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研究》复习题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复习题
2011年12月
一、名词解释(共48个)
A类(16个):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
3、法制
4、法治
5、依法治国
6、人权
7、社会主义本质
8、社会主义民主
9、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1、政府部门职能法定化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3、政治体制
14、政治体制改革
15、“一国两制”
16、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7、科学发展观B类(17个):
1、生存权
2、发展权
3、小康社会
4、按生产要素分配
5、按劳分配
6、基层民主
7、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行政公开
1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职能
11、国家机关的职能
12、党政分工
13、司法体制改革
14、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15、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1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
17、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C类(15个):
1、“三三制”政权
2、人治
3、德治
4、共同富裕
5、计划经济
6、市场经济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民主集中制
9、文明
10、道德
11、行政制度化
12、港人治港
13、政策
14、香港高度自治
15、扩大基层民主
1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简答题(共40个)
A类:
1、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什么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3、法制与法治的区别何在?
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5、简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7、如何理解人权的含义?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9、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0、怎样理解“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1、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1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13、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政治体制改革?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6、对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7、中国共产党应如何依法执政?
18、为什么说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9、怎样处理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20、如何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过程?
B类:
1、怎样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3、简述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4、简述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5、在法制建设中,如何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怎样认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7、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国家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公平分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邓小平同志关于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什么?
10、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哪些分配方式?
1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有哪些特点和优点?
12、怎样扩大基层民主?
13、为什么在中国发扬民主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14、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为什么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16、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简要说明各种法律现象。
17、中国政府处理国际组织与台湾关系问题的原则有哪些?
18、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重要主张是什么?
19、为什么说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
20、为什么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内地经济特区?
三、论述题(共30个)
A类:
1、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成果?
2、怎样理解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
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权利就不应该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4、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法制,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5、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6、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7、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8、如何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职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9、怎样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权观点?
10、如何理解“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11、为什么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12、怎样认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3、怎样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有何区别?
15、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服务大局”的关系?
B类:
1、怎样认识学习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如何认识邓小平关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4、在贯彻依法治国治国方略的同时,怎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5、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6、怎样推进我国的人权建设?
7、为什么说当代中国人权同西方世界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
8、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
9、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根本上讲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
11、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主政治的理论?
12、举例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和借鉴现代西方法律思想文化。
13、“一国两制”在国家制度和法律上有哪些创新?
14、如何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15、试述依法治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义。
第二篇:人大题库《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参考答案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论体系。
2、“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3、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的系统,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和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四个方面。
4、法治:是指同民主相联系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法办事的制度、原则和治国方略,是法的价值理念及相关制度设计的综合体,是指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确认法律在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性,把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最基本方式。
5、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人权:是指基于人的本质和尊严应当和实际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基本权利和自由。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它的内容是一切权利和自由;它的核心是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的确认和保障;它的发展受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7、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形成全面共识,并成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得以确立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8、社会主义民主:是指与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相联系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上的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
9、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指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民主程序,用系统的制度和法律固定下来,使之具有制度上、法律上的完备形态,以保障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性和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侵害。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和生活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在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所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11、政府部门职能法定化:是指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领域及为实现管理目标所应拥有的职权。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为任务。
13、政治体制(p222)----体现并保障社会根本政治制度得以实施和完善而建立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有机体系,包括国家的管理制度、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组织制度等,都属于政治体制的范围。
14、政治体制改革(P22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这些具体制度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对自身来说,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政治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15、“一国两制”(P276)----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6、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317)---是党对国家和社会实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实现。实行依法治国,有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3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P314):党的思想领导,主要体现在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
3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主要体现在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P315):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培养一批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35、“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解放区成立了包括一切爱国、进步势力参加的抗日民主政权,即“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三分之一)
36、人治:与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基本治国方略,它是依靠圣君贤人的个人权威或威望治理国家,要求下级对上级、全国对最高执政者的绝对服从和忠诚。
37、德治:统治者依靠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治理国家的一种治国方略,或者说统治者主要依靠贤人或者圣君的道德、威望来感化人,以实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式。
38、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三层含义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分三步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39、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配置以国家计划为基础,其典型的运作方式是:由计划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制定具体的指令性指标,以计划文件的形式层层下达给附属单位,调节这些下属单位的经济行为并由计划机构设计适当的激励办法,引导有关计划的贯彻实行。
40、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配置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其典型的运作方式是:存在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企业法人,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均由这些主体根据生产要素、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供求情况而独立的作出,市场供求状况和供求变化由价格变化加以反映,价格是市场经济资源条配的指示器。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制度。
42、民主集中制(P187):民主集中制就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下,经过民主程序决定由少数人代表多数人行使权力,并且对权力的行使实行监督的集中制,既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43、文明(P257):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成果,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4、道德(P271):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45、行政制度化(P249):行政制度化应以法律的形式对行政机构的设置、调整、撤销作出规定,使行政机关人员定额、人员结构法定化、防止公务员人数和职位无限膨胀。
46、港人治港(P289):“港人治港”主要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香港当地人组成,而不是由祖国内地派人任职,中央政府不向特区政府派一官一吏。
47、政策(P312):政策,即政治策略,通常是指一定政党或其他政治组织为达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目标,处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而提出并贯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
48、香港高度自治(P289):高度自治是指国家依法授予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中央政府不干预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49、扩大基层民主(P216):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5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
再次,我国的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要全面加强法制建设,国家的各项工作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都要法制化、规范化,严格依法办事,使法律和制度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个人认为该题答案应该为教材P100如下内容(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2)保障人民民主是我国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法治国家的经济根基。
(4)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我国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
(5)建立科学、有效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国家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改进立法程序,加快立法步伐。
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处理各种问题。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必须秉公办案,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各种案件,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这十六个字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完整的指导方针。
7、如何理解人权的含义?
