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袁厚松事迹材料
沐浴党的春风真情回馈社会
——江西省兴源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厚松事迹材料
袁厚松,男,汉族,是土生土长的修水人,家在征村乡,今年39岁,县政协委员。
1995年开始出外打工,在外面开过货运车,做过送水工。机遇的巧合让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1999年开始投资创办广东省东莞市恒松科技有限公司,专做电子化工材料。这是一个科技要求很高和风险很大的行业。当时的袁厚松对这一行是个门外汉,但是投资全在这上面了,开工没有回头箭。只有硬着头皮开始钻研这一行,通过慢慢的摸索,逐渐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化学配兑比例,确保他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质量过硬。努力和辛劳换来了一些资本的积累。但是近些年来,他越来越感觉做这行很难,原因一方面主要是企业经济的不景气,跑帐很多,另一方面电子化工行业很难做大、做强。精明能干的袁厚松萌发了转行的念头,并且想更换投资地点。
经过两年的调查和思考,毅然决定改行做畜牧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大概是他出身农村,对农业有感情的原因吧。至于投资地点的确定,通过接触很多朋友了解到,修水的投资环境很好,县委、县政府对招商引资很重视。在外漂泊了十多年,尽管在广东有房有家,他说,说实在的,但总是找不到“家”的感觉,也不想把投资放在外地,这可能是一种感情的原因,或者是对第二次投资办厂的一种慎重,一种对家乡的信任和依赖吧。2007年7月他回修水呆了十多天,在朋友的陪同下,跑遍了修水,对修水的畜牧产业进行了全面了解,对修水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终于决定回家乡投资。在征村乡政府领导的帮助下,很快完成了项目选址工作,同年10月迅速开始厂房建设。
江西省兴源牧业有限公司是由他一手投资的独资企业。选址在征村乡洲上村,占地300余亩,有水面100亩,将建成一个集养猪、养鱼、饲料和肉类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对于公司的谋划,他早在两年前就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对畜牧这一行业进行全面了解。他是一个创业很专心的人。他说,要做就做好,做最大的。为此,他把他的公司定位为九江市最具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
公司厂区布局严格按照生产区、生活区、加工区等三个区域合理科学规划。公司整个发展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立足启动项目。建设厂房1.2万平方米,养殖纯种母猪200头、二元母猪1000头、肥猪1.5万头,同时搞好污水处理,启动沼气项目建设,确保达到环保要求;第二步立足扩大项目。使公司达到养殖母猪1500头、肥猪2万多头的规模,同时启动饲料加
工厂建设,达到饲料自给;第三步完善项目带基地。主要是启动肉制品加工厂建设,把基地拓展到全县乡镇,把农户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使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形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着力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公司定位农业,立足修水,放眼未来,以广东温氏集团为榜样,计划在投产后,进一步在周边乡镇建设若干分公司,形成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修水畜牧产业的新发展,以建成我省又一家新兴的农业上市公司为目标。
企业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已初备规模和效益,至目前公司向本县9个乡镇及周边县、市供应二原种猪1600多头、仔猪8100头,出栏商品猪近12000头,实现销售收入3150.9万元,上缴税金180万元,利润128.6万元。有2300户农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260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初涉这个行业,他对此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他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要准备充分的人,他花了两年时间钻研这个行业,调研这个项目,然后才决定上马这个项目。资本的全额投入不得不要求他通盘考虑,慎重决定,否则十多年的心血将会白费。他的项目在2007年10月开工。在建设的二年多时间中,他将广东的生意交给他老婆打理,自己却全身心扑在新的事业上,他是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人。从厂地的平整到厂房的建设,他亲历亲为,小到一个螺丝钉的购买,大到厂房的设计,他都会认真过问。公司初具规模后,小到员工的聘用,大到管理阶层的配备,他都认真考核。目前,经过努力,他的公司已开始投产。
走进兴源牧业,封闭式的管理,错落有致的布臵,花园般的场地,整齐划一的厂房和办公室,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去年3月开始从湖北元种猪厂引进第一批元种猪,而且每月定期引进一定数量的元种猪。公司的第一批员工150人已上岗,专门从广东大型养猪厂高薪聘请技术型的人才担任厂长。专门制作了精美的网站宣传推介。对企业文化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包装,从办公室到生产车间,从厂内到厂外,都彰显现代化的企业气息。他的努力让他有了名气,从省到市,从领导到群众,大家都开始关注他,关注他的企业,关注未来的发展。关注中透露着希望,希望他能带领修水畜牧走出另一片新的天地。尽管企业还没开始大规模投产,尽管一些配套项目尚在完善中,但我们从他的干劲中可以看出他的美好未来,企业的美好未来。他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也是一个优秀的返乡创业的典型。
