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紧急重大信息报送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当前紧急重大信息报送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
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我们下发的文件中对重大紧急信息的种类都进行了很全面的概括,但仍有一些单位对重大紧急信息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安全事故、自然灾害这些方面,往往不能认识到社情民意、网络舆情等信息的重要性,这些信息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掌握,而是听说了、掌握了之后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报送这类信息的意识。在这上边,我们已经有一些同志受到了批评,受到了处分,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二是工作不规范。一些单位办公室的同志对重大紧急信息报送的程序不清、自身职责不明,遇到重大紧急情况时不能按照要求做到迅速报告、层层把关,以至于事情发生后出现主管领导、主要领导不知情的现象,给自身的工作造成被动;还有一些同志在我们询问相关情况时常常认为这件事不属于自己的业务范围,把事情推给办公室其他同志、推给其他部门、甚至直接推给单位领导,让我们的工作人员三番五次的打电话询问情况,耽误了紧急重大信息处臵的最佳时机,给我们应对、处理紧急突发情况造成了极大地被动。三是报送不及时。在紧急重大信息责任追究中,很多都是由于迟报、漏报、瞒报引起的,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一些本可以合理处臵的事情变成了“网络事件”、“媒体事件”,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造成了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信息,上级领
导知道了,本单位领导还一无所知,造成信息“倒流”现象,严重影响了事件的正常处臵,那么,这些事情的责任在谁身上,就要对谁进行追究、进行处分。
要求: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全县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紧急重大信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要认真领会、学习紧急重大信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拓宽信息视野,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抓信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抓信息,着重在发挥好信息的“窗口”、“参谋”、“哨兵”、“桥梁”等四个作用上下功夫,求突破。二要拓宽渠道、强调规范。各单位要加强信息主渠道建设,站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福民强县的高度,把信息工作作为单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配齐配强专兼职信息员,加强对信息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力度,强化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报送意识,善于从一线、从各类媒体、从生活中发掘信息,发现信息。要建立完善紧急信息报送制度,通过集中学习、制度上墙等多种形式让办公室每一名同志都学习领会到紧急重大信息报送的程序、时间要求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报送好紧急重大信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三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严格紧急重大信息报送责任制度,按照文件要求把报送责任落实到人,办公室的每一名同志,在接到重大紧急信息后都有责任去落实事件真相、有责任及时向上级请示、有责任提醒上级领导报送的时间要求;作为主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更应在接到报告
后及时查证、在合理处臵的同时要督促下级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争取事件得到及时、合理的处臵。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建立完善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处理大台账制度,对每一件重大紧急事件进行登记分析,对迟报、漏报、瞒报、压报等行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第二篇:加强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中共XXX委办公室
X办综〔2011〕1号
中共XXX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
加强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各信息网络成员单位:
年初以来,全市各信息网络成员单位按照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要求,向市委报送了大量重要紧急情况,为市委指导工作、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近一个时期,个别信息网络成员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关于重大紧急信息报送标准和时限的规定,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未及时报送信息,也有的报送信息内容简单、情况不清,或只有初步情况,没有应对措施和工作进展情况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信息向上级党委及时传递。为进一步加强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避免此类问题再度发生,经市委主管领导同意,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向市委报送重大紧急信息工作。要切
实提高认识,把报送重大紧急信息放在信息工作的首位,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全面,为市委
领导及时了解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二、要严格按照报送标准和时限上报重大紧急信息。
要严格按照〘中共XXX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紧急信
