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托门槛或提高
投资信托门槛或提高 大额升至600万
证券时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个人投资信托门槛或将提高,其中“大额”门槛将由300万元提升至600万元,“小额”门槛也有一定幅度提高。
据了解,此次酝酿提高个人投资者参与信托计划的门槛,主要是由于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原有的门槛难以匹配高净值人群,有违信托计划“非公众”的产品设计初衷。业内人士认为,个人投资信托门槛一旦提高,对高端理财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将给券商、银行、基金等机构带来机会。
信托门槛或再次提高
2007年以前,个人投资者参与信托计划的门槛仅为5万元,随着《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修订和正式实施,从2007年3月1日起,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最低投资门槛大幅跃升至100万元。而且分为“大额”和“小额”,一般大额门槛为300万元,小额门槛为100万元。据悉,此次除了“小额”门槛抬高外,“大额”门槛也可能提升至600万元。
“此前大幅提高信托产品的门槛和其产品特征是完全吻合的。”深圳一家信托公司产品设计人士介绍说,根据国际通行惯例,风险识别能力和损失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投资者不被认为是信托产品的合格投资者。比如,英国规定,拥有10万英镑年收入或拥有25万英镑净资产的个人才有资格参加此类业务;美国规定,拥有500万美元的个人或机构才有资格参加,且人数不超过100人。
我国的相关法规则要求,资金信托计划的合格投资者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是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二是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三是个人收入在最近3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3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其他理财产品或将受益
虽然信托门槛提高尚未进入操作实施阶段,但对理财市场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两年大部分类固定收益的信托产品都取得了较高收益,尝到甜头的资金越来越多,很多刚刚达到100万元的投资者也倾向于信托投资,如果门槛提高,这部分投资者就要被洗牌出局。“这两年因为股市表现较差,大量资金流入信托理财市场,甚至出现不少资产并不多的投资者凑钱买信托理财产品,一旦信托门槛提升影响很大。”据一位第三方理财公司人士预计,以该公司旗下不少产品销售情况来看,单笔申购300万以下的客户超过整个客户数的三分之一,未来可能信托产品只有高净值客户(可投资资产超1000万元)才买得起。
还有人士表示,这两年信托业发展迅猛,一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但信托门槛一旦提高,分流出一部分资金和客户的可能性很大,因此给券商、银行、基金等机构带来机会。“目前券商小集合理财产品、基金专户的门槛都是100万,这些产品非常多元化,一旦门槛提高为这类产品发展带来较大机会。”
第二篇:小排量车补贴门槛或大幅提高[范文]
小排量车补贴门槛或大幅提高 车市再传“利空”
2011-08-03
作者:记者 梁嘉琳/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独家获悉,三部委的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将做修改,小排量车型3000元补贴的油耗门槛将大幅提高。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享受补贴的427个车型中将有过半被波及,国内车企自主品牌的小排量车型销量会大幅下滑;这项政策若年内实施,甚至会导致全年车市销量负增长。
全年销量或负增长
多位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短期内车市发展环境难有较大改观,年内车市再也承受不了新的利空政策出台。今年以来,车市产销量深度回调的局面尚未扭转:今年4、5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出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连续同比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将全年10%至15%的同比增长目标,“腰斩”至5%左右。
行业观察机构中国汽车要闻(CBU)执行主编田永秋表示,在小排量车补贴新政出台后,即便按保守估计,“当前过半受补贴车型受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则表示,在上半年汽车产销量不到5%的同比增幅中,受益于补贴的小排量车型对这一微弱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此时若对其加严补贴门槛,不排除车市全年销量出现负增长”。
倒逼车企节能减排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1.6升排量及以下乘用车(以下简称“小排量”或“节能汽车”)的补贴标准将提高,百公里油耗从目前的6.9升以内,逐步过渡到6.3升以内,最终达到5.9升以内,“要用两年时间确保符合补贴条件车辆达到一定比例”。该人士表示,新标准目前正处在报批过程中,尚未明确出台时间。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如果该政策在年内实施,依靠3000块钱补贴进行促销的奇瑞、吉利、比亚迪等民营自主品牌将出现普遍亏损;即便自主品牌愿意随之提价也会丧失大片市场,从而导致自主品牌销量严重下滑。但面对行业协会和整车企业的“求情”,上述部委人士强调,节能惠民工程更多的不是鼓励消费,而是促进结构调整。
上述部委人士介绍道,1年多前提出“百公里油耗限制在6.9升以内”时,车企极其紧张,一直在我们耳边说“会把自主品牌搞死”,可现在符合补贴的小排量车型已占总车型超过60%,月总产量达到三四十万辆,结果提前一年半实现目标,“这一招对倒逼车企节能减排还是挺管用的”。
该人士承认,目前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额度,相对于整车至少十几万的售价,“支持力度不大”。工信部装备司张相木司长近日表示,节能汽车的补助标准有望再提高10个百分点。但该人士表示,四部委当前并不打算提高目前的补贴额度,“不可能让‘淘汰落后产能’演化成‘普惠制’政策。”
姚杰认为,“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提高补贴门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车企提高发动机排放技术,实现轻量化、智能化;另一方面,可能会对自主品牌带来比国外品牌、合资品牌更大的压力。”姚杰表示。
