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保险发展原因
1.需求日益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已经形成,保险需求形势多元化,集团型业务相对减少,分散性业务相对增加,这对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要。
2.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一方面,近几年国营企业仍未走出低谷,老工业企业和基础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较多,使可保资源减少;同时,运行中的国有企业不少经营效益不好,导致企业保险支付能力降低,脱保、拖欠保险费的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今年来个体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但由于个体私营企业数目众多、分布广,规模一般较小,保险公司未开发相应的险种满足这部分需要,加上这些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一般不敢轻易承保,因此这部分经济成分的承保率一般较低。
3.公众的保险意识不强。公众的保险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财产保险知识了解甚少、保险倾向比较弱;二是对财产保险的特殊性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保险消费心理不够健康,导致保险业务的拓展困难。
(二)供给方面
保险公司商业化进程还不够深入,缺乏市场灵敏度,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等现象要种限制其供给能力。
1.指导思想上,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过账业务规模为主导的经营策略和以是否完成保险费任务为重点的考核机制,使保险公司走入“重产业,请理赔;重保费,轻效益;重规模,轻管理”的怪圈。
2.竞争行为的扭曲。国内保险市场出现竞争格局后,由于市场价主体增加带来竞争加剧,造成一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竞争没有促使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提高服务质量,而只是价格竞争,导致各种“代理”大发“佣金”横财。
3.保险企业开发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适应日趋多元化的保险需求。
第二篇:我国车辆保险的发展
我国车辆保险的发展。
自从1906年第一份车险保单在英国签署,世界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机动车辆发展的实际历史仅有三十年左右,但所幸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上海证券报2005年报道:麦肯锡北京分公司全球副董事黄河介绍说,2005年中国车险保费达820亿元,到20l0年将有可能增长到24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20%至25%。根据市场调查报告,机动车辆保险现已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业务的第一大险种,占有60%以上的非寿险市场份额,其经营的盈亏直按影响到整个财产保险行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机动车辆保险具有承保标的量大、事故频繁、赔案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国内各财险公司业务操作的一大重头戏。
机动车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与整个保险业发展同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办了机动车辆保险。到了60年代在全面停办保险的大浪潮下,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也停止了。直到70年代中期为满足使馆外交人员的需要开始办理涉外业务的汽车保险。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从1980年至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保险市场上经营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从一家发展到几十家,甚至在上海出现了专门的汽车保险公司。期间,机动车辆保险的保费从最初的728万元发展为2004年的744.82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奇迹。2004年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到财产险总业务的68.34%(04年我国财产险业务总保费为1089.89亿元)。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带动了对汽车、对保险的需求。从2000年到2003年短短的三年时间,我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从500万辆增至1000万辆,而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全国保险公司原有的承保面不到汽车保有量的30%。2004年新交法的出台将极大地推动汽车承保面的提高。机动车辆保险一直占据着财险公司主打业务的地位,是各家财险公司的必争之地。
我国车险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费率不合理与损失风险控制不足。
而在我国,费率厘定技术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费率厘定技术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费率体系不合理和损失风险控制不足。费率体系不合理并不简单的表现为费率过高或过低,而是指不同风险车辆之间的保险价格没有区分度,或者区分不合理。其根源在于保险公司对机动车辆保险的风险认识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对风险进行量化和管理,不能依据风险定价。粗放的经营模式让车险经营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大家都在迫切寻求有效的经营管理方式,车险定价的精算研究成为首要突破口。
第三篇: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浅析
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浅析
【摘要】重大疾病保险是指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给付保险金的健康保险产品。设立重大疾病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疾病治疗提供经济支持,以解决被保险人面临的经济困境,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
【关键词】重大疾病保险
一、前言
据国家卫生部2013年的数据,人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机会高达72.18%,另据医学专家介绍,癌症疾病的保守治疗费用少则几万,多则超过10万元,如果希望采取更先进的治疗手段,往往要超过30万元以上,考虑CPI持续上涨的现实,今后治疗费用金额还会提升更多。
二、重大疾病保险相关概述
