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2 14: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篇: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

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

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市场;在厂网分离、主辅分离、电力体制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的形势面前;在市场经济条件商品相对充足的今天,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紧迫。潢川县电业局作为县级供电企业,是电力系统的最基层,直接与广大客户打交道,因此开展优质服务有其特殊的意

义。

怎样使县级供电企业卓有成效地开展优质服务,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狠抓窗口优质服务,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广大县级电力职工在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增供扩销、安全经济运行、提高供电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电力短缺时代形成的以我为中心的行业优越感还未彻底消除,为客户真诚服务的意识在职工中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因此,必须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教育;开展“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生命线”的活动教育,开展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开展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开展服务就是企业生存、发展、效益的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客户是上帝,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只有搞好优质服务的责任,没有对客户设置障碍,甚至吃、拿、卡、要的权利。搞好优质服务,是社会、是客户多年来对我们的期盼,是企业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也是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从而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优质服务活动中来。

二、提高优质服务意识,改变服务工作方式

在过去电力短缺时代遗留下来的把客户当成“管理对象”和等客户上门的工作方法,在部分职工中仍然存在。这严重阻碍了优质服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改变职工的观念,真正确立客户是“上帝”的观念,变“等上门”为“走出去”。

首先,改变营业窗口人员周六、周日休息的传统方式,营业窗口在周休日必须有人上班,中午轮流上班,廷长服务时间来方便那些平时工作忙,只能利用周休日、中午早晚时间办理用电业务、缴纳电费的客户。其次,改变用电业务多头办理形式,实行“一条龙”快捷服务。对客户的用电申请、业务管理、现场察勘、工程设计、工程概(预)算、缴纳费用、报装接电、验收通电等业务流程,推行集中办理、公开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承诺工程质量、时限等,让客户花钱买满意。再次,改变对电力故障报修的随意性,推行24小时报修服务。24小时昼夜值班待命,哪里出现故障,即刻赶赴现场排除,尽快恢复送电。解决好电力客户“报修难”的问题,是开展优质服务极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主设备、高压、低压甚至客户的表计、闸刀、保险,涉及到相关的变电、线路(高低压)、装校各工种维修人员。特别是客户用电设施在8小时之外或夜间出了问题,非常希望电力部门能及时赶到帮助解决。把相关的人员组成事故抢修队伍轮流值班,保证及时处理故障,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再其次,改变单点收费为多点收费,方便用电客户。过去,各级供电企业收取电费设点均较单一,要在规定时限内收完,业务人员忙得团团转,容易造成差错不说,更重要的是苦了客户。客户排长队交电费,有的待排到又遇下班时间到了,只好等下一个上班时间继续排队。客户怨声载道,要求改变收费方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为此各供电企业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进。南充顺庆供电局采取如下办法;一是率先在全川推行委托银行代收电费。将城市近六千个小用电客户按城区、街道划分到最近的银行分理处交电费,解决了众多客户缴费难的问题。二是对大宗客户实行银行转账。三是营业大厅实行无周休日制度,方便客户周休也可缴费。四是该局拟对内部微机全部联网,进一步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待条件成熟时,将联网扩大到银行等相关行业,进一步方便客户。

三、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狠抓乡镇供电所行风建设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的完成,为农村优质供电创造了条件,加之供电所纳入电力系统统一管理,解决了体制不顺的问题,使农村优质供电成为可能。但是,农村电力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加之管理滞后,使农村优质供电还有较大的差距。供电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抓好供电所的建设,使之适应农村发展的供用电形势,实现对农村广大居民客户的优质服务,所以必须做好如下配套工作:一是配齐配强供电所工作人员。对供电所人员按年龄、文化、业务水平等条件公开招聘。在严格考试、考核的前提下,聘用热爱农电工作,懂农电业务的同志到供电所工作。二是为供电所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把供电所纳入供电局的班组管理。三是给供电所下达安全、经营、文明建设等指标,实施过硬考核。四是对供电所营业室推行规范化服务,周休日安排值班,公开承诺优质服务条款,让社会监督服务质量。五是鉴定客户与供电企业产权,分清供电所及

