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本站推荐)
www.xiexiebang.com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
摘 要: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企业选择了“内部集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的融资顺序,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如美国、日本),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甚至超过了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是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一种表现,企业债券市场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直接筹资的一个渠道,更应是深化企改革的一种手段。在当前股票市场初具规模但股权约束机制弱化的问题普遍突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是适时之举。
关键词:企业债券 发行规模 额度审批 信用评级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尽管目前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和海外成熟市场相比,企业债券市场在规模、流动性和参与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企业债券尚未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当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债券融资额通常是股票融资额的3至5倍。而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平均筹资额不足股票筹资额的1/5.2001年末,美国公司债券余额占当年GDP的36%,我国这一比例则不足1%.因此,大力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984-1986)。从1984年开始,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方式的融资活动。据粗略估计,到1986年底,大致发行了100亿元此类债券。此期间,国家对其尚没有进行规范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2.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当年开始编制了初步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75亿元。从1989年到
www.xiexiebang.com 1992年,下达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分别为:75亿元、20亿元、250亿元和350亿元;并安排了7个券种: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内部债券。
3.整顿阶段(1993-1995)。1993年8月2日,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年年初,国家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490亿元,当年开始经济治理整顿工作,企业债券发行计划改为新增银行贷款解决(债转贷),实际发行了20亿元企业债券。从1994年开始,企业债券品种归纳为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两个品种,当年发行规模仅45亿元。1995年安排发行计划150亿元,实际下达130亿元。
4.规范发展阶段(1996至今)。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安排企业债券发行规模250亿元、300亿元、380亿元,重点安排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铁道、电力、石化、石油、三峡工程等。1999年没有安排新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2000年年初,经批准安排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7个发债主体(均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共89亿元。2001年上半年,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发行50亿元企业债券。2001年发行企业债券仅5家共144亿元。2002年全国共发行了企业债券12只,总额325亿元,全部为固定利率债券。
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
1.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过小。目前,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规模是股票市场的两倍以上。企业外部融资的大致比例如下,银行贷款占10%,债权融资占15%,股权融资占3%.在证券发行总额中,公司债券约占25%,股票发行约占7%.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先是依靠自身积累,其次是发债,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而我国,正好相反,比如,2003年上半年,企业债权发行65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的0.34%;贷款、企业债、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9.5:0.3:1.6.www.xiexiebang.com
2.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过低。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规模一直都很低。以2001年债券发行的结构为例,国债融资为15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为144亿元,不到国债融资总额的10%.3.品种少,结构单一。我国企业债券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等;企业债券的期限以3~5年为主;票面利率大多以银行存款利率上浮40%的固定利率为主;支付方式往往采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衍生品种很少。
4.企业债券在交易市场的换手率过低。在二级市场,沪深两市共有10多只企业债券,总市值近18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为0.23,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2.1,A股市场(上海交易所)的换手率为1.92,可见,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
5.发行周期偏长。企业发行债券要经过两个程序,即项目额度审批和发行审批。国家计委负责项目审批和额度审批,人民银行决定债券利率,这个程序完成之后,券商、信托投资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正式介入,并形成完整的发行计划资料,再经过地方计委层层上报,最终等待国家计委再次审批,最后由中国监会负责债券的上市。这至少需要1至2年的时间。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原因
1.严格的审批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要依照1993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前多头审批,发行额度严格控制。同时,《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还规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按照不超过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为上限,由人民银行审批;而个人投资企业债券还需交纳20%的利息所得税。从具体管理的操作来看,严格的审批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及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的背景下,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制止
www.xiexiebang.com 了乱集资的现象,维护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这种非市场化的债券发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且,按照“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的规定,企业债券的收益与股票市场的收益差异巨大,无法给投资者带来较高回报,也减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给企业发行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沉寂的交易市场。不发达的交易市场,不仅使企业债券市场难以获得投资者的目光,市场资金供应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行。造成交易市场沉寂的原因主要是:(1)管理层对债券利率的限制,使得企业债券收益率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2)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制约了债券交易。我国债券持有者结构呈现个人和机构共分天下的格局,两者在交易数量和交易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两者之间的交易很难顺利进行。而发达国家债券交易以场外市场为主,债券投资者以机构为主体,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债券的主要持有者,机构投资者一般占债券投资额的60%~70%.(3)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幅度较小,也降低了债券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债券价格的波动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和企业信用级别的变化,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的波动不频繁,而目前发行的企业债券往往是国有大型企业,其信用级别难以发生变化,所以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相比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以获得价差为目的的投资者都愿意参与股票市场。(4)企业债券的交易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降低了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需求。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交易价格容易受到“庄家”的影响,交易价格可能偏离其内在价值,投资者难以根据债券的内在价值来进行投资决策,客观上降低了对债券的投资需求。
3.不规范的信用评级行为。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是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发行债券如约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的综合评价。债券的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www.xiexiebang.com 控制市场风险,对投资者、筹资者、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信用评级由于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债券评级缺乏一定的公正性。虽然有关部门对评估机构进行了整顿,一批评级机构也与有关管理部门脱钩,拥有独立财产,但并不对评估结果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导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达到盈利目的,满足企业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出具虚假评级。而在成熟市场,评级机构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价结果生存。一旦它们作出虚假评级,必须用自己的所有财产(包括个人财产)为投资者的财产损失承担无限责任。(2)评级结果与发债企业的效益不直接挂钩。只要企业达到发债级别,不管其评级结果怎样,一律按照统一的债券利率发行,评级实际成为了一种资格审查,利率不仅不能反映企业的信誉高低,而且信誉高的企业也不能获得相对低成本的债券资金。(3)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受到的约束比国外评级机构少,而且,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所评出的信用级别的参考价值不如国际上知名的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评估的权威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4.企业自身的问题。一是企业债券融资的愿望不强烈。企业在权衡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时,更偏好后者。在我国目前缺乏强有力的股权约束的环境下,股权资金被视为无须还本付息的廉价资金,而债权资金将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加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股权融资可以获得的资金规模远远高于债权融资,因此,企业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在权衡债券融资和贷款融资时,也偏好后者。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无论是在借款还是在还款条件上,其预算约束都远远小于发行企业债券直面广大债权人的硬约束,因此,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比债券的小,当然选择贷款。二是发债企业缺乏信用。发债企业由于缺乏独立的产权,不能真正承担履行责任契约的责任和义务。据粗略统计,前几年全国企业债券不能及
www.xiexiebang.com 时偿还的约占余额的11%,企业债券兑付中的违约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的信誉,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对策
1.放宽限制。一是放宽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不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行业,只要具备条件(规模在中型以上,即年销售收入及总资产均超过5000万元;有良好的偿还能力,原则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企业财务制度完备,报表真实,信息披露充分,三年内无不良信用纪录),均可申请发行债券。二是放宽利率管制。取消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40%的限制,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充分体现企业债券这种融资方式的优越性。三是放松额度管制。在强化债券评级和风险控制的同时,放松或取消对企业发债额度与净资产比例的限制,赋予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选择融资渠道的灵活性。四是放松用途限制。目前,企业债券资金的用途还基本上是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的不足,企业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还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解决。应逐渐允许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资金流量,发行不同用途和期限的企业债券,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品种。
