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调解破解大难题新模式寻求新突破
大调解破解大难题新模式寻求新突破——“北仑信访样本”的实践和思考
宁波市北仑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外向型区域经济特点明显,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城区管理、新农村建设、外来人口管理等矛盾纠纷呈爆发式增长。近年来,北仑区把信访工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沿阵地,“在稳定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信访总量和“三访”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节庆期间实现零上访,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区”,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荣获宁波市劳动模范集体(全市信访系统唯一)。
一、布“调解网”,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北仑区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引入信访工作体系,在积极构建完善流动人口聚集点调解机制、物业服务纠纷联调机制、社会治安矛盾化解联调中心、创新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等多个领域作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已建成各级调解组织397个,专兼职调解员达1158人,横连各行业,纵跨区、镇(街道)、村(社区)。
“打劳动官司先进调解室,眼下在北仑蔚然成风”。2008年下半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北仑区劳资纠纷明显增多。2009年3月,该区积极应对,成立了以工会牵头,劳动、司法、信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当职工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想申请劳动仲裁“讨说法”时,有关部门在征得职工同意的前提下,会先让你进“调解室”,能调解的尽量调解,实在不能调解的,再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或诉讼等其他途径得以解决。全新的劳动联合调处,短短半年就收到了奇效。全区劳资纠纷信访件锐降80%,仲裁、诉讼压力大大缓解,为促进区域内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推进“保增长”目标的全面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联合调处机制的推行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2010年作为“北仑经验”在全省推广。
联合调处机制仅仅是北仑区亮出的第一张创新牌,针对近年来北仑区医患纠纷频频发生,冲突规模和激烈程度的不断上升,该区从探索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来寻求对策,组建了独立于医院、患者之外的第三方调解专门工作机构,并按照“调处人员专业化、调处机制规范化、调处方式法制化、调处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北仑实际的预防、调处、咨询、理赔机制和运作模式。第三方专业性力量建立的平台,突破了一条政府可信任、信访人能接受的沟通渠道。2010年,区医调会共接待咨询群众293人次,受理各类医疗纠纷案件69件,其中成功调解案件57件,自行撤消调解5件,调解案件索赔金额450多万元。在已经结案的57件调解件中,无一因当事双方反悔而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信访部门上访。
着力构建大调解格局,北仑区又另辟蹊径引入社会贤达力量。受邀的社会贤达,一般在当地都有较高的威望、较强的群众基础和工作能力,凭借他们的声望和影响,更容易使信访积案得到化解或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霞浦街道老信访户徐大爷的儿子在2007年铁路沿线巡查中因公伤亡,在政府满足他要求的经济补助后,徐大爷仍坚持要求将其儿子追认为革命烈士,多次到省、市上访。北仑区政协委员顾静芬、楼叶伟两位社会贤达主动提出要跟徐大爷结对,协助化解这起积案。徐大爷丧子独居多年,患上了轻微抑郁症。结对一年多来,两位贤达半个月便上门一次,每逢节假日更是亲自登门慰问。得知徐大爷心情不好想到省里上访,即便是夜色已深,两位贤达也上门劝慰。经过长期耐心细致的劝导,徐大爷终于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目前,该区已建立76人的社会贤达人才库,可选信访积案35件,已息诉罢访6件,正结对化解有望近期结案的有12件。
二、举“民生牌”,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信访矛盾
“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就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源头信访。”北仑区委书记陈利幸说。北仑下大决心、大力气,积极实施民生提升行动,每年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在过去的三年中,北仑区委、区政府在富民增收、均衡教育、全民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加大了政府投入。2010年实施的83个项目中,已投入22.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4%。
建立重大项目信访评估从民主决策层面来化解信访矛盾。北仑小港街道东港碶村、黄梅堰自然庄和东港碶自然庄异地建设项目在选址、补偿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风险,群众意见也比较大,在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论证后,北仑区委、区政府便果断决定暂缓这一项目的实施。目前北仑正在开展的30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工作中,其中,3个项目因风险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社会稳定风险而暂缓实施,5个项目需重新评估。通过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去年北仑区共消除矛盾纠纷和矛盾隐患达360余件。
“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就是抓住了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的现实着力点。”北仑区委副书记、区长华伟说。作为新开拓的民意表达机制,北仑区的“网上信访”工作起步较早,多方位拓展了群众诉求渠道。目前该区已建立了信、访、网、电、邮“五位一体”的信访诉求平台,特别是作为“网上信访”平台的区长信箱,量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去年共受理信访件4153件,办结率在98%以上。
着眼关口前移,针对近年来农村信访增多趋势,2009年,北仑区继续深化和推广以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和民主决策为主体的“四个一”村务决策模式,并在全区推广。这一模式促使村务决策全程公开,增强了透明度,调动了广大农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即加大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去年,该区农村纪检信访案件同比降幅达30.6%。
三、打“组合拳”,新模式寻求矛盾化解新突破
“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是北仑区5年前在浙江省率先成立了信访联合接待中心的初衷。接待中心的接待大厅设有信访接待室8间,其中5间为各部门轮流到岗的信访接待室,1间为律师咨询服务室。环保局、劳动局、农林局等22个部门在大楼内参加信访联合接待。即使与浙江省各地此后普遍设立的接待中心相比,这样的人性化设备条件丝毫不落后。环保局接访时间:周一和周三,水利局:周四,人事局:周五„„醒目的信访日程表就挂在中心的休息室里,信访户可快速了解自己所需的接访部门和接访时间。在接访中心,每天都至少有3个以上的部门参与接访工作。
信访联合接待,充分利用部门之间的“竞合”关系,从机制上破解了一系列信访难题,首先是群众满意,破解了信访人投诉找不到门的问题,也减少了信访群众的上访时间、精力和路途费用,消除了部分群众的埋怨。其次领导和部门满意。对来访群众“一门式”接待,使其无需进入行政大楼,区党政领导根据需要可随时到中心接待群众,职能部门常驻中心受理,以往行政大楼和各部门被信访群众反映问题时的高声、大声乃至于吵闹声的干扰消失了。再次是信访部门也满意。接待中心由信访局负责日常管理,使过去分散到国土、城管等部门的信访问题集中到了自己的工作场所,协调任务重了,听到的怨声骂声多了,但群众初访问题的解决明显提高,重复访明显减少,特别对一些带有政策解释和咨询性质的信访问题,由初访转重访的情况大为减少。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接待上访群众2万多人次,在解决群众大量实际问题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跳出信访看信访是我们重要的理念收获。充分借力,发挥各个部门的联动效应,而不是仅靠自己单打独斗。”区信访局局长魏建根说。2009年以来,北仑实行以“定向、定期、定点”为内容的党政领导接待群众制度改革。区党政领导除到基层带案“定向协调”、到联系点“定点化解”外,须每周在信访联合中心轮流接访群众,并给予答复和协调处理。党政领导接访不设虚门面,不摆空架子。对久拖不决的疑难信访案件、重大复杂的集体访案件,区主要领导需召集相关职能部门集体研究,亲自协调。2010年,区领导接待群众331批756人次,实行包案的78个重大信访件、疑难信访件,化解率100%。
