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申遗热中的冷思考
申遗热中的冷思考
特邀嘉宾:
张柏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云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
主场嘉宾:
高舜礼中国旅游报社社长
主持人:
陈富钢中国旅游报社经济编辑部主任
话题1.申遗与旅游发展
主持人:前不久,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使我国成为遗产数量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
在中国,世界遗产地多数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成为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或核心竞争力。但是也应该看到,申遗成功并不等于某一旅游目的地就相应地开发建设成功了。应如何正确认识申遗对旅游发展的意义、如何正确处理申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张柏:处理申遗与旅游的关系,是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共同面临的一个老问题,也是新时期文物与旅游共同面临的一个新问号。在申遗过程中以及后申遗工作中,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共性。
申报世界遗产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第一是为了促进遗产的保护,在申遗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各方面的保护工作。比如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有6条标准,需要按照标准去落实本体保护和文物环境整治保护工作,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申遗不仅对保护有推动,而且对展示、管理等工作都会有整体的推动。比如很多遗址类的遗产地,没有博物馆或陈列馆、游客中心等,但是要想成为世界遗产,必须具备这些设施。所以推动遗产保护和管理,才是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
第二是利用好遗产。我国的文物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这也是申报世界遗产的根本意义。在世界各国和我国都有不少实例,成为世界遗产后,对保护、利用、包括旅游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宏观上看,不能为了申遗而申遗,申遗过程中和申遗成功之后,都要把保护工作、利用工作做好,努力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民生水平提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民生,老百姓不仅需要吃饭、穿衣、开汽车、住房子,还要有精神食粮。
王云霞: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利用之间的关系,在理想状态下,是不矛盾的,而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
首先,世界遗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些最杰出的、具有普遍、突出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各国最珍贵的、最重要的遗产。将它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起来,并不是要将它们藏之深山不让人们接近和欣赏,这些遗产本身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需要通过人们近距离的观赏、接触、体验然后来理解它、传承它。所以说世界遗产本身是需要人们去参观的。
其次,申遗对于旅游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很多非常直接的数据来证明。平遥古城1997年12月成为世界遗产地之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1997年的游客量才5万人次。但是成为世界遗产地之后,游客量每年都以平均60%的速度增长。虽然在2005年之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仍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在递增。有一个统计数据,1997年平遥古城旅游收入1250万元,但是13年之后的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8.1亿元。
申遗本身对旅游以及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对民生的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许多遗产地经济不发达,除了遗产资源,很少有其他资源可供利用,遗产保护本身也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更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如果将申遗看作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契机,促使当地政府重视对遗产地的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对遗产地进行适度的可持续的开发,适当整治遗产地的环境,建立严格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必然会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旅游收入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比如说经费渠道的拓展、保护设施的完善等。
但是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很多遗产“重申报轻保护”,把旅游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所以应该明确一点,申遗本身并不是为了发展旅游,旅游是申遗的副
产品,申遗本身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遗产、传承遗产。
高舜礼:申遗是对一个地方资源世界级价值的认定。也就是说文化遗产反映的是文化价值,自然遗产反映了它的地理、地质等方面的价值。所以申遗成功只是完成了价值认定的过程,和旅游开发成功不能同日而语。
