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4: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几年,我国消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地都新建或改造了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开发应用了一批消防信息管理软件,建起了许多消防专业网站,开始实施电子政务,消防信息网络初步形成。在总结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总体上看,我国消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加之综合实力、基础研究较弱,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首先是在软件方面,我们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消防领域应用较多的通信调度指挥系统技术,目前绝大多数还仅仅停留在对国外引进软件的二次开发上,没有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平台软件,为此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资金向国外购买。其次,我们在标准化方面差距也很大,他们在消防监督、调度指挥、电子政务、内部事务管理、灭火战术模拟等各个领域,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能有效地引导、规范、整合信息化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严重滞后于信息化的实际进程。由于缺乏数据标准,已有的信息也不能得到充分应用。如目前我国建筑设计院所及公司已基本实现了电脑出图,但这些众多的图形电子文档并未或很少能在我们消防审核、日常监督、灭火预案、119地理信息系统中得到再利用,许多基础工作又在各个管理部门重复。所以,在总结经验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高度正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国家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对于消防领域来讲,应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我们这个传统行业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有些领导和同志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部门或地方的领导,认为整顿消防安全环境、解决火灾隐患问题、保证重大政治活动安全才是重要工作,是硬任务,而信息化工作可有可无,不必追“风”跟“潮”,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软任务,排不上自己的工作日程,更没有把信息化作为提升消防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有些单位只着眼于抓项目、搞基本建设,认为信息化工作对一个单位的发展是远水不解近渴,不下力气,不愿投入,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些科研院所,对消防行业特点、规律缺乏认识,没有把防火灭火一线作为信息化主战场。因此,至今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单位还没有从本地区、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与之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

二是标准规范方面的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信息化具有系统性强、集成度高和技术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着严格的要求,否则将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大规模集成。但是,我们过去对规范化、标准化重视不够、工作滞后,造成消防领域内各自为政、遍地开花式的开发,导致重复劳动、资源浪费以及通用性差、使用周期短等一系列弊端。由于缺少对信息传输、共享、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规章,一些单位不愿将应当共享的信息拿出来供全行业和社会共享,而另一些单位的应当受到保护的信息又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先进适用软件还十分缺乏。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但总体上讲,消防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消防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规范化、制度化、普遍的信息技术培训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许多在岗人

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

在应用软件方面,目前适合消防行业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软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各地应用单位的业务、管理、运行方式差距较大,大多数软件必须经过使用单位参与进行二次开发才能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盲目购买应用软件,缺乏消化吸收,不能进行二次深度开发的情况还相当普遍。软件公司也大多不能提供长期的跟踪服务。推进消防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要遵循“规划优先,应用为主,脚踏实地,稳步推进”的原则。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保证投入,加快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计算机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涉及人、财、物的投入,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协调和信息资源的组织优化,其中哪个环节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整个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抓信息化工作,实施统一的、强有力的领导。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信息系统能否有效运行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领导带头使用也是一个关键。各单位的领导要带头学、带头用,避免信息传输到决策环节发生“死机”的现象。

信息化建设必须保证必要的投入。各地区、各单位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投资,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计划切实保证资金投入;要特别注意利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机会,提升本单位的信息化水平。

要教育消防领域的所有人员深刻认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将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作为消防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使全行业充分掌握运用信息网络的本领,使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支撑作用和替代效益真正得以体现。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业制宜,量力而行

信息化建设是长期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各地区、各单位要使自身的信息化规划与国家和地方信息化规划相衔接,符合国家和本省(市、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不能各行其是,从而保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确保发挥整体效益,各项建设项目要在统一的建设标准下,进行立项、审批、论证、验收、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工作。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或邀标方式,选择稳定的具有技术实力的知名大公司与我们长期合作,持续不断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完善。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网络建设中,凡有条件的都要依托“金盾工程”搞联合建设,资源共享,防止大而全、小而散,特别要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利用好已经具备的条件,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业制宜,不搞一刀切,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做到边建设边见效。

