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最近十几年来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认为在研究普通教师职业倦怠的同时,应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构建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以及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活质量及特殊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测量
1.1概念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特殊教育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1.2 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国外已有许多种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如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简称MBI)、Pines的倦怠量表(简称BM)厌倦倦怠量表、罗马职业倦怠问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为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目前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有王芳在MBI 的基础上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该量表新增心智枯竭维度,表现为不能应付学生的问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失效,感到无能为力,不能胜任,甚至担心害怕被学生嘲笑或看不起。该问卷是在对中小学教师访谈后修订而成的,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且信、效度良好。比较有名的还有大陆学者王国香等人基于Maslach的倦怠问卷,修编而成的适合于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EBI,该量表保持MBI的三个核心维度。
二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1 性别
王玲凤等人的研究发现特殊学校的女教师相比男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这和邢强,唐志文,胡新霞有关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不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男性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性。可能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由于男性的社会期望高,男性体验到的压力更大。而特殊教育中成就感对教师的影响比中小学教师小,再加上特教对象比较难以控制,女性教师情感体验深刻,对于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低,因此体验到的工作压力比男性教师大。
2.2教龄
刘在花的研究发现特殊学校教龄5-10年的教师职业枯竭感最高,这和郭璐露的研究结果相同她的研究发现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教龄在5年内的特教教师人格解体程度最严重,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而王玲凤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中发现30~39岁的特教教师体验
到的压力最大,其次是29岁或以下组,压力最小的是40岁或以上的特教教师。
2.3 学历
刘在花的研究发现,在特殊学校教师中专科与中专毕业的教师相比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郭璐露的研究发现在身心衰竭维度上,中专及其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专科及本科以上的特教教师;;专科学历的特教教师得分又显著高于本科学历的特教教师。
2.4 工作量
特殊学校教师每周授课数量越多,其职业倦怠感越严重。得出特殊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和职业倦怠的程度的成正比。郭璐露的研究也发现工作的忙碌感越强烈,身心衰竭的程度也越严重,因此她建议特殊学校采用更小的班级规模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以缓解倦怠。
2.5 任教科目
有研究发现,特殊学校生活实践类任课教师情绪衰竭、非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文化知识类、技能发展类任课教师。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压力源
1、社会因素
社会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压力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对教育持有很高期望,因而教师承受着高社会期望的压力,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教师在无所适从之余无疑会加大工作压力;二是由社会比较产生的不平衡感。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也都使得教师感到一种潜在的压力。
2、工作环境因素
(1)学生问题,特教学校的学生组成很复杂,有弱智、有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脑瘫等大脑器质性病变的,所以很于管理。
(2)工作负荷问题,特教学校教师不但要做一般中小学教师所作的工作,而且还要负责学生的中午饭和午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一般的沟通方式很难见效。老师工作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负荷很大。
3、职业发展因素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准备不足,缺乏专业自主和专业感以及专业晋升的机会等方面
另外,特教老师的压力影响因素还有,人际交往因素,个人因素等。
四、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方法
我认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长时间的重复作业都会有职业倦怠,而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职业倦怠的程度更加严重,缓解他们职业倦怠的主要方法归结起来有一下几种。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2、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创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让其获得成就体验。教育特殊儿童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并且在短时期内成效不明显,致使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然而,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半路出家”的状况在全国
各地都较为明显,在这所学校也是如此专业的特殊教育出身的教师没有几位。这势必会导致教师不仅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更缺乏专业的技术与技能,因而不仅会影响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更易导致教师缺乏成就感,从而诱发职业倦怠。
4、搭建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使其获得专业帮助与情感支持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自我调控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健全面向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教师个人也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增强理智、自制力、自信心,克服主观臆断、情绪冲动、自暴自弃,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
五、总结和展望
研究发现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整体程度并不严重但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应引起重视,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进一步恶化。对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任重而道远,如何建构一个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的特殊教师职业倦怠模型,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基础。其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而仅有的研究基本上采用横切面方法,而纵向的追踪研究极少。因此,应加强纵向研究,把横切面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再有,特殊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和学校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就要求研究者还需要采用访谈、现场研究等方法搜集并分析材料,使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提高材料的可靠性和研究的生态效度。
