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4: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

误区之一: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误区之二: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误区之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误区之四: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

第二篇: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

2007年市现代教育技术参评论文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误区及对策

摘要: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以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雨后春笋,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兴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打破了原来“几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进课堂”的被动添鸭式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却出现了诸多尴尬和困惑,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误区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下简称整合)不仅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全球发展趋势,而且也是经实践证明的应用信息技术深化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整合已开展多年,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如: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舍课堂教学之“本”而逐技术之“末”;在新的课程环境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组织教学,信息技术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重视硬件投入、教学软件的开发而轻视教师培养等等。究其根源,这些问题有宏观层面的如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理论层面的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有微观操作层面的如对深层次整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缺乏了解。本文概括了整合实践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促使整合深入发展。

1、信息技术使用泛化

随着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的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认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同时信息技术使用“泛化”的现象也随之而来。这主要体现在,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学科课程目标为代价。有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几乎达到了课堂教学每一个步骤都有信息技术“参与”,所有的学科教学内容都借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讲解、点评的程度。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却非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器)等设备出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就“原形毕露”了;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差异、环境差异,对属于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可能还是其他老师制作的),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 1

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

2、主导(体)绝对化倾向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并成为影响课程和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整合为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环境。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组成的教学系统中,环境因素对教学媒体的影响必将导致教学要素产生相应的变化.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整合的有效开展,是要重新认识教学四要素、重新认识四要素之问的关系,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要素及其关系加以重组。传统的教学历经多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整合在微观的课堂实施过程中需打破很多原有的习惯,这致使很多教学实施者产生诸多的不适应。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上述不适应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师不知该如何变,这也导致了整合中最常见的两类教学课型:一类是教师绝对主导的整合课.另一类是学生绝对主体的整合课。绝对主导的整合课上.教师虽然也借助了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但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过多的动画展示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未能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而且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绝对主体的整合课上,教师虽然为学生创设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但教师对各项活动的指导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处于“放羊状态”,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调控力度不足,导致教与学的效率并不高。这两种形式的整合课都有弊端,绝对主导的整合课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育功能,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顾及学生的层次性、学习的个性化:绝对主体的整合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和指导不到位.在学生还走不稳的时候就让学生跑,必然会造成气氛很热闹、基础很不牢的结果。

3、信息技术成为“控制”学生的新“工具”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直观展示、容易操作、反馈及时以及积极互动的特点,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所在。比如,对于数学课程的抽象多于直观、动脑多于动手等特性而言.信息技术的上特点真可谓是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在实际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但没有凸现这些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反而利用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成为控制学生的新“工具”。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单干”多于“互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屏幕为多数。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具有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的优势。不仅用屏幕显示代替了黑板。而且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却美其名日“教师角色转变”,其实质就是将课堂变成了课件“播放室”,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权转嫁于“机器”。有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根本不让学生有所“染指”,本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的地方,却常常采取“你说我做”的方式,越俎代庖,从而彻底丧失互动的意义,其目的也是在于控制学生的行为。以免出现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模式彻底忽视了教与学的效果。

4、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当前,在软硬件设施有保障的情况下。有些教师已经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却多停留于“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是有所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常常只顾一路“点击”,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大多数学生往往在“多信息、大容量”的轰击下“疲于奔命”,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挤掉,从而产生大量“认知碎片”,根本谈不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营造“真实”情境、激励学习兴趣等具有革命性的变革就在这一连串的“点击”中荡然无存,“人灌”还真就成了“机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也就这样无奈地陷人了“填鸭式”教学的怪圈。

笔者在这里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尴尬与困惑,当然这绝不是要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而是为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要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须由以往的讲授角色转变为辅助角色。美国科技大学的校长说:“因特网的出现,使得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法将发生由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从教师为主到以学生进行合作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为主的重大变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教师将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引导;要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要去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同时,教师应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去认识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的潜能;运用各种设备辅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乐于接受学生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比自己更在行的现实。

2、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并配合教学活动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

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根据一定的教与学的目标,是否使用及何时使用信息技术应确保其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不能盲目使用。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配合整个教学活动,并对其媒体进行合理选择,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提供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机一环,应从教学的最优化出发,保证资源的高利用率,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做到优势互补,从而避免信息技术的浪费与时间上的浪费。

3、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或“庸俗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等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能视课件为课堂的支配因素。课件必须恰当贴切,量材而行,整合课也不一定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并且它也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潮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搞得如火如荼,我们应及时反思、总结,才会使“整合”发挥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策》白然中国电化教育20062、《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李建平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

