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撒在酷热中的名著
撒在酷热中的名著
炎炎夏日,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闷热的气息。在家闲来无聊,沏上一杯龙井,坐在院子里,随手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所作所为,令我为之震撼。他在受到世俗数不尽的排挤与迫害时仍保持坚强。当他在炮火中受到重伤,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推到了死亡的边缘。在医生们在为无回天之术感到惋惜,为他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而遗憾,亲友们在为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而悲伤痛哭时,他却总是能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脸上洋溢着自信的、胜利的微笑。这真令人难以想象,因伤退伍、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保尔是怎样做到的。他遭受着这样的痛苦,却仍然当站在生死边缘时,从不主动放弃生命。
我抬起头来,望着远方,似乎保尔就在那里。阵阵凉风从我面前吹过。我想,从保尔身上,我好像知道了钢铁的铸造方法,铸造钢铁,应该不仅仅需要尊严,更需要一种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超越生死的信念!
这本书有种奇怪的力吸引着我,我赶紧埋下头来继续品读,欣赏。保尔一直在高声呼喊:“我要活下去!我要战斗!我要实现理想!我不能让关爱我的人失去我!”我在想,这应该就是他能够顽强生存的坚定信念,这也是他生命铿锵的呼喊吧!死神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望而却步,创造了这样一个生命的奇迹。
这一声声震撼人心的呐喊,久久在我耳边回荡,他那坚强的笑容时时在我面前绽放。一个几次处在生命边缘的残疾人都能勇敢地扼住生命的喉咙,顽强地生活下去。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怎么能将困难挂在嘴边呢?保尔这曲折的一生,证明了他并非是英雄,而是通过自身的斗争,在战斗中,在劳动中,在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磨练而成的。就算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仍用笔当做自己的武器,开始新的生活。
从保尔身上,我学到了很过很多。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片尾曲,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既然选择了作人,活着就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超越生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既然活着,就不要虚度光阴,要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光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需要保尔的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将实际行动与崇高的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生的价值!漫漫人生路,只要生命不息,我会不断奋斗,到达我梦想中的天堂!
书读完了,但那种种画面仍然浮现在我眼前。“女儿啊,这是在干嘛呢?瞧你,已冒得一脸的汗。快去屋里吹吹风,外面这么热。”“哦,没事儿,不热不热。”我边说边往屋里走。“这就奇怪了,平时是受不了一点点热的,这是怎么了?”妈妈低估道。“这也许是保尔的影响吧!”我在心中默默回答。
高一(15)班薛楚
第二篇:酷热中的执着——暑期实践感想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
——题记(摘自胡彦斌《我的未来不是梦》)
灼热炙烤着北京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了这个曾经举办过世界瞩目的奥运会的新北京,期许着我们的暑期实践能在这里顺利开展并得到满意的答案。
很快,我们发现我们需要体验的不仅仅是天气的炎热,更多的是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困难,诸如在我们发问卷时,许多人拒绝配合;当我们找活动场地时,我们与管理人员之间不断的商量与斟酌;面对活动时参加人数太少时,我们一个个都变着花样吸引人们关注的努力等等,我已忘记了我多少次我因被拒绝而小小泄气,然后立即自我修复,深呼吸后再次用微笑去迎接下一次挑战。
但是在那么多的小小挫折中,有一些却让我反思良多。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对于活动较多成分的理想化,缺乏对于实际情况的全面考虑。就拿我们活动来说,我们的愿景是参与我们活动的北京市民将对于我们的活动充满好奇,并且将热烈参与我们的有奖问答案中。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北京在世博会方面宣传的力度一般(这将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体现,却也明显地为我们所察觉),而决定性的因素毕竟还是我们的应对突发情况经验不足。
这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大的,第一,在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减少臆测,尽量将所有可能考虑进来,并制定应对方案;第二,正如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转移场地一样,随机应变,便是紧急应对的好办法。
让我们感动的是,搞完活动以后,一位老太太问我们要了有关世博小知识的资料,并且认真地告诉我们“我要去世博会”,让我们瞬间感到我们付出的努力,值了!
其实,最快乐的,便是经历这些挫折之后我们的成长与收获,而且还不小呢!在我们团队里,好些个腼腆的同学在分发问卷时也毫不退缩,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跟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团队合作,不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再局限于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在远离家乡的北京搞活动,让我们在心中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暑期实践让我们这些大学生终于正式地,完全地接触了社会,而且通过大家的努力解决了很多问题,此时让我想起了曾国潘的一句话“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仅仅一次社会实践事不够的,期待以后更多参加实践的机会!