参考文献
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4期(总第70期)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8期(总第110期)
郭璐露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第1期(总第91期)
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及与职业枯竭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9期(总第75期)
第二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从前面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现状的分析,给出应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应建议。那么我们在提出对策的时候总体把它分为两个大部分:一个是职业倦怠产生的早期阶段的防御对策;另一个是职业倦怠产生后的对策。那么在两大分类的基础之下又从外界提供支持和自身内部调节以及多方面展开分析。
一·从外界干预方面防治教师职业倦怠 1.1 学校之领导的管理方面
教师大多所处的环境是在学校之中,那么与其关系相密切的有学生以及领导。那么这些因子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所以为了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可以学校的多方面着手分析。
学校领导管理措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心理状况和情绪表现。因此, 加强和改善学校管理对预防和治理教师职业倦怠至关重要。工资待遇低 专业化水平低,和工作成就感低,以及缺乏相关的社会支持是产生特殊教育教师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1],职业责任感和约束竞争感的缺失也是产生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及学校那么怎么从管理层面来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及竞争感。
1.1.1注重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那么教师只有感到工作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才会对职业产生动力和激情。怎么让教师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呢。
关注教师所教学生的情况。学生各种请况的好坏与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学生的进步给教师工作一定的推进感,反之学生的后退给教师一定的挫败感,从而慢慢减少对工作的激情度。所以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对学生进步情况的及时反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会会给教师以及学学生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在进行总结学生进步情况的时候,首先要建立学生进校前的档案,在学期末对学生情况作出评价,并公布学生进步结果,除了使该学生的教师感到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热情之外,也可以唤起其他教师的竞争感。
定期开展学生感恩教育。学生的进步是教师辛勤工作的结果。那么如果学生在享受这份务实的奉献所带来的效益成果时,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教师的感谢,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忽视,懈怠感体会不到学生真情。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辛苦,特殊儿童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必要的感恩行动必渗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如:对教师的一句简单问候也会是教师感受到欣慰。以开展感恩行动比赛为载体促使学生关注老师,使教师感受到存在感,被关心的幸福感。
1.1.2 注重教师责任感和竞争感的提升。
在统一价值论中,责任感是指当他人的价值关系受制于或依赖于自己的价值关系时,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
责任感。在赵新忠,《关于防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一文中说到: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实质是缺乏责任心和爱的激情。要提高特教教师的职业责任感首先让教师具备爱人之心。具有关爱特殊儿童的爱心,是对特殊儿童产生责任感的基础。以特殊儿童痛苦和艰难, 唤起特教教师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如组织特教教师走访有困难的特殊儿童家庭,使他们明白责任的重大。
竞争感。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使教师没有明显的竞争意识。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普校强烈的升学压力,导致教师散漫性,以致产生职业倦怠。学校要指导教师定期的目标制定,并对教师目标实现结果进行考核,鞭策教师不断向上。另一个是以评定职称或骨干教师依托,教师职称级别、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等, 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名利, 和专业知识的增长,那么学校可以将这些评定的结果公布,评定要做到公正,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目前的特校与特校之间, 特校和普校, 在评先评优、职务评审、骨干教师晋升等方面的竞争, 以及学生生源变化带来学校和专业的调整, 对与新进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学校就应该多组织本校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或是介绍同行学校发展情况,让教师感到明显的差距感以达到促使教师竞争感产生的目的,不致散漫以致倦怠。
1.1.3 让教师意识危机感的存在
美国英特尔事业总裁葛洛夫曾提出“ 惧者生存”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那些恐惧感强烈、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教师因为缺乏一定的危机和恐惧感使职业倦怠有可乘之机。要使教师意识到危机感可按以下建议做一是制定严格的考评制度,约束教师的行为。学校制定考评规则制度的条例要让教师参,一旦有教师违规必须追究以警示其他教师。二是强调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在安全意识及防范方面较普通学校来说相对较弱,那么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就更高了,学校要开展安全教育大会,使教师明白学生如果发生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把安全工作分配给各个教师,并对发生安全事故教师按规定实施惩罚,并以此作为例子警示其他的教师。三是建立家长满意度反映薄。在学生进校前,具体基本资料情况的记载,在学校定期回收家长反映薄,看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和不足,使教师感到紧迫的危机感,但注意是适度的危机感。过度的危机感反而会增加教师的压力感,导致结果适得其反。
1.2社会支持层面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里所能获得的精神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如今有研究表明社会对特校教师的关注程度不高且很多人士对特校教师的看法有一定的偏见,另外特校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教育津贴但实际上总体工资收入水平与普校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且特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所以要改善目前的这种有关特效教师的社会情况导致的特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可从以下做起。
1.2.1 提高特校教师在社会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与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是他的经济效益和职业声望。目前,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看法和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因此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2]。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人们对残疾人的印象还是传统的同情,施舍等,社会对特效教师的印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加大对特教方面的宣传力度,如杂志,媒体等让人们真正了解特校教师。学校政府各级领导和社会机构对学校支持的同时, 同样对教师加以肯定、鼓励和慰问,以引起人们对特校教师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特校教师工作的艰辛,伟大,从而使特校教师感到的不是自卑而是自豪,从而更有激情的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
1.3 政府工作
1.3.1 政府要从经济,教师社会地位,工作负担以及教师合法权益的方面着手解决教师职业倦怠。