第二篇:郑厚根的事迹
龙海市榜山镇洋西小学志愿辅导员郑厚根事迹
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是“龙江风格”的发祥地。郑厚根是龙海市榜山镇洋西小学的志愿辅导员,他是“龙江风格”的资料收集者,也是“龙江风格”精神的播撒者。
2000年9月14日福建日报和厦门日报、闽南日报先后报导“为让龙江风格永存人间”的文章,很多新闻媒体和友好人士都曾问:为什么要收集整理这两本资料?话得从头说起,笔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入伍的退休干部,长期在中共龙溪县委和龙海县委秘书室工作。1963年6月初,因工作关系参与接待全国著名诗人郭小川来闽采访抗旱斗争情况。当年6月21日他以人民日报记者的名义在该报第一版发表《旱天不旱地》长篇报导和《榜山风格的光辉》的短评。这些文章在龙海引起很大反响,更加鼓舞了全县人民抗旱斗争夺取农业大丰收的决心。他看到这些报导也很惊喜,在全国最大的党报,能以龙海的地名命名的“风格”隆重发表,并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是龙海人民的光荣,也是一件大事,于是萌发收集有关这方面资料的念头。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资料的珍贵性和重大历史意义。
在县委书记刘秉任的重视支持下,他跑省城福州,到厦门、漳州和龙海等地的党政机关、报社以及一些摄影爱好者,共征集到80张照片,加上自己从四级党报中剪辑的报刊资料,编成两大本专辑(即榜山风格照片集和剪报集),把它作为档案资料,存入机关档案室,妥当保存下来。
照片集分为:(1)堵江抗旱;(2)“丢卒保车”(3)旱天不旱地;(4)早季多高产;(5)各方支农忙;(6)风格再发扬(保车又保卒);(7)抗天奏凯歌(晚季大丰收);(8)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公粮)等八个部分。专辑有前言和七大工程抗旱示意图。这些资料都是“榜山风格”形成前后的先进人物和动人的劳动场面,丰收喜悦,以及不复存在的临时工程“硬件”。这些资料不仅提供给党政领导决策时作参考;还提供新闻记者采访时情况介绍参阅;提供文艺团体(如上海京剧团、福建话剧团等)创作“龙江颂”剧本,体验生活时作“线索”,找到剧中人物的“原型”。这些真实写照瞬间永驻,虽经历风风雨雨,四十年保存至今仍在发挥不可多得的作用,焕发它的光彩。郑厚根同志在欣慰之余,利用这些资料,撰写宣讲稿,已为各个年段和各种岗位的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等,以图文声并茂形式宣讲近80场次,听者达4200多人。新世纪以来为省电视台“庆祝建党80周年四十件大事”电视片盒龙江风格纪念馆(省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历史资料。同时为本市政协编写的文史资料《榜山风格纪实》、《龙江人寻找龙江颂》(年月著)、《老照片瞬间永驻》等三本书提供大量照片和文字资料。
2002年9月28日福建日报刊登王仲莘同志《龙江风格与时代同行》的文章,再次肯定龙江风格是龙海人民发扬大局精神,以集体力量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结晶。实践证明当时龙海县为领导这场抗旱斗争 的七大工程是德政工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理所当然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发自内心自觉参与,万名农民“三自带”(口粮、工具、被子)走路上工地,并且焕发出识大体、护大局的风格。这种风格充分论证与显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对龙海县委执政能力的历史经验总结。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郑厚根为龙海的机关、部队、学校等开展“龙江风格”讲座70多场,当年收集的材料成了最佳的教材。为了让听众更贴切地了解这段历史,郑厚根还时不时修改演讲稿,陆续修改过的讲稿将近20份了。为了继承和发扬“龙江风格”,龙海撤县建市的1993年,榜山镇政府建起“龙江风格展览室”,后被定为龙海市和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又跻身全省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龙江风格”诞生35周年之际,龙海市在榜山镇建立了“龙江风格”纪念馆,郑厚根的资料又一次派上了用场。2000年12月,“龙江风格”纪念馆在市区锦江影剧院重建。巨型油画《堵江》,堵江抗旱模型沙盘、历史照片、文字资料及当年的水车、铁锹等珍贵藏品陈列其间。
在“关心下一代”传统教育的活动中,他多次在龙海市委组织部举办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团市委举办的农村团支书培训班进行宣讲。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是“龙江风格发祥地”,他应邀成为洋西小学的志愿辅导员。2009年5月应邀在洋西小学(龙江
风格发祥地)全体师生宣讲“榜山风格,龙江风格的光辉”,使师生更贴切地了解这段名扬全国的史实,更加鼓舞师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协助洋西小学创建了“龙江风格纪念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并且培养一批在校的小讲解员。2009年11月福建日报,2009年8月闽南日报均以专版报道有关的先进事迹。省市教育部门把“龙江风格的光辉”编为乡土教材之一,广为传播。
第三篇:个人研修总结--袁松平