重大疾病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发生合同约定的疾病,并达到约定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由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一种健康保险产品。该类保险中的“重大疾病”通常具有灾难性、复杂性、费用高的特点。重大疾病保险设计的原理是保障被保险人身染重病之后所需要的巨额费用:一是为被保险人支付因疾病、疾病状态或手术治疗所花费的高额医疗费用和后续长期康复治疗费用。二是为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补偿其收入损失,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被保险人家庭经济困难,以维持其家庭或企业正常运转。
三、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现状
2007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开展重疾定义的制定工作,对最常见的25种疾病的表述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同时其保障范围必须包括25种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等6种疾病。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自己的疾病发生率表,重疾产品的定价和法定准备金评估主要依靠再保险公司提供的国外发生率数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疾险的发展。2013年11月,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以下简称重疾表),其成功编制对于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重疾产品创新具有深远影响。2013年重疾险保费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健康保险总保费的50.9%,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重大疾病保险市场。
四、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们认为有了城乡大病保险,不用再买重大疾病保险,且对重大疾病保险认识存在严重误区。城乡大病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但是并不是有了城乡大病保险就不需要购买重大疾病保险。首先,城乡大病保险是对超出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且不能全部报销,但是重大疾病保险是根据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约定,在被保险人罹患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保险时,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赔付;其次,重大疾病保险不需要先支出,只要一经确诊所患疾病符合保险合同中关于重大疾病保险的规定,就给予赔付,不需要被保险人先行垫付医药费。但也要认识到一张重疾险保单并非保所有大病,重大疾病所保险种也不是越多越好
(2)代理人对投保人销售误导,合同条款解释说明不清晰。我国保险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不乏一些代理人为了获取佣金,对投保人含糊解释保险条款或故意忽视免责条款内容,导致投保人对保险期望值过高,理赔不成功,就对保险业加以诟病。
(3)投保人未尽如实告知义务,引发道德风险。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在订立合同时,双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守最大诚信原则。就投保人而言,应对保险标的的详细情况对保险人如实告知,否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五、对我国继续发展重大疾病保险的建议
(1)提高国民保险意识。在保险保障市场中,被保险人即保险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之一,每个社会成员实际上都可能成为保险保障消费者,保险消费者所具的风险保障意识、保险消费等观念和行为,都将直接表现为消费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影响将来整个社会的保险保障水平和普及程度。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国民保险意识的培育,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进行宣传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国民保险意识,使全体国民都重视自我保障,真正了解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这一举措对于及早认识保险和保险意识的宣传和提高起到助力作用。
(2)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保险是否被大众接受,甚至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与保险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思想素质休戚相关,由此及彼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是当务之急。各大保险公司首先要严格招聘制度吸收高素质人才,其次要着重培养从业人员对保险业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持续的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综合的专业技能,以专业赢得客户认同。
(3)提升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质量,为重疾险客户提供健康咨询。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对于保险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这给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除了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外,还提供健康体检、重疾咨询、养生计划、二次诊疗意见等服务,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保险公司,必须对保险产品进行创新,提高保险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丰富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苏洁.重大疾病年轻化,重疾险不可或缺[N].中国保险报,2013.[2]雷丽,雷超.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21).[3]王段娜.我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金融,2015,(4).[4]冯鹏程.重大疾病保险未来展望[N].中国保险报,2014.[5]冯宇蕾.完善我国重大疾病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建议[J].价值工程,2015,(19).
