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
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包办有余,学生自主不足。创新教育学习借鉴了活动教学与建构教学的思想,提出了活动建构理论,主张要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讲解接受教学活动形态,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在这里,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活动建构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自主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自主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活动建构的教学形式或基本模式有:讲解接受、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等。
具有操作意义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主体观、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积极成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重视能力发展,更加重视自主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提出了“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活动建构为本”的主张。二是多维度的培养目标。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张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提出了“新基础观”、“新文明人观”、“新德育观”、“新能力观”、“新素质观”。三是个性化学校课程。课程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健康发展搭建教育平台。四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以活动建构教学论为指导,主张营造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创设由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组成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为依托,形成了以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四类教学范型。五是多元教育评价。建立了创新性教师评价,师生课堂表现评价,自主设计作业评价,开放式作业评价,实践性作业评价,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评价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模式。六是自主学校管理。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课程管理、教学制度创新、班级自主管理在内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等。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创新教育由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对旧的教育范式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2012年上半年
《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小结
(中小学美术)
课题组成员 张昌赋
按照《“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实证研究”(中小学美术)课题实验计划与实施方案》,根据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研究计划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小学美术和初中美术学科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结合,努力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3月,我参加课题组实地调研,先后到滨海九小、十中、二十七小、琼山二小、玉沙学校、一中等学校,对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学习、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等几项内容进行直面调研,根据回收的86份纸质调查问卷和网上各学校的调查问卷292份等第一手资料,针对性地在城郊地区学校,了解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情况,了解对“整合”培训的需求。
4月,我结合网络手段进行了调查,设计《海口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情况调查问卷(ID:1487160)》,这是一份配合专题在线研讨的调查问卷(共10小题),旨在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了解,不涉及具体学校的绩效评价,只是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该问卷调查是为配合2012年上半年菜单培训专题在线研讨同步进行的;系统共收到调查问卷326份并自动做了统计与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见:海口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情况调查分析)
二、根据调研统计与分析情况,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专题培训
自4月至7月,根据“2012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地培训(送训到校)时间安排 ”,我开设了《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和《如何建设
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专题培训。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教师提供菜单式培训与在线研讨。到2012.6.1为止,2012.4所报名的38个单位,共56个(次)专题,尚有海南侨中合计117人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安排培训,其他的全部完成培训并录入学分。(见:2012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地培训(送训到校)时间安排),报名培训合计(2457人)。其中:专题一总人数:49人 ;专题二总人数:1474人,专题三总人数:934人 ;已经参加培训:(2643人),其中:(到2012.6.1为止);专题一总人数:35人 ;专题二总人数:1101人,专题三总人数:797人。
