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

时间:2019-05-13 05:1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

第一篇: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

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

【摘要】:邓小平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他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必须从具体事件抓起、要抓典型;要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各种制度;要依靠法制等论述,对于我们搞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指导作用

邓小平一贯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并对此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风廉政思想,本文就此作一粗略探讨。

一、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必须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给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各种考验,提高了拒腐防变能力。但是,必须看到,在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政策漏洞,为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创造了条件。因此,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党和政府机关内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党内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它的危害性极大,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败坏党的形象,造成人民群众的不满、失望等,而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被坏人利用,就会走向极端,引起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邓小平十分关注,他告诫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腐败的严重危害性。早在1979年11月,他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就指出:“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方便,可以做出各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这使我们脱离群众,脱离干部,把风气搞坏了。” 1982年4月他又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显得更加严峻和紧迫。1986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邓小平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要一手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要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惩治腐败。邓小平特别强调搞好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他对陈云同志提出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论断表示赞同,认为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

党内出现不正之风,产生腐败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我国曾是一个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国家,专制主义、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影响到党内。干部特殊化、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正是这些思想的反映。同时,一些意志薄弱、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的人极力推崇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则为这些人提供了机会。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未给予高度重视,忽视党的建设,致使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导致理想淡薄、信仰动摇,出现以权谋私、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因此,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腐败现象,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是不可能的,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健康进行,真正地抓出成效。1982年4月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打击经济犯罪,我们说不搞运动,但是我们一定要说,这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我看,至少是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一天。198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邓小平再一次强调:“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所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讲话中重申:“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党风廉政建设既要立足现实,抓紧抓好,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这样才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健康稳步发展。

三、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

邓小平认为,端正党风,搞好廉政建设首先应该从领导干部做起。他指出:“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群众的眼睛都在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他要求广大干部认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带头廉洁自律。他说:“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他们的感人事迹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发生了多么巨大和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我们这一代,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我们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要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搞好传帮带。”他认为: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这些充分说明了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广大党员中发挥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形象,那么广大党员和群众就会心悦诚服地学习这种好榜样,从而在全党形成良好的党风。相反,领导干部带头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普通党员和群众必然会效仿,结果造成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必须有极高的警觉性和自觉性。

四、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具体事件抓起,要抓典型

邓小平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让广大群众看得见,取信于民,同时起到警世作用。他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989年5月,他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要求:“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抓具体事件,首先要抓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的案件,抓典型。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们下决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腐败、贪污、受贿,抓个一二十件,有的是省里的,有的是全国范围的。要雷厉风行地抓,要公布于众,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根据邓小平的要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搞好党风廉政建设,通过抓典型大案要案,处理了一大批违法乱纪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贯彻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坚决查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案件。200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对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问题立案检查,免去和中止其担任的领导职务。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与鲜明态度,任何触犯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将受到严肃的追究和严厉惩处。

五、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各种制度,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同一种环境,同一个单位,一些人经得起考验,而有的人却贪污腐化,原因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的思想问题、世界观问题,腐败就是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结果。因此,在党政干部中开展积极的思想教育,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是防止腐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1989年邓小平坦诚指出: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且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他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全体党员和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还特别强调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他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通过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提高防止腐败、保持廉洁的自觉性。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完善各种制度,比较起来,制度更带有根本性。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严格有效的制度?邓小平强调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新体制和新制度,以此规范、约束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防止权力滥用。邓小平提出要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用人制度,建立和健全一套包括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交流、回避等在内的干部制度等等。

在制度建设中,邓小平特别强调应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早在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就多次谈到对领导权力监督的重要性,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又强调: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监督。1980年9月,他又提出,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从而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置于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滋长不正之风。邓小平认为监督有三种形式:一是党内监督。它包括党的纪检机关的纪律监督,以及各级党组织的上下监督和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二是群众监督。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实行群众监督,使党能够经常听到群众的意见,发现问题,同时,也会使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慑于群众威力而收敛。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监督。邓小平认为:党外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

六、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要靠法制 法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邓小平指出:反腐倡廉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1986年在谈到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的问题时,他再次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他说我们国家由于法制不健全,结果什么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等等都出来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又一次提出,搞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认为法制建设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立法要完备,就是要建立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二是执法要严格,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邓小平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邓小平认为,只有坚决地做到这些,才能彻底解决搞特权和违法乱纪的问题。对于执法机关本身,邓小平要求它们要廉洁,认为对它们不廉洁的问题不能姑息迁就,不能以钱代罚、以钱代刑,这样才能有效地惩治腐败。