经济对策: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 年—2007 年)》6 年的统计数据,每年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0.38%,但仅普通小学在该项目上的比例就32.40%,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近86 倍,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很难发展特教教师不能安心投入到工作中[3]。可见政府在特教投放的经费方面还远远不够,政府应该增加在特教的投资经费,这样使特校的教师也感到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从1989 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到1995 年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再到《关于“十五” 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教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中规定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要比普通教师高15%。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特殊学校教师待遇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吴立平(2010)在对53 名一线聋儿语训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中发现: 偏低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压力[4]。所以提高特校教师工资待遇应该得到具体的解决,拟定严格的下放资金的觃章制度,确保资金到位的准确时,准确,准数。那么目前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觃应该更加具体完善保障特校教师的合法权益。负担:特校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一名老师,还是学生的“保姆”,由于教授对象的特殊性 特校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注意他们的安全,生活各方面比普校教师承担的责仸更多,所减轻特校教师工作负担迫在眉睫。那么减轻特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可以从师生比例来调节,我国的特校教师一个人负担的学生数大多超量,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工作,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照顾。另一个就是把对学生的负责工作分类有不同教师承担,减轻一个教师扮演多种角色的疲惫感。
1.3.2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Heller 等(1992)[5]曾指出, “教师主要是通过在教室里的成功来获得工作动机和避免职业倦怠”。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与教师的职业准备和教学自主性有关。不充分职业准备和专业自主性的缺乏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可见成效并不是短期就能体现出来的,特校教师很难体验到成就感,另一个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需教师具备的能力不是普校那么简单。而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有很多是“半路出家”,有些是普教转岗来的,他们一些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这种现象在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更为明显。这样不仅对学生不利,对教师自身教学效能感造成影响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 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 减少“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6]。通过职业的专业化培训能使他们更好的结合理论与实际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效能感和成就感缓解职业倦怠。
1.4 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 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质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7]。国内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加重将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降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地成就感及心理健康的九个因子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8]。由此可知职业倦怠的防御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一是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特校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开设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并且鼓励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在此过程中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根据教师的特殊情况制定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治疗计划。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等使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放松的方法,调节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那么培养的内容可分为:
(一)训练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二)培养教师健全意志,(三)是培养教师正确的自我观念。二是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际关系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工作效率乃至组织的凝聚力[9]。所以要组织教师与教师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增进师生感情。领导也要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更有利与教师参加工作。三是建设一种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让教师置身与友好,人性化的管理环境之中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1.5 家庭支持
当今不仅普校教师承受着来自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压力,特校教师也不例外,在新时期的社会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教师面对来自家长校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加重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那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了。Cherniss(1988)[10] 认为, 当积极的人际交往和前摄的交流发生时, 压力就减少, 对组织的贡献和职业发展就增加, 但是交往未能朝期望的方向发展时, 也极易形成一个重要的压力源。事实中许多家长在和特校教师的沟通过程中往往不理解特校教师的情况给教师带来压力,从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家长往往将自己孩子的进步慢归罪与教师的不尽职责,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教师交流会,让家长了解教师每天的工作内容,从而慢慢改变对教师的看法,取得家长的支持更利于教师开展工作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的几率。另一个是教师自己家庭的支持,教师自己家人的支持也是一部分工作动力的源泉,事实中有些教师的家人不看好这份职业从而影响了教师在这个岗位坚持下去的决心,而他们不看好的原因有来自工资待遇低或社会地位低的一些方面。
二.从教师自救角度解决
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状况已经有所证实[11],并且有研究也表明了心理健康情况和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吴思孝(2003)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l)热爱教育事业,胜仸教学工作;(2)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4)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和谐的人际关系[12]。王智(2005)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正常的认知结构;(2)情绪情绪稳定;(3)意志坚定且有自制力;(4)行为与其心理活动相符合;(5)不断完善人格,塑造良好个性[13]。特校的教师中往往存在着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教师的自我概念的不稳定,对自我的评价过低。自我价值和生活乐趣的迷失,还有不合理的期望以及消极的人生观,工作目标不明等等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那么教师怎么进行自我调节呢?
