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文县农村五保供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文县农村五保供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海超
近年来,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基本解决了农村无生活来源的孤老、孤残、孤幼的基本生活问题,使这些弱势群体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以及社会的帮助,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进一步稳定。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以转移支付为主体的供养途径,使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五保供养制度原有的社会经济政策基础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五保供养资金的融资渠道和责任主体有了明显改变,给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通过对兴文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兴文县农村五保供养现状
2007年全县五保供养对象为3909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0.18%,其中孤老2408人,孤残397人,孤儿172人。分散供养3816 人,占已保人数的 97.6 %;集中供养93人,占已保人数的2.4%。全县五保供养对象五保供养金为分散供养年标准为1200元/年.人,集中供养为1550元/年.人。已保对象中有责任地的2574人,占应保五保对象的65.85%,无责任地的1335人,占已保五保对象的34.15%。全县现建有敬老院共18所,有床位310张,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30平方米。其中有6所敬老院无人居住,房屋已破损。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全县全年支出469万元,其中省转移支付184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85万元。
二、兴文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老年贫困化及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兴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五保供养任务重。兴文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为3909人,占全市农村五保供人数的50%以上,使我县五保供养工作任务重。尤其是敬老院入住率要按照三年内完成五保供养对象的50%入住率的任务,在敬老院建设上更是困难多,压力大。
(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清理难。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五保供养问题由村组负责,乡镇认定,在对五保供养对象的认定中存在对象不正确,将有子女的特困人员列入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并将责任地收回了集体。这部份人由于入保时间久,如果按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规定,取消其农村五保供养享受,但已无土地,而且享受五保多年,年龄很大。如果不将其取消,但这部份人的存在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出现了同类情况申请要求入保的对比现象,使五保供养工作的难度增大,矛盾增多。
(三)供养标准偏低,五保供养金的发放管理混乱。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偏低,五保老人有病很难及时医治。尽管五保供养的标准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按照物价上涨指数和基本生活所需,供养标准仍然偏低,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更加艰难。由于农村五保对象居住分散,且多数住在偏僻的地方,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五保金的领取部份由本人签领,部份由村干部代领代发,由于代领代发各乡镇手续不完善,导致有的村组出现克扣五保供养金挪着他用现象;五保供养
对象信息闭塞,五保金若有调整不能及时了解,代领代发会出现漏洞;全县五保对象的供养金发放形式不统一,五保对象的供养金发放时间不统一,有季度发一次和半年发一次,不能发挥供养金的保障作用。
(四)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难。一方面,部分乡(镇)因认识问题、管理资金等多种问题未积极组织动员五保对象入院,使全县敬老院的入住率不能提高,使敬老院的作用不能得以发挥,造成了一种浪费。另一方面,部分散居五保对象的住房破损严重,更有的是危房,这部分人觉得进了敬老院后生活不自在,又不愿入住敬老院。
三、解决农村五保供养问题的对策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农村五保老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应当得到党和政府、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为了更好解决农村五保供养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大对五保供养投入,规范五保金发放。农村所有已保对象、“应保未保”对象应该全部纳入支付范围,同时,应由财政从转移支付中将五保供养金按人头标准直接转拨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按名册直接落实到人。
(二)加强对散居五保对象的管理。各乡镇要加强五保供养的管理、监督工作,各村组应将对五保供养的管理工作列入村规民约,对散居的五保供养对象住在原住地生、养、死、葬等问题都与乡镇、村组密切相联,要切实解决散居五保对象的问题。各乡镇领导、干部和村组干部要对所辖地区的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对口联系帮助,村组干部要确保代领代发的五保供养金按时足额到位,负责组织村民对生活不方便的五保对象的帮助,乡镇联系干部要随时检查五保供养金的发放情况和五保对象的生活情况,并定期向乡镇政府分管领导汇报。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补助。在农村建立敬老院为中心的社会保障网络是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农村敬老院,以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保障民政对象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自费代养,拓宽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提高现有福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促进敬老院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给予资金上扶持建农村敬老院的同时,从土地、山林划拨上下工夫,对入院的五保对象的房屋、经济林木、个人财产交敬老院管理处理,处理收入归敬老院。使敬老院有充足的土地和经营场所,扩大福利生产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逐步达到以院养院的目的。