从旅游的角度看,申遗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资源禀赋世界级的认定,世界遗产就意味着它的稀缺性,也意味着顶级性;二是宣传推广意义,申遗的过程往往和宣传紧密相关,申遗的过程就是宣传的过程,申遗成功又加大了宣传;三是带动发展的意义,要进入世界遗产行列必然要符合条件,这就要在若干软件方面、硬件方面都要达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思想的认识、还是对周边的环境整治或者对一些不符合规划的建筑的拆除,可能都要做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与下一步更高层次发展旅游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不能把申遗作为发展旅游的手段,把发展旅游作为申遗的终极目的。一旦申遗成功,一些地方忘记了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一些规则,大肆进行旅游开发,引来很多人流,对保护形成很大压力。不能割裂申遗和开发之间的有机联系,申遗是为了更长久的、可持续的利用,旅游开发是对遗产非常重要的利用方式,但是利用不能影响和危及遗产的保护。
我国一些地方也有过一些教训,有的认为申遗等于找了一个国际级的紧箍咒,不利于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建设,对于申遗不是很积极,所以虽然资源禀赋和品位很高的地方不少,但很少成为世界遗产。也有一些地方在申遗成功之后旅游开发力度太大,导致了对遗产的破坏。还有个别地方申遗之后,在旅游开发上进展不大,比较典型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当然,周口店这一类资源有其特殊性,怎么开发才能吸引游客,是一个难题。另外,有个别地方申遗以后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这可能是因为最初申遗的时候不得法,花了一些冤枉钱;也可能是申遗成功之后旅游开发工作又没有跟上,没有对世界级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所以,申遗和旅游发展的关系处理,是比较专业的一个问题。
话题2.科学申遗
主持人:一些地方把申遗视为“鲤鱼跃龙门”,把申遗当作了备战“高考”,不惜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一旦通过了则认为可以松口气。实际上,申遗成功只是大功告成一半,又肩负上了加强遗产地“保护、保存、展示和遗传后代”的神圣使命。对于个别地方来说,申遗带来的并不都是花团锦簇、金光大道,而是前期借债申遗、后期旅游开发不利,结果背上了不小包袱。该如何科学地去申遗呢?
张柏:这是申遗工作中值得研究和带有共性的问题。有的地方申遗成功后产生松口气的思想,工作放松,不能按计划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甚至申报时承诺的项目也不能按时完成,造成不好的影响。
我国自参加申遗以来,申报的申遗对象本体的价值,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比较,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他们的完整性、原真性也都是没问题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管理和环境方面一般都存在很多问题,有的需要建立机构,有的需要制定规划,有的需要建立游客中心,甚至有的需要居民搬迁、周围企业的转产等。这些问题不是一个部门能办到的事,必须政府出面牵头才能解决,所以在申遗过程中会牵扯很大的
人力物力,有的地方在申遗过程中甚至贷款、集资。在搬迁过程中,如果宣传不到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同意见。申遗路确实不易,但申遗成功以后的工作如果做不好,就会带来新的问题。
所以申遗需要做科学的安排,绝不能把申遗作为一个单体的、一段时间里面的、独立的工作来考虑,一定要作为文化遗产保护整体工作中的有机部分,从理念上、整体认识上和实践上做好这项工作。这就需要在申遗之初制定一个整体的科学的规划,全面规划申遗过程中和申遗成功后,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以保证申遗整体工作能全面落实中央文物工作方针,使保护、利用和管理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让文物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申遗成功后的遗产地,方向明确,项目落地,化解困难,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中,茁壮成长。由此可见,申遗成功后,遗产地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要求更高了,因此松口气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一个地方从提出申请到申遗成功,原则上讲花不了多少钱。从过去的经验看,花钱最多的是环境整治,因为涉及大量搬迁、绿化等,还要把文物本身修缮好。其他的如申报文本、拍摄片子、出差费用等,100万元足够了,通常用不了。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申遗时就没花太多钱,因为保护工作以前就做得很好了。有些人有一个观念,似乎需要保护的就是某座宫殿、某座塔等,这是不对的。文物有生存环境,与文物本身一样重要,没有母体,文物价值就差远了。
王云霞:如何科学地申遗,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申遗的本质是什么。申遗是为了要把那些世界上最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用更高的标准保护起来,是为了提醒当地政府它的保护职责,让专业人员更尽职地去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高公众对于世界遗产价值的认知水平。这在《世界遗产公约》的序言和正文里都有明确规定。
所以说所谓科学的申遗,最关键的是要把遗产里那些普世的价值提炼出来、凸显出来,为世人所知,并且让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确信并认同这些价值。
所谓的普遍的、突出的价值,实际上指一个遗产地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对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些特质是什么。这在《世界遗产公约》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里明确了对这些价值如何进行评估。《指南》提出了10项标准,文化遗产的评估标准有6项,自然遗产有4项。如果世界遗产委员会确信某个遗产地符合这10项标准里的一项或者几项,那么就有可能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里。