变传统单一的被动接访、陪访为主动约访和下访,是北仑信访部门的新尝试。北仑区民办教师上访已将近十年左右,连续十多次组织数十人到市、区信访部门集体上访,上访势头愈演愈烈,甚至计划集体包车到省里上访。在区信访局等的多方努力下,去年下半年,省信访局等部门联合组成接访组,到北仑接待了1982年辞退民师的信访代表,经历了长达4小时商谈,此后多管齐下,目前基本化解了矛盾。
夯实基层基础是系列组合拳的另一个重头戏。近年来,北仑区进一步巩固三级信访网络,形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基层信访工作网络和管理机制。全区所有街道(乡镇)、社区,90%的行政村达到了“五个一”的信访基层基础工作要求,九峰山社区、大港工业区等外来务工人员集居区建立起富有区域特色的信访工作网络。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信访工作专职人员达561人。为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隐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掌握主动,区信访部门还从机关、社区、农村、企业聘请热线做群众工作的人员,组建起多达3100多人红色信访信息员,信息神经延伸到村民小组和社区楼组。针对一些矛盾纠纷中群众对立情绪强、化解难等特点,该区动员息访息诉人员在自愿原则上担任灰色信息员,参与矛盾化解,以群众身份做群众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积极推动职能部门关口前移,针对涉法涉诉信访量多的特点,在信访部门建议下,2010年初,全区抽调102名政法信访系统中层以上干部,组成基层法制促进员队伍,进驻企业、社区和各行政村,“送法上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讲“凝聚性”,倡导信访文化提升战斗力
“脸上常笑容、相互多帮助、度量要开阔、眉头永不皱”、“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提倡和气”„„走进北仑区信访局,墙上的一条条精致口号让人眼前一亮。今年,北仑区信访局结合机关作风建设,在开展“三思三创”暨“创先争优·能力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在信访工作自身规范上推出了新举措。
领导干部要发挥“十个表率”作用。发挥带头拉高标杆的作用,真抓实干,推动“事要解决”;发挥带头坚持学习的作用,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每月读一本书,每季举办一期讲课,每年至少撰写一篇调研文章;发挥带头增强意识的作用,切实加强表率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立足岗位服务大局意识;发挥带头提高能力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服务中心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维护群体合法利益,不断提高服务基层、推动信访工作重心下移能力;发挥带头转变作风的作用,班子成员每月下基层不少于2天,为联系点上一堂党课、办一件实事、开展一次帮困解难送温暖活动;发挥带头宣讲指导的作用,全年为基层讲课10次,全面提升基层信访干部能力;发挥带头服务承诺的作用,承诺信访事项“热情、依法、高效、按时”办结;发挥带头一线接访的作用,班子成员每周固定接访不少于2天;发挥带头化解矛盾的作用,重大群体性事件及到京非访事件由局长联系推动包案化解,列入省、市“信访积案”挂牌督办的信访事项由分管副局长联系推动包案化解,列入区“重信重访”挂牌督办初信初访的信访事项由班子成员分片联系推动包案化解;发挥带头创新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拓宽群众诉求渠道,着力推动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等平台建设。
实行信访局长全天候接待制,正副局长必须每天到联合接待中心接待上访群众,并自行办理群众上访中的诉求,上访群众也可以点牌选择,指定接待领导。遇到夜间上访等各种异常性信访事件,局长、分管副局长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推出了“微笑服务”、“权利告知”、“一门受理”、“首问首办”等十承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碶街道的群众因梳港高速公路拆迁问题,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四家企业被断电断水。北仑信访局在接访后赶到现场调查了解,合情合法快速处置。当晚12点,企业恢复了正常的供电供水。“信访局真的为人民服务。”次日,当地的门户网站的论坛上,有人发帖赞誉道。为群众分忧解难的事,北仑信访局做得真不少。“你们这样为我着想,这样的结果,我满意。”来自信访群众的赞誉是对北仑信访局“人民信访姓人民”的最好诠释。文化建设彰显了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团队精神。
这是一支才7个人的队伍,每天要轮流接访,还要时不时面对夜间上访等异常性事件,其压力可想而知。“做信访的人不一般,一般的人不能来。”北仑区信访局副局长张永军幽默地道出北仑“信访样本”形成的基础。
第二篇: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寻求新突破
站在新起点 谋划新发展 寻求新突破 为实现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盟又好又快发展中
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奋斗
— 在中共苏尼特左旗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08年3月17日)
额尔敦毕力格
同志们:
这次旗委(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八届四次全委会议,全区工业大会,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以及盟委(扩大)会议和转移进城牧民座谈会精神,按照站在新起点、创造新业绩的要求,认真分析把握我旗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目标任务。下面,我代表中共苏尼特左旗委常委会向大会做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一年工作简要回顾
2007年,旗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盟委、行署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74亿元,增长25.2%,三次产业比重演进为13∶69∶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92.3%。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75亿元,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704元,增长27.9%。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506元,增长33.2%。
“两转双赢”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确立了“南治北移、中部划区轮牧”的功能区划,草场“三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有效落实,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全旗牧区人口转移工作扎实推进,“生态恢复禁牧区”试点工作效果明显。我旗牧区人口转移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去年7月2日自治区党委储波书记视察二连时,在听取我旗牧区人口转移情况汇报和进城创业典型经验介绍后,对我旗牧区人口转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元月13日盟委行署在我旗召开转移进城牧民座谈会,盟委行署主要领导高度评价我旗“两转双赢”工作扎实有效。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全旗上下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按照“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的要求,以培育壮大能源、金属冶炼、建材和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工业主导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快中心镇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城镇建设体系初步形成。重点实施了道路改造、集中供热、城镇排污、供水改造、亮化绿化等工程,城镇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铁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电网进一步延伸和改造升级,瓶颈制约有所缓解。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启动实施了“一杯奶”工程,“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认真开展了“职业教育推进年”活动,稳步提高了全旗高中阶段入学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挖掘、传承和弘扬苏尼特文化,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大旗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重奖了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者,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浓厚氛围。