2.建立市场配套设施,活跃交易市场。一是合理设置企业债券品种。适时进行债券市场品种创新,债券创新包括债券期限、票面利率、支付方式、债券衍生等方面,企业债券可以考虑发行中长期债券,考虑发行浮动利率债券,设计不同的支付方式,将期权与债券组合形成衍生品种,用以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有关部门应为企业债券交易提供便利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柜台交易市场,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建立新的交易体系提供支持。三是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大力培育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做市商制度的试点。应允许基金公司、社会保障基金去投资信用度较高、风险较小而回报相对较高的企业债券,还可考虑设立企业债券市场基金,专门支持企业债
www.xiexiebang.com 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债券市场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可以考虑逐步放开外资对企业债券的购买限制。
3.引入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强化对企业债券的评级。国外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引入,可以填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不足,保证企业债券的成功发行;同时,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在不断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市场信誉,最终建立公允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信用评级责任方面,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将评级的公允性完全交给信用评级机构,而监管部门只需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由市场来决定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4.加强企业债券市场风险的监控。一是建立系统严格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兑付风险预警制度。定期发布发债企业的项目进展情况、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资金的筹资渠道及对本息兑付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等信息,以便投资者作出相应的决策,防范潜在风险的发生。二是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受托人代表债券持有人的利益,接受发债企业的资产抵押,并根据发债企业的经营状况,随时对其进行跟踪,债券到期时,如果出现兑付困难,受托人可以变卖抵押资产或向担保人追索,以便向投资者支付本息。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制度。有效的偿债保障制度可以在企业债券兑付风险发生后,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保证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军华。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障碍与改进措施。国际金融时报,2003(6)
2.杨庆育。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及发展研究。金融时报,2003(4)
3.黄河。企业债的命脉,中国证券期货,2003(1)
4.杨守海。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启示。证券时报,2003(3)
5.王海兵。对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观察。济南金融,2002(9)
6.杨萍。国外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与经验。中国金融,2003(13)
www.xiexiebang.com
7.邹欣。新时期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3(5)
第二篇:论文:麟游县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麟游县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近年来,手机、电脑等互联网设备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双向信息沟通、灵活的交易手段和快速的交货方式的特点,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的提高,极具有发展前景。关键词:麟游县 电子商务 滞后 对策
电子商务是通过使用互联网等电子工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现代流通方式。
一、麟游县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近年来麟游县正在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麟游县工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麟游县电子商务在2014年交易额达30万,截止2015年8月交易额达23.1万,交易额同比2014年8月增长15%,这些都说明了麟游县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巨大的市场驱动力和市场潜力。但是,在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首先主观原因有:农民素养不高,产品竞争力不足。1.农民素养
麟游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思想意识也比较保守。通过对麟游县农民的走访调查,麟游县农民对电子商务发展感兴趣的人口占总数的87.2%,而有过电子商务经历的农民只有18.9%。数据形成巨大落差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民感兴趣做,但没有电脑等基础设施,也不会进行具体的电子商务操作;二是农民被思想所束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已经在农民心里根深蒂固,他们很难接受先发货再收钱的交易方式;三是受电子商务销售模式的限制,售后服务非常重要,而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很难给买主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直接阻碍了买主的二次购买,导致电子商务很难健康发展。2.产品竞争力
麟游县生产的农副产品主要是坚果、粮食、烤烟、肉制品四大类,市场允许发展电子商务的只有“坚果”—核桃。但麟游县的核桃种植规模不仅较小,而且还在逐年减少,加上麟游县自然环境的制约,每年7、8月核桃结果的季节都会下暴雨,更是减少了产量、降低了质量。受困于麟游县的土质,当前核桃的品种并不适合麟游县种植,核桃的大小、核桃皮的薄厚、核桃仁的含油量都不及其它地区的新品种核桃。造成该地区核桃的竞争力较低,所以急需引进核桃新品种。
除了这些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1.交通运输
麟游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没有火车站、机场等交通设施,货运客运等主要运输方式价格偏高。由于交通不便,直接制约了麟游县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在交通运输完善的前提下开展的。虽然中通、圆通、申通、汇通、韵达等快递公司都在麟游县开设了网点,但相比与其他县区价格较高,且麟游县地处山区,快递运输速度较慢。运输成本和电子商务的体验都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2.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麟游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村落分散在山区内,互联网用户较少且互联网建设成本较高,很多村落没有互联网。而电子商务是基予互联网产生的一种新兴销售方式,离开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是不可能发展的。这也是麟游县电子商务不能成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推进麟游县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1、培养农民素养是基础
麟游县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农民愿意以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销售。根据在麟游县崔木镇洪泉村的走访调查显示,农民对电子商务发展感兴趣的人口占总数的87.2%,但只有12.4%愿意涉足电子商务,大多数人不愿意进行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承担风险。耕作一年的收获需要先将核桃销售给买主之后再收到货款,甚至在销售过程中见不到买主。这另农民们很担忧,调查中许多农民表示“不想折腾了,就好好卖给供销社吧”,这种思想直接束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政府,可以在麟游县的一个村进行试点,帮助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进行电子商务的开展,让这少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吸引其他农户的关注。同时,深入农村进行电子商务的宣传,使农户们摆脱那些老旧思想的束缚,主动愿意去进行电子商务。农户的思想解放后,政府需要组织村镇中愿意做的年轻农民去安塞、户县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县区进行学习、交流。邀请专业人才为农民们进行培训,在村子设置电子商务发展中心,成员由村落的技术人员组成,帮助村民进行电子商务。针对农民售后服务意识不高这一问题,政府可以组建一支专门的售后服务团队,负责麟游县全部农村的售后服务,对服务团队进行系统的售后服务培训,提高麟游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售后服务质量。使麟游县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
2、提高产品竞争力是核心
麟游县可发展电子商务的农产品只有核桃,但核桃的种植规模、果实质量都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核桃规模始终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有:新种核桃前五年没有任何受益,却要不停的投入资金、人力管理核桃,没有短期效益,农民不愿意种植。作为政府,需要科学的指引农户去种植,在农户经济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小额贷款”、“资金补贴”“化肥补贴”等。在种植技术上一定要秉承“科学种植”的原则,与农业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院校讲师对农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避免种植失败的情况发生。提高核桃的产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核桃的品质也很重要。目前,麟游县大部分核桃还是老品种旧核桃,核桃的大小,核桃皮的薄厚,核桃仁的含油量都不及其它地区的新品种核桃,核桃本身在市场没有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和农业性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请专家教授根据麟游县的土壤品质、气候等自然因素选择或培育更好的适合麟游县的高品质核桃。同时,政府将麟游县的高品质核桃在“全国核桃品质比赛”中参加比赛、获奖。在核桃市场进行宣传,不仅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核桃的收购有很大帮助
3、完善交通枢纽是关键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体系,虽然麟游县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短时间内政府或群众都是很难解决的,而快递物流这一特殊的运输方式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麟游县快递价格较高的原因一是客户少,快递公司多。在麟游县不到四万人的情况下,却有六个快递公司,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客户群,各个公司每天运输的快件较少,运输成本高,所以单个快件运输价格也就比较高。可以在麟游县政府的扶持下,麟游县开一家电子商务快递公司,负责麟游县所有农民的电子商务运输环节,这样客户集中、快件数量多,相同的运输成本平均给每个快件成本就低,电子商务的快递价格也会降低。同时,在快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快递公司的运输服务和速度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农户、买家、快递公司三方受益。在提高快递运输服务的同时,麟游县政府也需要加强基础交通的建设,提高公路的运输力,解决交通问题,麟游县电子商务的一大瓶颈也就解决了。
4、加大互联网建设是保障
电子商务是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麟游县的电子商务发展,乡镇是电商延伸网络的最佳终端,乡镇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体系的最佳具体经营者,村一级仍然需要互联网的支撑,离开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是无法开展的。电子商务想要得到发展,互联网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麟游县的个别偏远山区,却还没有互联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和电信、移动等企业共同协商,为这些村落进行基础互联网的建设,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最后,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但在麟游县个别偏远山区的村落还没有互联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和电信、移动等供应商协商,为这些村落进行基础网络的建设,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同时产品的销售也离不开广告的宣传,麟游县政府需要建设一个独立的农产品销售宣传网站,大力推进产品的宣传,做出麟游特色。
三、结论
麟游县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帮扶,农民参与,产品运输,技术指导。只有政府将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加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农民扩大农作物种植规模,保证产品的供应量;物流公司加快运输速度,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售后团队的服务意识,麟游县电子商务才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喜才.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71-79.[2]高海霞.基于消费市场特征的农村电子商务网购市场发展策略研讨[J].未来与发展,2011(7):77-81.[3]蒋耀平.以信息化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J].求是,2010(15):26-28.[4]张喜才.中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C].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52-63.[5]陈岩、孙国.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处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8(5):256-257.[6]刘雪芹、吴红霞、张春玲.与实体相结合的农村消费品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13(10):47-49.[7]韩美贵、张兆同.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5(9):21-23.