3、紧紧把握需求方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相应制度,强有力地推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生命力在于应用,如果脱离了实际应用,信息技术就会变成泡沫,就不能创造出实际财富。所以对信息化建设而言,需求是动力,应用出效益。各单位的信息化规划,必须贴近管理的实际需要,扎扎实实地遵循着“建设——应用——提高——再应用——再提高”的过程,逐步发挥信息化的实效。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先进、成熟、适用技术越来越多,信息化建设在考虑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要避免盲目求新,片面追求所谓的“一步到位”;避免脱离实际需要地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避免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维护,导致投资浪费的现象发生;避免各自为政,自搞一套独立的信息系统,造成信息“孤岛”。系统建成后要经历一段适应期,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某些使用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可能会有一些工作习惯和方法的不适应。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完备的配套制度,强力推行系统的使用,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4、信息化建设要与实行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应用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我们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必须学习、研究和应用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信息化才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应用的动力,真正将信息化技术有机地融入现代化管理中,提高整体运作水平。如果我们的各项业务流程都处于朝令夕改的状态,信息化就无从谈起。所以,信息化建设也是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在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信息化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5、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与研发机构的结合,增强信息化支撑力量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消防领域各地区、各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运行和服务的特点,对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各不相同,再加上起步不同、基础不一,原有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数据整合起来比较复杂,调整和优化流程需要较长的周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需要一段较长的磨合期,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各单位要通过与专业研发机构的结合,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选择好技术依托单位、咨询服务机构或售后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创新,完善保障机制,共同实施信息化建设。

消防信息化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消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兴衰。发展高科技,推进信息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推动消防事业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只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一定会高起点,高水平,脚踏实地地将消防信息化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篇: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包任烈 张永丰 胡娆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200438)

摘要:我国烟花爆竹火灾爆竹事故的大量发生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对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本文从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而归纳出管理部门缺乏协助、违法处置力度不当、消防管理存在疏忽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联席会议、严厉查处打击、加强消防介入等对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烟花爆竹、安全生产 概述

烟花爆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声、光、烟、色和造型等综合效果的产品约500多种,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在丰富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烟花爆竹由于其固有的危险特性,也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危害。烟花爆竹从原料到成品都是易燃易爆物质,摩擦、撞击、高温、火源、受潮、雷电等因素都会造成燃烧和爆炸,具有很大的事故危险性。根据《中国消防年鉴》统计,2001年至2013年,全国因燃放烟花爆竹共发生火灾共发生6.3万余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1]。据国家安监总局披露,全国烟花爆竹从业人员死亡率平均为17.3%,仅次于煤矿。

烟花爆竹火灾爆炸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加强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尤其是消防管理已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2]。在消防领域,表现为对各种消防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的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各部门、团体、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消防安全目标[3]。目前,我国在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措施还不够完善,实际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需要对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研究,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消防与安全管理现状

2.1 管理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条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民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两者都体现了“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管理主体要把正确的工作方针、原则和要求转化为消防管理对象的实际行动,就必须选择和运用相应的管理方法。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两方面,其中法律法规又可分为法律方法和行政方法。

2.2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以国家制订的法律、法令、条例等强制性手段来处理、调解、制裁一切危害消防安全行为和矛盾的一种方法。我国涉及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的法律主要有《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和《刑法》。

《消防法》是我国指导消防工作的基本大法,与烟花爆竹相关的法律条文包括第十九条至二十三条、第三十九条、第六十一条至六十三条,这些条文主要针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和具有火灾、爆竹危险的场所制订,涵盖了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及销毁的各个环节。

《安全生产法》从宏观的层面规定了产品生产经营安全管理的措施,对于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 1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4ZR1409400),上海市科委研发平台专项(16DZ2292600)

作者简介:包任烈,男,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公安部消防局上海火灾物证鉴定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火灾物证鉴定、危险货物运输与分级检测,Email: snowworm@126.com。要求也包含在易燃易爆危险品相关规定中,例如危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等。

《刑法》对于烟花爆竹是否属于爆炸物存在争议。根据现行司法解释,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炸药、发射药、黑火药达到一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达到三千克以上,可以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由于法律方法有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它只适宜处理某些共性的问题,而不宜于处理特殊的个别问题。

2.3 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机构和领导者的职权,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按照行政系统来管理的方法。2006年1月11日,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公布之日起实行。该条例是我国管理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和燃放的主要法律依据。

