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陈桂荣
伤心崖上的生命乐章
陈桂荣
我是个数学老师原先喜欢翻阅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现在教科学喜欢看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和魅力纪录,工作忙,无多少闲暇时间。对儿童文学这种“小儿科”的文学作品早就不感兴趣了。但在这个假期无意中读到了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这本属于儿童的文学作品,我的心里掀起了千层巨浪,感慨万千。它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是一种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是一种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道路的精神!“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年斑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它们的心里很坦然,很踏实:为了下一代,它们有了坚定的勇气,可以无悔地牺牲自己,完成这一幕悲壮的斑羚飞渡。我敬佩这些勇敢的斑羚,特别是镰刀头羊,他没有做人类的奴隶,没有做人类的囚徒。“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种族的尊严。而有的人,却甘于屈服,在生死抉择之际,他们毅然选择了在他人的膝下苟活,只为了一己私利。这是可耻的自私蒙蔽了人类的思想,埋没了人类的心灵。镰刀头羊它的死是如此的壮烈!它的灵魂是如此的美丽!令多少人们自惭形秽啊!
但有的人也具有和老斑羚们一样的牺牲精神,那就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来能逃生却为了救别人而牺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谭千秋老师。这是一位英雄的教师,当救援人员发现他时,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他却永远离去了。他就像一只勇敢无畏善于奉献敢于牺牲的老斑羚。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伟大高洁啊!
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假如孩子们能搏击蓝天,那我们是否能给他们腾飞的翅膀;假如孩子们是击浪的勇士,那我们是否能给他们弄潮的力量;假如孩子们是不灭的火炬,那我们是否能给他们青春的光亮。我们能否和老斑羚们一样,成为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为孩子们付出全部的英雄呢?答案是肯定的。谭千秋老师就是我们做老师的骄傲和楷模。
在赞美斑羚的同时,我也为那些狩猎的人感到心痛,他们是罪魁祸首。大自然是需要和谐的,虽然我们是最高级的动物,但其他的动物依然有它们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它们也有深爱的伙伴,也有感人至深的亲情,但几声枪响,破坏了它们的安宁,让它们失去了美好的家园。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不是斑羚,但对它们来说呢?失去亲人的痛苦又有谁能体会,人们为什么不能和它们和谐相处呢?毕竟它们也是生命,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将心比心吧,苍天最终还是让斑羚们繁衍了下来,这是它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而我们人类,从来不需要用任何的代价来换取生存的机会,和它们相比,我们幸福多了。它们用无私感动了上苍,它们的善良代代相传,这一飞渡的壮举谱写了生命的乐章,也带给我们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其实,生命需要奉献与牺牲,这样才有意义。书中美丽的红崖羊茜露儿,老鹿王哈克和镰刀头羊一样都具有一种令人钦佩的牺牲精神,过目难忘。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会灿烂一片;当你的生命为他人增添一份温暖,你生命的芳香就会沁人心脾;当这一切在你的心田荡漾着涟漪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温情关爱的芳香。我想,那些为了救年轻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们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我合上书,闭上眼,只听见窗外萧萧细细的雨声,那一幕情景,依旧栩栩如生,只是生命已去,再多悔恨的眼泪也只能化作春夜的一丝细雨,滋润那片曾经茂盛欢腾的草原„„
第二篇:桂桂读书心得
找回失落的数学文化素养
————读《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有感
漳平附小数学组林桂萍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变化,与教师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文化科学素养呢?
数学专业知识
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同时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基本理论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数学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数学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不能因为你是一个数学教师而不去回答。1
所以必须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小学数学教师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必解。创新素养
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信息素养
数学课程应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还应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实践素养
数学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数学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教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因此,找回失落的数学素养,不仅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主要内容,更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任务!