客户的责任范围,根除管理死角。六是巩固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成果,使农村电网改造的效果在广大农村得到充分的体现。七是严格执行农村分类综合电价政策,采取积极措施,确实把边远山区的电价降下来。八是对供电所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供电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业务水平。九是按班组建设的要求,在供电所开展建设职工小家活动,按安全文明生产达标,电

力“三为”达标的条件严格考核、实施奖惩。把供电所的建设搞好了,电力优质服务在广大农村就有了保证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Q:企业文化到底要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 Q:老板在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Q:纵所周知,企业文化很重要,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也获得了不少奖项,这就说明我们企业文化管理得很好了么?为什么我们依旧觉得对企业没有产生多大作用呢?

Q:一直在搞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企业文化体系构建,为什么最终还是给人感觉企业文化和管理“两张皮”?

Q: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如何? Q:企业文化到底要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

TOP A:这一问题很好,其涉及到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管理最基础性的作用和目的问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者、企业文化工作者、咨询顾问及专家在企业文化建设热潮中并非非常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必然导致对于企业文化存在太多的误解。对于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管理,正确对待企业文化管理者。

在我看来,要搞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企业文化的实质。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这些基本 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

目前太多的人认为的企业文化不过是表层的或者更加深层的文化的表象,真正的文化则是隐含在组织成员中的潜意识,而且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

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组成: 1)物质方面: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 2)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 3)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深层次的一些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

目前的企业文化研究大多局限在物质方面和支持性价值观的层面,对于更加深层的事物挖掘不够。

其实组织文化决定了组织价值观以及在此价值观之下的组织行为,其是深刻地隐含在组织深层的东西。

弄清楚了企业文化的实质,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企业文化的作用和目的。适应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组织经营过程中永远重要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适应环 2 境变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变化,企业需要具有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可是这种新的方式却很难产生或很难生存,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组织文化有一定的固性。在如此变化的环境中,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要解决以下核心的问题:

1、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和基本假定是否健全和完整?也就是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是否键全?

2、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是否贯穿组织的所有成员?也就是组织的所有成员,至少大部分成员是否认可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

3、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是否贯穿所有的组织行为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

其中第一个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组织,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清楚的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关键在于,这些基础性问题的答案是否有助于整个组织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比如,某一个IT行业的企业,其管理过程非常的强调规范,强调层级。此时,我们就必须考虑:规范、层级的管理强调是否有助于该企业的发展?当然,理念信念体系的健全和有效需要我们去系统的分析一个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我们去考虑关键的成功要素、核心的失败经验,需要我们去分析行业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战略的需求等等。

第二个问题,要解决的就是所有的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发展的一 3 些基础性问题的回答的认知认可问题。

第三个问题,一定要坚持每一个组织的理念信念体系。也就是要让理念信念体系深植到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层面。比如,我们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是否匹配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我们的流程、制度是否适合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我们的管理风格、我们的个人行为是否对应我们的理念信念体系?……很简单,管理者的价值在于思想,思想的价值在于行动。理念信念体系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才可能产生价值。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要解决企业的第三个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其需要组织内部的所有人清楚的认识企业文化,需要我们正确的去处理前两个问题,需要我们的坚持。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为了更好的进行内部的融合,从而为了组织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各级管理者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也就是变革我们的组织文化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战略、流程、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等。

汇丰银行价值体系里边的一句话对于我们认识企业文化有很多的启发。“汇丰银行的声誉基于对这些原则和价值观的坚持不懈的执行,所有汇丰集团的成员和员工的所有行为均需与这些原则和价值观保持一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对于汇丰银行的大量研究表明,汇丰业绩的源头主要有二:一是汇丰文化,二是汇丰战略。同样,在国内著名的企业联想的企业文化中,我们 可以看到类似的一句话“联想的一切始于不可动摇的价值观”。