(四)加大对农村五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由于农村五保对象年岁较高,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但又无收入来源。因此,应由民政部门出资补助自筹的一部分,在将五保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的同时,还可实施定点门诊救助,建立医疗保障救助制度,解决五保老人的医疗难问题。
(五)建立县直部门对口帮助扶农村敬老院制度。发扬扶危济困,扶贫济弱的美德,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帮助五保对象解决生活、生产困难,逐步扩大五保对象的供养范围。建立单位部门对口帮扶联系农村敬老院制度,将帮扶制度列入目标管理,促进敬老院的发展,扩大集中供养率,把农村敬老院建成企业型、福利型的供养单位,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成为农村三大“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阵地”。
第二篇:农村基层组织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农村基层组织存在问题及对策
******
为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后进村整顿文件精神,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工作现状,提升我区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加强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区委就村级党组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全区行政村进行了一次拉网式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区农村党的建设总体上是好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看到了缺点和不足。
一、村级组织建设现状
我区共有3个乡镇,38个行政村,一个资产管理委员会。村书记、主任“一肩挑”12个村,村“两委”委员305人,交差任职88人,农民党员2128人。近年来,在“和谐社区(村)创建”、“ 精神文明建设”、“ 三向培养工程”、“ 农村社区试点”、“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陈宏发,“五个好”村书记李扬等一批先进典型。近五年新发展党员近400名,极大地改善了党员的年龄结构,提高了党员整体文化水平,为村级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党组织核心地位受到挑战
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越来越受到村民关注,村委会地位逐渐上升,村党组织地位迅速下降。具体表现为村主任强势,“两委”不合谐村数量在增加,“两委”交差任职比例低(只有28%的党组织成员当选为村委会成员),村支委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全区村支委共161人,年龄50岁以上有93人,最大的支委67岁,初中以下文化占76人)。
问题存在原因:
1、村书记队伍管理教育不到位。存在有能力、有影响的易失控,不犯错误的没能力,年纪大的“混日子”现象。本次走访的村级党组织中,真正有规划想干事的负责人并不多,多数村只把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或寄希望于上级的政策、资金和物资支持。更有甚者以上级政策不支持,村民致富有门路等理由掩盖自己的不作为。同时,来自上级的约束也相对不足。
2、村班子自身建设不到位。村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明显少于社区,有的村只有到了“七一”才找党员开个会,旅个游、吃顿饭层面上,对党员进行教育更是奢望。有的村级组织缺乏有效手段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问题,导致村部和村民活动场所破旧,活动经费不足,活动难以开展。有的村“两委”班子主观上不作为,总以资金不足、没有场地为借口,少开展、不开展活动,造成了一些党员与群众没区别,甚至党员不如群众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在农村的形象。
3、党员队伍不能涵盖所有乡村能人,村党组织后备人才奇缺。通过调研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五个:一是有的村书记嫉贤妒能,怕发展了乡村能人,顶了自己的 2 位臵,故意拖着不予发展。二是少数村书记业务素质偏低,不会做发展党员工作。三是有的村入党靠自然成熟,村党组织不闻不问,坐门等客,对入党申请人漠不关心。四是个别村受家庭、宗派势力影响,在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上意见不一致,通过不了。五是部分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个别党员自身形象不好,在群众中威信低,影响坏,致使申请入党人数逐年减少。全区现有农民党员2128名,其中55岁以上1050名,占总人数的49.3%,35岁以下250名,只占农民党员总数的11.4%。
(二)执行力差、不能因地制宜和缺少创新
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党建方面一直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最近几年出台的:“双述双评”、“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则”、“四议一审两公开”等一批制度都很好。但一进村就出现了问题。一方面,许多好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挂在墙上,没能认真执行,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当遇到村里的个性问题时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另外,新形势下我区农村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种养殖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大幅下降,城郊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明显,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现状。农村社区工作还在探索阶段,许多相关政策制度还没有落实,对于大量入城务工人员的教育管理还没有抓起来。由经济大发展推动的收入激增与村民的社会文化娱乐生活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突出。
问题存在原因:
虽然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相应的执行力,区、乡、村三级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因为没有相关制度制约,各乡镇对村务、村财政的监督形同虚设,乡镇多充当村报帐员角色,对村里的大事知道的少、管的更少。例如:村委会一届只有三年,有的村领导却敢签署10年以上的长合同,给继任者造成工作上极大的被动,给村级财政造成极大损失。对村书记、村主任制约手段少,没有硬手腕,不少村35岁以下党员几乎没有,后备人才几乎为零,乡镇党委也拿不出好办法来。书记一干几十年,想换没人选,严重降低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村主任为民选产生,多数家里条件好,乡镇对其制约手段多为扣工资,这对他们几乎没用。失去有效制约的公权力往往为私人所用,这也是干部不想事、不干事,想私事、办私事的根源。2008年以来,区纪委查处案件70件,涉及村“两委”成员的达29件。乡镇一把手抓党建刚刚推开,各乡镇对解决村级组织近年出现的新问题的热情不高,投入不多,创新无力。用旧思想旧制度去管新情况的多,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推出新举措的少。
(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多年来,市区的东西延伸和北扩使我区产生了“城中村”现象,***进入了城区管理序例。由此出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土地征占上访、土地出让金分配、农民如何市民化等一系列过去从来没遇到过的新问题新矛盾,成为当今我区农村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问题存在原因:对于新兴事物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村级组织对突如其来的城市化和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在心理和经验上存在着严重的准备不足。另外个别村干部有私心,处事不公又缺少有效监督导致事态严重,村民上访。还有些村干部怕得罪人,影响自己连任而丧失原则,对村民代表一些无理要求听之任之。大部分村“两委”干部缺乏远见,在土地征占过程中没能很好地保护集体资产,失去了集体收入和创收能力,丢掉了党建工作的基础。
三、对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后备人才培养
针对农村党员发展难、村干部选拔难、新农村建设缺人才的问题,在严格选任标准的基础上,创新选拔机制,拓宽选任渠道,培养后备力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严格选任标准,创新选拔机制。不为换届而换届,对没有适合人选的村不能为了完成换届的任务而降低用人标准,同时加大上级选派力度、探索村干部跨村任职等方法,保证村干部有本领能干事。
重点培养后备人才。将村级组织后备干部纳入区委组织部干部人才库统一管理,将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列为区委对乡镇,乡镇对村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强化“三向培养工程”,提速村组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界限,优先他们中选拔群众威望高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干部。切实将包村干部工作抓起来,奖勤罚懒。对家族势力影响党员发展的村,乡镇党委应采取适当方式保证没有家族背 5 景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
(二)确立发展模式,给各村指路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我区村级组织建设的最大瓶颈是没钱办事,中央、省市区的匹配资金和项目毕竟有限,修了这家的桥就没钱去铺那家的路。说到底要解决村级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就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其次是“城中村”问题,村子基本上失去了农村的所有特征,村民身在城区身份为村民,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圈,也不便于管理,从而生发出大量问题,只有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两条可供参考的发展道路,即“两进一退”模式。
两进:
**村模式。***乡**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体现出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在其他村以极低的价格出让集体资产时,村里以股份制形式把两个企业保留下来。二十多年里,两个企业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致使企业效益大不如前,他们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谋出路,筹资兴建了***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达80万元。
传统强村的典型----**村模式。坚强有力的村班子,扎实的基层党建工作,优越的地理位臵,雄厚的工农业底子成就了**模式。马金模式也是目前为止我区农村党建工作可见的成功标杆,是大部分村的发展方向。
一退:
***乡**资产管理委员会模式。**资产管理委员会前身**联社,幅员东起**,西达**桥,南到***岸,北至铁路。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快,**联社成为第一个城中村,随着农村功能的逐渐弱化直至完全丧失,2004年改制成立了资产管理委员会,变行政村为纯经济组织,委员会只为村民管理集体资产,舍弃了村务工作。2010年**资产管理委员会用资产赢利为45岁以上村民全额办理了养老保险,为每名青年人交纳了15年的保费。现有在册村民126人,全部城市化,且和谐稳定,村民过上了市民的生活。**资产管理委员会模式应具备条件:
1、村级组织要有一定的物业财产(相对现金财产可保值增值)。
2、村民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不出不进通过自然减员达到去农村化)。
3、要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对管委会的财务进行监督(纯经济组织毕竟不同于行政村,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
4、村民同意。
(三)重视教育培训,提升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定期组织全区统一培训。在换届的同时,就要统筹纪检、组织人事、财政、民政、农林水、交通、计生、公安、检法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村级组织所需业务知识进行培训。
订单式培训。按各乡镇实际需要定期选派相关部门优秀干部下乡进村对村干部进行小集中或点对点订单式培训。
加大教育力度,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村属性。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他们的未来与现实表现挂钩,才能使他们真正在村级组织各项建设中施展自己全部才华。
(四)提高待遇,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