以思想政治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支持人大、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能,旗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统战和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展。制定和落实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的意见,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安全生产等工作力度加大,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向社会公开承诺的“10件实事”全部兑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扶贫济困活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五项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离退休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为达到和接近退休年龄的企业转制职工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推动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旗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深入苏木镇、嘎查、社区以及工矿企业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进行宣讲,使十七大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旗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撰写和评比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调研报告活动。通过集中培训、巡回宣讲、印制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使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充分扩大党内民主,对拟任干部实行了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制。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了旗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以“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推进年”为契机,不断加大“三级联创”、“双链双推”和“六级联动、互助共建”等活动的力度,有效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干部待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和制度建设,积极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成效。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旗几大班子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全旗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苏尼特左旗委员会向所有为苏尼特左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旗工业经济正处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纵向比,我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横向比,我们与先进旗县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200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盟经济总量的5.4%,排在全盟第9位;财政总收入占全盟总收入的2.8%,排在全盟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盟平均水平低621元,排在全盟第9位;牧民人均纯收入较全盟平均水平低545元,排在全盟第8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盟总投资的3%,排在全盟第11位。二是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从目前国家衡量小康社会的10项基本指标来看,尽管人均GDP、城镇化率、大学入学率、每千人医生数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项指标接近和达到标准,但与人均水平相当的地区相比,在基础设施、生态条件、发展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城镇化率高、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尤为突出。其余几项与基本标准差距更大,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小康标准低8296元;牧民人均纯收入低4494元。三是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些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如生态系统仍然十分脆弱;交通、电网、水资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还很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较为短缺等等。
以上既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潜在的优势和新的机遇:一是我旗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尚未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勘探开发。近几年来力度正逐步加大,目前已引进了一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国有民营优势互补,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国家政策倾斜的重点更加明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国家在重大项目布局中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同时,我们现在实施和策划的重点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内市场需求,借助各方面的支持,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层次,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发挥资源、政策等比较优势,高水平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三是我旗的发展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工作干劲足,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勇于赶超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行动。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