《条例》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公安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公共安全管理;质量监督检验部门负责烟花爆竹的质量监督和进出口检验。国家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和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第三条、第四条)

生产烟花爆竹的企业,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烟花爆竹生产活动。企业应当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核定的产品种类进行生产,生产工序和生产作业应当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生产烟花爆竹使用的原料,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

烟花爆竹的批发企业、零售经营者,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从事烟花爆竹经营活动。许可证应当载明经营负责人、经营场所地址、经营期限、烟花爆竹种类和限制存放量。(第十九条)

经由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烟花爆竹的,依照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经由道路运输烟花爆竹的,托运人应当向运达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核发《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申请举办焰火晚会以及其他大型焰火燃放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向有关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核发《焰火燃放许可证》。(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三条)

非法生产、经营、运输烟花爆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没收的非法烟花爆竹以及生产、经营企业弃置的废旧烟花爆竹,应当就地封存,并由公安部门组织销毁、处置。(第三

十六、第四十三条)

这种分段式的管理在实施上具有一定便利,可以调动几个部门的资源,多头并进。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环节监管的连贯性问题,以及某些环节的监管重叠或缺失。

2.4 标准规范

烟花爆竹国家标准的主要归口单位为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委员会(SAC/TC 149),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标准提出单位主要包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等。标准起草单位主要包括国家烟花爆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专业性安全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各地烟花爆竹行业协会等。除国家标准外,各监管部门还在各自的监管范围内制订了一些行业标准。

在我国烟花爆竹标准体系中,GB 10631-2013《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GB 11652-2012《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程》、GB 50161-2009 《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和GB 24284-2009《大型焰火燃放安全技术规程》四个标准被称为四大基础标准,其他国家和行业标准均在此基础上衍生。

总体上,我国烟花爆竹标准数量较多,内容庞杂,不同监管部门提出的标准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冲突。问题与对策 3.1管理部门缺乏协作、部分环节监管不力,应建立联席会议

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涉及安监、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但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由于缺乏协作机制和互动平台,部门协作不力。在烟花爆竹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的四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要产生一次管理部门变更,监管的职责分工、配合协调、牵头负责等问题没有明确,交接过程就容易产生监管漏洞。例如,在《条例》实施之前,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主要力量是公安部门,对违反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行为有着较强的震慑作用;《条例》实施后,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的许可部门是安监部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安监部门人员较少,无力对非法烟花爆竹进行有效的收缴和查处,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缺失。这些缺陷将随着法规实施的推进变得越来越明显。

针对管理部门缺乏协作和监管不力的问题,应在《条例》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并建立由安监、公安和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通过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等方式通力协作,从而真正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

3.2 违法处置力度不当、非法燃放时有发生,应严厉查处打击

根据《条例》规定,违反烟花爆竹生产许可项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烟花爆竹运输许可事项的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非法燃放烟花爆竹仅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方式同违法可能造成的事故危害性相比,显然缺乏力度,不足以形成全社会的重视。当公安机关对非法燃放进行查处时,群众往往认为执法机关小题大做而表现出反对态度,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也基于畏难思想很少查处非法燃放案件。

针对违法处置力度不当和非法燃放的问题,应加强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帮助群众提高守法意识。2015年1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非法储存烟花爆竹违法行为最高可处10万元的罚款。这一法令的出台很快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市公安消防部门通过巡防查控、设卡检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已累计收缴了数万箱非法烟花爆竹,城市依法严管水平、市民法治意识和共治理念正在不断提升。

3.3 消防管理存在疏忽、企业消防意识不强,应加强消防介入

《条例》中并未明确消防部门在烟花爆竹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实际工作中消防部门除配合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开展行动外,也承担着消防建审和防火监督的重要职责。GB 50161-2009《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规定,烟花爆竹生产项目和经营批发仓库必须设置消防给水设施,1.3级厂房宜按甲类建筑物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易发生燃烧事故的工作间宜设置雨淋灭火系统等。但实际上,有些企业管理人员,甚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都认为烟花爆竹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很难实施救援,只能尽可能撤离人员、避免伤亡,因而对消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造成较为普遍的消防设施缺乏和疏于保养的情况。

