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松华读书心得
读《唐宋八大家》有感
陈松华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喜欢在工作之余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把它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开发自己生命价值的一件乐事.自“清风书橱”开通后,我有幸借阅到一本难得的好书--《唐宋八大家》。这八大家是唐宋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不但震颤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炳彪于文学之林,在长期实践中,铸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韩愈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轼行云流水,随物赋形。除散文创作取得很高的成就外,诗词方面亦有可观之作,韩柳的诗,欧阳修、苏轼的词,均当之无愧地属于大家行列。这表明唐宋诸家在文学自觉艺术的追求上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超越,在创作实践中摆脱了音律,辞藻的重重束缚,在熔冶古人与时人语言的基础上,吸取各方面艺术技巧,从而创造出随势而异,新颖完美的艺术形式,这种继承与发展的特质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读唐宋八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孟郊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怀才不遇,仕途偃蹇,46岁才中进士,56岁才任某县县尉。韩愈与他交情甚笃,非常同情他,于孟郊赴任某县县尉前,写了一篇临别赠言,文章提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个著名论断,围绕这个论断,又阐述了两点,一是文学和时代是密切联系的,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文学,古今各个时代都有表现时代精神的善鸣者,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精神的表现;二是作家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并高度赞扬了孟郊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阐发了许多议论,寓意深刻,比喻生动。
文中这样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乐也,其于人也亦然..."
文章的意思是:大抵事物不能平静时就会发出声音。草木原来并没有声音,风一吹,它们才发出声音。水原来也没有声音,风吹动便发出声音。水腾涌是有东西堵住了它,水奔流是有东西阻碍了它,水沸腾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磬等乐器原来并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才发出声音。人对于言论也是如此,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才表达出来。人们歌咏是因为有了思念的感情,哭泣是因为有了怀念的感情。一切从嘴里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可能都有不平的缘故!音乐是人们心里有所郁结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人们常常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并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事物。自然界对于时令也是如此,它常常选择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来表示,所以春天用鸟来鸣叫,夏季天用雷来轰鸣,秋天用虫来吟唧,冬天用风来呼啸。四个季节的递相推移,可能都有不得起平静的缘故!
此篇文章一读便使人眼前一亮,颇有新意,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使人惊叹不已.使整个文章充满无限吸引力.下文继续写道,这种情况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又是语言中的精华所在。特别要选择那些敢于抒发感情的人并借助它们来表示。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大禹是善鸣之人,当时就是靠它们来发表时代的声音。夏朝,太康的五个弟弟用它们的歌来表达当时的声音,伊尹表达了商王朝声音,周公表达了周王朝的声音,所有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经都是表达时代声音的美好篇章,周朝衰败时,孔子这班人大声疾呼,声音宏大而长远.楚国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候,屈原便用楚辞表达亡国之音.孟珂、荀卿是用学说来表达声音。韩非,孙武,张仪,苏秦都是用主张表达时代声音,秦朝兴起,李斯发出了秦王朝的声音。汉朝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特别善于表达时代声音,汉代以下,表情达意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从没间断过。唐朝以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都用诗歌来表达时代的声音,那些地位低下的人中,孟郊东野开始用他的诗来表达声音。最后文章阐明了人的命运掌握在老天爷手里,如果做了大官,有什么可喜,做个小官,有什么可悲这一释然之观点.八大家一书中还学习欣赏到王安石的《大人论》,原文写道: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芒叫做大,自己才德兼备又能教化万民叫做圣,圣到了不可了解的地步叫做神。这三者都是圣人的名称,之所以称呼不同,因为指代不同,从道来说叫做神,从德来说叫做圣,从工作来说叫做大人,古代的圣人,他的道并不是没有到神的地步,但称呼却只能保持在圣的地步,是因为他的道之存在于虚无缥缈看不见的地方。如果存在于人民群众之间就是所说的德。因此人的道虽然奇妙,却不能用神来称呼自己,叫做德还可以,神虽然是至高境界,不到圣却不显露,圣虽然显露,达不到大的程度就体现不出来,所以说三者都是圣人的名称。孔子说,神做的事,虽然达到极致但在天下却没有显示,有了仁人后表现出来,使用以后才会用功绩。圣人用这些洗涤心灵,随后把它放在秘密之处,等他用仁拯济万物而无穷无尽,通行万代而不知劳苦,就是所说的圣了,所以神做的事体现在圣德大业上,德就是所谓的圣,业就是所谓的大,世上有自己从事的道可是从来没有人了解这一点,认为德业不值得一提,道的极致在于神,于是放弃德业不去做,做君子的人都舍弃了德业不去做,万物怎么能获得生命?所以孔子称赞神,但最终把德业的实现当做神,以便表示德业不可放弃,神的运用存在于德和业之间,那么德业的实现就可以了解了,所以说没有圣,神就不会显露,没有大,圣就不能体现,这是天地的全部,古人的大体观点。
文章认为:古之人,必先敬德修业,然后才能成为圣,才能成为神,作者批判了那种认为德业之卑,不足以道的观点,充满深刻的辩证哲学意味.通过这篇文章,领会了神,圣与德的内涵与哲学辨证关系,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和思想境界,从而对人生和价值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对社会对生活的更深刻的领悟.