三、2008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八届四次全委会议及盟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发展一产、突出发展二产、加快推进三产,把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围绕“两线、两重点、两转移”(两线:满—沽线、郭—白铁路专用线,两重点:煤炭和石油开发,两转移: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企业转移、牧业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移)工作思路,加快资源转化步伐,推进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旗战略,努力提高“三个收入一个水平”(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牧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用电量水平),确保实现全旗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六年翻两番,八年翻三番”的奋斗目标。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9亿元,增长34%。其中:一产增加值2.1亿元,增长0.5%;二产增加值15.2亿元,增长40.7%,其中,工业增加值12.95亿元,增长44.8%;三产增加值3.79亿元,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49.6%;地方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增长3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0元,增长9.2%。牧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长14.1%。人均用电量1000度,增长81.2%。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开发进行高层次规划布局,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协调统一,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规划先行,是各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矿产资源、城镇、交通、电力、水资源利用、工业园区、卫生、文化和旅游等行业发展规划,使全旗各项工作都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依靠投资拉动,全面提升经济总量。从我旗实际出发,积极向上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依靠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实现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的统一、快增长与长周期的统一、强旗与富民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把“三牧”问题与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注重引进中小项目、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充分就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要突出抓好教育和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围绕促进社会和谐,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加快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全旗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落实,我们必须把抓落实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落实、落实、再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基础,在“两转双赢”和新牧区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处理好畜牧业协调发展。要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围绕草原生态的根本好转和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走特色、绿色的生态畜牧业之路,实现生态和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全力推进畜牧业经济五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即畜牧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畜牧业和工业项目协调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协调发展、畜牧业和草业协调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南部优先发展优质肉牛养殖业,中北部重点发展苏尼特羊,根据全旗草场情况、人口分布及发展条件,以嘎查为单位科学确定生态容量,将牲畜头数控制在合理载畜量以内。继续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抓好牲畜品种改良,整合项目资金,推进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二是加快完善畜牧业功能区划。更加注重草原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按照“南治北移,中部划区轮牧”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功能区划,发挥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快转变草场利用方式,实施分类保护与建设,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草原生态全面好转。南部治理:认真实施好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以项目建设带动牧民主动参与生态建设。因地制宜,逐步开展林沙产业示范工程建设,扩大飞播造林面积。北部转移:坚持试点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总结生态恢复禁牧区试点经验,适度扩大范围,推进北部荒漠化草原(禁止开发区)的牧户以整户搬迁的形式转移进城。中部划区轮牧:引导牧民整合草场、依法流转、联户经营,大力推行划区轮牧,鼓励良种畜专业化、规模化饲养,发展草原舍饲畜牧业和家庭牧场式集约经营,促进草场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是推进牧区人口又好又快转移。坚持把转人、减畜、增收作为推进“两转双赢”的重要抓手,依照转移区域生态容量,综合统筹当前草场、区域人口、畜牧业经营等多种要素,制定分梯队的人口转移规划。要把工作重点和工作机构延伸到基层,建立健全旗、苏木镇和嘎查三级转移就业专门服务机构,切实做到苏木镇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部门协调抓,形成一整套加快牧民转移的长效服务保障机制,抓住政策、服务、培训、就业四个关键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牧民的劳动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牧区人口转移步伐。借助二连口岸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为转移牧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牧区人口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持把转移牧区人口与草原生态保护、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加大政策扶持、思想宣传和典型引路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嘎查两委成员、党员和大户及经营能手的先锋带动作用,带头转移,以创业带动就业。新闻媒体要对转移进城创业的牧民典型进行深入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牧民转移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分三个梯队转移牧区人口的目标。第一梯队:向城镇和企业转移牧民2271户8000人,涉及草场2300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5%;第二梯队:向集约化经营转移牧户1260户6500人,涉及草场1897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7.1%;第三梯队:多渠道转移脱贫1109户3000人,涉及草场913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7.9%。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充分挖掘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发展草原舍饲畜牧业和家庭牧场式集约经营,增加牧业收入。支持有条件的牧民通过建饲草料基地等渠道增收。鼓励和扶持牧民发展林沙产业、奶食品加工业、草原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开辟增收新渠道。加快培养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拉动牧民增收的能力。鼓励和支持牧民向城镇和企业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五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培育新牧户、培养新牧民(新居民)、建设新牧区”的核心目标,在编制完善全旗新牧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嘎查和牧户五年规划,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充分发挥嘎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抓好南部巴彦德力格尔嘎查全区试点、中部巴彦杭盖嘎查全盟试点和北部萨如拉敦吉嘎查电气化试点建设。各苏木镇也要围绕城镇和重点工业企业或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嘎查规划建设1-2个本苏木镇的试点。相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新牧户、新牧民(新居民)标准,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新牧区建设路子。