答:1)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群体、民族和国家等。
2)人权是基于人的本质和尊严而生成的,有人就有人权。
3)人权的内容是一切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基本权利和自由,基本权利主要包括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生存权、发展权,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则是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确认。
4)人权的发展受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完善。
5)人权的含义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道德层面、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的人权是指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属于应然领域的权利;政治层面的人权是指可以对抗公共权力的权利,是衡量公共权力合法、合理与否的最终尺度;法律层面的人权,是指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权利。
6)人权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答:首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再凭借土地、资本获得地租或利润,或是依靠占有其他生产资料获取收入,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水平,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也没有达到非常崇高无私的境界,因而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任何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想提前否定按劳分配,大搞平均主义的做法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再次,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差别,这种劳动的差别就要求表现为在劳动报酬或分配收入上有它的差别。所以,对按劳分配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须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条件。
9、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个方面
14、为什么说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P260)
答:1)一方面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法制建设提供科学、正确的思想、文化导向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强调法制建设可以保障、规范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联系在一起,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注意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2)用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调整职能和保护职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和法律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也通过自己的各项职能及其思想教育,直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总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同生共进、相辅相成、有机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法制建设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法制建设提供道德基础和智力支持,形成有利于法制现代化的社会环境。
15、“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281)答: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国家的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的权力,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和中华民主统一性的体现,是“一国两制”存在的前提。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立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实行和祖国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它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至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他们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体现了统一前提下的相对独立性和高度的自治权。3)“一国两制”,主体是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是“一国两制”的基础,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一国两制”的构想。
16、对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292)答: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两岸统一后,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外国人投资等均受法律保护。
3)高度自治。两岸统一后,台湾成为特别行政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台湾党、政、军、经、财、文等事宜自行管理,有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与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17、中国共产党应如何依法执政?(P317)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实行依法治国,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党的领导方式及执政水平。其实质在于党领导人民将自己的政治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变为宪法和法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自己的行为,带头执行。党通过依靠法律手段,依照法定程序,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既不能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机关包办一切,18、为什么说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207、P310)
答:首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不同环节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效实施。其次,通过党的领导,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律手段相互配合来治理国家,以弥补法律手段的不足。党的正确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最后,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法律都代表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与利益。
19、怎样处理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关系?(P312)答: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基本形式,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都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它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从根本上
式不过是在历史上更具体、科学上更确切地说明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任务(2)从专政的主要标志上,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就是说,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国家主权概念具有至高性,它既不受资产阶级法律限制,也不受自己法律的限制(因为社会主义法律是它的意志的体现,法律必须服从它)。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则要极其严格地接受法律的约束。列宁一再说明,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并不取消阶级斗争;相反,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势(书上为“形式”,疑似笔误)下的继续”。特别是在建国初期,多年内对被剥削者还保持着巨大的事实上的优势的剥削者,照例要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拼命的反抗。(3)从社会的结构上,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不与其他任何阶级分掌的政权。但无产阶级是全体劳动人民利益的当然代表者,所以,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可,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
24、简述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P44)
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力量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新民主主义时期各解放区的政权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权。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阶级本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是人民。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反之,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在人民的内部,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立在互相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一般是非对抗性的。但处理不当,人民内部也可能发生对抗。
第二,对人民内部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相结合。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人们群众有“广大的自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机关,并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国家管理,国家机关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相反,对敌人实行专政,即在必要的时期内,不让他们参加政治活动,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根本不同。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敌我矛盾采用强制的方法、专政的方法解决。但不是对整个阶级分子加以肉体消灭,而是尽可能地通过强迫劳动改造和正确地引导,使他们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人民民主专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为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的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大国。
25、在法制建设中,如何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答:第一,大力加强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第二,建立和健全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良好机制,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
第三,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对执法违法的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把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与立法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
26、怎样认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答:人权同主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是集体人权的集中体现。人权要靠国家的主权来保护。主权同人权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离开国家主权来讲人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独立或者丧失主权,那么就根本谈比上人权。人权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西方世界编造的“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体现了西方某些大国大讲人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口人权来侵犯别国的主权。
27、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在优化结构和扩大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
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相比之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矛盾,三权鼎立、多党竞选往往成为争权夺利、互相拆台的工具,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3)总之,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不仅不符合中国国情,还会造成**的局面
34、怎样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江泽民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途径。他提出:
党要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各级党组织都要尊重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重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党中央关于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凡是应该由全国人大决定的事项,都要提交全国人大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地方也应如此。
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各级党委要重视人大的作用,善于把党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变成国家意志,以便动员全体人民去遵守和执行。作为人民代表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大更好地代表人民,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要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制定的法律和做出的决定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35、为什么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并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十六大更进一步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
依法治国意味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它要求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党要依法执政,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然后再以之为根据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即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不能代行国家机关的职权,因为国家机关的职权已在宪法和法律中明文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改革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
36、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简要说明各种法律现象。
1)法律现象是以物质生产及其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为其社会基础。
2)除了法律意识中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以外,法律现象在整体上是具有阶级性的。
3)法律现象具有时代性。
4)法律现象具有民族性,即每个民族的法律活动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
5)法律现象有继承性。法律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和表现,而历史是有连续性的。
37、中国政府处理国际组织与台湾关系问题的原则有哪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完整的,既不能分割也不能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它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国际组织中行使主权,代表整个国家。只有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才可以考虑,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规定和实际情况,以中国政府同意和接受的某种方式,处理台湾参加某些国家组织活动的问题。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无权参加。
至于除主权国家参与以外,也允许地区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已经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经济组织,这是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方面达成的协议或谅解,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参加,台湾只是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以“中国台北”的名称参加活动。这种做法属于特殊安排,不能构成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效仿的“模式”。
在民间性质的国际组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应组织同有关方面达成协议或谅解,在中国的全国性组织以中国的名义参加的情况下,台湾的相应组织可以以“中国台北”或“中国台湾”的名称参加。当最近几年,台湾当局企图在某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中搞所谓的“一国两席”。自1993年以来又为
1的能力这两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成果。
2、怎样理解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 答: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核心或精髓概括为:“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与实行依法治国相结合”。这一核心至少正确回答了五种关系的结果。
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是上层建筑,它没有脱离开起经济基础的自我目的,先进的政治必然要为经济的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所以,必须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公式,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关于专政与民主的关系。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密不可分,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也叫做人民民主专政。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同志指出,当前一方面,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时甚至还会和很尖锐。所以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是相辅相成的,必须结合起来。
关于党与政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要领导但不能代替。党要真正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关于制度与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说,要搞法治,实行依法治国,而不是搞人治。只有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防止某些人滥用党和国家的权力,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弄权渎职。