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内容丰富,难于概括穷尽,认真学习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搞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邓小平思想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党、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上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100多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作出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不断取得胜利;相反,采取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态度,必然会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挫折和失败。这已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次曲折,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的成功。毛泽东同志对此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来说,也同样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曲折与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正确地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党的八大曾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地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以后不久,党就在指导方针上背离了八大路线,以致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八大路线为什么未能坚持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们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搞了阶级斗争扩大化。这种错误的理论最后发展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我们终于从迷雾中解脱出来,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制定和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取决于党同人民的团结奋斗。这里,路线是关键,理论是根本。理论和路线是党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基本路线,坚持用这样的理论和路线去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无限光明的。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

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中广网 08月05日 11:3

4江泽民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

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九七八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现在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扬这个优良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注释:这是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第三部分。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第三篇: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摘要】: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过程中, 彻底纠正了毛泽东在贫富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 透辟分析了我们长期不能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明确指出了消灭贫穷的必要性、战略步骤和根本途径,最终提出了指导我们摆脱困境的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原理的一个支点,其理论来源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影响,列宁、斯大林的共同富裕思想影响,并且是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1. 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指向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利益。因此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目的,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1 ]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 ]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 ]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多年的认识成果,更将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地位:“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 ] 确立了共同富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的地位。与之相联系,邓小平认为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规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

[ 1 ]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1990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 ]

2. 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 而不是少数人或阶层的富裕。

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上讲,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社会生产不是为了仅仅满足极少数个人的贪欲, 而是要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从而也就界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应是全体人民, 而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一方面共同富裕意味着发展生产力, 消灭贫穷。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要求共同富裕, 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又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发达的资本主国家是富裕的, 但它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富裕, 存在着自身无法克

服的两极分化的严重弊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剥削阶级都不可能提出的远大目标。1984 年6 月, 他说:“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 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 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 我国生产力起来了, 也不会两极分化。”他还说:“中国现在有人口, 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 绝大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 按社会主义的分则, 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3.共同富裕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物质生活是基础,必须有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这是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内容。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因此,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2]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不能用物质生活的富裕掩盖和冲淡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邓小平在强调物质文明起第一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绝不能忽视,认为只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他多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成功,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1]“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4]由此可见,精神和物质是相对应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本质区别, 其中一个根本区别, 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贫富两极分化,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动机和实质是剩余价值, 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值, 而工人阶级由于劳动力价值是他们取得生活资料数量的最高界限, 这就必然造成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财富日益扩大, 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状况日趋恶化。尽管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会在资本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前提下得到改善和提高, 但从他们的社会地位、就业状况、精神生活等整体来看, 仍然趋于贫困, 特别是与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增长更快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相比, 差距在扩大, 生活水平在下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假如资本增加得迅速, 工资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资本家的利润增加得更迅速无比。工人的物质生活改善了, 然而这是以他们的社会地位的降低为代价换来的。横在他们和资本家之间的社会鸿沟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只能产生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 而不可能是共同富裕, 这已被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也是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 社会生产的目的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 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两个主体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为我国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了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正如列宁所说, 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 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这一点。所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所有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和道义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 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根本原则。1985 年5 月, 邓小平在同陈鼓应教授谈话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1986 年9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时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992 年,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

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的、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绝非意味着平均富裕和同

步富裕,而只能是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以同等速度达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允许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在这方面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1]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全新思想和主张。他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我们知道,邓小平提出的这一共同富裕的构想,也是建立在他对我国国情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中国底子薄,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现在仍然是世界上的贫穷国家之一,这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发展规划。再加上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劳动者之间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不可能做到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这就决定了我国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渐进历史过程。同时,邓小平也多次强调: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以达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一方面,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所开创的致富之路、所积累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对落后发展地区提供援助和支持,带动落后发展地区也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人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2]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强调:“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4]他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则体现

了共同富裕的不同的实现层次,与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总之,在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把归宿点放在全体人民、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富裕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63页,第277-278页,第115页,第3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25页,第258页,第152页,第367页。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255页,第78页,第38页,第184页。

[4]张桂岳,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1998,(6).

第四篇: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摘要: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指明了重要的方法,要求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中的两条主线就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它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本文就对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进行一番研究。

关键字:依法治国;思想;研究;

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就是依法治国,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并提出了适合中国社会主初级阶段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方式方法,同时,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还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实践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代中国法制变革的理论基础就是邓小平的民主与法治思想,因此,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及其重要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

一、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逐步形成的。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衰败,社会状况混乱不堪,邓小平领导的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毛泽东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提出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观点。他们把制度建设作为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在不断的实践中,邓小平逐渐意识到,加强和巩固制度建设的可靠保障是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与法制密是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早期,邓小平说:“如果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民主的国家,我们国家处于半封建状态,则这就说:共产党没有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性,没有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并且没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锻炼。这样就说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带有国民党的不良传统。对于那些具有以党治国观念的人,就是具有国民党不良传统的代表人物。”可见,邓小平很早就反对“以党治国”的思想。后来,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认识后,邓小平终于在“文革”后将民主思想提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来。后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主张提出,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民主”。

