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

时间:2019-05-12 14:3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

第一篇: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

摘 要 现代市场是个信息不对称市场,企业如何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营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概述,指出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三组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表现,指出4r是一种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营销思想和策略,针对不对称信息博弈分别对关联、关系、反应和回报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不

对称信息博弈 关联 关系 反应 回报

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和知识在市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市场却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企业和企业的博弈、企业和政府的博弈都证实了不对称信息对市场的影响。企业如何在不对称信息市场下营销,从而使各方达到均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不对称信息博弈概述

不对称信息理论研究始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它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各方对于他们面临选择的商品或服务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即某些参与方比别人知道的信息更多。市场的主体有顾客、企业和政府,因此形成了三组博弈关系,即企业和顾客、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政府。其中企业和顾客的不对称信息博弈是现代市场营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企业和顾客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一方面,企业既有信息优势,又有信息劣势。主要表现为在产品开发之前,企业对顾客的需求信息了解的较少,这为信息劣势,而当产品经历开发、生产、销售阶段时,企业比顾客对产品的质量、功能、技术特性、成本构成等了解得更多,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此时它处于信息优势。另外,由于某些企业对信息重视不足也会导致企业处于信息劣势。另一方面,顾客更多的了解自己的需求,但对产品的相关信息则处于绝对劣势,这导致顾客对某些合适产品不知情,但对不合适产品进行搜集,增加交易成本。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会出现“逆淘汰”,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呈现不断萎缩进而消亡的趋势。

在企业和企业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竞争厂商之间、企业和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然而,由于商情保密性能差异,商情调研、收集、整理系统完善程度和功能优劣的不同,导致竞争双方彼此了解的情况并不对等,造成信息不对称。制造商可能会寻求联盟以更紧密地协调与分销商的营销努力,希望在所有方面寻求更大的合作,通过联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但下游渠道成员可能出于经济动机会保留这些信息,妨碍制造商的视线,这也导致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和政府的不对称信息博弈中,企业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例如经营范围、纳税情况、质量和环保情况等,而政府对此类信息拥有较少,但同时,政府本身的某些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的职能决定它不能将其作为私人信息而单方面拥有,这些都造成了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博弈下的4r分析

交易市场是一个不对称信息市场,因此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由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的4r理论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有效手段,它包括关联(relativity)、关系(relation)、反应(reaction)和回报(retribution)。

2.1 关联

关联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假设在企业和顾客的博弈中,企业为甲方,顾客为乙方。在一次交易中,交易的甲乙双方都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均有两种策略选择:对抗-欺诈或最大限度的从对方手中获得最大利益;合作-寻求双方利益最大。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一方选择对抗,而另一方选择合作,则收益分别为10和0;如果双方都选择对抗,收益均是5;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收益均是6。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自己选择对抗都是最有利的,因此选择对抗是各方的最优策略。所以,(对抗,对抗)是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此时双方的收益是(5,5),但显然(合作,合作)的组合对双方更为有利。虽然这种情况双方都了解,但在交易双方均以最大限度获取一次交易中的收益为目标时,面对交易中的风险,交易双方均是风险规避者,不会冒险去选别的策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若想走出这种困境,需要转变观念,以获取客户的终身价值而不是一次交易的价值为目标,而交易双方的策略选择就会发生改变,一个新的均衡就会出现。如果一方选择了对抗,则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对方不愿和自己进行再次交易,如果选择合作,则树立了自己的声誉,获得了未来长期收益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会选择合作策略,与对方建立长期的、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企业为了与顾客长期合作,可以进行市场调研,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采用广告、产品包装、产品推介会、产品售后服务承诺等进行信息公布,采用技术传授、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来对顾客进行教育;顾客为了与

第二篇:信息不对称

如何理解和避免「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信息渠道。2.信息处理能力。“21 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是葛大爷在《天下无贼》里说的一句十分经典的台词。今年是 2014 年,《天下无贼》2004 年上映到现在,正好十年。

这十年里,从国际风云波谲云诡,到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变化鲜明。而在知识教育普世化,人才因迅速膨胀而贬值等诸多因素下,抱着那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心态,依旧以一个“过去”的人才定义为标准,去试图改变命运的人,很不幸,我看到了好多失败者。十年前这句话还被奉为圭臬,可如今,早已黯然失色。

同样,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老案例,旧教科书上的话,那么,你在知识层面下的信息不对称中,已然成为逆势者。

为什么那个村里中学还没毕业就出去闯荡的狗蛋,十几年后衣锦还乡,开着李华看一辈子报纸喝一辈子茶水,拿一辈子灰色收入(甚至能锒铛入狱)都买不起的某订制级豪车,乡亲们一瞬间忘记了那个从小到大奖状贴了一墙的尖子生李华,之前对李华考上公务员的种种夸耀,恨不能全部收回来,贴在狗蛋身上,而李华只能望着绝尘而去的狗蛋,怀疑这一生?

对不起,让我告诉你。村民们不晓得李华口中,吏部尚书所对应的那个人可以释放的能量。所发出的惊叹或艳羡,只是基于李华对其“释放的能量”所做出的具化描述,李华知道在村民眼里,可以吃海参鲍鱼的,便是富人,李华就可以说,吏部尚书天天吃海参鲍鱼,哦,原来这么厉害。那大家就都懂了。

而这些,都只是李华在村民对于外面世界,或者说信息接受的极限上,做出的解释。村民甚至分不清楚公务员的概念,想当然地以为,当官=公务员=有钱。而在这种理解程度上,不管李华当的是村支书,还是一个比较新潮的公务员,比如可以是市妇联主任的助手,或者是海关安检看 X 光扫描的小兵,在村民对于这种没有对公务员的判定范围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下,那他们听了后,会摆出“O”的嘴型与我懂得的表情,然后笑嘻嘻地说:“当官好啊。”