关于法律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关系。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公民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政治、思想问题不等于法律问题,单纯的政治、思想问题,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法律不能对其惩罚。法制建设必须同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抓,“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正确解决了这五个关系的基础上,才确定了他的民主、法制理论的核心观念,即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人民民主与实行依法治国相结合,其中党的领导是关键,人民民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证。
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权利就不应该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还是以无产阶级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关系。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关系以人身的依附为特征,所以在观念上,不平等比平等更具合理性,法律亦明显规定财产在政治上,法律上的特权,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仅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也包括统计阶级成员内部之间)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的要求资本之间能够平等自由竞争,每个主体所给的和所获得的是相等的东西。他们通过交换证明自己是价值相等的人。但是,其政治和法律的平等完全是一种形式的平等,它背后不仅掩盖着资本和资本之间的战争,更掩盖着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在经济与社会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只有消灭了阶级,才有普遍的,真实的平等可言。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广大居民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上的平等,并且在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但社会主义还不是一个“平等的王国”,因为按劳分配的平等,就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但个人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因此,这种平等的权力,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力。这种形式(原则)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情况当然是一种“弊端”。因此,马克思说道,要避免这种“弊端”,权利就不应该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就是说,要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代替按劳分配原则。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
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文化所必须
依法治国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专制向民主过渡,人治向法治过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封建社会的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不能真正实行真正为人民的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决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并能够真正实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其他权利的行使,乃至政府机构的改革,职能的转变,效率的提高等,都必须依靠法制。同时,依法治国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法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的实现。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保持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法治。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和优点,它的作用是长久的,普遍的,由效的。它可以有效地维护者会秩序,使保护人民,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同时,惩治腐败也要靠法制。所以,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怎样推进依法治国?(P101—10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一件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这项工程必须长期的努力,具备多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
一,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二,要严格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三,要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四,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高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
五,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8、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P177)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价值目的之一是:在保持市场效率的同时,逐渐促进实现社会公正。
国家可以运用法治手段,根据公平原则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募捐。
国家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公平分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通过对某些高消费品的高额税收,对高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加以调节;(2)通过对高额遗产收入或其他高收入实行累进税调节高收入者的财富收入;(3)对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采用反垄断法或通过高额税收将其垄断利润集中起来用之于民;(4)建立强制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对丧失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因而丧失基本生活来源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5)制定法律,拨出专款,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的内需,以工代赈;(6)制定法律,对自然灾害给予大规模救济;(7)严格执法,通过实施惩罚性的经济赔偿抑制违法经济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社会损害给予补偿;(8)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没收一切犯罪所得,收缴国库,并将其用于社会保障及教育事业。
9、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P166)
市场经济与高度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现代化生产跨地区、跨国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既有精细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社会经济关系十分复杂。所以,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经济运行法制化。一,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国内统一的市场,保证企业和商品自由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各种国内市场的培育都需要法律的介入,建立和维护市场运行法律秩序。
二,市场经济要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入国际经济循环。这就要求运用法治手段,引进公认的国家惯例,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需要法治的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制定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确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将市场主体的利益法律化,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有法可依。
四,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监督。国家通过实体法和程序法,赋予市场主体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法律责任。国家机关依法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为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行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法治。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法治相结合,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促进、调整作用,减少宏观调控的随意性。
10、如何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职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P160)
们要把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转化为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要把被动守法的行为转化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行为。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些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行为的转化,说到底,都要依靠法制教育。
2、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是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缺少民主、法制传统的国度中,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要系统化、制度化、要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从根本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4、怎样认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P270)
答: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历史上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借鉴,同时,也与儒家德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今天进行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有密切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补充作用。法律不能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因为法律的调整领域有局限性,在许多不适于或不完全适于用法律调整的领域,如对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在许多法律调整的领域,如果道德建设被削弱了,法律调整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道德建设,可以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正义感、荣誉感和羞耻心,充分发掘人们内心世界里“善”的部分,从而使人们能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主动与一切违法犯罪及其他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一般来说,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往往是一致的,一个道德意识很强的人违法的可能性比道德意识淡薄的人要小得多。
其次,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得体现和保障作用。许多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和要求需要通过上升为社会主义法之后,才能获得更大范围的普及,才会具有更强的约束力。例如,禁止盗窃的道德规范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如果不以法禁盗,只靠道德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必须通过法律惩治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公民道德生活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也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统一发挥作用,就一定能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5、怎样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P323、P324)
答: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社会价值和资源的分配过程。这个过程为掌权者获取某种价值或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可能产生腐败。权力导致的腐败危险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种权力的腐败不可能完全消除,而只能通过建立结构合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加强对他们手中掌握的人、财、物管理权的使用的监督。目前我国专门的监督机构主要有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政府设立的监督机构和审计机构,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即各级人民检察院及其内部设立的专门反贪污贿赂机构,要加强这些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提高其工作的实际效率,使他们能够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制约权。加快制定相关的廉政法,建立起严密的反腐败法律体系。使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有明确的规范指引和约束。以党纪、政纪、国家法律作为监督制约的强制力量,迫使受监督制约者能够接受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求建立一整套专门的监督制约机构,使权力结构本身合理,形成严密的制约和监督,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中,不同性质的权力要作
(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四)依法治国、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都属于方式、方法意义上的理念表述,回答的是“中国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问题。其中,依法治国是对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方式、方法的综合要求,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则是在提出综合要求的同时的特别强调。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负责过程中,保持社会的安定平稳是至关重要的。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的基本前提不是动荡,而是稳定。强调服务大局,就是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执法过程中,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体现法律和法治所内含的横平要求。
18、你认为应该如何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P14)
答: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持立国之本,走强国之路,贯彻最佳的治国方略的理论指南。学习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首先,要联系邓小平理论整个体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把握民主、法治理论,不能孤立地就民主、法制谈民主、法制,同时不能把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它的新发展、新内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理解,而要看到邓小平民主民主、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法治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在新阶段深刻把握和切实贯彻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行动指南。
其次,要认真听讲,认真阅读原著,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读书笔记;应联系实际理解、消化。要开动机器,适当开展讨论,不同的看法,模糊的看法,经过讨论求得接近、共识和明确。个别的非正式的讨论与正式的课堂讨论相结合,正式讨论要有准备,有重点发言,有评论,有总结。课堂中消灭的糊涂观念越多,带到实际工作中的糊涂观念就越少。
最后,要培养和树立一种良好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三个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是的精神统一起来。要树立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
19、怎样认识学习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P12)答: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从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性、重要性来看,学习研究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也就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种具体方式,是以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为重点,全面、系统地掌握与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着重把握与领会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过程。其次,从坚持立国之本、走强国之路、实现治国的最佳方略的角度来看,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直接关系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直接关系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再次,从确立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学、丰富和发展我国法学研究来看,也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强立法。有良好、完备的法律,这是实行法治的前提条件。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三是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四是发展法学教育,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五是要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制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自觉地遵守法律。
22、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怎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答: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治国方略,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是我国的两项长远任务,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当前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最高之德。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先进性。
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正气,对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对那些见义勇为,同一切违法犯罪作坚决斗争的好人好事,要积极宣传、大力表彰和鼓励。
三是要加大腐败力度,严惩腐败分子。反腐一靠法制,二靠道德,要狠争源头,健全制度,治标治本并举。
四要普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进行党的基本、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是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推进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23、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答: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运用各种手段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比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调控经济更为明显的自觉行为。第四,在抓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五,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24、怎样推进我国的人权建设?
