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松浦事迹新
陈松蒲出生在革命干部家庭,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不得医治而终身致残。轮椅上的陈松蒲,不但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方面为残疾人做出了榜样,而且用慈心善举不断延伸爱的内涵,成为敬老助残帮扶弱者的先进典范,还挺着残疾之身一人担起哺育、教育责任,一举把女儿培养成一名世界拳击冠军。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残而不废的顽强意志和现代残疾女性精神的闪烁与光大……。
她曾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自强模范”、“自立标兵”、“十大杰出女性”、“十大慈善人物”、“光彩事业先进个人”、“十佳现代母亲”、“优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优秀统战成员”、“优秀致公党员”; 首届 “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慈善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亲切接见;2011年获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十佳模范院长“敬老功臣杯”殊荣。
她的主要事迹如下:
陈松蒲先进事迹
陈松蒲 女 在职研究生 现为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院长、沈阳市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沈阳市红十字会理事、皇姑区残联肢残协会副主席、。
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自强模范”、“十大杰出女性”、“十佳现代母亲”、“十大慈善人物”、“光彩事业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优秀统战成员”、“优秀致公党员”; 首届 “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慈善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亲切接见;2011年获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十佳模范院长“敬老功臣杯”殊荣。
一、勤学好思 身残志坚的优秀楷模
陈松蒲在厄运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笃信“勤能补拙”,知识改变命运。她顽强拼搏了几十年,身体的残疾没改变,但是知识却使她残而不废,卓尔不群。几十年过去了,她在不具备任何学习、奋斗的条件的情况下,克服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孜孜不倦、勤奋学习,29岁读沈阳财经学院夜校,34岁读完四年制沈阳市电大工业会计专业,又通过招聘考试以全市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全民干部,41岁考取会计师,48岁进修了首都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同年考取注册会计师,50岁学会电脑,51岁考取高级会计师,53岁考取心理咨询师,54岁考取营养配餐员,55岁考取职业指导师,56岁考取高级营养配餐员资格,58岁在清华大学华商总裁高级研修班进修。60岁学会开汽车,以超人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型、知识型、身残志坚的先进楷模。
二、自强不息 矢志创业的巾帼标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她毅然放弃国家干部安逸的铁饭碗,放弃为另外两家企业做兼职会计的优越条件,向企业递交了停薪留职的申请报告,她要投身商海,自主创业,用病残的双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路。她坚持与命运抗争,敢于创业,先后创办了“三个全国第一”:
1987年,为解决沈阳郊区村民“通讯难”的问题,她毅然决然投身商海,在第三产业不发达的于洪上岗子地区办起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电话交换台;结束了这个地区通讯难的民生问题,并填补了第三产业的空白,被评为沈阳市优秀话务员;
1991年,为改善城乡居民及客户“通邮难”的状况,她又在陵东地区办起了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民营邮政代办所,创建了全省第一家残疾人无障碍邮局。她立足本职,优质服务,为用户购买商品、代写书信、为离退休同志提供报箱、为盲人朋友代取工资、免费挂电话等等,受到这个地区用户的广泛赞誉。短短时间内,邮电所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覆盖半径达四公里,五个自然村,十多个省直机关、二十多个社区、数千家企事业单位和数万群众。解决了该地区“通邮难”、“用邮难”,的困境。被誉为“绿衣雷锋”“报春使者”。