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厅字〔XXXX〕XX号)和〘中共
XXX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XXX市重大紧急信息报送标准
和时限的规定(修订稿)〗的通知〙(X办发〔XX〕XX
号)要求,认真做好信息上报工作。上报标准:
1、发生非
正常死亡的各类案件和事故;
2、涉及人员较多、财产损失
较大的各类案件和事故;
3、涉及特殊身份人员的案件和事
故;
4、火灾、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疫情及自然灾害等重
要紧急情况;
5、敏感部位、重要行业发生的非正常情况;
6、各类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特别是军转干部上访活动;
7、“法轮功”等非法组织和敌对势力的滋事、破坏活动;
8、大风、暴雨、洪水、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情况;
9、容易
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其他重要紧急情况。上报程序:要准
确核实情况,形成要素齐全的信息材料,经本单位主要领
导审签字核后上报,遇有重特大事故、事件、灾害的,要
经战线主管领导审批后上报。上报时限:最迟要在事发后
半小时之内将信息报送至市委政务值班室和市委办信息科
(市委政务值班室电话:XXXXXXX,信息科电话:
XXXXX,工作人员手机:XXXXXXXX)。因特殊原因不
能半小时内报送的,应先用电话报告事件的简要情况,再
续报详情。各单位要严格执行紧急信息“双重上报”制度,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重大紧急信息的同时,必须向市委报
告。尤其是公安、安监、消防等重点单位,要同市委办信
息科及时沟通,确保上报信息准确无误。
三、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各单位要抓好信息工作
机构及政务值班室的网络建设和管理,确保联系畅通。要
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宿制度,做到信息网络健全、值班人
员坚守岗位、有情况及时上报。要严格执行重大紧急信息
报送工作责任追究制,对迟报、漏报和瞒报重大紧急信息,影响领导决策,延误事件处置,造成重大影响的,要在全
市进行通报批评,并逐级追究三级负责人的责任。
主题词:重大紧急信息报送通知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X年X月XX日印发
共印50份。
第三篇:重要紧急信息报送范围
重要紧急信息报送范围
一、事件类
1、冲击、围攻乡镇(街道)及乡镇(街道)以上党政机关或其他工作部门,打、砸、抢、烧行政村以上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2、严重阻挠重点建设工程施工的群体性事件。
3、已动用警力,并在处置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
4、参与人数5人(含5人)以上或造成1人(含1人)以上伤亡的群体性械斗。
5、金融挤兑事件或因金融风险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6、各类非法组党、结社集会及其动向;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非法宗教势力组织的非法活动。
7、未经允许,规模较大的联宗祭祖等群体活动。
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访事件,1人(含1人)以上有进京可能的;2人(含2人)以上有进自治区可能的;参与人数在10人左右及且可能诱发暴力事件的。
9、参与人数在10人(含10人)以上或参与人数虽少但影响较大的集会、请愿、示威、游行、罢课事件。
10、军民冲突事件。
11、造成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交通中断的群体性事件。
12、其它重大的突发事件。
二、案件类
1、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被害人身份特殊的杀人案。
2、抢劫金融机构、金库及运钞车或抢劫现金10万元以上、财物价值20万元以上的抢劫案。
3、涉及100万元以上的携款潜逃案。
4、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非法集资案。
5、造成1人(含1人)以上死亡或3人(含3人)以上中毒的投毒案件。
6、公共场所、重要设施发生的爆炸案。
7、案值10万元以上或造成人员伤亡、后果严重的制假、贩假案。
8、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
9、盗抢军火案、非法制售贩运枪支弹药案、枪支弹药失窃案及放射性材料、剧毒材料被盗案。
10、情节严重、致人员伤亡的妨碍公务案。
11、劫车、越狱、劫持人质及纵火等情节恶劣、影响重大的刑事案。
12、重大失泄密案及重要密码设备丢失案、机要部门人员叛逃案。
13、其他情节恶劣、影响重大的严重犯罪案件。
三、事故类
1、境内发生的空难事件。
2、一次死亡1人(含1人)以上或死伤5人(含5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3、一次死亡1人(含1人)以上或死伤5人(含5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4、一次死亡1人(含1人)以上或死伤5人(含5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火灾事故。
5、公共场所一次死亡1人(含1人)以上或死伤5人(含5人)以上的治安事故。
6、有毒化学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及造成环境严 重污染的事故。
7、事由虽然不大,但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及可能造成恶劣影响或群体性问题的事件、事故。
8、其它重大恶性事故。
四、灾情疫情类
1、水库溃决及可能溃决的重大险情。
2、一次自然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1人(含1人)以上死亡或3人(含3人)以上严重受伤或2人(含2人)以上失踪的;倒塌房屋10间以上的;集体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或个人经济损失1万元以上的;普通森林面积毁坏5亩以上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在100亩以上或绝收面积在50亩以上的;交通、通讯、供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
元以上的。
3、虽多方控制,但效果不明显,仍在继续扩散的重大疫情。
4、发病人数在5人(含5人)以上、病因不明的特殊情况。
5、被医学界定、公众熟知的重大疫情。
6、影响较大的生化灾害。
7、其它对生活、生产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事件、案件、事故、灾情、疫情虽然未达到规定范围,但发生地点敏感、人员身份特殊、持续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也应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第四篇: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要点范文