只有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统一企业成员的深层次的基本假定、思想,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快速协调发展”,我们才能正确的实施企业文化管理,也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Q:老板在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TOP A:有人说,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总是反映了某个企业老板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不论这个老板是私有企业的真老板还是国有企业的假老板。科学与否颇有争议,但有一点是无可辩驳臵疑的,老板必须当好企业文化管理推动者这一角色。

一、老板必须善于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从实践中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或者说是价值观体系。这理念不仅要具有时代的特色、行业的特色,更要求带有企业的特色和企业家的个性,因而它不能从书本上抄来,它只能从企业自己的实践,从企业家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

根据某些研究者的观察,任何价值观体系最初总是由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由他经过自省提出思想的素材,经某一班子从文字上进行推敲润色,最后才定稿。

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八万员工,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就是 5 全体起立,齐声朗诵公司的“七精神”,即“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团结一致,奋斗向上,礼貌谦虚,顺应时势,感恩戴德”。这“七精神”构成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工业报国”是就公司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强调发展工业,是为了振兴国家;“光明正大”是就公司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强调公司在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中,光明磊落,真诚守信;“团结一致”是就公司中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强调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奋斗向上”强调的是对事业的开拓精神;“礼貌谦虚“强调的是对顾客的服务精神;”顺应时势“强调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精神;“感恩戴德”强调的是员工对公司的忠诚。

而这样一个价值观体系是由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后,以理念的形式,注入到每个成员的精神中,使大家愿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当这家企业还是一个街道弄堂小厂的时候,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制定了公司的纲领:“努力为社会生活之改善提高以及世界文化之进步作出贡献”,“生产广泛需要的贵重生活物资,要象管理中心流水线一样,源源供应于世,以消除贫困,带来繁荣”。正是这一纲领的延伸和发展,逐步形成上述的“七精神”。

我国创建于1874年杭州胡庆余堂药店,其所以能经百年而盛名不衰,与其独特的经营观念有关。其营业厅高悬的“戒欺”横匾,明确写者“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物精”,这正是胡庆余堂在行业中争雄的诀窍,也是该企业从自己的 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因而带有企业创始人的个人色彩。

二、要身体力行,忠实地严守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老板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老板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老板确定了价值观体系之后,可以通过象征性行为、语言、故事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价值观体系始终如一的关注,从而使广大员工也跟着来关注价值观体系的实现。

其一是通过象征性行为。如。特里?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就讲到了通用电气公司现任董事长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杰克?韦尔奇还是一个集团的主管经理。他为了表示出对解决外购成本过高的问题的关注,在办公室里装了一台特别的电话,号码不对外公开,专供集团内全体采购代理商使用。只要某个采购人员从代理商那里争到了价格上的让步,就可以直接给韦尔奇打电话。无论韦尔奇当时正在干什么。是谈一笔上百万美元的业务还是同秘书聊天,他一定会停下手头的事情去接电话,并且说道。“这真是太棒了。大好消息;你把每吨钢材的价格压下来两角五分!”然后,他马上就坐下来起草给这个采购员的祝贺信。韦尔奇的这种象征性做法不仅使他自己成了英雄也使每一位采购代理商成了不同与一般人的英雄。

友人谈到象征在管理中的作用时指出,每一个使用象征手法的行动既是他们本身又是一出小戏,在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也是戏剧艺术家。

其二是要天天讲,时时讲。老板要抓住价值观体系,全神贯注,始终不渝。如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的简?卡饵芩以服务作为经营的宗旨,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反复强调服务。你从来听不见他谈论飞机,他总是谈论乘客。他非常注意用词: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不再是“以资产为中心的企业”,而是“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不再是“技术型或经济效益型公司”而是“市场型公司”。