三、跟踪指导,提供网络交流平台
4月24日至7月10日,我分别组织教师参加 “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专题,阅读341, 评论75;“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专题阅读885, 评论357,“如何建设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 阅读2377, 评论1241;“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系列专题在线研讨合计阅读量共3603次;评论数共16783条。
四、结合下校听课和各种比赛现场听课,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
理论支撑是课题深入研究的保障和基础。本学期,我加强网络学习和现场听课研究。
一方面,我参加课题组部分活动,查阅文献资料,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等方面略有研究;我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在我的“教
育行动”和“教育思考”两大网站,在原来的C2 国家课题研训基础上,开辟了资源管理、项目培训、课题研训三大半板快,有:讲座课件、网络技术、中外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技术、未来教育、数码讲述、菜单下校、信息教育、远程培训、研训视频;课程整合、创新教法(2011-2013)、网校建设(2005-2015)、读书叙事、西洋艺术和青联美协工作等专栏,不间断的进行项目学习。
另一方面,我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听课等专题活动,在3月28日至30日分别在市第二十五小学(海甸校区)、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和海南华侨中学(高中部)分别举行的2012年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我注意中小学英语、中学地理、中学生物学科听课,总结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教育情况。
再一方面,我参加在各学科摄影、录象等协调性工作中听课,注意参加本院物理、政治、思品、英语等各种比赛现场听课多节。
五、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2012年03月04日发布的“课题《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2012年上学期下校安排”里提出上半年研究内容:
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2、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3、如何共享共建中小学美术教育资源网:
4、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适应性的研究。
5、研究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认识情况。
6、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7、探讨信息技术
环境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
8、菜单培训专题讲座:(按照申报情况具体安排基地培训或下校培训)专题一:《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专题二:《如何建设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专题三:《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第1、3、5、6、7、8项基本完成,特别是第8项认为重,覆盖面大,但也完成得很好。
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以上第2、4项没有完成好;
二是虽然参加多学科比赛课、展示课等听课和其他工作,但缺少真正意义的听课。特别是原下校安排到市一中高中部、市四中初中部、市灵山中学、市九小、英才小学听课没有落实。
三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美术课程各模块教学的现状与建议、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学科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研究等调研问题还没有得到落实。本学期继续加强。
第二篇:中国教育十大弊端
中国教育十大弊端(转)三河家园贴吧爱吃铜锣的猫
第一弊端:职员数量严重超标。
从幼儿园到大学,职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寄生群体,像吸血虫一样,在榨取着有限的教育经费。这一现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中等专业学校和大学表现尤为突出。好多学校职员的人数比教师多。这些人闲散无事,养尊处优,几个人干一个人的活,但是,这些人都是有背景的。这是教育界改革艰难的主要原因。
第二弊端:教科研经费的严重浪费。
这主要表现在大学里,特别是各级重点大学。先巧立名目,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拨款,然后再狂花滥用。主要用在吃喝玩乐上,这是时下某些大学人最可耻的一面。因为,这钱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分量太重;白白的糟踏,可谓是良知丧尽。
第三弊端: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二元化使农村更加贫困。
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村,而国家和地方政府主要的教育资金投入却流向了城市。中国辍学的儿童和少年主要在农村,没有良好的教育作基础,农村只能在发展中越来越落伍。穷的更穷,落后的更落后。
第四弊端:招生的腐败贻害无穷。
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使得各级学校甚至是幼儿园的招生都充斥着暗箱操作。使得掌握这一资源的人有了谋取私利的广阔空间。特别是重点学校和各种艺术、体育类招生,金钱交易是赤裸裸的。
大学自主招生。大学自主招生无可否认也可以招进一些奇才。但是看看大学自主招生中那些怎么答都算对的“神仙题”,势必又给教育腐败制造机会。
保送制度。保送生固然有一部分确实有真才实学,但保送制度也为教育腐败大开方便之门。很多保送生水平一般。南京某大学去年一名保送研究生,入学后专业不怎么样,学位英语竟然只考了30分。据说该生父亲是江苏省某官僚。
不正派的硕士博士导师借专业课程自主命题之机营私舞弊。
