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分析
朱荆州
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74223信箱邮编43007
4Email: zjz@709.net.cn
摘要: 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在一些国防企业单位中,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很多信息化工程成了“烂尾工程”。研究发现,原因主要不在于投入是否充分或硬件技术是否过硬,而在于人们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及由此导致的错误行为。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首要的是澄清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误区系、认识误区
Misconceptions Analysis i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JINGZHOU ZHU
Wuhan Digit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Mail Box No.7422
3Post Code: 43007
4Email:zjz@709.net.cn
Abstrac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greatly increases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In some national defense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outcome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s not often as satisfied as people expect, and many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became “tail rot” ones.After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not about whether the investment is sufficient or not, or whether the hardware technology is perfect or not, but many people having the misconceptions about it and therefore resulting in failure of good behaviors.Thus, the first effort we should do is to clarify the misconceptions many people have when they cognize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Keywords: 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misconceptions systemmisconceptions in cognition
1.概述
1.1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林林总总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漫长历程,信息化建设者们饱尝了建设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一些企业在建设中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大量的经济损失,人们总结和归纳出许许多多的“信息化经验”,殊不知,有的“经验”却引导我们步入了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有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需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这一运动,通过这-1-
场运动使企业的信息化一劳永逸。事实上,企业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有始无终的,信息化只有起点,除非企业倒闭,否则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终点。
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是"开头难"。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具有持续变革的特点,它始终是艰难前行的。国防企业的全面管理的改革有多难,信息化建设就有多难。
有人认为,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事实上,它是“一把手+CIO+全员工程”。它的实施涉及到企业内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并引起日常业务流程甚至是组织结构的改变。
有的企业片面强调硬件投入,忽视组织变革和环境建设。有的企业重视一次性资金投入,忽视对信息化项目的持续改进。
有人认为“不上信息化是等死,上信息化是找死”。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理念,纠正信息化建设中的错误思想,不断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导向正确的轨道。
1.2 建立信息化建设的误区系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一方面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一方面又在不断地陷进信息化认识上的种种误区。误区林林总总,无法完整罗列。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建立一个“误区系”。其中一种方法是把误区系分为三类;“信息化基本认识误区”、“信息化实施方法的认识误区”和“信息化实施结果的认识误区”。随着时间的迁移和人们认识的程度及变化,可以随时方便地在“误区系”中对“误区”进行增删改。信息化的建设者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误区系”,同时找出走出误区的道路。信息化建设中的误区和我们的对策
2.1信息化的基本认识误区
2.1.1 “信息化建设应该一步到位,一气呵成。”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热潮不断涌动。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满怀热情,听取了一些厂商的宣传后,加上一些信息化项目成功案例的宣传,对于项目实施的效果存有较大的期望。企业很快便与IT厂商签约,投入巨资实施信息化项目,希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气呵成。这是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一种的速胜论观点。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企业动辄耗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购买市场上价格高、质量好的网络设备,搭建信息化硬件平台。相应地也购买了一些信息化软件,期望尽快见到效果。但往往事与愿违,项目停滞不前。
不应该奢望硬件设施一步到位,IT产品更新换代快,而且性价比变化很大。例如我们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1997年雄心勃勃,投资300多万购买了HP系列的路由器、HP服务器、Cisco交换机、SUN小型机等等,构建了一个百兆主干、十兆到桌面的企业内部网络硬件平台。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上仅发布少量的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甚至经常网络不通。几年后,信息化应用系统尚未建立起来,硬件就被淘汰了。有的价值几十万元的原装服务器,性能甚至不如一台几千元钱的兼容机,其结果惨不忍睹。我所从2001年起,调整了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确立了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后稳步展开信息化的投入,确保投入产生明显效果。五年来的结果是:较小的投资换来较大的收益。
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也不应该寄希望于一步到位。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人能够在建设之初就将所有的问题想清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新的问题已经不断地产生。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我所既是IT企业,具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实力,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单位。目前,我所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分为信息网站、OA办公系统、业务系统三大块。3个系统构成了我所信息化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的3个方向,开发的各功能模块可拆卸、可拼装。功能由简到繁,逐步推进信息化进程。在一个功能模块被实际应用,并发挥作用以后,再开发新的功能。
2.1.2 “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归咎于一把手的不重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千头万绪,工程庞大,一般被认为是一把手工程,而且对于一个大中型企业来说,是层层一把手工程。从理论上讲,这是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领导的作用,会使我们走入一个误区,容易把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简单地归咎于领导的不重视。