老子是春秋时期战国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甚至主张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时代,其著作《道德经》详细地叙述了无为的思想.这不仅在今天看来是消极的,在当时也是消极的,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作为一个锐意进取的政治家,对老子这种思想持批判态度,书中收集了他的文章《老子》,便体现了它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否定,认为无为而治近乎愚蠢之观点。
书中这样写道:道是根本,末有流,根本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末流是万物成材的条件,根本出于自然,所以不用假借人力就可以体现,万物依靠它生长,末流涉及外形器用,要靠人力然后万物才能长成,这就是圣人不能不说不能不做的原因,因此圣人执政,把万物生长成材当作自己的职责,采取四种措施是必要的,即礼法、音乐、刑罚、政治,而老子主张废弃这四种措施,只是坐着等待无发生作用,正是近乎愚蠢的道理.
他的文章<荀卿>中,围绕智与仁表达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荀子认为,智者应先使人知己,然后才能知道别人,才能自己知道自己,仁者应使人爱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才能自己爱自己。王安石认为,智者应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应先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才能让别人爱自己,文章论辩有力,譬喻生动鲜明,文字洗练。这种观点有对于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有强的现实意义。
另外,本书还欣赏学习了韩愈的《湘中》精美绝句:“猿愁鱼跃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分析里面的意境,可谓是妙不可言,其表达手法,表达浓烈的个人情怀与愁绪的艺术手法,使人震颤心灵,读后不忘。感叹不已。
此诗作于公元804年春,韩愈官至监察御史。当时王朝已处于内外交困局面,潘镇割据,穷兵黩武,对外失控的唐王室不思励精图治,逆境奋发,反而去追求腐朽糜烂的生活。宫事扰民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怨鼎沸,连年干旱,更使大片庄稼欠收。饿死者相望于道,身为监察御史而又常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的韩愈于是上书唐德宗,请求罢除宫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减轻农民负担。没想到因此触犯了唐德宗,遭到了改革派的排挤和打击。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韩愈离开京城,途径湘江,触景伤怀,写下这首湘中绝句。
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是战国时屈原投水殉国的地方,千百年来,迁客骚人途经此地,发出了多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韩愈上书遭贬,心情非常郁闷,而他的深层次悲痛却在于对国家前途感到黯淡。诗的开头“猿愁鱼跃水翻波,便是此种心情的表现,一叶孤舟行驶在波浪翻滚的湘江,与其说是此去岭南路途并不平坦,不如说宦海沉浮人生仕途并不平坦。胸怀经纶大计,却无用武之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而舟行江中所见所闻则是哀啼的寒猿在为行人唱愁歌。不懂是非的鱼儿在水中欢跳,(古人云: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无是非)猿是解人性的,哀啼之声让热今年愁上加愁;鱼是不分是非的,其嬉戏欢跳则使人愁上加悲。悲愁之气如此浓烈,置身江中岂能不悲哉,更何况遭贬之人!