第五弊端:校长负责制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这一制度有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但不适合当今的中国。因为没有配套的监督机制,权力失去了有效的制约。校长仅靠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是无法约束权力下的欲望的。绝对权力下不可能有民主气氛,更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条件下,教育是扭曲的。
第六弊端:高考不同的分数录取线有失公平。
同样的考题,却因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大学所在地和外地的不同,地区和省的不同等不同因素而划分不同的录取线。现在,为了维护这种不平等,有的地方干脆自己出题,自己来划录取线。
这种维护特权的做法有失公平。
大学招生的地域不平等。中国目前的大学招生严重向那些占有最好教育资源的地方倾斜。占有最好教育资源的地区学生智力并不比其他地区好,其他地区小孩刻苦的多。如果各个大学在全国统一录取分数标准,那么考生最多,学习最刻苦的山东,河南两省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势必大大增加。
第七弊端:基建中的腐败。
基建的腐败主要发生在城市的各级学校。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长,用在改造和新建校舍、操场上的教育经费投入越来越多,腐败表现在假招标和偷工减料上。用质次价高的原材料是主要手段,回扣是腐败的主要因素。
第八弊端:职称评定的虚假与浮躁。
职称评定的泛滥和制度的僵化,使得有人能够投机取巧走捷径。论文的抄袭,文章的低劣,评奖的泛滥,已经成为教育界职称评定的三大弊病。忽视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
学习。有人甚至以此来牟利。如交钱就发论文,就评奖,还有学术剽窃等。
第九弊端:教学器材购置中的黑幕。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多媒体器材大量进入课堂。如微机、电视,数码录像机,高级投影仪等。品牌和规格各不相同,质量也相差很大,好多厂家在教育界的销售攻关是以回扣的方式来贿赂相关的决策者和采购者,把质量差,配置低的产品卖给学校。这方面,电脑的问题最多。
第十弊端:全民学英语的代价太高。
英语应该学,但不能全民都学。绝大多数中国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使用外语。全民学外语是民族自卑心理的外现。如果学英语的时间超过学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时间,后果是逐渐鄙视并忘记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还有,让学习者在这里消耗大量的精力,对创新和发明就无暇顾及了。这将是民族的悲剧,代价太高了。
还有就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意识形态占100分,世界上恐怕没有几个国家还这样吧。台湾1990年就不考三民主义了。意识形态课程浪费学生时间,浪费国家人力财力。
综上十点,说教育误国是恰如其分的。
危哉,中华民族!拯救从改革教育开始吧!
中国教育十大弊端(其二)
一、应试教育,学生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差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虽然每年都在改,可是改来改去总是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老师每天在黑板画来画去,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是重点,出题的人怎么出题,出题点在哪里。学生自然也是循着这些摸索着老师怎么出题的路子。如此之教育,试问将来他出社会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年代里,培养了这样的答卷高手,我们所说的现代化是做好一张问卷能解决的吗?
二、素质教育薄弱,几乎没有自我生存能力
学生每天报着书本啃来啃去,满脑子的数理化符号、公式,看到食盐就说,给我点氯化纳。这样的学生也许是个好学生,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难道说我们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爱因斯坦、牛顿之类的科学家吗?要不是的话,学那么复杂的物理化学做什么呢?而且,据我个人所知,许多物理化学成绩好的学生,也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只是知道题这么出,我就这么做。这样培养的人也算是人才?学生们的素质真的得到了提高吗?
三、缺少广泛的社会教育,致使学生思想幼稚、知识面狭窄
大部分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是整日勤勤恳恳的读书做题,顶多看看新闻而已,有的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上学曾经听说我们学校有个学生,从小到大没去过和自家只有百步来远的一条街,不知道那条街的名字,最后,考上了中国某名牌大学。如此之人当然少之又少。可是在国外,小学生们每天除了日常学习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师指挥下做社会调查,了解各种最简单现象,诸如面包的整个生产过程,从播种到收割、磨面、烤制,让学生丰富社会知识和文化。然而我们做了什么?
四、道德教育不健全,学生思想素质越来越差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就有思想品德课,建立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这却使学生的反抗情绪变大,致使不遵守行为规范成为时尚,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有个女生还是我们班班长,做了一首打油诗曰:“上课就迟到,放学早掉跑。考试交白卷,你是我的爱”。那时候女生就喜欢这样的男生,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
五、没有法制观念,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
由于近几年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新思想打破旧了传统和道德体系,而我们的教育部门采取的方法不得当,让很多不健康的文化传到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正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在没有正确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下盲目的把许多不健康文化作为时尚,诸如前两年风
靡的《古惑仔》、前一阵子流行的《流星花园》,把这些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人带入了另一种幻境中,使本来就却少抵抗力的思想防御体系,一下子被打破。一时间打架、抢劫、争强斗狠、早恋、甚至在学生中有**,这些都成为时髦而且风光的事情。我就亲眼见过一个初中生在人前炫耀自己和多少个女孩儿上过床。在这样的学生面前,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你是否觉得这只是学生家长或者社会的错,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没有问题?