第三篇:韩剧热中的冷思考
韩剧热中的冷思考
艾莉 《光明日报》(2014年03月15日 12 版)
继《继承者们》红遍中国之后,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又使韩剧跨地热到现在。首上春晚的长腿“欧巴”李敏镐和“叫兽”都敏俊饰演者金秀贤一时迷倒众人,将“韩流”热推向高潮。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两部剧并不十分精彩,其影响之大令人咋舌,并引人思索:韩剧为什么受欢迎?它征服观众的秘诀是什么?它带给国产电视剧怎样的思索与启示?
好故事是征服观众的关键
韩剧引进中国大陆已近20年,其间《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大长今》等剧集可谓轰动一时。韩剧大体上可以分为青春偶像剧和家庭伦理剧两大类。前者主要讲述年轻人的恋爱故事,一般较短,十六集或二十集,至多二十四五集。套路也比较简单,多是两男恋一女,男女主角由欢喜冤家变恋人,还要历经种种波折,如第三者或家庭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生病、受伤、失忆等飞来横祸的打击,好在最后都以大团圆结束。家庭伦理剧,一般以几对男女的爱情为线索,讲述相关的三四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类剧一般都很长,通常是五六十集或上百集。
韩剧剧情进展很慢,也可以说很拖沓,但却很耐看,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事好看,虽然其爱情故事总会落入“王子爱上灰姑娘”的俗套,但剧情很生活化,没有过多的枝杈,集中展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且多为励志故事,主题积极向上,爱情、亲情、伦理、孝道都有充分的展示,让人看着很过瘾。即使是古装或穿越题材,也并不胡编滥造。而一些据海外作品改编的剧作,也作了很好的本土化转换,因而很接地气,同样取得成功,如据台剧《流星花园》改编的《花样男子》,与美国同名小说类似的《小妇人》,据同名日剧改编的《城市猎人》等。而我们近年翻拍的韩剧却无一超过原作,有的甚至因粗陋、矫情招来一片骂声。
韩剧好看还在于很多细节生动有趣,诙谐幽默。比如《屋塔房王世子》中李恪与朴荷摘草莓时的意外收获,《来自星星的你》中千颂伊初见都敏俊时的自作多情,《继承者们》金叹与车恩尚车子抛锚荒郊的斗嘴等,这些细节机敏有趣,常常让人捧腹大笑,百看不厌。这种喜剧效果可以让人暂时忘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获得精神的放松,心情的调节,正适合当代日益疲惫的人们的需要。在浮躁的当下,坐下来细细品味一个娓娓道来的好的故事,犹同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也许有人不屑于韩剧的家长里短和爱情神话,但韩剧呈现了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比如重视家庭亲情,尊敬老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很少有色情或暴力的场面,洋溢着含蓄之美,让人产生道德的认同感,回味留恋美好永恒的情感。而我们的电视剧,动辄宫斗、家斗,或婆媳大战、翁婿大战,搞得剑拔弩张,鸡飞狗跳,一片浮躁之气。所以韩剧虽然很多剧集未免理想化,但它带给人心灵的抚慰。韩剧之所以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偶像时尚吸引年轻人
演员靓丽,表演细腻,是韩剧的另一大特色。首先男女主角均为偶像级的帅哥靓妹,女的气质高雅,男的深情款款。而中年男女往往给人一种成熟的美,让人感觉很亲切。所谓演员养眼,想不多看几眼都难。其次,演员的表演都比较自然、真实,尤其是感情表演,十分真切、到位,这也是韩剧之打动人的重要方面。韩剧明星在中国已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粉丝数,男星中张东健、裴勇俊、宋承宪等70后已成为实力派,李敏镐、张根硕、金范、金秀贤等80后成为新的偶像。女星则有不老女神金喜善、全智贤、宋慧乔、韩彩英及90后新星林允儿、林秀香、朴信惠、申世京等。他们中很多人都来过中国,并与中国合作拍片。
与演员演技相配的是他们的服装、服饰和发型。服装及服饰漂亮时尚,发型曼妙,很能代表当今的流行潮流,于是吸引了众多的年轻男女膜拜加模仿,现在就经常能看到满马路的韩版服装和韩式发型。另外,韩剧的音乐往往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几乎每一部电视剧都有它特别制作的主题音乐,往往一部剧看下来,其插曲也成了流行歌曲。不像国内很多剧随便选用配乐或现成的歌曲。而且韩剧的音乐都选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到身临其境,很能渲染气氛。场景的选择也很考究、美观。演员们或是在高档的时装店购物,或是在环境优雅的餐厅进餐,或是街头闲逛,或是在家准备饭菜„„这些无不都为电视剧加进了唯美的元素,让人看得心驰神往。
此外,韩剧还加大了韩食的传播,初始是泡菜、烤肉,《大长今》后是药膳,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又让炸鸡和啤酒这一并非健康搭配的食品风靡一时。这也说明,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制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尤其是要从文化上下大功夫。
制作精良贴近市场