在狗蛋没回来之前,李华拥有对公务员信息解释的垄断权。显而易见,李华信息量要大于村民。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信息可以是对于哪里有优质人脉的把握,也可以是资源的优先调配权。人才只是作为一个环节,被划归信息的宏观范围里。但因对信息的未知,在上述例子中,便是体现的信息的局限性,自身会主动或被动地导入误区,很多时候,这种被导入误区的过程中,我们防备心很低,甚至引不起一丝怀疑。对于信息不对称,我们会产生很多误解,有时候的误解,甚至是误解中的误解。

所以对于题目,我的看法是,从书本中将“信息不对称”这个名词抽离出来,结合实际。我所认为的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是一种“不均等”。不均等是一种双方的状态。在不均等状态中,掌握信息量大的,占据主导信息资源优势的,为顺势方,而信息量小,在信息上处于被动的,为逆势方。顺势方可以凭借截断信息流,控制话语权,引导逆势方价值观等方式,对逆势方施加自身影响。

大家对于吏部尚书这种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的职位,很少有人能够说,我见过,我告诉你们吏部尚书的日常是怎样,所以大家绝大多数都保持在一个“信息接收不充分,甚至是未知”的状态,但是,即便李华说得眉飞色舞,但没狗蛋脖子上拇指粗的金链子,亮晶晶的大手表,一个半人高,引擎声震天的大汽车迎面而来的冲击力来得更实在些。所以任你李华说得再天花乱坠,有用吗?狗蛋不需要说一句话,他用他世俗社会所取得的认可,以默默无言的方式,告诉李华,在财富的定义上,我赢了。我对这种以纯物质成果造成的碾压持保留态度,因为我要着重讲的是,在这一再臭大街不过的乡村传说里,你或许已经与我看出了它的真正本质:狗蛋从最直观的角度,满足了村民心底原始级欲望(此处为金钱),以一个胜利者(信息不对称破坏者)的姿态,打破了李华对于成功定义的垄断。在狗蛋没回来之前,大家都认为,从这小山沟沟里走出去,并能混出个样样,取得成功唯一的途径便是像李华那样用功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官(公务员)。而走出这个山沟,现代社会呢?现代社会下的,人文、科技、宗教等诸多领域,对于成功的理解一样吗?肯定不同。但最起码有一点,这些成功的定义,绝对不会是如此狭隘。对于成功的定义,体现了村民,狗蛋,李华之间,信息渠道的差异性。而这,正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李华认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极力维持这种信息不对称,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不幸的是,狗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村民们发现,哦,原来狗蛋竟然比吏部尚书过的都滋,吏部尚书一天可以吃一个鲍鱼,狗蛋却能吃十个。这小子真行啊。

回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这句话上。这种心态,不能说错,错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苦中苦”二字是此句中的“因”,以“苦”叠加为二字,强调吃苦的必要,从而推导出,成为“人上人”的果。给人造成一种吃苦越多越能接近成功的错觉。可是,要成为“人上人”,就一定要吃苦吃得停不下来?为什么一些人不需要吃苦,却已然成为“人上人”,有的甚至一生下来,就呼吸着我们呼吸不到的、那种顶峰独有的、稀薄的空气?

出身,教育程度,三观评定标准,以及一系列的被叫做“眼界”“格局”之类的东西,构成了我们自身的理解力。我更认为,用思辨能力来形容它,更为妥当些。有人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解,认为吃苦越多便能博得成功资本,有人更愿意借吃苦的方式,将人踩于脚下,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上人”,有人对这句话不赞成,觉得它是狗屁,而有人则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在这些迥异的看法中,正是“思辨能力”在施加影响。它,才是信息不对称这个怪物身后的庞然大物思辨能力,决定了信息处理的威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史玉柱可以从保健品跨行到网游,这便是信息渠道所不能代替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作用,有了自己对于信息不对称下,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才能逆转在信息不对称下,自己信息渠道上的劣势。

“人生而平等。”法律,道义上,这句话我很赞成,但在“信息不对称”这个命题里,却不适用。若是平等,哪会来信息的不对称?若是平等,为什么有些人生于尘土之中,有些人居于祥云之上?若是平等,为什么有人随随便便的努力便能换来巨大的成功,有人穷其一生为理想努力,却一事无成?这句话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的尊严,但却不能定义我们的全部。

正如信息不对称理论所带给我们直观的感受一样,我们思维也许对其理解会局限在信息经济学上的教授课堂案例,而往往忽视了这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我对其理解,是基于现实生活,这对我们“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会是一种极大的锻炼。

如果你在信息不对称中,总是被欺负,我虽然给不了你金钱,地位上的帮助,但是我给你提供的这种思辨能力,这种思维能被锻炼,甚至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为自己适用,那么,你迟早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我高中时,应试教育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以分数衡量一切。我还记得我们高中课堂上,每次老师只念那几个学习排名前几的作文,而且灌输着,他们的写作格式,甚至从开头,内容,到结尾的考试公式,就是作文规则,甚至要求我们传看并背诵他们的作文。每次作文课,老师读起那几个熟悉的名字,同学们理所当然地发出赞美,被读作文者理所当然地享用着这些赞美,老师理所当然地引导着这些赞美。

等等,有些不对。为什么,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为什么,学习排名前几的,作文就一定好?为什么,当普通同学借鉴他们的成功方式,写出的优秀作文,拿不了高分,而他们,依旧拿高分呢?是什么衡量标准,在其中发挥作用?遗憾的是,那时候我的思辨能力还未达到今天这个能力,甚至以我现在的能力,在我们这行的大佬面前,还只是入门级。能力低,我不怕。因为我已经具备了思辨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事物基本的判断及怀疑能力。

可我那时做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我将三个“为什么”,写进了作文,却忘记了最后一步。这个看似细微的错误,导致了我吃尽了苦果。我被语文老师大批一通,我至今还记得她说的一些话,“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楚,作文能写够 800 字吗?”