针对消防管理存在疏忽和一些管理人员的错误认识,应明确消防部门在烟花爆竹监管中的职能,促使消防部门与安监部门联合开展对烟花爆竹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安全检查,充分发挥消防部门的优势,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结论

(1)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工作由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公安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共同开展,管理方法包括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分段管理的局面导致了各环节监管存在职能重叠、缺失和一些连贯性问题。

(2)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在具体措施层面不够完善,存在管理部门缺乏协作、部分环节监管不力、违法处置力度不当、非法燃放时有发生、消防管理存在疏忽和企业消防意识不强等问题。

(3)针对我国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应建立由安监、公安和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严厉查处打击、提高违法成本、提升群众守法意识,明确消防部门的监管职能,从而促进烟花爆竹消防与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消防年鉴[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1~2013.[2] 康娜, 黄飞, 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处置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3(2): 62-65.[3] 公安部消防局, 中国消防手册第二卷 消防管理[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第三篇: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房产税一直是各国税务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房产税的征收在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在上古周朝就已经出现房产税征收的雏形。然而,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淬炼,我国现行房产税征收制度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我国税收体制的制定和实行产生着持续的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房产税征收;现状; 对策

从当前我国现行税收征收体制来看,我国房产税征收制度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我国房产税征收并不单独立项,而是放在个别财产税的征收体系之内的。个别财产税组要征收对象是纳税人的在资产所有方面所获得利润,但是目前来说,这一税种的主要征收对象就是房屋(18250鑫翔2827QQ)。其次是我国房产税征收是按照房屋的不同用途进行区别对待的。用来进行商业行为的房屋和用来租赁的房屋在征收房产税时的税率是不同。最后,我国房产税征收的范围限定在城市,并且在税率的制定上有统一的标准。以上三个特征实际上与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和问题密切相连。

一、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房产税征收范围十分狭窄

根据我国房产税所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只针对城镇房屋进行房产税的征收。然而,实际情况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房屋中被用于经济活动的已经不在少数。但是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却迟迟未作出针对性的反应。这不仅违反了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导致农村商用屋的大量出现,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二)我国房产税征收标准缺乏针对性

在征收房产税的过程中,征税部门的主要依据是房产的折价价值和租金价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折价价值是稳定不变的,而不是随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使得一些商用房屋的实际价值在远超折价价值时在所交房产税上迟迟得不到体现。此外,我国房屋租赁行业标准化建设还有待完善。房屋在租赁过程中,租金价格十分模糊,往往没有正规的租赁合同作为参考资料和凭证。

(三)我国房产税征收工作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体制作为支撑和服务

房产税的征收工作是一项展现极长,耗费巨大的体系性工程。在这一庞大课题之下,需要各个方面体制、政策和人才的支撑。房产税征收工作不仅仅是房产税的课收,其中还包含了对当地经济发展态势的预估,对房产价值的评估,对房产用途的核实,以及房屋租赁合同、房产交易文件等资料的审阅。明显,我国税务部门在配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上还存在不足。

二、从现状出发,针对我国房产税征收的对策性建议

根据以上对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中三个问题的发现和总结,笔者认为完善性措施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房产税征收范围进行适量的扩大

不再将房产税征收范围局限在城镇。建立专门的农村房产税征收小组,对一些经济发达农村的房屋使用用途进行整体性的整理和建档,为下一步农村房产税的征收奠定基础。同时严格监控农村,尤其是沿海农村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房屋在用作商业过程中的纳税行为和违法行为(18250鑫翔2827QQ)。

(二)制定针对性的房产税征收机制

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区域内房屋的折价价值进行调整。此外,不再使用同一的房产税税率,而是通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评估等工作,制定更加合理的房产税税率。建立完善的房屋租赁行业规范和制度,要求建立标准化的房屋租赁合同和相关证明材料,保证课税的准确性。