至于申遗时的投入,有一些是必需的,有一些则是完全不必要的。什么是必需的?对于遗产本身价值的挖掘、展示,恢复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必要的周边环境整治,建立安全保护设施,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等。这些都是必需的。有些地方在这些方面历史欠债过多,借申遗的机会有所加强。而盲目地新建高速公路、甚至高铁,或者新建很多完全不必要的附带设施,比如豪华接待中心、观光缆车、娱乐场所等,就显得过分。有一些地方甚至以此为契机来推动当地房地产的发展,拉动GDP,更是本末倒置,是一种变异的申遗。
另外,有些遗产地旅游开发不力、背上了不小的包袱这种现象,可能还与对遗产地本身性质相关联。有些遗产地,例如九寨沟,本身就很漂亮,从美学上来讲,本身就具有较强吸引力。以前不为人知是因为地处边远,加上宣传不力造成的,一旦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游客大增是必然现象。但是一些遗产本身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美学功能,比如一些古文化遗址。将它们列入世界遗产也并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教育大家、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这种遗产地,当地政府也不应该指望它能够拉动旅游发展,而应该更多地在其教育功能上做文章。
高舜礼:申遗这些年比较走俏,在一些地方出差常能听说当地正在申遗,或者准备申遗。这就如同现在旅游业界比较盛行的,旅游景区申请A级等级一样。但我认为,申遗就好比解一个比较专业的方程式,而不是搞中国式“高考”、迎接检查。在申遗时,一定要强调专业性,也就是说要深入研究成为世界遗产的要件。从要件上审视一下要申请的地方有无先天性缺陷。现在一些地方申遗存在盲目性,其实就是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地方误认为申遗声势搞得大一些、花钱花得多一点,就可能申请成功。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的。
另外,要针对申遗要件做工作,而不是不加区别地去申请。比如石林在第一次申遗时并没有成功,原因在于,申请单位把其当成一个景区申请,准备的材料也是从景区方面考虑,并不是从喀斯特地貌、从生成原理、特征等方面去申请,第二次申请时调整方向,才成功。
话题3.违章建筑与过度开发
主持人:国内某些地方申遗成功后,周边短期内冒出大量宾馆、饭店、商店等违章建筑,普遍做法是迁出居民、门票涨价,这实际上违反了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有的已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亮出“黄牌”警告,不得不再花费巨资拆除和清理。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就是没有领会联合国设立世界遗产项目的初衷。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类现象?
张柏:这个问题在文物保护单位较多。一个是建设目的的问题,另一个是法律观念淡漠。
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以后,不能够松气,特别是在依法、依规、按原则办事上要严格一点,否则会对世界遗产本身影响很大,对国内影响大、对世界影响也很大。
王云霞:频繁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领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项目的初衷。
如果在遗产地周围设立大量的宾馆、饭店、商店、娱乐场所,不仅破坏了周围的环境,还可能引来大量的客流,有可能损及、危及遗产本身的安全。所以世界遗产委员会亮出“黄牌”警告是必然的,如果不能限期整改的话,甚至有可能会摘“帽子”。
此外我认为,不加区分地迁出居民是不对的。有些遗产地是古镇、古村落,就是供人居住的,原住民的生活样态本身就是遗产原真性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居民迁出来,这个地方就成了一个商业空壳。这种做法不仅侵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权利,也损害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因为他们离开这个地方之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往往发生巨大变化,已经没有办法按照原来 的方式去生活;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一旦被迫迁出原生地就很难维持其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特别伤害原住民。
当然,一些地方的居民迁出是必需的。比如古文化遗址,现代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影响遗址保护,破坏其历史和文化信息。
高舜礼:这个现象目前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
一方面,可能是这些遗产地的决策者,在遗产专业领域里的知识比较欠缺。另外一方面,这也可能是政绩观的影响。申遗成功,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政绩,但是有一种不过瘾的心态,导致了在世界遗产的头衔下,把古镇、古村、古街都拆了或者改了,做出他们所认为比较好的、现代色彩比较浓郁的主题公园、旅游小镇等。这样就必然带来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世界遗产保护的真谛没有弄懂,也没有对旅游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掌握。但也有做得好的,比如安徽徽派民居。宏村、西递是世界遗产,但大量的徽派民居不在遗产保护的范围内,遭受着潮湿、白蚁的侵蚀,老百姓也不太愿意住在这种老房子里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安徽黄山跟法国有关旅游开发机构合作,对遗产以外的徽派民居村落做了一些旅游开发。开发完以后,法国旅游当局专门授予了法国认可的乡村旅游标志。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福建土楼。土楼有一些被认定为世界遗产,但是还有2.3万座以上的土楼是没有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老百姓住在里面不舒服,但是如果不管它,这些土楼就会慢慢地废弃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认为,说到开发和利用,除了那些被认定为遗产的土楼以外,第一位应是考虑那2.3万座土楼的开发利用,其次才是引进旅游大项目。
话题4.经验借鉴
主持人:一些地方申遗成功后,很快加大旅游接待设施投入,建设大面积的停车场、宽阔的游步道、敞亮的游客接待中心,目的是应对可能快速增加的旅游客流。客观地说,这些开发建设虽未对遗产地伤筋动骨,但多少损坏了它的原真性。在这些方面,世界各地有无可资借鉴的经验?