我被打击到了,彻底地,打击到了。我还以为,我可以去思考怀疑一个我认为具有漏洞的运作机制,但我发现,我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在这种限制下,我高中一度犯了一种名为“恐笔症”的病,一看到小方格,一看到 800 字,一看到以 XXX 为话题这类的关键字,就发抖,大脑空白。

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也没必要知道。因为规则,已经牢牢禁锢着我,我只有屈服。很不幸,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那些大师们精彩纷呈的个人表演,那些文学大家,一度不入当年语文老师法眼的大家们,写出了值得点 32 个赞的文字,字字珠玑,看得我热泪盈眶。在知乎上,更大的世界,由点及线及面,把我眼中的世界,钩织得更加完整。

而我现在,一直在想,如果我带着如今的所学,甚至只是把自己专业的起步级技巧带上,回到高中时代,是不是可以展现一种更加独到新颖的思维,去将写作方式的那些极佳的信息,公之于众,哪怕只是我们高中,哪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哪怕只能感动同学。

可是现在想想,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仅凭我一己之力,很难。没有一种被认可,可以具有说服性的身份,更直白地说,是没有话语权。即便去逆转大世界,小社会,微型范围内的那处小小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既定事实,都会受到重重阻力。个人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组成。近些年来,舆论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我们也可以发声,这是一种进步。

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水平低的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较高的,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现实是,在经过所谓的个人奋斗后,有人依旧是民工,有人依旧只会扫大街,有人依旧是老妈子。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他们也努力了,并且十分敬业。我真见过大中午 41 度高温下依旧有清洁工把街边垃圾一一拾起,也见过朋友支教回来给我们看的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小朋友们,一双双如饥似渴的大眼睛,只有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念书。朋友说,他们去支教,不是长达几年以上的长期,根本屁用没有。带给小朋友的那些先进的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要么是他们听不懂,要么是小朋友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念书,念好了书,出了大山,什么也就有了。每次朋友感动之余,都会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你真的,在这些大社会背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面前,感到有心无力。但是有的小朋友真能听懂,但是,绝大部分贫穷的家境,多病的父母,已经将他们拴在了大山里。

我们市里中心的天桥下,有一个乞丐。他平时主要工作是坐在天桥的台阶上乞讨,人流多的时候,他会跟着人群上上下下走上几十回。我观察了他几个月,经过我的推导计算,他每天上上下下做的功,换算成搬砖量,足足有将近一百块砖。以我们市的薪资标准,这些搬砖量可以够他每天三顿吃馒头加二素一荤,完全没必要这么没尊严地活着。后来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您今年多大了?”“39 啦。”“那为什么不找点工作啊。”“因为„„我是乞丐啊。”他最后一句回答的倒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乞丐就不能找活干了吗?我又问他,“中石油您知道吗?”“知道啊。”“那让您去中石油您去吗?”“啊,去啊。”“那不给您安排关系进去,您自己去,去吗?”“他妈的当然不去啊。”

我承认,我当时问他的语气有点调侃的意思。但是,我也终于弄懂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发觉到信息不对称,并有可以逆转这种不对称,甚至有可以打破不对称规则的机会,为什么人们就是不做?答案很简单:自我否定与对短期收益的认可,大过了长期收益的认可。

因为功利心在作祟,使我们丧失了对于一件事物基本的思辨能力,以至于,哪怕这件事只要坚持下来,并长期去做,就会获得巨大收益,但仅仅因为其需求一定量的时间付出,便放弃了这件事。而我们往往会看重那些短期收益很大的事情,哪怕将来会损失更大,丧失了思辨能力,便丧失了对于“信息不对称”是否打破的选择权。而自我否定又是使我们对信息不对称放任不管熟视无睹的另一原因。明明看到北大保安仅凭自己努力,中学文凭都可以自学英语,做翻译官,但我们却会对自己这种正能量效仿的想法给予重重一击,“哎呀,我怎么能做到像他那样呢?”“人家多努力,我多懒啊,就懒下去好了。”别等着七大姑八大姨,街里街坊给你打击,自己就把自己废了。在看下面的方法论之前,请你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机场成功学被指责成鸡汤文的?而又是什么时候,你对成功学里面主角的光环感到习以为常,并觉得那些只是神话,并离自己很远?

老实说,我之所以想到“信息不对称”这个理论,不是书本上的二手车案例。而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很现实的事。在我们家乡,我妈他们这一代人,稳中求胜,认为投资也要是硬通货,不动产,稍微有一点风险的投资,哪怕在我的解释下,后续收益再大,她都不敢做。几次事实都是证明了我是正确的。可是她依旧不听。到不是我妈她这个人固执己见,而是在她稍微想要展开手脚的时候,从身边的同事到老板,到家人,除了我之外的,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同意她这么做。我妈也承认,舆论的力量,有时候演变到最后,会彻底接管对于“信息不对称”事件的处置。这种信息不对称,就应该被毁灭。

这是我最后一个思路,也是我几经思索,对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论:用制裁“信息不对称”的破冰思维(这里的破冰思维可以是一个行业中引入的新技术,新指导思想,也可以是一个改进产品的 idea),去引导那些还未破碎的思维(保守性思维方式),先是打出针对这块冰层布下的思维点,然后再由点及面,实现对信息不对称中错误舆论导向的终结。对自己要做什么,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方向感,知道自己获得与付出的比率,并做到付出成本的下降。用经营自身资本的方式(思辨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自己对于自身行业的理解,是否能吃透,在此基础上,以实践来收割自己思维领悟出的理论,增值自身资本),让自己的话语权,更加强大。我认为,旧的、落后的、以不为人知的目的故意安插的思维,势必要被新的、先进的、引人向上,以个人发展为基点带动整个社会发展这个终点式思维,彻底代替。

