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

时间:2019-05-12 14:1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

第一篇: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

文章标题: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及号令。侨联是党联系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民团体,作为党联系广大归侨侨眷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应该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要求,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侨联组织在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贯彻《保护法》,维护侨权益

要努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境内的合法权益。还要注意保障归侨、侨眷的政治权益,发挥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配合人大、政协和组织、统战部门,积极推荐归侨、侨眷代表人士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足他们政治方面的需要。

二、“情为侨所系”,做好归侨侨眷信访工作

坚持“情为侨所系”,把侨联构建成温馨侨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信访途径和窗口,依法维护侨的权益,真心实意地为侨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在信访工作中,既坚持热情接待,平等待人,认真受理,及时回复;又本着求同存异,不摆架子,采取和风细雨,相互探讨的方式,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和宣传工作;更注重讲求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有人情味,让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感到“家”的温暖和亲切。同时,始终坚持诚信原则,以务实的作风取信于侨胞。

三、“利为侨所谋”,支持归侨侨眷发展经济及侨资企业在当地的发展

发展经济,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侨联要融入党的经济建设中心,积极为归侨、侨眷及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侨联属地发展经济排忧解难。突出为侨资企业做好优质服务。挖掘“侨”的潜力,全方位地开展侨务经济工作。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引智,以引进侨资侨智为主,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并举,充分利用侨情资源,主动联络,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强联络联谊,信息沟通,政策引导,服务协调,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如招商、发改、工商、税务、公安等单位的协调机制,认真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机制,促进侨资企业在当地蓬勃发展。

四、“权为侨所用”,帮助困难侨眷度难关

一是落实政策,将归侨侨眷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二是提倡互通有无、乐善好施、扶危济困。鼓励富裕的华侨、归侨、侨眷扶持贫困的归侨侨眷,也鼓励他们捐资办学、办医及其他公益事业。三是帮助城镇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四是向贫困归侨侨眷做好“送科技、送温暖、送希望”活动。

五、当好桥梁纽带,团结和带领广大归侨、侨眷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

要在广大归侨侨眷中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让广大归侨侨眷深刻领会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方向上来。结合侨联特点,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加强下岗职工就业培训,开展创建学习型侨联组织,争做知识型归侨侨眷活动,形成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的机制,着力提高职工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和业务素质,增强归侨侨眷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推进侨界队伍知识化进程。动员和组织广大归侨侨眷立足本职,学赶先进,争创一流,为提高与海外侨胞联系,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建功立业。

六、履行职责,在社会转型期确保侨界队伍的和谐稳定

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日益多样化的利益需求,能否形成广大归侨侨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侨联组织要做广大归侨侨眷的贴心人,履行好基本职责,全面贯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方针,围绕广大归侨侨眷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开展工作,把维护广大归侨侨眷合法权益贯穿到侨联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贯穿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归侨侨眷解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不断增强侨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保侨界队伍自身的稳定和谐。

七、不懈努力,提高侨联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

随着涉外事务的日益频繁,海外侨胞、出国留学人员、国内侨眷与日俱增,侨联要有紧迫感,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侨联工作的独特性,做好新时期侨联工作。要加强侨联的自身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侨联是涉外部门,集社会性、综合性、多元性于一体,既宏观抽象,又微观个体,涉及到归侨、侨眷、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新移民及民族、宗教、外交、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侨联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全面的业务素质,强化“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本领,并增强拒腐防蚀的能力。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侨联干部还应熟练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应用,利用电脑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国际互联网”与外界沟通并掌握信息;同时要学习经济知识,了解经济工作,懂得一些经济工作规律,以

便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进入地市以上侨联的新干部,要求精通外语;地市以上侨联,还应配备懂经济管理的干部,适当充实增强干部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勇于改革创新,精通侨联业务,熟悉经济,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侨联干部队伍。