2.1 树立良好的教师情感品质
良好的教师情感品质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教师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责任,这样才会更加有热情投身教育工作。
2.2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作为社会优秀分子的一员,不应该被坎坷的人生和艰苦的工作击倒,不要被他人的舆论或打击动摇自己的观点,信念。要正确的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并从中受到鼓舞,这样才能经常体验并保持良好的情感;要合理的宣泄心中的抑郁,过分的压抑情感会使情感的困扰加重,宣泄能使不快的情感释放出来,是紧张的情感的到放松,缓和。同时注意宣泄的方式不要影响他人的学习和工作;学会幽默和宽容。高尚的幽默是消毒剂,学会用幽默的态度面都生活,成功的幽默能使人精神振奋,帮助人从压抑中解脱出来,转换视角客观的看待眼前的障碍,以便减轻或消除心理压抑[14]。宽容的对待自己和别人,能够使自己心情豁达保持愉快。学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从中体验到乐趣,使工作中的压抑等得到排遣。
2.3 做自己情感的主人
教师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来缓解工作中所带来的压力,比如自我赞美法,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总会是我们感到快乐,自己赞美其实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表情调节法,通过自己的动作,来影响自己的情感,一个人开是会手舞足蹈,那么利用内部情感和外部动作的关系,当你心理压抑时不要表现出无力,垂头丧气,相反看看别人的笑脸,或者有意识让自己微笑,这样会使心情得到一定的优化。或者是暗示法,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利用积极的暗示法能够帮组人树立信心,稳定情绪等。当你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运用暗示法使自己尽快从中摆脱出来,无论多大的困难,暗示自己要有信心,坚持乐观的心境。
2.4 树立正确的目标
教师应该树立合理的目标,合理的期望值才能使自己体验到实现目标带来的愉悦感,如过目标过高,往往使自己达不到从而降低自己的信心,挫败感太多使自己信心大减,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要学会制定合理的目标。
2.5 敢于正视职业倦怠
有些教师在发先自己有职业倦怠后不敢正视,也不采取措施加以防治,这样久而久之使其变得更加严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旦发现自己存在职业倦怠征兆时,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及其严重危害,勇于面对现实,学习化解职业倦怠的方法或知识。也可以用自我书写释放、向朋友倾诉、寻找专业咨询师援助等方式进行缓解和疏导。
2.6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紧张的,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不仅要处理好与领导,家长或同时朋友的关系,还要放弃权威身份,以平等友好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别人,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愉快的工做。
2.7 学会缓解压力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教师的压力来源有生物源,也有精神的和社会环境的,生物源如:疾病,噪声。精神源如不良心理特点,多疑和错误认知结果等,但大多教师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如人际关系变化和家庭冲突。那么要克服压力就得先找到压力源并尽可能的消除它。有些特校教师的压力是因为生活规模过大,超出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范围,那么想想有哪些事情是不必要的就可以放到一边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有些教师是因为工作量大造成的,那么就要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来完成工作,按工作的重要性顺序依次完成。又如家庭与工作上的冲突,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行动计划,并且明确重点是什么,明确你的选择但不要勉强让你的家人支持。
另外有些研究发现,有压力存在的教师中的生活习惯不合理比如:劳逸失调,起居不规律,运动太少等。所以要缓解压力的方法也可以从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做起如: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培养兴趣爱好等。
三 学习国外预防职业倦怠整合策略:学校EAP
EAP(employment assistance programs)是美国20实际70年代以来企业界所推行的一种福利方案,以帮助员工解决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它从根本上把心理健康从个人层面拓展到组织和社会层面。员工援助计划是一项为工作场所中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工作,他能够帮组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问题,幵提出一系列辅导措施来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这里可以运用它开展和实施学校EAP对解决特校或普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EAP就是通过专业的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维护,法律纠纷等,目的是减轻员工工作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它为我们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模式,EAP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组织管理层面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运用它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学校EAP培训常涉及的内容有:职业心理健康培训,压力管理培训,工作与生活培训,积极情绪培训和子女教育培训,人际关系能力培训,态度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时间管理团队精神培训等那么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最好的方案就是建立学校的教师援助计划,学校EAP能够消除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不安全感,避免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EAP给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师沟通,危机事件干预等,能使教师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等它还能改善教师人际关系提高教师动机水平,还能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加深对学校组织的情感依恋[15]。
[参考文献] [1]赵新忠 ,孙裕.管理层面寻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报,2009,3(1):64-67 [2]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4(2):64—67.