作为CIO或准CIO们尤其要认识到这一点,既要争取领导的大力支持,又要理解和改善领导的不重视。领导要关注的事很多,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可能使他们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专才。虽然他们迫切希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主营业务服务,但他们必须依靠一个信息化机构来完成这一使命。我所科技信息中心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执行机构,对搞好信息化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信息化建设要想不断取得领导的支持,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出成绩来,让决策者看到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希望,而不能一味埋怨领导不支持。
最初一段时间,我所科技信息中心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井存在抱怨所领导不重视的现象。从2001年起,科技信息中心开始调整工作思路,拿出了全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然后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就高质量地推出了凌久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成绩显著,所领导开始信
任科技信息中心,并不断地提出新任务,希望科技信息中心再接再厉,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产品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且积极做好产品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应用。
2.2 信息化实施方法认识误区
2.2.1 “信息化软件实施的不成功归咎于职工不积极参与”
我所自主开发的凌久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的应用平台。该系统由近30个软件模块组成。在最初的使用中,有的软件使用效果显著,有的却不甚理想。有些职工不愿意使用信息化软件。这很容易使我们陷入又一个认识误区,即将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简单地归咎于职工不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大型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以失败居多。无论是自行开发的软件还是市场上购买的商业软件,都是如此。系统应用上的失败多处于实施过程中的初始化阶段。系统开发者或者软件实施部门常为这种失败寻找理由,他们除了埋怨领导不重视外,就是埋怨职工不积极参与。
当然,职工不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现象是存在的,有时甚至是较为普遍的。但对这种现象要做具体分析,绝不能将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简单地归咎于职工不积极参与。根据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的不成功或者某一个信息化软件应用上的失败,更多地是软件实施者本身的责任。例如我所开发的物流管理软件,在最初的实施中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存在诸如物资编码问题、库存数据的初始化问题、数据的清点盘存以及数据准确性问题等等。按照常规的软件实施办法,应该在领导重视的前提下,集中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软件操作培训,然后依靠他们设计物资编码、逐步录人初始库存数据,最后,手工帐和计算机帐同步进人日常使用,直至丢掉手工帐。但就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按部就班的实施办法很有可能使系统实施归于失败。通常情况下,系统实施初期实施人员信心百倍,操作人员对新的系统也存在着很高的期望,但很快就会冷却下来,操作人员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完成有着巨大工作量的初始化工作,或者操作人员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初始化时,又遭遇一些软件操作中的问题,遇见这些问题后,未与软件开发者及时沟通,致使软件长期搁置不用。于是软件开发者或者软件实施人员埋怨企业职工墨守成规,不愿意使用软件产品,不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操作人员则埋怨开发人员不能及时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软件不好用,因此不愿意用。
我所在信息化建设中打破常规,提出了一个软件开发过程的重要原则,即归零原则:当软件开发完成后,必须得到很好的应用,否则软件开发工作归于零。这个原则已成为科技信息中心软件开发者和实施者的共识。在物流管理软件实施时,开发人员亲自投人软件系统的实施工作中,将自己的工作机器搬到现场,与物资管理操作人员一起上下班,集中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若发现软件中存在的问题,当场修改,并亲自录人大量初始数据,实施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一种一定要协助用户使用好物流软件的精神面貌,坚持了几个月,直至操作人员能够利用该软件独立工作时,软件实施过程才被认定为基本完成。
如果开发者只是一味编写软件、埋怨操作人员,而不付诸行动,参与到其中来解决问题,那么,物流软件的实际应用可能最终失败。
实际上,我们在每一个大的信息化软件实施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花大气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在不同人文、管理或软件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实施技巧。CIO要将软件实施战略灌输给每一位实施者,使实施人员做到:信息化软件每开发一个,就实施一个;每实施一个,就成功一个。长期坚持,软件开发者和软件使用者将会看到更多的信息化成果,对信息化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2.3 信息化实施结果的认识误区
2.3.1 “上了信息化软件系统,问题就都解决了”
信息化软件系统只是一种工具,企业用户对信息系统要有科学的预期,系统对企业的发挥作用受软件、企业内外部等因素的影响,不是万能的。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工程,更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一种长期的、不断改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根据自身条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
2.3.2 “信息化的结果只是使操作更快、用人更少”
这种对信息化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评估不完整。事实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其效果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诚然,“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包括提高操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的确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之一,但这个效果只是最基本的层次,因此不能仅仅把对信息化建设效果的认识限定在“信息化只是使企业操作更快、用人更少”。
企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损耗,优化企业的流程,规范运作,对业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还能“为企业提供高速发展中跨越时空限制的必要工具”,并“使企业运作更加透明,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2.3.3 “信息化是好东西,所以企业内的人员一用起来就应该都说好”
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满意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可能对于销售环节会感到很方便,但是对于生产环节就可能一下子不太满意。因此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应该从一个整体的角
度来考虑。
“误区”是一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信息化”神化,也不能因为社会普遍存在“信息化误区”,而指责人们的错误认识。应该共同研究,动态地建立“误区系”,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观”,不断创造企业信息化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贺朝.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叶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
[2] 韩涛ERP实施过程中CIO的定位[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 ,(12).作者姓名:朱荆州
年龄:51
职务/职称: 主任/研究员
单位: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
联系电话:***/02787534390
E-mail:zjz@709.net
作者简介: 略