在民主问题提出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保障民主问题顺利实施。1978年12月。在他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建设,是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同时,还要确保这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够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够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他还说:“在人治的条件下,我们不需要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律,我们可以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同时,领导人说的话既是发生了变化,法律也不用随之改变。”这些话明确指出了我国法制建设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强调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作用。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报告《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我们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我们要将其作为我们党中央重要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后也不允许有任何动摇。”从这些可以看出,邓小平要在中国建立法治社会的决心

之大。

接着,邓小平为法制建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1985年6月,他在同彭真谈话时指出:“我们国家要扩大和发展法律院校,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部分人都懂得法律,我们国家要对公民普及法律教育,甚至是大学毕业之后也要注重学习法律知识。要想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大批的法律院校,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次,同时要将教育、科学、政法等等发面抓紧发展。我们要选拔出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具有志业知识能力的人做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军人物,同时与司法部门相关的一些干部,如警察、法官、检察官等等方面的人才,都要积极有效的培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由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决策”。1992年12月,江泽民指出要以法律手段来保障市场经济建设。1995年,江泽民指出,我们党一方面要宪法、法律的制订,另一方面还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依照法律处理事务。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为我国的长治久安发表了讲话,并第一次提出来“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在1992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国家领导集体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此后,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被提出。此时,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被制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1998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被载入宪法,于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思想全面确立,我国的治国方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内容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内容包括立法、执法、法治观念的培育等各个方面。立法是依法治国的第一步,首先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让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用法律来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发展和实施。执法,是为了使各种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文化事务的形式和途径,以及国家的各种工作,都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而之所以要培养法治观念,是因为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受领导人的影响,更不会受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影响,即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中国共产党是重要的领导力量。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培养人们群众的法治观念。“法治”就是法学界的“水治”,民民主和人民主权是它的实施基础,它与“人治”是相反的,它具有其独特的治国目标和价值目标,其所表达的观念是法律至上。“法治”包括立法、守法、执法、司法的诸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些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我们需要一批具有很强法治观念的人,从而确保“依法治国”得以顺利实现。我们要扩大法律教育的对象,要让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中国人,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事情,要严格依照法律办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三、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它强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要完备;它强调政法队伍建设要加强;它强调要培养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法制观念,要加强对每一位中国人的法制教育;它还清楚了指明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些都为我国现如今的依法治国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它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江泽民、胡锦涛两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一

脉相传和继续探索和发展,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更加的顺利。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坚持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他们更加重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工作。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要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胡锦涛为首的领导集体还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他们下定决心要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终极目标设定为,建立惠及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法治。这样就使得我国的法治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从这个方面看,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为我国建立科学的法治体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党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的涵义被明确提出,同时国家领导人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将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正确应用到法治建设的实践中去。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一方面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它还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它对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要把邓小平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继续继承和发展,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邓小平是从历史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民主法制的思想,为我过依法治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使我国的治国方略向着更加正确的方向转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三代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们在依法治国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对其进行探索和发展。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使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顺利的完成,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依法治国的思想将会继续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强 键立;用邓小平人口思想武装头脑 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人口环境[N];中国人口报;2000

[2]李文长;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武装教育管理干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贾云泉;赫宝琪;;论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任从辉;金正一;;论邓小平关于总结经验问题的基本思路[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谭力;是邓小平,不是邓大人——谈谈《面向海洋》中的主人公形象[J];党政论坛;1987年01期

第五篇:邓小平廉政思想心得

参观“邓小平廉政思想与实践”专题展

心得体会

12月24日,我参观了“邓小平廉政思想与实践”专题展览,通过学习教育本人感触很深,使自己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每个党员只有在其位、明其责、尽其职、务其实,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坚持向小平同志那样,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第一位,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实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作为一名乡镇纪委书记,努力做到: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王歧山同志报告、邓小平同志廉政思想讲话原文的学习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到农村工作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思想认识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加快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乡镇工作的需要。

二、警钟长鸣,筑牢防线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不要等上了被告席,悔恨的说:“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脑,见钱不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决不能拿”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求真务实,模范带头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同时向小平同志学习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很大,在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行政,发挥道德示范的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模范的实践者。

下载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论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研究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经验和方法的总......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论文

    论文题目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内容摘要】现如今,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问题增多,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这几个方面......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邓小平法治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核心是“依法治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邓小平理论,经济,国际市场 内容摘要: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

    2016《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业答案

    1、中共十三大正式确认了( B )的战略步骤A. 两个阶段B. “三步走”C. 一个中心D. 四个现代化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 B ) A. 社会主义制度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

    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研究

    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研究.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摘要:邓小平同志在经济特区的酝酿、建......

    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精选五篇)

    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潘英杰2011301120122 摘要:面对今天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增多的现状,研究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复习题

    《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复习题2011年12月一、名词解释(共48个)A类(16个):1、邓小平理论2、“三个代表” 3、法制4、法治5、依法治国6、人权7、社会主义本质8、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