合资格的投资者(包括法人、自然人)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在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H股,正式名称为“境外上市外资股,是境内公司在境外发行上市的股份”。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俗称DD,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形形色色的问题(issue),进而直接进入法律研究阶段(legal research)。因非诉业务种类的不同,所以尽职调查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一定的差异。
以股权转让交易为例,如作为买方律师参与交易,在买卖双方正式签署协议之前,对于被并购目标公司的尽职调查,即指买方律师对目标公司法律层面的合规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内容涉及与公司存续和合法经营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公司的历史沿革、经营资质、重大资产、融资情况、环保合规情况等1。
以A股发行上市为例,如作为发行人律师,尽职调查不仅是律师出具法律意见的基础,也是证监会所需提交的法律意见书和律师工作报告的内容来源。主板VS中小板VS创业版——不同主要体现在公司财务数据、股本、业务经营、公司治理及上市程序等方面。主板市场:服务于比较成熟、在国民经济中有一定主导地位的企业。中小板市场:服务于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截止2012年4月27日中小板共有672只股票上市:如苏宁电器 中国第二大家电连锁零售商。创业板市场:服务于成长型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如300006 莱美药业 300007 汉威电子2。1
2李欣阳朱志彤:《律师,慢慢来》,法律出版社,103页。新浪财经行情中心,http://vip.stock.finance.sina.com.cn/mkt/#zxqy.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及证券上市时,必须由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保荐人推荐;保荐人应当勤勉尽责,对发行人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保荐人应当督促其推荐的发行人或上市公司持续规范运作。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包括发行保荐、上市保荐两个环节。
保荐代表人主要履行保荐职责应当指定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保荐工作。要成为保荐代表人,必须通过保荐代表人资格考试且注册登记。承销是由证券经营机构依照协议包销或者代销发行人所发行股票的行为。承销团或主承销商主要对于一次发行量较大的证券,一家承销机构往往不愿意或没有能力独自承担发行风险,这时就会组织一个承销集团,由多家机构共同担任承销商,分担承销风险。承销团的发起者为承销证券的主承销商。
《证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的证券票面总值超过人民币五千万元的,应当由承销团承销。承销团应当由主承销和参与承销的证券公司组成”。《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可以由该保荐机构担任,也可以由其他具有保荐机构资格的证券公司与该保荐机构共同担任。现实中,保荐机构与主承销商通常是同一家证券公司。
二、具体审核环节
1、材料受理、分发环节
中国证监会受理部门工作人员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证监会令第66号)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32号)等规则的要求,依法受理首发申请文件,并按程序转发行监管部。发行监管部综合处收到申请文件后将其分发审核一处、审核二处,同时送国家发改委征求意见。审核一处、审核二处根据发行人的行业、公务回避的有关要求以及审核人员的工作量等确定审核人员。
2、见面会环节
见面会旨在建立发行人与发行监管部的初步沟通机制。会上由发行人简要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发行监管部部门负责人介绍发行审核的程序、标准、理念及纪律要求等。见面会按照申请文件受理顺序安排,一般安排在星期一,由综合处通知相关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见面会参会人员包括发行人代表、发行监管部部门负责人、综合处、审核一处和审核二处负责人等。
3、问核环节
问核机制旨在督促、提醒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安排在反馈会前后进行,参加人员包括问核项目的审核一处和审核二处的审核人员、两名签字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的相关负责人。
审核一处、审核二处审核人员审阅发行人申请文件后,从非财务和财务两个角度撰写审核报告,提交反馈会讨论。反馈会主要讨论初步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确定需要发行人补充披露、解释说明以及中介机构进一步核查落实的问题。反馈会按照申请文件受理顺序安排,一般安排在星期三,由综合处组织并负责记录,参会人员有审核一处、审核二处审核人员和处室负责人等。反馈会后将形成书面意见,履行内部程序后反馈给保荐机构。反馈意见发出前不安排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与审核人员沟通(问核程序除外)。
4、反馈会环节
保荐机构收到反馈意见后,组织发行人及相关中介机构按照要求落实并进行回复。综合处收到反馈意见回复材料进行登记后转审核一处、审核二处。审核过程中如发生或发现应予披露的事项,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应及时报告发行监管部并补充、修改相关材料。初审工作结束后,将形成初审报告(初稿)提交初审会讨论。
5、预先披露环节