《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

第二篇: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省工商联崔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有体现,报告提出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社会更加和谐”,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纷纷制定系列政策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总量效益同步增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91.4万个,其中民营企业15.2万个,个体工商户176.2万个;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37.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3.6%;上缴税金757.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6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9%;累计完成外贸出口额93.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5.1%。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安置就业方面贡献突出,已经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吸纳各方面人员就业、再就业。截止2007年,我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约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69%,达到1437.1万人,其中民营企业630.6万人,个体工商户806.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7.6万人;累计提供劳动者报酬1183.8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职工人均工资收入达8237.5元,比上年增加了近858.8元。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广大民营企业正积极采

取措施,保障职工福利、提高职工素质,切实尊重和维护本企业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实现员工的收入和企业的收益同步增长,使员工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我们开展的劳动立法调研显示: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制定和修改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做到了与职工平等协商,使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从原来用人单位的“单决行为”变成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决行为”,被调查企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总体情况良好,签约率达到90%左右。《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都或多或少修改自己的劳动规章制度,把《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细化到企业规章制度,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实行劳动用工的精细化操作。

(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各级工商联会员企业通过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等途径共捐赠现金2.7亿元,捐赠物资价值3千多万元,支援灾区过渡安置房资金1千多万元,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广大企业家通过项目帮扶、技术支持、智力引进、公益资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扶贫事业、捐资助教等。在今年的河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有106名“光彩之星”受到了表彰。会员企业新天际公司与羊角庄共建新农村的案例,被《全国工商联光彩事业事例汇编》收录。

二、工商联要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发挥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广大民营企业家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发达地区相比,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及慈善事业的力度不够,社会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要充分发挥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不同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工作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㈠要引导非公经济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做好做大做强企业,努力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不断地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增加税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非公企业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为发展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㈡工商联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非公企业在构建和谐企业当中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引导非公企业探索一套适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的、和谐的劳动

关系;通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评选表彰“关爱员工、实现双赢”的优秀企业家和员工等各种形式,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贡献。

㈢工商联要广泛开展维权工作宣传和培训活动,大力宣传工商联维权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各级维权工作委员会,大力开展维权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制定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成立仲裁委工作站,推行和落实仲裁法律制度,积极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及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㈣工商联要在非公经济人士中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组织其积极投身以互利互惠、开发式扶贫为特征的光彩事业和以无私奉献、回报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公益事业。要继续组织和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加入到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和公益事业的行列中来,积极为农村及社区建设作贡献,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我们相信,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商联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的民营经济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民营企业家一定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警察文化建设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警察文化建设

摘 要:警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警察文化能够创造和谐、上进的组织氛围,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对组织管理和警务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先进的警察文化对于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对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推动公安事业的有序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 警察文化 文化建设

一、警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警察文化有利于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警察队伍的凝聚力,强化队伍管理。警察文化是公安队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统一,加强警察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凝聚警心,提高人民警察的文化素质,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警营文化氛围。警察文化是对公安事业内涵的扩大和深化,正确的警察价值观念取得警察群体的认同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警察成员团结起来,形成一种较强的凝聚力,培养广大民警热爱本职工作、献身于公安事业的政治理念。警察文化的核心是警察文化的价值观,它以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通过引导广大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塑造公安队伍的形象,进而增强民警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大局意识,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公安事业的进步。

2.警察文化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察文化建设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推动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公安机关要树立良好形象必须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和严整的警容风纪体现出来,其内在动力就是警察文化,它可以对民警队伍树立良好形象给予明确的导向。这种导向还能拉近民警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进而推动警察公共关系。警察文化的建设能够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在公安工作中推广警察文化能够强化群众与公安队伍之间的亲和关系,能够教育引导广大民警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动警民关系和谐发展。警察文化越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和广大民警的拥护越广泛,公安形象就越高大,就越能为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