[3]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0,(8):10.[4]吴立平.聋儿语训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幸福感的研究[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2007.[5]Lech Wisniewski, Richard M Gargiulo.Occupationalstress and burnout among special educators :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J].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97, 31(3):325-337.[ 6] 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2): 56-61 [7] Barry A.Father.Crisis in Educution: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dam Teacherl [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Pubbsher.1991.
[8]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藏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 [9]冯裕华.特校教师职业倦怠诊断及其对策.现代特殊教育,2008,7.[10]Chrniss.C.Observed supervisory behavior and teacher burnout in special education [ J].Exceptional Children, 1988(54): 449-454.[11]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4(2):64—67.
[12]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13]王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72-74.[14] 刘晓明.孙文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15]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第三篇: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项目信息
对应的项目名称: 学科: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依托高校: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 心理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
成果信息
成果名称: 作者(含主要成员):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刘晓明,王丽荣,王文增,秦红芳,孙文影,李冬梅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1.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第一章 职业倦怠问题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定义
第二节 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
第三节 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第二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第三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评价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第五节 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六节 职业倦怠的后果
第三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二节 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四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访谈研究
第四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研究
第一节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
第三节 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第四节 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
第五节 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第六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
第三节 职业倦怠与辞职意向
第四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
第六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层面:心理调控策略
第二节 社会层面:社会支持策略
第三节 学校层面:校长管理策略
第四节 教育层面:教师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课题。自从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概念以来,该课题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具体在心理层面上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形成机制、职业倦怠与教师心理健康间的内在关系等进行了系统探讨,对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体现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并以教师的心理成长为重点注重对职业倦怠的预防,表现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探索三方面的内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分别为:
(1)通过测验法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特点。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与分布特点,客观反映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状况与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2)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压力源、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等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运用典型相关、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职业倦怠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3)通过现场实验法研究压力应对训练等对调适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
(4)通过相关研究的方法探讨职业倦怠对教师的生活满意度、辞职意向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4.研究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探索缓解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策略,有助于深化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对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研究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缓解对策,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教师是一个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将降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会导致教师群体士气低落、人员流失。
第四篇: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摘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地区160名特教教师进行了数据信息采集,并且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要明显低于普通教师,其中特教教师在婚姻状况、教龄、学历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关键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一、前言
职业倦怠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反应,它主要是由职业压力所引起,个体由此表现出身心疲惫的状态。一旦出现职业倦怠,那么将会影响个体的工作质量,比如责任感下降、身体状况不佳,个体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的采取措施,那么将会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危害。特教教师是属于职业倦怠较为明显的一个群体,它是指特教教师不能够适应工作压力而引起身心疲惫的极端反应,其产生的原因与特教教师长期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外有很多学者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主要表现,分别为情绪衰竭、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个人职业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个体常常因此表现出极度疲惫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个体常常表现出对他人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个人职业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个体常常表现出对自己工作的价值评价过低。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北京地区的五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职业倦怠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80份问卷,其中收回175份,回收率为97.22%。为了能够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其中160份问卷调查为合格问卷,有效率为88.89%。这160份调查问卷中,其中聋哑学校为74份,所占比例为46.25%,盲校为86份,所占比例为53.75%。按照婚姻状况进行分析,其中已婚数量为91人,所占比例为56.88%,未婚数量为69人,所占比例为43.12%。从教龄方面分析,其中5年以下的数量为39人,5至10年的数量为46人,10至15年的数量为35人,15至20年的数量为31人,20年以上的数量为9人。从性别的角度分析,其中男性数量为20人,女性数量为140人,在特教教师中,女性要远远高于男性。