六、学习压力有增无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有的甚至变态
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一再提出给学生减负,可是由于教育体系从根本上仍然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原则,致使老师们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不得不仍然采取题海战术。而且,近些年采取综合考试,使考试范围更加海阔天空,老师们自然是采取多作题多练习的方法,以应对题型的大量变化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压力纯属有增无减。
七、老师素质下降,师生关系不融洽
教师的待遇一年比一年好,当教师正好成了一些没什么技能,又无能力开公司办企业的人最佳选择,有人还把当教师做为跳板。认为先当几年老师再说,以后再找别的出路,根本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才,更不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而且这部分混在教育机构中人,为人师表做出了许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我以前所在的一所高中就有一个老师屡次和女学生发生关系。这样的人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
八、教育费用过高,与国民经济状况严重不符,上学已成为负担
有人曾经保守的算过一笔帐,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每年支出学杂费用大约要4000左右,到了初中和高中每年就要6000多,而上了大学之后,每年就有一万多的开销,这样下来十几年的教育,就是要近十几万的教育投资。作为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许还能承受的了,而作为北方地区,工薪收入的家庭实在是笔不小投入。夫妻两人的收入几乎大部分都要送给学校,学习如果再不好的学生,家长的心理怎么能好受,学生学习实在是种压力。
九、学校教育向经济化发展,已经不是为了让学生成才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也纷纷搞起了各种赢利性质的项目,学校也从以前追求升学率,改为了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转变,除了各种名目繁多费用外,利用学校场地、设备开办工厂和企业联合搞各种经营项目。老师也转变了思想,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开办业余培训班,有的老师甚至故意不把课程讲完,而是留在课外培训上讲。对此,家长们也是无可奈何。
十、升学考试,一卷定前程,使大量人才流失
辛辛苦苦十来年,就是为了一次高考,谁答了高分谁就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分数不够不要紧,有钱一样可以通行。几张卷子决定人一生的命运,难道考不上的这些人就不是人才了?考上的就成了人才了?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张志愿表的填写都能研究出学问来。一旦志愿填的不恰当,真是叫天天不灵了。好象是中国的人太多了,根本不稀罕什么人才,有的学校明知自己和清华、北大等学校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也瞪着眼睛说,只要你第一志愿没有填我们,就休想要我们录取你。就连一张志愿表都能决定人的命运。记得我曾经看到一篇报道,一个中国的女硕士生,在国外留学,一不小心就被几家知名院校同时录取。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院校是不是该反省一下。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强国!强民!提高全民素质!这些是不是都是口号?中国将来的命运掌握在你们的手里………………
中国教育十大弊端(其三)
一、重学历轻能力
无论是大学还是中专,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分数论成败的高考制度造就了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学生。只会学习不会生活的大学生比比借皆是,德智体美劳全素质人才鲜有出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少大学生毕业生到社会后,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家长思想封建。总认为读书是孩子唯一的机会束缚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以致于孩子没有一点的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
二、重教书轻育人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明显放松。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降低,给学生管理和教育带来了困难。由于管理不到位,学生用于学习上的精力大大减少,学业荒废,厌学贪玩,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中专和职业类学校中表现更为突出。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需要学校解决的迫切问题。
还有就是教育方法单
一、古板,采取灌输式;教育工作者大多数素质过低;学习压力过大、任务过重以致于孩子厌学。
三、重理论轻实践
这在一些文科专业里较为普遍,学校比较重视理论教学,一只粉笔一张嘴式的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在毕业前难以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造成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脱节,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聘不到实用型人才的原因之一。