韩剧制作精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和情境,都是讲究自然、唯美的。韩剧的制作十分认真,拍电视剧跟拍电影一样,非常精细。演员的每一个神态、画面的每一个处理都十分考究、精良,让人看了觉得清新干净,十分舒服。大多数观众都能在换台的一瞬间通过画面判断出,哪个是韩剧,哪个是国产剧。这是因为我们的电视剧画面的粗糙、制作的简陋,是和韩剧根本没法比的。韩剧十分讲究构图,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以美感,如《那年冬天风在吹》,观众普遍反映男女主人公的每一个画面几乎都可以制成明信片。与我们不同的是,韩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写的,所以编剧和导演可以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和要求来对剧本进行修改,使之更贴近大众,为人们所喜爱。观众们甚至可以网上投票决定电视剧的结局,这种互动给了观众很大的自主权,也促使了电视剧的制作成功。所以,边写、边拍、边播,这也是韩国电视剧的特色之一。还有就是,韩国重视编剧,在宣传中他们的排序是编剧、导演、演员,而我们则正好相反,演员被捧为明星,导演被奉为大腕儿,编剧呢,提都不提。编剧不受重视,所以就没有好的故事,也就拍不出上乘的电视剧。
此外,韩剧也是与时俱进的,走过悲悲戚戚赚人眼泪的初期,又经历了怪老板淘气女和励志大长今,再到如今的穿越、读心、见鬼、瞬移、不死等各种超能力。韩剧一直都因求新求变的积极态度、认真敬业的拍摄精神、体系完备的宣传策略而深入人心。
当然,韩剧亦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套路化严重,如王子爱上灰姑娘,男女误会而识,契约结婚,患病、车祸加失忆,悲情男二,节奏慢及剧情拖沓等。但韩剧的好故事和精制作,以偶像吸引观众的招数,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而且强烈的时空反差和性格矛盾,专一纯粹的爱情、惩恶扬善的主题,幽默的细节等的完美结合,都能让一部看似简单的纯爱偶像剧,唤醒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真爱、亲情、价值的判断和共鸣。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多样性以及人类优秀影视作品的终极共性——讴歌真善美、叙事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我们的电视剧依然题材跟风,神剧、雷剧不断,那我们就很难拍出经典作品。
第四篇: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一)中国的留学现状
高考风雨即将来临,不知不觉中莘莘学子们又迎来了面临选择的日子。随着全球教育资源的加速共享,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不仅仅是要踏入校门,而且是要踏出国门。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比去年增长了19.32%。美国、英国等主流留学国的留学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处于一种高学费和低居留率的现状,而且在这个主流留学国,开始出现中国留学生扎堆的现象。根据有关统计显示,英国威斯敏斯特的国际传媒专业,中国学生超过了50%,而伦敦艺术大学的时尚营销专业中国学生也超过了1/10。
(二)家长们说,为什么送孩子出国
对于许多家庭作出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样的选择,分析可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1、开阔眼界和经验;
2、学习与该国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
3、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留学的学生中,这个原因最为常见);
4、外交原因(政府之间为了表示亲善合作,可能互派学生、官员或者军人到对方学校学习);
5、随父母暂时居住在国外的未成年人;
6、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学生签证,获得暂时定居权;
7、熟悉该国社会,累积经验,为以后永久性定居做准备;
8、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近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留学热”也是升温迅速,相比大学生而言,高中生”留学热“的原因则更为显而易见:
1、私立中学无期限限制。由于美国法律规定公立中学允许外籍学生就读的最长期限是一年,因此许多中国学生都是以短期交换生的形式就读,但美国对私立中学没有这样的限制。
2、历史悠久,师资深厚。美国高中分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但由于美国整体偏重私有化的教育制度,美国的寄宿制中学普遍被认为是大学名校学生的摇篮。一流私立中学大多继承了英国中学的传统, 不少学校甚至超过三百年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教学基础。美国很多寄宿制中学也以其严格的取录标准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闻名于世。
3、注重核心课程与多元课程相结合。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修大学预备课程,也就是“AP”。除了日后可以抵免大学的学分之外,如果获得好的成绩,可以在日后申请美国大学时作为有力的申请资料。
4、尽心培训学生申请名牌大学。私立中学极为注重毕业生成绩,所以学校更愿意调动所有的资源来辅导学生预备升大学的考试(SAT/ACT)。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大学辅导教师,专职辅导学生申请大学方面的事务。在学生九、十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培训如何申请名牌大学,直到十一、十二年级,每一步都有老师引领,从旁督促,以使每一位学生取得最理想的成绩和结果。
(三)孩子们说,为什么我要出国
面对如今如此火爆的“留学热”,身边的朋友同学纷纷踏出国门,孩子们出国的原因有哪些呢?