而这湘江的支流汨罗江又是屈原矢志殉国的地方,屈原因数谏怀王,握瑾怀瑜,不同流合污,以忠直见放,与自己上书力陈时弊,不被德宗赏识,又不为朝中诸大夫所容而被贬蛮荒,于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便引出了诗人相在此处祭奠屈原以示忠贞的想法,虽蘋藻满盘,面对着两岸到处蔓延的的蘋藻,却不知何处才是祭奠忠良的地方,看来自己的忠贞不仅不能被昏庸之辈所容忍,即使找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倾诉也不可得,岂不是惆怅悲哀之中又增添了几分孤独?结尾空闻渔父叩舷歌更是意味悠长,借楚辞中的《渔父》篇渔父劝屈原放弃忠贞,与世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达诗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皇上不察其忠,同僚嫉妒其直,而是整个社会的人都不理解他的忠直行为。古诗中的渔父,樵夫,农夫都是普通老百姓,韩愈上书本是为天下苍生着想,为图存社稷着想,可连普通老百姓都不理解其良苦用心,还指望去实现什么兼济天下的理想?从上到下都如此的糊涂,这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前途,又怎不令人忧心忡忡呢。全诗着墨不多,却文字用力,容方丈于咫尺,化无尽悲哀于寒猿,鱼跃,蘋藻,渔歌之中,付之湘水,引起读者无尽叹息和悠长的惆惘。
读唐宋八大家,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对历史进行再次了解品味,还了解了以前所不知的历史故事,古人的思想,抱负.忧患情怀,思想境界之高,学识之深,甚至不亚于现代人.重掀历史书页,时光流转,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才华之人,那闪光的思想,气魄,那随岁月远去的事件,乘着书的小船姗姗而来,在我们的脑海里重现,让我们认真品味,接受心灵的洗礼,这对于自我人格的锻造,价值观的提升,对现实纠结的消释,对生活矛盾的化解,对人生的感慨,对生命的追问,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清风书厨,给了我们机遇,给了我们快乐,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目标,使我们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驾御着自己的人生航船,追求着我们的追求,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有书相伴,每天的生活都是惊喜的,每天的心情是新鲜的.再次感谢清风书橱,感谢领导和同志们.愿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收获阅读的喜悦,一起分享知识的快乐!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金银小学四年级学生黄笛凤
《弟子规》,就是把圣人教育贯彻到生活中,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来。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十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 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应按《弟子规》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献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体会后,才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熟读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 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规》里,我读到了诚信。为人处世,除了孝道,就是诚信了。诚信为本,诚信也是国人所追求和倡导的一个基本素质。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一个人立于世,只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是不可能永远行得通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花言巧语。
另外,从《弟子规》里,我还读到了仁爱,提示自己对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的、愚笨的、尊贵的、贫贱的,不同国界、不同种族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这就是 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也毫无虚假。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重温传统文化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弟子规》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想《弟子规》中写的,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2016年8月29日
第二篇:赵华-读书心得
《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初探》读后感
赵华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看了一本由中共富平县委组织部编著的书籍——《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孝道文化初探》,读完之后,感受颇深,内心此起彼伏、百感交集,满肚子的话不知道从何说起,中国孝道文化面临断层的危机,给我们每个人敲响警钟,留给我们的是深思!何以孝道文化?答曰: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都属于孝道的范畴。
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如何,何况人乎?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孝道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如今大多数家庭存在这样的现象:下一代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众星拱月,但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则无足轻重。像遗弃老人、虐待老人、干涉老人婚姻、争夺老人财产等都是很普通的事。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你会看到大多数的老人是吃的最差、穿的最破,住的是破破烂烂的房子,而很多粗重的活也是老人做,更不用说照看孙子了,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感受到孝道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担忧。
2006年底,一个普通矿工谢延信的故事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谢延信在妻子病故后,计余年如一日倾情照顾妻子的三位老人,并把以愿意照顾岳父母一家作为再婚条件。其大孝至爱的事迹,与很多不孝的人形成鲜明对比,他给予国人强烈的震撼。
古人云:“百行孝为先”,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孝道情结,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上异化出一股一切向“钱”看的风潮,这种现象我们不但应该唾弃还要尽量遏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月怀胎,父母辛苦一辈子将我们拉扯长大,我们留给父母的岁月的蹉跎——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佝偻的身子,所以我们应该回报他们,拿什么来回报?肯定的回答应该是孝心,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爱我们的父母,让他们过着幸福,是我们做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引用此书的箴言:“孝道,是一颗爱心,播撒人际亲情,升华世间美善;孝道,是一份感恩,传递生活温馨,诠释人生真谛;孝道,是一种秩序,倡扬社会正气,续写文明新篇;孝道,是一汪清泉,浸润道德净土,谱奏和谐乐章”,就让我们谨记着四句话,做一个现代“孝”人。
第三篇:读书心得陈萍
陈勋名师工作室
奇迹在这里诞生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有感