(二)抓主导,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取得新突破
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进一步营造“热爱工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浓厚氛围,使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对拉动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扩大就业、活跃第三产业、促进牧区人口转移等方面的重要带动作用。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整合好矿产资源,统筹搞好矿业开发的区域布局,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积极推进金属、非金属矿开采加工,进一步加快煤炭、石油、黄金、铜钼等矿产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努力形成矿业齐头并进、多向发展的新局面。通过争取项目和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加大地勘等前期工作力度。督促地勘企业加大投入,确保地勘项目早日落地和开工建设。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设工业园区,将园区规划与城镇和矿区总体规划相衔接,注重突出特色,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的延伸加工,注重生产要素的关联配套。努力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把环境保护放在推进工业经济的首要位置,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倡导集中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要从源头上防止工业污染,新上工业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重大项目必须坚持“两个一流”的建设标准。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禁不具备治污能力的项目落地,不接受落后生产力转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规划和政策机制为保障,引进优势企业,积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改变出售原料和生产初级产品的做法,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环境,破除体制障碍,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非资源型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档次。切实加大信贷、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旗内的民族服饰加工、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大范围就业和增收。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围绕货物的运输,抓紧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体系,逐步建立畜产品交易、建材等专业市场。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有效带动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
(三)抓重点,在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一要继续加大城镇建设改造力度。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城镇规划工作。将2008年确定为“城镇建设年”,9月份召开全旗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从现在起各苏木镇、各单位都要明确目标任务,加大项目建设和争先创优工作的力度,为争取明年全盟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我旗召开打好基础。按照“小而精、小而特”、“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规划、低成本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建设具有浓郁苏尼特文化特色、清洁典雅的小镇为目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重点抓好满都拉图镇的建设,使城镇建筑更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全力抓好城镇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等各环节工作,确保苏尼特生态文明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及时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供热、排污、垃圾处理工程一体化进程,逐步完善城镇功能。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镇管理,不断提高城镇的档次与品位。
二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路网建设规划,抓好铁路、公路建设,做好拟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打通内引外联的运输通道,年底“两线”争取顺利竣工通车。抓好电力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结合全旗水资源总体利用规划,充分做好牧区安全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规划论证,保障牧民及重点企业用水需求。
(四)抓根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新成效
一要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和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通过优化就业环境、扶持民营经济,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城镇居民、牧民群众自主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弱势人群的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各行各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牧惠牧政策,不断拓宽牧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高度重视贫困牧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促进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要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出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监管工作。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补助标准,对城镇低保户实行分类施保、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牧区低保补助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要始终关注和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办好向社会公开承诺的10件实事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是饮水问题。充分发挥现有水厂先进设备整体功效,提高水处理的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改变居民饮水标准低、水质差的状况。二是吃菜问题。利用好现有的蔬菜种植基地和种植技术,充分发挥各种设备的作用,让老百姓吃上新鲜蔬菜,同时规划建设蔬菜等食品销售市场。三是吃饭问题。在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民族特色餐饮业成规模、上档次,改变目前餐饮服务业档次低、规模小的落后状况。四是娱乐场所问题。加快娱乐设施和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从事餐饮娱乐一体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五是住房问题。在规划建设廉租房时要统筹考虑现有住房的充分利用,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二要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发展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认真实施民族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重点抓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青年牧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全旗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继续加大牧区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高中阶段教育补助力度,切实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把人才培育与使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抓住培养、使用和引进三个环节,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型牧区合作医疗。进一步加强全民卫生保健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对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争取达到国家级优质服务旗标准。积极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扎实推进文明单位和文明嘎查等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大旗建设,不断丰富和提高苏尼特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品位,进一步打造以优秀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知名文化品牌,真正使我旗文化建设在全盟占有一席之地。