村干部每年单靠上级转移支付开支,收入已明显落后于外出务工人员。各乡镇要建立村干部工资与村民收入同步上涨机制,要探索建立村“两委”成员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保证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在《离职村干部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基础上,扩面提标,让为党工作一辈子的老同志在晚年能得到党的关怀,让老同志与时俱进地分享改革成果。
(五)加大投入,缩小各村硬件差距
加大对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的投入,采用多种形式配足、配齐相关设施设备,集中精力解决个别村村部建设问题。
(六)强化制度建设,打好依法治村根基
针对选举,建立村“两委”干部任期内工作承诺项目化管理制度。对任期内不能兑现竞选承诺的干部要进行问责,对一些庸官懒官要及时查办。进一步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杜绝越权办事。建立包村干部定期汇报制,村财乡管制度,执行财务联审,强化日常审计,深化乡镇一把书记抓党建活动,加大对各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建立全区统一的考评制度。
(七)强化城乡共建,提速村级集体发展
调研发现,我区开展的城乡共建活动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举措。通过“一帮一”、“ 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让区直部门党组织和优秀社区去帮助和扶持农村脱贫致富、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 8 果。
(八)坚持一村一档,实现村级组织建设项目化 给全区38个行政村建立影响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急需解决问题档案。实行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多村一策的个性解决办法。由组织部统一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对能解决的问题监督速办;对需多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进行协调,限期办;对近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定期考核,时机成熟立刻办。通过解决矛盾纠纷,开展有益活动、为村民办实事好事,提升村级党组织地位和工作满意度。
第三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20多年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相应推迟了几年,为缓解全球人口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及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执法环境的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的深刻变化、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生工作出现明显弱化的势头,主要存在计划外超生现象比较普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仍然严重、“以罚代生、放水养鱼”的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重视政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采取农村计划生育广播电视讲座、计划生育专栏、组织基层计生文艺宣传队伍等多种形式,丰富计生工作宣传内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娱乐性和感染性,彻底转变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使群众真正认同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严打违法行为。要加大对计划外生育案件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超生行为的成本,让他们知罚而止。要组织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强B超管理,对B超医学检查进行全面整顿。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建立利益导向体系。要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惠民政策,在资金项目、扶贫帮扶、医疗救济、低保享
受、“两免一补”等方面,重点考虑计划生育户,用利益杠杆来调
节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自觉。
四是在加强部门配合,营造齐抓共管氛围。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同起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各级人民法院应配合计生部门对拒不接受处罚的违反计划生育人员依法强制执行等。要赋予计生部门和基层组织更多的执法权力,让计生干部敢抓敢管,没有思想包袱,以减轻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和阻力。
只有解决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问题,才能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只有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农村自建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上涨,农民收入较以前有了提高,有许多人会将多余的资金投入到房屋建设中去,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自建房屋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缺乏村镇整体规划、不注重防火等等问题。所以普及相关建筑知识成为当下必须做的,以杜绝各类安全隐患。
关键词:房屋建设,农村,质量隐患,普及知识
引言 :随着国内近几年居住建房的温度,有不少农村农民收入增加,加之在我国一直提倡的小康社会模式的驱使下,很多农民对自家房屋进行翻修和重新建设,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私乱搭建,建设无序,存在房屋抗震,防火等。因此可以借助当地高校的力量来协助有自建需求的村民,例如本次课题研究的通过成立大学生农村基建咨询站,来满足当地建设需要。
一、农村基建房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过实地走访、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出以下几点情况:
1.1、乱建、违建现象严重:
根据课题组选择的农村居住点布局分散,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的势态。农民根据自己喜好,自行分散无序建设,往往呈“线性扩张”,村内道路修到哪里,新房就建到哪里,沿路临街随意搭建生产性、经营性用房现象比较突出。
