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供销社企业改制扭亏为盈发展经历纪实
在刚刚过去的年,全市供销社完成销售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8.3%,完成社办工业增加值600万元,同比增长21.8%,实现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实现利润240万元,完善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站716个,新培育龙头企业2个,规范和创建专业合作社19个,商品生产基地18个,完善创建4万多平方米的市级农资商场4个。全系统企业改制工作和
社直属企业改制全面结束,运转效果良好。
拥有186个独立核算单位、在册职工13588人的市供销系统,由于改革滞后,体制不顺,包袱沉重,管理弱化,从年起,连续8年累计亏损超过3个亿,资产负债率达113.99%,加上社员股金4820万元无力清退,市供销社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供销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供销社”,年初,当全市供销系统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基层职工都有这样的共识。在“供销社何去何从”的大讨论中,社领导班子认识到:改革才是供销社惟一的出路。于是,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转”(企业转变体制、职工转变身份、联社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市供销社按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发展无路的企业,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关闭解体;对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全部转变职工的身份,按市场需求重组发展,对优势骨干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进行改造,扶强做大,并按市场需要,重点办好为农服务龙头企业。
“我们付出得太多……”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曹广明回首一路走来的6年改革风雨之路,感慨良多。他说,改革初的市供销社所走的路坎坷泥泞:1.3万余人要吃饭,每年仅发职工生活费都要近亿元,还有改制后职工养老金、医疗保险费的缴纳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等。再加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真叫人喘不过气来。为了救活濒临“死亡”的供销社,领导干部勒紧腰带过日子,下基层包片自己掏腰包,顶住了来自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按“推进改革、全力服务、三年扭亏”的改革目标,依托供销社“点多、面广、区域好”的优势,对企业实施人员分流、资产重组、股份改制等一系列改革,从而使企业走上了轻装上阵的发展之路。
改革历经阵痛、历经风雨,终于见彩虹。据了解,全社通过人员分流,由原来的1.3万余人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人。在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兼顾职工利益的前提下,市茶果公司以净资产改制成功;原地区农资日杂公司在保留原公司基础上,按股份制企业要求成功组建;新组建的市供销储运有限责任公司、鑫合农产品有限公司运转正常。整体推进的面上改革各县也亮点纷呈:去年解决了全系统改制职工反映多年的下岗职工优惠证问题,为已转变身份的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条件,赤水、桐梓、湄潭、凤冈等县(区、市)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千方百计筹资缴纳了改制前退休老同志的医保金和改制不足的养老金,一次性了结与长城公司的债务等等。遗留问题的成功解决,为企业发展扫除了障碍。
年定位为企业的发展年,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年。据了解,目前,仅市农资公司农资商品市场占有率就达全市的80%,如今市供销社不仅建立了全市化肥淡季储备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力保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去年12月28日,位于市赖壳山地段占地面积近3000米的农贸综合市场正式开业投入使用,这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周边的大型农资综合市场的成功营运让黔北农民买到了“质优、价稳”的放心农资。市供销社已从改革中成功崛起。
供销社根基在农村,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民,‘三农’是供销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年开始试点,在到年全面推开的市供销系统村级综合服务站目前已呈燎原之势。他说,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大村级综合服务站的建设,要按多取少予的原则为农民送去质优价廉的农用物资。市村级综合服务站的发展势头迅猛,从200年的452个增加到去年的716个,服务网络按统一标识、统一执照、统一服务承诺、统一税费交纳、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措施进行连锁经营,不仅提高了供销社的综合服务能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得到了全国供销社合作总社、省供销联社有关领导的肯定。在正安县的柿坪、谢坝两乡,由于当地党委的重视,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姻”,服务站既承担农村商品双向流通职能,服务方便群众,又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载体,同时供销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团溪镇村级服务站还建立了农资供应协会。据了解,我市农村综合服务站仅去年就实现销售收入9600多万元,实现利税150多万元,村级综合服务站向生产资料经营型、管理服务型等多种类型催生。
没有倘不过的河,没有过不了的坎。市供销从连续8年全省第一亏损大户实现了向连续6年盈利大户的成功跨越,最终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第二篇:浅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
浅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各项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国有大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需要完善,以适应加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意义进行阐释,针对我国国有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问题;建议
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了很多年,作为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较多厂办大集体企业,这些产办大集体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规模小、产权不清、管理不善、冗员多,严重制约了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因此,对国有大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应该认识到当前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1、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改变过去由国家决定、控制资源如何分配的情况,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的退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的职能应该控制和管理国家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安全产业、服务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国有资本应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比如说,在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时,原有的一切产权如商标权、发明权、实物设备、投资及增值等都属于国有资产。但在实际改革时,商标权、发明权却被排除在国有资产外。诸多不良状况造成了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流失。
2、国有企业和厂办大集体企业难以分离,厂大集体企业依附于国有企业,但是,厂办集体企业规模小,大量企业停产,职工失业,厂办大集体企业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发展。
3、国有大集体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规范,使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也就是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相应权力的特殊规定。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不是按所有权原则构建企业权力组织的,而是靠政府任命等形式,导致我国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委托关系含混不清,在经营管理上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
三、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有关措施
(一)加大国企改制的政府监管和政策扶持
1、国有企业改制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配合国有企业的顺利改革。
2、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相关政府要加强监管,把握国企改制的方针和力度,减少改革过程的中间环节,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提高国企改制的效率。