三要着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切实加强统战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入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落实“三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双拥共建”成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治安防控与矛盾调处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抓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
要在更宽领域、更高起点上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抓好软环境建设。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观念,以振兴全旗经济为中心,在全社会真正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要把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动引资者的积极性。坚持依法行政,继续抓好“一厅式”集中行政审批,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及处级领导承包项目制,实行好全旗招商引资目标化管理考核办法,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搞好项目库建设,包装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招商引资项目,认真做好项目推介和对外宣传工作,以优势特色产业的延伸配套、非资源型产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招商引资为重点,采取定向招商、会议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发展;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转移就业,促进全旗招商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
(六)抓党建,在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十七大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对旗情以及本苏木镇、本部门情况的认识,进一步研究思考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进一步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切实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全面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坚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团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干部任职试用期、全委会(常委会)票决等制度。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在政治和生活上更好地给予关心和照顾。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全盟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在我旗召开。
三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目标和任务真正拿到手。要进一步发挥牧区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和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把“两转双赢”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嘎查,加强组织指导,完善考核机制,继续推行嘎查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制,真正使基层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服务强起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双链双推”、“双学”和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健全干部经常受教育、牧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储备大学生担任嘎查“两委”班子成员制度,深入开展城镇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六级联动、互助共建”活动,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做好机关、学校、企业党建工作。
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制度建设,大力开展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对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按照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等问题。认真落实好涉及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好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同志们,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发展东苏的重任已经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振奋精神,真抓实干,顽强拼搏,为实现我旗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盟又好又快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3军转:军转干部安置新模式破解安置难题
军转干考试
2013军转:军转干部安置新模式破解安置难题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安置计划
云南省积极重视军转安置工作,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共同领导下,军转安置逐步走出了改革的步伐,探索军转安置工作的新路子。同时,云南省连续1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安置任务,军转安置“云南模式”也获得了国务院的认同。
云南省军转安置工作采取预留空位、先进后出的办法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建立增加机构编制与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挂钩制度,强化落实安置计划的政策保障。各级各地落实安置计划不打折扣,落实安置政策不搞变通,完成安置任务不讲条件。各级军转安置部门严密组织,确保安置计划的落实。去年,全省圆满完成了1107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安置到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占安置总数的93.3%,153名团职军转干部以带编制带非领导职数的方式得到重点安置,48名功臣模范、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的军转干部得到照顾安置,实现连续1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安置任务。