二、警察文化建设的主要理念

1.警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谐理念,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能构成和谐的乐章。和谐文化必须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我国警察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价值取向就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一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以人为本是警察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公安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更好地接近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推进人性化执法。在警察文化中,民警的思想道德、警务技能、精神面貌决定了警察文化的整体水平。警察文化建设必须同时以警为本,一切为了民警,尊重民警,关心民警,爱护民警,保证民警的心理健康,关怀民警的情感世界,促进民警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全面发展。

2.强化文化育警的理念,创建学习型警营。一是建立学习型公安机关,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从应付式的学习向自发学习转变,使广大民警在工作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全面发展。要倡导公安民警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倡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二是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舆论氛围。要以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学用相长为原则,引导教育广大民警虚心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公安机关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不断开辟民警学习的新途径。要广泛开展数字化学习,提倡普及网络化和社会化教学等适合成人学习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警察文体活动。各级公安机关要丰富民警的文化生活,提高民警的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不断满足民警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民警的精神境界。为了丰富基层民警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大投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警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益智性,寓教于乐,陶冶民警的思想情操,减轻工作压力,形成长效机制。

公安事业的发展需要警察文化的推动和促进。推进警察文化建设,更好地提高警察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既是新时期繁荣和发展警察文化和公安事业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创新中国警察文化的需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达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公安机关要不断丰富民警的文化生活,确保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工作,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肩负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神圣使命。

第四篇: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大力拓展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途径,使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与拓展,已成为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全面审视构建和谐社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社会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的提出,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立,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动摇。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二是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应注重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三是在舆论引导上,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赋予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以新的时代内容。舆论引导讲求喜闻乐见、入心入脑,舆论监督着力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良好舆论氛围。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可以充分有效地展现意识形态内容的科学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紧密结合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科学把握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为确立社会和谐理念提供理论支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未来发展的信心。因此,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为协调多元利益关系提供整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进行舆论引导,使人们对一些问题形成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理性合法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先进文化的正确轨道上来。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秩序保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与方法的创新,既可以充分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涵与目标导向,又可以有效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应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形式和新方法,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各种信息传播平台,丰富和拓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及领域,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使意识形态建设富于创造性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富于创造性。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反映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回答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时代课题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首要途径。对时代课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系统的阐述,实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深入阐述党为完成历史任务所提出的纲领、政策和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次,遵循认识规律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步骤。任何新理论的形成,既要以当时社会实践的新状况和新趋势为基础,又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汲取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要在批判与继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创造性的理论成果。再次,指导实践发展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理论创新并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只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其他阶级意识形态的又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始终反映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努力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有战斗力。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了解群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做到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应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思想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做到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使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努力增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艺术性。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必须在继承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对于社会成员要区分层次,立足实际,因人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工作。在继续巩固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文化阵地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崭新平台。艺术性来源于实践性。主流意识形态应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作思想源泉,不断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新鲜营养,增强宣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同时,意识形态工作还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展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一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二是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方式。既要针对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多层次平台,又要通过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规范和引导,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三是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正确回答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第五篇: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规范和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律师应当切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律师应当殚精竭虑,不辱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律师是生力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民主的基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民主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五个特征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言以蔽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律师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产物,世界各国都把律师看做是社会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法治的产生和运行是以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为基础和核心的,并强调当权者与其他人同样服从既定的法律。而律师以其“一切依法办事的卫道精神”①和凭借法律家的技能,在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和捍卫法律至上方面作用独著,使律师成为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律师是公权力的制衡者。诚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所言,律师的工作就是挑战权力。律师作为民间守护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和制约关系,从而使市民社会分享和制衡着国家权力,从而保障权利,制约权力。律师的这种制衡作用,对立法权而言,促进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促进了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为归依的法律的完善;对行政权而言,促进了政府的依法行政,促进了法治政府的形成与改进;对司法权而言,切实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律师是维护人权的实践者。徒法不足以自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绝离不开律师的躬身力行,兑现法律的承诺。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绝离不开律师的拓荒耕耘:法治架构的建立、法律程序的完善、司法公正的维护„„维护人权,律师是实践者,先行的实践者。