3、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按照法律办事,明确落实相关责任,做到工作清晰透明。严格杜绝国企负责人员利用法律漏洞虚报、隐匿、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积极有效的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健康规范运行。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的弊端慢慢展现出来,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管理落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应加快建立政企分明、权责明确、财务公开、监管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的规范化上市进程,实施合理的股份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长期监管不力、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兼并和破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化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通过创新,使厂办大集体企业和主办国有企业分离
1、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使主办国有企业和厂办大集体企
业彻底分离,成为自负盈亏、面向市场、产权清晰、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减轻主办国有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可通过参考东北地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问题,对国有大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问题。
2、可以对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厂办大集体企业,可以依法破产;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债权债务,可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对厂办大集体的员工,进行妥善安排。同时,可采取自愿试点的方式进行,被批准试点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成立由部门领导的试点小组,明确分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稳定、积极、稳妥的推进试点工作。
3、要坚持从厂办大集体实际出发,解决当前存在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要用改革的方法,借鉴东北地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政策,通过重组改制等方式解决员工安置等问题;要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由政府、企业共同分担改革的成本。
结语:
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状况,通过对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重要性和原因的分析,在参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集体企业的改制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傅光明.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美英模式[N].经济日报,2011(11)
[2]章小兵.国企改制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18—119.
[3]秦宏果.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论坛,2009(5).
第三篇:浅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
由于我单位正对类似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大集体企业的改制问题,希望在文中添加(财企[2005]122号)文件中的精神写出见解和意见。
浅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各项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国有大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需要完善,以适应加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意义进行阐释,针对我国国有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措施。关键词: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问题;建议
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了很多年,作为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当前国有大集体企业市场化改造依然步履维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大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应该认识到当前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1、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改变过去由国家决定、控制资源如何分配的情况,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的退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的职能应该控制和管理国家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安全产业、服务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国有资本应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比如说,在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时,原有的一切产权如商标权、发明权、实物设备、投资及增值等都属于国有资产。但在实际改革时,商标权、发明权却被排除在国
有资产外。诸多不良状况造成了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流失。
2、政企不分,企业体制难以真正改革。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边界不清,经营权和所有权结合。政府抓住企业不放,以行政权力取代所有权,直接向企业下达利益、产值等指标,企业在改制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政策支持,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也使政企难以彻底分离。
3、国有大集体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规范,使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也就是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相应权力的特殊规定。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不是按所有权原则构建企业权力组织的,而是靠政府任命等形式,导致我国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委托关系含混不清,在经营管理上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
三、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有关措施
(一)加大国企改制的政府监管和政策扶持
1、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内容,具有实施难度大、运行过程复杂、涉及面广泛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配合国有企业的顺利改革。
2、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相关政府要加强监管,把握国企改制的方针和力度,减少改革过程的中间环节,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提高国企改制的效率。
3、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按照法律办事,明确落实相关责任,做到工作清晰透明。严格杜绝国企负责人员利用法律漏洞虚报、隐匿、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积极有效的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健康规范运行。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的弊端慢慢展现出来,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管理落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应加快建立政企分明、权责明确、财务公开、监管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的规范化上市进程,实施合理的股份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长期监管不力、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兼并和破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
市场化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明确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代表,实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