反馈意见落实完毕、国家发改委意见等相关政府部门意见齐备、财务资料未过有效期的将安排预先披露。具备条件的项目由综合处通知保荐机构报送发审会材料与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发行监管部收到相关材料后安排预先披露,并按受理顺序安排初审会。
6、初审会环节
初审会由审核人员汇报发行人的基本情况、初步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落实情况。初审会由综合处组织并负责记录,发行监管部部门负责人、审核一处和审核二处负责人、审核人员、综合处以及发审委委员(按小组)参加。初审会一般安排在星期二和星期四。
根据初审会讨论情况,审核人员修改、完善初审报告。初审报告是发行监管部初审工作的总结,履行内部程序后转发审会审核。初审会讨论决定提交发审
会审核的,发行监管部在初审会结束后出具初审报告,并书面告知保荐机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事项以及做好上发审会的准备工作。初审会讨论后认为发行人尚有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重大问题、暂不提交发审会审核的,将再次发出书面反馈意见。
7、发审会环节
发审委制度是发行审核中的专家决策机制。目前发审委委员共25人,分三个组,发审委处按工作量安排各组发审委委员参加初审会和发审会,并建立了相应的回避制度、承诺制度。发审委通过召开发审会进行审核工作。发审会以投票方式对首发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每次会议由7名委员参会,独立进行表决,同意票数达到5票为通过。发审委委员投票表决采用记名投票方式,会前有工作底稿,会上有录音。发审会由发审委工作处组织,按时间顺序安排,发行人代表、项目签字保荐代表人、发审委委员、审核一处、审核二处审核人员、发审委工作处人员参加。
发审会召开5天前中国证监会发布会议公告,公布发审会审核的发行人名单、会议时间、参会发审委委员名单等。发审会先由委员发表审核意见,发行人聆询时间为45分钟,聆询结束后由委员投票表决。发审会认为发行人有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问题的,将形成书面审核意见,履行内部程序后发给保荐机构。
8、封卷环节
发行人的首发申请通过发审会审核后,需要进行封卷工作,即将申请文件原件重新归类后存档备查。封卷工作在落实发审委意见后进行。如没有发审委意见需要落实,则在通过发审会审核后即进行封卷。
9、会后事项环节
会后事项指发行人首发申请通过发审会审核后,招股说明书刊登前发生的可能影响本次发行及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应予披露的事项的,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应按规定向综合处提交相关说明。须履行会后事项程序的,综合处接收相关材料后转审核一处、审核二处。审核人员按要求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按照会后事项相关规定需要重新提交发审会审核的需要履行内部工作程序。如申请文件没有封卷,则会后事项与封卷可同时进行。核准发行环节封卷并履行内部程序后,将进行核准批文的下发工作。
三、IPO新政
《指导意见》是自2009年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第3份关于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2009年6月推出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形成市场化价格机制,缓解巨额资金申购;股份配售向个人投资者适当倾斜。2010年8月推出的《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大网下配售机构的中签风险和责任,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增强信息透明。
2012年4月2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5处较大的改动是:1.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责要求;2.对发行人公司治理结构提出进一步要求;3.明确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核准批文有效期内自主选择发行时间窗口;4.进一步明确在发行价格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采取其它方法定价的比照执行)的情形下,发行人需要补充披露信息的内容及程序;5.进一步明确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从严监管。
这里先分析新股、老股两个概念,新股指的是新发行的股份,与原有的股份没有任何关系;旧股是在发行前就存在的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可选择全部发行新股,旧股,或者新股与旧股同时发行。所谓旧股发行就是原有股东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出售以套取现金,这部分资金不属于上市公司,而是属于股东。
发行市赢率是指股票发行价格与股票的每股收益的比例。这个收益是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的收益。市盈率通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亦称本益比,一般情况下,一只股票市盈率越低,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风险就越小,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结论相反。
但对于新规定,也有不少的反对声音。按照新规定,如果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一旦上市后实际盈利低于盈利预测,将对公司高管和保荐人施以重罚。该规定遭到“市场派”人士极力反对。华生指出:“25%红线做法欠妥。行业有大有小很难界定,存在一定操作难度。这种指导性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带有行政色彩。3”