第三篇: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第二章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状况„„„„„„„„„„„„„„„ 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2.2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原因„„„„„„„„„„„„„„„„„„„.第三章
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与国际比较„„„„„„„„„„„„ 4.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效率分析„„„„„„„„„„„„„„„„„„„„..4.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示„„„„„„„„„„„„„„„„„„„„„ 第五章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措施„„„„„„„„„„„„„„„ 总结„„„„„„„„„„„„„„„„„„„„„„„„„„„„„„„„ 致谢„„„„„„„„„„„„„„„„„„„„„„„„„„„„„„„„.参考文献„„„„„„„„„„„„„„„„„„„„„„„„„„„„„„
摘要: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面向各类经济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债券市场框架。从债券市场机制和框架形成角度,对我国债券市场10余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债券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债券市场 公司 融资 发展 措施
Abstract: After many year difficult endeavors, our country already was basic forms a national unification, multi-level, ha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bond market frame face each kind of economic subject.Form the angle from the bond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fram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th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bond market 10 remaining years of life development paths, then in this foundation, further deepened the development to our country bond market to put forward certain proposals.Key word: Bond market;Company;Financing;Development;Measure
前言
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与结构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却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
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在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工业国家企业债券在各类有价证券中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在亚太新兴国家,债券市场也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投融资体制的变革,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第一章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将逐步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两大渠道,但是近年来股票融资直线上升,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融资额平均都在1000亿元以上。而债券融资一直处于低谷之中,时起时落,徘徊不前。从而导致了资本结构的严重失衡,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最早于1984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券,以后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84-1986)。从1984年开始,一些企业出现了自发向社会或内部集资等类似企业债券方式的融资活动。据粗略估计,到1986年底,大致发行了100亿元此类债券。此期间,国家对其尚没有进行规范管理,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2.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1987年3月27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当年开始编制了初步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75亿元。从1989年到1992年,下达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分别为:75亿元、20亿元、250亿元和350亿元;并安排了7个券种:国家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内部债券。
3.整顿阶段(1993-1995)。1993年8月2日,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年年初,国家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490亿元,当年开始经济治理整顿工作,企业债券发行计划改为新增银行贷款解决(债转贷),实际发行了20亿元企业债券。从1994年开始,企业债券品种归纳为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两个品种,当年发行规模仅45亿元。1995年安排发行计划150亿元,实际下达130亿元。
4.规范发展阶段(1996至今)。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安排企业债券发行规模250亿元、300亿元、380亿元,重点安排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如铁道、电力、石化、石油、三峡工程等。1999年没有安排新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2000年年初,经批准安排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7个发债主体(均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共89亿元。2001年上半年,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发行50亿元企业债券。2001年发行企业债券仅5家共144亿元。2002年全国共发行了企业债券12只,总额325亿元,全部为固定利率债券。
1984年—1986年累计发行类似企业债券的有价证券为100亿元。1987年3月,国务院公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从此企业债券纳入全国信贷资金计划。后来由于经济治理整顿以及为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政府一度将企业债券发行量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1993年3月,为了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国务院修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从而使企业债券的发行逐步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从总量上来看,截止到2002年底,上市公司债券总的发行规模为1152.69亿元;而股票融资仅2001年就达到1252.3亿元,比债券全部发行总额都大。从1993-2002年的数据(见下表)可以看出:虽然在各个年份中,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额与股票融资额的比例相差较大,但在后六年一致保持在低于40%的水平,甚至最低年份降至4%。
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比例(1993-2002)(单位:亿元)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债券融资额 235.8 161.7 300.8 268.9 255.2 147.9 158.0 53.0 179.0 280.0 股票融资额 375.5 325.8 150.3 425.1 1294.0 811.5 911.6 2103.0 1252.3 745.6 两者比例 0.63 0.19 2.0 0.63 0.20 0.18 0.17 0.04 0.14 0.37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规模太小,远远落后于股票的发行,同国际上债权融资兴起,股权融资衰落的局面比较,正好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债券融资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在国际融资市场上所占比例正在不断扩大。现在美国债券市场大约为股市的5倍,而在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债券融资也日益红火起来,特别是业绩好的公司担心把股权让给别人,更加关注债券融资。为了适应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积极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不应忽视债券市场,让企业债券也正常发展起来,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尤其是当前银行利率再次下调,居民储蓄继续增长,上市公司开展债券融资,可以说是个好时机。
第二章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表现
1、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过小。目前,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规模是股票市场的两倍以上。企业外部融资的大致比例如下,银行贷款占10%,债权融资占15%,股权融资占3%.在证券发行总额中,公司债券约占25%,股票发行约占7%.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先是依靠自身积累,其次是发债,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而我国,正好相反,比如,2003年上半年,企业债权发行65亿元,为银行同期新增贷款的0.34%;贷款、企业债、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9.5:0.3:1.6.2、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中的比重过低。企业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所占的规模一直都很低。以2001年债券发行的结构为例,国债融资为1500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为144亿元,不到国债融资总额的10%.3、品种少,结构单一。我国企业债券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等;企业债券的期限以3~5年为主;票面利率大多以银行存款利率上浮40%的固定利率为主;支付方式往往采用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衍生品种很少。
4、企业债券在交易市场的换手率过低。在二级市场,沪深两市共有10多只企业债券,总市值近180亿元,每天的交易量只有几十万元。即使在2001年债券市场行情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债券的换手率为0.23,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换手率为2.1,A股市场(上海交易所)的换手率为1.92,可见,投资者对企业债券投资需求远不如市场中的其他交易品种。
5、发行周期偏长。企业发行债券要经过两个程序,即项目额度审批和发行审批。国家计委负责项目审批和额度审批,人民银行决定债券利率,这个程序完成之后,券商、信托投资公司、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正式介入,并形成完整的发行计划资料,再经过地方计委层层上报,最终等待国家计委再次审批,最后由中国监会负责债券的上市。这至少需要1至2年的时间。
2.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滞后的原因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未能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没有发展成为同股票融资一样的两大直接融资渠道之一,其原因是复杂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实行歧视性的政策
自90年代起政府对企业债券发行实施了严格的控制,至今政策面临的严厉监管仍是制约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因素。过去债券发行一直实行行政审批制,近几年,虽然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已经改革,发行实行核准制,但到目前为止,企业债券的发行仍实行多部审批制。企业能否发行债券,受益的期限,利率,金额都是由行政决定,而且发行申报复杂、审批慢、限度控制严重,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同时,银行连续的降息,已使得利率处于历史低点,按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之规定和个人投资企业证券需交纳20%的利息所得税之规定,企业债券投资者的受益微薄,减弱了投资者投资热情,给企业发行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政府对债券发行的限制,不是空穴来风,从自身利益来看,他有两大顾虑: 一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约束意识淡漠,许多企业长期习惯于依赖国家财政和银行贷款,借债但可以不还的想法根深蒂固。目前长期拖欠的企业债务已使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呆帐,银行信用风险上升。此时如果企业债券的发行也放开,则可能有相当部分的企业重蹈覆辙,再次形成新的债务拖欠,而且企业债券购买者多为社会个人投资,债券的拖欠影响面广,负效应大。事实上,到1995年底,全国企业债券(包括短期债券)不能及时偿还的已占到发行余额的11%,而且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许多不具备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也混同于合格企业争夺额度,鱼龙混杂,造成政府也觉难以把关,所以政府宁愿优先发展股票市场,以免不合格的企业乱集资,从而加大国家的金融风险。二是由于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一般高于国债,国家担心企业债券的大量发行会影响到国债的顺利放行。比如在1993年年初,国家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为490亿元,但由于各方面的乱集资情况愈演愈烈,严重冲击了国债市场,所以到四月份,国务院就下达了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国债利率;国债发行完毕之前,其他债券一律不得发行的通知规定。