四、重外语轻国文
可能每所大学里都开设英语课程,但却很少有大学开设我们自己国家的语文课。是我们的学生对国文掌握好了吗?非也!不少学生甚至大学生,连篇象样的文章都写不了,更不用提写毕业论文了。我看过不少中专和高职学生写的请假条,先不说字写的怎么样,单从假条的规范性上看,几乎没有几个人写正确,这样的学生还谈什么素质!在这方面,我们的国家教育是崇洋媚外的,如果你没有外语合格证书,想拿毕业证、评职称什么的都不可能,而从来没有听说必须有国语合格证书才可以怎么怎么的。也难怪近日教育部下文要求大学里必须开设“语文”课,这实在是不能再坐视不管的事情了。
五、重传授轻研究
大学应该是一个崇尚学术研究的地方。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应该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去做学术研究,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也要开展有关的发明创造活动。在全国重点大学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但是在一般院校里,学术研究尚未成为风气。不是没有研究的能力,关键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实行坐班制,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潜心研究;出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学校的教师缺乏研究动力,只是局限于传授课本知识。
六、重考试轻测试
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准就是考试及格,应试教育不仅存在于高考前,也渗透在大中专院校里。一些学校还停留在培养学生学习、考试合格予以毕业的水平,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测试则不太重视。国家在职业资格认证上也是采用考试的办法,只要通过国家指定的考试,就可以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而对于考试者从事该项职业的能力则不予考核,这种重视考试忽视能力测试的做法,造就有相当一部分有职业资格而无实际能力的“人才”。
七、重堵截轻疏导
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这在一些采用注册入学的院校里更为突出。由于进入学校的门槛降低,使得一些成绩不好,素质不高的学生大量涌入校园,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而不少学校的学生管理在理念和方法上还是沿袭传统的做法,重堵轻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管理的要求。对学生逃课厌学、外出上网等违纪行为一味去做事后处理,去查去堵,却很少有人研究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形成了学校疲于围追堵截,而学生违纪现象屡有发生的局面。
八、重投入轻产出
国家一直提倡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自上世纪末开始,全国各地纷纷投巨资建设大学城,一些高校也扩建,甚至建新校区,使得全国的教育投入大多流入到了固定资产上,有的大学
甚至背上了巨额债务,比如吉林大学的债务高达十几亿元。为了还债,不得以扩招学生,半这也难以弥补债务窟窿。与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校不重视产出,有的学校不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几乎没有什么产业,一味地搞基本建设,忽视其效益,导致不少学校生计难以为继。
九、重形式轻内容
我国的每个行业都存在着这评估那评比的现象,教育概莫能外,国家对各级别的院校都规定有严格的条件,这对于从整体上控制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作用。每到评估时,各参评学校都要忙一阵子,对照上面的评估要求和标准,一条一条地自查自纠,整材料,做文章,然后接受评估组的考核验收,这种评估方法,重形式而轻实际内容,被评单位不难过关。
十、重硬件轻软件
随着高校的新建和扩建,一些院校变得越来越高档。而有些学校在建设中侧重校舍、实习设备等硬件建设,而在管理、教育等软件方面却有所忽视,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教育教研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需要在软件建设方面下功夫。
第三篇:政治课演讲中国教育的弊端
政治课演讲题目:“标准答案”
前段时间,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随后,作者的儿子北京四中高二学生董一夫,写了篇《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还在初二,董一夫班级中就开始有人出国去读中学了。刚升入高中,学校借开家长会之机,统计有多少学生想在三年后弃考中国大学而直赴国外读大学,结果当时有100多名家长表达了这种意向,占整个年级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董一夫初中同学中成绩稳定在其班级前四名的学生,全部升入北京四中的高中部,这四个人都选择了出国读大学本科。
据统计,2017年北京四中有70多人直接报考国外大学。学校负责老师介绍,在这70多人中,有90%多的学生被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
很难用躲避高考来形容这些出国读高中和大学的中学生们。这些选择出国读中学和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升入北大、清华的实力。那么他们为什么做出“我要去美国读大学”的选择?
董一夫给出了他的解释:美国学校从小学就开始教孩子们如何思考,启发他们思考,逼迫他们思考,而不只是记住“标准答案”。
记得在小学的一次语文考试中,一个题目需要我就某件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我就真是在说自己的想法,试卷发下来,老师“爱怜”地对我说:“孩子,你真的以为要你说自己的想法吗?”