答: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国的人权建设。第二,必须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我国国情相结合,片面强调普遍性而否定特殊性,或者片面强调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不但在理论上不通,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为有害的。第三,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基本人权,还包括具体人权。第四,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存权和发展权始终放在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全面、协调和持续地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实现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第五,人权虽然有国际性的一面,但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主要应靠国内法来保障和解决。国内人权是基础,国际人权是国内人权的进一步引申。国内人权与国际人权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既要搞好国内人权建设,又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活动。第六,要正确处理稳定、发展、改革和法治的关系。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改革是实现人权的动力,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第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和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的发展是进一步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根本途径。
25、为什么说当代中国人权同西方世界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
答:首先,是邓小平这一科学诊断明确指出了人权概念和人权本质问题。人权是人的权利。人权的主体就
实现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便于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8、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根本上讲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P212)
答: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它的特点在于: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科学地表明了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政治基础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民主党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显著标志。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它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紧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29、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主政治的理论?(P196)
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文化大革命”后,人们依然在涉及某些具体问题时还不敢大胆思考。这同国家急需建设和发展的局面很不适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理论才特别强调民主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民主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民主创造了前提条件和提供了制度基础,人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邓小平把发扬民主作为当时最紧迫的三项任务之一提了出来。他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人民应当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实行的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进程所要求的。邓小平认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中国现代化所要求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只能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联系的民主,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只能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上的民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曾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江泽民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发扬民主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江泽民也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三,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第一,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三,必须树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③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依法治国、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都属于方式、方法意义上的理念表述,回答的是“中国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问题。其中,依法治国是对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方式、方法的综合要求,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则是在提出综合要求的同时的特别强调。法治是一种程序性的操作过程,法治也是一种特定的组织构造。党的领导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在组织构造方面的鲜明特征,说“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首先或者最重要的就是指组织上的重要保障。应该辨析的是,党的领导在中国的法治事业中至关重要,是“根本保障”,但是,党的领导本身不是目的,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诚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4、试述依法治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于法治的需求。
(一)、依法治国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法律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如果社会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冲突和分歧、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二)、依法治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依法治国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
526-
第三篇:《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题目及参考答案1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论体系。
2、“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3、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的系统,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法律和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四个方面。
4、法治:是指同民主相联系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法办事的制度、原则和治国方略,是法的价值理念及相关制度设计的综合体,是指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确认法律在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性,把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最基本方式。
5、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人权:是指基于人的本质和尊严应当和实际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基本权利和自由。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它的内容是一切权利和自由;它的核心是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的确认和保障;它的发展受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7、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表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形成全面共识,并成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得以确立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8、社会主义民主:是指与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相联系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基础上的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
9、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指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民主程序,用系统的制度和法律固定下来,使之具有制度上、法律上的完备形态,以保障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性和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侵害。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指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和生活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人民在继承历史上一切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所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11、政府部门职能法定化:是指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及其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领域及为实现管理目标所应拥有的职权。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为任务。
13、政治体制(p222)----体现并保障社会根本政治制度得以实施和完善而建立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有机体系,包括国家的管理制度、领导制度、干部制度、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组织制度等,都属于政治体制的范围。
14、政治体制改革(P22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这些具体制度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对自身来说,是解决具体体制问题的一场革命;对政治制度来说,是政治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15、“一国两制”(P276)----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6、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317)---是党对国家和社会实行领导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实现。实行依法治国,有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
34、“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解放区成立了包括一切爱国、进步势力参加的抗日民主政权,即“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三分之一)
35、人治:与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基本治国方略,它是依靠圣君贤人的个人权威或威望治理国家,要求下级对上级、全国对最高执政者的绝对服从和忠诚。
36、德治:统治者依靠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治理国家的一种治国方略,或者说统治者主要依靠贤人或者圣君的道德、威望来感化人,以实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式。
37、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三层含义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先富带动后富,分三步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38、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配臵以国家计划为基础,其典型的运作方式是:由计划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制定具体的指令性指标,以计划文件的形式层层下达给附属单位,调节这些下属单位的经济行为并由计划机构设计适当的激励办法,引导有关计划的贯彻实行。
3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配臵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其典型的运作方式是:存在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企业法人,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均由这些主体根据生产要素、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供求情况而独立的作出,市场供求状况和供求变化由价格变化加以反映,价格是市场经济资源条配的指示器。
4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制度。
41、民主集中制(P187):民主集中制就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下,经过民主程序决定由少数人代表多数人行使权力,并且对权力的行使实行监督的集中制,既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42、文明(P257):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成果,可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43、道德(P271):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44、行政制度化(P249):行政制度化应以法律的形式对行政机构的设臵、调整、撤销作出规定,使行政机关人员定额、人员结构法定化、防止公务员人数和职位无限膨胀。
45、港人治港(P289):“港人治港”主要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香港当地人组成,而不是由祖国内地派人任职,中央政府不向特区政府派一官一吏。
46、政策(P312):政策,即政治策略,通常是指一定政党或其他政治组织为达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目标,处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而提出并贯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总称。
47、香港高度自治(P289):高度自治是指国家依法授予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中央政府不干预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48、扩大基层民主(P216):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什么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这十六个字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完整的指导方针。
7、如何理解人权的含义?