1、听从父母指挥“被出国”;
2、逃避高考的“独木桥”;
3、看着身边的朋友和同学都出国了,也跟着想出国;
4、国外的素质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5、向往国外的生活和文化;
6、争取更好的学习机会;
7、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8、社会地位提升,能被周围人“高看一眼”。
(四)“洋文凭”能带给我们的
前几年,许多家长省吃俭用、满怀希望地将十七八岁的孩子送到海外求学,但他们学成归国后,这些孩子却并不完全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有的甚至连一份像样的工作也找不到。“海归”就业难和国内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许多家长和学生重新审视“留学热”。专家指出,根据自身需要与发展选择适合自己、自己能接受的成材环境才是明智的。1、75%“海归”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 在中国,每年都有各类出国中介成立,不少家长穿梭于各中介之间,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出国,在他们看来,这先期的投资总会为孩子今后的就业扫除一些障碍,但当三五年后回国,一份份求职简历石沉大海后,他们才开始反思当初的留学是否值得。
每年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止让国内的大学生深感就业压力,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同样在这种大环境中感受不到镀金后的优越感。近日,对北京市的50名自费留学的海归人员进行了一项就业调查,调查内容从他们出国前的花费到回国后的求职期望,被调查者中80%属于工薪家庭,有些家庭甚至因为供孩子出国至今外债累累。调查显示,八成留学生出国留学总花费在40多万元以上,90%的人对回国后的月薪期待为3000元到5000元,80%的人期待的工作单位性质为外企和上市公司,但超过九成的人认为如果就业形势不好,私企也会考虑。而对于目前的工作,70%的人认为勉勉强强,还凑合,10%的人认为还比较满意,20%的人不满意。有近75%的人对目前的生活不太满意。
“我有时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整天飞来飞去却没有目标。”有一位调查者说,像他这样的“海归”不在少数。
2、“海归”们的工作似乎总是不那样顺利
2006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并没有现在这么严峻,但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时,一位“海归”依旧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在澳洲获得了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往北京的人才市场投出去几份简历后,到现在也没有回音。其实留学生回国后找到理想工作的并不算多,回国几年基本处在打拼和为自己积累经验的阶段,大家虽然也看重月薪,但更多看重的是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海归”似乎工作得并不是很如意,也不知是学到什么知识,还是所学的东西不适合国内,但总是不那样顺利。相反,国内大学毕业的那些本科生的生存状况还要比“海归们”好一些。
3、成堆的资格证换不来一份令人心动的工作
据教育部门,2009年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表明,北京市通过正规中介出国留学人数有近千人,其中,澳大利亚留学人数最多,排在出国留学的首位,其他依次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对于出国留学的人员层次,数据显示,以高中生居多。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对自费出国留学生的回国就业情况做大致的分析,就近几年的留学生回国就业情况看,有关专家认为,之所以造成“海归”就业难,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留学生好高骛远,很多留学归来的学生在选择工作上非500强企业不去,非高薪职位不求,结果导致了“海归”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原因之二是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有些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专业时,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只是凭着一时兴趣来决定,结果导致所学专业在国内用不上,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原因三是空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现在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而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更愿意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此外,“海归”都想涌入大城市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能力的人都想去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致使大城市回国的人才过剩。很多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内地城市更急需各类人才,却无人愿应。分析人士认为,人才就业和社会的其他方面都有关系,和国家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关系,和人事制度、户籍制度都有关系,人才不便于流动,迫使留学生在择业时选择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牵扯到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等问题,有的宁可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也要留在大城市,直接导致了海归就业难。
(五)中国未来中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名校齐聚、留学盛典开幕”、“现场招生直升外国名校”、“雅思托福集训班即将开班„„”从6月开始,类似的广告就频频出现在报纸、网络、电视上,今年夏天的“留学热”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曾几何时,“海归”身上披着耀眼的光环,从政府到企业,争相抛出“橄榄枝”,盛情邀请这些“天之骄子”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IT类、经济类“海归”更一度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有了留学的经历,就业就轻而易举,当时的“留学”基本等同于“就业”。
不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用在如今的“海归”身上倒也有几分贴切。随着留学归国群体的迅速膨胀,“洋文凭”的含金量正日益缩水,致使部分“海归”逐渐沦为“海待”。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众“海归”的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在国内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大学而选择自费出国的学生,国外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监管环境,很容易助长他们的散漫个性,结果庸庸碌碌地度过了留学时光。同时,在大量“海归”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外学习两三年就拿着一纸文凭回国就业的,他们通常还没有完全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更不具备所谓的“实践经验”,因而很难受到高端企业的青睐。