其三是利用提升晋级这种“未被充分认识”的管理工具。老板最关注什么,最明确最清楚的信号就是提升,尤其是在发生变革的时刻更是这样。通过提升,大家最清楚地了解到你所坚持的价值准则和优先顺序。

其四是利用故事和范例。事实证明,人类的推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范例故事,而不是大量资料数据。下面的事例足以说明:有一次。雷?克罗奇访问温尼佩格的麦克唐纳特许快餐店,他发现了一只苍蝇,仅仅是一只苍蝇,可是它破坏了“质量、服务、清洁和实惠”的原则。两星期后,温尼佩格的那位快餐店老板的特许代理权被吊销了。在这件事流传之后,绝大多数麦克唐纳特许快餐店都拼命消灭苍蝇,他们想出各种近乎神奇的办法保持餐厅里没 8 有苍蝇,一只也没有。这就是范例和故事的效用。

三、“老板”要敢于扬弃旧文化,发展新文化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时,它反映了企业成员的动机和想象,随后建立起来的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提供了这个企业获得成功所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文化是以开始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就可能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这时,老板们就要及时予以发展和完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扬弃旧文化,重新创造新的企业文化。但由于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要尽量避免完全重建,最好是逐步发展和完善。老板们要积极推动变革。他们可以通过推行参与管理、加强信息沟通等方式来加速企业成员观念的转变过程。当然,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推行变革,这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如果外部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成员一时又难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应急情况下,企业领导也可以强行变革,以保证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赢得优势》一书中提到这么一个例子:科宁玻璃公司多年以来一直以装饰玻璃为主要产品的。可是这个市场已开始萎缩了。正在这时阿瑟?霍顿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他想把科宁公司变成一个高科技型公司。他采取了什么办法呢?他来到成品库房,那里装满了科宁公司有史以来生产出的最漂亮的玻璃制品(可是都是些滞销积压产品)。他带着一把大 铁榔头亲手把价值几百万美元的成品打成粉碎,他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清楚他要改弦更张,弃旧图新。他果然成功了。

Q:纵所周知,企业文化很重要,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事情,也获得了不少奖项,这就说明我们

企业文化管理得很好了么?为什么我们依旧觉得对企业

TOP 没有产生多大作用呢?

A: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非常专业,在近两年和企业文化工作者的交往中也反复被提及。这反映了中国企业文化已经慢慢从概念阶段进入实务阶段,是中国企业管理进步的表现。

在这里,首先要把“企业文化”的概念本身进行定位,它虽然包含了很多诸如理念、精神乃至CIS等等内容,但一旦进入管理实务领域,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时,我们就必须用一条企业管理的基本准则来进行筛选,这条基本准则就是——管理活动能否为企业产生价值。

而目前的企业文化工作者正因为缺乏这种筛选,所以把自己困扰在一大堆的观点、概念之中,因而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编制手册、体系,文体活动,甚至大型公关活动等,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企业文化管理并没有太多的内容,主要就是愿景管理和价值观管理,一点都不虚无。企业文化工作者,就是要采用种种方法来管理企业的愿景和存在于企业的价值观,倡导符合发展需要的价值 观,遏制阻碍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做到了,企业文化就有积极的作用,否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这样去开展企业文化的管理活动,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全球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工具、甚至一些卓越企业的发展都可以被学习,但往往难以被复制。比如,GE的“数一数二”还有6希格玛,全球许多制造业都在用,为什么有很多企业在采用新方法后反而失败了呢?就是没有对自我的个性文化进行变革管理,领导者和成员的价值观依然按照原有的习性运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国家的汽车驾驶坐位和我国的位臵不一样,那你要去国外的高速公路奔驰,就必须改变固有的驾驶习惯,否则就容易出事故。

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不看有多少文字成果,多少图片,也不是看员工是否背下一些经典语录,我建议你可以去考察以下两个方面:

1、去问问你们的客户、合作者,看他们如何认识本企业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否和我们宣扬的企业精神相一致?