“市盈率限定不超过25%,这是明显的价格指导,有管制的意图。这些都与市场化意图相违背,不符合逻辑。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极大地遏制了市场化。”北京某券商投行负责人毫不客气地指出,参考行业市盈率实为“变相管制”。3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newstock/xgpl/20120416/053711830905.shtml.“为了保证发行,投行打死也不敢超过25%的幅度,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况且投行本来就不应该对盈利预测负责,市场不断变化,企业盈利情况不是作为中介的券商所能决定的。”前述投行高管指出。
支持新政的还是有不少人。负责人表示,结合国内证券市场监管实践,《指导意见》推出“25%规则”的改革措施,其目的不是管制价格,而是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并让投资者有更多的时间分析、消化相关信息,理性做出投资决策。这个规则对逐步改变我国盲目打新炒新的市场特征有积极意义。
“25%规则”是触发进一步披露信息的机制,发行人因此要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强风险揭示,给市场参与各方一定时间去冷静和思考,重新审视新股发行定价的合理性。经过冷静判断或重新询价,市场各方仍然可以选择相对较高的发行价格。因此,“25%规则”是补充信息披露的触发点,而非定价天花板。
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是一个参考性指标,在适用“25%规则”时会有灵活性,既要考虑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的定价和估值方法,也不会把“25%规则”绝对化。对于执行这一规则,证监会还会有操作细则。
第二篇:证监会首次公开IPO审核全过程
证监会首次公开IPO审核全过程 强化社会监督
2012年02月01日21:12 来源:人民网-股票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 杨波)中国证监会今日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IPO)的审核工作流程,以进一步提高发行审核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据了解,IPO企业从向证监会递交上市材料到最终挂牌上市,需要经过十个步骤,包括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和核准发行等。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整个IPO的审核环节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证监会对每一个发行人的审核决定均通过会议以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出意见,避免个人决断。
根据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将IPO发审工作分为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十大流程。(见下图)
主板基本审核流程图
根据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也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流程》,将创业板IPO发审工作分为分发材料、反馈会、见面会、问核、落实反馈意见、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落实发审委意见、封卷、会后事项审核、核准发行十大流程。(见下图)
创业板审核流程图
比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发审流程,总体差异并不大。
根据证监会的安排,自2月1日起发行人将预先披露时间从此前的发审会召开前5天,提前至发审会之前1个月左右。同时证监会将每周更新一次申报企业情况。
证监会网站已公布了所有在审IPO企业的信息,发行部共有295家企业在审理当中,分为初审中、反馈意见落实中、已经预披露等三种类型,另有俏江南等4家企业终止审查;创业板部共有220家企业在审核当中,分为初审中、反馈意见落实中、已经预披露、中止审查等四种类型,其中30家企业中止审查,另外还有5家企业终止审查。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同时表示,未来将努力做到一经受理就把企业招股说明书的申报稿预披露,这样对中介机构的要求更高,督促保荐机构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证监会也可以从帮助中介机构改材料的繁重工作中脱身出来,更多地专注于风险的把控。
第三篇:有限责任公司公开募股
股份有限公司的募集设立的程序是什么?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q 日期:10-05-13
募集设立,是指发起人认购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计会公开募集而成立公司。募集设立的程序如下:
(1)发起人认购股份。发起人在获得政府主管机关的批准以后,应当认购公司应发行的股份。在募集设立的情况下,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发起人只有在缴足所认购的出资以后,才能够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
(2)制作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是发起人对非特定人表示募股意思并披露有关事实的书面陈述,是申请募股的必备文件。招股说明书只有经过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才能予以公告。招股说明书应当附有发起人制订的公司章程,并载明如下事项: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每股的票面金额和发行价格;无记名股票的发行总数;认股人的权利、义务;本次募股的起止日期及逾期未募足时认股人可撤回所认股份的说明。
(3)签订承销协议和代收股款协议。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同依法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签订承销协议,并且同银行签订代收股款协议。