当然,“海归”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也是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岗位的原因之一。一些“海归”通常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对就业的城市和企业比较挑剔,对年薪的要求高,致使他们错过了很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随着国内教育逐步与国外接轨,本土人才的综合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且他们的“性价比”并不比“海归”逊色。
出国留学是好事,去国外学习世界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增长见识和才干,应该提倡。但选择留学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如果把留学等同于“就业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海归”求职也必须适应市场规则,接受残酷而激烈的竞争。
(六)如何面对“留学热”
不可置否,出国留学的确会对学生的身心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且不说费用问题,单是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就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由于欧美的教育制度比较发达,许多家长和孩子更愿意选择这些国家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国家不但有着发达的教育同时也有着发达的娱乐业。如果学生从一个开放程度比之不及的国家到这样极度开放和发达生活,那么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够强的人来说,则有可能会沦于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自拔,从而造成与之留学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对一种文化的体会和传承应当是完整的,显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文化的渗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如此看来,想要得到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学习,起码应该由小学读至大学才可能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浅显的认识,而倘若选择在高中时就出国学习,则有可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造成文化混淆的现象,使其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出国留学,这种学习的好处当然一定会是多方面的——异域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更包容更自由的环境;全新开放的视野、完善先进的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机会。但这一切好处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就读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环境和条件,不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努力用于奋斗,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一些学生出国后,不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却把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间用在非法打工上,致使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过后都无法通过外语考试,根本无力接受正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身为学生,不把费用花在学习和教育上,却无度消费,给人们造成不良印象。
目前,在教育投资方面,中国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和已从业人员再教育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家庭和个人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中国之所以每年有数十万人自费出国留学,客观地讲,是因为大家对留学生的成功成才抱有极大的希望,对投资子女出国留学的回报有较好预测。然而,随着媒体对个别学校、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曝光,使人们对留学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产生怀疑,并且将这归咎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本身——就像那些根本不曾为生活奋斗过的人,过不上好的生活却指责生活本身,这是毫无道理的。
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是成才。大至成为能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小至成为有一技之长、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公民。留学也是一种经历,每个有留学经历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语言的困难,气候的不适,思乡的痛苦,文化的冲突,饮食习惯的改变,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当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教育方式的启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后,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宽容,更加饱满。
第五篇:海外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海外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近几年出国留学热渐渐兴起,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在国外照样拿文凭,其实并不尽然。
你可以到国外去上学,但是你必须拿足了他们规定的学分你才能够拿到他的文凭,或者学位,如果你在国内成绩很差的话,在国外努力也不够的话,有好多学生也是叫杀羽而归,也就是拿不到学历最后回来的。
因此,专家的观点认为,学生还是应该在国内取得一定的学历,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的时候,再到国外去进一步地深造,这样会比较好一点。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端技术的人才,广东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也开展了中西合作的项目,实行2+1.5学年制的海外就业班。也就是说,前二年学生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学习专业课程、英语课程,取得高级技工毕业证和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年半到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行业实习,取得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专科学历和英国伦敦城市协会烹饪文凭后,安排在当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