基于以上两个大顾虑,政府始终将企业债券放在一个补充的地位。对企业债券制定也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这就造成了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起伏大。
(二)严格的审批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要依照1993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前多头审批,发行额度严格控制。同时,《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还规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按照不超过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为上限,由人民银行审批;而个人投资企业债券还需交纳20%的利息所得税。从具体管理的操作来看,严格的审批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及资本市场发育不良的背景下,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制止了乱集资的现象,维护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这种非市场化的债券发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而且,按照“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的规定,企业债券的收益与股票市场的收益差异巨大,无法给投资者带来较高回报,也减弱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给企业发行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沉寂的交易市场
不发达的交易市场,不仅使企业债券市场难以获得投资者的目光,市场资金供应受到限制,而且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发行。造成交易市场沉寂的原因主要是:(1)管理层对债券利率的限制,使得企业债券收益率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2)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制约了债券交易。我国债券持有者结构呈现个人和机构共分天下的格局,两者在交易数量和交易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两者之间的交易很难顺利进行。而发达国家债券交易以场外市场为主,债券投资者以机构为主体,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是债券的主要持有者,机构投资者一般占债券投资额的60%~70%.(3)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幅度较小,也降低了债券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债券价格的波动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和企业信用级别的变化,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的波动不频繁,而目前发行的企业债券往往是国有大型企业,其信用级别难以发生变化,所以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相比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以获得价差为目的的投资者都愿意参与股票市场。(4)企业债券的交易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降低了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需求。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交易价格容易受到“庄家”的影响,交易价格可能偏离其内在价值,投资者难以根据债券的内在价值来进行投资决策,客观上降低了对债券的投资需求。
(四)不规范的信用评级行为
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是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发行债券如约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程度的综合评价。债券的信用评级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控制市场风险,对投资者、筹资者、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信用评级由于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债券评级缺乏一定的公正性。虽然有关部门对评估机构进行了整顿,一批评级机构也与有关管理部门脱钩,拥有独立财产,但并不对评估结果承担无限责任,这就导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达到盈利目的,满足企业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出具虚假评级。而在成熟市场,评级机构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价结果生存。一旦它们作出虚假评级,必须用自己的所有财产(包括个人财产)为投资者的财产损失承担无限责任。(2)评级结果与发债企业的效益不直接挂钩。只要企业达到发债级别,不管其评级结果怎样,一律按照统一的债券利率发行,评级实际成为了一种资格审查,利率不仅不能反映企业的信誉高低,而且信誉高的企业也不能获得相对低成本的债券资金。(3)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受到的约束比国外评级机构少,而且,在评估技术和经验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所评出的信用级别的参考价值不如国际上知名的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评估的权威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虽然近几年社会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但缺乏高度规范,公正的专门从事企业信用级别评定业务的全国性机构.而且目前众多的中介机构行为规范性差,法律对这类机构的监管不到位,造成了中介机构行为的非公证性,这样,自然导致我国企业信用等级评级及披露的不健全,使垃圾债券混入债券市场, 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的信誉,也会误导投资者,使得评级市场难以发展。在评级市场较小的情况下,评级机构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很难长进,评级结果也难以得到市场检验,从而抑制了评级机构业务的开展以及评级结果公证性、权威性的确立。因此投资人很难根据评估结果对债券进行判断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
(五)企业自身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社会法人股和社会公众并存,其中国家股处于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而国有股比例高的制度背景是国家所有制经济占主体。现在上市公司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改造过来的,这样的上市公司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再加上上市公司现行领导体制涣散,职权不分,内部人不受股东控制,而且不受市场的约束,这无疑使内部人控制更加严重。不受约束的内部人完全能够控制公司,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对企业内部人而言,既然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权力,那么债券融资的“控股权维持”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对于完全依靠股票筹资来满足资金需求的企业而言,其经营没有外在的压力,有利就分,无利不分,不会有因还不起债而破产的风险。发行企业债券在破产制度健全的条件下,一旦企业破产,企业管理者也要承担破产成本,在市场上失去竞争能力,失去他在破产前的一切好处,所以债券融资有助于约束企业管理者使用资金。在此情况下,经理人的理性选择自然是放弃债务融资而选择股票融资,因为股权融资既无监督约束,又无偿付股息压力,而债券融资则会加大自身的压力,迫使其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这就严重阻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企业在权衡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时,更偏好后者。在我国目前缺乏强有力的股权约束的环境下,股权资金被视为无须还本付息的廉价资金,而债权资金将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加上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股权融资可以获得的资金规模远远高于债权融资,因此,企业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在权衡债券融资和贷款融资时,也偏好后者。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无论是在借款还是在还款条件上,其预算约束都远远小于发行企业债券直面广大债权人的硬约束,因此,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比债券的小,当然选择贷款。二是发债企业缺乏信用。发债企业由于缺乏独立的产权,不能真正承担履行责任契约的责任和义务。据粗略统计,前几年全国企业债券不能及时偿还的约占余额的11%,企业债券兑付中的违约行为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的信誉,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六)债券的安全性不足
1.我国担保和抵押机制尚未形成.我国的企业债券的发行仍以信用方式为主,但却未能形成以担保和抵押来降低企业债券风险的机制,从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来看,除了一些信誉特别好的企业外,企业债券发行皆以担保和抵押为主,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偿债的保证程度,从而提高了企业债券的安全性。2.我国尚未建立企业偿债基金。
这种由发债企业的信托担保银行定期从发债企业的存款中提取定量的资金,存入专户,作为企业债券还本付息的专用基金,可以增强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这种做法在国外已经普遍实施,而在我国却未有这种偿债准备意识。
3.我国法律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不够.一方面表现在对一些能还钱却不还钱的强制执行不力;另一方面反映在企业在破产宣告之前采取无偿转让财产;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等方法偷逃债务或造成对债权人的不公平受偿。
以上三点为保障企业债券安全性的三道防线。在我国这三道防线或是存在漏洞或是尚未建立,从而决定了我国企业债券安全性的不足。这就使投资者对债券望而却步,不敢投资,影响了债券的发行。
(七)债券品种不丰富
虽然我国企业债券从1987年起步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几年,在沪深证交所上市交易的企业债券品种先后超出了29个,但自1994年开始,大部分企业债券品种都被取消了,只留下极少量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地方企业债券品种,到2001年6月,上市交易的品种仅剩10个,从利率上看,虽然有了不同利率水平的债券组合,但由于利率上限的限制,企业债券实际上只是单一的固定利率债券一种。从期限上看,长期债券少,15年以上超长期几乎没有。这便使投资者选择炒作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抑制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第三章 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
1、两大准则。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目标,而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和股东价值的重要一环。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受公司治理、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税法以及金融市场有效性等因素影响。从企业角度看,尽管企业所属行业的竞争环境和业务战略不同,在融资决策方面普遍有两大准则,即维持不低于BBB级的良好资信等级(而不是会计帐面资产负债比例),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维护良好的资信等级、保持财务灵活性旨在降低财务危机风险,同时有助于保持持续融资能力,要求公司保持负债方的现金流出期限结构同预期现金流入风险相匹配。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企业融资工具层出不穷;从投资者权益保护和税法角度看,则只有债务和股权两种类型。债务利息在税前列支,在会计帐面盈利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纳税,增加股东利益。但债务资本缺乏财务灵活性,因为其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期限结构要求及法律责任明确,而且债权人为债权安全起见,在债务合约中往往对企业投融资和经营活动设置明确的限制如高风险投资,而这类投资恰是增加股东价值的必要条件。
2、按需定制。西方企业首先根据持续投资和增长要求选择融资类型。一般地,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扩张性投资则通常来源于外部股权融资,而资产负债率,特别是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多年无长期债务,并且不支付现金红利。但其股票市值和投资者资本收益持续攀升,即呈现高增长、高增值,低负债率、低红利支付率并存的景象(微软)。高成长企业一旦成功,投资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融资成本。此类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管理首先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与企业现金流入风险匹配,降低财务风险。例如,1998年,微软资本收益为52.9%,资本成本只有14.2%;英特尔资本收益为42.7%,成本为15.1%。英特尔1965年创立,1992年以前一直不支付现金红利。这种类型的企业如果依赖债务,容易因经营现金流收入下降而引起财务支付危机。