国有大集体企业要有明确的所有权主体和投资主体,有专门的所有者代表机构管理国有资本。这就要求国有大集体企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因此,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产权主体,规范政府行为,让企业真正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加快技术创新,合理调整国有企业经济结构
1、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产能过剩、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现象。因此,势必要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对旧有企业经济结构进行改造,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完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程序,促进企业优势资源的集中和融合,淘汰落后企业,推动优势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要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结语:
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状况,通过对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重要性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促进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
[1]傅光明.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美英模式[N].经济日报,2011(11)[2]章小兵.国企改制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18—119.
[3]秦宏果.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论坛,2009(5). 作者简介:龚慧兰 1962年12月 女
陕西西安市
本科
经济师
经济类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西安市电子二路86号
710065 ***
第四篇:浅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
浅论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各项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国有大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需要完善,以适应加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意义进行阐释,针对我国国有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问题;建议
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了很多年,作为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当前国有大集体企业市场化改造依然步履维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国有大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应该认识到当前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1、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实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改变过去由国家决定、控制资源如何分配的情况,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的退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的职能应该控制和管理国家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安全产业、服务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国有资本应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比如说,在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时,原有的一切产权如商标权、发明权、实物设备、投资及增值等都属于国有资产。但在实际改革时,商标权、发明权却被排除在国有资产外。诸多不良状况造成了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流失。
2、政企不分,企业体制难以真正改革。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政府行为和企
业行为边界不清,经营权和所有权结合。政府抓住企业不放,以行政权力取代所有权,直接向企业下达利益、产值等指标,企业在改制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政策支持,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也使政企难以彻底分离。
3、国有大集体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规范,使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也就是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者相应权力的特殊规定。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不是按所有权原则构建企业权力组织的,而是靠政府任命等形式,导致我国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委托关系含混不清,在经营管理上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企业经济运行效益低下。
三、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的有关措施
(一)加大国企改制的政府监管和政策扶持
1、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内容,具有实施难度大、运行过程复杂、涉及面广泛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配合国有企业的顺利改革。
2、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相关政府要加强监管,把握国企改制的方针和力度,减少改革过程的中间环节,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提高国企改制的效率。
3、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按照法律办事,明确落实相关责任,做到工作清晰透明。严格杜绝国企负责人员利用法律漏洞虚报、隐匿、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积极有效的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健康规范运行。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的弊端慢慢展现出来,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管理落后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应加快建立政企分明、权责明确、财务公开、监管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的规范化上市进程,实施合理的股份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对长期监管不力、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兼并和破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化进程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明确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代表,实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
国有大集体企业要有明确的所有权主体和投资主体,有专门的所有者代表机构管理国有资本。这就要求国有大集体企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因此,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产权主体,规范政府行为,让企业真正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加快技术创新,合理调整国有企业经济结构
1、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存在着产能过剩、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现象。因此,势必要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对旧有企业经济结构进行改造,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完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程序,促进企业优势资源的集中和融合,淘汰落后企业,推动优势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要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结语:
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是国有大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状况,通过对国有大集体企业改制重要性和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促进我国国有大集体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光明.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美英模式[N].经济日报,2011(11)
[2]章小兵.国企改制成效不明显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18—119.
[3]秦宏果.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论坛,2009(5).