林桂萍老师座右铭:每天进步一小步,日积月累迈大步;我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我无可替代。
第三篇:拓展训练心得-陈桂华
拓展训练心得
2012年10月14日早晨七点,我们踏上了拓展训练的旅途。宽阔的训练场地,帅气的年轻教官,神采奕奕的训练学员,各式各样的训练器械,清脆的哨声,高亢的呐喊声,组成了我们今天的篇章。我相信就是大家在多年以后想起今天也会会心的微笑,因为它让我们受益一生。
训练的第一个项目是高空断桥。顾名思义,就是爬到一个10米的高度桥梁上,然后跨过1米的断桥间隔再返回。如果在平时,我想都不敢想,简直可以说是不可思议。教官说:全队21人必须全部通过,一个也不能丢下,今天大家来,就是一个团队,不抛弃,不放弃。一段鼓舞的言语和一系列详尽的安全防护讲解后我们开始了挑战是旅。我心想,我决不能拖团队的后腿,我要战胜自己。于是,我鼓起勇气,穿上防护,向高台攀去,说实话真的紧张,但跨越了断桥的一瞬间,我明白我胜利了,我感动我成功了。
当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我们想的更多是逃避,是退缩,是不想承担。这次让我明白了,当我们准备好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精神包袱,放手去做,趁着年轻多走几步,你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独自走在10米高空,下面的呐喊和助威声响,我知道那是队友的鼓励,但是不站在那样的高度,下面的是不能真正体会在上面的感觉,战战兢兢的我还是如履薄冰。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当我们在看别人如何如何的时候,不是也没站在他的位置考虑吗?人,需要沟通和理解,大家也都需要去换位思考。
训练的第二个项目是信任背摔。一个人站在2米的高台,双手捆住,直背后躺,队友在背摔台下平伸双臂做保护。站在高台的人就一个信念,我要躺直了不伤到队友,台下的人也是一个念想,我要接住我的队友。在这时,大家贴的更近,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地域与性别的杂想,全身心的信任。我准备好了的感恩,我们也准备好了的热情,在这一刻诠释的淋漓尽致。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信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能快乐。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在生活中我们要内敛情感,明睿理智,在信任与被信任同时提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获得情感与物资上的双重快乐,才能更好的生存和良性的发展下去,才能更高更快的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随后我们有进行了穿越电网,有轨电车,无敌烽火轮和毕业墙,其中毕业墙给我的体会最为深刻。毕业墙也叫海难逃生,全队42人不得借助任何设施工具,翻越4米高墙。如果是个人,那几乎可以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在我们42人的集思广益下,我们通过搭人梯,在预
计90分钟的情况下,我们仅用19分钟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喘息虽然不定,臂膀虽然红肿,但当大家都完成了。在那一刻,激动了,大家喊出了心中所有的热情。
如果没有下面踩的血痕累累的人梯,如果没有上面累的气不成声的队友,如果没有那一双双举起的双手的保护,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吗?
这次拓展训练就像一次照镜子,重新认识了一下自己,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真心感谢公司给我这么好的学习及成长的机会,我会继续努力。这次培训让我的工作也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让我懂得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意识到自己一直没有发现的缺点,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重新的规划。在工作中多听大家的意见,说话之前多考虑,办事时要稳重,只要计划安排好方案策略,实施过程中就要果断。用心把从培训中学到的启发一点点运用到工作中来,慢慢去吸收,去懂得……
第四篇:读书心得(刘桂萍)
读书心得
让低年级孩子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教师:刘桂萍
我最初认为小组合作太多是流于形式,而且低年级孩子小,不会合作,低年级不适合小组合作,但是通过近一段时间的专家引领,自己琢磨、细细分析,我感觉小组合作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如果低年级不培养什么时候培养?从小让他们明白:很多事情只有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我认为我们低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但是在合作学习时也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挫伤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 才是最有效的。
事实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取中、平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
“接受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应该还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不要轻视、排挤它!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比“探索”这种提法更好!我想,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在启迪着学生的思考,它肯定具有“探索”的成分!二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尺度
教师在进行学习方案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比如很多教师经常在用“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你们给它起一个名字”等问题让学生探索,许多的“发现”与“探索”也是教师刻意安排的。我不想全盘否定这样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我发现课堂中此类的提问给老师添了许多的麻烦,无疑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
确自己要做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避免学生间的纷争。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如提出以下四步:
(一),我能读。每个小朋友自己读。
(二),我会问。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我能帮。说说我的理解,我的想法。
(四)我会读。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每一个同学都来读读,问问,说说,听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扩展。组长调控中间的每一步骤。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以指点,辅导。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形式上是合作,但在思想上多半还处于“单打一”的状态,自己说自己的,自己学自己的,小组汇报时还是仅仅说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没有落实好。小组汇报时代表的是小组的意见,叙述时语言要逐步做到有一定的条理,听的同学要做到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尊重别人。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几名同学讨论,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需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
3、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小组内有大半的学生身体朝着左或右,头却要转过去朝着前,一堂课下来