写这篇答案的目的,一是为了提供一个自己的思路——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面的理解。就比如大家对于“信息不对称”的了解,差不多是基于《信息经济学论》的名词解释。而思路本身,我认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我就很高兴了。我也在这里希望有什么其他看法的同学,能与我进行我所追求的,那种思想的碰撞。还有就是为了向知乎各个专业,无论是美食,科技,政治,历史,IT,职场,还是文学领域的大牛们致敬,因为正是你们无私的奉献自己的知识,见解,帮助了许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自身格局眼界局限,或因某一行业信息掌握不到位,而未能大步向前的人。我由衷希望,我们也可以出一份力。

我们都可以,是的,我们。

第三篇:博弈信息的作用

博弈信息的作用

董志强

1999-7

(《信息产业报》2000年6月26日以《信息经济学与人生博弈》为题转载)

"在博弈论里面,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最为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的信息经济学就建立在博弈论的基础上。

虽然信息在信息经济学中有严格的定义,即:信息就是知识差。但是既然我们现在不是讨论学术,所以您也不妨就把信息理解成为您平时所理解的信息,没有关系——这不过意味着你理解的信息比信息经济学里的信息范围更宽一些而已。

信息对生活的影响是深刻的。从人们赶时髦的一些流行的提法诸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战我们就可以感觉到。更有一些走极端者竟然量出了这样的观点:知识经济的出现彻底否定了斯密以来的两百多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从人类历史以来,人们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对于生活的重要影响。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象现在一样,报纸漫天飞,广告遍街是,电台电视台频道不计其数,互联网更是把触角伸向世界每一角落——您每天都在信息的狂轰烂炸下苟延残喘!

信息实际上也是知识,拥有某方面信息就是拥有某方面知识。比如,你拥有一条信息是甲商场货品比乙商场货品便宜,就相当于你拥有“知道在甲买东西更便宜”的知识。信息是重要的,在商业争斗、军事战争、政治角逐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说明掌握足够的信息对战斗的好处是大大的。

在生活的“游戏”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一般会有好处的。比如,你要恋爱,你得明白他(她)有何所好,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不至于吃闭门羹。你猜拳行令(南方的人们喜欢在喝酒时猜拳助兴),如果你知道对方将出什么,那你绝对赢。

信息是否完全会给博弈带来不同的结果。有一个劫机事件的例子(张维迎,1996)可以说明。假定劫机者的目的是为了逃走,政府有两种可能的类型:人道型和非人道型。人道政府出于对人道的考虑,为了解救人质,同意放走劫机者;非人道政府在任何时候总是选择把飞机击落。如果是完全信息,非人道政府统治下将不会有劫机者(这与现实是相符的,在汉武帝时期,法令规定对劫人质者一律格杀勿论,有一次一个劫匪绑架了小公主,武帝依然下令将劫匪射杀,公主也死于非命,但此后国内一直不再有劫人质者),人道政府统治下将会有劫机者。但是,如果想劫机的人不知道政府的类型,那么他仍然有可能劫机的。所以我想,一个国家要防止犯罪的发生,仅有严厉的刑罚是不够的,还要让人民了解那些刑罚(进行普法教育)。因为,他不知道会面临刑罚,他就不会用那些规则来约束他的行为。在我国,法盲是很多的,许多悲剧也正是因为不了解法律而酿成的。加里·贝克尔认为影响个人犯罪的因素有被发现的概率和处罚的严重程度,我认为还要加上个体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这一项——这表明,进行普法教育是重要的。更进一步讲,一项制度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必须要使人们具备关于这项制度的“共同知识”。比如,规定“车辆右行”的交通规则,就必须使每个司机都具备“车辆右行”的知识,否则交通仍是混乱的。你当然可以对不守规矩的司机进行处罚,是其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具备“车辆右行”的知识,那么可能的结果是,每个司机被处罚一次后,“车辆右行”才成为共同知识——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对申请驾照的人进行交通知识教育。总之,对人们进行关于“制度”的知识教育是重要的。

在上面的劫机案例中,非人道主义的政府最好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所有的人民,才能使劫机现象不发生。生活中,作为个人而言,有时候也需要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别人。比如求职,你就需要尽可能把你的优势长处展示给招募者。

教育程度就是你求职时需要向雇主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讲到过人力资本,那时我们认为较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所得报酬也较高。但一个叫斯宾塞的经济学家指出:教育水平只是一种信号,可能并不与劳动生产率有相关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他的意思: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常常是更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较高的教育水平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我具有较强的能力。作为企业,当然更愿意雇佣能力较强的人,于是教育程度就成了企业过滤人才的一个标准。实际上,高教育水平也许并没有带来高产出。当教育程度作为一个信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争取一个文凭甚至伪造学历,而且许多企业单单看了求职者的文凭就决定录用而没有仔细去验证求职者的真实能力如何,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接受的大学高材生原来是个高分低能之辈。

教育为什么能作为一种信号,而且为什么需要这种信号?用“柠檬市场”原理可以解释。“柠檬市场”本身讨论的是旧车市场,现在我们以劳动力市场来进行同样的讨论。假设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质量只有两种:高质量和低质量。求职者自己知道自己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但雇主不知道求职者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假设:高质量求职者要求的薪资是500元以上,雇主愿意给高质量的求职者600元以下的薪资,即双方可以在薪资500~600元的区间达成交易;低质量的求职者要求的薪资在300元以上,雇主愿意给低质量的求职者的薪资在350元以下,即双方可以在薪资300~350元的区间达成交易。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雇主将给高质量求职者开出500~600元的薪资,给低质量求职者开出300~350元的薪资。但是雇主没有信息区分求职者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于是,为保险起见,以475((600+350)/2)元以下的薪资雇佣求职者——结果,高素质求职者将退出劳动力市场,因为雇佣价格低于他的劳动力最低供给价格;当雇主发现雇佣的求职者全是低素质的时候,他就会把薪资压到350元以下,整个劳动力市场就只有低素质求职者了,这就是“劣货驱逐良品”的效应。更一般地,如果假设劳动力质量服从于[0,1]间的连续均匀分布,我们还可以退出劳动力市场瘫痪的结果,即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劳动力供给。当然,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没有瘫痪的例子,但低效率却是常见的。显然,高质量的求职者为了获得满意的薪资,必须向雇主传递表明他是高质量劳动力的信息。人们选来选去,发现教育可以作为这样的信息,因为一般地接受教育越多,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知识,也意味着更具有学习的能力等。于是,大家看到,文凭在寻找一份满意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个统计歧视理论,也支持了上述看法。雇主明明知道并非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能力一定超过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即存在某些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的能力高于某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情况),但他在最初雇佣时开出的价格常常仍然依据学历来确定。因为,如果他不加分别地给予两者相同的工资,他将面临不利选择,分开等级给予工资虽然仍面临风险,但却可以将风险降低,其期望收益可以提高。