(4)申请批准募股。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时,必须向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递交募股申请,并报送下列主要文件:批准设立公司的文件;公司章程;经营估算书;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出资种类及验资证明;招股说明书;代收股款银行的名称及地址;承销机构名称及有关的协议。未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发起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根据募股申请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决定是否予以批准;对已作出的批准,事后发现不合规定的,应当予以撤销。
(5)公开募股。发起人获准募股后,应当公告招股说明书,并制作认股书,认股书应载明招股说明书所列事项,由认股人填写所认股数、金额、住所,并签名、盖章。认股人按照所认股数缴纳股款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必须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6)召开创立大会。认股人缴清股款并验资完毕后,发起人应当在30日内主持召开公司创立大会。创立大会由认股人组成发起人应于创立大会召开前15日内通知或公告会议日期。会议应有代表股份总数1/2以上的认股人出席,方可举行。创立大会的职权为:审议发起人关于公司筹办情况的报告;通过公司章程:选举董事会成员;选举监事会成员;对公司的设立费用进行审核:对发起人用于抵作股款的财产的作价进行审核;发生不可抗力或者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公司设立的,可以作出不设立公司的决议。创立大会就上述事项作出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认股人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
(7)申请设立登记。董事会应于创立大会结束后30日内,申请设立登记。公司登记机关自接到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予以登记的决定。对符合《公司法》规定条件的,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公司以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成立日期。公司成立后,应当进
行公告,并将募集股份情况报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篇:第五章_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准备和推荐核准程序(IPO)
第五章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准备和推荐核准程序(IPO)
基本要求:掌握公开发行的条件及要求。掌握辅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条件及要求;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内核保荐和承销商备案材料。掌握首次公开发行申请文件的目录和形式要求。熟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核准程序、发审委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工作。了解发行审核委员会会后事项。掌握发行人报送申请文件后变更中介机构的要求。熟悉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专项复核的审核要求。第一节 IPO的辅导 1、2006,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前,聘请辅导机构进行辅导,保荐人及其保荐代表人应当勤勉尽职、诚实守信原则。
2、辅导工作总体目标:公司治理机制
3、辅导工作原则:4点原则。P100
4、辅导机构:保荐机构、不得干预的制度,未参加辅导的处理方法
5、辅导人员
6、辅导对象:5%的比例要求
7、辅导协议:内容,协议规定,履行与解除协议的方式
8、辅导工作的底稿5年存放
9、应重新辅导的四种情况:控制人变更,主营业务发生变化,1/3管理人员变更,三年内未推荐首次发行的 10,证监会监管采取登记备案监管形式,工作备案管理制度档案期管理不少于5年。
11、三种情况认定为不合格。P105 第二节 申请文件的准备
1、保荐人尽职调查是要充分了解发行人经营情况及其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2、保荐人尽职调查的要求:调查重大信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独立判断和审慎核查能力;工作底稿制度;接受监督;履行尽职调查义务
3、申请文件:准则第9号,P108
4、招股说明书是向非特定投资人提出购买或销售其股票的邀请性文件
5、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是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6个月有效
6、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不是发行人发行股票的正式文件,不能含有价格信息,发行人不得据此发行股票
7、招股说明书摘要是对招股说明书内容的概括,是有发行人编制,它无须包括说明书各部分全部内容
8、其他材料包括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盈利预测、法律报告、辅导报告等
9、审计意见的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
10、法律意见书律师对发行人本次发行上市的法律问题依法明确作出结论性的意见
11、辅导报告是保荐人或主承销商对拟发行证券的公司辅导工作结束后,就辅导情况、效果及意见向有关主管单位出具的书面报告
第三节 IPO的条件和推荐核准
1、主体资格:合法性;三年以上存续;注册资格足额;生产经营合法;主营业务等不变;股权清晰