越办越大的“民邮”事业,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陈松蒲“绿衣雷锋”的形象深入人心,各媒体争相播报,纷纷称道。在2001年全国助残日,省政协副主席赵新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长义等省市领导亲自到陵东邮电所看望陈松蒲,对她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赠送一台电脑。
2003年,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机构养老问题凸显紧迫的情况下,她心中腾升起帮天下儿女尽孝的大爱豪情。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她抵押了所有家产,并贷款百万余元,倾全力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残疾人经营的以收养残疾人和老年人为主的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2003年,她抵押全部房产、贷款110万元,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以收养老年人和残疾人为主的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
三、鞠躬尽瘁 敬老助残的先进典范
护养中心成立以来,始终不渝的坚持“以老人为本”的宗旨,为
老年朋友们提供宾馆似的设施、医院级的护理、家庭样的温馨、儿女般的呵护……。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特色化之路,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入住和预约入住的老人源源不断,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表奖。
平时,陈松蒲出门开会或办事回来,总不忘给老人们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北京的糖葫芦、天津的麻花、广东的腊肠、四川的牛肉干等等。就连中外的各种节日也不会错过,既使出差在外,也不忘老人,母亲节出差在外也打电话订花给各位妈妈,老人们都感动的热泪盈眶。她把心扑在了老人的身上,换回来的是老人们对她的认可、信任和依赖,把护养中心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把陈松蒲当作自己的女儿。
在如此人性化关心呵护下,很多老人住进来之后,精神好了,病减轻了,连皱纹都浅了,很多老人白发变黑了,来时是躺着的,现在能坐起来了,坐着的能站起来、走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至关重要性。
她还像儿女一样,为40多位孤老养老送终。特别是回民老人刘殿祥由于糖尿病综合症病故,陈松蒲和副院长冒严寒跑社区、上清真寺,最后到回民公墓为他立碑下葬,整个丧事都是按回民风俗进行的,受到清真寺和社区干部居民的好评。大家都说:刘师傅真有福,丧事办得比有儿女的还体面。她对孤寡老人卓师傅给予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在卓病重期间,她一方面积极找医生积极治疗,一方面与员工一道每天在卓叔叔床前进行精神安慰、生活照料。老人去世后,她从清洗、穿衣、通知单位、到亲自开着残疾车,把老人拉到“目的地”,一切都亲自安排,井然有序。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看到她拄着拐亲自到
场为老人送行,都深受感动,一些费用尽量减免,还破格把她送回了老人院。
她还把孝亲敬老的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针对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加,逢年过节她都把老人请到护养中心吃饺子、看节目、送礼物,常派护理员深入家庭侍奉老人。
现在陈松蒲为了收养更多的老人,又卖掉唯一的住房,投入到分院的装修改造。让老人生活在阳光明媚、温馨怡人的楼房中,自己却租住在阴暗潮湿、墙皮剥落的车库里。为了老人吃再大的苦,遭再大的罪她都会觉得值。只要老人高兴,她什么都舍得,可对自己却十分吝啬,全身上下衣服不足百元,为了老人她可以托着病残的双腿,东奔西走,可自己有病、摔伤,总是不当回事,从不去就医!
四、自强自立,感恩父母的孝顺女儿
她事业有成,有了让父母高兴和骄傲的资本,也有了些孝力,她决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装修房子、购买家电、家具,每次外出都不忘给父母带各地特产。松蒲说,不管什么好用的好吃的,我只有先给父母他们享用后,我吃才有味道,我用才安心。就这样,老人生日主动张罗,父母金婚她亲自策划,换季的衣服她去选购,父母有病她围前围后,父亲卧床住院七年,不管刮风下雨,她每天把老人院的老人安排完就去医院看望父亲。母亲在照顾父亲不久患了心梗,当时松蒲又在开市政协会,她积极找关系给妈妈转到了中国医大,老人家在医大经过八次抢救,终于活了过来,紧接着她又多方联系给她做了心脏支架,从根本上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这也是松蒲永远最满意和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五、尽心尽力、孝敬公婆的贤惠儿媳