第二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的信息化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信息化,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决策的信息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中实现上网的只占所有企业的20-30%,全部实现CAD、OA、MIS系统的企业不足10%,作为企业电子商务最核心的ERP系统,目前已实现的企业仅占2.9%。我国加入WTO,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科技部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科技部将拿出8亿元资金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并在去年对宝钢、一汽等19项大企业信息化项目安排国债贴息支持的基础上,继续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债贴息重点支持的专项,力争用5年时间在国家重点企业中基本实现信息化。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将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大举措,大力推动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企业,积极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指导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1年我们在江苏省计划发展委员会的支持和参与下,对省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今后打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重点企业进行了深入地实地考察。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措施和途径作简要介绍。
一、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当数量企业对实施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此类系统的主动性不强,系统实施仍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
2.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比较缓慢,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
3.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较为混乱,市场制度建设滞后;软件价格高,对环境要求高,超出相当数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软件商的服务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依赖于软件商提供更全面和完善的服务,但大多数软件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缺乏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专业咨询机构。这样,在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缺少可依赖和可靠的指导者、权益维护者和风险分担者,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缺乏软件开发人才和应用人才。调查中,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软件开发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了管理系统软件的“本土化”进程。
5.政府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引导和支持不够系统、不够有力。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计委、经贸委、科技管理部门等都分别有自己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相互协调不够。
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为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应进一步明确推动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政府的推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系统应用的行业和社会环境,这是设计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
政府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有效的政府行为,进行直接倡导和推动——政府举措
(1)进一步明确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将推动系统应用纳入发展规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2)政府适当投入,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交流、研究的信息沟通系统。
(3)努力培养积聚软件开发的相关人才。教育部最近在全国批准一批高校成立软件学院,就是这方面的重大举措。
(4)积极鼓励、推动软件开发商、用户与学术界的联合或合作,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产品。
(5)建立并逐步完善支持先进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系统。为此,可以采用选拔、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或直接组织等形式,利用社会资源,并需要精心规划和设计。
(6)建设系统应用的示范工程。注意对示范工程的跟踪评价并引入滚动机制,确保示范工程的示范性。
(7)要有直接的政策激励(直接政策激励通常包括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贷款安排等)。这类激励政策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明显的效果,但亦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只能将其作为推动系统应用的辅助手段。此外,要采取措施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
2.通过行政影响软件供应商行为——供应商行为
(1)建立和维护开放高效的行业环境,限制地方保护等形式的不公平竞争,在开业、融资,人才供给、信息获得、研究咨询等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市场系统的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研究和建立行业和行业行为规范。成立由政府部门、专家、软件商和用户代表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为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3)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软件的开发。这类软件一经市场检验、受用户欢迎,政府可以考虑以信息提示、企业和品牌宣传、产品推荐、后续研发支持等形式予以扶持。
(4)积极推进管理软件领域的国际合作。鼓励软件企业通过软件成熟度(CMM)标准的国际认证,为国产软件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5)建立高水平的系统应用的咨询机构。要求专业咨询机构具有较好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除了能给予企业以正确的系统实施方法的指导外,还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给予系统规划、流程重组、软件选型、风险控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全过程的帮助。政府还可以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等积极推进面向系统有效应用的咨询服务。
3.通过政府影响管理系统用户的行为——用户行为
(1)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先进软件系统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直接要求企业在战略、组织、文化等深层面的变革与之相适应,重要的是要保证事业责任心强、注重学习、勇于和善于领导变革的领导者走上岗位,并使他们具备推动变革必要的权力和影响力。
(2)积极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系统建设水平。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的投入应给予充分肯定,除财务指标外,企业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的进步亦应考虑作为其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充分认识和遵循先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规律。“一把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试点推进企业首席信息执行官制度。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达庆利来源:《中国科技产业》2002年第4期
第三篇: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案例及分析
企业信息化案例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工程,行业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的重点也不同。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业务流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任务都很艰巨,都需要一把手的决心、信心与魄力,才能有效地、扎实地推进企业信息化。
案例一:联想集团企业信息化
联想集团ERP项目成功实施经验与教训 1.联想集团实施ERP简介
联想集团于1998年11月9日正式启动实施ERP项目。联想ERP项目,采用的是国际知名的SAP公司的R/3产品。联想集团ERP项目组与由SAP公司的咨询顾问和德勤公司共同组成的咨询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铺路架桥,让大部队、正规军、重武器通过”,在联想全体员工的参与下,克服了对项目实施规律与关键要素认识不清、公司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团队建设、归属感与员工价值认同等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风险,终于达到成功的彼岸。2000年1月5日,联想ERP正式上线并行;2月14日,新系统独立运行;5月8日,ERP项目再造成功,联想ERP项目正式实施成功!