对于现金流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较高、持续期限较长的企业,在长期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形下,则以长期债务替换股权,提高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即呈现低增长、低增值和高财务杠杆、高现金红利支付率特征。这类企业包括快速成长后竞争地位稳定、业务成熟的制造业和技术公司,零售业公司以及特许垄断经营的公用事业公司。其收益的长期增长率较低,这类公司股票属于收益或价值型,往往采用直接增加长期债务或用债务回购公司股票方式增加财务杠杆,此举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增加股东价值。例如美国佛罗里达电力公司在1994年美国解除各州电力公司运营垄断前,现金红利支付率一直在70%以上。
3、动态调整。确定融资类型后,西方企业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运用金融工程技术,通过融资方案专业设计,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其中包括:根据利率变化预期设计融资产品如浮动利率债务或含有公司可赎回条款的债务以规避利率风险;利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对企业未来成长能力预期之差异设计融资产品合约如可转换证券、认股权、可赎回股票等融资方式;利用税法设计融资产品如利用资本收益和利息收益税率的差异,发行零息票债券等。
西方上市公司通常按照自身的成长阶段和投资战略,从为股东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变融资方式,动态调整资本结构。如果上市公司短期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投资机会,可以通过现金管理,即转换为有价证券来保值增值。如果公司由高速成长阶段进入增长率下降的稳定成熟阶段后,确实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投资机会,或者每年的经营净现金流入及现金储备规模大大超过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所需资金,上市公司一般会把除满足必要的经营与投资活动以及维持良好资信等级所需资金以外的富余现金分配给股东,包括逐步提高现金红利支付率和回购股票。例如,IBM五、六十年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红利支付率仅为1%-2%。七十年代中期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出现大量现金盈余。1978年红利支付率为54%,1986到1989年,IBM用56.6亿美元回购了4700万股股票。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与国际比较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演变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不断变化,我国的融资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直接融资比重逐渐扩大,但间接融资仍居于主导地位。结合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自1991年以来,我国融资格局中,贷款形式的间接融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以股票、债券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比例却一直很低,而且几乎成间接融资逐步上升,直接融资逐步下降的趋势。2001年到2004年,我国企业外源融资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所占比例分别为75.86%、79.35%、94.13%、93.25%,而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的证券融资所占比例仅为8.45%、5.31%、3.16%、3.22%。而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直接融资占到了外源融资的80%以上。可见,中国企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外国企业,很显然这种现象是我国长期的传统融资模式所造成的。
1991—2000年中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与股票发行规模的比较(亿元)年份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股权融资额 债券融资额 1991 5.0 249.9 21337.8 1992 94.1 683.7 26332.9 1993 375.5 235.8 32934.10 1994 326.8 161.7 40810.10 1995 150.3 300.8 50394.20 1996 425.1 268.9 61152.80 1997 1293.8 255.2 74914.10 1998 841.5 147.9 86524.10 1999 944.6 158.0 93734.28 2000 2103.1 83.0 9937
企业外部融资统计表 单位:% 项目 2004 2003 2002 2001 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总量 100 100 10 100 其中:股票 2.24 2.57 3.97 7.56 贷款 93.25 94.13 79.35 75.86 企业债券 0.98 0.59 1.34 0.89
其次,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偏小。在国外资本市场中,一般先发展债券市场,成熟后再发展股票市场,之后发展投资基金市场。而我国由于受国内环境等自身原因的影响,却恰好先发展股票市场,而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其他市场都发展的很不够。2002年,企业债券融资总额为325亿人民币,股票融资总额为962亿人民币,股票融资与企业债券融资比为3:1左右。
(二)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在发达国家,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也就是内部积累的资金,比例都在50%以上(见表三)。日本企业在历史上由于自我积累能力较低,并且实行主银行制,因此企业的资金主要凭借外源融资。但从表三可以看出,随着日本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内源融资在日本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企业外部融资结构的国际比较 单位 % 年份 国家 自有资本 外部资本 合计 借款 证券市场
1962—1964 英国 73.2 26.8 16.0 10.3 100 美国 76.0 24.0 11.3 7.9 100 日本 39.4 60.6 46.6 11.0 100 德国 66.5 33.5 22.8 5.0 100
1965—1969 英国 74.1 25.9 14.6 11.3 100 美国 67.9 32.1 18.8 13.9 100 日本 50.1 49.9 43.2 5.6 100 德国 68.8 31.2 20.8 4.1 100
1970—1974 英国 62.2 37.8 34.2 3.6 100 美国 55.1 44.9 25.6 18.0 100 日本 41.6 58.4 50.0 5.7 100 德国 58.5 41.5 28.1 3.2 100
1975—1979 英国 79.1 20.9 16.4 4.5 100 美国 — — — — — 日本 — — — — — 德国 72.6 27.4 22.3 1.6 100
1980—1984 英国 82.5 17.5 16.3 1.2 100 美国 74.2 25.8 15.5 9.5 100 日本 59.0 41.0 35.0 6.2 100 德国 75.4 24.6 21.6 3.0 100
1985—1989 英国 63.0 37.0 26.1 10.9 100 美国 85.4 14.6 14.0-1.3 100 日本 52.3 47.7 32.1 11.0 100 德国 78.6 21.4 16.5 4.9 100(注:上述数字不包括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以及公司之间相互提供的贸易信贷)
发达国家的这种融资结构与融资优序理论是相吻合的:企业筹集资金是有先后顺序的,首先使用内部留存收益,其次是向外部负债筹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这是融资结构是完全合理的,因为使用留存收益进行筹资时无需支付任何成本,不用和投资者签订用资协议,也不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而负债筹资的成本、限制条件和产生的负面影响介于内部筹资与发行股票之间,因此在筹资顺序中列于第二位。从以上中外企业融资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在融资结构的安排上,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啄食顺序恰好相反,呈现出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特征。
4.1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效率分析
(一)企业经营效率 财务理论认为适度负债是维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适当的债务融资不仅可降低融资成本、得到“杠杆效应”带来的收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效应来提升公司的价值。而且负债的破产机制可以约束企业经理的行为,其还本付息的压力能促使企业经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做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佳决策,有利于缓解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道德风险,减少代理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负债是向市场传递企业资产质量良好的信号,由此将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我国上市公司过高的股权融资比例,使得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节税、“杠杆效应”和信息传递的功能,缺乏债务融资所具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且,股权资本的过渡扩张,造成股权的稀释,在业务经营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起每股收益的下降;同时,股权筹资的低成本和非偿还性,弱化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导致经营管理者不会珍惜筹集的资金,随意使用或闲置,造成投资的低效率。这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虽然利用股权融资在不支付或很少支付股息的情况下其成本是低于债务融资,但从长远看,不给予投资者相应的回报,企业是难于获得持续的发展,因为它难以得到投资者的继续支持,投资者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做出反应。可见我国企业重股权融资、轻债务融资的融资结构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
(二)资金利用效率
从资金利用效率的角度来考察融资结构效率,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是资金的投向。理论上说,由于企业对资金的渴求,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将很快得到利用,但不排除以下两种情况导致的资金利用率不足:上市公司受到股权融资偏好的误导,即使短期内无资金需求,只要达到了增发的条件也会选择增发来筹集大笔资金。其二是资金的到位率。内部融资的资金到位率是最高的,只要公司决策者做出了决策,将企业利润留在企业内部,这是没有障碍的。而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的资金到位率相当,都会有股本募集不足和证券认购不足或贷款资金不到位的风险。同时,由于融资集中性与投资分散性的矛盾,也导致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不排除因为融资过程的延续时间较长,使得原先的市场机会与企业擦肩而过,而暂时又无其它投资机会而出现的资金闲置现象。
(三)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的融资结构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首先,这种方式扭曲了证券市场资金配制的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资金提供给那些最需要且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也是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我国由于股权融资的低成本以及股东对企业监控的弱化,使得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不断通过股权融资获取廉价的、甚至是免费的资金,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其次,它加剧了股市的动荡和投机。由于上市公司经营的低效益,投资者难以从企业的发展中获取收益,只能通过市场短期的炒作获取价差收入,从而导致股票市场剧烈的价格波动,投机盛行。而且扭曲的价格不仅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还会误导投资者,造成股市资金的错误配置,低效率的企业继续浪费稀缺的资源,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它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由于投资者长期得不到投资回报,其投资股市的积极性就会受挫,逐渐会对股票投资失去信心而将资金抽出股市,特别是机构投资者,这将导致股市资金来源不足。可见我国企业偏好股权的融资结构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4.2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示
1、对于任何方式融资组合,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其混合成本都必须保证小于资本收益率,否则就会对公司现有股东利益的损害。