1976年陈松蒲结婚后,更不忘尽到孝敬公婆的义务和责任。结婚的第三天就到婆婆家,把十多年没拆洗的炕被等都洗的干干净净。为了老人安全方便,陈松蒲给老人家里安了电话;为了让婆婆有个清新现代的生活环境,更新了陈旧的家具,装修了房子,又为老人家买了冰箱,婆婆年纪大,经常身体不适,她二话不说开上“残的”就送婆婆到医院,那时没有电梯,她拄着拐领着婆婆一瘸一拐在三楼看病,一楼划价、交款、取药。从那以后,只要老人家有病就找松蒲,一次婆婆牙疼好几天了,松蒲当时正犯骨关节炎,腿痛的拄着拐都寸步难行,她只有让他的表弟背着她,打的十多里路,接了老人去医大口腔医院,表弟背她,她又掺着婆婆上楼,看到这种场面医疗室所有医护人员都惊呆了。松蒲给婆婆看病从不怕难、舍得花钱、又有效果,打那以后,给婆婆看病就是松蒲的“专利”了!同是一样商标的药,老人家愣说:她女儿买的药没有儿媳妇松蒲买的药好使。老人的生日松蒲更是重视,给老人买礼物,领老人去饭店,有一次,老人生病住医院时,又赶上过生日,松蒲开着“残的”亲自买回甲鱼给老人炖汤,病房里的患者和家属都被深深感动。九十年代初,小姑子的小孩该上学了,婆婆住到小姑子家接送其上学,为了保证老人冬天出行的安全,松蒲花400多元给婆婆买了双高级防滑鞋,婆婆笑不拢嘴。松蒲的言行感动着老人家,婆婆逢人便说:松蒲这儿媳妇真是百里挑一没比的,我得济了。
松蒲常说婆婆就是朋友,和朋友相处就不要想着索取,而应给与,特别是精神上的给予,要给老人以尊重、尊严和快乐,时刻让她觉得
有个尊重她的好儿媳。她还说在婆婆和妈妈的关系中,要更重视婆媳关系,因为这个关系中没有血缘,所以,无论是老人生日,还是过年过节穿的、用的、吃的她一一备齐,每逢春节,松蒲为了让老人高兴,她拄着拐进厨房,腿再疼也是笑着坚持亲手多做几个菜,让老人尽情享受。
六、言传身教,世界冠军的可敬母亲
陈松蒲不仅有着成功的事业,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她更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她对女儿同样充满爱心,月子里她给女儿按摩、捋腿,科学喂养和教育,该吃辅食了,她拄着双拐按食谱给女儿调剂各种菜泥和骨头汤,女儿能听懂话了,她每天为女儿讲故事,教她知道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会走路了,她经常摇着车带女儿到大自然参加各种活动,滑梯、秋千、攀登架、游泳等等。由于酷爱运动,女儿14岁时,被沈阳体育学院破格录取,并成为全国第一名女子拳击专业大学生。每次训练或比赛,她都鼓励女儿:赛前调整好心态、赛中发挥好技术、赛后摆正好位臵。她告诉女儿要正确对待荣誉。2001年,女儿一举夺得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女子拳击世界锦标赛冠军,这是我国获得的第一枚女子拳击金牌。
七、传承美德,撒播大爱的慈善使者
陈松蒲自己是一个因双腿残疾而有特殊困难的人,但她时刻不忘把自己的爱心献给身边有困难的人,多年来她投资900多万元,把全部精力 财力都投入到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慈善事业当中,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心心念念的老人和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她出钱帮因父母离异而被抛弃、双下肢残疾的小男孩买擦鞋工具,鼓励他要身残志不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生活;她不顾自己身体不便,摇着轮椅经常为孤寡老人到邮局代取退休金; 她为残疾人开设免费电话;经常和残疾朋友谈心、交心、帮他们树立自强自立、残而不废的志向;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希望工程帮助云南小姑娘就学;她积极为沈阳市长江街无障碍设施改造捐款捐助;她为太平洋海啸受灾地区人民捐款;她多年为16名残疾子女特困生捐资助学;她还在自己创业过程中安臵下岗职工、农民工、军嫂、大学生、残疾人等100多人次等等。
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先后在不同场合九次捐款并在第一时间里率先成立了“5.12长期照护全国联盟”辽宁小分队,他们自驾面包车,历经50多个小时。在旅途中,她一方面抓紧时间为大家普及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一方面还不断风趣幽默的鼓动大家战胜车内的高温、蚊虫叮咬等困难;当晚上大家都在闷热的车内昏昏睡去的时候,陈松蒲还要帮助司机瞭望,陪他聊天,她只能偶尔打个盹,因为她知道肩负全车人的生命安全。长时间乘坐面包车,她的腿和脚已经肿胀得很厉害,为了保证血液流通,腿上的支架需要卸下来,一旦下车走路还要再穿上,车内空间狭小,连伸腿的地方都没有,每穿一次需要的时间都比平时多许多倍。为了早一点赶到灾区,为了不耽误时间,她既不敢喝水,又经常憋尿,以至患了尿路感染。拖着病残的身躯带队赶赴灾区救护、送钱、疏导、演讲,并为接收汶川孤残老人做好准备。
玉树大地震后,她一马当先,又在第一时间组织长期照护全国联
盟辽宁小分队,带领三名最优秀护理人员奔赴灾区。到了地震灾区,她们服着抗高原反应药物,迅速投入护理伤员的工作,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左右。她摇着轮椅逐床了解伤员病情,慰问老人孩子。给藏娃娃们买各种小食品,送芭比娃娃,给藏妈妈买生活用品水果等等。她发挥心理咨询师优势,对地震中失去妻子的回民患者韩福成开展心理慰藉,帮助韩福成与父亲女儿相聚,为他女儿顺利产下男婴热心奔忙,并送给他和女儿各200元补给生活。陈松蒲和她的团队作为志愿者,不仅完全自费,还通过各种途径捐款捐物达五万元。陈松蒲说,对此她们心甘情愿,虽然付出了,但收获的是人间真情、感动的是民族团结,自豪的是国家实力。
八、反映民意,尽职尽责的称职委员