2、独立性: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业务
3、规范运行P123-124
4、财务方面:特别注意发行人符合的条件:一是,最近三个会计净利润为正且累计超过3000万;现金流量净额超过5000万;发行前总股本额不低于3000万;最后无形资产不超过20%
5、承销商备案材料包括承销说明书、承销商承销资格证书复印件、承销协议、承销团协议
6、备案材料合规审核要点:材料是否完备;说明书内容是否完备,附有尽职报告否;超过5000万的,应有承销团承销;承销费用;等等P126
7、核准程序:五步 P129
8、申报由保荐人向证监会申报
9、受理在5个工作日以内
10、预披露的网站
11、初审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
12、决定后6个月之内必须发行
13、发审会在审核工作中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记名投票表决,只执行一次审核
14、委员7名,5人过
15、发审委审核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非公开发行证券申请,适用特别程序规定
16、发审会实行问责制度
17、会后事项,属于了解内容,注意P135中提到的不再提交发审会的全部条件
18、变更中介机构的要求:发行人更换保荐人应重新履行申报程序,并重新办理发行人申请文件的受理手续。更换后的保荐人应重新制作发行人的申请文件,并对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发审会后更换保荐人的,原则上应重新上发审会。
19、复核的审核要求:发现有重大疑问的,委托另外的进行专项复核 20、复核的目点,是为发行人申报财务会计资料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依据
21、专项复核的范围:专项复核的问题应明确可操作,针对定期的财务数据,而不涉及申报期间的以外的事项 22.专项复核报告的四项内容:P137
第五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售细则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售细则
(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8年6月15日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配售行为,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承销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业务规范》(以下简称《业务规范》)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主承销商配售行为适用本细则。
承销商承销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的存托凭证时的配售行为参照适用本规范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相关规定。
第三条 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依据《承销管理办法》、《业务规范》及本细则的相关规定,对主承销商配售行为实施自律管理。
第二章
内部制度
第四条 主承销商应当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配售制度,加强配售过程管理,在合规管理相关制度中明确对配售工作的要求。
配售制度包括决策机制、配售规则和业务流程,以及与配售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第五条 主承销商应当有负责配售决策的相关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委员会具体职责应当包括制定配售工作规则、确定配售原则和方式,履行配售结果审议决策职责,执行配售制度和程序,确保配售过程和结果依法合规。
第六条 委员会应当以表决方式对配售相关事宜做出决议。表决结果由参与决策的委员签字确认,并存档备查。
委员会委员应当依照规定履行职责,独立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第七条 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包括合规负责人。
主承销商的合规部门应当指派专人对配售制度、配售原则和方式、配售流程以及配售结果等进行合规性核查。
主承销商其他内控部门应当与合规部门共同做好配售行为的内控管理。
第八条 主承销商应当聘请律师事务所对网下发行过程、配售行为、参与配售的投资者资质条件及其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的关联关系、资金划拨等事项进行见证,并出具专项法律意见书。
第三章
配售对象
第九条 在网下申购和配售时,除满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规定的基本条件外,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可以结合项目特点,设置配售对象的具体条件。配售对象条件应当在相关发行公告中事先披露。
第十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主承销商应当按照事先披露的配售原则和配售方式,在有效申购的网下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选择股票配售对象。
配售对象是指网下投资者所属或直接管理的,已在协会完成注册,可参与网下申购的自营投资账户或证券投资产品。
第十一条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主承销商不得向下列对象配售股票:
(一)发行人及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发行人及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或间接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控股股东、控股子公司和控股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