应给车企喘息时间
不过,多位行业协会和观察机构人士建议,补贴门槛提高的新政最好在年底公布,等到明年再实施。徐长明表示:“明年随着物价总水平回落,宏观政策开始为车市需求松绑,那时候的车企会比今天更有节能减排的承受力。”
姚杰表示,当前新车油耗已达到第二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也就是百公里平均油耗8.1升以内,相对于第一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的9.1升以内,有了很大进步。但田永秋表示:“在此前三部委的推广目录中,节能汽车的百公里油耗均为企业自主上报,多数未经工信部核查,报的基本都能批。”
田永秋指出,因自主品牌的能耗数据水分更多,一旦提高标准,合资品牌将受益更多。
但田永秋猜测,不排除是有关部委提早给车企“放出风声”,确保车企至少有半年时间加强技术研发,储备核心零部件技术,通过对发动机进行小改款或降低油耗,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再不行就修改技术参数,以降低动力性为代价减少油耗。
第三篇:国家提高粮食收购市场准入门槛
国家提高粮食收购市场准入门槛
------李海、李岱蔚
2011年10月,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我市粮食局重新开启粮食收购许可证审批工作。这对于切实维护我市粮食流通市场秩序,稳定粮价,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将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今年4月8日,根据上级指示,我市粮食部门暂停了粮食收购许可证办理工作。这次重新开启,与前期政策法规相比,提高了收购市场准入门槛。具体如下: 凡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粮食收购市场准入标准
(一)拥有50万元(含)以上自有资金,并具有一定的经营资金筹措能力。
(二)拥有或通过租借(三年及以上租期)5000平方米(含)以上粮食经营场地,储存1000吨(含)以上粮食仓储设施。
加工业户拥有或通过租借(三年及以上租期)500平方米(含)以上粮食经营场地,具有加工厂房和原料、成品储存库房。
(三)收购场所内要有检化验室,具有收购相应粮食品种所需的天平、分样器、谷物选筛、烘箱、粉碎机、干燥器、水分盒、容重器、砻谷机、碾米机等检化验仪器。
(四)具有计量检斤设备。
(五)具有取得保管、检验、统计从业资格人员至少各1人。
(六)符合《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2009年第5号令)设立收购场所有关规定。
上述
(三)、(四)项有关计量、检验仪器及设备须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二、粮食收购资格申请
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向收购所在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收购资格许可,并到相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或变更登记。粮食经营者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应提供以下书面证明材料:
1.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仅限新设企业)原件及复印件。
3.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所拥有的检化验仪器、计量器具台账和检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质量检验人员和粮油保管人员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县级以上统计部门核发的统计人员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6.具有法定资质机构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或负责人个人银行存单。
7.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授权办理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委托书。8.粮食收购资格申请表。
凡具备以上条件的用户,粮食局大厅审批办可在15个工作日将许可证办理完毕,手续全程免费。
第四篇:劳务派遣公司准入“门槛”提高
《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7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为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必须申请行政许可?人社部劳动关系司负责人解释说,劳务派遣作为劳动合同法规范的一种用工方式,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防止无经营能力的单位进入派遣行业
过去,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只要求“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没有赋予劳动行政部门有效监管手段,导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增长较快,一些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劳务派遣单位甚至“皮包”公司进入派遣行业,无力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侵害了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决定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实行行政许可,并对取得许可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人社部为此制定了实施办法。今后,人社部负责对全国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社部门负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从7月1日起,办法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但是,2013年6月30日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可以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