2、对资本成本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方面。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这一,其估算是由资本市场来完成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资本成本的估算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帐面价值基础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因此不必看中资本成本精确的数量值,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对资本成本有一区间性的把握。因此,企业在对股权成本的测算时,即可按上述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直接计算,也可采用灵活方式,通过在现有的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风险溢价,借鉴有关投资咨询机构(如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贝塔值结果,参照上市公司资本回报率等办法获得。
3、在对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成本比较分析的关联性的认识方面。一般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较高,而且这两者同时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债务融资使用增多,股票的融资成本将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短期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公司的风险提高,市场预期可能随这提高,股票成本将上升。债务成本和股票成本的关联性是企业在融资决策中所不能忽略的因素。因此,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提高混合融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也必须同时考虑到股权融资成本的提高。
4、合理的融资决策必须在保证公司经营的现金流量的匹配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融资的成本,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在实际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会有不同的考虑和侧重。对稳健经营性公司,如基础设施、能源电力公司,公司未来的资本性支出都不大,经营现金流量和收益相对稳定,增加债务并不会明显影响公司的财务资信等级,通常采用长期债务融资方式,由于债务融资通常成本低廉,可满足融资成本小于投资回报的基本性要求,提高股东价值。对高成长性公司,如科技类公司,业务的扩张快,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同时经营的现金流往往不稳定,财务风险较大,债务融资不能保证资本扩张和业务扩展的需要,一般采用股权融资方式。股权融资的成本虽高,但由于一旦公司经营成功,投资的回报率远超过股权的融资成本,对股东的价值并不造成损失。
第五章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措施
(一)加大政府调控的科学性
政府应加强完善企业债券市场法规,实行科学审核,做好市场裁判,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创造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目前政府要取消企业债券市场发行管理计划模式,代之以市场的管理体制,即取消现有的配额管理方式,由债券发行人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投资者的需求确定发行数量和定价方式,按照市场化,规范化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监管体制,如取消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的规定等。另外,政府也应取消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所有制歧视”,更多的从企业经营机制,经营效率,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偿债信用机制等方面考察企业是否有发行企业债券的资格,而不是简单的把所有民营企业排除在企业债券融资大门之外。
(二)放宽限制
一是放宽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不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行业,只要具备条件(规模在中型以上,即年销售收入及总资产均超过5000万元;有良好的偿还能力,原则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企业财务制度完备,报表真实,信息披露充分,三年内无不良信用纪录),均可申请发行债券。二是放宽利率管制。取消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40%的限制,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降低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充分体现企业债券这种融资方式的优越性。三是放松额度管制。在强化债券评级和风险控制的同时,放松或取消对企业发债额度与净资产比例的限制,赋予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选择融资渠道的灵活性。四是放松用途限制。目前,企业债券资金的用途还基本上是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的不足,企业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还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解决。应逐渐允许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资金流量,发行不同用途和期限的企业债券,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债券市场的品种。
(三)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债权人和股权人对企业实施的监督是一个相互促进、密切相关的过程,在股权分散、“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代理人可以通过讨好部分大股东而损害大多数股东达利益,并可以利用虚假信息进行掩盖。此时,债券约束对于提高代理人的整体约束水平十分重要。由于债券是固定承诺契约,它可以校正企业私有信息积累所产生的潜在风险的不断集聚。因此,应通过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减少对企业债券市场运行的不必要行政干预以及完善法规体系等多方面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大发展和完善,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上市公融资结构,迫使企业增强资金成本意识,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有步骤的构筑并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在一级市场方面应改进企业债券的发行机制,降低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标准,简化企业债券上市手续。可以适当考虑长期企业债券的抵押融资问题,以提高期限较长的债券品种的吸引力。同时,加快债券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并对场外交易市场和场内交易市场有明确的定位。对不同的发行方式和规模的企业债券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市场。
建立市场配套设施,活跃交易市场。一是合理设置企业债券品种。适时进行债券市场品种创新,债券创新包括债券期限、票面利率、支付方式、债券衍生等方面,企业债券可以考虑发行中长期债券,考虑发行浮动利率债券,设计不同的支付方式,将期权与债券组合形成衍生品种,用以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有关部门应为企业债券交易提供便利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柜台交易市场,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建立新的交易体系提供支持。三是放开设立各种投资基金的限制,大力培育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做市商制度的试点。应允许基金公司、社会保障基金去投资信用度较高、风险较小而回报相对较高的企业债券,还可考虑设立企业债券市场基金,专门支持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债券市场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可以考虑逐步放开外资对企业债券的购买限制。
(四)规范信用评级
1.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建立风险赔偿机制。
信用评级机构应对自己负责评定的企业债券负风险连带责任,对自己在评级过程中的重大遗漏、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提高评级质量,提高信用评估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信任度。
2.全面披露评级结果实行评级回访制度。
信用评级机构应对投资者全面披露整个评估过程,包括但不仅限于评估方法、重要数据和非数据化描述,使企业债券信用等级信息以更详尽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使投资人对信用评级结果的可信度进行分析判断,信用等级高的,大家争相购买;信用等级差的,群众不予理睬,这样可以督促发债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并告诫投资人注意企业债券要承担风险从而决定投资策略。同时,应建立定期的评级回访制度,及时公布回访信息,揭示债券风险,分析风险变化的原因,杜绝债务人逃逸债务责任的事项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3.评级机构可以采用多种组织结构的形式。
评级机构既可设立为公司制,也可实行合伙制,并且以合伙制作为发展方向。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可加强评级机构间的竞争,公司制清晰的产权制度、规范的运作机制与合伙制无限责任制可给债权人以最大保护,可促进评级行业的良性竞争,使评级机构的运作更加规范,风险赔偿制度得以落实。
4.统一规范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债券评级的指标体系,各个评估机构各搞一套,自立章程,有的搬用国际惯例,有的限于财务指标,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以至于同一企业债券可能由于不同评估机构评级会得出不同的信用等级,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企业债券的评估指标体系虽然不能绝对统一,但基本上应该一致,这样,才能使投资人对于企业债券的评价有一个公认的判断尺度。所以,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制定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级方法,以便各个评估机构共同遵守,保证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一致性。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同一企业的信用等级经不同评级机构评定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严重影响了企业债券的信誉,也会误导投资者.因此,当务之急,应尽快规范评估机构,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保证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公证性、科学性,为投资者提供准确、一致的信息。
可引入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强化对企业债券的评级。国外知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引入,可以填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不足,保证企业债券的成功发行;同时,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在不断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市场信誉,最终建立公允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信用评级责任方面,监管部门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将评级的公允性完全交给信用评级机构,而监管部门只需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由市场来决定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五)改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上市公司必须改变国有股占比较高的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在货币资金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机关经济手段实施国有股回购。通过国有股回购,降低国有股比例,增加流通股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中小股东的地位。随着更多理性投资者进入公司,股权过度集中的现象将得以缓解,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结构将逐渐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相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将会得到良性的运转,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防止和纠正,最终有利于公司资产的优化组合和公司经营长期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国有股回购,能够使产权制度更趋于完善,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责,同利”,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
(六)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税收制度
在任何企业制度模式下,内部积累性投资都是企业融资的首要选择,但在我国企业融资总额中,内源融资的比例很低,主要是依赖外源融资、外源融资的比例过高,既增加融资成本,给企业的经营业绩带来过大的压力,也使企业难以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决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应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积累的财务、税收制度,减轻企业的税费,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和利润滚存制度,引导企业在努力提高经营效益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内源性资本扩张,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七)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强化股东监督功能,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这是因为股东利益才是优化融资结构的根本所在。管理层并不自觉的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只有切实加强股东的监督功能,管理层才会具有优化融资结构的动力。