张柏:在这方面中国有自己的经验。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离开遗址本身一段距离。东北的高句丽王城遗址,就是采取了这个办法,拉开距离让游客走进去。路两边是一片自然景观,远处是那一片遗址,黑黑的看不出什么来,游客越往里走,遗址越来越清晰,走的过程中也不断看到一些遗址。游客慢慢地酝酿感情,到遗址跟前的时候感到很震撼。国外也有类似经验,到一定地方后,旅游车就不让进了,而是用遗址地的电瓶车、绿色环保车等,如果不是很远的距离,就让游客自己走进去。
其实这个经验很好,既避免了过多的旅游设施破坏文物环境和遗址,又给了公众参观这个遗址留下一个思考的过程。
此外,一定要让遗址保护、旅游需要和周围的商业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安排。不要互相割裂。这是总体管理的问题,也是有关行业组合起来为老百姓服务的问题。
王云霞:大型的旅游设施、宽敞的接待中心、巨大的停车场有可能对遗产地造成伤筋动骨的后果,并且损害其原真性。如果停车场建得太近,不仅破坏了遗产的原有风貌,同时也可能造成污染,震动本身可能会危及遗产的安全。宽敞的参观道路和接待大厅如果造型和风貌与遗产地的价值不相容,也同样是对原真性的破坏。
有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日本和法国,他们的停车场往往建得非常远,汽车不能开到遗产地景区门口,游客很远就得下车步行,而且游客走的路通常并不是平平整整的柏油路,而是碎石铺成的路。这种做法是古代延续下来的传统,走在碎石路上发出的沙沙响声,可以提醒宫殿、寺庙的主人注意到外人的接近。在现代社会,这种松散的碎石还可以降低脚步和机动车对遗产地路面和建筑的损害。
高舜礼:现在一些遗产地配套设施的建设,体量过大、占地面积较大、建筑过多、档次过高,这个问题跟“不这么做的话不足以显示它的档次”这种片面的理解有关。甚至有一些古老的寺院为了提升所
谓档次,把原先碎石铺的地面拆除了,重新铺上条石,这是对原生态文化的一种破坏。
国外的一些遗产地并非如此。无论是停车场、游步道、休憩区,都是因陋就简、突出实用性,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对遗产地原真性的影响,即使需要建桥、搭观景台,也是以非永久性建筑为主,代表性的就是澳大利亚的自然遗产地——艾尔斯岩。这个地方的停车场、游客中心、游客休息处、上山的路,跟中国景区的建设配置完全不一样,用中国人的眼光看,评个2A级景区都够呛。但是尽管设施简陋,却很实用,更重要的是保证了遗产地核心资源的原真性。
话题5.眼光放长远
主持人:对于我国来说,申报世界遗产正处于方兴未艾时期,各地积极性很高,但万人抢过独木桥的结果,必定会造成巨大浪费。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可申请的遗产毕竟是有限的,除此以外有无其他名目可以争取?有关方面应该如何加以引导?