陈松蒲在历任三届市政协委员期间,她深入群众,反映民情民意,先后递交建议或提案一百余篇,其中《关于在全国开展助残工程的建议》被市、区统战部报至中央,作为“零讯”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关于《重症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金应按零基数计算》、《发展老年产业建设构建和谐沈阳》、《关于成立老年工作局》等提案,受到各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她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以及中国政协杂志、中国妇女报、中华儿女杂志、辽宁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予以报道,相关陈松蒲(浦)百度网页报道有17640余件。她是感动百姓的慈善人物!
第二篇:陈利新事迹
个人主要事迹简介
陈利新,男,1975年12月份出生,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一组村民。他生于农村、创业于农村,成功于农村,他从小好动脑筋,爱琢磨,为人正值,生活检朴,憨实,说起他,人们就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在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到现在拥有资产200多万元的宝鸡市茂森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他1993年在新街初中毕业后,开始在家务农。1993年7月年起他就外出打工,先后曾在西北地质勘察总队柴油汽修厂、宝鸡市轻工业局大车队发动机班、宝鸡久天铜业、西安汉钜实业有限公司、宝鸡市超跃治炼有限公司打工、谋职。几年的在外打工和外面的漂泊生涯,使他对人生的轨迹有新和认识,他于2004年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新街镇庙川村,开始了他的企业梦,他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农业要效益,在农村创一翻天地。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心,经过几年的滚爬跌打,渐渐地开始滚雪球式的发展,先后承包、购卖了荒坡荒山2300多亩,创建的吴山垂
1钩乐园,他由单抢匹马逐步发展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在当地实力较为雄厚的民营企业,业务经营范围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成为农副产品销售、土方开挖、化工材料、苗木花卉销售、旅游开发、绿化造林、石料加工销售、机械出租、土地复垦、平整等综合为一体的公司。今年他又投资165万元购置50龙江装载机2台,小松220挖机1台,雇用员工110名,聘请技术员3 名。陈利新的先进事迹得到了领导、干部、群众的肯定。
今年为把企业做大做强,经过招标投资135 万元承揽了吴山旅游公路的新修拓宽改造工程。以彻底解决官村与庙川两村之间交通受阻的局面,同时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创建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第三篇:浦塘村主要事迹
浦塘村主要事迹材料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浦塘为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使村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的发展,2011年村集体可用资金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4%;固定资产15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人均收入16700元,比上年增长15%。
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利用党员每月活动日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载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有效促进党员的观念更新,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村干部党员联系片组户制度,引导党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通过不定期会议,通报村务工作,了解村两委班子工作进程,组织党员参与决策管理,决策意见,使党员更加积极主动支持配合村里工作。
村务管理制度健全。一是健全了村党委、村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正确处理好村党委与村委会的关系,保持领导班子的团结、有战斗力。二是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党员大会议事制度,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三是以强化财务管理为重点,着力规范了党务村务公开。