劳务派遣状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该负责人介绍,对“以批代管”、“只批不管”等问题,实施办法建立了劳务派遣单位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机关提交上一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同时,许可机关应当对劳务派遣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核验,依法对劳务派遣单位进行监督,并将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实施办法规定,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应遵循权责统一、公开公正、优质高效的原则。该负责人解释说,权责统一,就是要做到“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行政许可机关是日常监管的责任人,要负责到底。公开公正,就是许可条件、许可程序、许可结果等公开,公正地对待所有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优质高效,就是为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按时限办结相关手续,让申请行政许可的单位满意。
同时,实施办法还明确了行政许可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及在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擅自经营劳务派遣,没收违法所得
哪些情形下行政许可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该负责人介绍,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超越法定职权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违反法定程序发放《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只要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行政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此外,劳务派遣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吊销其《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
实施办法同时明确,对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或个人,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涂改、倒卖、出租、出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的,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
材料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文章来源:商洛人事考试网(shangluo.offcn.com)
第五篇:如何提高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离职门槛
如何提高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离职门槛
某高科技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盛先生站在窗前不断徘徊,桌上放着一份研发技术人员的离职申请报告,虽说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该公司的离职率并不高,在5%左右,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值。但每个核心和骨干研发技术人员的离职都会对公司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时他脑海中不断闪现出今年来研发技术人员离职后,去其他公司对公司产生的负面影响。
1、研发技术中心研发技术人员黄某于2009年3月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报告,在同年4月该公司的竞标中,公司竞标人员发现其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提供的竞标条件和样品的主要技术指标竟然跟公司的非常相像,最令业务人员惊奇的是该竞争对手的讲标人竟然是黄某,最终导致该公司失去了该订单,令总裁大发雷霆。
2、2009年4月上旬下属事业部应用研发技术人员田某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出离职申请,同年10月在国际高科技产品展销大会上,该公司参会人员发现该事业部竞争对手展出的产品无论技术参数还是产品规格等方面,跟该公司产品非常相似,甚至某些技术参数比该公司更有改良。后经该事业部业务人员调查发现,竞争对手的研发技术总监竟然是今年刚从该事业部辞职的田某,集团人力资源部对其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尽然是竞争对手为了使产品性能上有所提升,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该集团核心研发技术人员黄某,为了将黄某成功挖走,不惜将黄某的年薪提高了2.5倍。
3、2008年3月事业部应用研发部核心技术骨干党某和区域经理李某,先后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后经人力资源部跟踪调查,两人是被猎头公司挖到与该公司竞争对手公司,分别担任市场总监和研发副总经理,在该公司多次竞标中,虽经过该公司多方防范,但该竞争对手还是先后几次因此而胜出,令公司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解析