(二)主承销商及其持股比例5%以上的股东,主承销商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主承销商及其持股比例5%以上的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或间接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公司,以及该公司控股股东、控股子公司和控股股东控制的其他子公司;
(三)承销商及其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
(四)本条第(一)、(二)、(三)项所述人士的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父母及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配偶的兄弟姐妹、子女配偶的父母;
(五)过去6个月内与主承销商存在保荐、承销业务关系的公司及其持股5%以上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已与主承销商签署保荐、承销业务合同或达成相关意向的公司及其持股5%以上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六)通过配售可能导致不当行为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自然人、法人和组织。
(七)主承销商或发行人就配售对象资格设定的其他条件。
本条第(二)、(三)项规定的禁止配售对象管理的公募基金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但应当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网下配售时,主承销商应当对配售对象进行核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配售对象,主承销商应当拒绝对其进行配售。
第四章
配售原则
第十三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主承销商应当协商发行人自主确定配售原则和配售方式,并按照相关规定事先披露。
第十四条 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清晰、明确、合理、可预期的配售原则:
(一)投资者条件,包括投资者类型、独立研究及评估能力、锁定期安排和长期持股意愿等;
(二)报价情况,包括投资者报价、报价时间等;
(三)申购情况,包括投资者申购价格、申购数量等;
(四)行为表现,包括历史申购情况、网下投资者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的战略合作关系等;
(五)协会对网下投资者的评价结果。
第五章
配售方式
第十五条主承销商对配售对象进行分类的,应当明确配售对象分类工作机制,按照事先披露的配售原则,对配售对象进行分类。
第十六条 主承销商对配售对象进行分类的,应当对通过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公募养老社保类”)单独分为一类;对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设立的企业年金基金和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的保险资金(以下简称“年金保险类”)单独分为一类。
主承销商可以根据投资者报价、报价时间、申购价格、申购数量、投资者类型、独立研究及评估能力、锁定期安排和长期持股意愿、风险承受能力、历史申购情况、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长期合作情况、协会对网下投资者的评价结果等对其他配售对象进行分类。
第十七条 同类配售对象获得配售的比例应当相同。公募养老社保类、年金保险类投资者的配售比例应当不低于其他投资者的配售比例。
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对承诺12个月及以上限售期投资者单独设定配售比例的,公募养老社保类、年金保险类投资者的配售比例应当不低于其他承诺相同限售期的投资者。
第十八条 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在实施配售时,应当优先满足下列条件:
(一)公募养老社保类的配售比例应当不低于本次网下发行股票数量的40%;
(二)安排一定比例的股票向年金保险类进行配售,具体配售比例由主承销商协商发行人确定;
公募养老社保类、年金保险类有效申购不足安排数量的,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可以向其他符合条件的网下投资者配售。
第六章 信息披露和资料留存
第十九条 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在配售过程中应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在配售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二十条 主承销商在配售过程中应当按照要求编制信息披露文件,公开披露以下信息:
(一)在披露招股意向书同时在相关发行公告中披露配售原则、配售方式;
(二)在发行结果公告中披露获配机构投资者名称、个人投资者个人信息以及每个获配投资者的报价、申购数量和获配数量等,并明确说明配售结果是否符合事先公布的配售原则;
(三)在发行结果公告中列表公示并着重说明提供有效报价但未参与申购,或实际申购数量明显少于报价时拟申购数量的网下投资者;
(四)在缴款后的发行结果公告中披露网上、网下投资者获配未缴款金额以及主承销商的包销比例,列表公示获得配售但未足额缴款的网下投资者;
(五)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的,应当于招股意向书刊登首日在相关发行公告中披露配售方案;在网下配售结果公告中披露战略投资者的名称、认购数量及持有期限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主承销商应当保留配售工作底稿,工作底稿至少保存三年。工作底稿应当包括:
(一)网下投资者报价及申购信息;
(二)配售对象基本信息:获配投资者为自然人的,应至少取得其姓名、证券账户号码、身份证或护照号码、联络方式、住址等信息;获配投资者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至少取得其名称、证券账户号码、身份证明号码、联络方式、办公地址等信息;