个人研修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校本研修已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校本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进行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从实践困惑出发,在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的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现做一下简要总结:
1.多看。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求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确定学习《给教师的100个建议》,并通过网络、报刊、读物等多种途径来为自己充电,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为自己补充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也使自身的修养得到了升华。
2.多写。把写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手段,通过写教学心得、备课心得、教学体会和反思等来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完成了宁强县中小学教研微型课题《七年级(上)生物教学进度的调整》的结题报告。
4.按校本个人研修计划完成了七年级上册生物的所有PPT课件的收集、修改和制作。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还从其他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周三学习,通过网络研修,但是我也抽时间赶写一些反思和论文,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由于自己今年工作头绪太多,做的也不够好,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校本研修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袁松平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第四篇:关于袁××道德模范事迹
关于袁×ד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2011年××月××日
袁××,女,汉族,出生1984年11月5日,是土生土长的彭阳县白阳镇老庄村人,2009年结婚,次年生下女儿,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媳关系融洽,结婚后,丈夫勤劳,吃苦耐劳,在煤矿上班,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勤俭持家,尊老敬老、任劳任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好工人,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
作为好儿媳,没有泣天感地的事迹,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没有豪言壮语,她只是一个最普通最传统最的东方女性,埋头做她认为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抒写着“中国最传统的朴实的美德。她爱岗敬业、勤奋学习,生活中更她是处处关心他人,在家庭关系也处理得和谐美满,她终始坚守女性应有的美德自爱、自信、自立、自强 在单位,她是领导和同志们认可的好同志,在家中,她是公、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 虽然她没有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可是她们的关系非常的好,在她婆婆眼睛她是最贴心的好女儿,从开始到现在她结婚3年了她的小姑子,小叔子一直叫她姐姐,至今没有改口叫她嫂子,每次她回家从来都没有让公公婆婆下过厨房,只要她在家,家里的事情都是她来做,没有让老人伸过手,在家里不管在忙在累,她都任劳任怨,因为她知道父母健康快乐是她最大的心愿,只有父
1母健康了,家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前年公公因为年龄大了睡眠不好,在这一住就是五个月,她不仅要照顾老人自己还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理理外外都是她自己在忙,因为她老公在三矿上班,他是早出晚归,根本就顾不上家,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事情就落在她身上,为了能够让老人睡眠得到改善,她一边陪老人去济南,东营,滨州看病,用药物给老人治疗。一边改善老人的生活饮食,经过她细心的照顾和关心老人身体康复了,公公一到家婆婆就电话说;你爸在那住也没有超过一个星期,也就是在你们家,你爸爸才能住的那么长久,她说;我也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你们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人都会老的,因为我们是儿女最好的老师。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思想教育,她培养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由于丈夫工忙顾不上孩子,她很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她的独立生活、学习的独立,经常鼓励她。在日常生活中,她关心老人,处处为老人考虑,只要她回家很少外出,天天陪在老人身边,陪他们说说话,唠唠家常,晚上挽着婆婆胳膊去散步,老人高兴的见人就说;我女儿回来了,每当看到婆婆高兴她就很满足了,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小窝,有爱才有家,只有父母健康快乐了,孩子们才会幸福,做儿女的才会快乐,爱在心里,笑写在脸上,只有幸福才会快乐,不管是大家还是小家,心里有阳光,才会更温暖,她最喜欢的话就是让爱住我家,我们爱大家,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有爱才有家,爱自己,爱家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第五篇:李成松主要事迹