(八)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监管机制
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上市公司融资资格的主要指标,使用该指标对不同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产生以下几种影响:一是有些上市公司已经缺少增长机会,呈下降趋势,但是它的历史净资产收益率有可能符合再融资要求,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粉饰报表,进行恶意融资;二是一些垄断行业或是非竞争行业的上市公司,比如公用事业,这些公司对利润稳定、现金流充足,但其主营业务的增长潜力有限甚至已逐渐减弱,并不需要融资支持。三是真正需要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可能因达不到融资监管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而无法获得必要的融资资金,丧失投资机会;或是被迫采用相对激进的债权融资,导致财务风险增加。前两种都是过度融资的表现,后者则是股权融资不足的表现。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和再融资监管很有必要做出调整:(1)更为合理的考察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考察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是使用资产负债率指标应该把握一个合理的尺度,同时要兼顾行业特点等一些因素。比如像零售行业的公司,由于流动负债中的应付帐款比例高而使得资产负债率可能很高。如果不能灵活的使用资产负债率标准,这些公司将难以获得股权资本,而被迫采用债权融资进一步增加风险;(2)加强对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分析。针对恶意融资等真正意义上的过渡股权融资现象,上市公司必须提供详尽的报告,包括对投资项目尤其是非主营业投资项目的价值分析,尽可能的增强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评价能力。
(九)实施严格的企业担保制度和破产制度
在国外,监管部门不规定债券一定要提供担保。只有那些信用评级结果比较低的公司才会考虑通过担保来提高自己的信用水平,进而降低利率和发行费用。但我国的市场体制尚处于发展中,商业信用的约束力还不强,因此由政府出面来对债券担保问题作出强制性的规定是必须的。类似国外的担保公司,在我国也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也应实施严格的企业破产制度。应吸收发达国家破产法的一些破产技术,如破产重组制度、破产管理人制度等,对一些有挽救希望的企业给予重组期,让企业有重整的机会;要防范企业的假破产真逃债,对企业破产实行一系列严格的规范标准,迫使企业尽量偿还债务。
(十)加强企业债券市场风险的监控
一是建立系统严格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兑付风险预警制度。定期发布发债企业的项目进展情况、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资金的筹资渠道及对本息兑付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等信息,以便投资者作出相应的决策,防范潜在风险的发生。二是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受托人代表债券持有人的利益,接受发债企业的资产抵押,并根据发债企业的经营状况,随时对其进行跟踪,债券到期时,如果出现兑付困难,受托人可以变卖抵押资产或向担保人追索,以便向投资者支付本息。三是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制度。有效的偿债保障制度可以在企业债券兑付风险发生后,最大限度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保证企业债券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十一)积极进行债券市场品种创新,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入市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债券品种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因此,应尽快调整并完善企业债券的品种结构,除了中期定息债券以外,大型基建项目可发行项目债券,补充流动资金可以发行短期债券,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可以发行可转换债券,外向型企业可以发行外币债券。此外,还可以发行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收益债券等,以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求。目前特别是发展可转换债券的和可交换债券的创新试点。总之,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品种是当务之急。
总结
就目前我国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表现为严重的“重股轻债”,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远远小于股票的发行规模。作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和投资选择,企业债券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们忽视了。实际上,企业债券相对于股票和银行贷款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现代融资理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发展企业债券更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资源配置、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无论从资金需求,还是从公司治理问题的角度讲,企业债券在我国应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致谢
从接受课题到现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尤其在课题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和本人的设计阶段,导师提出许多宝贵的设计意见,在最后的修改阶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这样使得我得以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开发工作,在短暂的几个月的相处时间里,老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路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将使得我终身受益,谨此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也感谢我的同学在这次毕业设计中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方晓利.股票融资与信贷融资的比较和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0 [2] 张兆国,陈华东,唐丽.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J].会计研究,2001(10)[3] 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 柳明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分析.黑龙江金融,2001年,第10期.[5] 张畅,苏红亮.发挥债券融资优势拓展我国债券市场.财会月刊,2003年,第2期.[6] 杨庆育.我国债券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55期.[7] 蔡怀宇.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4期.[8] 雷军华.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障碍与改进措施。国际金融时报,2003(6)
[9] 杨庆育.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及发展研究。金融时报,2003(4)[10] 黄河.企业债的命脉,中国证券期货,2003(1)[11] 杨守海.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启示。证券时报,2003(3)[12] 王海兵。对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的观察。济南金融,2002(9)[13]杨萍.国外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与经验。中国金融,2003(13)[14]邹欣.新时期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3
第四篇: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知识经济的依托是人才,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竞争的全球化。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一场激烈的人才“世界大战”正在全球展开。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组织将是21世纪的失败者。
企业人才流失在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也造就了求稳拒变的就业观。资料显示:80年代我国企业职工平均流动率仅为2.8%,90年代也只是上升到3.3%.但是这些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严重。人才流失问题正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如何处理该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现有薪酬不满
根据Work China的调查,薪酬被列为中国员工辞职的首要原因。对薪酬的细项要素进行分析,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中国员工对获得奖金的机会最为不满:仅有33%的员工对现在获得奖金的机会满意或非常满意。此外,当问及与其他企业相同职位的员工相比,他们是否感到公平时,只有36%的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①].而且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别之间的有趣差别。在薪酬发面,管理层员工要比非管理层员工更满意一些。而且,年长的员工比年轻员工对薪酬更为满意。
(二)寻求更佳的工作机会
对北京、上海、深圳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表明,个人发展机遇已经成为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当员工对组织提供的工作职位感到“比较没劲”、“不想干”、“干好干坏一个样”、“丝毫没有提拔重用的可能”,且这些情况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改变时,他们已经开始在组织外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了。这是容易解释的,个人发展是个体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体在组织内得不到发展时,他首先会有受压抑的情绪,进而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不满,这种不满和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离职行为。
(三)人才发展空间不够,人才惧怕人力资本缩水
人才流出不仅因为外在薪酬,比如工资、职务和年假,更看重内在薪酬,如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丰富的工作内容和乐趣,个人成长的机遇和挑战,能力的提升等等。而在我们企业中,许多岗位工作知识需求不高,工作缺乏挑战性,个人能力不断退化而非进化。当人才看到几年后可能会与周围的外界朋友相比在知识、能力、见识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大而对自己职业发展担忧时,自然会让人才产生流出的意愿或行动。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不能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留不住人才。
一是对人才的培训不够。在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类技术与管理知识更新较快,这就需要当前的人才们也要相应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就会落伍。比如,有专家称:当前高科技产业(如IT业)基本上是3年一次技术大升级,传统工业最多不超过5年。然而,很多大学生进入单位后,却发现企业很少有系统的知识培训,职业生涯设计也是一句空话,绩效管理更谈不上。而在其它一些优秀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工作,培训机会很多,又有较好的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其能力可与时俱进,不断成长提高。员工与其他企业员工进行沟通、交流,相互比较后,很多人才就会心理不平衡,从而出走。
二是实践锻炼不够。单位内部人浮于事,特别是管理处室更加严重,且按资排辈,很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的工作任务不多,实践较少,从而得不到很好的实践中锻炼的机会。然而,从人才的发展看,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与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一样重要,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单位内很多人才,虽然待遇还可以,但因实践锻炼机会缺乏,害怕几年过后变成庸才,也只好另找他处。
(四)缺乏企业文化,企业没有凝聚力
在单位内,领导与职工少有真正的沟通,特别是年轻人,职工在领导面前很少说出真心话,表面上看对领导很客气,其实内心可能存有很多异议,相互之间隔绝,领导不了解员工们的情况及想法,而人才则觉得受到冷落、不受重视,“满腹辛酸无人说”,没有一个良好的发挥作用的环境。这样就造成了领导与人才的对立,这些郁郁寡欢的人才也就另寻他处。对此,南方一些企业却做得很好,比如,一些企业的老板,他们养成了给每一位职工家属寄生日卡片或给员工发生日红包的习惯。试问,我们国有单位的领导提出要感情留人,又是怎样感情留人的呢?