上述描述的是一场雇主先行的博弈,教育作为一种信号。大家还可以想想看,如果假文凭泛

滥,且雇主对文凭真假难辨,即文凭不再传递求职者具有高素质的信息,那么文凭在找工作过程中还能发挥重要作用吗?

现在你有大学文凭,但这个社会也有假文凭泛滥。所以,雇主常常还得考虑你的文凭的可信度(即真实程度)然后作出自己的决策。现在你可以向雇主表示:可以向你毕业的学校调查,如果文凭有任何水分,那么你甘愿接受高额的罚款。这就使你的文凭的可信度提高了,实际上你也并没有付出那笔罚款。这种行为在博弈论中称“承诺行动”。承诺行动可以改变博弈的结果。比如,红军和白军争夺一个小岛,如果红军誓死保卫小岛,白军就最好放弃进攻(有点穷寇勿追的味道),如果红军保卫小岛的决心并不坚定,白军就最好进攻。现在,红军就可以采取一个“承诺行动”,一上岛就砸掉船只,拆掉桥,显示出背水一战誓与小岛共存亡的决心,于是白军觉得红军誓死保卫小岛是可信的,最好放弃进攻。

与承诺有点相似的是“威胁”。它相当于“如果你不„„我就„„”。威胁可信,有助于改变博弈结果;威胁不可信,它无助于改变博弈的结果。《圣经(旧约)》上有个故事:两个妇女为孩子的所有权发生争执,到所罗门国王面前请求判决。一个妇女说孩子是自己生的,被另一名妇女抢去了;另一名妇女称孩子本来就是自己亲生的。于是国王命下人取来剑,说:“把孩子切成两半,让他们每人拿走一块。”结果一个妇女说:把孩子给她吧,不要杀了他。另一个妇女说:切吧,谁也别想要孩子。于是孩子判给了第一个妇女。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就采取了“威胁”。但是,如果那个假母亲意识到国王不可能真的杀掉孩子(即威胁是不可信的),国王还能知道谁是真的母亲吗?相反,春节期间走红的《绍兴师爷》里的方师爷就比国王聪明,他遇到一个同样的案子,但他的办法是让两个母亲把孩子往自己身边拉,谁抢到孩子归谁。结果,真母亲不忍看孩子受罪就放弃了,当然最后孩子判给了他。我认为,方师爷采用的激励机制比所罗门国王的激励机制更有效。

在生活当中,承诺、威胁也是一些常用的策略。比如,父亲阻碍女儿跟某男青年来往,女儿可以自杀威胁父亲,但是父亲会判断这种威胁是否可信。在商业斗争中,某些商家为了防止对手作某件事(比如降价),常常宣布保留采取进一步(报复)措施的权利,其实也是一种威胁,它或许只是恐吓,或许是真的。

现在,即使你采取了一个承诺行动,向雇主许诺如果文凭有假则如何如何,但如果雇主认为你这个承诺是不可信的——是的,人家凭什么要相信你的空口声明呢?——那么,你又能怎么办?或许,你只有花更高的代价去传递更令人感到可靠的信息,比如说你可能会同意学校多收一点钱制造带有防伪标记的毕业证。这在商业经营中也比较常见,比如在以次充好盛行的情况下,高质量产品的销售商总会力图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这样,它就可以从商誉中获得好处:人们相信它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也愿支付更高的价格。是不是其他的次品销售商也可以建立商誉呢?一般地,高质量产品销售商建立的商誉可以长期带来收益;而次品销售商建立的商誉可能只有一次起作用,因为人们姑且相信它而购买一次产品,但随即发现买了次品,于是次品销售商的商誉就下降甚或不存在了。如果,把建立商誉的花费看作一项固定成本,那么良品销售商所花的费用可在长期分摊,而次品销售商的花费只能一次性回收(否则得不偿失)。因此,如果建立商誉得成本较大的话,次品销售商是不愿去建立商誉的。我们看到,许多良品的商誉都是花不小的代价建立的,有的甚至经过几十年才累积了一个品牌,而消费者对它们也格外信赖。相反,如果建立商誉的成本很小,那么大家都会建立“商誉”,结果等于谁也没建立商誉,消费者也不领情。比如,在大街上,我们看惯了“跳楼价”、“自杀价”、“清仓还债,价格特优”等招牌,这也是商誉,但谁相信它是真的呢?