2.联想实施ERP的原因分析
第一,集团业务高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联想从1984年20万元、11人起家至1997年步入高速发展期,从1994年到1998年,公司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以上。联想原来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已经不能适应业务高速增长的需求。第二,国内外竞争加剧,实施ERP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第三,联想的整体战略需要管理信息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按照联想集团规划的目标:联想2000年要完成30亿美元营业额,到2005年要完成100亿美元营业额,进军世界500强。加强企业管理的内部管理,使其尽快实现规范化和现代化,早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唯一途径。
3.成功实施ERP给联想带来什么?
联想集团认为:实施ERP项目,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首先,通过ERP的实施,培养了一批具有典型着想精神的人。
(2)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市场反应速度加快,联想ERP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动态应变能力。
(3)第三,企业运作成本降低。ERP的实施使得联想的业务流程得到优化和集成,减少和避免了因重复环节而造成的损耗。
(4)第四,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加强。(5)第五,为集团战略的制定提供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ERP的实施为联想搭建了一个符合联想长远发展的信息化平台。联想通过实施ERP系统所形成的企业信息化平台优势正在凸现出来 4.联想ERP成功的经验教训(1)必须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在联想ERP的推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联想认识到,高层必须从根本上重视项目,这种重视并不是要求最高层事事亲力而为,而是要求他们从内心深处关心项目,通过主持例会,参与并直接决策等形式提升全公司对ERP项目的重视和投入。“一把手工程”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出了问题追究各级一把手的责任;二是项目组每一位负责人都有责任;三是领导主持实施的全过程。(2)业务部门主导。
联想回忆起来认为,把ERP当作一个技术项目来实施是他们最大的误区。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结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做出前瞻性规划,应是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IT人员无法决策流程的规范和优化是否适合业务的需要,不是也不可能是项目推进的主导力量。因此,业务部门应成为项目推进的主导者,要有熟悉全局业务、有决策能力、且有权威性的业务骨干积极参与。(3)培训、培训、再培训。
在ERP系统实施之前,联想对培训的理解是,IT部门给使用者讲讲系统如何操作,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大型信息系统首先要理解它的思想和观念,还有术语,然后,联想必须将系统的语言转化过来,讲给业务人员听,让其明白把握什么样的系统配置才是最合理的。(4)出现问题好好商量解决。
联想ERP项目组曾有这样一副对联:不见不散项目组,没完没了ERP,横批是“有话好好说”。联想ERP实施是对项目组成员的精神、意志乃至体力的考验,有效的项目管理和激励方法,是ERP项目能否成功的基本保障。(5)“十二分”的数据。
对信息系统一般有这样的描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应用系统成功上线的前提。联想的ERP系统包含很多数据,如果这些不在事前准确地处理好,即使系统再好,也不可能起到真正的作用。(6)梳理、优化、变革。
联想通过ERP项目的实施认识到,业务流程重组是对管理基础的变革,是企业需要长期不懈进行的工作。要做好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不经过几次变革是不可能的。当现有的内部管理基础与目标之间有较大距离时,我们要把现实性放到第一位,通过设定更多的阶段性目标来完成。联想常务副总裁李勤首先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企业领导的重视。ERP工程是个“一把手工程”,领导主持实施的全过程,出了问题追究各级一把手的责任。
(2)其次为ERP的实施制定了可行的目标。
(3)第三,要有足够的投入。第四,实施方与顾问方要有良好的合作。总结
作为企业管理思想,ERP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ERP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它已经为许许多多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ERP的实施难度非常之大,在国际上,其成功率也不到20%,它的实施对企业的管理基础、领导能力和企业文化都是一场深刻而严峻考验。综上所述,ERP实施成功与否,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其经验于教训重点来自管理方面。关键在于管理者的主导因素。分析
联想集团能从1984年的11个人,20万元投资的小平房发展到今天上万名员工,200多亿元营业额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的大型集团公司,是什么推动联想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呢?主要是管理创新以及持续的信息化应用。
联想的信息化建设是从1991年开始起步的,持续的信息化应用给联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仅ERP上线的头一个季度,联想的净利润就比 1999年同期增长了136%,高于1999年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近一倍;平均交货时间从1996年的11天,缩短为5.7天;存货周转天数由35天降到 19.2天;应收账周转天数由23天缩短为15天;集团多法人结账由原来的30天下降为6天,单一法人结账仅仅只需1天。
联想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基础到高端的发展过程,应包含如下过程:构建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办公;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ERP。ERP针对企业经营三个直接增值环节设计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联想通过多年的实践,理解到企业信息化实质是:通过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消化,学习参照最佳行业实践,梳理、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并应用IT技术,规范、集成、共享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运作管理水平的目的。
联想成功的经验,为离散集成类企业树立了榜样。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既要学习先进经验,又需要量身定制,解决好通性和个性的关系。
案例二:海尔集团企业信息化
海尔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月,中国海尔唯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
海尔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体系的支撑,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业务流程再造后,海尔集团的管理模式已由原先各产品事业部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管理方式,转向以各大流本部为核心的集中式网状管理结构,而IT框架则和OEC一起成为新流程的两大基础平台。海尔集团目前实行的市场链流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直线职能式的金字塔型结构,是实施信息化的基础。市场链流程就是通过信息化使企业与市场以最短的流程联结在一起,使流程不再被割裂,并使组织简化,向零管理层努力。流程的一头连着全球的供应链网络,另一头则连着全球的用户网络,中间是物流、商流和制造系统,这是主流程。原来的职能部门则不再具有职能的功能,而变成了支持流程。在海尔内部,企业的流程再造关键是观念的再造,所以流程再造的基础首先是海尔文化,另外一个基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具体体现)。