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按照区级“卫生村”标准,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责任状,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洁管理制度,对辖区实行全天候保洁,使我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宣传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卫生知识,倡导广大村民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
生活保障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参保率就达到了100%,低保户7户、残疾人83个,他们享有政府的特别照顾,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每年重阳节村干部都会走访70岁以上老年人,给他们发一些营养品或补贴。
第四篇:李成松主要事迹
附件:
“寻访好青年 分享微故事”青年档案 建档单位:
主要事迹
李成松,男,1977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重度残疾(双腿膝盖以下缺失,右手残缺,左手仅存两根手指)。他出生在淮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重度残疾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顽强和坚韧。10年前,曾2次获得所在中学高考状元的他,因重度残疾差点与大学生活失之交臂;5年前,他以研究生考试笔试面试分别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苏州大学法学院录取;两年前,他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法律咨询服务社。8岁那年,李成松第一次用膝盖走进了课堂,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他左手的二指就能像常人一样书写了。1996年,李成松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高考,他以高出当年本一分数线50分的成绩夺得了所在高中的理科状元。可是由于残疾他没有被高校录取。第二年,李成松改学文科,又以高出本一分数线47分的成绩成为了所在学校的文科状元。然而这一次,上天依旧没有眷顾这个特殊的青年,李成松再次因为体检不合格被拒之高校门外。两次高考失利后,看着同班同学纷纷坐进大学的课堂,一直乐观自信的他也开始害怕起会与同学的距离越拉越远。高中毕业后,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学习的脚步,1998年起开始全力备战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科自学考试。每天看十七八个小时的英语,16门课程考了三次就全部通过。后来,李成松又拿到了南京大学法律本科的自考毕业文凭。
2002年,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分数超出了本一60分,他的事迹打动了盐城工学院的领导,招生办老师主动上门找到李成松,最终被破格录取到外语系。
刚进大学,他就给自己立下目标,要用最优异成绩回报这次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以一辆电动轮椅车代步,以膝盖作为“走路”的双腿,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裤子,让李成松穿梭在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之间。
由于英语成绩优异,又有过开办英语辅导班的经验,他就在学校组建了英语学习社团,他还创办了翻译协会、英语角活动,组织了英语口语比赛。社团人气最旺的时候达300多人。大学四年里让李成松最高兴的事情要数2003年,他报考了国家司法统一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一次性通过考试,拿到了律师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四肢全残的律师考试合格者。2006年,他又以笔试和面试均为第一名的成绩,被苏州大学法学院录取。
当李成松硕士毕业了,却再次遭遇了困境――没有一个律师事务所愿意接纳他。这时,李成松的同学、已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孙正彤提出和他合作,创办自己的法律咨询服务社。2008年11月,当李成松还在犹豫和徘徊时,沧浪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的沧浪区大学生创业联盟孵化基地正式成立,李成松和他的团队率先报名入驻。在创业初期,从租金、门面装修、网络、企业开户、办理营业执照、提供就业指导等方面沧浪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双塔街道给