我省军转安置部门不断改革创新,着力在完善社会保障、做好管理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抓好整体稳定上下功夫,连续10年推动实施自主择业安置方式,取得明显效果。各地通过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培训、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编印自主择业手册和文件汇编、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自主择业安置管理服务水平。去年,全省发放退役金近2.2亿元,重点兑现了3956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自主择业生活补贴近亿元,确保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各项待遇的落实。全省去年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356人,80%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就业、创业。10年来,全省累计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3994人。
全省各地积极落实企业军转解困政策,确保了企业军转工作顺利展开。建立了解困补助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了补助标准,在岗、内退、下岗和退休企业军转干部月补助标准分别增加了265元、225元、540元和558元;通过面对面地宣传政策、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企业军转干部的心中,保持了企业军转干部整体稳定。
我省不断加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了由离队培训、集中培训、网络培训、专业培训组成的培训系统;建立了军地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培训分级管理体系,确保了培训人员、时间、内容、效果“4落实”,提高了军转干部适应地方工作和后续发展能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第四篇:突破瓶颈 努力破解学校发展新难题
突破瓶颈 努力破解学校发展新难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5-0025-02
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发展需要改革添动力,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我们要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开学初,江苏省泰兴市大浦中心小学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深入学习贯彻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讲话精神,着力寻求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有力抓手。在此期间,学校组织广大教职工就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建设、思想理念、管理水平等制约学校良性发展的数个方面建言献策。近几年来,大浦中心小学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社会的认可度逐年提升,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品牌学校。但发展中也确确实实暴露出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学校立即着手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破解发展难题,突破改革瓶颈,谋划长远规划”大讨论。
一、在改革创新中正视“短板”
在大讨论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要求各层各级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短板是什么,教师激励措施凭什么,管理深化改革改什么”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研判,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经过多方调研、走访,比如“师资数量严重匮乏,师资质量亟待增强,教师激励举措乏力”等系列制约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短板”,立即凸显了出来。
短板一:2008年,国家在中小学逐步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其初衷是着力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臃、懒、散”和师德师风每况愈下,以及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系列问题。然而初衷良好的分配方案,并没有调动某些教师的工作热情,甚至出现评不上称职的教师,不干活、满腹牢骚,而评上称职的教师,工作热情却还锐减的局面。由此导致“一团和气”的绩效分配方案,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短板二:当下“千年不变”的班级授课形式,因其特有的优越性,被学校普遍接受和采用,并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固有”的班级授课也存在其局限性: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呈现出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于是,我们考虑用类似“走班”的授课模式,作为班级授课模式的辅助形式或补充形式。
短板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待进一步地规范。较以往相比,我校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整体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言,还远不能达到群众对教育质量所要求的标准。教师职业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但物质上的回报却比较少,这已成为影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对比其他行业的高收入,常常使教师尤其青年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直接导致教学行为中存在浮躁之风,甚至长期不学习,不注意更新知识结构,不愿意深入研究教学,对待各项考核则抱着无所谓的心态。
二、在改革创新中解决“短板”
大浦中心小学在前进的道路上。确实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师资数量和质量、教师激励举措等方面的矛盾明显增多,只着眼于老百姓的认可度提升多少,并由此而沾沾自喜,无疑是不明智的做法,只有正视短板、重视缺点,才是增强综合实力最睿智的选择。根据木桶原理,决定木桶容积多少的,恰恰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学校也尝试着在改革创新中解决这块“短板”。
生成策略一:《大浦中心小学“先锋”团队评比方案》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数十次易稿,于2014年9月22日正式试行。学校将原先的垂直管理变成扁平化管理,把全体教师分成若干个团队,如低年级团队、中年级团队、高年级团队、后勤团队等,每个团队设一名主任、二名副主任,成立党小组,学校行政人员(书记、校长除外)下放至各团队,作为行政支撑。团队实行主任负责制,全权负责本团队的教育教学、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各团队定期召开团队例会,遇到重大问题,必须召开团队全体人员会议,统一思想、共同决策。团队根据学校布置的工作内容,对团队成员进行工作分工,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事事能做好”的运行机制。各团队在业务上接受学校职能科室的垂直管理,而在具体工作中则可以结合本年级的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着较大的自主管理空间。学校将制定相关“团队管理细则”,并按学评选出“先锋团队”的荣誉,对该团队的所有成员在和绩效考核等评优评先指标中予以倾斜,从而充分地激发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
生成策略二:学校以学生需求为本,积极开发出富有大浦中心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伍成少儿学院”社团。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本校教师的特长,适度引进校外资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在团队校本课程开发完成后,学校通过发放《告家长书》,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采取向学生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选科。在选科工作完成后,学校在每周安排固定时间,通过“走班”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实施,并将校本课程安排进课表,以保证其实施到位。