(三)建立完善的房产税征收配套机制和服务设施

为保证房产税征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必须建立客观公正的房产价值评估体系,这一体系的假设工作应该从建立现代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制定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并完善相关反馈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此外,加强对房产税征收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和应对机制也十分关键。当前我国实行的个人信用记录的方式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式,能够有效杜绝逃税、漏税行为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在配套设施和服务机制的建设方面、在征收范围和征收标准的规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和不足。借鉴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房产税征收经验,我国房产税征收体制的改革应该从将农村部分房屋纳入征收范围、改革固定税率、完善当前房屋租赁行业的管理规范以及建设公正、公开的房屋价值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18250鑫翔2827QQ)。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建立和健全我国地方税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倪红日,尹佳音.不动产税的征收管理研究[R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3]郝秀华,韩秀琳.房产税征管问题与建议[J]?新疆税务,2001,(6).[4]何杨,刘威.发达国家房产税征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2011,(5).[5]杨继瑞.房产税征管系统完善与现实把握:源自渝沪试点[J].财政金融,2011,(3).[6]李晓乐.当前中国房产税改革的思考[J].财经视点,2012,(11).[7]陶恒.对我国房产税征管问题的探究[J].商情,2012,(31).[8]杨阳.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体系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0(18250鑫翔2827QQ).[9]徐涛,方霞.国外房地产说的盆要特征及其借鉴[J].财政研究,2003,(10).[10]郭庆,尉京红.关于分区构建我国物业税税基评估模型的设计思路[J].财会研究,2010,(6).[11]Fisher,Glenn,2002,Historyof

Property

Taxes

in

the

United States,EH.NetEncyclopedia,Edited by Robert Whaples,September30.[12]Joan M.Youngman, Jane H.Malme,1994,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axeson Land and Buildings[J].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Assessing Officers, OECD.

第四篇: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本文论述了世界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情况、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就其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基因产业;发展对策

2000年6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与Celera公司的领导人在白宫的庆祝仪式上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2001年2月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之后,随着基因结构研究的突破,以基因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也已经开始。由于基因功能研究将使生命科学成为21世纪重要的主流科学,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和生长点,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所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新兴的基因产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基因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1.发达国家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

基因工程药物是基因产业应用得最成功的领域,目前已研制成功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其中销售额较大的是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胰岛素、生长激素(rhuGH)、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每种药品的年销售额高达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正在孕育成一群新兴产业,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迎接这场新兴的产业革命。

美国是应用基因技术研制新型药物的第一个国家,多数基因工程药物都首创于美国。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截止2000年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116种生物技术药品和疫苗,2001年上半年FDA又批准了27种基因技术药物,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的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有400种左右。2000年美国基因技术药物和疫苗产值超过了200亿美元。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转让、基因制药、基因信息交流等领域,每年能产生几十亿美元的利润。2001年,全球涉及基因产业研究和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有3600多家,其中美国1610家,研发费用达到400亿美元。2001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总额突破30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134%。

为使基因技术成为带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韩国政府根据“有选择和相对集中”的原则,集中开发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基因工程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集中投资。根据这项计划,科技部、农林部、产业资源部、环境部和海洋水产部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人体遗传基因研究、国内植物多样性应用研究、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等。为了推进这些研究,韩国政府2001年投入资金2亿美元。

荷兰政府力举基因技术产业化,荷兰的奇尔根(Qiagen)公司是世界上基因物质如蛋白和核酸等净化剂的主要生产商,它的产品为全球大多数实验室所必备;瑞典的一家公司在生产DNA自动排序分析系统上已经成为技术领头羊,这种系统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全图上将起到关键作用。

法国也不甘落后,政府在过去10年中用于基因技术的资金已经增加了10倍,达到了2001年的3亿美元,其中最典型的项目就是1998年在巴黎附近成立的号称“基因谷”的科技园区,这里聚集着法国最有潜力的新兴基因技术公司,另外20个法国城市也正仿照“基因谷”建立自己的生物科技园区。

巴西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乳腺癌基因组的73万对碱基测序工作,使他们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2年有望完成一个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完整基因图谱。

纵观世界基因产业的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基因工程药物。这类药物成分单

一、纯度高、副反应小,市场前景广阔。1997年全球基因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28亿美元,未来市场将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超过20%,2002年全球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

(2)基因转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经济意义就是人类基因的解码后的商业化,现在主要的形式是基因专利的转让,其发展不可估量。1995年肥胖基因的专利转让费是2500万美元,目前的价格是7500万美元。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直接导入人体用于治疗(甚至预防)疾病,目前在遗传病、癌症、爱滋病和心血管病等领域上逐渐开展。