律师是法律至上的捍卫者。良好的法律体系只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条件,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地遵守,无异于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健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律师通过他的执业活动和参与的政治、社会活动,高扬并践行着宪政、法治的理念,是宣扬和捍卫法律至上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恒久耐力和说服力的因素之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增进全社会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从而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律师通过制衡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法律至上理念的播撒,不断地推进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落实着依法治国方略,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屏障,不断夯实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律师在民主法治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就越牢固。

二、稳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维护社会稳定,律师有优势作用。

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国维护稳定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影响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向民主法治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思想文化领域。既有发展不平衡因素,也有社会利益多元化因素。尤其是因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工程建设、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持续高发态势。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律师意味着秩序,一种法治基础上的良好秩序。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律师是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和法治的社会。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持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法治。律师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呕心沥血及对法治的不懈追求,必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愈重,愈要增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愈要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无疑,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其作用必将愈来越突出和重要。

三、塑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律师作用特殊。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美国当代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指出:“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既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又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是律师神圣的使命。欲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各项应享之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律师功不可没:律师通过捍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律师作为维护人权的实践者,作为公权力的制衡者,律师的职业使命促使其始终如一地为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而恪尽职守,奋斗不已,从而将纸上的法律兑现为权利现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正如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中所言:律师专业组织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向一切需要他们的人提供法律服务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进一步推进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目标。”

律师通过维护司法公正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司法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没有律师参与的司法过程与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律师对司法公正的维护,作用直接而显著,勿需赘言。

律师通过法律援助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当前,社会上的第一个失衡就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权利分布上的不均衡。强势群体什么都有,弱势群体却缺少自己利益表达的渠道。若弱势群体的利益长期得不到保护,就会因为矛盾的积累,使弱势群体无视一切法律,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恣意妄为,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律师通过法律援助,表达弱势群体的诉求,捍卫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其生存与尊严而奔走呼号,促使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以赋权落实弱势群体的权益。

四、健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制: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功能,律师模范与服务作用。

律师组织作为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之一,其对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功能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律师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垂范作用。律师组织是非政府组织之一,但在律师组织这个集合里,集结的是有“民间守护人”、“市民社会代言人”之誉的律师,他们秉持着宪政与法治理念,凭借法律家的思维与技能,担负着维护人权、推进民主与法治、追求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他们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但是政府与社会良好互动的桥梁,更是桥梁中的桥梁。他们无论是自身管理机制还是自律水平,无论是社会管理任务的承担,还是社会责任的肩负,律师组织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性自我管理机制作用的典范。

为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到一个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从社会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律师均可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从而把社会自我管理纳入法制之轨道,使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应有作用,得到良性而充分的发挥。诸如律师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为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表达与协调、中介组织作用的发挥、社区建设与基层自治能力的提高、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等等。诚如司法部段正坤副部长在“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必将使律师更为深入、更为广泛地介入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优势,推动社会控制方式和调整机制的创新与变革。”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种因素,法制则是该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性系统。律师作为基础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律师的每一项工作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休戚相关。律师以保障人权、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已任,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促进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创新„„从而不断地为和谐社会构建与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律师责无旁贷!

构建和谐社会,律师任重而道远!

为充分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律师当孜孜以求,奋进不止!

注①见《法治秩序的建构》P199,季卫东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侨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切入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目录 一、物业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 2 (一)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的意义 .................... 2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的作用 .................... 2......

    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方政府必须调......

    论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目标,是新时期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

    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文章标题:论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地方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承担着更为繁......

    论老年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大全)

    论老年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10.7.30 襄阳老年大学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客观反映。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老年大学是构建终......

    论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论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赵阳 0942805318论文摘要: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

    关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

    关于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八大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当好“八大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