第五篇:关于对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
关于对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
维权状况的思考
(昆明邮区中心局分拣局 孙嘉湘)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面的不断扩大,改制企业不断增加,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并逐渐成为新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制给工会组织带来的触动和影响是深层次的,也是多方面的与之相适应,必须加强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同时也是我们邮政系统面临企业转型和改制的重大课题,本人是一名普通的邮政一线职工,也是只能肤浅的谈一下,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工会组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一、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及维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在大多数国有改制企业中,其问题突出表现在:
1、工会组织被撤消和合并的现象极其普遍,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其自身的权利和地位是受国家法律所保护的。在企业改制中,工会的基本任务应当是如何整顿和重建,并不存在自然消亡和人为的撤并问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有90%的企业工会组织,在企业整顿和重组过程中被人为地撤消和合并,其中不乏有过去基础比较好的大型企业。从组织形式上看,有的是工会牌子已不复存在,且被合并到企业的党办挂名,并且由党办人员兼做工会工作,使工会无名无实;有的工会即使有牌子、公章,但同样也被合并到党办、党群工作部或者其他行政部门,理由是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工会首当其冲成为精简对象,变成有名无实的工会。在这种体制状态下的工会组织,由于得不到企业应有的重视,工会工作只能是应付差事,或者被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致使上级工会的目标任务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有的工会干部形象地比喻,目前工会组织状态是“脑袋大、脖子细、麻竿腿”,倒金字塔型的体制,愈往上机构愈多,人员愈多,愈往下,愈是“精干部队”,作为基层工会现已无力支撑,难以招架。从组织作用上看,履行维权职责异常艰难。据调查了解,目前在国有改制企业中,绝大多数已不在坚持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他形式的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也是日趋见少,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民主意识和利益需求。厂务公开可以搞,但公开什么,怎样公开,何时公开完全要由经营者说了算。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企业劳动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雇佣关系加重,鸿沟加深。工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作到甚至根本不可能作到依法维权,从而使职工依法享有的政治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工会主席兼职化、多元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工会主席兼职化的现象和问题,应当说在我国国企改革前期早已出现,这里暂且不谈其合理性究竟有多大,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和改制面的逐步扩大,致使这一现象和问题越加严重,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根据我个人了解,有98%的企业工会主席以及100%的企业基层工会主席都是兼职。从形式上看,有的是党委副书记或行政副职兼工会主席,一般不经常过问工会工作,只是由兼职工会副主席或干事从事日常工作;有的是工会主席兼其他职务,一般的是身兼数职,最多的达十余项。这种工会主席兼职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减少成本,缩减工会干部编制造成的。要求干部一专多能,对于从事其它部门的干部而言,理论上是可行的,事实上也是必要的。但是从工会的性质、特点出发,特别是从改制企业工会工作的实践上看却不尽其言。工会主席兼职化,客观上必然造成职能的混淆和交叉,也极其容易造成工会主席角色的错位。试想一个兼职工会主席,在事务性工作极其繁多的情况下,怎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会工作上,特别是兼任企业行政职务的工会主席,其表达和维护的身份必然受到限制,根本无法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据了解,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没有按照中央两办的要求实行厂务公开、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有的把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混为一谈,更有甚者,个别企业工会主席居然不知何为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有的形式上签订了合同,但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却不能及时检查兑现,认认真真走形式,使合同成为一纸空文;还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匆忙操作,草率行事,不按规定标准提请职工代表审议通过,致使职工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这一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会主席兼职化和多元化现象过重所致。
3、工会财产和经费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十分突出,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工会法》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也就是说从法律上已经明确,工会的财产和经费的所有权、支配权 使用权归工会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干涉或挤占、挪用。但实际情况是,工会财产和经费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工会财产方面看,多数是由于企业在重组兼并过程中,将工会的固定资产随同企业其他资产一并被清算处理,或者在创建其他企事业中被非法侵占。从工会经费上看,部分改制企业无视法律规定,寻求各种理由拒不向上级工会交纳经费,使工会组织缺少经济来源,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的企业将提留出来的工会经费拒不拨付到工会账户上,而是长期挤占和挪用。特别在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群体中,几乎所有工会组织都未设立账户,即使有也是“聋子的耳朵”,掩人耳目。工会财产被挤占和经费被挪用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侵权行为,它直接导致了工会的“贫血”和“营养不良”,影响了工会自身的生存、发展乃至作用的发挥。在一些企业可以看到,工会想要开展一些活动和业务培训,由于缺乏资金只好作罢。有的事业心较强的工会干部,每年都能按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渴望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但往往苦于缺少经费使计划落空。有时不得以只好硬着头皮向企业老板打报告要小钱,反过来还要看人家面子,索取人家的“恩赐”。对此,工会干部无可奈何且又敢怒不敢言,明知工作开展不起来,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享受,其自身工作失职,但又无能为力,内心承受着双重的精神压力,时常叫苦不迭。