(二)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科学准确的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本次研究采用郭文斌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评价。在职业倦怠问卷中从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情绪衰竭3 个维度,共43 个题目,问卷采用5 点计分,1 表示完全不符合,2 表示比较不符合,3 表示界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4 表示比较符合,5 表示完全符合,3分以上表示存在职业倦怠,得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严重。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分半信度系数为0.769,重测信度系数为0.643。量表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分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将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工作,计算计量资料之间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情况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采用的是五分计数的方式进行,研究规定,如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因子的评分小于等于2分,那么说明教师不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否则将说明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北京地区160名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地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情绪衰竭 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 个人职业成就感 职业倦怠总均分
平均值 2.63 1.46 1.81 1.87
根据表1的数值可以进行分析和描述,对于特教教师而言,针对本次研究给出的标准可以得到,此次调查的160名特教教师,他们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的平均得分为2.63,相对于其他两个维度,情绪衰竭的表现最为突出。其次则是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负荷和压力感受得分最低。相对于一般教师而言,特教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因为他们的学生都具有交流障碍,特教教师必须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取得想要的成就。长此以往,很多特教教师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情绪衰竭就是心理压力无法释放的一种病态表现。综合分析,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并不显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原因。首先,因为特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与学生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像对待正常学生一般,但是在教学深度方面,特教教师不需要像对待正常学生一样,提高教学难度,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相对轻松。其次,目前我国教育部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国内各个普通学校,如重点发展九年义务
标准差 0.82 0.61 0.58 0.47
中位数 3 3 3 3 教务以及各种职业教育,而对于特殊学校,教育部没有给出硬性指标,所以特教教师也不需要为学生的成绩而焦虑。最后,对于特许学生而言,很多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放低,所以特教教师一般都不会承受来自家长或者社会方面的压力。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特教教师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比较轻松,不会承受像一般学校教师那样的巨大压力,所以总体的倦怠状况并不严重。但是从表1可知,特教教师的情绪衰竭较为明显,这也是一种职业倦怠的先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也会越来越明显。
(二)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
为了能够深层次的研究职业倦怠与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本次研究将针对性别、婚姻、教龄、学历等因素分别进行分析。
1、性别
表2 职业倦怠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男性 女性
从表2看出,针对职业倦怠情况,对调查人群的男性与女性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0.351,这说明男性与女性特教教师关于职业倦怠情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2、婚姻
表3 职业倦怠与婚姻之间的关系
未婚 已婚
从表3看出,针对职业倦怠情况,对调查人群中的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0.026,由于P值小于0.05,所以未婚和已婚之间关于职业懈怠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未婚教师由于承担的家庭负担小,而且不需要操更多的心,所以在职业倦怠方面表现不明显。相比较而言,已婚特教教师除了承担学校工作的压力之外,还需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所以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3、教龄平均值 1.67 1.93
标准差 0.47 0.76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3.28
P值 P=0.026
平均值 1.84 1.88
标准差 0.72 0.81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2.14
P值 P=0.351
表4 职业倦怠与教龄之间的关系
5年以下 5-10年(包含5年)10-15年(包含10年)15-20年(包含15年)20年以上(包含20年)
根据表4可以看出,从事特教教师11年至15年的人群,职业倦怠的平均分为1.95,高于整个人群的职业倦怠平均数,是平均分最高的人群,其次则是15年至20年的人群,他们的职业倦怠平均分为1.89,依然高于整个人群的职业倦怠平均数。5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人群,他们的职业倦怠平均分反而相对较低。经过分析可知,对于5年以下的特教教师,他们一般都还没有结婚,所以他们很少为自己的事情而烦恼,而且正处于奋斗期的他们,对于工作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相对于这部分人群,从事特教教师10年至20年的人群,他们反而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所以很多人都感觉到身心疲惫,而且长期从事特教职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也感觉到枯燥,成就感也开始降低,所以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平均值有所上升,而随着教龄的增长,特教教师的家庭问题也会相对降低,从而让他们又有大量的精力投入工作,而且在工作经验方面,这部分人群更加具有教学技巧,所以很快又能够适应这份工作,以更好的状态回归教师角色,这时候的职业倦怠情况得到了缓解,平均分也有所降低。综合而言,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2)。
4、学历
表5 职业倦怠与学历之间的关系
高中及以下 大专平均值 1.93 1.81
标准差 0.73 0.69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2.38
P值 0.048 1.68
0.35
1.89
0.71
1.95
0.37
平均值 1.43 1.78
标准差 0.63 0.52
中位数 3 3
统计量 T=1.62
P值 0.042 本科及本科以上
1.72 0.52 3
如表5所示,根据不同学历,特教教师所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情况也不一样,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他们的职业倦怠表现的最为明显,评价得分为1.93分,随着学历的增高,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上述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特教教师的年龄都比较大,他们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教培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先进的教育观念,所以对于特殊学生,他们的认知程度不够。其次,由于沟通交流障碍的情况,很多时候,特教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些特殊学生产生了不好的认知,而且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特教教师也会对学生失去耐心,不仅对学生的期望值大大降低,对自我成就感也会出现明显的降低。最后,对于学历较低的教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兼职保育员工作,由于责任重大,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高,担心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导致他们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