呼和浩特市电教馆 王瑞军

摘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信息技术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各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从学习情境创设、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反馈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一些误区,提出一些方法。

关键词:课程整合学习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教学反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信息技术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各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对几个误区进行分析,与同行交流。

误区

一、学习情境创设虚假化

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通过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于具体的实际任务中,让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习得知识。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学习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但存在一种人为设置虚假的问题或情境的误区。比如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直线、射线和角》时,老师在导入环节利用计算机创设了小虫子从一个山洞到另一个山洞的路线选择情境,姑且不说小虫子及环境图片是否真实,其实就情境真实性而言我们可不可以从身边的环境来创设情境呢?如从某学生家到学校、从某一商场去另一商场、从某一学校去另一学校等,这样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习情境的创设首先必须把握情境的真实性,必须是学生的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境,能够让他们很容易参与进去,而不要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虚构情境”,甚至“虚造情境”,那就陷入了误区;其次要把知识点的内容贯穿于情境的问题或任务解决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习得知识。第三不能滥用媒体情境。信息技术对创设情境有潜在的优势,但不能以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的真实情境。

误区

二、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化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组织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所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好能呈现直观形象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设计一些讨论交流的环节,但是不注重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的点拔和多元互评,导致课堂氛围很活跃,但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没有实质的促进作用,这种因追求表面效果而无益于教学目标的做法实不足取。如老师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时,在第一课时学习完生字词后,第二课时进行整体感悟课文时,老师通过课件呈现了江南风光的几幅图片,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主题是:江南风景美在哪里?为什么说江南是个鱼米乡?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整个讨论环节,老师没有在教室中实地去查看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而是自己翻看教案,五分钟后让学生小组汇报,老师直接点名,并且对学生的汇报做简单的对比后总结一下。虽然本环节的课堂教学气氛很活跃,学生也表现也很积极,但是老师没有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对于结果的处理太草率,使得教学过程的组织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误区

三、媒体选择盲目化

这里的媒体指的是教学媒体,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教学媒体的选择需要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戴尔经验之塔理论进行选择。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的经验由具体到抽象主要有三类: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存在为了使用媒体而进行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媒体类型选择缺乏理论化;比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教学时,老师为了给学生呈现直观形象的教学演示,用课件模拟了一个直尺度量一段线段的动画,演示很逼真,但是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学生通过观看屏幕演示习得的是观察的经验,而如果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拿直尺去度量线段,学生习得到的是做的经验。按照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做的经验较观察的经验更容易让人习得,所以老师是用信息技术反而把学习的难度提高了,不易让学生习得。

二是媒体内容选择缺乏科学化;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真实的,媒体呈现的内容也是如此。而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使演示或实验形象,会给学生呈现一些非科学、非真实的内容。如在进行中学物理碰撞实验的教学时,老师用FLASH动画制作工具模拟了两个小球碰撞的实验,单从动画演示我们很难发现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技术角度分析,用FLASH制作两个对象进行动作时,我们是不能设置加速度的,中间的运动只能靠软件自身动作生成,所以模拟的动画是不真实的。非常简单的作法是实地演示或用DV摄下真实实验的过程进行播放。在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时,老师利用课件呈现黄山奇石的几副风光图片,因为老师也没有去看过黄山风光,所以几幅图片中出现了并非黄山的风光,显然老师给学生传达了不真实的内容。

误区

四、教学反馈单一化 教学反馈是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等。因而,教学反馈的设计就要注意实效性和高效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反馈主要体现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媒体本身对于学习者的反馈。老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应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不同的反馈: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性反馈,适时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于回答错误或有缺陷的学生,老师应根据情况给予学生帮助性反馈,以纠正其错误的思路或想法。课件中的反馈也应如此,对于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不同的反馈。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时,往往存在单一反馈正确或根本没有反馈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一些不便。在一节英语课中,老师利用课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进行连线找单词的同义词的活动。由于老师在课件中提前只设计了一种正确的连接方式,所以在学生进行回答时,对于学生回答不正确课件不能给予相应的反馈,老师也不敢轻易点击课件,只能用语言来表述,阐明正确的答案后,最后再点击出示正确的连接方式。或者有的老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直接通过课件演示正确的答案去纠正,学生的错误是怎么形成的,老师没有去深究,这样直接呈现正确的答案来校正学生的方法是很难让学生从错误的思路扭转回来的,正确的方法应是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其错误的原因,逐步让学生的思路校正过来。至于那些没有反馈的课件则只能靠老师的言语讲授去补充了,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也没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必将不断突显,如何把握正确的指导方向,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潜在的优势,是我们一线老师和教育研究者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以上是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培训和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个人看法,愿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