怎样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
一、高度重视紧急信息报送工作
••••各级信息部门及信息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同志应当高度重视紧急信息的报送工作。但是,从近两年的情况看,部分市、县、区对紧急信息报送工作重视不够,迟报、漏报、误报、瞒报紧急信息的情况还比较突出。一些已经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如集体上访、冲击党政机关、阻塞公路铁路等,当地党委、政府办公厅(室)没有及时上报,有的虽然上报但内容简单、情况不清,或只有初步情况没有应对措施和工作进展情况;对当地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有的不但自己没有上报,也不让有关职能部门上报,甚至新闻媒体已经披露仍不报送;对重大的灾情、疫情,有的报送迟缓,个别的直到上级机关询问时还说不清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上级领导及时了解情况和对紧急情况的处置进行指导。重视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着重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与信息工作的关系。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是各级办公厅(室)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各级办公厅(室)信息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紧急信息事关工作大局,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发展,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而在整个信息工作中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对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价值就更高。因此,中央办公厅明确规定:“党委办公厅(室)信息系统都要把及时、准确地报送紧急信息放在信息工作的首位。”这就是说,信息工作是整体,紧急信息工作是局部,信息工作包括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紧急信息报送工作处在信息工作首要的、第一的位置。信息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的根本的在于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搞得好不好。
••••二是处理好报喜与报忧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报喜与报忧的关系,是搞好信息特别是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起码要求。一般来说,紧急信息都属于重大的问题性信息。所以,有些领导不想向上级报送,怕影响本地和自身的形象;有些信息人员不敢报,怕报忧得忧。这种报喜不报忧的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是,这个问题又非解决不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好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能否做到喜忧兼报,既是衡量领导同志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对此,领导同志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正确的态度,看清报
喜不报忧的利害关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谋之”,去掉私心杂念,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要给信息工作人员撑腰打气,支持和鼓励信息工作人员大胆报忧。对信息工作人员来说,则要求敢于报忧、善于报忧。方法上讲,一要把信息摸实、核准;二要及时报告领导,上报时要报领导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三是处理好为上级党委服务与为同级党委服务的关系。中央办公厅关于《向中央办公厅报告重要信息实施办法》指出:“为同级党委服务和为中央服务是一致的”。党委办公厅(室)“三服务”的指导思想,强调为上级党委服务、为同级党委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统一,归根到底是为基层和人民群众服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因此,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在紧急信息报送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为同级党委服务和为上级党委服务的关系。要在坚持为同级领导搞好信息服务的同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搞好为上级领导报送紧急信息的服务。
••••四是处理好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厅(室)的信息部门,是党委、政府了解情况掌握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对紧急信息的反映,理应比其他工作部门更加灵敏、更加快速。但是,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他部门了解和掌握信息的渠道很多,手段先进。因此,党委、政府信息部门一定要处理好与其他工作部门的关系,加强同其他工作部门的协调配合,特别是与公安、安全、司法、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把党委、政府信息部门的主渠道建设好,确保畅通无阻。
••••
二、加强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有章可循、优质高效,必须加强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基本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于1991年、1993年、1998年先后制定了向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报送重要信息、紧急信息的实施办法、通知,对重要信息和紧急信息的内容,报送的具体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向上级报送重要信息和紧急信息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二是建立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责任制度。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都特