“伍成少儿学院”开设了线描、十字绣、象棋、篮球等31个特色社团。学校打破班级建制,允许学生在同年级组的范围内进行走班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小组。学院将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的1小时间作为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免费专业培训。为确保“伍成少儿学院”的活动质量,学校还组织老师利用假期,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开班以来,学校严格执行“伍成少儿学院”师生的考勤,每次活动都安排分管领导进行巡视督查。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生成策略三:为尽快提升新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技能,帮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在岗位上早日成才,学校形成“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长效机制。每年都会举行师徒结对的协议签订仪式,采取“传、帮、带”方式,实行岗位优秀骨干教师“一对一”带徒制度。积极落实好上级有关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工作意见,为每位教师建立培训档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活动,比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讲师团”送教下乡、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拓展学习时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学校还成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及名师研修班。第二届名师研修班开班已有三年多,学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从40名学员中走出了一批市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8位年轻教师被评为市级三级骨干教师;6位老师被评为区级三级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海陵区“名教师”;2人被评为海陵区“十佳青年教师”。
上述内容是我校在“贯彻李克强总理论教育工作讲话精神,努力破解发展新难题”方面所进行的思考与尝试。我们将继续在工作中进行校验、完善,凝心聚力、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力争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责任编辑:严加红]
第五篇: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破解地方财政难题
新年前后,两则新闻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一是截至2014年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结果,1月5日汇总至财政部,数字尚未出炉,已有消息称地方上报数据时倾向做大债务盘子;二是各地纷纷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除了普遍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还有多个城市下调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希望借此提振房地产市场。二者看似并无紧密的相关性,其实都指向同一事实:地方政府“不差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不得不过上紧日子。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处于深受诟病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并不匹配的状态,中国地方政府手中的资金却相对充裕。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基于现有宏观税负水平、税费的顺周期特性和日益严格的征管,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经济增速,动辄年增幅达到20%-30%甚至更高;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屡创新高。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也不降反增,而且,可以将增值的土地作为优质抵押资产注入地方融资平台,以获取更充裕的银行贷款。
不过,该来的终归要来。这种高歌猛进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过往支撑地方财政高增长的因素纷纷减弱甚至逆转。首先,最近两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增速转换期,与此相适应,公共财政收入不可避免地告别了超常规增长阶段。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4年前11个月,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6.4%,低于同期经济增速,这是多年来罕见的;陆续公布的各省2014年财政快报数据显示,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幅明显放缓,多集中在7%-8%之间,有的省份甚至不足5%,财政收入放缓在资源大省和传统产业集中的省份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房地产趋势性放缓已成定局,地方土地出让收入面临拐点。由于人口结构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加之先期政策调控影响,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即使是在降低二套房购买门槛和降息的刺激下,也只是成交量扩大,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上涨,在不少二三线城市降幅明显。与此一致的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出现下滑。德意志银行认为,进入2015年后,房产市场低迷的效应将全面反映在中国财政收入上,并发出警告:中国将面临30余年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一论点也许过于悲观,但其揭示的问题却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中央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治理势在必行,却客观上暂时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2014年下半年以来,债务整顿力度加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43号文)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随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证登陆续出台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防范企业债风险的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未来一段时间处于举债机制的转轨过渡期,可以预见,地方政府将面临更大的偿债还款压力,其融资能力势必受到影响。
在中国改革发展中,地方政府责任重大,其长久处于捉襟见肘窘境并非国民之福。缓解财政拮据,出路无非开源与节流二途。开源不应是变相加税,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亦不应继续绞尽脑汁,通过所谓的“金融创新”“政策创新”,来提升融资能力。有专家担忧当前热议的PPP沦为地方政府新的债务工具,并非杞人之忧。可取的做法是顺应财税改革的大势,逐步提高国有资本上缴比例,真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在节流方向,除了近年来提及较多的压缩行政开支,特别是“三公经费”,治本之策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改变软预算约束,这涉及多项改革。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有巨大的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这与GDP为主的考核体系密切相关。未来,应在官员的经济业绩考核中,加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政府资产平衡表的考量,关注长期债务风险,引入“债务问责”。同时,可考虑在债券市场允许没有系统性风险的城投债违约,使“政府不救助”成为现实,消除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应该承认,财税体制改革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诸多改革中推进力度较大、进展较快的一项,新预算法出台、地方债清理等诸多事项都在朝着世人期待的方向迈进。地方财政拮据再次表明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在内的诸多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除了当前正在推进的营改增等改革,还应加快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的调整,呼吁多年的“理顺省以下财政关系”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改革既已起步,地方政府的拮据,切不可成为放慢改革步伐的借口,须知深化改革是闯过难关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