(4)转基因产品。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不少转基因药物。克隆出“多丽羊”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研制出的转基因羊乳中含有一种蛋白酶(可治疗肺气肿),每升羊乳可售6000美元。而克隆猪的出现,更是给器官移植业带来福音。“动物药厂”不仅使得产业化周期缩短,而且所费成本也大大降低。

2.我国基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基因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尤其是在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某些领域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共有200家左右,真正涉及到基因工程技术的不到100家,其中已申报基因工程药物、并在有关部门登记立项的只有60家左右,而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的企业已接近50家。

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在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转化,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应用于诊断或导向药物的单抗和单抗衍生物的研究进展顺利,为下一阶段抗体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人工血液代用品已进入临床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体细胞克隆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B型血友病、恶性肿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6个基因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疗效研究阶段。

我国在开发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新药证书中,其中3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新药即重组人e-1b干扰素(IFNa-1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和重组链激酶(r-sk)。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大部分已能生产,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妇科病、类风湿及疱疹等。白细胞介素-2(癌症辅助治疗)、G-CSF(刺激产生白细胞)、GM-CSF(刺激产生白细胞和骨髓移植)、EPO(产生红细胞)、rhuGH(治疗矮小病)、人胰岛素、基因乙肝疫苗、口服霍乱疫苗和痢疾疫苗等也已开发成功,并获准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

我国在研发基因治疗药物和抗血管治疗药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清华源兴开发的Ad-P53抗癌注射液已完成了临床试验,它是一种广谱、强效、无副作用的抗癌药剂(国家I类生物新药)。目前我国还有多个重大疾病生物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正在进行研究,如恶性脑胶质瘤多基因治疗综合方案的研究;新型HSP与抗原融合蛋白靶向性致敏、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CEA阳性肿瘤的应用研究;高效表达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基因病毒系统的研制;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入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对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介导的载体系统对肝、肺癌的靶向性基因治疗临床前期的研究;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梗塞性血管病和病理性瘢痕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有300多家研究单位、200多家现代医药企业、50多家开发公司从事基因的研究和开发,上市公司中有30多家企业涉及基因工程制药。目前,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三大类的基因产品均有国内企业参与生产。

随着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向基因产业倾斜,一些新型的基因产业化上市公司中,新黄浦、友好集团、华北制药及同仁堂等,都正以各种方式涉足基因计划相关领域的产业化研究和生产,2001年基因工程药物销售已达到20亿元。

虽然我国基因研究及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原始性创新成果,仿制产品重复生产严重:我国已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他均为仿制产品。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基因技术药物,大多数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由于缺乏创新药物,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未能跟上,导致一些药品研制和生产的严重重复。二是科研过于前沿,科研和产业化严重脱节:我国虽然在基因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众多的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基因技术产品的比例却很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上下游技术脱节,一方面我国从事基因技术开发的人员大多数是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缺乏基因技术产业化必需的生化工程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我国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等方面与世界先进

水平相差很大,下游经费投入和工程技术人才方面也亟待加强。在发达国家小试、中试、产业化之间投入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国内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中试和产业化的投入远远不够,其结果造成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基因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等特点,前期研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风险来源于两点:一方面是很难保证所投入的研发资金可以回收,跟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一样,投资所研发的成果未必会被市场所认可,另一方面是研发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基因工程产业的研发成果往往是在飞跃或突破中出现的,企业要等得起。目前我国基因产业的研究和前期开发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财力有限。而美国基因产业的投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根据安永国际会计公司2001年9月公布的资料,在资金短缺困扰美国许多产业的时候,基因产业的资金却很宽松,研发投资活动旺盛,财务情况处于该产业诞生近30年来最好水平,目前已有2000多家风险资本涉及基因产业,大大促进了基因产业的发展。四是基础科学薄弱,人才稀缺,专利侵权问题突出,市场陷入恶性竞争;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销售手段落后。要克服这些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规划和支持、基础科研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化环境等众多因素。