别强调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责任,要求各省、区、市、县委办公厅(室)向上级党委办公厅(室)负责,都要建立紧急信息报送责任制。哪一级发生迟报、漏报、瞒报问题由哪一级负责,哪个省、区、市、县范围内发生迟报、漏报、瞒报本地紧急信息问题,由哪个省、区、市、县党委办公厅(室)负责;上级党委办公厅(室)要对下级党委办公厅(室)紧急信息报送情况进行通报,对迟报、漏报、瞒报紧急信息的要点名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为此,各级办公厅(室)都必须建立严格的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程序,并坚决按照程序办事。
••••三是建立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奖罚制度。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管理方案及奖惩考核办法》,对各市州、县市区、各部委办局、大型企事业单位及信息直报点上报紧急信息的时限、分管领导、责任处室、责任人都做出明确规定,并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各地及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制度,要求各地各部门的基层乡、镇、场和各职能处室、下属单位,相应制定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奖惩考核制度,使紧急信息的报送由“软约束”变成“硬约束”。••••四是建立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跟踪落实制度。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的规定,建立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跟踪落实制度。根据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在紧急信息上的批示意见和要求,各级办公厅(室)都要及时进行紧急信息的督办、跟踪、落实、续报,促使问题得到迅速妥善的解决。通过紧急信息跟踪落实制度的实施,可以进一步突出党委信息的主渠道作用,树立信息工作的权威。
••••
三、强化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队伍和网络建设
••••一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企业和部门基层信息工作队伍。基层信息工作者都是紧急信息情况的最先知晓、收集整理和上报者,因此,加强基层信息工作队伍建设,是搞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基层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省、市、县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水平和整个信息工作水平。因此,必须在加强整个信息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加强乡村、企业和部门基层信息工作队伍建设。主要抓两手,一手抓工作机构建设。在乡村、企业和部门等基层普遍建立信息报送机构,明确紧急信息报送人员,形成基层紧急信息报送反馈网络。一手抓人员素质提高。各地对基层紧急信息报送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系统传授紧急信息报送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下级单位的信息工作人
员,可以到上级单位的信息部门跟班培训,学习和实践紧急信息报送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在一些重点单位和部门进行专门培训,有针对性地讲解系统或部门紧急信息报送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可以迅速提高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全面建立沟通上下左右的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系统。省、市、县、乡及其直属机关单位都要建立紧急信息报送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紧急信息报送工作;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办公厅(室)和各部门办公室,要认真做好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紧急信息报送的多层次、多渠道、多触角的全方位、立体化、灵敏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系、快速反应的工作系统,努力成为各级党委了解掌握紧急信息的主渠道。
••••三是强化紧急信息报送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建设。领导者能否对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做出迅速反应,并适时做出决策,很重要的一点是掌握信息是否及时。紧急信息一经形成,提供的时间越短,其价值就越大,而时间的延误,会使信息的价值衰减以至消失。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信息工作的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紧急信息的时效性。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开通紧急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渠道,使“上行”“下行”畅通,及时了解和掌握紧急信息。第二,规范紧急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运转行为,统一紧急信息报送格式、报送时间、次数,对紧急信息的范围、收集、处理、审签、传递、储存、保密等做出明确规定,使网络运行有章可循。第三,引导紧急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运转方向。各级信息部门应经常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下级信息部门的业务指导,共同探求紧急信息规律性的东西,使紧急信息计算机网络沿着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方向有效运转。
第五篇:浅谈当前工程招投标中存在问题(模版)