第四篇: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
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
从财产保险的角度看,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初期(1951-1958年)。20世纪50年代初,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具体推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的绝大多数财产都办理了财产强制保险。其中,地震属于基本责任范围。在这一时期,我国具有广泛的地震保险供给。但由于历史原因,1959年,我国全面停办保险业务,地震保险自然也就停滞发展了。
第二阶段:恢复时期(1980-1996年)。1979年,国务院决定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推动下,地震保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面向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车险、船舶保险、货运保险,面向居民的家庭财产保险,面向农民的农业保险,均包含了地震风险保障,地震保险实现了普遍和充分的供给。
第三阶段:限制与规范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1996年,人民银行考虑到我国的地震保险经营缺乏科学的精算基础,为了确保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决定将地震造成的一切损失列入绝大多数财产保险的责任免除条款,地震保险的经营受到严格的限制。然而,考虑到地震保险的市场需求,2000年1月,保监会下发通知,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在风险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允许扩展地震保险责任。2001年10月,保监会下发《企业财产保险扩展地震责任指导原则》,进一步放宽了承保限制,并在承保方式、分保安排、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2003年,保监会完成并提交了《建立我国家庭财产地震保险研究报告》,总理温家宝亲自批示,要求深入研究地震保险方案,加快推进震灾保险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人身保险的保险责任基本都包涵地震,但在财产保险中,只有工程保险在保单中明确涵盖地震保险责任,企业财产保险可以扩展承保地震保险,家财险原则上也可以承保地震,但大多数保险公司却拒保。目前市面上,在家财险中提供地震保险业务的只有少数保险公司和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然而,人们最关注的却是家财险是否可以承保地震,在如今房价高涨的背景下,房子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然而一旦发生特大地震,可能顷刻间就会让他们一无所有,无家可归。而且,家庭单位众多,受损面积广,恢复再生产的能力远远不及企业。事实证明,国外地震保险发达的国家,也是将重点放在了居民房屋保险。
第五篇: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ZF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逐步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2008年,中央财政在2007年基础上大幅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保费补贴经费预算由2007年的21.5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对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由2007年的25%提高到35%,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由2007年的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底,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110.7亿元(如表1示),同比增长112.5%,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参保农户达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三项指标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30%、80.7%和113%。
表1 2004~2008年农业保险经营情况年份 财产保险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占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
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 财产保险比重 赔付金额 赔付率
(亿元)
(亿元)
(%)
(亿元)
(%)2004 1089.89
3.7
30.3
42.875.34 2005 1229.86
7.00
0.56
5.67
81.00 2006 1509.43
8.50
0.56
5.91
69.53 2007 1997.74
53.33
2.67
29.755.78 2008 2336.70
110.70
4.74
70.00
63.23
数据来源:赔付率为赔付金额与保费收入之比,实际上是简单赔付率。以上数据根据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由作者整理而得。
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农业保险险种达160多个,基本涵盖了种养两业的各个领域。种植业方面,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涵盖的主要农作物,在2007年初期的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5个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花生、油菜,达到7个品种;养殖业方面,2008年在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截至2008年8月22日,能繁母猪保险第一个承保周期结束,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4355万头,提供风险保障4373亿元,承保覆盖面超过90%。另外,除主要农作物外,各地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林木、烟叶、葡萄、西瓜、青稞等特色险种,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例如北京市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新增了豆类、柿子、大桃等险种,承保险种已达到1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95亿元,惠及农户16.4万户,已覆盖全市主要农业资源的30%。
三是政策性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鼓励人保、中华联合等全国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自2004年以来,保监会先后批准了5家专业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法国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此外,浙江等地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在“ZF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共保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方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也在积极开展渔业保险经营的探索。目前,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保险经营主体日益丰富,并形成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向前迈进。
四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促进了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粮食安全战略和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4~2008年,农业保险赔付共计117.26亿元,仅2008年农业保险就为1400余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0亿元。其中,种植业保险赔款46亿元,养殖业保险赔款24亿元(其中能繁母猪保险赔款17.5亿元,奶牛保险赔款1.5亿元)。在应对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仅能繁母猪保险赔款一项就近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工作。同时,保险公司发挥在防灾防损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大提升了农业防灾救灾的能力。例如,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购买相关设备及实施防灾作业,极大提高了农户在防损救灾方面的能力。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是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自2004年ZF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改革以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在ZF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但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诸多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
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这几年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方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方ZF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明确。为什么要试验、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是什么?这是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地ZF至今仍难统一或存在众多疑惑的问题。因此有的地方ZF把开办农业保险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把征缴农业保险费看成是“滥收费”。加之中央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地方ZF害怕遇到大灾“吃不完兜着走”。这样,地方上的积极性会打折扣,目前这点有限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二是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经营方式不够明确。迄今为止,我国的农业保险试点一直没有突破“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的框架,“以险养险”加ZF补贴的思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样,政策性保险业务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没有明确的核算界限,ZF在提供补贴时无法准确判断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亏损究竟是来自政策性业务,还是商业性业务,难以确定合适的补贴额度,难以科学评价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保险的绩效,最终可能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淡薄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逐渐铺展的进程中,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仍掣肘农业保险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费率与农户家庭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自身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于是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以高费率为保障。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作物的保险费率一般在2%~15%之间,比之家庭财产、企业财产的保险费率(1‰左右)高出十几倍到几十倍,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在较低的收入水平并扣除购买各项生活生产资料、供养子女上学等必要开销之后,其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所以即便是在现阶段ZF财政给予50%的保费补贴的前提下,1%~7.5%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支出也大大超过了其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