答:1)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群体、民族和国家等。
2)人权是基于人的本质和尊严而生成的,有人就有人权。
3)人权的内容是一切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基本权利和自由,基本权利主要包括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生存权、发展权,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则是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确认。
4)人权的发展受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和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逐步完善。
5)人权的含义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道德层面、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的人权是指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属于应然领域的权利;政治层面的人权是指可以对抗公共权力的权利,是衡量公共权力合法、合理与否的最终尺度;法律层面的人权,是指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权利。
6)人权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答:首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再凭借土地、资本获得地租或利润,或是依靠占有其他生产资料获取收入,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会主义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物质财富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水平,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也没有达到非常崇高无私的境界,因而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任何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而想提前否定按劳分配,大搞平均主义的做法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再次,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差别,这种劳动的差别就要求表现为在劳动报酬或分配收入上有它的差别。所以,对按劳分配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须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条件。
9、简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答: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内容;同时,在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再次,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制是制度化、法律化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社会主义法制不仅可以为人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供组织形式和方法,还可以提供法律的规则和程序,并且对破坏民主的行为予以制裁。
10、怎样理解“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答:“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处理同国家和宪法、法律的关系方面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这一准则的基本要求是:一切党组织和所有党员的任何活动,都必须以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为根本依据,而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都必须带头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其尊严,保证其实施。
11、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答: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改革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特别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相当复杂。在改革的过程中,触及各方利益时,肯定会遇到各种障碍,这就要求有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能够始终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兼顾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进行改革,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方法科学,并且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分清轻重缓急,积极、稳妥、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16、对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292)答:1)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两岸统一后,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外国人投资等均受法律保护。
3)高度自治。两岸统一后,台湾成为特别行政区。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台湾党、政、军、经、财、文等事宜自行管理,有自己的军队,中央政府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与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17、中国共产党应如何依法执政?(P317)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实行依法治国,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党的领导方式及执政水平。其实质在于党领导人民将自己的政治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变为宪法和法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自己的行为,带头执行。党通过依靠法律手段,依照法定程序,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既不能随意干预国家机关的活动,更不能代替国家机关包办一切,18、为什么说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207、P310)
答:首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不同环节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效实施。其次,通过党的领导,可以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律手段相互配合来治理国家,以弥补法律手段的不足。党的正确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最后,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依法治国是完全一致的。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法律都代表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与利益。
19、怎样处理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关系?(P312)答: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基本形式,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都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它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从根本上说也是一致大的。故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尽管如此,法律代表国家意志,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的效力。而党的政策代表共产党的意志,只对党组织和党员具有效力。所以,由于两者的意志属性不同,即使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的政策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不能用它来代替法律。党的各项工作政策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20、如何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过程?(P324)
答: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社会价值和资源的分配过程。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就要求建立一整套专门的监督制约机构,使权力结构本身合理,形成严密的制约和监督,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中,不同性质的权力要作适当分解,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要相对独立行使,使各种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在各种权力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职权配臵要科学,体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职权和责任相统一。根据分权和各自的职权设计权力运行的程序,从而使各种权力部门既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又互相把关,保证权力依法运行,从而防止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
21、怎样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关系?(P5、P188)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理论,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任务、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部分,但它与其他基本问题也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战略步骤都直接相关。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前进,它还包括高举邓小平理论旗臶领导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许多新的理论创新、理论成果,最集中表现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研究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 1 必须同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的诸问题,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联系,不能孤立地进行; 也是以学习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为入口学习和领会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抗。
第二,对人民内部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相结合。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人们群众有“广大的自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机关,并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国家管理,国家机关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相反,对敌人实行专政,即在必要的时期内,不让他们参加政治活动,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根本不同。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敌我矛盾采用强制的方法、专政的方法解决。但不是对整个阶级分子加以肉体消灭,而是尽可能地通过强迫劳动改造和正确地引导,使他们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人民民主专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为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的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大国。
25、在法制建设中,如何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答:第一,大力加强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第二,建立和健全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良好机制,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
第三,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对执法违法的追究赔偿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把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放在与立法同等重要的位臵是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
26、怎样认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答:人权同主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是集体人权的集中体现。人权要靠国家的主权来保护。主权同人权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离开国家主权来讲人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独立或者丧失主权,那么就根本谈比上人权。人权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西方世界编造的“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体现了西方某些大国大讲人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口人权来侵犯别国的主权。
27、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在优化结构和扩大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8、国家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公平分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通过对某些高消费品的高额税收,对高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加以调节; 2)通过对高额遗产收入或其他高收入实行累进税调节高收入者的财富收入;
3)对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采用反垄断法或通过高额税收将其垄断利润集中起来,用之于民;
4)建立强制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为丧失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因而丧失基本生活来源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5)制定法律,拨出专款,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的内需,以工代赈; 6)制定法律,对自然灾害给予大规模救济;
7)严格执法,通过实施惩罚性的经济赔偿抑制违法经济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社会损害给予补偿; 8)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没收一切犯罪所得,收缴国库,并将其用于社会保障及教育事业。
29、邓小平同志关于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什么?(P154)
答:邓小平同志对于如何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或农民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分三步走,加速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
依法治国意味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它要求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最重要的就是党要依法执政,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然后再以之为根据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即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不能代行国家机关的职权,因为国家机关的职权已在宪法和法律中明文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改革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
36、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依据,简要说明各种法律现象。
1)法律现象是以物质生产及其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为其社会基础。
2)除了法律意识中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以外,法律现象在整体上是具有阶级性的。3)法律现象具有时代性。
4)法律现象具有民族性,即每个民族的法律活动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5)法律现象有继承性。法律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和表现,而历史是有连续性的。
37、中国政府处理国际组织与台湾关系问题的原则有哪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完整的,既不能分割也不能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它有权利也有义务在国际组织中行使主权,代表整个国家。只有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才可以考虑,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规定和实际情况,以中国政府同意和接受的某种方式,处理台湾参加某些国家组织活动的问题。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无权参加。
至于除主权国家参与以外,也允许地区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已经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经济组织,这是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方面达成的协议或谅解,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主权国家参加,台湾只是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以“中国台北”的名称参加活动。这种做法属于特殊安排,不能构成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活动效仿的“模式”。
在民间性质的国际组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应组织同有关方面达成协议或谅解,在中国的全国性组织以中国的名义参加的情况下,台湾的相应组织可以以“中国台北”或“中国台湾”的名称参加。当最近几年,台湾当局企图在某些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中搞所谓的“一国两席”。自1993年以来又为“重返联合国”而大肆鼓噪,就是要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这种行径。
38、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重要主张是什么? 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提出的八项主张主要有:(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4)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民族;(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6)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7)保护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的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39、为什么说香港、澳门不是殖民地?