予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众人的努力下,2008年12月,李成松位于定慧寺巷社区叶家弄22号的“圣克尔法律咨询社”正式挂牌成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团队,为更多市民提供更为方便和快捷的咨询平台,2009年3月李成松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了“李成松律师团队”网,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然而李成松创业以来,为很多外来民工、残疾人追讨赔偿、处理劳动纠纷、代理过婚姻继承等案例,让人敬佩的是很多案例都是在李成松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为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的。
李成松职业生涯
1999—2002年,家教与高考复习班。
2003年,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
2003年,代理“艾滋病患儿”案。
2007年至2009年,代理多起劳动争议案、婚姻家庭纠纷案、经济纠纷案件。
2008年10月,代理苏州第一例“三鹿奶粉”案。
2008年11月,李成松现担任苏州“就业时报”的法律顾问 2008年12月,李成松成立“圣克尔法律咨询社”。2009年3月,正式加盟江苏司剑律师事务所。
2009年3月,开设“李成松律师团队”网,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第五篇:肖松先进事迹事迹
桃李自不言,其下已成蹊
——记娄丈子中学校长肖松
概要介绍:
校长上任伊始,面对陌生的环境,思绪万千,那里才是出路?怎样改变现状?决心打造廉洁正气的领导班子,做清正廉洁的带头人。做到学校资金笔笔清;做到不乱订资料;不接受教师礼物;拒绝家长宴请;奖金从来不拿,评优从来不要;重活累活脏活带头干;捐款带头捐。身为校长,以人为本,关心教师,家有大事必到,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关心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以教改推动学校发展,不仅要有优秀教师,更要有优秀学生。培养学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文:
在冀东,燕山深处的都山向南延伸,那里有一座著名的山——其形如龙,故名龙山。往南不足500米,就是娄丈子镇中学。正是春之四月,龙山泛青,杏花绽白,梨花似雪。沙河上游从西北经过这里,向东南流去,潺潺流水,日夜叮咚;河边柳条吐黄,杨枝飘绿,好不醉人!
可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还有比这自然风景更醉人的风景。坐落在龙山沙河东侧的娄丈子镇中学成为一道更亮丽的人文风景:凸显现代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宿舍楼和餐厅楼拔地而起,园林式的校园环境,浓郁的人文育人氛围,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无不叫人流连往返。
汗水是对奋斗者的最好诠释,奉献是对拼搏者的解读,成功是对追求者的验证。
一个似乎从未被上级领导赞赏,一个从未让全县教育系统看得起,一个从未让百姓叫好的学校---过去的娄丈子中学,经过几年的涅槃似的再生,一跃成为令全县瞩目的学校。走进学校会议室,你会看到“国家课改基地校”、“学校平安示范校”、“市级常规管理示范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成绩优秀单位”等40余面国家、省、市、县级的奖镜、奖牌和奖旗。
累累硕果,孜孜耕耘。背后有一位视敬业如生命,选择担当如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为追求的校长,他就是46岁的共产党员,拓荒者——肖松。
一、精诚换得金石开
大任斯人担,困苦在其前。
2005年的暑假,炽热依然未减。刚当上校长不久的肖松,被教育局一纸调令,从董杖子中学调到娄丈子镇中学。8月20日这一天,他记得很清楚。他骑着摩托车,带着行李来到了娄丈子镇中学。刚到近前,被这个陌生环境吸引着他的目光,院内杂草丛生,地面坑洼不平,从这一刻起,他决心改变校园环境,改变学生现状。一开始还是有些踌躇,难怪有人劝他:“你最好还是别去那个地方,烂摊子不好收拾啊!弄不好,你这个校长可是当不长的。”
他的妻子更是劝他:“咱们还是找找教育局,换换地方吧!哪怕是不当这个校长也行。”
他犹豫了:“真的就干不了吗?这娄丈子中学真的就改变不了面貌吗?不,我还年轻,我才刚当上校长,就这样退缩下来,这不是太砢碜,让人看了太无能了吗?我就是在这里栽了。我也要试试,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能水。再说了,古今成大事者,又有几个在一帆风顺中成就事业的?恐怕连一个也没有。”
于是他安顿下来,决心要闯一闯。他有了自己的计划,也制定了学校的规划;他认真分析了校情;还考察了乡情。他觉得这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也一定能够改变。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行动。实现重整“旧山河”,还没到开学时,他便把原校教师召来,铲除操场上的杂草,清整教室。又请来几个手艺人,他们当小工,外人当大工。在炎热的天气里,他同几十名教师,水一把,汗一把,一连干了十来天,才把学校清理得像样。此时正好开学了,师生看了变了样的学校,心里也舒坦多了。
常言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他心里明白,学校因为没有这梧桐树。这几年,许许多多优秀学生都舍近求远到外地读书去了。可是,学校拿什么来栽这梧桐树呀?他犯了愁:“我这人地两生的,求谁呀?”