向别人传递信息很重要,但隐瞒信息或宣布虚假的信息也很重要。比如前面提到的政府和劫机犯博弈的案例,人道政府最好就隐瞒自己的特性,并伪装成非人道政府,也可以实现没有劫机现象(如果是重复博弈可能人道政府难以隐瞒自己的特性,因为只要发生一次劫机,人道政府的特征就暴露了)。商战中,信息战是一种常用的伎俩。重庆通讯市场曾发生过一起案例说明了隐瞒信息的重要性。去年5月某日,中国联通重庆公司在报上突然发布广告:次日手机降价。中国电信重庆公司随即获悉这一消息,当天下午即商讨对策,晚上将电信手机降价方案送往报社立即发排。第二天清早,电信一些员工和雇佣的临时的广告派发员将电信手机即日降价的广告发往过往的行人。结果,电信打了一个漂亮的“后发制人”的仗。联通的失败在于,他们把谋划已久的降价商业秘密没有保守到真正的最后时刻,它为电信采取行动留下了时间空间。

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就是,我认为,那些没文化的“暴发户”的暴发,正好是建立在他们缺乏某一方面的信息上。信息即知识,当某个赢利机会到来的时候,没有文化的人看到的只是赢利机会,而拥有较多知识的人不幸还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不可一风而上。于是没文化的人去了,赢得了利润,而知识分子坐失良机。这样的一个事实可以演化成下面一个博弈:

假设有一个只市场,有两个人进行争夺。如果甲(知识分子)进入,乙(低文化者)也进入,那么造成过度进入,双方都亏损3000单位;如果甲进入乙不进入,则甲赢利1000单位,乙赢利0单位;如果乙进入甲不进入,则乙赢利1000单位,甲赢利0单位;如果甲乙都不进入,则甲、乙赢利都为0单位。博弈的报酬矩阵如下:

甲(知识分子)

进入不进入

乙(低文化者)进入-3000,-30001000,0

不进入 0,10000,0

这个博弈中,纳什均衡是(甲进入,乙不进入)或(乙进入,甲不进入)。即给定甲进入,乙就不进入,给定乙进入,甲就不进入。但是现在,乙不知道两人共同进入将导致双方亏损,他只看到进入的利润,于是他将不考虑甲的行为,采取进入行动;而甲,因为掌握太多的信息,包括知道乙“不知道两人共同进入将导致双方亏损”而必定采取进入行动,于是乙只好放弃进入。平时,我们讲知识分子做事总是顾虑太多,在这个博弈里面,我们看到正式知识分子的顾虑使社会产出最大(1000+0=1000),如果知识分子不顾虑,那么社会产出就因为混乱而降低了(-6000)。而且,知识分子牺牲自己的可能赢利机会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所以,我一直认为知识分子是真正默默奉献的一个阶层,而社会的分配体系却很少考虑知识分子的牺牲。

但上述例子并不说明知识越多越不好。对个人而言,可能有时过多的知识反而使赢利机会被迫放弃,即信息越多并不必定越好。但对全社会而言,可以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缺乏知识和信息的话,结果是大家都“进入”,社会产出完全无效率——因此,具有更多的知识仍是必要的。

我们一直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是想强调掌握信息的不同组合对博弈结果的影响是重大的。换句话说,博弈的均衡常常取决于知识结构。

第四篇: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摘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提升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障。随着公益组织及其项目运作和管理的负面事件的曝光,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不可避免。文章运用博弈论理论说明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博弈的产生及结果,并对改善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提出若干措施。

【关键词】慈善组织 博弈 捐赠

一、慈善组织、捐赠者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基本假设及动因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信息披露的博弈主体主要包括慈善组织、捐赠方及监管部门。各博弈主体对信息披露内容的关注侧重点不同。本文对博弈的基本假设为:(1)捐赠者具有捐赠偏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2)博弈各方中至少有一方不清楚对方的行为。(3)在博弈中,公益慈善组织占有主动权,首先采取行动。产生博弈的动因基于捐赠者、监管部门和公益慈善组织三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在信息的掌握上处于明显的优势,而捐赠者无法获取慈善组织的财务信息及业务信息,无法正确评估善款及物资的使用是否落实到实处。两者信息不对称说明了监管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同样,随着捐赠者和慈善组织间信息不对称出现冲突,使得监管方法必须逐步完善。

(二)博弈过程分析

1.公益慈善组织与捐赠者的博弈。公益慈善组织和捐赠者之间的博弈有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捐赠者与慈善组织之间通过订立详细的合同以约束慈善组织使用善款及物资的途径,这种是合作博弈,是有效率的。慈善组织不规范使用善款及物资,虽然暂时可以得到一定的个人利益,但是是以破坏合作博弈为代价的,可能会受到捐赠者在下一轮博弈中的报复,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双方陷入不合作博弈,显而易见,这种博弈是无效率的。

捐赠是一种非商业行为,是捐赠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统一。一般来讲,捐赠者不可能从捐赠行为中获取直接的货币收入回报,但他一定是基于对预期收益的追逐才产生捐赠行为的。捐赠者的预期收益体现为明显的非物质形态、非货币形态,主要体现为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假定慈善组织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可以树立社会形象,从而带来获得收益为S;提供详细披露信息的成本为C,提供缺失的信息披露成本为A,并有C?A?0;因不对外披露而获取的违规收益为P(通常指组织内部人员的败德行为给自身带来的效用)并有P?C?0,但由此可能遭受的捐款减少量为R。捐款者得到详细的信息可以获取心理与精神上的预期收益r(r?0),捐赠成本为c;捐款者得到缺失的信息可以获取心理与精神上的预期收益-r;如果选择不捐赠,则获取的收益与发生的支出的成本均为0。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博弈分为两个阶段,博弈的第一个阶段,确定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类型。用“详细信息披露”和“ 缺失信息披露”分别表示慈善组织的行为。博弈的第二阶段,捐赠者选择是否将善款捐赠到慈善组织,用“捐赠”和“不捐赠”表示捐赠者的两种选择。若慈善组织选择详细信息披露,捐赠者选择捐赠时,则两者都可以各自获取收益,支付为(S-C,r-c),前面一个数值代表慈善组织支付,后面一个数值代表捐赠者支付。若慈善组织选择详细信息披露,捐赠者不捐赠时,扣除详细信息披露成本C,慈善组织仍可以获取收益S-C,捐赠者不捐赠行为获取的收益及发生的支出均为0,支付为(S-C,0)。若慈善组织选择缺失信息披露,捐赠者选择捐赠时,扣除缺失信息披露成本A,慈善组织仍可以获取违规收益P-C,而捐赠者捐款却获得不了预期心理和精神上的收益,由此损失-r-c,所以支付为(P-A,-r-c)。若慈善组织选择缺失信息披露,捐赠者选择不捐赠,扣除缺失信息披露成本A和捐款减少量R,慈善组织可以获取违规收益P-C-R,所以支付为(P-A-R,0)。