虽然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村建房的管理力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农民建房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现象依旧十分突出,存在违法搭建、擅自加层等现象。如果在意外发生时,例如遇到火灾时,居住者成功逃生的机会就会很小,并且建筑间距不满足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间距过小,极易互相受到火灾的影响,引起火灾的快速蔓延,为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1.2、建房资金短引发诸多问题:
现在大多数农民虽然有一定的积蓄,但大多经济来源较单一,建房资金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收入。按目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计算,建好一幢房子,至少要花费农民家庭10-15年的积蓄,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用于建房资金储备并不充分,加之农村建房很多为了为家族增光成为面子工程,经济实力好修,条件差的借钱修,不但耗尽了积蓄,而且透支了未来的生活,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面子工程导致了很多“空心楼”、“烂尾房”的产生.1.3、建房质量问题严重:
1.3.1房屋地基基础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在建设初期没有对建设场地进行正规合理的勘察,对基槽内部的一般土质产生的变化情况和一些特殊的土质信息的了解,无法为后续进一步建筑方案与施工提供充分的依据,因而常常会造成没有章法的建筑方案和建筑施工。
1.3.2房屋建设中设计不规范导致的抗震性能差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自建住宅大部分是低层建筑,多为砖混结构,没有施工图纸,建筑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是自行揣摸,所有承重构件的设置和建筑材料的配用,未经设计计算,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理解而建。
1.3.3 房屋建造使用材料质量差
在建造房屋时所用材料基本不会经过严格检验,比如现浇混凝土使用强度不够的砂石;或者采用质量不达标钢材;墙体强度也不够,达不到规范的要求。
1.3.4由于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低的问题
村镇住宅建设由于施工人员没有具体的时间,有农忙时就从事农业劳动,没有农忙时就是建筑施工人员,所以这种人群是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的,并且个体施工人员量大、分散、稳定性差,主要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所以由他们所参与的建设质量往往会有问题。
1.3.5 审批和管理中存在问题规划布局缺乏衔接
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总体规划往往和更大一级的规划会有不同,在更大一级的土地使用规划时并不会满足每个个体的建房要求,所以有许多村镇有建设用地不够的情况。两个规划不统一、不衔接,所以当个体在建房时最终不满足建设的统一规划要求。
二、针对所存在问题应对方法:
2.1 对于农村自建房质量问题的解决办法
课题组经过调研、讨论,建议采取成立农村基建咨询服务站,以利用学校丰富的理论资源,满足实际建设需要。
2.1.1对建筑工匠队进行技术培训:
利用所学知识或者在网上查阅相关建造方法对农村个体工匠和农建队进行培训,技术培训、制度培训的重点内容是简单建筑设计、图纸阅读,施工管理,建设质量要求和最终检验施工是否合格的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建房的质量,进一步保证农民建房的安全性。
2.1.2 对于房屋设计图纸整理改正:
虽然村镇建房时有一些相关专业设计图纸参考,可惜量并不大,且一般只有建筑方面的材料,缺乏相关专业的配套比如结构、水、电等。鉴于《新农村建设农房图集汇编》的基础上,与实际农村自建房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进一步新的建房质量、抗震等要求,所以对于专业的农村房屋户型设计者来说,就要实际的为人们 设计出具有良好采光、通风的新型住宅户型图纸,进一步满足当代的需求。
2.1.3 加强建材质量管理
在农民建造过程中可以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对于将要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预制构件经行质量的监督,尤其是对于住宅质量具有最大影响的钢材、水泥、砖块三大建材,凡不能满足技术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的,一定不可以用于建设使用。
2.2对于建设乱、违章建设等现象的解决方法:
定期由服务站的志愿者与相关专业人员走访农民之中,提供相关知识的讲解,并发放相关安全手册。让农民树立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得建房者自身重视住宅建设质量安全,继而对施工者有所选择并提出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告诫建房者有专业的建造者建设房屋的优点所在。
2.3联合当地建筑专业部门为农村自建者提供相关帮助:
由于农村房屋建设者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有限,对于我们所收集的问题,尽可能通关查阅专业资料予以解决。对于一些我们不懂得,可以将问题统一整理,请教专业建筑部门予以解决,使得所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实际经验。
2.4协助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完善管理:
推行农村建房保险制度。鉴于农村建房事故频发,赔偿较为困难的特点,推行农村建房强制保险制度,建房户或承包人必须为建筑工人投保意外险,以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经济赔偿。提倡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的新观念,让邻里认识只有和谐的睦邻关系,才能真正方便生活。
结语
对于现在农村自建房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对于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得许多问题在建设初期得到合理解决。作为大学生基建咨询服务站我们应该发挥所学,一方面为需要的人提供全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及时联系有关专业部门上门请教。最终使得建房者的利益得到有好的保护。