工程建设投入资金大,是社会关心的热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建筑市场工程承发包从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到施工企业自己上市场揽取业务,再发展到今天在有形建筑市场参加竞标。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市场竞争激烈,各施工企业或其代理人为了获取承包合同和利润,采用了许多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近几年查处的大要案情况分析,工程建设领域仍然是腐败的高发区,成为了反腐败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2001年以来,国家把建筑市场作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各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整顿活动,也查处了一些典型案件,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较为混乱的市场秩序。建筑市场整顿从1986年以来几乎年年进行,但没有起到治本的效果,只不过不同阶段发生在不同类别的人群中。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积重颇深,不是靠权宜之计和“运动战”所能解决的,必须从目前社会大背景及建筑市场运作的制度设计中寻找原因,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有效规范市场的目的。
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焦点在政府投资工程上,特别是这些工程在招投标阶段“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剥夺了潜在投标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给一些腐败分子提供了“寻租”沃土。目前工程招投标中“违规操作”已经漫延到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且单个环节行为执纪执法部门取证难,较难认定为违法违规。建筑市场经过多次整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违规行为从公开到隐蔽,从个别人“一锤定音”到整个招投标过程不正当的“系列操作”,形成了程序上的合法而实质上渗透着腐败。这种状况不予以整治危害性更大,将使建筑市场处于非良性竞争状态,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且毒害党风和社会风气。针对当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1、现有法规体系存在人为弹性空间
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标依据的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招投标法》有些条款规定本身就留给业主或代理机构弹性空间,如第十二条赋于项目业主办理招标事宜的权力;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条有关不得对投标人有歧视性条款规定;第四十条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的条款等。对这些条款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对当事者的道德约束高于法律约束。目前,招投标竞争非常激烈,竞争对手得分(综合评审法)差距非常微弱,法律提供的微小弹性空间都直接影响评标结果。《招投标法》作为指导我国招投标活动的法律,它应当给各方主体追求效率的空间,但作为政府投资工程,应有更严厉的规章,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平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弹性空间。
2、体制现状提供“操作”可能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体制基本上还是条、块分割,各个法人单位承担项目业主,并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为了解决各项目法人单位的专业素养问题,在招投标阶段引入了招标代理制,施工阶段聘请社会监理,并强制性地接受政府监督。从实践来看,建设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萌芽于招投标阶段,招标代理制引入并没有实现工程招投标过程的贯彻“三公”原则。究其原因,是体制问题。现有的建设体制,项目法人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法人,它是各级政府的委托代理人,他们有法律上提供的弹性空间,这些代理人在选择招标代理、资格审查、评标、定标时,仅有道德的约束,来指导他们为所服务的机构决策。经济学上有个理性人的假设,当他们能以极小的风险获得个人利益较大的回报时,道德约束力就显得脆弱。实践中存在领导不干预,经办人员干预;项目业主不干预,招标代理人干预的状况,现实地说明了一切。
3、诚信经营社会基础尚显薄弱
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作用的结果及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仍衷情于“权力”。建筑产品虽然牵涉到每一位民众,但它不像家电产品,民众可以自主行使购买和监督的权力,致使家电业必须以诚信经营为本,取信于民,才能获得市场份额。现实中建筑产品采购权集中在招标人、代理人、评标专家委员会手中。由于建筑产品招投标的某些内容及过程需要保密,客观上造成了不便于社会监督,减少了投标人因为虚假信息导致投标失败的风险。还有,一个企业由于虚假信息在一个项目投标失败,并不至于遭到像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受到市场驱逐,所以,投标人提供虚假信息参与投标的现象愈演愈烈。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投标人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核审,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全国统一信息平台整合工作滞后于现实监管需要,也给“暗箱操作”者提供了机会。
4、交易各方主体尚未成为实质上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
上面已分析现有体制下项目业主仅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实质上仅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与掌握的权力,决定着招标代理人不能纯粹从公平与效率角度进行招标运作,否则招标代理有可能失去市场。在这种体制约束下,招标代理人从某种意义上,仅是按照业主的意愿帮助业主完成符合法规程序的招投标运作,有的招标代理机构看业主眼色行事,使业主倾向的中标人合法化。