张柏:有些地方,明明是一片遗址,遗产单位却想尽办法把它复原,由于没有原始图纸,复原后的建筑把遗址原貌给破坏了,实属可惜。并且现在的施工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单位为了省钱,用低质廉价的材料,仅仅是简单的复原,就拿出来申请世界遗产。这可以说是对文明的一种不尊重。这种做法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要求。我国有一个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这个准则中有条例一本、阐释一本、实例一本,如果按照这个准则去做,是不会出现这些情况的。
现在国内申报世界遗产热情高涨,这实际上是一个好事,通过申遗,动员各级政府重视文物、重视区域文化发展。
如今,申报世界遗产的科学性越来越强了。在业务方面、专业方面,有申报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他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国家是申报世界遗产比较晚的,但势头很猛。我国有5000年文明史,留下很多地下、地上遗址,许多确为我国所独有,不保护起来太可惜了。虽然现在每年只能申报一个文化遗产、一个自然遗产,但我们确保一个能申报成功也是可以的。
现在申报世界遗产分两步:第一步是预备名单,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次,如果获得同意,就在那里备案,我国现在有110余个预备名单备案。
王云霞: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一个国家一年最多只能申报两项,其中至少有一项必须与自然遗产有关。为了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候选遗产能够进入名录,可以利用两个扩大名额的途径:一是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如果一个遗产地跨越几个国家的领土,完全可以联合相关国家一起申报,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特别提倡的。这次丝绸之路就是中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共同申报的。二是拓展项目,就是以原有的某项遗产为基础,将那些属于同一文化群、具有某一地域特征的同类遗产,或者同一地质、地形构造或同类生态系统的遗产补充申报。这两种途径都不占用一个国家的正常申报名额。
其实,世界遗产的头衔只是各种保护措施中的一种,根据国内的法律法规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已经为那些重要的遗产地设置了法律地位,我们国内法所确立的保护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没有必要大家一哄而上都去申遗。
高舜礼:我国的世遗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未来是否会有较大的增长,取决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的发展原则,但估计今后中国世遗的增加不会太快、太多。因此,对有意愿申请世遗的地方来说,应该有这个思想准备,少一些“志在必得”的豪情。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而不在于什么称号,近年来一些文物保护的国家级、省级单位,也发生过一些破坏性事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否受到游客的欢迎,也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保护等级,还有其他的若干因素。云南大理剑川县的寺登街,似乎申请过一个“世界濒危建筑名录”,也算是一个世界级称号。
第二篇:韩剧热中的冷思考
韩剧热中的冷思考
艾莉 《光明日报》(2014年03月15日 12 版)
继《继承者们》红遍中国之后,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又使韩剧跨地热到现在。首上春晚的长腿“欧巴”李敏镐和“叫兽”都敏俊饰演者金秀贤一时迷倒众人,将“韩流”热推向高潮。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两部剧并不十分精彩,其影响之大令人咋舌,并引人思索:韩剧为什么受欢迎?它征服观众的秘诀是什么?它带给国产电视剧怎样的思索与启示?