第五篇: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县域经济信贷资金投入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因此,如何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动作用,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成为一个现实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的转变、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反复、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己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农村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下降。在县域经济的存款市场上,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大量流向城市,使资金本来就短缺的县域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在县域经济的贷款市场上,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明显减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虽然有所增加但后继乏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邮政储蓄机构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发展。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向大中城市转移,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保留下来的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
三是商业金融支农力度减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战略。一方面县及县以下机构存款上存;另一方面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上收,除个人消费信贷外,其他信贷一般授信权限很少,有的仅三五十万元,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几乎没有单笔贷款审批权。这种情形直接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
四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自1998年3月起,为了配合粮食收购体制的改革,实现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将农业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以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到了有关商业银行,开始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出现大幅下降。而同时,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金融支持。
五是合作金融支农后劲不足。邮政储蓄的过快增长直接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减少。而且,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较大;二是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没有形成:三是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落后。这使得农村信用社无论在支农服务广度上和深度上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就是目前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多数农村信用社也都是靠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和当地社区。县城经济内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一些全国性的大金融机构按他们风险管理的程序很难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而在社区范围内通过对创业者、经营者的了解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及对生产经营的跟踪服务,许多中小企业和一些农业项目是可以贷款的。因而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结构进行改组。能对当地发放一定比例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继续保留机构为当地服务,没有能力在当地放款且达不到一定比例的机构可以让他们撤掉网点,让出存款市场,也可以在这些银行县级机构的基础上改组成当地的社区银行,发挥社区银行贴近客户的优势改进县城金融服务。
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改革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类:大部分地区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乡镇信用社、县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食主产区,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管理基础较好的地方,可实行全县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将农村信用社改建为县(市)银行机构。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政策逐步消化。
三是理顺邮储转存款利率,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农村资金外流除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的渠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是邮政储蓄。邮政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使邮储机构产生了较大的利益冲动,邮储存款增量成倍增长。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应在开放邮储自主运用资金渠道的同时把邮储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降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同的水平。让市场资金运用的利率水平约束邮政储蓄的吸储行为。邮政储蓄自主运用的资金可以购买国债也可以购买政策金融债。特别是可以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把农村资金运用到农业、农村。邮储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处于同一竞争水平后,相应能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增加存款,增加信贷投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