1、中央电教馆组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DB].http://www.xiexiebang.com.2007

4、田振清主编.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测试(教学人员初级)辅导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四篇:PPT课件的几个常见误区及对策

PPT课件的几个常见误区及对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的不断发展,相比于传统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因其方便、形象、轻松、多样化、现代等优点,已经逐渐成为了大学教育的最普及的方式之一,以PPT的方式制作的教学课件也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学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了PPT的课件,但却由于没有掌握好这种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技巧,而使得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PPT课件的优势和效果。更甚之的是,课件制作与使用的不当非但不会提高教学效果,还会起反作用,亦即使教学的效果下降。

所以,研究PPT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技巧实在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本文就通过对几种常见的PPT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的误区的讲解与纠正,以给更多的教师在PPT课件方面以有用的启发。

误区一:文字过多

有的教师为了防止自己在讲课的时候忘记相关内容,或者为了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内容,他们会在PPT上面放上非常多的文字,这样的结果就是,PPT看起来更象是一个WORD版的文件。

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文字过多的话,会转移学生的听课的注意力,学生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阅读文字上,而那些习惯做笔记的学生则更会拼命地、全神贯注地抄写PPT上的文字,因此,在学生忙于阅读和抄写的过程中,他们是根本听不到教师的讲解的,整堂课也几乎变成了阅读训练和自习课。

所以,除非教师要想让学生把这部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记录下来,否则的话,PPT课件上的文字应是提纲挈领的几个简单的目录,最好配有生动的图和表,这样的话,教师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解上,才能避免教师的讲解是在做无用功的尴尬局面。至于文字的具体的、更详细的内容,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去找教材等阅读。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如果老师担心自己忘记讲课内容的话,那就可以以别的方式来弥补,包括在手边放上教材、细化课件的打印稿等。另外,教师还可以用移动硬盘、USB等在多媒体教室的电脑里播放简单的课件,而自己同时在一边打开存有更详细内容的复杂或辅助课件的笔记本电脑,这样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

误区二:完全放弃板书

固然,PPT课件有其优势,但即便是再精彩的课件,也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所以,如果教师能时不时地配以板书的话,会让学生明显地去除疲劳感,调节课堂的单一和枯燥气氛。尤其是,在讲解一些公式、讲解即兴而发的新问题、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主持学生讨论案例等的时候,板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教师一定要记得一个事情,那就是,你千万别假设教室里的多媒体或者你自己携带的准备播放课件的电脑、硬盘等不会出问题,比如你要经常假设,要是突然停电了,你该怎么办。所以,教师最好平时就要做好板书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容地随时应付万一出现的紧急情况。

误区三:动画和图片过分夸张

虽然说在PPT上有动画和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乏味,但有的课件却明显地在这个方面做过了头。

动画和图片数量过多、和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关系不大等等都属于做过头的典型情况,前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后者则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所以动画和图片的放置一定要适量和相关。

误区四:不讲究美感

在这个方面主要有两类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类是艺术性过分单一,另一类是艺术性过分花哨。

在艺术性过分单一的PPT课件中,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从头到尾的文字都是一种颜色,内容布局单调统一,即便是需要强调突出的知识点也没有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上有所不同,这样的课件看起来平淡无奇,看久了很容易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这种PPT课件虽然是利用了现代化的技术,但却根本没有体现出现代化的优势来。

在另一类艺术性过分花哨的PPT课件中,则由于使用了较多的颜色、字型等而使得课件的知识重点主题分散,容易使引起学生的思维过分活跃而不能准确地知道哪个才是重点、哪个才是非重点。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把每张幻灯片都当成是一副精美的艺术品,不管是颜色、布局、大小等哪方面,都要在保证学生能清楚看到并且和所讲授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做得美观。比如在颜色上,一般而言,在一张PPT片上的颜色不要超过3~4个为好,背景色要和字体色要用较强的对比色,布局上要讲究均衡,避免一边沉的情况,而且同级别主题的文字最好一直使用同种颜色和艺术效果。