作为理性经济人,捐赠者进行捐赠必然希望得到详细的信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取最大的效用。在捐赠者选择捐赠的情况下,要使慈善组织选择披露详细的信息,必须使得S-C?P-A,又因为C?A?0,即当S?P时,慈善组织愿意披露详细的信息。

2.慈善组织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假定慈善组织进行信息披露树立社会形象,带来S的效用;披露成本为C;A为慈善组织未进行披露所受到警告、批评的处罚导致公信力下降所减少的效用;因不对外披露所获取的违规收益P(通常指组织管理者的败德行为给自身带来的效用P?C?0);政府部门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管的成本为a,L为公众对政府部门的谴责,遭受的损失。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同样将博弈分为两个阶段,博弈的第一个阶段,确定慈善组织信息披露行为。用“披露”和“ 不披露”分别表示慈善组织的行为。博弈的第二阶段,监管部门选择是否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管,用“监管”和“不监管”表示监管部门的两种战略选择。

若慈善组织选择披露信息,监管部门选择监管,扣除信息披露成本C,慈善组织可以获取收益S-C,监管部门由此产生监管成本a,支付为(S-C,-a),前面一个数值代表慈善组织支付,后面一个数值代表监管部门支付。若慈善组织选择披露信息,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监管部门不会发生监管费用,也不会受到公众的谴责,监管部门不监管行为获取的收益及发生的支出均为0,支付为(S-C,0)。若慈善组织不披露信息,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监管部门发生监管费用a,慈善组织因此导致公信力下降,损失A,支付为(-A,-a),若慈善组织选择不披露信息,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慈善组织可以获取违规收益P,那么监管部门就会受到公众的谴责,由此损失L,支付为(P,-L),在监管部门监管的情况下,要使慈善组织选择披露信息,则S-C?-A。在慈善组织未对信息进行披露的基础上,监管部门会衡量监管成本与公众对监管部门的谴责所造成的损失,只有在L?a的情况下,监管部门才会选择监管慈善组织信息披露情况。

(三)博弈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博弈分析可知,我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监管慈善组织的部门,对慈善组织的活动也进行干预,意味着博弈主体既制定规则,也实行监管职责,这不符合博弈规则。公众应加强对监管部门的谴责。只有在公众谴责对监管部门造成损失大于监管成本,政府部门才会加强监督力度。同时应加重对不披露信息的惩罚力度,促使慈善组织按时按质按量披露信息,以降低损失成本。

二、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及监管的建议

(一)建立信息披露的公开机制

公开慈善组织的财务及业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公众和慈善组织间的问题。慈善组织应披露真实、充分、准确的信息,并且信息获取方式容易,信息内容规范,信息披露及时。慈善组织是有义务满足社会公众提出的查询财务信息、项目信息等要求,如果发生拒绝社会公众的监督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二)建立信息披露的惩罚机制

对于未按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未按照规定公开慈善信息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应对其进行警告,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仍未在规定时间内改正的,监管机构可对其实行处罚。慈善组织通过虚假披露信息以获取不正当利益,并不及时改正的,可加重处罚力度,如取消其免税资格,并缴纳所获收益两倍的罚款。

(三)政府对信息披露费用进行补贴

慈善组织披露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治理信息、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四个项目。披露信息是一项大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国际上,慈善组织的行政成本占总支出的15%~20%。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与之相比,我国行政成本占比算低的。为了保障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保障慈善组织可以正常披露信息,政府部门应给予资金补助,专款专用,资助其信息披露。

(四)建立第三方业绩评估机制

民政部门作为完善法规的一方,不能监管慈善。应设立第三方独立机构依法实行正常的监管,包括监督善款及物资的使用情况,检查信息披露状况,审查报告等。在此基础上,每年对慈善组织进行等级评估,针对慈善组织不按时按质的披露组织内部信息,不规范使用善款、物资等行为,以降级处分,切实提高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及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纪纲,程昔武.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社会捐赠:一个博弈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11(5).[2] 姜丹,孟庆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7(4).[3] 刘跃飞,黄巍巍,王鹏.腾讯360事件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6).

第五篇: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信息经济学结课论文

题目: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2016年6月4日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摘要

近几年来,假冒伪劣产品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市场上消费者与厂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息的失衡,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一现象,并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假冒伪劣,信息不对称,原因,危害,解决办法

近些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十分盛行。毒大米,毒馒头等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各种山寨产品,也挑战着我们的底线。并且假冒伪劣产品并不只出现在一些小的作坊里,像三鹿这样的大企业也难逃其咎,可见假冒伪劣产品的发展已经到了多么迅速的地步。虽然各种媒体以及相关部门都在不断的曝光和惩治这种行为,但现实中的假冒伪劣产品依旧严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原因

1.1 定义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定义,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1.2 传统原因

传统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一是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利润的贪婪追求;二是消费者的软弱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三是法律不健全和地方保护主义。前两个原因其实和问题基本上是无关的,因为卖方对利润的贪婪追求同样也是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的强大动力,这关键看厂商所面临的市场约束条件;消费者买了假货不诉诸法律解决也许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计算,比如想免费搭车等。至于说法律不健全和地方保护主义确实揭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合约的实施效力问题,但这种解释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运用法律手段来监督和实施产品质量的成本——包括昂贵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这些分析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们都没有揭示假冒伪劣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普遍能想到的就是“地沟油”,“毒奶粉”等等,这些有关食品安全的假冒伪劣产品,它对于普通百姓的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健康。对此种假冒伪劣产品,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花取更多的钱来购买高质量的产品,防止此种假冒伪劣产品对自身产生大的伤害。另外一种假冒伪劣产品就是人们所说的各种“赝品”,这类产品虽然质量比较差,但是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进行使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部分消费者就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水平,以及利用程度,部分人就会因此选用这种假冒伪劣产品从而放弃正品。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假冒伪劣,给了部分消费者截然不同的选择。信息经济学解释下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的定义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信息在各主体之间分布不均,与客观现实存在偏差。