迄今为止,英国和葡萄牙在香港和澳门实现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但并不等于香港和澳门就是殖民地。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殖民地主要是指外国统治、管辖而丧失了主权的国家。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没有丧失主权,所以,殖民地的概念不适用于香港和澳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后不久,当时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于1972年3月8日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明确宣布:“香港和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害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的范畴”。中国政府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立场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支持。1972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99票对5票,通过了有关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的决议。40、为什么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内地经济特区?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而内地的特区只是经济特区,只有经济政策的优惠,不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同时,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现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内地经济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说,要搞法治,实行依法治国,而不是搞人治。只有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防止某些人滥用党和国家的权力,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弄权渎职。
关于法律与政治、思想和道德的关系。法律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公民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政治、思想问题不等于法律问题,单纯的政治、思想问题,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法律不能对其惩罚。法制建设必须同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抓,“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正确解决了这五个关系的基础上,才确定了他的民主、法制理论的核心观念,即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人民民主与实行依法治国相结合,其中党的领导是关键,人民民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证。
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权利就不应该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还是以无产阶级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关系。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关系以人身的依附为特征,所以在观念上,不平等比平等更具合理性,法律亦明显规定财产在政治上,法律上的特权,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仅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也包括统计阶级成员内部之间)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的要求资本之间能够平等自由竞争,每个主体所给的和所获得的是相等的东西。他们通过交换证明自己是价值相等的人。但是,其政治和法律的平等完全是一种形式的平等,它背后不仅掩盖着资本和资本之间的战争,更掩盖着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在经济与社会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只有消灭了阶级,才有普遍的,真实的平等可言。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广大居民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上的平等,并且在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但社会主义还不是一个“平等的王国”,因为按劳分配的平等,就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劳动来计量。但个人的情况是不相同的,因此,这种平等的权力,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力。这种形式(原则)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情况当然是一种“弊端”。因此,马克思说道,要避免这种“弊端”,权利就不应该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就是说,要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代替按劳分配原则。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
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法制建设
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制,必须为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服务,必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一方面法制建设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和废止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得以完善和发展。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与法制建设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前进方向就是更好的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武夫,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服务。一方面,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法制加以确认,维护和保障;另一方面,法制建设要在先进文化前进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三,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法制建设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长远的,全局的和整体的利益。一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通过法制来维护和保障。另一方面,法制建设要在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践中组部完善和发展。更有效的发挥法的确认,促进和保障先进文化的作用。
5、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法制,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前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要领导人民贯彻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价值目的之一是:在保持市场效率的同时,逐渐促进实现社会公正。
国家可以运用法治手段,根据公平原则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募捐。
国家运用法治手段促进公平分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通过对某些高消费品的高额税收,对高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加以调节;(2)通过对高额遗产收入或其他高收入实行累进税调节高收入者的财富收入;(3)对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采用反垄断法或通过高额税收将其垄断利润集中起来用之于民;(4)建立强制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对丧失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因而丧失基本生活来源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5)制定法律,拨出专款,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的内需,以工代赈;(6)制定法律,对自然灾害给予大规模救济;(7)严格执法,通过实施惩罚性的经济赔偿抑制违法经济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社会损害给予补偿;(8)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没收一切犯罪所得,收缴国库,并将其用于社会保障及教育事业。
9、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P166)
市场经济与高度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现代化生产跨地区、跨国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既有精细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社会经济关系十分复杂。所以,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经济运行法制化。一,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国内统一的市场,保证企业和商品自由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各种国内市场的培育都需要法律的介入,建立和维护市场运行法律秩序。
二,市场经济要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入国际经济循环。这就要求运用法治手段,引进公认的国家惯例,加入相应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三,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需要法治的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制定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确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将市场主体的利益法律化,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有法可依。
四,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法治加以规范和监督。国家通过实体法和程序法,赋予市场主体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规定法律责任。国家机关依法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为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行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法治。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法治相结合,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促进、调整作用,减少宏观调控的随意性。
10、如何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职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P160)
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职工下岗、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需要靠经济发展和严明法治。发展才能稳定,稳定促进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
一,制定政策和法律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二,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充分发挥法治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三,以法律手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经过一断时间的经济发展,社会财富进一步积聚,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要创造条件使贫富差距的发展趋于稳定,然后在经济增长一定阶段中逐渐缩小这种差距。如,在坚定不移的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国家初步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同时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济和建设基础设施工程以及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了再就业工程。
11、怎样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权观点?(P127—132)<书中似乎没有提及题目中的“三个代表”> 一,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尊重和保证人权。二,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三,人权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反对借口人权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反对把人权作为实行对别国的某种政治企图的工具。
四,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
五,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六,人权是由多种权利构成的,是不可分割的。
七,不是人权高于主权,而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5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主动与一切违法犯罪及其他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一般来说,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往往是一致的,一个道德意识很强的人违法的可能性比道德意识淡薄的人要小得多。
其次,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得体现和保障作用。许多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和要求需要通过上升为社会主义法之后,才能获得更大范围的普及,才会具有更强的约束力。例如,禁止盗窃的道德规范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如果不以法禁盗,只靠道德的力量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必须通过法律惩治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公民道德生活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法和社会主义道德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法的作用,也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统一发挥作用,就一定能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5、怎样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P323、P324)
答:权力的运行过程就是社会价值和资源的分配过程。这个过程为掌权者获取某种价值或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可能产生腐败。权力导致的腐败危险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种权力的腐败不可能完全消除,而只能通过建立结构合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加强对他们手中掌握的人、财、物管理权的使用的监督。目前我国专门的监督机构主要有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政府设立的监督机构和审计机构,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即各级人民检察院及其内部设立的专门反贪污贿赂机构,要加强这些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提高其工作的实际效率,使他们能够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制约权。加快制定相关的廉政法,建立起严密的反腐败法律体系。使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有明确的规范指引和约束。以党纪、政纪、国家法律作为监督制约的强制力量,迫使受监督制约者能够接受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求建立一整套专门的监督制约机构,使权力结构本身合理,形成严密的制约和监督,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中,不同性质的权力要作适当分解,决策职能、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要相对独立行使,使各种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在各种权力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根据分权和各自的职权设计权力运行的程序,从而使各种权力部门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制约,保证权力依法运行,从而防止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领导班子的内部制约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党委内部领导班子各成员之间的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因此,党委成员之间的分工要科学、合理,属于互相制约的权力不能由一个人来承担。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办事。切实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不允许个人凌驾与组织之上。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的具体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总之,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臵于有效监督之下,逐步形成完备的监督体系。要切实采取措施,使现有的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法律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等各种制度结合起来,保证党的领导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进行。
16、你认为应该如何学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P14)
答: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持立国之本,走强国之路,贯彻最佳的治国方略的理论指南。学习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首先,要联系邓小平理论整个体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把握民主、法治理论,不能孤立地就民主、法制谈民主、法制,同时不能把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它的新发展、新内容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理解,而要看到邓小平民主民主、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法治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在新阶段深刻把握和切实贯彻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行动指南。
其次,要认真听讲,认真阅读原著,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读书笔记;应联系实际理解、消化。要开动机器,适当开展讨论,不同的看法,模糊的看法,经过讨论求得接近、共识和明确。个别的非正式的讨论与