另外,我国企业的人际关系复杂,人缘、地缘、亲缘、血缘等各种关系混杂。当有好事时,这些关系便万箭齐发、能量强大,纷纷占有晋升、调薪、培训、调岗等机会,而不是圈子里的人,即使有很强的才能、较好的业绩,也别想得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才就会心态失衡,觉得前途无望,只有换换环境了。
(五)人才寻找更好的福利
福利是薪酬的重要补充,是组织吸引员工的一种手段,也是组织与员工加深感情的重要方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体系理论,员工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会寻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福利,尤其是非物质的福利,可以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要,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由于企业福利问题造成的人才流失,已占我国企业人才流失总量的一个很大比重。
(六)新企业获得成功的前景更广
企业作为个人事业的舞台,其大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成就的大小。企业的成功不但可以为员工带来更高的薪酬,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提供的职位也将会越来越多,这就为员工获得提升或改变岗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反之,员工若感到本企业前景黯淡,无法为其事业成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很有可能选择离职。
三、企业留住人才的对策和思路
(一)支付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
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都追求更体面、更舒适、更宽裕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的基础是经济收入,人们需要从工作中得到应得到的工作回报,是理所当然的。全球咨询公司沃森。怀亚特的调查报告指出,36%的高级职员认为,薪金的多少对于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来说至关重要。顶尖人才如此,各类其他人才概莫能外。《财富》评价百家善待人才的公司,选出让员工心仪的10家公司,研究其留住员工的绝招,主要是善待员工,满足他们的福利要求。当然,对人才的工资、奖金、福利,不一定要付出最高的,要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人才得到的收入报酬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与其经历、能力、业绩挂钩,做到恰如其分,公平合理,并且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这有待于企业设计和实施能有效激励人才的薪资报酬制度。
(二)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责任的清楚划分、合理的系统培训和对员工潜力的挖掘对员工发展都相当重要。突出表现是企业知道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与员工共同努力,促进其职业生涯计划的实现。今天的企业员工希望开发以商业技巧或行为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必须跳出传统培训和职业阶梯的范围,为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诸如部门轮换、灵活的工作任务和拜师学习等方式。根据全球咨询公司沃森。怀亚特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尽管薪金上的竞争非常重要,但是高级职员认为这家公司的经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自我推销,他们会加入这一公司并留下来。”
松下幸之助有一句名言:松下生产人,同时生产电器。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甚至比产品的生产更重要。培养人才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建立企业特有的文化,弘扬企业精神。企业应当有一个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也使公司不断的完善、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培训机制,一些有上进心的、要求进步的员工肯定会选择离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最后企业内也只剩下一些庸才。
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在选择招聘单位时,首要条件就是看招聘单位能否提供在职攻读学位的机会。人才感到不经过培训不可能升迁,企业也明白不加大培训投入不可能提高员工素质。只有留得住员工,培训对企业才有意义,也只有重视培训投入,才能留得住核心员工。
(三)建立公平的业绩评估体系
激励强化理论告诉我们:行为的结果得到肯定,行为主体就会巩固和保持原有的行为;反之,行为的结果受到否定,行为主体就会修正,或者放弃原来的行为。所以对实现目标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人才的稳定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的人才在不断面临挑战的同时,又能感觉到机遇时时伴在左右;才能营造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撤”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我们要关注、肯定优秀员工的业绩。公司在分配给员工工作任务后,一方面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放手去做;另一方面,也不能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那样容易使员工感到受了冷落,在公司不受重视,特别是当自己辛苦做出来的业绩得不到公司的评价和肯定时,很多人会一下子觉得工作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他们要么没有了热情和动力,要么会离开公司。因此公司要关心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把业绩评价及时反馈到员工手中。对表现优秀的员工,一定要公开的肯定和嘉奖。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形成较强的企业凝聚力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公司成功与否的基石,是企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第二,企业还要与员工互相沟通,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师郝尔曼在他的《留住员工心》一书中提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成功的公司都必须基于坚实的道德准则,公司的价值观将被视为积聚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生命线。”这一观点表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但已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而且也已逐渐成为企业聚留优秀人才的向心力。IBM公司就是凭借其“尊重个人,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和追求优异工作表现”的原则和信念,构成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积聚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五)因人设岗
对高层管理者和核心技术员工等稀缺人才,设立量身订做的岗位。这有利于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人才都有希望获得成就感,通过干大事创大业,展示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做出贡献,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怀才不遇”是人才最大的痛苦,也是人才离职,另谋高就的重要原因,岗位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人才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岗位,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就没有人会再舍近求远,另谋高就了。
(六)“沉淀福利”制度留人
该制度将从企业员工的年薪中扣除一定比例,在劳动合同期满时,再将这一部分扣除的薪金返还给员工。例如,山东海信集团就实行年薪沉淀制度,海信集团的经理年薪从15万到50万元不等。经理的年薪分成四块,当年只能拿走40%的现金,其余60%沉淀下来,五年之后兑付。如果有人提前离开,他的沉淀工资是不能全部拿走的。海信公司的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其员工离职率。
(七)股权激励,用配股制度留人
股权报酬不仅承认经营者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本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其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一种肯定回报。给优秀的骨干员工适当配有企业的股份,让员工同企业“捆绑式”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让企业优秀人才永不流失。
(八)“超弹性工作时间”制度留人
据报道,美国不少高科技企业为了留住人才,想出了“超弹性工作时间”的新招。在美国硅谷的一家网络终端公司,有位年轻人乔治,5年前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前夕想得到一份既能赚钱,又不耽误自己白天打高尔夫的工作。该网络终端公司了解了他的这一个就业愿望之后,当即满足了他的要求。乔治到该公司就职后,每天早晨10点左右起床,11点跑步,午饭后稍事休息,即去打球,直到深夜他才开始工作,但工作效率和质量极高。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公司的这一做法,对我国企业留住人才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九)增强本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地位和绩效
组织的规模越大,员工的安全感就越强,员工以能够进入大规模的组织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一般不愿轻易离开组织;组织内的每一个员工都有充当组织内某一符合其身份的角色的愿望,规模越大,内部的机会就越多,能够充当的角色就越多,较好的内部流动性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离职行为。
组织在行业所处的地位越高,即组织在本行业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越大,员工的安全感就越强,离职就越不容易发生。另外,组织地位越高,个人也越有发展前途,越能赢得社会上其他人的尊重,从而自动减小了员工的离职率。
组织的绩效越好,即组织的经济效率越高,越能为组织内的个体带来更多的实惠和好处,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福利,从而减少了离职行为的发生率。
四、减少人才流失对企业冲击和影响的方法
(一)进行合理的人才储备
企业不怕人才走,也不怕优秀的人才走,怕的是出现人才断层,怕的是没有一个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土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人才储备体系,这样一旦出现人才流失现象,企业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从而减少了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二)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
在招聘结束后,签订劳动合同时,加入商业保密保护条款。包括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
1、保密协议
《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在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还明文规定:“拒不签定保密协议的,单位有权不调人或者不予聘用。” 这些为单位与职工签订保密协议提供了依据。
2、竞业禁止协议
竞业禁止,是指从事竞争性行为,即规定掌握单位商业秘密的职工,在任职期间或离职后的一定时期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②].对此,在1996年的《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问题的通知》和1997年国家科委的《若干意见》中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与离职员工“终生交往”
既然人才的流失是无法完全避免的,“终生员工”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讲都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应坚持“终生交往”。因为对企业来说,离职员工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他们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发现企业存在却被忽视的问题;他们不仅可能成为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潜在购买者,而且还可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他们是未来公司再招聘的最合适人选;他们在树立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理念、以及对外界采取行动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并且企业可以共享依附于他们的某些资源。
五、结束语
员工的离职与跳槽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更多时候却是企业问题行为的折射。如同环境的恶化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样,企业人才环境的恶化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当企业发生人才流失时,管理者要做的不仅是对某个人的挽留,更要反省的是“是否企业的人才环境恶化”,反省之余,还要对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便采取富有成效的对策。
人才流失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关键问题,即雇用和保留你最宝贵的人才,该问题的解决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只有从企业整体出发、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才能处理好企业人才流失问题。
第五篇: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班级:13级国贸7班 学号:111333070148 姓名:刘正汉)
一、服务业市场化的滞后
市场在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中还没有发挥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对服务业的垄断经营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入限制多。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二是服务业投资基本上还是以国有投资为主。目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仍占60%左右,大大高于工业的同一比重。三是绝大多数行业国有企业仍占据主体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服务领域远未形成。四是多数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在服务领域尚未建立。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及国家垄断经营限制了其竞争力的提升。
二、服务业产业化的滞后
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许多服务领域至今仍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却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对科研、文化、体育等产业,往往强调其准公共服务的性质;对金融、通信等行业,强调其安全性的要求;对医疗卫生、城市公用事业等行业,强调其社会福利的功能;观念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能源供给政策以及
服务业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部分,.但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整体上晚于制造业,开放的程度也低于制造业。中国的服务业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开放程度较高,而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大部分重要的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也比较晚,因此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也取决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规模结构。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40%。现阶段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服务业的需求较小,我国服务业总量规模小,也是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低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服务产品不可能如工农业产品那样,在一个地区生产,到另一个地区消费。服务业的另一个特点是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时,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服务业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基本原因。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67%是236个地级以上城市创造的。超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是52%、特大城市是46%、大城市42%、中等城市38%、小城市34%。不仅如此,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市规模结构也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是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信息服务等比较发达,博物馆、剧院、体育馆能比较集中的原因;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这些产业缺乏需求基础,很难发展起来,如果要发展,也只能作为社会事业来办,靠政府资助生存。
三、统计方面的原因
在各国以GDP为核心的核算体系中,3大产业分别所包括的部门是不尽一致的。如上所述,无论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部门分类中,还是在大部分国家的应用性统计分类中,建筑业都被列入服务业,而在我国,则将其列入制造业。又如,公共事业部门(主要是电力、供水和煤气),在有些国家被服务业统计,在另一些国家则被制造业统计,我国亦属于后一种情形。因此,服务业滞后也可能是统计口径所致。
四、服务业人才缺乏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以上海的会展业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5000名会展从业人员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而成功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需要专业人才80至90名。上海几乎每天有一个会展,专业人才或领军人才的缺口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