5、专业背景
表6 职业倦怠与专业背景之间的关系
特教专业 非专业短培训 非专业未培训
从专业背景的角度分析,特教专业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低,其次则是非专业段培训的教师,最高的则是非专业未培训的教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可以从从教学技巧方面分析,特教专业的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教学技巧非常娴熟,所以在与特殊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很少出现交流障碍的问题,而对于未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在这方面有所欠缺,长期处于沟通不佳的状态会让他们对学生失去耐心,对自己采取否认的态度,所以职业倦怠水平较高。
四、总结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相对于普通教师,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情水平较低,其中情绪衰竭平均值 1.68 1.86 1.96
标准差 0.47 0.83 0.75
中位数 3 3 3
统计量 T=4.36
P值 0.043 是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显著表现。除此之外,影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还包括婚姻、教龄、学历以及专业背景。为了防止职业倦怠情况加剧,必须要针对四个因素,对特教教师采取措施,以提高特殊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4).[2]易晓琳.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3]马芳.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1(2).[4]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D]西藏大学,2012.[5]李燕、高培.国内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
第五篇: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当前,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因学生基础差、管理难度大、职业危机、工作压力大等主客观原因,产生了职业倦怠症。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地缓释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心理反应。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产生的消极心境和态度,不仅损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品质和发展。
一、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一是情绪倦怠。时常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遇事易躁易累,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在认知方面缺乏热情与活力等。二是工作冷漠。对教育工作热情消失,工作动力不足,对学生缺少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等。三是成就感低。教师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多大的价值,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感受不到职业的荣誉感。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第一,教学对象的原因。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就存在着学习困难现象,他们的不良行为、问题行为比起一般普高学生来说显得明显,并且不易改进。教师经过很大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获得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的行为表现背离了教师的期望,不停地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极大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桃李满天下”是做教师的理想,也是教师幸福感、成就感的来源,中职教师的工作在学生这一层面是相当缺乏回报与安慰的。
第二,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因素看,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或学生往往对职业教育持消极态度,走进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从家庭因素看,中职生多数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他们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留守儿童、问题家庭较多,部分家长不重视中职生的教育,对子女抱着一种长身体、混日子的态度。这些负面因素的存在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教师工作评价的失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是缓慢的,短时间难以量化和显性评价,系统内也很难界定一个教师工作的成就大小,中职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的付出超出了教学任务的付出,教师难以证明自已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模糊的评价会导致教师产生付出与回报失衡心理,这也是造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第四,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对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有焦虑感,对结果感到心理不平衡,因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再加上本人的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暴躁、不和群、缺乏自信心等原因,使自己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问题,会使消极思想加剧。消极与低成就会使教师感到“雄关漫道真如铁”,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三、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第一、树立教师的职业自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新的提法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2月26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必将会把职业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中职教师,要深刻领会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动向,只有抢抓机遇才能大有可为。中职教育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会学生掌握精湛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教会学生做一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公民的前提下,培养其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并且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能适度,教师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第二,多渠道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教师评价可以认识教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给他们指明工作的方向,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在教师群体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教师改进工作和提高自身素质。但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好教坏的评价标准很难定性,只有评价是不够的,学校要在运用奖惩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把评价的目标定位在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之上,尽可能的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展示潜能的平台。
第三,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教师职业与公务、执法、医务、金融等行业相比,有很大的优点,虽是一个清苦的职业,但风险度低,有较强的职业安全感,而且还有较多的假期。中职教师要适时调整自我期望值,学会悦纳自我,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爱好和情趣,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释放压力,培养开朗豁达的职业品格。
第四,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职生是一群有着自卑、失落和迷茫心态的青少年,更需要教育者倾注更多的引导、尊重和关爱。教师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交往,倾下心来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尽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难题。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有了这样的教育观和师生关系,教师的工作态度一定会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