市场链流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原来的劳动分工理论把企业内部流程割裂开来,形成许多孤立的、局部的流程,现在流程整合,海尔的流程变成了三条线,三条线连接起来之后像“S”一样,最上面的叫定单信息流,也就是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了物流、资金流的运作。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提出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仅仅把企业内部的所有数据都用计算机来处理,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将企业和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系统工程。
海尔有一个关于企业发展的斜坡球体论,即把企业看作是放在斜坡上的一个球,这个球随时都会滑下来,但是作为一个企业,这个球应该是越做越大,越做越高。企业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也可以用斜坡球体论来表示。原来很小的一个球体(企业)在很低的位置上,要把它提高上来,必须要有几个力.我们认为这个力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基础。要使这个球不滑下来就需要一个止动力,也就是基础。这个基础,我们称之为组织流程再造。这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第一点。
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就是计算机信息网络。先有了基础,然后才能有手段。如果基础不变,那么这个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其量只是一些打字机,就是把原来手工操作的部份现在改用计算机来操作。只有在改变组织流程的前提下,计算机信息网络手段才能有用。
第三方面是中心。即定单信息流。一个企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获取定单,或者说就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定单,如果我们所有的生产和工作都有了定单,是根据定单来进行制造、进行采购,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活力的。如果根本不知道定单在哪里,就变成了为库存采购,为库存制造,所以说定单信息流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中心。
第四方面就是动力。这个动力应该是速度和创新,也可以说是一个压力。国际上对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主题有个定义:八十年代是质量,就是全面质量管理;九十年代是流程再造。到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主题就是速度,因为有了计算机信息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手段,但是同时又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速度要快。我们认为这个速度要快到电子商务所要求的速度。如果用户通过网络提出需求,谁能够最快地满足,谁就是赢家,否则就不可能获得市场。
所有这四个方面加起来的最终目的就是创世界名牌,这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创世界名牌,不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信息化工程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
信息化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坚定了海尔集团继续加快信息化步伐的信心,同时加快了海尔国际化的步伐,让海尔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一体化的经济竞争中保持良好的战斗力,从而更坚定地向世界500强迈进。分析
海尔集团于1992年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同年建设了电冰箱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1996年建设了海尔Web网站及网络通信系统,1997年建设了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与企业内部ERP紧密集成的B2B采购平台,实现了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商务,企业供应商之间形成以采购订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信息互动沟通,达到双赢的目标。另一方面,海尔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实现和电子商务,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集中采购和控制,使海尔仓库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资金周转次数提高50%~150%,库存资金降低15%~40%。2000年,海尔原材料网上采购达 100%,通过网络手段销售达170亿元。海尔用于企业信息化的投入累计为3500万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亿元。
海尔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创世界名牌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创世界名牌,不具备国际化的竞争力,信息化工程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义。海尔抓住创造世界海尔产品名牌这个核心,以定单、市场为主线,积极推进企业生产柔性化、个性化、敏捷化,加强企业内部及营销管理,使海尔成为世界著名企业。
第四篇: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示: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总的来说,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了,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企业信息化案例。
延伸阅读:信息化 对策 施工企业 问题
信息化建设没有休止符
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总的来说,大多数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了,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企业信息化案例。
主要问题
20多年来,尽管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建设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能见到效益的企业并不多,能形成标杆范例的企业少。
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企业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企业变革的系统工程,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对企业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业务流程对信息化的影响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程序不对、执行不力。一些企业简单模仿成功企业,贪大求全,以为软件功能越多,越代表系统水平。
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咨询,导致信息化建设没有方向,失败风险很大。这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由于我国施工企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信息化人才,尤其是既懂业务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使得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难
度很大。
企业信息化投入偏少且投入结构失调。施工企业利润不高,信息化投入偏低,软硬投入结构失调。目前,企业大多“重硬件,轻软件”“重软件轻资源(企业数据库)”“重技术轻管理”倾向严重。