进入初中,我们开始看“四大名著”,但这些阅读,与其说是让你从阅读中发现什么,感受什么,还不如说是为了让你记住某些人希望你记住的几点结论,一切均有“标准答案”。比如宋江,我觉得他蠢的要死,宁愿看着自己兄弟一个个死去,还要替腐朽的朝廷继续卖命,然而标准答案中宋江是一位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英雄豪杰。
初一的语文综测,问到西游记里卷帘大将被贬下界,是因为打碎了什么?当我们在牢记是“琉璃盏”,不是“玻璃杯”的时候,董一夫在国外读中学的同学,他的作业是:请对比罗斯福总统与威尔逊总统的外交政策。
初一的道德与法治,给了每个人爱情观的“标准答案”:爱情需要彼此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从今往后,成语字典里不应再有一见钟情;从今往后,富二代的卓文君绝不会和穷小子司马相如私奔了。曾有位初三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初三》。有位同学“勇敢地”以此为题描述了他在大年“初三”那天的快乐生活。当然,在老师进行讲评的时候,他可没从他这个创意中得到什么快乐。
我们教育的弊端在于教知识不教方法、大量灌输内容,不鼓励自由思考,希望流水线批量生产学生。以分数作为最高目标,用统一的知识灌输给所有的学生。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兴趣、天性被忽视,本应该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乐趣,却被“标准答案”所替代。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弗里德曼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中说,美国的对手永远赢得不了未来,因为美国是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最大磁石,他还断言,大洋东边的中国人将战胜大洋西边的中国人。
未来真是这样吗?
第四篇:浅谈中国教育的弊端(马哲论文)
浅谈中国教育的弊端
何龙政
什么是教育?在探讨中国教育的弊端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对教育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的理解。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可见,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首要目标,让被教授者具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字面上看,“教育”可以解释为教授知识,育人成才。其实和那些教育家,学者所阐述的目的是一致的。
而纵观当今社会,很多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的理解过于肤浅了。也许此话一出,便立刻会有教育工作者出来针锋相对,但我所说的并不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攻击,而是对当前教育体制下中国教育在大众中的印象的揭露。教育问题不是一个行业问题,它是一个已经渗入大众的社会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也许并不能看得清楚。相反,站得更远,我们或许能够眺望到迷雾以外的群山。在现今社会,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家长会说送他们“读书”,而不是说送他们接受“教育”;老师在课堂上会说“你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玩的”,而不是说“你们将在这里获得完善的人格,我希望你们成为有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人才”;而学生在倍感压力时会说“不想读书了”,而不是说“不想接受教育了”,可见家长,老师,学生普遍地认为教育仅仅是读书这个范畴。有句话在中国一直被奉为真理:读书是学生的天职。由此可以反映出教育已经在大众心中形成了狭隘的概念,这个概念被普遍认可,从而引导了中国教育的展开…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中小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此项调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5年9月在北京、上海、甘肃等6个省市展开,当时调查反馈的普遍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压力过重,孩子无法得到家长的信任,六成孩子为学习感到苦恼。时隔四年,当我们在教育改革旗帜的引领下再次走进这些学生的生活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仍然背着大大的书包在夜晚六七点钟的街灯下踽踽独行;回到家中,他们依然拥有极少的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作业还是要做到10点11点;他们的周末被各种培训班,补课班,竞赛班,兴趣班所占据,鲜有在户外奔走游玩的时间。他们的生活乐趣越来越少,悲观伤感的情绪泛滥成灾,网络成为他们发泄“郁闷”和“愤怒”的平台,他们的心灵脆弱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中国的素质教育挣扎了这么多年后,终于还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犀利的狙击下输得一败涂地。
如果说应试教育体制扼住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咽喉,让社会方面人士都感到喘不过气来的话,那么,对于已经脱离了应试教育体制的中国高等教育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王英杰在为E·格威狄·博格《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一书作总序的时候指出:大学规模急剧膨胀,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研课题和经费推陈出新,校园内彩旗飘飘,标语横幅目不暇接。几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府——大学校园的现状。从我们身处的校园里,我们已经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大学不再是一个纯净的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殿堂,它已经在社会商品经济,政治文化的感染下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庞大行政权力的兼商业利益和政治影响为一体的机构。在看似繁荣的扩张式教育下,大学其实已经危机四伏。
一、大学的官僚主义泛滥
我认为这是大学危机的罪魁祸首。“官本位”文化自古以来有之,可是原本一直是官场上的东西。一旦被移植到了学术园地——大学中时,这已不再是种文化,而成了大学堕落的根源。进了大学才知道,校长,书记竟然是和当地市部级干部“平起平坐”的。他们神龙见首不见尾,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出行都是三五随行,如果不是身处校园,我们当真会以为又是某位领导前来视察了。所谓上行下效,大学中由上而下的权利传递通过学校—学院—辅导员—学生会—团委—学生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干部已经脱离了学生的身份,一抹脸把自己置身于中国官场的大氛围中,仿佛普通学生就是他颐指气使的对象。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谓是大学里的“潜规则”了。然而,这些官僚化却没有带来大学学术上的巨大进步,事实上,官僚式行政对学术的干涉已经成了阻碍大学学术自由发展的重要原因。行政和学术本应分开,但在中国的大学里,二者的关系就像是轴线和风筝,密不可分了。线把风筝扯住,风筝也就失去了高飞的动力,只好在原地打转,不知去向了。学术得不到发展,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
二、大学的形象化,浮夸风