7清除和化解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和矛盾。只有加强法制,才能准确、有力地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才能正确、有序地调整和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和纠纷,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对有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必须给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只有这样,才能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地要求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怎样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怎样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办法固然有多种,然而法制却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法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地要求建设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法制通过维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通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这正是社会主义法制最根本的价值和作用所在。
19、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十六字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完整的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强立法。有良好、完备的法律,这是实行法治的前提条件。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三是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四是发展法学教育,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五是要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制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自觉地遵守法律。
20、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怎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答: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治国方略,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是我国的两项长远任务,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当前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国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最高之德。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党的先进性。
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正气,对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对那些见义勇为,同一切违法犯罪作坚决斗争的好人好事,要积极宣传、大力表彰和鼓励。
三是要加大腐败力度,严惩腐败分子。反腐一靠法制,二靠道德,要狠争源头,健全制度,治标治本并举。
四要普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深入进行党的基本、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是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推进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21、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答: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二,在分配关系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运用各种手段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比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调控经济更为明显的自觉行为。第四,在抓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五,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障。
9含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也允许存在私有制经济。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是历史的必然。
25、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09)
答: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最广泛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只能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联系的民主,只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只能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建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因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物的管理,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使立法和监督工作,使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表明人民大家作主的地位,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它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保证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实现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便于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6、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根本上讲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P212)
答: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以来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它的特点在于: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科学地表明了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政治基础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是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民主党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显著标志。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我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它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紧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27、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主政治的理论?(P196)
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文化大革命”后,人们依然在涉及某些具体问题时还不敢大胆思考。这同国家急需建设和发展的局面很不适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理论才特别强调民主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民主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民主创造了前提条件和提供了制度基础,人民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邓小平把发扬民主作
1(可适当补充)30、“一国两制”在国家制度和法律上有哪些创新?(因时间较紧,只列了提纲,具体扩充可见教 科书P298-P302)
“一国两制”构想是当今世界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政治蓝图,是对马克思主义 政治理论的核心的光辉运用和重大贡献。概括起来,该制度在国家制度和法律上有以下创新: 保证社会主义能够和当代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 创造了新的国家政权组织
加深了对 还有“缓和冲突”的政治职能和作用的认识 是列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思想在一国之内的创造性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的本质也将出现“一国两制”的情况
第四篇: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摘要: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指明了重要的方法,要求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中的两条主线就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它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本文就对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进行一番研究。
关键字: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并提出了适合中国社会主初级阶段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方式方法,同时,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还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实践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代中国法制变革的理论基础就是邓小平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因此,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及其重要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一、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逐步形成的。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衰败,社会状况混乱不堪,邓小平领导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毛泽东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提出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观点。他们把制度建设作为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在不断的实践中,邓小平逐渐意识到,加强和巩固制度建设的可靠保障是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与法制密是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早期,邓小平说:“如果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民主的国家,我们国家处于半封建状态,则这就说:共产党没有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并且没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锻炼。这样就说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带有国民党的不良传统。对于那些具有以党治国观念的人,就是具有国民党不良传统的代表人物。”可见,邓小平很早就反对“以党治国”的思想。后来,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认识后,邓小平终于在“文革”后将民主思想提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来。后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主张提出,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民主”。
在民主问题提出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保障民主问题顺利实施。1978年12月。在他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建设,是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还要确保这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够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够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他还说:“在人治的条件下,我们不需要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律,我们可以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同时,领导人说的话既是发生了变化,法律也不用随之改变。”这些话明确指出了我国法制建设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强调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作用。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报告《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我们要将其作为我们党中央重要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后也不允许有任何动摇。”从这些可以看出,邓小平要在中国建立法治社会的决心
之大。
接着,邓小平为法制建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1985年6月,他在同彭真谈话时指出:“我们国家要扩大和发展法律院校,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部分人都懂得法律,我们国家要对公民普及法律教育,甚至是大学毕业之后也要注重学习法律知识。要想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大批的法律院校,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次,同时要将教育、科学、政法等等发面抓紧发展。我们要选拔出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具有志业知识能力的人做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军人物,同时与司法部门相关的一些干部,如警察、法官、检察官等等方面的人才,都要积极有效的培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由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决策”。1992年12月,江泽民指出要以法律手段来保障市场经济建设。1995年,江泽民指出,我们党一方面要宪法、法律的制订,另一方面还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依照法律处理事务。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发表了讲话,并第一次提出来“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在1992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国家领导集体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此后,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被提出。此时,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被制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1998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被载入宪法,于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思想全面确立,我国的治国方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内容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内容包括立法、执法、法治观念的培育等各个方面。立法是依法治国的第一步,首先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让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用法律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发展和实施。执法,是为了使各种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文化事务的形式和途径,以及国家的各种工作,都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而之所以要培养法治观念,是因为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受领导人的影响,更不会受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影响,即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中国共产党是重要的领导力量。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人们群众的法治观念。“法治”就是法学界的“水治”,民民主和人民主权是它的实施基础,它与“人治”是相反的,它具有其独特的治国目标和价值目标,其所表达的观念是法律至上。“法治”包括立法、守法、执法、司法的诸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些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我们需要一批具有很强法治观念的人,从而确保“依法治国”得以顺利实现。我们要扩大法律教育的对象,要让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中国人,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事情,要严格依照法律办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三、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它强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要完备;它强调政法队伍建设要加强;它强调要培养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法制观念,要加强对每一位中国人的法制教育;它还清楚了指明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些都为我国现如今的依法治国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它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江泽民、胡锦涛两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一