(三)配售决策过程文件;
(四)法律意见书;
(五)协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章 自律管理
第二十二条 协会建立主承销商配售行为跟踪分析和评价体系,对主承销商配售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将作为对主承销商分类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制度完备性、配售过程合规性、禁止性行为、信息披露合规性、资料留存完整性和配售行为诚信情况等指标。
(一)制度完备性。是指主承销商是否按照《承销管理办法》、《业务规范》和本细则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配售制度。
(二)配售过程合规性。是指主承销商实施配售的过程是否符合《承销管理办法》、《业务规范》和本细则对合规、优先配售、配售比例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三)禁止性行为。是指主承销商在实施配售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承销管理办法》、《业务规范》和本细则规定的行为。
(四)信息披露合规性。是指主承销商是否按照《承销管理办法》、《业务规范》和本细则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五)资料留存完整性。是指主承销商是否完整保存了网下投资者报价及申购信息、配售对象基本信息、配售决策过程文件、法律意见书等配售工作的相关资料。
(六)配售行为诚信情况。是指主承销商是否按照事先披露的配售原则和方式对网下投资者进行分类和配售。
第二十四条 主承销商应当按照《主承销商配售行为自评表(附表)》(以下简称《自评表》)对每个项目进行自评,并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15个工作日内将《自评表》报送至协会。
第二十五条 协会根据上一主承销商单个项目自评得分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得分。综合评价得分为:上一各个项目得分总和/项目数量。
第二十六条 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主承销商分为A、B、C类。
综合评价得分90分(含)以上的,为A类;71分至89分的,为B类;70分(含)以下的,为C类。
第二十七条 上一及综合评价期间存在以下情形的主承销商为C类:(一)主承销商因涉嫌犯罪正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受到刑事处罚的;(二)主承销商被采取责令关闭、暂停或者撤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行政处罚措施的,或者被采取临时接管监管措施的;
(三)主承销商的保荐业务被采取责令整改的;
(四)主承销商因涉嫌违反证监会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被调查的;
(五)协会执业检查发现主承销商自评结果存在弄虚作假,或实施配售但未报送《明细表》的。
第二十八条 协会每年对上一主承销商配售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实施配售的主承销商应当参与综合评价。
协会于每年4月30日前完成综合评价工作,并在网站公示上一综合评价结果。
第二十九条 在网下申购和配售过程中,主承销商发现配售对象存在违法违规或违反《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行为,以及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及时报告协会:
(一)不符合配售资格的;(二)未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三)获配后未恪守持有期等相关承诺的;(四)协会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收到主承销商报告后,协会将其列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黑名单中。
第三十条协会可以采取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等方式对主承销商配售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配售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二)配售工作流程的合规性;
(三)配售工作底稿的完整性、合规性和存档情况;
(四)配售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五)主承销商自评结果报送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协会认为必要的其他内容。
第三十一条 主承销商及其相关业务人员和配售对象应当配合检查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拖延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资料。
第三十二条 主承销商及其相关业务人员和配售对象违反本细则规定,协会将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措施和纪律处分实施办法》采取相关自律惩戒措施,并记入协会诚信信息管理系统。
主承销商及其相关业务人员和配售对象违反法律、法规或监管部门规定的,协会将移交监管部门或其他有权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主承销商及其相关业务人员和配售对象的申购和配售行为接受社会监督。协会接受对违反本细则规定行为的举报或投诉。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由协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6年1月11日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售细则》(中证协发[2016]7号)同时废止。
附表:主承销商配售行为自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