二、产生问题的成因 鉴于目前改制企业工会组织现状和维权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应当说并不是由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在循序渐进的深化改革中,存在着政策中梗阻包括改革措施不配套,法制不完善以及体制上、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原因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当中,部分领导者对职工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给工会组建包括维权工作带来了后患。一些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者和企业经营者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中,面对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劳动关系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将依靠职工搞改革这一指导方针贯彻始终。一方面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只有作为出资人的政府及其委派的法人代表才有权决定产权改革问题,职工群众无权干涉,因而忽视了职工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作用,导致了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所谓“国企改革的快节奏”和招商引资最大化,对于一些包袱较重的国有企业,采取一些不合适宜的“让步”政策,使投资方或购买方在重组企业时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实惠。至于组建党委、包括组建工会,确定工会主席人选等问题在签约合同上一概不提,所以工会组织被兼并,工会主席兼职化,工会维权的步履艰难也就在所难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改革中把职工当成改革对象,将一些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职工当成包袱甩掉,又不能很好地解决职工的生存、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把改革的成本推给社会和职工中的弱势群体,致使职工的群体上访事件屡屡发生。
2、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且存在执法不严和缺乏刚性制约机制问题,加大了工会组建和维权工作的难度。工会要切实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需要有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保证。但事实上,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使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建包括维权工作难度加大。例如《工会法》只是规定了“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并未对企业法人在组建工会上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像《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法律,也没有对组建工会做出硬性规定,从而使组建工会经常遇到实质性难题。一位外资企业老板曾直言不讳地说,我遵守中国的法律,成立工会我没意见,但员工并没有这样的要求,我没有责任也没有这个义务去找麻烦,给自己制造对立面。再比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对阻挠依法组建工会,非法撤并工会,妨碍工会通过其他形式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行为,明文规定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因未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刚性措施,因而使执法部门对侵权行为难以操作。再加上有些部门执法不严,回避矛盾,使侵权者对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无须有任何的担忧,仍然是我行我素,工会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无济于事,望法兴叹。
3、工会主席与企业经营者身份地位的不对等,使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只能处于“维持”状态。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最重要的职能,但在国有改制企业中,我看到工会维护职能逐步在弱化或者根本无法履行职责。一方面,企业改制变为民营或私营以后,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发生了根本转变,原有的工会体系和格局已被打破,工会要想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已成为历史,说到底一切都要按企业老板意志行事,维权就要看给不给你权,让不让你维;另一方面,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会主席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作为经营者的雇员,一个打工者,拿老板的钱,吃老板的饭,客观上已失去与经营者平等协商的资格,主观上无与老板进行谈判的勇气和胆量,搞不好连自己的饭碗都保不住。许多企业的工会主席,惟恐自己的生存饭碗被打破,替职工说话办事底气不足,小心翼翼。甚至有的工会主席为了迎合老板的欢心,违心地做一些违背职工意愿的事情。当然,即使有的工会主席敢于仗义执言,维护职工权益,也免不了遭受企业老板的暗算。某外资企业工会主席,由于为职工说话有些强硬,得罪了老板,便遭受暗算,莫名其妙地将她由副厂级干部降为一般部长级干部,工资待遇降了一大快,年终分红甚至还不如一般员工。她说:“在我们这类企业做工会工作,一切都要慎之又慎。维权只能叫做维持,除非你不怕丢饭碗,否则别无选择。”
4、企业员工雇佣观念增强,缺乏自身合法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给工会维权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国有改制企业中我们看到,企业员工由于身份的变更,其主人翁意识已日见衰退,普遍感到现在和过去不同了,对个人来说不过就是一个打工仔,除了想多赚些钱,其它别无所求。由于利益的驱动,他们一般工作责任心都很强且遵守纪律,为了提高生存质量而拼命地劳作,惟恐出现任何差错。由于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往往对于侵权行为和自身利益是否遭受损害缺乏关注,甚至有的表情无奈,默默承受。一位民营企业员工坦诚地说:“在人屋檐下,使你不得不低头。现在市场上劳动力过剩,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你想怎样不好使,否则你就走人,外边很多人等着呢。”由于企业员工普遍报有这种心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工会维权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工会干部明知对一些违法行为应加以制止,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后盾支持而无法操作。特别在一些企业的经营者看来,有些事情员工都没有提出来,你工会算干吗的,你想煽动员工“闹事”是无论如何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让你办到的。
三、加强国有改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及加大工会维权工作力度的对策思考