2、和人力资源部一起研讨,那些遵守企业文化倡导的员工是否在组织内获得了发展?那些组织中的明星的行为是否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

如果上面的答案是“一致”的话,那么恭喜你,如果不是,则 说明我们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

Q:一直在搞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企业文化体系构建,为什么最终还是给人感觉企业文化和管理 “两张皮”?

TOP A:企业文化建设的“两张皮”现象,由来以久,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以个人的咨询经验来看,产生“两张皮”有两种成因:

一、消极成因: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的不科学造成的,这是不合理的,必须要改正的。建设企业文化体系,现在很多企业和咨询公司是这么做的:

1、总结企业发展史,有时还有地方文化发展史;

2、总结历任老总经典语录;

3、重点总结现任领导的战略思想,主要言论和观点;

4、借鉴国外优秀同行的模式,最好是全球100强的;

5、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管理学说。

把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变成了一项文字工作,基本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不自知。其实,我们看看这样的思路其实是这样的:我们是这样的——国外优秀企业是那样的——领导要求是这样的——一些管理理论是这么支持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要这么这么。这样 12 的结论当然让人无法信服。

我曾经看过不少类似的企业文化体系:文字深奥优美,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企业的个性。更有甚者,把“创新、奉献、高效、诚信、学习”等等所有人类优秀的文化品质全部融合在体系中,让读者不明白,这家企业里是否人人都是圣贤?还是只有圣贤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完全忽略了企业是经济组织的本质,因此“两张皮”现象的产生是必然的。

二、积极成因:即有意为之而产生的后果,这种现象是合理的,而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阶段。

我们在做企业文化建设或者管理的时候,手段是相对落后的。真正的企业文化管理不是一个先梳理再定位体系化到最后执行的过程,而是渗透在日常具体管理事务中的。但由于受到管理科学发展现实的限制,我们无法避免要经过这个过程。

在企业进行文化定位的时候,会针对存在的管理问题、根据未来的战略希冀提出一些新的文化倡导。这是一个拔高的过程。它也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不过这是相对合理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起飞——落地——深植”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控制“落地——深植”的过程,使倡导的企业文化不致于始终在天上飞,采用务实地管理做到“以文化行”,把文化倡导逐步转移成员工行为和习惯。这是一项专业、艰难而耗时的过 程,是一次真正的管理变革,但也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最有价值的过程。

Q: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如何?

TOP A:企业文化中的两个核心元素,使命和愿景决定了企业战略,引领和决定着企业的战略方向。我们都知道,战略的制定最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由公司的管理层及其相关人员依据内部的、外部的因素作出最后的选择。而这些作出选择的主体必然带着公司的文化倾向、价值取向,也就是说,长远来看,企业文化决定了公司战略。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任何一个公司在做战略的时候,首先都会搬出这个公司的愿景和使命。当然,对于企业的某一个发展阶段而言,一旦企业战略发生转移,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必须进行适度的变革或者提升以支撑和匹配企业战略。

第三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前,关于农民增收问题从上到下,从理论界到实际部门,都给予极大关注,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很受启发,我们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多层次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三个关系”谈点看法。

一、要正确处理好“农内”和“农外”的关系

在诸多的探讨农民收入问题的文章中,主要的是从二个方面进行研讨,一个方面是从农业内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方面是从农业外部去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也有一些文章比较系统地从内外结合作研究,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都无可非议。但是也有一种看法似乎有点绝对化,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功夫不在农内,而在农外,如果我们仍然重复过去‘打补丁’的做法,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没有突破,无论怎样调节微观机制的政策都很难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创造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快城镇化,尽可能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其次是在战略上以新的资源开发带动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比如,在西部开发中,动员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从事水利建设,实行人海战术,以工代赈,以工授地,安置东部剩余农民;再次是在金融、保险、流通、批发等非农领域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有利可图,上述见解,被称为“农外论”。对这个“农外论”已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外富农之途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是应当进一步深入阐述的,而且也是需要大大加以扩展的,但是认为目前“农内”进行增收活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实际上,现阶段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增收活动,还是大有可为的,并且分别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加以论证。