2.2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第一是由于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对每一项专业来说,专家和非专家所具有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大,同一行业的两位专家都完全有可能无法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第二是由于私人信息的存在。人是复杂的,难以捉摸的,这使得关于人自身的一些信息具有隐蔽性,如身体状况,情感波动以及消费偏好等,都成为隐蔽的个人信息。

2.3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原因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得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面有可能采取欺诈手段,来为自己谋取私利。而这种谋取私利的行为往往会损害对方或社会的福利。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地位不平衡,人们天生的利己心决定了信息优势方往往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隐蔽有关的信息,转嫁本应由自己承担的成本或风险,牟取不正当的私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同厂商相比处于相对信息劣势地位,而厂商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厂商对自己生产、销售的商品质量了如指掌,而对广大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对厂商生产、销售的商品质量却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只能通过对商品商标、品牌获得粗略的信息。一些不法厂商往往滥用这种信息优势,利用他们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生产、销售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欺诈活动,不但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和正当经营厂商的权益,并且危及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危害

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使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很难能够以一种最有效率的方式来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事前、事后之分,相应的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事后之分,相应的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前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事后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消费者由于缺乏鉴别优劣真伪的有效信息,只能根据市场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决定支付意愿,从而导致生产者选择低劣化的现象。逆向选择的经典案例是阿克洛夫于1970年对二手车市场的研究。在旧车市场上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卖者拥有二手车质量方面的隐藏信息,买主只有在购买了二手车之后才能了解它的质量。二手车市场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在时间轴上可以表现为如下

因而,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是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此循环,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

道德风险问题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代理方在合同或契约签订后,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或隐藏行动,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居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的利益,以至损害社会福利的一种行为。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后,相当于被欺骗,商品部分隐藏的信息也会由此暴露出来,从而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威胁。

3.1 增大社会交易成本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向心理,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把所有的产品都视为假冒伪劣。因为缺乏安全感大多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提防,在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应密切配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都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而选择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比重则降低,这种逆向选择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3.2 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

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国家发展经济都必须利用外资。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是把引进外资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但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假冒国外名牌产品价值数额巨大包括名牌时装、洋酒及家用电器等,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形象,严重影响到我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贸往来。这一违法行为也吓跑了一部分想来中国投资的投资者,因为他们认为假冒伪劣已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风险。

3.3 使国内名牌企业蒙受重大损失

知名企业产品的市场被挤占,企业长期创立的品牌等无形资产被侵害。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打假主体错位的现象,企业为打假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名牌产品杏花村汾酒,受山西朔州假酒案连累,销售量曾一度下降了一半多多年盈利的企业竟因此而出现亏损。

3.4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卷烟零售市场每年就平均有100万件假冒“红塔山”、“中华”、“阿诗玛”等名牌香烟,单此一项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亿元之多。从另一方面看,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而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市场上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价格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

3.5 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考生十年寒窗苦读,却毁于考试时用的假冒伪劣中华2B铅笔。因假冒伪劣的2B铅笔远远达不到标准的要求,而造成电脑阅卷机识别不出或识别错误,造成缺分少分甚至零分。考生真是欲哭无泪。广州毒酒案令人震惊。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假药害人性命等令人触目惊心。

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假冒伪劣现象的几点建议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缩小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信息拥有量的差距,使彼此之间的信息得以均衡,这样可使假冒伪劣的制造商失去伪装和保护,使其假冒伪劣商品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假 冒伪劣商品。

第一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拓宽信息传递途径,强化社会信誉观念,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更好的使信息双向、多向流动;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加大制假者的制假成本和风险。

第二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增强消费者自身的维权意识,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靠自身的努力抑制假冒伪劣商品的销售,使假冒伪劣失去立足之地。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质量法规体系建设,严格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第四企业应向消费者提供各种质量承诺、完善商品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信心,通过企业向消费者传递各种信息,帮助消费者克服信息的不对称。这样如果制假者也提供同样的承诺,他们将面临更高的赔偿,反之如果他们不敢向消费者提供这样的质量承诺,就自然而然的证明他们商品的质量问题,这样也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联系二者的桥梁——商品的质量问题得以隐藏起来,价格对商品质量的反应也会失真,这让假冒伪劣商品有机可乘。目前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难免会出现信息获取上的不均和差别,治理假冒伪劣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迅速解决的,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完善、信息传递和获取机制的建立、社会信誉体系的构成以及消费者获取信息和识别能力、维权意识的增强,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假冒伪劣也将逐渐丧失市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王则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下载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4R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会计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会计的影响 作者:李建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

    信息不对称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摘要: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银行为了实现“既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又保持自身稳健运行”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通过详细......

    民间借贷一大问题:信息不对称

    民间借贷一大问题: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日益活跃,随之而来的便是民间借贷的纠纷逐渐增多。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同......

    生活与博弈分析

    《生活与博弈分析》中的收获和建议 第一次接触到博弈论,是在大二的一次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放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电影。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在......

    公共政策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

    公共政策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 刘志鹏2011-03-17 摘 要: 我国城市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府自利性、科层制的局限性、信......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重点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农民工就业 [摘要] 由于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一度出现“民工荒”和农民工难就业现象同时并存,农民工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

    信息不对称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重点

    摘要: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银行为了实现“既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又保持自身稳健运行”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

    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与情况的变化

    在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传递机制下,当信息状况发生变化时,情况会有什么改变。 三、信息传递机制下的变化 3.1、信息传递的含义及引入 3.2、当前改善的方法及建议 3.3、解决高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