(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把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根本的指导方针,也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早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确立了稳固的执政地位,正是由于坚持了“依靠”方针。诚然,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也必然需要坚持和巩固这一方针。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必须要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这是工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大政治优势。同时也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提出了重要课题,即如何把这一问题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考虑到在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充分体现和保证党对工会领导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这种领导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确保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在方针政策上,应当给予工会工作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保证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的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目标任务;再次,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没有党组织非公企业当中,应当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以保证工会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等等。对于这些新的重大课题,各级党组织包括工会组织都应当进行认真的思考,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路和对策,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工会工作有机地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党的“依靠”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与工作重点,强化对《工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落实的刚性制约机制。当前,面对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今明两年还将有大批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新形势,作为上级工会必须将工作重点和重心实施战略性转移,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突出工会维护职能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作到依法组建、依法整顿和依法维权。第一,要加大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和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重点对国有改制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借企业改制之机,非法撤并工会组织、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和损公肥私的行为等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并严肃处理,同时建议人大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第二,要建立健全“源头”参与保证机制。坚持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并将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充分协商,督促有关部门严格做出规定,确保企业改制与建立工会组织、选举工会主席、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同步进行和同步落实,以避免改制企业劳动关系调整走弯路和为今后工会组建留下后患;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制度落实制约激励机制。建议政府实施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督促有关部门不但要切实承担起完成企业改制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要切实承担起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导致职工严重不满甚至造成职工集体上访产生恶劣影响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第四,要适时建立工会干部保护机制。督促政府设立工会干部保障基金,建立维护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对于仗义执言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且遭受打击报复的工会干部,要予以政治上的保护和经济上的援助,以此来调动广大基层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勤奋工作,敢于维权和善于维权。
(三)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工会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意识,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新型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面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工会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意识,作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组织模式,明确新型劳动关系前提下突出工会维护职能的基本观点,加大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力度。在实践中,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多元化、市场化的客观现实,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打破长期以来传统的、单一的组织体制和形式。比如,积极推广沿海地区工会组织建制的成功经验,试行基层工会主席直管的组织体制。在较大的改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试行工会主席直选和工会干部委派制,这样能够彻底打破工会干部在经济利益上对企业老板的依附关系,有利于工会干部充分履行维护职责。又比如,针对单个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流动性大的企业工会干部,维权力不从心,且任务又日益艰巨的现实,要大力加强产业和行业工会的建设,建立以区域性和行业性为特点的行业工会或工会联合会,可以整合维权实力,增强维权效果。再比如,按照新形势要求和工会承担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利益使命的特点,要逐步建立和形成工会干部职业化格局,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热衷群众工作,懂经济、知法律、善协调的职业化干部队伍,从而使“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目标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