本人认为,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或者说把解决“三农”问题,绝然地分为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或者单纯从外部或内部去寻找解决途径,是不全面的,是欠妥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简单的道理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起到主要作用,不过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也很难单纯从内部或外部找到有效途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大家已经比较一致认识到,要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关系到农业内部许多问题,比如,农业的区域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突出的区域结构趋同效应,仍没从根本上解决,失去比较优势;农业的产品结构问题,高质量的农产品比重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也带来农业效益低的问题,但是如果单纯从农业内部去解决农业结构问题,就不完全切合实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个外部的问题。很明显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众所周知,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最为迫切的既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要进行要素结构的调整,关键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所以,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做出调整,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推动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还有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必须处理好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应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等等。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外部问题,切不可忽视,所以,农业结构调整既涉及到“农内”问题,也牵涉到“农外”问题,无法绝对地从一个方面去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的看法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内部和外部关系,内外结合,表里兼治。

二、要正确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20多年前,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即在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家庭经营,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集中劳动,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相对于原来的“大、一、统”的经营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散经营方式,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中央作出决策,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同志就提出“小农”怎么长大的问题,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从原有的集体制中裂变出2亿多个农户,这些规模狭小的农户仍然深深印有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单个马铃薯”特征,内在联系梗阻,组织脆弱,当前面对波诡云谲市场经济时,他们表现出严重的先天不足,因为“小农”难以提高效率、难以适应市场、难以避免伤害。因此,有计划地改变目前状态,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组织程度,使“小农”长大,已是当务之急,而且,这种组织起来,不是过去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方式,也不是一个小农加一个小农的简单结合,而且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由其产业链条和内在的经济利益所联结起来的合作关系,诸如此类,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主张走合作化的道路的文章和观点为数不少,比如,有的主张“倾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的提出“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借鉴其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系与合作。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存在“统与分”,即“分”与“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采取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我们认为,应当正确处理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

首先,家庭承包经营决不能动摇,长期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农民是主体,谁也不可替代,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农村改革都是农民首创,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只有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力,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才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动摇,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从我国的国情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事实证明,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社会就不稳定,所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其次,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地有计划地把农民组织起来,诸如采用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从事实层面来看,从已有的国内外实践证明,合作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优势是利益直接,民主管理,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户与市场、生产和流通,农民与政府相互结合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农业生产力越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越是发展,越是要求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专业化分工明确,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农业发展是在分户经营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低。据了解,目前我国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当然也就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

本人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的“分”与“合”的关系,以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创新更为重要,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在实现农业产品化上,需要一套有效的组织形式,具体一点说,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上应采取由家庭联产承包来完成,并提供初级产品;而在初级产品的销售环节,这是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应组织起合作社并由其完成,这有利于统一进入批发市场,并获取较高的销售收入,最后,农产品加工环节,应由合作社或股份公司来完成,最好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这样,农业产业的不同环节,由家庭联产承包、合作制、股份制公司三种基本组织形式来完成,使农业产业组织基本形式多样化,突破现有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做法,上述作法,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起到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道路,互相兼顾,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到,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实施合作制,一定要坚持“条件、自愿”的原则,也就是要看条件是否具备,农民是否自愿,各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不准强行实施,这在历史上已有过教训。