附件:
“寻访好青年 分享微故事”青年档案 建档单位:
主要事迹
李成松,男,1977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重度残疾(双腿膝盖以下缺失,右手残缺,左手仅存两根手指)。他出生在淮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重度残疾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顽强和坚韧。10年前,曾2次获得所在中学高考状元的他,因重度残疾差点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5年前,他以研究生考试笔试面试分别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苏州大学法学院录取;两年前,他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法律咨询服务社。8岁那年,李成松第一次用膝盖走进了课堂,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他左手的二指就能像常人一样书写了。1996年,李成松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高考,他以高出当年本一分数线50分的成绩夺得了所在高中的理科状元。可是由于残疾他没有被高校录取。第二年,李成松改学文科,又以高出本一分数线47分的成绩成为了所在学校的文科状元。然而这一次,上天依旧没有眷顾这个特殊的青年,李成松再次因为体检不合格被拒之高校门外。两次高考失利后,看着同班同学纷纷坐进大学的课堂,一直乐观自信的他也开始害怕起会与同学的距离越拉越远。高中毕业后,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学习的脚步,1998年起开始全力备战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科自学考试。每天看十七八个小时的英语,16门课程考了三次就全部通过。后来,李成松又拿到了南京大学法律本科的自考毕业文凭。
2002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分数超出了本一60分,他的事迹打动了盐城工学院的领导,招生办老师主动上门找到李成松,最终被破格录取到外语系。
刚进大学,他就给自己立下目标,要用最优异成绩回报这次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以一辆电动轮椅车代步,以膝盖作为“走路”的双腿,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裤子,让李成松穿梭在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之间。
由于英语成绩优异,又有过开办英语辅导班的经验,他就在学校组建了英语学习社团,他还创办了翻译协会、英语角活动,组织了英语口语比赛。社团人气最旺的时候达300多人。大学四年里让李成松最高兴的事情要数2003年,他报考了国家司法统一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一次性通过考试,拿到了律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四肢全残的律师考试合格者。2006年,他又以笔试和面试均为第一名的成绩,被苏州大学法学院录取。
当李成松硕士毕业了,却再次遭遇了困境――没有一个律师事务所愿意接纳他。这时,李成松的同学、已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孙正彤提出和他合作,创办自己的法律咨询服务社。2008年11月,当李成松还在犹豫和徘徊时,沧浪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的沧浪区大学生创业联盟孵化基地正式成立,李成松和他的团队率先报名入驻。在创业初期,从租金、门面装修、网络、企业开户、办理营业执照、提供就业指导等方面沧浪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双塔街道给
予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众人的努力下,2008年12月,李成松位于定慧寺巷社区叶家弄22号的“圣克尔法律咨询社”正式挂牌成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团队,为更多市民提供更为方便和快捷的咨询平台,2009年3月李成松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了“李成松律师团队”网,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然而李成松创业以来,为很多外来民工、残疾人追讨赔偿、处理劳动纠纷、代理过婚姻继承等案例,让人敬佩的是很多案例都是在李成松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为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的。
李成松职业生涯
1999—2002年,家教与高考复习班。
2003年,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
2003年,代理“艾滋病患儿”案。
2007年至2009年,代理多起劳动争议案、婚姻家庭纠纷案、经济纠纷案件。
2008年10月,代理苏州第一例“三鹿奶粉”案。
2008年11月,李成松现担任苏州“就业时报”的法律顾问 2008年12月,李成松成立“圣克尔法律咨询社”。2009年3月,正式加盟江苏司剑律师事务所。
2009年3月,开设“李成松律师团队”网,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