江北实小陈萍
最近,电视剧《小爸爸》全国热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剧中小爸爸于果,在儿子夏天的心里,一直是一个超级英雄,一个能拯救世界,正在执行秘密任务的超级英雄。而在美国,有一位叫雷夫的老师,成为了我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一个不断创造教育奇迹的超级英雄。
当我手捧《第56号教室的故事》一书,一个高鼻梁、络腮胡、眼睛深邃的美国人形象映入眼帘。他看起来憨厚朴实,真诚可爱,他的笑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扉页读了起来,一口气读完,犹如饱尝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欣喜与感动溢于言表。
雷夫近30年来,一直执教于美国一所小学,并坚守在同一间教室 ——第56号教室,他被美国媒体称为“天才和圣徒”“我们时代的英雄”“全美最好的老师”。他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与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以及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是分不开的。每读一个故事,心中便激起无数波纹,与礁石碰撞出美丽的水花,久久不能平复。
一、信任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雷夫说:“如果你希望孩子信任你,那你的言行必须一致。你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永远是学生不断校准自己行为的一个标杆。”
信任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时候,一些教育行为之所以无效,或者说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没有因材施教,也不是因为缺乏耐心与爱心,而是教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东西——信任。如果说第56号教室有何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师生之间建立的深厚的信任感,用雷夫的话说:这间教室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害怕。为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做出种种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而不感到害怕和恐惧,即使在自己犯错的时候。
而雷夫是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呢?假设老师在讲完课后,让孩子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站起来,提出了一个你讲过很多遍的问题,老师可能会说:“在我讲课的时候,你怎么不认真听,现在不明白了呀。”而孩子可能一直在听,可就是没有听懂。而在雷夫的教室里,你可以举手500次,因为他都会很高兴地为你讲解。正因为如此,他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而他的学生们更加愿意接受他的观念。他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旅行,可在旅行的时候,却不太关注博物馆、纪念碑等,他关注的是通过旅行教他们生活中用得着的技能。他会让孩子们体验到被关爱,感觉到温暖和安全,因为他认为这比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加重要。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这对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帮助?
作为一名老师,我感到很惭愧。与之相比,我们什么时候把信任看得如此重要。我们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考试的分数怎样,至于是否信任我,却漠不关心。总以为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你好,所以,作为学生本就该充分信任老师,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教育需要耐心。
如今人们似乎很性急,我们希望电脑运转得更快,希望在短时间内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这么性急呢?
在讲课时,我们希望孩子一听就会,一学就懂,面对反应慢些的学生,心里就急,缺乏用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成长,而雷夫的做法告诉我们,要想帮助孩子们成为伟大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总喜欢告诉学生,他们做错了什么,比如,拼写错了,计算错了…...这些好像都习以为常了。但是当他的孩子们玩棒球的时候,也许会犯50个错误,但是在比赛结束后,他只纠正两个错误,其他的错误会另找时间给他们讲,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要有耐心,我们要学会等待,不要急功近利。
他也曾经遇到过调皮的孩子王,也不想被雷夫征服。于是故意砸烂椅子,并将木条丢在污水沟里,而雷夫没有发火,没有指责,而是捞起木条,清洗后,重新组装,即使手被钉子划破,即使流下委屈的眼泪,但他仍能宽容孩子的行为,用耐心去浇灌那些特殊的“花儿”,一直引那个男孩子不再自暴自弃,从此,他得出了一条法则: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一遍不起作用时,一百遍甚至五百遍一定能收获奇迹。
三、做回真实的自己
“全美教师奖”,一年只有一个获奖人,而在1992年,雷夫获得了这项荣誉,可是他面对众多荣誉,他总在告诉人们,“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像所有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会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被人们戴上了奇迹的光环,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却是他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在他成功之后,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失败,他将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自己的学生。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遭遇困难、失败落魄的故事。他没有表演,他总在做真实的自己。在第56号绞死,他遇到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那里的孩子都生活在基督贫困中,多数来自单亲家庭,十四五岁就辍学游荡,教室也是长期漏雨,桌子和板凳也是极其简易……就是这样一所学
校,;雷夫一待就是近30年,他没有埋怨,没有逃避,在这些年间,他从一个总会对学生大吼大叫,让学生对他产生畏惧情绪的严格的老师,变成了一个“超级英雄”,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教育家。他总结自己成功是因为自己总在不停地失败,他不怕失败,他能直面自己的失败,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
我们也是老师,可我们却害怕面对自己的失败,我们不敢讲述自己的失败,我们不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去寻找办法,甚至我们总是在逃避失败,我们学会了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把不好的结果归结于他人,于是我们变得不真实,我们的思想漂浮于表面,我们在意更多表面的东西,而缺乏有实质的内涵。如果我们真爱孩子,真疼孩子,就应该“为了学生好”,脑子里就应该装着一个问题——我这样做,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就如我们不是“养马”,而是“养人”。有些“养马”者可以善待宝马,把它养得膘肥体胖,甚至配上“雕花的马鞍”,但是最终,他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它。
雷夫的故事还在继续,第56号教室也还在不断地创造奇迹。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第57号教室,58号教室……将在这里诞生。
第四篇:读书心得---陈明畅
读书心得