3.我国发展基因产业的对策

(1)加快基因产业立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加入WTO,我国的基因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人体共有约3万~4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世界各国正投入巨资寻找基因的研究实为一场“基因抢夺战”,人类有限的基因资源正在做着一次性的分配,基因医药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圈地运动。谁占有较多的基因专利,谁就将在人类基因的商业开发方面抢得先机,获取基因效率最高和数量最多的企业,有望利用其基因专利来垄断未来基因技术和制药工业发展的市场。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下一个创造出更大财富的人将出现在基因领域。基因专利的申请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因为没有自己的基因专利,就不会有自己的基因产业。在美国,仅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一个专利,就有35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后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保护药品将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应加大对创新性、探索性和重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开发,制定特殊的减免税政策以及产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基因工程产品,利用宏观杠杆使资金投向基因产业的创新性研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加紧建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二是迅速制订、出台扶持基因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引导科研单位通过企业合作、国际合作,加强技术、专利转让和使用许可,用5~10年的时间,使基因产业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加速竞争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建立国家基因工程重大项目孵化器

基因产业研发费用高、技术门槛高、开发周期长、行业壁垒高,因此,政府可通过金融市场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盟和重组提供支持。我们应组建一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它们将通过联合、购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

扩张,形成足以与外国大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大显身手。努力构建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方位开放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世界基因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共享的生物信息资源,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机会,充分发挥海外基因工程技术人才的智力优势,加强国际合作,追求双赢的竞争与合作目标。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国家基因工程重大项目孵化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加大基因工程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基因工程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较好,并且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建立基因工程产业研发基地,形成基因工程技术产业聚集区。

(3)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基因工程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它不仅使人类在探索自身的奥秘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启示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管理融合领域,而且势必产生出可以长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机会。“十五”期间,基因工程是我国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这将推动我国基因工程核心技术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必须把握加入WTO的发展机遇,集一些分散的资金、技术、管理和资源等要素于一体。基因产业应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行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国家在有限的战略性领域集中力量,选择符合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提高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拥有丰富的人群遗传资源,具有隔离人群、疾病材料丰富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部分重点产品和部分重点技术领域(如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中药等)实行重点突破。大力加强基因工程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不断进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保持现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培养新的核心能力。

(4)多渠道增加基因产业投入,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

积极探索国家、企业和社会多渠道投入基因工程研发和产业化的新机制,加强科研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政府提供部分引导性资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承担新药研发的前期风险,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尽可能早期介入。发挥社会各方面投资新药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基因产业投入,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科技贷款、股票市场、海外基金等。同时还应积极培育风险资本市场,鼓励建立基因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基因工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基因工程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政府财政预算、也可以是财政资金、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商业银行的基金共同组成,基金主要用于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基因工程产业的贷款贴息、股份投资和融资担保,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建立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努力拓展基因工程产业开发高风险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基因产业的发展,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Conts Kenneth S.Focused Firms and the Incentive to Innovate(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etagy, Vol.9 No.3,2000,339-362

[2] Frederick R.Appelbanm.Nature, 2001,411,385--389

[3] Luiz Antonio Joia, Measuring Intangible Corporate Assets(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 No.1, 2000

[4] Michael E.Porter.Strategy and the Internal(M), HB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 2001.[5] Pankaj Ghemawat, Fariborz Ghadar., The Dubious Logic of Global Megamergers, Ha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2000.[6] Paul Carter.Nature.Cancer Review.2001, 1, 118-129.

第五篇: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作者:刘书运 孟宪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善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还讨论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土壤环境问题。

[关键词]土壤环境;改良土壤;对策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下载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

    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规划 2009-05-08 07:00 国脉电子政务网 佚名 .. 关键字:发展战略 铁路信息化 综述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Y 2007年第17卷 第1期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寇继虹 (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介绍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

    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推荐五篇)

    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自强 程琳琳 (邢台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1 武汉体育学院2011级体育英语专业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苗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副研究员。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在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

    文献综述-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 献 综 述题目 灵石县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院名称经济贸易学院 专业名称农林经济管理 年级 08级学生姓名 李慧 学号200......

    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研究五篇

    我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随着加入WTO,我国汽车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实际应用。刚刚被列为我国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要想搭上现代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加速实现信息化是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