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亟待完善。施工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各企业重复标准的编制工作,造成行业的巨大浪费,最终还会成为企业间协同工作的巨大障碍。信息化建设服务规范缺失,各服务行为无标准、无监督,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信息系统工程完成后,也没有科学定量的评测标准,施工企业难以选择,无法评判。
主要对策
提高认识、加强咨询。企业信息化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首先源于认识。企业法人、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管理需求,发展企业的愿望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紧迫感,是企业信息化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力。如果没有这个驱动力,企业信息化就难以见到成效!只有企业最高管理者把信息化上升到作为改造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而寻找有效的实施方法,企业信息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认识不仅仅是信息化重要性方面的认识,另外还有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认识问题。如有的企业领导一提起信息化,总是会问信息化能给我带来什么效益。而这些领导所说的效益,往往指的是经济效益。再如还有的领导问,我今年投资了信息化,明年还要投资信息化吗?凡此种种。因此,首先应提高企业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而最快捷、有效的途径是多交流学习、多咨询。
管理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第三境界,第一境界是企业管理规范化,第二境界是企业管理标准化。
企业管理规范化指的是,企业具有可实现的战略目标,并形成具体规划;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核心业务流程相对成熟,业务骨干队伍基本稳定;企业
文化气氛初步形成,企业理念和风格被企业内外认同。企业管理标准化,首先,企业具有优秀的管理者,形成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其次,业务流程不断得到优化,建立了标准的经营管理制度;第三,员工素质和执行力不断提高;第四,规章制度能落实到位;第五,具有评价反馈机制,奖惩有据。
管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不能随便超越管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层次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不要追求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两部分组成。信息技术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选择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不是系统的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如果不符合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系统,最好的技术也没有用!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明白,企业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过程,是企业深化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思想,重新设计企业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组织,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严格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的工作,是成功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必经之路,或先导性工作。简单的追求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不是企业信息化的目的!
认清管理模式,坚定信息化战略。当今,企业管理有三种管理模式,即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经营管控型。如果说有第四种管控模型的话,那就是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经营管控型的混合模型。
财务管控型企业,其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很小,企业总部一般是投资决策中心,通过考核下属单位重要财务指标,来管理企业;战略管控型企业,其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高,企业总部通常是战略决策中心和投资决策中心,通过考核企业经营的重要举措(战略措施)以及重要的财务指标,来管理企业;经营管控型企业,其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很高,企业总部不仅是经营决策中心,还是生产指标控制中心,通过审核分析企业所有财务指标和经营表现,来管理企业。
因此,企业做信息化时,首先应认清、梳理、完善企业的管控模式,制定企业信
息化战略,找准信息化的突破口,然后再实施。
信息化要“简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年代里,衡量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最基本的标准是“灵活”,即你的应用系统能否根据业务的变化而快速变化。“灵活”需要几个环环相扣的条件:简化、标准化、模块化和集成化,其中,简化是根本,有了简化才谈得上标准化;有了标准化才可以做到模块化;有了模块化,才可以任意进行搭积木式的组合与集成。简化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处理对象,使之在一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它是实施标准化的首要工作。很多用户以为软件功能越多,越代表水平高,这是误区!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是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功能越少越好。
尤其是发展中的企业,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变化迅速,这是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花费巨资建立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可能会随着企业各方面变化而失去作用。修修补补只能解决局部问题,重新建设,经济上又承受不起。因此,大多数施工企业信息化,第一要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简化功能;第二要梳理流程,但不要固化流程,要采用面向数据的开发技术开发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策略。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策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上到下,由内及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尤其是总体规划和从上到下,信息化总体规划应该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从上到下就是做信息化时,首先应满足企业高层领导的需要,只有满足企业高层领导需要的信息化,才能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路线。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路线是:分析企业管理现状,找准企业的管控模式与支撑体系,进行流程梳理和再造,确定流程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各级组织的权限与责任,把握流程信息化的实质与技术现状,选择好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简化并面向数据开发。
只有当您明确了企业要向哪个方向发展,企业应该达到哪些可以量化的管理目标时,您就可以应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了!