误区

五、把条纲目录在一张幻灯片上全部展示

比如,如果某个主题有几个分问题,而这几个分问题需要逐个地讲解,那么,把这几个分问题同时展示在一张片子上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误区。因为这样的话,在教师讲解第一个分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在阅读和思考下一个问题了,等教师讲解第二个时,学生们可能已经在回味第一个并开始思考第三个问题了,如此类推。显然,学生的听课节奏没有和教师的讲解节奏保持一致,这必然会影响授课效果。

遇到这种需要逐个讲解的众多分问题时,建议教师采取动画逐渐显示的方式,或者把这些分问题按讲解的时间顺序排在后续连续不同的幻灯片里,如此,这样的课件显示就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分散,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教师所正在讲解的问题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误区

六、文字过大或过小

其实,到底PPT上的文字要多大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这要取决于离你的PPT投影面最远的距离大小。

一般而言,如没特殊要求,PPT上的欲展示给学生阅读观看的文字的大小最少应为24号字。

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PPT上的字号最大不要超过60号,否则的话,字体拥挤而且显得文字非常单薄、整个PPT的片子非常不美观。

误区

七、链接文件找不到

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尤其是那些刚开始使用PPT的教师会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他们播放PPT的时候,却发现PPT上的链接的文件(图、文、音乐、视频等)打不开,PPT上显示的错误提示是“找不到链接文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教师在用移动存储或硬盘转存PPT课件时,只转存了单独的PPT文件,而没有把那些被链接的文件也同时转存。

误区

八、PPT上没有时间标志

毫无疑问,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事先规定或计划好的内容恰巧讲完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课堂讲授的基本功,提前或延迟讲完本讲内容太多的时间会打乱教学计划,使课堂出现忽紧忽松的无节奏状态,这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控制好讲课的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发挥PPT和电脑这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优势。比如,可以在PPT课件上的某个位置同时显示出一个自动计时的时钟,但要注意的是,这个时钟切不可过大,实际上,因为这个时钟主要是给教师看的,而教师距离课件的距离通常是很近的,所以,为了不让时钟影响听课学生的心理,教师最好把这个时钟放在PPT的每页上的角落或最下面,而且其大小要尽量地小,只要教师自己能看清楚就好。

为了消除时钟可能会有的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和紧张暗示,教师还可以不用时钟显示在每个PPT的页面上,而是以“共页第页”或“(本页码数)/(总页码数)”的形式来粗略地计数。这种不是时钟,而是以页码来提示时间的方法尤其适合于对课件非常熟悉或有经验的老教师,因为每个页码大概平均要讲几分钟在这些教师的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总之,如果教师能PPT课件的制作与演示过程中认真规避一些误区,遵循科学的规律,那么,PPT课件就能发挥非常大的优于传统课件的作用。

第五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见误区及对策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见误区及对策

l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目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掀起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热潮。然而,时下许多教师因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陷入了一些误区。

l

笔者现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列举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常见的误区,包括:课件过于简单、课件信息超量、课件平淡缺乏交互性等;浅析了误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围绕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课件素材、信息量要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体现师生互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等相应对策,意在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效。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误区对策

一、引言

随着现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实践,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已无法保证从技术上实现它。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多感官、多种类型的刺激,而且由于它能集成大量的感性材料,直观、细致地模拟一些抽象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方法难以讲清的重点和难点,贴近学生的实际,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当前教育界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在目前,由于教师认知上的偏差,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许多课件因在制作过程中陷入误区,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削弱了多媒体的优势,如不加以矫正,势必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适得其反。

本文笔者结合了自身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及思考,浅析了误区产生的原因,列举了课件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并对如何避免这些误区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浅析误区产生的原因

(一)“新理念”的驱使教师不得不做课件

如今,不论是公开课,还是一般课,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校以课堂教学中是否使用课件作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成了评价一名教师是否具有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制作课件需要制作者熟练地操作电脑,不仅仅需要掌握汉字输入的技巧,而且还需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在进行课件制作时一些课件制作软件因不能识别一些视频格式文件,还需专业软件先对其进行格式转换后再插入。这样制作普通的课件也至少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如果想做得精美一些,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再完美一些,甚至半个月、一个月都说不准。一堂课如此,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一线普通教师有这个时间节节课搞课件吗?显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他们就将课件做成简单的电子文稿,以应付所谓的新教学理念。

(二)课件求大求全,力求点、线、面全覆盖

随着Internet广泛应用,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评价某一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中俯仰可得,教师在利用课件呈现与讲述问题时,力求面面俱到,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只要与课程沾得上边的都一哄而上,而且板书课题用课件,范读课文用课件,作业布置用课件,甚至连提出问题也用课件,忽视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这样课堂变成了剧院,课件变成了影片,学生变成了观众,师生互动太少了。