腰酸脖子痛);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老师又说“停止”,学生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某种程度上,在小组内产生的旁观生的心理伤害比大班教学中更甚);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里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何谓合作?有大多数人都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但严格的说合作学习即是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除了小组讨论外很多合作学习的方法。例如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纵观低年级的课堂,很多学生的发言轻声细语,不能大大方方。或许他们怕说错了同学会取笑,老师会责备。或许,在他们的头脑中发言的概念只是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不懂得是和同学交流。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自顾自,根本就不听同学的发言,不懂得吸取同学发言中的优点,补充同学发言中的不足,或是对同学发言中的错误进行改正。他们怎样想的就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直到老师对之进行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就无法实现学生的合作交往。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力讲响亮话。一次次地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了,错了也是有价值的,有借鉴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交给学生听的任务,让学生由有意注意逐步地形成无意注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如在学习时,请一名学生读题,可她读得就算站在她旁边也听不清。顿时,教室哗然。教师连忙鼓励,xx的音色很美,字音也非常准,如果能大声朗读,一定很出色!我们再来听听她的朗读,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能听出别人没听出的内容。这样一来,读的学生能大声朗读了,听的也是专心致志。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她读的优点,有的指出发现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也就实现了学生的互助,互补,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得以互相提高。
2、有的放矢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习交往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同时又都是学生。学生消极被动,那就无法实现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教师要按内容选择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画一画,可以读一读,可以讲一讲,也可以演一演。这样,以多样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兴致高涨,兴趣昂然!这样的形式也避免了学生自己顾自己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这样课堂也就能成为学生与学生交流,互补,互学的实践场所。
四、激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教师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动情的鼓励,适时的表扬,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励学生的情感。尽可能地寻找学生中的闪光之处,或投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伸一伸大拇指,拍一拍后背,或者树榜样,以多样的方式来刺激全体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低年级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几点认识,在自己的尝试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合学方法。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
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希望我们低年级的同学们也能在合作学习中提高素质!
第五篇:读书心得陈萍
陈勋名师工作室
奇迹在这里诞生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有感
江北实小陈萍
最近,电视剧《小爸爸》全国热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剧中小爸爸于果,在儿子夏天的心里,一直是一个超级英雄,一个能拯救世界,正在执行秘密任务的超级英雄。而在美国,有一位叫雷夫的老师,成为了我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一个不断创造教育奇迹的超级英雄。
当我手捧《第56号教室的故事》一书,一个高鼻梁、络腮胡、眼睛深邃的美国人形象映入眼帘。他看起来憨厚朴实,真诚可爱,他的笑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扉页读了起来,一口气读完,犹如饱尝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欣喜与感动溢于言表。
雷夫近30年来,一直执教于美国一所小学,并坚守在同一间教室 ——第56号教室,他被美国媒体称为“天才和圣徒”“我们时代的英雄”“全美最好的老师”。他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与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以及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是分不开的。每读一个故事,心中便激起无数波纹,与礁石碰撞出美丽的水花,久久不能平复。
一、信任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雷夫说:“如果你希望孩子信任你,那你的言行必须一致。你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永远是学生不断校准自己行为的一个标杆。”
信任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时候,一些教育行为之所以无效,或者说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没有因材施教,也不是因为缺乏耐心与爱心,而是教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东西——信任。如果说第56号教室有何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师生之间建立的深厚的信任感,用雷夫的话说:这间教室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害怕。为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做出种种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而不感到害怕和恐惧,即使在自己犯错的时候。
而雷夫是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呢?假设老师在讲完课后,让孩子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一个孩子站起来,提出了一个你讲过很多遍的问题,老师可能会说:“在我讲课的时候,你怎么不认真听,现在不明白了呀。”而孩子可能一直在听,可就是没有听懂。而在雷夫的教室里,你可以举手500次,因为他都会很高兴地为你讲解。正因为如此,他与孩子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而他的学生们更加愿意接受他的观念。他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旅行,可在旅行的时候,却不太关注博物馆、纪念碑等,他关注的是通过旅行教他们生活中用得着的技能。他会让孩子们体验到被关爱,感觉到温暖和安全,因为他认为这比了解国家的历史更加重要。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这对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帮助?