好故事是征服观众的关键
韩剧引进中国大陆已近20年,其间《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大长今》等剧集可谓轰动一时。韩剧大体上可以分为青春偶像剧和家庭伦理剧两大类。前者主要讲述年轻人的恋爱故事,一般较短,十六集或二十集,至多二十四五集。套路也比较简单,多是两男恋一女,男女主角由欢喜冤家变恋人,还要历经种种波折,如第三者或家庭的压力,甚至还要遭受生病、受伤、失忆等飞来横祸的打击,好在最后都以大团圆结束。家庭伦理剧,一般以几对男女的爱情为线索,讲述相关的三四个家庭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类剧一般都很长,通常是五六十集或上百集。
韩剧剧情进展很慢,也可以说很拖沓,但却很耐看,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事好看,虽然其爱情故事总会落入“王子爱上灰姑娘”的俗套,但剧情很生活化,没有过多的枝杈,集中展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且多为励志故事,主题积极向上,爱情、亲情、伦理、孝道都有充分的展示,让人看着很过瘾。即使是古装或穿越题材,也并不胡编滥造。而一些据海外作品改编的剧作,也作了很好的本土化转换,因而很接地气,同样取得成功,如据台剧《流星花园》改编的《花样男子》,与美国同名小说类似的《小妇人》,据同名日剧改编的《城市猎人》等。而我们近年翻拍的韩剧却无一超过原作,有的甚至因粗陋、矫情招来一片骂声。
韩剧好看还在于很多细节生动有趣,诙谐幽默。比如《屋塔房王世子》中李恪与朴荷摘草莓时的意外收获,《来自星星的你》中千颂伊初见都敏俊时的自作多情,《继承者们》金叹与车恩尚车子抛锚荒郊的斗嘴等,这些细节机敏有趣,常常让人捧腹大笑,百看不厌。这种喜剧效果可以让人暂时忘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获得精神的放松,心情的调节,正适合当代日益疲惫的人们的需要。在浮躁的当下,坐下来细细品味一个娓娓道来的好的故事,犹同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也许有人不屑于韩剧的家长里短和爱情神话,但韩剧呈现了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比如重视家庭亲情,尊敬老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很少有色情或暴力的场面,洋溢着含蓄之美,让人产生道德的认同感,回味留恋美好永恒的情感。而我们的电视剧,动辄宫斗、家斗,或婆媳大战、翁婿大战,搞得剑拔弩张,鸡飞狗跳,一片浮躁之气。所以韩剧虽然很多剧集未免理想化,但它带给人心灵的抚慰。韩剧之所以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偶像时尚吸引年轻人
演员靓丽,表演细腻,是韩剧的另一大特色。首先男女主角均为偶像级的帅哥靓妹,女的气质高雅,男的深情款款。而中年男女往往给人一种成熟的美,让人感觉很亲切。所谓演员养眼,想不多看几眼都难。其次,演员的表演都比较自然、真实,尤其是感情表演,十分真切、到位,这也是韩剧之打动人的重要方面。韩剧明星在中国已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粉丝数,男星中张东健、裴勇俊、宋承宪等70后已成为实力派,李敏镐、张根硕、金范、金秀贤等80后成为新的偶像。女星则有不老女神金喜善、全智贤、宋慧乔、韩彩英及90后新星林允儿、林秀香、朴信惠、申世京等。他们中很多人都来过中国,并与中国合作拍片。
与演员演技相配的是他们的服装、服饰和发型。服装及服饰漂亮时尚,发型曼妙,很能代表当今的流行潮流,于是吸引了众多的年轻男女膜拜加模仿,现在就经常能看到满马路的韩版服装和韩式发型。另外,韩剧的音乐往往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几乎每一部电视剧都有它特别制作的主题音乐,往往一部剧看下来,其插曲也成了流行歌曲。不像国内很多剧随便选用配乐或现成的歌曲。而且韩剧的音乐都选得恰到好处,让人感觉到身临其境,很能渲染气氛。场景的选择也很考究、美观。演员们或是在高档的时装店购物,或是在环境优雅的餐厅进餐,或是街头闲逛,或是在家准备饭菜„„这些无不都为电视剧加进了唯美的元素,让人看得心驰神往。
此外,韩剧还加大了韩食的传播,初始是泡菜、烤肉,《大长今》后是药膳,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又让炸鸡和啤酒这一并非健康搭配的食品风靡一时。这也说明,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制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尤其是要从文化上下大功夫。
制作精良贴近市场
韩剧制作精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和情境,都是讲究自然、唯美的。韩剧的制作十分认真,拍电视剧跟拍电影一样,非常精细。演员的每一个神态、画面的每一个处理都十分考究、精良,让人看了觉得清新干净,十分舒服。大多数观众都能在换台的一瞬间通过画面判断出,哪个是韩剧,哪个是国产剧。这是因为我们的电视剧画面的粗糙、制作的简陋,是和韩剧根本没法比的。韩剧十分讲究构图,每一个画面都给人以美感,如《那年冬天风在吹》,观众普遍反映男女主人公的每一个画面几乎都可以制成明信片。与我们不同的是,韩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写的,所以编剧和导演可以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和要求来对剧本进行修改,使之更贴近大众,为人们所喜爱。观众们甚至可以网上投票决定电视剧的结局,这种互动给了观众很大的自主权,也促使了电视剧的制作成功。所以,边写、边拍、边播,这也是韩国电视剧的特色之一。还有就是,韩国重视编剧,在宣传中他们的排序是编剧、导演、演员,而我们则正好相反,演员被捧为明星,导演被奉为大腕儿,编剧呢,提都不提。编剧不受重视,所以就没有好的故事,也就拍不出上乘的电视剧。