三、正确处理好“抽吸”和“反哺”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前,咱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宣传和提倡发展农业,但是,实际上发展农业是为发展工业服务的,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发展的思路很明确,即农业为基础,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其后再“反哺”农业,这实质上是由工业“抽吸”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发展资金来源,实现工业原始积累,据有关部门测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通过“剪刀差”形式为工业提供了近1万亿元资金,年均每年200多亿元,由此,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之原因的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农业,解决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问题,特别是采取措施,从制度上革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做到实惠,农民收入有很大幅度提高,大大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我们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旧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发展的思维仍然带有旧思路的惯性。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重城市,轻农村,先城市居民后农村居民,其具体表现还是明显的。比如,近几年,市场需求不足,农产品消费首当其冲,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卖难很突出,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为刺激消费,开拓市场,在寻求解决出路的办法中,有人提出,先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就会带动农产品的消费,刺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是有理由说,亿万农民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由于长期对农业的“抽吸”,“抽农补工”的做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农业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别扩大,因此,对农业的“抽吸”不能再继续了,应当尽快变“抽吸”为“反哺”。

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利农利国,就争开拓农村市场,刺激消费来说,我国近9亿的农民,2亿多个家庭,任何商品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件的需求,如果国家被真正“反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可能很快就会转化为最终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要实现对农业由“抽吸”到“反哺”的转变,国家要实施有效的保护农业的政策,而当前关键是国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特别是水利和生态建设投入一定的资金,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发展欠帐太多,远没能解决问题,广大农民渴望加大投入,最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帮助防范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尽快提高农民收入。

第四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范文模版)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全省组织部长会议1月8日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在会上指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着力解决好用人导向问题。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选人,是干部工作的旗帜和方向。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为贤,用政治上靠得住的干部,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干部,用干事创业、勇于创新的干部,用践行宗旨、脚踏实地的干部,用严于律己、群众公认的干部。特别关注基层和生产一线,特别关注环境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特别关注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不拉关系、不走门子的老实人、正派人,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

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好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这是保持干部队伍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和战略思维。要通过抓好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办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决策机制,加大干部工作的信息公开程度等重点环节,不断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和机制,做到程序科学规范,实现好中选优。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解决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问题。实现“三个发展”,必须有善于推动“三个发展”的干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的要求,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以开阔视野抓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对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促进各级领导班子优化功能、增强合力。要着眼于建设创新型省份,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

四是落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干部作风建设问题。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以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主线,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把按照中央要求完善制度作为治本之策,把领导带头作为关键环节,把组织措施作为重要保障,把从严管理贯穿到干部工作全过程。

五是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解决好干部政绩观问题。我省初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领导干部实绩三大考核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实绩的考核,是其他两个考核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增强考核内容的科学性、考核工作的客观性、考核体系的系统性、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做到对优秀者重用、对有潜力者培养、对落后者鞭策,在推进“三个发展”的实践中锻炼、培养、识别和选拔干部。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解决好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领导干部要解决好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孙孝义

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和论述加强全党学习问题。早在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学习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我们全党、全民族都必须有这个共识。”江泽民同志从党、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告诫全党重视学习,素质兴业。如何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变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关键是要解决好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一、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政治上是否敏锐,能否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6月30日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作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在事关大局、事关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我们讲政治家的素质,最重要的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实施领导的全过程中,勤奋学习,敏于思考,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学会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本领。如何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精醒和坚定呢?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关键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他说:“要提高干部素质需要抓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摆出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素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在当前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是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质的重要任务。所以,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论工作多忙,一定要挤出时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应该学得更深更系统一些,领会得更准确全面一些,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更自觉一些,运用这一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水平更高一些,这是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和一个合格的、有作为的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这里江总书记一连用了五个“更”字,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是否坚强、领导干部是否合格、有作为的条件。如果我们大多数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具备这一条件,那么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就会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主动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泽民同志还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号召,开展学习竞赛,看谁学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收获更大一点。他说“我们的口号应该始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省部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经常对国际形势的动向和大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就不容易保持头脑清醒。”江泽民同志希望全党从领导干部做起,来一个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的学习竞赛,要在全党全国掀起一个学习理论的新高潮,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风气。并用所学习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特别是避免政治方向上的失误,为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更高更强。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新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8月12日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事业,在前进中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因此,我多次提醒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学习。”他还指出:“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我们更要注重学习。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探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不加强学习,就会处于盲目、被动和落后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领导的主动权”。面对这一连串的新问题,我们再不刻苦学习,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管理知识还是旧的,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概念,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它始终都包括物质生产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素质现代化。人的素质现代化主要指社会素质和劳动技能现代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素质的核心。人的社会素质现代化,不是现代化过程的副产品,而是同现代化过程紧密伴随的,甚至具有超前性,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领导者的素质现代化,更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6月30日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表彰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总要比别的同志更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知识更多一些,本领更强一些,才能担当起领导的重任。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面临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懂得、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必须刻苦学习,增长领导才能。”的确,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里,作为领导干部再不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点新东西,就不可能取得二十一世纪的“上岗证”,就必然被历史所淘汰。很显然,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迅速迈入信息社会,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物质环境,而且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眼下我们已经预感到,未来社会,谁掌握了信息和知识,谁就拥有生存和发展条件。如果你不想与时代脱节,不想被新世纪抛弃,就应自觉地抓紧学习。所以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各种知识,现在,工作任务重,大家都很忙,但只要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每个同志都可以挤出很多时间学习。关键在于要有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加强学习,提高领导水平的紧迫感。”江总书记的教诲,使我们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不仅应有深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功底,同时,也应具有宽广的经济、科技、管理、文史等方面知识,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被动落后,无所作为。