(三)课件脚本与创意分离

时下,因为课件的盛行,各个学校对师资进行了课件制作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取得了明显实效,但要都能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好处的制作出精美的课件,显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不切实际。所以,就出现了任课教师编写课件的脚本,计算机老师或计算机专业人员来帮忙制作的现象,制作人员不了解授课内容,由于双方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任课教师的本意无法直接或准确地用课件体现出来,制作人员似乎更加专注于技术方面的展示,制作出来的课件也许形象、生动,但教师按照设计好的课件上课,课堂上本该互动的地方没有互动,不该形象的地方变得生动,教学效果当然难以让人满意。

三、课件制作中常见的误区

(一)课件是教案的简单电子化,呆板单调、索然无味

一些教师对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课件认识不足,他们为了赶潮流简单的拼凑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所谓课件实际上是把教案简单的电子化,例如把教案做成一页页的文字型的PowerPoint幻灯片。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材料只是单一的文字,是书本内容的浓缩,缺少动画、图像、声音、视频资料,由于表现形式单调,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学生感到兴趣索然。课堂上看似使用了电教媒体,实则媒体充当的是黑板。教师利用这样的课件讲课并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本质。

(二)课件信息超量,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

多媒体课件的高效性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其次就是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大量事实证明,用其他教学手段需要两节课完成的内容,多媒体课件教学则只需要一节课即可完成。然而,课件信息量过分大,会导致学生在还没来得及接收完上一个信息,下一个信息就已经来了,使学生目不暇接,无感悟和思考的余地,且多媒体教学过于直观,虽利于学生的直观把握信息,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能力,其教学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这样课:授课者制作的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安排得很紧凑,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

(三)片面追求形象性和生动性,课件制作华而不实

许多教师认为,制作课件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希望课件能形象点、生动点,在课件中总是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动画或声音。例如,笔者听过一节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拙政园页面的制作》一课,授课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件中首先插入了一段关于拙政园的视频,画面整体效果美观,图文并茂,声形俱佳,授课者意在激发学生运用PowerPoint制作拙政园页面的热情,然而近五分钟的视频欣赏,将学生带进了拙政园风景的无尽遐想中,而无意再去创作页面,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四)课件平淡无奇,缺乏交互性

课件设计时,为了防止操作失误,或图设计方便,就采用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要按NEXT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其实这是一种重“教”轻“学”的思想,会于无形中将师生的思路捆绑在既定思想流程上。这种课件只能算“传统课堂搬新家”,用它来施教,虽然看似结构紧凑,秩序井然,但学生参与的机会却很少,思考的余地也不多,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最具魅力的互动功能。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多媒体课件为中心”。其结果只能是强化了教师施教的主动性,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的实际收效可想而知了。

(五)重视先进的多媒体效应,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计算机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当它开始在教学中运用时,会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并非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并非每节课都有必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媒体,有些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小黑板、录音机、挂图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总是喜欢“舍轻挑重”,即使有现成的教具也视而不见,非得要自制课件授课。这样只注重教学手段的时尚而忽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的教师如何走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就提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见误区谈谈与之相对应的对策。

四、走出课件制作误区的常见对策

(一)围绕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课件素材

多媒体课件要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色,给人丰满的感觉,单靠文字演示和静态画面是达不到效果的。要用图像补充说明文字内容,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视觉冲击力。让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彰显多媒体课件美观、实用的价值,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声音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区域特征,也可在计算机的操作过程中起到提示音的作用。在不少学科中都需要把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动画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视频文件既有声音又有图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是一种非常好的素材,如果能在课件中引用,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化学课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较多,后排学生往往不容易看清老师的演示,到自己动手操作时,往往顾此失彼,出现错误或漏洞。如果能将实验过程录制下来,插入课件中,让学生反复观看,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要领,学习规范的操作方法。为此,老师可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视频系统录制操作过程,生成文件。

(二)信息量要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这也造成了学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盲目加大知识量,而给学生留下的思考和反馈时间却缩短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将会逐渐降低。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在教学中,要科学地控制信息量,将多媒体技术当作达到教学目的一个手段。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强调交互式学习,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切忌贪多求全