于是,他骑上摩托车,一连半个多月,披着星星出,戴着月亮回。爬山岭,过河道,穿行在羊肠小路上。他找政府并走访了全镇20余家矿山、选场等企业,拜见了20余位老板,说干了嗓子,磨破了嘴唇。改变娄丈子中学面貌的意志,决心和行动,终于感动了许多老板,共筹得现金8万多元。学校利用这些钱更换了全部学生的桌椅。
有了这一步,肖松就开始了下一步,决心要盖教学楼,彻底改变办学的硬件条件。他征得镇政府的支持,向教育局、县政府、市里递交了盖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楼的申请。为了这个项目,他跑申请手续,跑资金,奔跑于单位与个部门之间。有时一天不知要往返学校多少趟,要走几家。他确实感到筋疲力尽,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在县城,午前办完一些事,午后还要接着办,中午就在小摊上吃点东西,然后再走到树荫下,背靠树干歇息一下。刚一到上班时间,他早已等在人家门口了。他就是这样豁出自己,他要争这口气,让人家知道肖松就是个干实事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世助拼命人。经过认真准备,共争得资金1500万元。又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建筑面积为12240平方米的具有现代建筑特色的教学楼、宿舍楼、餐厅楼拔地而起,矗立在龙山南侧,成为最美的人文景观,而为其作记的文字是肖松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教学楼的兴建,校园的园林点缀也令人感到新奇:松柏四季滴翠,杨柳春夏婆娑,花香蝶来舞,草绿燕来歌。人在其中,如在画中,心旷神怡,其乐融融。这就是娄丈子镇中学,旧貌换新颜。
二、正气涌动清风来
为官秉公,气正风清。
肖松自当校长那天起,就认为自己是个“官”,虽说比芝麻粒还小,可是要管几十名教师,几百名学生,还要管钱,管物,管建筑,管评优评职。管一所学校,要管的就会多起来,这里就会有公与私的分量、较量与斗争。如果哪天私家占了公家的便宜,那么这官就当不下去,这个学校也就办不好,也就改变不了。
娄丈子中学的官怎么当,娄丈子中学的事怎么做,他心里明白:一身清廉秉公有正气,两袖清风守法为他人。
自从来到娄丈子中学那天起,他为自己约法三章:学校的事,班子说了算,个人绝不独断;权力利益在阳光下运行,公开透明;服务师生,接受师生监督,他是这样为自己立规矩,也是这样照着去办的。
在学校管理中,后勤是动用经济最集中、最敏感的地方。对后勤工作,他是只问不办,只参与研究不具体执行,由后勤管理人员具体去做。他说:“一切服务师生,一切利益让师生获得,一切好处让师生享受。”他自己绝不沾半点便宜,也绝不从中分享半份。
这几年来,学校的教学成绩一直攀升,其名次已经跨进全县农村中学的前三名。为了鼓励教师,他找镇政府,找企业提供赞助。他把赞助费全部奖励给老师,就连镇政府明确奖励他的那一份,他也平摊给了教师。他说:“老师们都满意了,带来的效应那就大了,那不是我能做到的。”
学校年年评优评先评职,他把指标公布出来,把大家请到一起,让大家去评。他说:“不能让实干的人吃亏,不能让流汗的人再流泪。”大家觉得他在中学几年了,付出太多了,最有资格评为优秀,就都投他一票,可他总是想到别人,因为他心里清楚,是一线教师的血汗在改变学校的命运,他们享受荣誉才是当之无愧的。
2009--2011年教学成绩让人刮目相看,优秀学生越来越多,家长给他送礼的,吃请的,都被他婉拒。他说:“百姓满意了,我们就有了收获,心里就高兴了。”脚踏实地的做事是他的一贯作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都说这么多年了,没看到这样的好校长了。一致认为他很守职,很本分,是个懂教学、懂管理的好校长。
可是,他也遇上些闹心的事。这事不但没有损害他半点形象,也没损伤一点声誉,反而让他更光亮起来。2009年,有人连连向教育局纪检告他,说他乱收资料费,违背学生意愿乱订校服,从中渔利。县教育局派人下来,向班子成员了解情况,与教师座谈调查,走访多数学生。完全与检举不符。学生所定资料和校服,完全是通过班子研究,征得教师和学生认可同意才办的。而且具体经办供货方是谁,他毫不知情,事实澄清了,问题解决了。