作者介绍: 黄如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 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第五篇: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分析
分析: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08-16 13:31:33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和变革的浪潮席卷全球。随着国内电信企业的相继上市,国际电信企业的不断进入,国内电信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未来电信运营商取胜的法则不再是电信资源,而将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以IT技术支持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是国内各电信企业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各电信企业都将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并出台了未来几年的IT规划,开始建设和完善经营分析、计费帐务、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电信企业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在线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内部的运营自动化、决策智能化,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内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90年代中后期,国内电信企业正式全面启动了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建设,特别是以中国电信的“九七工程”(市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为代表,掀起了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高潮。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代表性通信企业纷纷发起了业务支撑系统的集中化改造。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综合资源管理和网络管理等系统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客户关系管理和以财务和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ERP系统也在运筹和建设当中。下面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为例,对国内典型运营商的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多年来中国电信围绕着生产运营和职能管理先后建设了计算机综合业务管理(97)、计费帐务、客户服务(10000号、170、114等)、网络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OA)、财务等系统,大部分以本地网为单位进行建设。97系统包括了营业受理、配线配号、定单调度、机线资源管理、综合管理查询五个功能模块,创建并存储了用户、产品、号线资源等数据,为多个外部系统提供点到点的数据库接口表集成,属于紧耦合设计。客户服务系统大部分本地网初步实现了以10000号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了客户咨询、客户报障、客户投诉、客户关怀和主动营销。本地计费帐务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计费管理、帐务管理等,主要支撑传统固话业务的批价和帐务级的综合帐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网络资源的存量管理。网络管理方面,已经实现分专业的集中管理,交换、数据、传输网络的监控基本可以通过多套网管系统来完成,各系统实现了物理上的集中维护。在人力资源、财务、工程管理方面,多是一些孤立的小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支撑体系。
中国电信的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建立统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目前的97系统只是以内部管理为中心,主要处理电话业务的营业系统,没有统一管理客户资源,大多还不具备本地网的全业务处理功能。
(2)现有计费系统缺乏整合,难以实现服务捆绑和折扣;缺乏对市场营销的快速、有效支持;难以实现后付费与预付费相融合的计费模式。
(3)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服务开通和服务保障流程,无法支持端到端的服务开通和保障;主动服务保障缺乏网管手段的支持;各网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利于端到端服务的快速实现与响应。
(4)目前的营业系统、计费账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彼此相互独立,信息共享程度、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较差。绝大多数省还没有建立数据仓库,没有实现统一的企业视图,难以支持经营分析和决策。
(5)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撑多个业务系统,无法满足集团、省、本地网纵向和系统间横向的信息共享。目前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数据中心或容灾中心。
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出来以后,迅速地建设了自己的运营支撑系统,包括营业、计费、账务、客服及网管等系统。为了应付国内移动通信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移动随后进行了BOSS集中化改造工作,对原有的营业、计费、账务及客服系统进行全省的集中化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两级(全国和省)的运营支撑系统,在系统体系结构上提出了构架“接入层-应用层-数据层”的三层结构的要求。在BOSS建成后,中国移动又建设了经营分析系统,逐步形成计费结算、客户服务、经营分析三大业务支撑技术体系。这其中计费结算的代表就是BOSS系统;客户服务是以呼叫中心为代表的一整套接入平台,它满足客户Internet、话音、面对面、终端等多种接入渠道的集成和整合。而经营分析系统是以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客户行为及特性分析为建设目标与核心。
当然,中国移动的BOSS系统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
(1)早期的BOSS是基于需求进行建设,不是基于流程,系统建设时是将各个地市和省公司的需求集合在一起来实现,导致有些资费是重叠的,有些产品没有客户选用。
(2)系统的封闭性比较强,开放性差。一个省BOSS由一个厂家完成,新的进入者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3)由于当时BOSS厂商的实力和能力有限,BOSS并没有按照电信级的系统进行设计和实施,使得业务支撑网很难跟专业网融合在一起。
(4)BOSS是面向个人客户的支撑系统,它虽然比较好地解决了帐单流这个流程,但定单流和服务保障流的问题并没有考虑。但是随着将来3G的来临,到全业务支撑,电信业务支撑系统的三大核心流程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5)客户服务和资源管理这两方面的功能比较薄弱。BOSS里的客户服务只做了售后部分,对于售中和售前的需求还不能很好地支持。资源管理包括业务资源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BOSS更注重业务资源管理,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码号、产品、业务资源等,也包括一些与物流有关的业务资源,而对于网络资源的管理还比较欠缺。
总之,国内电信运营企业经过多年的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IT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对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系统分散,数据不能共享,系统整合难度大,接口没有实现自动化,网络承载平台隔离,系统间功能界定不清晰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国内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使其在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当前各大运营商均已认识到统一规划和实施运营支撑系统的重要性,出台了各自的企业信息化蓝图,以期解决目前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企业信息化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着重分析国内四大主流运营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在2002年着手制定了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ITSP1.0)。ITSP对中国电信IT的现状进行了诊断,对系统架构的远景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系统转型举措。中国电信各省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发现ITSP1.0理论指导方向感很强,但在如何具体操作方面仍不够完善。2004年,中国电信又组织编制了CTG-MBOSS系列规范,以更好地指导省公司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认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应该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业务流程、信息数据和应用系统四个层面着眼,从信息化技术体系和管控体系两方面着手,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分步实施。CTG-MBOSS的功能和技术架构由管理支撑系统(MSS)、业务支撑系统(BSS)、运营支撑系统(OSS)、企业数据架构(EDA)和基础平台构成。