此外,韩剧也是与时俱进的,走过悲悲戚戚赚人眼泪的初期,又经历了怪老板淘气女和励志大长今,再到如今的穿越、读心、见鬼、瞬移、不死等各种超能力。韩剧一直都因求新求变的积极态度、认真敬业的拍摄精神、体系完备的宣传策略而深入人心。
当然,韩剧亦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套路化严重,如王子爱上灰姑娘,男女误会而识,契约结婚,患病、车祸加失忆,悲情男二,节奏慢及剧情拖沓等。但韩剧的好故事和精制作,以偶像吸引观众的招数,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而且强烈的时空反差和性格矛盾,专一纯粹的爱情、惩恶扬善的主题,幽默的细节等的完美结合,都能让一部看似简单的纯爱偶像剧,唤醒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真爱、亲情、价值的判断和共鸣。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多样性以及人类优秀影视作品的终极共性——讴歌真善美、叙事张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软实力。如果我们的电视剧依然题材跟风,神剧、雷剧不断,那我们就很难拍出经典作品。
第三篇: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一)中国的留学现状
高考风雨即将来临,不知不觉中莘莘学子们又迎来了面临选择的日子。随着全球教育资源的加速共享,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不仅仅是要踏入校门,而且是要踏出国门。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比去年增长了19.32%。美国、英国等主流留学国的留学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处于一种高学费和低居留率的现状,而且在这个主流留学国,开始出现中国留学生扎堆的现象。根据有关统计显示,英国威斯敏斯特的国际传媒专业,中国学生超过了50%,而伦敦艺术大学的时尚营销专业中国学生也超过了1/10。
(二)家长们说,为什么送孩子出国
对于许多家庭作出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样的选择,分析可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条:
1、开阔眼界和经验;
2、学习与该国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
3、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留学的学生中,这个原因最为常见);
4、外交原因(政府之间为了表示亲善合作,可能互派学生、官员或者军人到对方学校学习);
5、随父母暂时居住在国外的未成年人;
6、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学生签证,获得暂时定居权;
7、熟悉该国社会,累积经验,为以后永久性定居做准备;
8、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近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留学热”也是升温迅速,相比大学生而言,高中生”留学热“的原因则更为显而易见:
1、私立中学无期限限制。由于美国法律规定公立中学允许外籍学生就读的最长期限是一年,因此许多中国学生都是以短期交换生的形式就读,但美国对私立中学没有这样的限制。
2、历史悠久,师资深厚。美国高中分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但由于美国整体偏重私有化的教育制度,美国的寄宿制中学普遍被认为是大学名校学生的摇篮。一流私立中学大多继承了英国中学的传统, 不少学校甚至超过三百年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教学基础。美国很多寄宿制中学也以其严格的取录标准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闻名于世。
3、注重核心课程与多元课程相结合。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修大学预备课程,也就是“AP”。除了日后可以抵免大学的学分之外,如果获得好的成绩,可以在日后申请美国大学时作为有力的申请资料。
4、尽心培训学生申请名牌大学。私立中学极为注重毕业生成绩,所以学校更愿意调动所有的资源来辅导学生预备升大学的考试(SAT/ACT)。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大学辅导教师,专职辅导学生申请大学方面的事务。在学生九、十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培训如何申请名牌大学,直到十一、十二年级,每一步都有老师引领,从旁督促,以使每一位学生取得最理想的成绩和结果。
(三)孩子们说,为什么我要出国
面对如今如此火爆的“留学热”,身边的朋友同学纷纷踏出国门,孩子们出国的原因有哪些呢?