对我们来说读书是一件即重要又不重要的事,对我们来说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不重要是因为现在我们不想学习,觉得读书是一种折磨
谈到梦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任人宰割。从那时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的中国心》这首雄壮激荡的歌曲,每次听到时都会不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它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小草也枯黄了,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小鸟也扑棱扑棱飞离了这个地方去寻找它们自己的世外桃园。我们也常常看到如此现象:有些居民外出游玩,吃后的垃圾不想收拾便随手扔到小河里;有些工厂随意往小河里排放废水,致使原本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不堪;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塑料袋在空中群魔乱舞,地上随处可见一次性饭盒、筷子。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想说我们还有一点良知么 ?老师说过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不要随手乱扔。而且现在地球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我们要保护地球,不然我们以后生活的地方,就真的没有绿色植物了
俗话说的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服,我想我现在要好好读书去回报养育了我们几千万年的地球妈妈了
第五篇:陈婉华-----读书与课题
心灵的盛宴,进步的阶梯
“教育有时候真的很简单,只要从心开始,伸出手就能成功。教育,只有触及心灵,才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颤中,生命才变得充盈而美丽!读罢《心育之花》,惟有此感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工作的展开,这种感觉就如同一壶浊酒,置之,色泽愈来愈清冽;品之;唇齿之间愈来愈醇香,回味无穷;真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自己的心灵如明镜般越来越明朗。在享受《心育之花》的心灵盛宴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洗涤、净化、沉淀、升华,在纯净的心灵上运用《心育之花》的教育机智,在孩子的心田上播种仁德爱心,播种仁义善良,播种尊重宽容,播种勇敢自强,播种明理诚信,播种聪明才智,播种„„精心呵护,认真培育,我们的心育之花必会绽放得姹紫嫣红、绚丽多彩,那将是心育之花的春天,属于我们---我们和孩子们的春天。”
以上是我的一篇2007年获奖的阅读北京教育丛书征文的读后感,每每读来,依旧犹如享受一次心灵的盛宴,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发展,要改变,最有效的办法就要从阅读开始。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教师生涯所能到达的高度。只有先阅读,教师才能置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思考和研究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先阅读,教师才能对过去的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即将进行的实践有更高层次的谋划;只有先阅读,教师的反思才会更有深度。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无教学之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外在的压力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自我的发展与职业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的成功与持续不断的学习结合起来,并把他们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我,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否则就不能保持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中国的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力争做学习者、反思者、研究者、实践者,所以我把读书作为推进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课改、深化课改的重要途径,把读书作为我们开展我们英语组的课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坚强支撑,从而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助推力。下面简单与大家交流一下如何通过读书来开展、拓展和推进我组的海淀区区级课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适时地适当地
一、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一)读经典,培植元气。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就是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现在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因为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因此,经典阅读,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底气来源于经典阅读。
(二)读理论,积淀高度。
所谓校本读书就是引导教师以团队读书为主,结合教师的自主读书,促进教师形成读书习惯,促进学校形成读书文化。为了扎扎实实开展读书活动,我校制定了“享受读书幸福、提升生命质量”的三年读书计划,明确了读书活动的目标。
校本读书的目标是:1.以观念更新为目标,系统地开展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帮助教师弄清新课程中“三类课程”的相互关系。2.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为目标,引导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和赞可夫、读顾泠沅和于漪等的著作,读《教师人文读本》、《生命与教育》和《新基础教育论》等,让教师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提升文化底蕴和基本理论素养。3.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帮助教师弄清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实施素质教育不是破除一切传统教学,而是要学会扬弃,学会接纳,学会创新。4.以提高学科素养为目标,引导教师钻研教材,不但要钻研所教学科、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钻研整个小学段的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内在联系,达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要求。5.以提高教师的研究、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育统计学、教育研究学的学习,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技能,提高研究能力。
(三)读大师,提升品质 1.营造读书氛围。学校努力营造学习化的氛围,倡导“集中与分散、辅导与自学、报告与研讨”相结合原则,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主题演讲会等形式,营造读书氛围,引领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做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与智者对话,与专家探讨,让自己的大脑充满思想者、智慧者的声音,让教师用先进的理论理性地思考问题。2.落实五项行动。为了正确引领教师的读书方向,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天自修一学时;每学期研读一本书,全校教师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每月撰写一篇自学反思笔记。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挂在校园网上让大家共享;结合实际,指导转化一个学困生或特殊生,或深层次研究、探讨一个问题,这一要求促进了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每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或经验论文。