脉相传和继续探索和发展,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更加的顺利。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坚持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他们更加重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工作。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要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胡锦涛为首的领导集体还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他们下定决心要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终极目标设定为,建立惠及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法治。这样就使得我国的法治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从这个方面看,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为我国建立科学的法治体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的涵义被明确提出,同时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将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正确应用到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去。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一方面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它还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它对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要把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继续继承和发展,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邓小平是从历史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民主法制的思想,为我过依法治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使我国的治国方略向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三代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在依法治国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和发展。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顺利的完成,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将会继续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强 键立;用邓小平人口思想武装头脑 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中国人口报;2000
[2]李文长;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武装教育管理干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贾云泉;赫宝琪;;论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任从辉;金正一;;论邓小平关于总结经验问题的基本思路[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谭力;是邓小平,不是邓大人——谈谈《面向海洋》中的主人公形象[J];党政论坛;1987年01期
第五篇: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经验和方法的总体概括。研究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邓小平理论和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使我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充分感觉到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本人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现针对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层面进行初步探讨。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两个层面,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和总体管理;微观经济管理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管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搞活微观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精辟论述。就个人理解,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强调宏观经济调控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就是指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调控,邓小平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把宏观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1、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以均衡增长理论为指导,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基本观点,首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我国国情出发来确定经济建设规模。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生产建设,行政设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这表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努力扩大经济规模,又要结合我国实际来安排经济基础建设,不能一味地盲目冒进。如果不管不顾我国国情,忽略了
1客观条件,仅仅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只会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在上个世纪长期以来在宏观经济管理上没有切实贯彻均衡增长理论,导致了各种比例严重失调,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放前的历史状况造成的。由于受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有经济基础的限制,因而社会主义建设中很难在短时期改变这种状况;二是急于求成的思想造成的。由于这一错误指导思想,导致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的发展,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其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三是左倾思潮的影响造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思潮发展到了极致,严重破坏比例平衡,给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总结教训看出,宏观经济调控必须贯彻综合平衡的原则,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分析得出的重要理论。
2、将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国家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全局与局部、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为了妥善解决矛盾,必须把宏观经济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权威。邓小平同志认为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等,这就要求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克服不足,避免生产失衡,另一方面将调控权集中于中央,利于国家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在给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必须保持中央权威。如果片面强调自主权,削弱中央领导,只会导致经济混乱。邓小平同志的论述还阐明了中央权威的内涵和如何保持中央权威等问题,他认为中央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所有者代表,肩负着发展国防、外交、科教、文卫等事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为保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难看出,使中央保持权威的基础必须是正确的政策措施,是符合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策。什么时候中央的政策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并在经济建设中产生实效,中央权威也就树立起来了。
3、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和作用。因此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必须发生转变,由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者和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的服务者和宏观调控者。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我国经济管理的实际状况作过多方面论述,强调政府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直管不仅管死了企业,还造成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失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从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调节市场秩序,借助利用管理组织和手段处理市场上经济矛盾和纠纷,维护市场活动的合法性,保护企业、公民等的正当权益,保障良好的市场环境。总之,必须将政府主要职能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从而搞好宏观经济。二是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应该是由中央行使调控权力,重点把握大的问题和前进方向,而不是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就是说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应该转向宏观调控,明确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问题,调节社会供给平衡和需求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营造外部环境。三是从过去的“死管”到现在的“活管”。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企业管得多管得死,企业缺少自主权,缺乏生机和活力,国民经济也就越来越穷。如果继续死管下去,只会扼杀企业活力和劳动者积极性,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这就要求对企业必须活管。所谓活管就是指政企分开,把生产经营自主权放给企业,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地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是政府完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微观经济搞活
我国对微观经济管理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农业的发展不好,工业和其他
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农民摆脱不了贫困,也就是说我国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摆脱贫困。长期以来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锅饭”的管理方式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的第一个飞跃。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将劳动报酬与产量联系起来,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管理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改革的第二个飞跃。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同志还认为我国各地区的条件存在着不平衡性,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慎重行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的第二次飞跃,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实际,就如何搞活微观经济,增强企业活力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要改革企业的管理方式。
1、落实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邓小平同志指出,传统国有体制的弊端在于没有明确有效的责任制,而加强责任制是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要将权、责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此外他还要求,“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时间”等,必须要有具体措施作保证。其一“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责任到人就要权力到人。”其二“要严格选用人员,量才授予职责。”其三,“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这些有关加强责任制的思想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
2、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换经营机制条例》中,邓小平同志详细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方面与内容,必须严格按市场机制运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①自主经营的机制。转变经营机制核心是使企业有自主经营的权力,有权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定企业的行为。如果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那就谈不上自主经营,更谈不上如何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了。
②自负盈亏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企业是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竞争中,可能盈利或者亏损,可能发展或者被淘汰,因此企业要为自己的企业行为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后,这种风险就应由企业自己来承担。③自我发展的机制。企业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动力机制,用以保证企业在生存、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来说,这种动力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改革的方针就是要求企业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所谓自我发展,不再是像过去靠政府推动和支持来发展,而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发展。自我发展的力量,一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竞争和国家宏观调控,更重要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和其他各种要素的合力,特别是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因此企业必须要有能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动力机制,以便于企业的自我发展。④自我约束的机制。因为市场复杂多变,再加上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不断冲突,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善于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理顺企业内外各种关系,使企业的各个部门、科室、车间和企业员工等能够时刻保持在最佳位置和状态,彼此之间能够做到互相信任,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赖,才能确保企业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成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场革命,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企业管理改革思想内涵。机制转换的贯彻实施,增强了企业活力,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视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因素。在国有企业管理的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对企业管理中的制度、技术和人的因素问题非常关注。
(一)制度因素。首先,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企业改革只能改革企业的管理形式而不是改革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企业管理方式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企业管理改革必须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
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这样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所以我们实行改革,要实行党政分开,使党摆脱日常事务影响,更好地改善加强党的领导。最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充分发挥在企业改革中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鼓励工人阶级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积极协助企业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技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技术因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企业的思想中,他认为国有企业在引进技术进行改革时,必须首先确保引进的技术是当今最先进的,否则难以使企业的技术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然后引进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定要用先进的方法来管理,“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济方法,先进的定来管理。”最后,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也就是说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有创新。
(三)人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们要开出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这一关于培养合格工人和提拔管理人才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也是在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中,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这点充分反映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中的宏观和微观两大管理层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但总体来说,邓小平同志对经济管理问题的论述更加侧重宏观经济管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从政治角度来论述经济管理,始终把握着全局性和整体性,因此我们主要看到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思想。同时,邓小平同志总是从宏观上谈经济管理时紧密联系微观经济管理问题,宏观思想渗透进微观经济问题,微观思想又融入并体现出宏观管理思想。因此,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以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微观经济管理为辅,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充分体现出了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