作为一名老师,我感到很惭愧。与之相比,我们什么时候把信任看得如此重要。我们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考试的分数怎样,至于是否信任我,却漠不关心。总以为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你好,所以,作为学生本就该充分信任老师,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教育需要耐心。
如今人们似乎很性急,我们希望电脑运转得更快,希望在短时间内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这么性急呢?
在讲课时,我们希望孩子一听就会,一学就懂,面对反应慢些的学生,心里就急,缺乏用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成长,而雷夫的做法告诉我们,要想帮助孩子们成为伟大的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总喜欢告诉学生,他们做错了什么,比如,拼写错了,计算错了…...这些好像都习以为常了。但是当他的孩子们玩棒球的时候,也许会犯50个错误,但是在比赛结束后,他只纠正两个错误,其他的错误会另找时间给他们讲,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要有耐心,我们要学会等待,不要急功近利。
他也曾经遇到过调皮的孩子王,也不想被雷夫征服。于是故意砸烂椅子,并将木条丢在污水沟里,而雷夫没有发火,没有指责,而是捞起木条,清洗后,重新组装,即使手被钉子划破,即使流下委屈的眼泪,但他仍能宽容孩子的行为,用耐心去浇灌那些特殊的“花儿”,一直引那个男孩子不再自暴自弃,从此,他得出了一条法则: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一遍不起作用时,一百遍甚至五百遍一定能收获奇迹。
三、做回真实的自己
“全美教师奖”,一年只有一个获奖人,而在1992年,雷夫获得了这项荣誉,可是他面对众多荣誉,他总在告诉人们,“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像所有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会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被人们戴上了奇迹的光环,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却是他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在他成功之后,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失败,他将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自己的学生。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遭遇困难、失败落魄的故事。他没有表演,他总在做真实的自己。在第56号绞死,他遇到的困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那里的孩子都生活在基督贫困中,多数来自单亲家庭,十四五岁就辍学游荡,教室也是长期漏雨,桌子和板凳也是极其简易……就是这样一所学
校,;雷夫一待就是近30年,他没有埋怨,没有逃避,在这些年间,他从一个总会对学生大吼大叫,让学生对他产生畏惧情绪的严格的老师,变成了一个“超级英雄”,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教育家。他总结自己成功是因为自己总在不停地失败,他不怕失败,他能直面自己的失败,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
我们也是老师,可我们却害怕面对自己的失败,我们不敢讲述自己的失败,我们不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去寻找办法,甚至我们总是在逃避失败,我们学会了为自己找各种理由,把不好的结果归结于他人,于是我们变得不真实,我们的思想漂浮于表面,我们在意更多表面的东西,而缺乏有实质的内涵。如果我们真爱孩子,真疼孩子,就应该“为了学生好”,脑子里就应该装着一个问题——我这样做,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就如我们不是“养马”,而是“养人”。有些“养马”者可以善待宝马,把它养得膘肥体胖,甚至配上“雕花的马鞍”,但是最终,他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它。
雷夫的故事还在继续,第56号教室也还在不断地创造奇迹。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第57号教室,58号教室……将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