不管是否符合实际,通过夸大的手法先把口号和标语打出来,商业广告的运作方式也被移植到大学的活动模式中。之前提到的大学中彩旗飘飘的情景不在少数:毫无内涵的社团活动被包装得缤纷多彩;取得一点小小成绩便大肆宣扬;总是不厌其烦的强调就业率来吸引生源;用通过率说话;搞些毫无意义的活动(经常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迎合领导…如此一来,大学缺乏一个稳重的环境,学术也变得浮躁起来,很多行为变得“被动”起来。教师“被”规定一年要发表多少论文,学生“被”当做凑人数的工具,“被”上课,“被”活动,“被”听讲座,在网络开始流行“被”动式时,象牙塔里的学生早已“被”碾压过了。
三、大学的功利化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评优工作上,包括学校的评优工作,奖学金的评定,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评定,中间夹杂的利益关系,很赤裸同时也很隐晦,看得见却道不明。
四、大学的商业化
商业化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大学却是因为商业化而受到污染了。学校商店垄断式的经营无疑是校方和经营者之间达成的默契,在他们收获最大利益的同时,学生成了无法反抗的弱势群体。同时,商业化带来了学术科研的利益追求。教授更多的关注自己的项目而非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将知识系统地完整地传达给学生,他们便完成了教授的责任,同时也完成了向商人,企业家的转变。而学生做研究的目的也非学术而是利益驱使了。
五、大学教育的不完善
很明显,这是个最大的危机。它和前面的四点密不可分。大学如果失去了教育质量的保证,那么它不过是个标榜着“高等教育”的躯壳而已。但事实是,很多大学在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对学生思想,心理,品格的引导,完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对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感到失望,他们对未来没有目标和理想。而恰恰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很多人迷失了自我,这说明我们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教育,是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升华。因此,教育是具有延续性的。而教育过程中的弊端也会通过这种延续性,不断被传递而且放大。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应试教育在初级教育阶段对老师,家长,学生乃至社会的影响,在这种体制下,伴随着社会化过程中的市场经济,政治因素等的渗透,教育已不单单是纯粹的知识的传授。等过度到高等教育阶段时,各种问题已经被严重放大,以至于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措手不及。
在2001年10月美国高中会年会里,伍德罗·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为本次年会提出了响亮的口号:“放远我们的目光,决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年会上发表的题为《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的使命》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的目标:
1、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的联系起来,为今后的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4、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历史的知识(包括美国和全世界的),促使他们增进对政府和国家民主价值的理解,丰富鉴赏文学和艺术魅力的能力,成为一个生活有品位的人,一个现代的文明人。
美国对于高中生的使命做了如此诠释令人惊讶,同时也让我深深反思中国教育。诚然,在中国教育大背景下,我们无法做到像美国那样自由开放的教育,这是由教育环境决定的。而正是这样,我们可以试图改变中国教育的环境——关键是要改变大众对教育认识的理念,将教育从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中扯出来,使之置身于一个纯净的环境,然后再开展素质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
教育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就目前来说,固然只是愿景,它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努力,同时,需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不遗余力的控制。风筝想要飞出去,就需要把线剪断。中国教育已经到了边缘化的程度,有把剪刀迟早要剪断那根桎梏着风筝的线。到底谁是这把剪刀,他又是否敢于将这根轴线彻底的剪断,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书籍:
胡庆芳 《美国教育360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图书馆G639.712 H-647 E·格威尔·博格 金伯利·宾汉·霍尔 《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 G642.0 B346
第五篇: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与弊端
作者:胡梦琪
题目:中国教育改革
关键字: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 体制
内容提要:
1、基础教育转向义务教育
2、高等教育改变管理体制
3、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弊端
正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之快让世界震惊。在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中国教育制度也随着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国教育的目标正是迎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一深刻道理。
中国的基础教育转向义务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也充分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基本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但由于中国社会当时的国情限制,各地发展基础教育的财政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这也就导致了在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差距的扩大。为了实现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九五”和“十五”期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实施第一期和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类似措施,将重点放在弱势地区上和弱势人群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被锁定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村和贫困家庭。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变革: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5年11月28日,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的致词中向世界庄严宣布:“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从明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重大调整。《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它标志着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海内外广泛誉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在改革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混乱,中央政府和地方存在分歧,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1998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之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为契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