3.提供交流平台。我们经常性地组织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的读书交流会、课题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等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论坛的作用,让教师在网上发帖子。如最近我校开展了阅读心语活动,让教师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或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案例,以读书沙龙的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
5.建立评价机制。我们把教师读书情况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检查与指导,将其纳入教师期末考核、评优内容之一,并作为评选骨干教师的重要条件。每年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对于优秀作品给与奖励,突出了读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为鼓励教师读书,学校每学期向教师赠送书籍。
三、勤学苦思,促进专业成长
1.读书与课改结合,促进教师深化课改理念,提升实践智慧。为了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新课改的水平,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经验的书籍,如《青浦教育实验》、《课程论》、《多元智能》等书。为了加强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我们提出了“打造活力课堂,推进二期课改,实施有效教学”的目标。通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活力课堂的基本内涵,即“严、实、细、活、启”。严——要求严格,目标严谨;实——训练落实,效果真实;细——过程精细,应对仔细;活——互动灵活,思维激活;启——教法启发,难点开启。语文组围绕“活力课堂”的要求积极进行探究,已经初步总结出五种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即质疑式: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存疑。讨论式:出示讨论内容——学习课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争辩式:学习新内容——出示辩论题目——分组学习准备——甲乙两组辩论——师生小结。小组式:自我学习——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评出优秀小组。茶馆式:课前预习——上课各自发表见解——教师适当指点。
2.读书与教学研究结合,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这一能力,我们为教师订阅了很多教育杂志,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时有选择性的学习,并且畅谈心得体会。我们为教师搭建了提高研究能力的时间平台。如隔周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一课三备”,即每次集体备课都先由主讲人备好课,集体备课时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形成新的备课方案,再由个人梳理归纳,整合精备。采用这样集体合作的方式,通过“一课三备”多轮研究,凸现了问题对策的行动研究过程,营造了课题引领的学术气氛。从而形成思想、理念的碰撞,技法、艺术的互补,实践“和而不同”的个性教学,达到内化双赢的目标,从而促进组内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一种集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年来,我们开展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研讨——行动实施——总结反思”为模式的校本研究实践,重点抓好“六类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以提高大家的研究能力:随堂家常课,关注常态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评优课,关注教师专业的成长性;名师引领课,关注炉火纯青的艺术性;优质观摩课,关注精湛教技的辐射性;校本拓展课,关注校本资源的开发性;“862”课,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性。
3.读书与教学反思结合,边学边用,注重实效,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了促进教师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我们专门给大家做了《读书、反思、研究》的报告,向大家推介了《培养反思力》这本书,帮助大家提高读书与反思关系的认识。在构建生命化课堂的过程中,我们组织教师阅读了《生命与教育》这本书,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生命化的,生命化的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尊崇人的生命,同时要求教师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教学反思。蒋琴老师在观摩了其他教师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班级学生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感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于是他找来有关培养质疑能力的书籍和文章学习。在教学中他开始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现在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4.读书与教科研结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思维科学等教育理论,为大家举办“怎样进行质的研究”、“怎样进行个案研究”、“怎样做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法”等专题讲座。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区级课题“小学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现在教研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都申报了子课题,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教科研的实践又促进了教师的读书学习。
5.读书与博采众长结合,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学习积累,博采众长,善于实践和创新,善于总结与提高的结果。基于此,我们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阅读书籍,阅读教育杂志,取他人之长,创自己之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而升华为教学风格。现在学校每位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都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如周琪敏老师语文的问题教学,张小璇老师的英语情景教学,陈伟华老师体育的融进艺术的教学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开展校本读书,引起了教师对学习的关注,提高了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使教师更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