建筑市场交易各方中重要的主体承包商,在我国就更具特殊性。目前,在建筑市场中存在一些个体“包工头”,以法人名义参加工程招投标,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承包商体制所决定。建筑施工业作为完全竞争性行业,行业门槛并不高,但进入该行业有政策壁垒资质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施工企业尤其是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仍是国有和集体占主导地位,这些国有企业通过多年改革仍未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于建筑行业政策壁垒的存在,行业内企业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令行业内竞争日趋残酷,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许多不当方式。作为目前国有(集体)企业管理者,他们对现有市场竞争态势必然作出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理性选择——选择对自身风险较小的经营思路。企业自主投标投入大,且有许多公关费用,这对国企来说,无疑是心头的痛,若多标未中,经营者自身就要面对许多公关费用而束手无策,同时令企业陷于困境;反之,通过投标代理人,企业开具介绍信,就有一笔收入,中标后还能收取管理费用,将投标风险转移给“挂靠者”。这样企业可以在举步维艰中生存,而企业管理者不承担个人风险,甚至还可以有隐性收入存在。对“挂靠者”而言,他们不一定具有能力(包括人力、物力)维持一家企业运作;即使有能力,他们也较难在起步阶段就创办一家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再有,即使创办成一家高等级施工企业,维持企业运转所需的管理费用,也令他们承担很大的风险。正是这种思维定势,造成了现在建筑市场中挂靠盛行,甚至出现专以投标谋利的个体。总之,现在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各方交易主体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都被“挂靠者”操纵着。
5、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招投标工作存在难点
从法规上说,行政主管部门目前主要依靠《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法规等监督招投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施细则。特别是法律规定的歧视性条款较难把握,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发生越位和缺位行为,也给招标人(招标代理人)“暗箱操作”提供可乘之机。就组织机构而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政府机关越发精简,配置人员更少。目前,我国处于建设高峰期,项目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许多建设项目法人作为一次性业主缺乏工程项目经验,建筑市场必然产生大量问题。面对此种状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立的招标办及有形建筑市场,又人为割裂,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监管力量更趋削弱。从行政手段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特别是规范业主行为缺乏有效手段,而仅有的手段是惩罚性的消极手段,从理论上说,过多使用消极手段会伤及自身,最终会影响事业的繁荣。
6、评标专家委员会未能实现既定功能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人为因素干扰,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实现其预定功能。具体原因如:①按照《招标投标法》对评标专家资格的界定,只有在大、中城市方才有条件建立具有一定容量的评标专家库,合乎条件的评标专家在数量上显得不足;②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特别在库容不足的情况下,合乎法律硬件规定的专家基本都入库,致使专家质量参差不齐;③社会化选拔评标专家的方式,对专家仅有法律的约束,行政上对其约束不力。但由于工作特殊性,即使触犯法律,取证也较为困难,法律约束也不硬。对评标质量而言,主要依靠评标专家对自身的道德约束,道德约束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在目前复杂环境下,道德约束往往显得苍白;④现在招标项目众多,项目规模专业差异很大。对大部分项目而言,代理机构从压缩招标成本考虑,评标时间仅仅有几个小时,在这么短时间内要求评标专家拿出高质量评标成果不现实,往往仅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而已。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现有评标委员会充当招投标活动中“橡皮图章”的功能,或评标专家参与“暗箱操作”,针对特定问题作出特定评判的现象就会有客观的认识。
建筑工程正是存在以上诸多法规、体制、社会环境、机制及建筑产品本身特性等原因,导致了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暗箱操作”。其操作行为具体体现在招标“游戏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从发布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到投标文件都作出了一系列有倾向性的安排,并且发展到监管部门根据现有法规很难从书面材料上认定其违规行为。各地监管部门等针对这些问题虽然制定了很多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然而,由于以上深层次原因未能破解,往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市场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仍然未能实现完全按照承包商实力或项目管理班子实力进行竞争。
建筑工程招投标行为成为社会热点,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绩。领导指定承包商、明目张胆“违规操作”现象得到扼制,但“违规操作”行为从公开到隐避仍然肆虐于招投标活动中并被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些现象启发我们思考现有招投标制度的设计。笔者认为,由于建筑产品特性及招投标活动中人的因素较为活跃,要想从根本上扼制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减少活动中人为的干预,这必然会牺牲一些效率。从目前及发展来看,国有投资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将逐渐降低,政府完全可以将建筑业发展的效率问题交给市场,政府投资一般项目招投标在“三公”原则基础上,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在具体运作上对跨入门槛的承包商一视同仁,招投标“游戏规则”增加随机性,保证公平性。这样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使政府投资项目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