三、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学习,不仅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情操高尚起来,也能使人视野更开阔、生活更充实。江泽民同志1993年8月12日在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政治经济学知识,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而且有科学技术知识,有文艺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样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生活充实,感觉到精神饱满,感觉到人生真正的价值。”江总书记始终把孜孜不倦地猎取知识作为人生最大快乐。读书不仅能使人精神愉快,还能在思想上筑起抵制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防线。江泽民同志1995年8月18日在部分驻外使节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不出问题,要廉洁自律,除了有纪律、有约束、有监督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要高,因此,务必加强学习。孔子曰,学而知不足。学无止境,你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你的知识多了,精神境界也就会逐渐提高,精神境界一高,抵制各种腐朽东西的能力也就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影响人生价值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当今新技术革命兴起,各国经济、政治和方化发展已形成全球性的激烈竞争的时代里,一个人贡献的大小与他的知识素质高低是成正比的,不学无术,愚昧无知者在当代社会里必定遭到淘汰。凡珍惜自身价值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读书、勤奋学习。学习中的勤奋与懒惰,积极与消极都与实现人生价值紧密相连。因此,江泽民同志“希望大家抽出时间来加强学习,这样自己就会感到更充实,精神境界、思想情操也会高尚起来,视野也会开阔起来。”同时江泽民同志还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淡化金钱观念、强化事业意识。他说:“如果成天钻到金钱里面,变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怎么做工作,干事业,如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成风,不讲人生的崇高追求,不讲社会责任感,不讲奉献精神,我们这个民族怎么能够振兴?”江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把实现人生价值与加强学习的关系辩析得多么透彻入理。

江泽民同志始终认为理论学习和精神状态如何,是领导干部工作好坏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他说:“如果我们将大好光阴都用在应酬上,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理论,搞调查研究,解剖典型,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工作中免不了要发生失误。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工作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片面性、绝对化所以迟迟未能克服甚至越来越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得不好,同那里的领导干部没有很好的学习理论,没有坚持深入实际是分不开的,同知识不够也是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尖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与新形势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他说:“在全党始终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是事关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事关我们事业成功的大问题。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以这样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良好的精神状态来源于勤奋学习,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无限的。越是学得多的人越觉得不够,学的东西多了,人的精神境界就高了,精神境界一高,人也愉快了。”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克服“坐不住、钻不进”,学用脱节、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要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时间,摒弃懒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丰厚的学习硕果、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斗志迈向二十一世纪。

(作者系中国民用航空重庆管理局党委书记;邮编:401120)(转自重庆市委党校网站探索1999年第3期)

下载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开展优质服务要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