虽说合理的员工流动是企业人才优化的一种方法和方式,但是企业面对自身辛辛苦苦培养的核心技术人员被竞争对手恶意挖角,也显得很无奈,如以上盛先生所面临的尴尬一样,如果不批的话,违背了《劳动合同法》规定,属于违法行为。《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使用人单位在用人、管人和留人上完全处于劣势,如关于劳动者离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赋予了员工更加自由的离职条件,受到企业的约束性越来越小,核心技术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的流失,尤其是加盟竞争对手后,如以上案例中所述,往往会直接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更不用说企业通过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人员后,所付出的培训成本、人工成本就无法回收了,使企业也处于两难境地,如果直接培养的话,人才流失会直接或间接都进一步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如果不培养的话,企业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如何提高研发技术员工的离职门槛(尤其是防止员工恶意离职,不顾职业道德约束直接加盟竞争对手)成为企业新的课题,也是困扰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共同课题;如何增加研发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使其能长久的呆在企业中,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企业的中高层人员去研究;尤其是企业如何应对部分公司为了短期的利益,通过恶意人才挖角,不惜重金强挖竞争对手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人员,以达到其短期内技术快速提升的目的,造成人才的恶性竞争。
解决方案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中高层人员,幻想像竞争对手一样,通过单纯增加该类人员的薪酬来留住研发技术人员,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想在短期内解决核心和关键技术人员的离职问题,只有通过提高研发技术人员的离职门槛,才能达到短期内控制研发技术人员离职的比率。
1、摆正心态,正常看待人员流动,正视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的离职问题。正如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样,将离职淡然地当作夫妻离婚,“离职就像离婚,员工可以„再嫁‟,企业可以„再娶‟”。但幸福的婚姻,更多基于企业做一个有心胸和有远见的„老公‟,员工也要做一个有爱心、忠贞的„老婆‟。虽然骨干离职是企业最痛心的事情,但也不应该让对方嫉恨一辈子,当年应对林彪的叛逃,毛泽东曾经释然地说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他去吧”,因此,针对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离职,企业应具有较大的包容心,即使是国内知名企业如创维还曾经出现过陆强华的“集体背叛”;联想当年也有孙宏斌的“带头造反”;坚秉“狼性文化”的华为,也有曾被视为接班人的李一男的“二进二出”的离职创业事件,因为业务和华为直接竞争,任正非不惜花重金成立“打港办”,予以了沉痛打击,这些人都曾经是他们所在企业的顶梁柱甚至接班人。相反经历过这类事件后,企业内部针对该类员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整治,加强内部管理,修炼内功,反而,致使很多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面对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的离职要摆正心态,反正中国人才市场比较大,多他一个竞争不多,少他一个竞争不少,即使短期内受损,我们一样可以找到更诚信的合作伙伴,忘掉已经离开的这个人,鼓舞团队的士气,调整竞争的策略,部署竞争的准备,然后以更加“勤奋和学习”的心态投入竞争。
2、加强内部流程建设,细分研发流程,将研发工作进行模块化切分。以往研发工作的条状分工,使每个研发技术人员都可以操控企业的全部研发技术流程,企业所培养的研发技术人员大多是全才,这样无形中放大了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离职的风险,尤其是骨干员工的离职,甚至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企业研发过程中,要不断理顺研发管理流程,研发高层主管要有意识地将研发流程进一步细分,将原有的条状研发流程,切割成模块状,同时对现有员工管理进行精细化分工,对员工进行清晰定位,使其掌握的技术要点是整个研发流程的一小部分,坚决杜绝“大厨式”人才培养。同时,加强研发文件档案管理,必须明确新技术得到传承更多是依据有形的工具,坚决杜绝那种关键项目仅仅依靠关键员工匹夫之勇的现象。
3、在运营中,企业要逐渐改变运营模式,努力从过去的“经营产品”模式转变到“经营服务,经营客户”模式,从而达到从依赖明星员工转变到依赖组织力量。核心研发技术人员较为了解公司产品成本、核心技术等内部情况,该部分人员离职后,要么依靠自身掌握的技术或产品会选择自主创业,要么跳槽到竞争对手,但无论怎样的选择,都会带走企业的核心关键技术秘密,直接跟公司形成产品竞争,正如盛先生所在公司的三个案例中所列举到情形一样,作为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像当年微软通过协议规定李开复在google的头两年只能做他能做的事情,而李开复也顾及到自身的职业经理人身份,很好的遵守这些条款,将微软的损失降低到了最小。因此,企业在经营中,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重视产品研发的同时,也重视产品经营所带来的服务等,跟客户形成良性的供应商关系,同时也经营自身的供应商,形成优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4、未雨绸缪,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沟通机制和用人管理机制,从新员工入职时,各级主管本身要起到表率作用,本身要做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并能不断向新员工不断传递在公司合格新员工标准,即必须具备诚信的品质和专业的技能,同时向新员工传递企业梦想和价值观,新员工能融入于企业目标和团队,并能使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步调一致,并能经过转正考核,以及团队的不断熏陶,这样新员工成长为核心员工后,就不会轻易离开。
5、当然留住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的前提是尽量把员工的利益想在员工前面,通过为他们提供期权、股票等,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成长空间和逐步增长的福利待遇。
总之,提高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离职门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千万别忘记花大力气去培养更多的核心骨干。只有这样,当一两个核心研发技术人员离开时,才不会感到巨大的威胁,也才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态度从容,眼睛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