中国电信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阶段性要求,首先要解决按需取数、提供及时、数据精准、保证共享,满足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需求;然后通过有效、规范的IT支撑,提高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IT支撑成本;最后通过建设CTG-MBOSS,形成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的自有知识产权,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力的中国电信IT支撑队伍,逐步将CTG-MBOSS的解决方案培育成中国电信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的运营支撑系统在经过了计费系统省级集中以及全国各省的BOSS1.0集中化改造后,实现了中国移动BOSS的从无到有。目前中国移动正在承前启后、如火如荼地进行BOSS1.5的建设。BOSS1.5的建设有许多特点,包括:梳理流程,规范业务;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厂商、系统集成商和中国移动绑定在一起;强调版本统一,将各省公司的BOSS系统建设拉到相平或相近的起跑线上,为下一步全国性质的BOSS大规模改造奠定基础。下一步,中国移动正在规划面向3G的未来业务支撑体系框架即NGBOSS。NGBOSS提出的建设原则是“自顶向下重构业务支撑网,支撑系统的接口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而运营商将取代厂商主导NGBOSS系统的核心设计和建设。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较早地规划出了较为清晰的运营支撑系统架构,概括为“一个体系结构,多个子系统”,即在一个运营支撑系统的架构下,以省为中心分别建设各个子系统,包括综合营账、综合结算、专业计费、客服及网管系统等。中国联通的运营支撑系统建设思路符合其全业务运营商的特点,通过综合营账和专业计费来解决业务差异大和向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界面(一台清、一单清)的矛盾。
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中国联通于2004年又制订完成了“UNI-IT”信息化架构。该架构通过在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客户及业务网络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有效地支持着联通运营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营销、业务产品开发、销售、客户服务和收入实现。UNI-IT包含BSS(业务支持系统)、MSS(管理支持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SS包括CRM、计费、账务、结算、经营分析等子系统,主要面向企业提供业务经营和客户服务的支持。同时,BSS也是MSS、ERP系统的经营信息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MSS是为联通运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支持的前台系统,负责将BSS、ERP提供的信息展现给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它是联通BSS、ERP在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承载体,也是企业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而承担财务和资产管理的ERP是联通建设的一个跨部门、跨地区高度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该系统的中心任务是通过流程、资产、财务、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成本核算,实现优化内部资源等目标,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中国网通
中国网通在2003-2004年颁布了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整体规划,表明了中国网通对企业信息化战略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中国网通信息化工作范围涉及组织管控和信息系统两大方面内容。
在组织管控建设方面,中国网通提出通过信息化组织管控体系的建设实现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设、应用、维护、评价、支撑等全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在信息系统方面,中国网通信息系统提出未来IT系统由MSS、BSS和OSS组成,其中MSS包括OA、门户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和数据仓库;BSS包括客户服务、呼叫中心、网上营业厅、市场营销、计费帐务、产品管理、数据采集、结算和合作伙伴管理系统;OSS包括网络资源管理、网络管理和外派人员管理;上述系统基于EAI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自动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
现阶段的电信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新业务和管理模式上的竞争。各电信运营商都将开发新市场及拓展新业务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住自己的固有领地并抢占新领域。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网络的不断融合、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都需要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支撑。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电信运营商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电信的业务创新离不开IT系统的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创新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向客户提供移动化、个人化和宽带化的通信世界,并且这些业务与服务都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实现定制。这意味着传统电信网络与业务一一对应的关系将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平台支持多种业务,这些丰富的业务,都要依赖IT技术来生成。
第二,企业信息化是运营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手段。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服务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电信运营商要想靠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业务和服务取胜,就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把客户的需求转变成为服务。
第三,利用IT技术可以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电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随着网络和业务的不断扩张,存在一些业务流程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理顺流程的动力,对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第四,通过IT技术可以解决运营商组织架构的合理设置问题。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运营商会发现其组织架构的不合理之处,找到部门间关系存在的混乱之处,避免同样的事情不同的部门都在做,分清职责减少交叉点。
第五,企业信息化也有助于提高运营商的执行力,从而从容应对市场的变化。通过流程再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运营商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信息化系统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大增强,并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