原来是这个告状人多次的不合理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为。这件事让他更坚定坦然做人,公正做事的信念。如今,学校里官气正,人气正,气正风清。
三、关爱满园是春色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让爱充满校园,校园永远是春天。播种大爱,收获成长;成就师生,改变学校。他当校长这样认为:老师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没了老师和学生,这校长给谁当呀!关心老师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的根本。校长就是奉献大爱的人。
他把教师当做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
他经常和老师们在一起,聊思想,聊师德,聊家庭。交流人生体验。有一位刚带孩子的年轻教师夫妇,小孩托人看管,别人又有特殊情况,只好雇保姆了。经济又不宽裕,常迟到早退,可学校制度又严,这位教师很犯难,工作压力很大。肖松知道这些情况,给他很大的照顾,并在会上公开了这件事情。他这样一办,教师不但无攀比,而且还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干劲。更调动了带孩子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工作更出色了。
他关心学生,200多名学生虽说不能个个都熟悉,但对于特困生、单亲生、留守生,他都了如指掌,经常与他们谈心,讲故事,讲理想。他还到食堂看看饭菜是否可口,到宿舍查看冷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学生。有一位特困生,父母多病,家中经济几乎让他走到辍学的边缘。肖松每每从自家中拿来衣物帮他换季,有时给他一些零用钱,保证他正常就读。
家长们都说:把孩子送到娄丈子镇中学,我们最放心。
四、教改硕果正飘香
教学是中心,教改是出路。唯有改,才能改变学校,促进学校发展。这是肖松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前的娄丈子中学留不住学生,老百姓不相信这里,谁肯把孩子耽误在这里呀!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这位好校长体会到,教师光有高尚的师德,学生只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不够的,是不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因为师德和学德代替不了教法学法。教学的改革的根本在于改革教法学法。
为了这,他煞费苦心,他说:既得改,又不能脱离农村教学实际,还要吸收当代的优秀成果。
他来到课堂上,一连就是几天,甚至是几周,也许成为习惯,他是观摩,是研究,经过反复听课,他发现,老师讲的很主动,生动;可学生很被动,学生活动少,收效甚微。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帮助老师改变教法,改教为导,改传授为点播,让教师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思维的主导,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同时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改变学法,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获得人生全面发展。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尝试,修正,提高。现在“四段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给娄丈子镇中学带来了巨变。肖松教学改革论文多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
如今人们正审视着都山南麓崛起的这所学校,改革的硕果之香正飘漾在青龙的燕山深处,人们正沉浸在甜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