一些教师对课件制作素材筛选、加工组合认识不到位,认为素材越多就越能说明主题,越全就越能开拓视野,结果造成课件臃肿,内容庞杂,看似内容丰富,却淹没或冲淡了重、难点,实际效果不佳,这实质上还是教师没有掌握一定的教学信息设计策略。布鲁纳也认为“在学校,教学信息的组织往往比信息本身更重要”。下面就多媒体课件中各种媒体的设计与呈现策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文本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方式。多媒体课件中的文本呈现是否规范、简洁、明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2.图像是帮助人们理解意义的视觉符号。以图像传达的信息比文本直观,更容易达到沟通的效果。但是,许多人对图像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提及图像,人们就联想到艺术,甚至误以为图像只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因而,在某些课件中出现了过多的点缀式的图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运用图像时一定要考虑何时呈现,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图像在课件中起什么作用,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等。

3.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效果声三种,讲课时,为了突出教师自己的语言,不宜使用背景音乐,当然在播放图片、动画或视频时,可以使用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但声音应小。恰当地使用声音文件能起到引起注意、提供情景音效等效果,然而用不好则起到干扰、噪声的作用。

4.动画和视频能使学习者较为直观地观看教学内容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具有形象、直观、声形并茂的特点,适当采用能起到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作用。但若为增加趣味性或展示课件制作技术而过多地加入视频文件,不仅造成课件体积大,运行速度慢,而且某些格式的视频文件需要特殊的驱动程序和播放器,容易造成死机,从而降低课件的兼容性。

总之在处理组合素材时,应做到该多处则多,该少时则少,千万不能一味突显技术和手段,在不恰当或不合适的地方出现媒体冗余,更不能本末倒置,将与重难点不大的素材选得过多、过滥,以至于遮掩了教学目标的突显。上述第四点实例剖析中,原先课件标题中显目的三维动画文字就是不成功的一个左证,它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

(四)合理体现师生互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对课件教学流程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还应着重考虑教师与课件、学生与课件、教学内容与课件的互动关系。作为课件设计者的老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的方案,以防止师生的思维空间受到课件媒体的制约而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削弱了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充分发挥。PowerPoint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制作课件时使用的最多的一款软件,它简单易用,但交互性不强,然而如果巧用一些技术则就可以为PowerPoint增加一些交互性了,如在FLASH中用文本工具建立一个文本框,在它的属性中设置文本类型为“输入文本”、在变量选项中给其定一个变量名,随便取,其它,如字体、字号、字的颜色、文本的行数都可以自己定,设置完了以后,将其导出为SWF格式文件,然后插入到PowerPoint中去。这样,课件放映时就可以在该文本框中输入相应文本了。另外在PowerPoint 里,利用自定义动画中自带的触发器功能也可以轻松地制作出交互练习题。

(五)注重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中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应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只要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讲清楚就可以了,不求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依靠课件。事实上,任何教学媒体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尽管多媒体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具学具的实物感受、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计算机不能替代的。

六、总结

应用多媒体CAI课件于教学,能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省时高效。又因多媒体CAI课件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图文并茂、声像同步性等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多媒体CAI课件的运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如何把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如何制作出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是我们每位走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探索制作技巧,制作出更多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及对策(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崔联华 孙中强 联系电话 ***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于教学实践活动,列举了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合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 发布者:李述铨 发布时间: 2012-1-11 0:54:3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信息技术与课......

    当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浅析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 常见误区与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我们看到教师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日常的教学活动,这种......

    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常见误区及其对策论文

    [摘 要] 对课堂教学素材的合理解读是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实施效率的重要渠道。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解读出现诸如表面化、成人化、无学科本意的情景化等误区。从课......

    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

    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请你提供你身边的案例来说明? 灵活性欠缺。课堂教学本来就是灵活,多变的。没的固定性,在教学之前设计的那些课文的讲授思路而制作的p......

    胃镜检查常见误区

    胃镜检查常见误区有哪些?胃镜检查存在哪些误区?专家认为:胃镜是检查胃部疾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是微小的病变和早期不易被发现的癌变。胃镜检......

    企业文化建设常见误区

    企业文化建设常见误区亲身经历了几家企业,一段时间内还有大概60多家企业是我的客户群,让我对时髦的企业文化脱离了书本和培训的认识,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常见误区进行一些提炼,浅......

    常见几种作文误区

    常见几种作文误区一、假大空的“政治版” 发展脉络:缘由文化大革命“左倾”的“庸俗政治学”和“泛道德化”思潮,延续至80年代,后由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2001年作文《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