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办学的体制问题。
第一、抓住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之机,国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撤并部
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决定》,首先对撤销的国务院9个部委所属的93所普通高校、72所成人高校以及许多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的81所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二是在1999年初,又对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以及几百所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和改革。三是随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又作出《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50个部委和单位所属高校的管理体制及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此外,在教育部受国务院委托管理的72所高校中,也已经有34所与地方实行了共建。
第二、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实现这一规划,中国于2000年实行了
两个重要的新政策:一是把高职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以前所有高校都要由教育部审批。尽管此前曾有将研究生以下的学历教育下放给省级地方的动
议,但很快就被否定了。二是把相应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中央只管本科。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反复磋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从实际出发和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两个权力的下放,扩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因此。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的合并成为最易为社会和百姓所感知的一件大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南昌大学、上海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延边大学等由多所高校合并重组办学的典型。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倡导下,浙江大学被选定为高水平大学进行合并办学的试点。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浙江大学,成为中国高校中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经过一些列的改革,全国共有556所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387所、成人高等学校169所)经合并调整为232所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212所、成人高等学校20所),净减324所。通过合并,一些地区高校重复设置、单科性院校过多、办学规模过小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出现好势头。整个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过程波澜壮阔而又相对平稳顺利。
第三、改善和加强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等学
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一些其他各项改革。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经取得历史性突破,打破了过去“包分配”和“包当干部”的传统模式,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阶段,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当然,这些积极的探索仍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
中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
教育管理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中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
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
上。而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
有些教育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
教育不公平也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据杨东平教授领导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成果,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从1998年的20.7%下降到2000年的17.6%。对于热门专业,管理干部、技术阶层的子弟占57.3%,工人、农民、下岗人员的子弟仅占25.4%。2003年北京某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农民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8.8分,下岗人员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5分。现在,弱势群体的子女多进入非重点院校和无人愿意学的冷门专业学习。中国教育起到了分离器的作用——以政府财力打造重点小学、中学、大学,供强势群体的子女进入学习,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大多无缘其中,社会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参考文献:《中国早期教育》 汪洋中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周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