1、听从父母指挥“被出国”;
2、逃避高考的“独木桥”;
3、看着身边的朋友和同学都出国了,也跟着想出国;
4、国外的素质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
5、向往国外的生活和文化;
6、争取更好的学习机会;
7、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8、社会地位提升,能被周围人“高看一眼”。
(四)“洋文凭”能带给我们的
前几年,许多家长省吃俭用、满怀希望地将十七八岁的孩子送到海外求学,但他们学成归国后,这些孩子却并不完全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有的甚至连一份像样的工作也找不到。“海归”就业难和国内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许多家长和学生重新审视“留学热”。专家指出,根据自身需要与发展选择适合自己、自己能接受的成材环境才是明智的。1、75%“海归”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 在中国,每年都有各类出国中介成立,不少家长穿梭于各中介之间,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出国,在他们看来,这先期的投资总会为孩子今后的就业扫除一些障碍,但当三五年后回国,一份份求职简历石沉大海后,他们才开始反思当初的留学是否值得。
每年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止让国内的大学生深感就业压力,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同样在这种大环境中感受不到镀金后的优越感。近日,对北京市的50名自费留学的海归人员进行了一项就业调查,调查内容从他们出国前的花费到回国后的求职期望,被调查者中80%属于工薪家庭,有些家庭甚至因为供孩子出国至今外债累累。调查显示,八成留学生出国留学总花费在40多万元以上,90%的人对回国后的月薪期待为3000元到5000元,80%的人期待的工作单位性质为外企和上市公司,但超过九成的人认为如果就业形势不好,私企也会考虑。而对于目前的工作,70%的人认为勉勉强强,还凑合,10%的人认为还比较满意,20%的人不满意。有近75%的人对目前的生活不太满意。
“我有时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整天飞来飞去却没有目标。”有一位调查者说,像他这样的“海归”不在少数。
2、“海归”们的工作似乎总是不那样顺利
2006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并没有现在这么严峻,但从澳大利亚留学归国时,一位“海归”依旧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在澳洲获得了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往北京的人才市场投出去几份简历后,到现在也没有回音。其实留学生回国后找到理想工作的并不算多,回国几年基本处在打拼和为自己积累经验的阶段,大家虽然也看重月薪,但更多看重的是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海归”似乎工作得并不是很如意,也不知是学到什么知识,还是所学的东西不适合国内,但总是不那样顺利。相反,国内大学毕业的那些本科生的生存状况还要比“海归们”好一些。
3、成堆的资格证换不来一份令人心动的工作
据教育部门,2009年对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表明,北京市通过正规中介出国留学人数有近千人,其中,澳大利亚留学人数最多,排在出国留学的首位,其他依次为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对于出国留学的人员层次,数据显示,以高中生居多。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对自费出国留学生的回国就业情况做大致的分析,就近几年的留学生回国就业情况看,有关专家认为,之所以造成“海归”就业难,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留学生好高骛远,很多留学归来的学生在选择工作上非500强企业不去,非高薪职位不求,结果导致了“海归”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原因之二是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有些学生在选择出国留学的专业时,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只是凭着一时兴趣来决定,结果导致所学专业在国内用不上,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原因三是空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现在很多出国留学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而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更愿意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此外,“海归”都想涌入大城市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能力的人都想去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致使大城市回国的人才过剩。很多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内地城市更急需各类人才,却无人愿应。分析人士认为,人才就业和社会的其他方面都有关系,和国家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关系,和人事制度、户籍制度都有关系,人才不便于流动,迫使留学生在择业时选择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牵扯到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等问题,有的宁可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也要留在大城市,直接导致了海归就业难。
(五)中国未来中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名校齐聚、留学盛典开幕”、“现场招生直升外国名校”、“雅思托福集训班即将开班„„”从6月开始,类似的广告就频频出现在报纸、网络、电视上,今年夏天的“留学热”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曾几何时,“海归”身上披着耀眼的光环,从政府到企业,争相抛出“橄榄枝”,盛情邀请这些“天之骄子”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IT类、经济类“海归”更一度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有了留学的经历,就业就轻而易举,当时的“留学”基本等同于“就业”。
不过,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用在如今的“海归”身上倒也有几分贴切。随着留学归国群体的迅速膨胀,“洋文凭”的含金量正日益缩水,致使部分“海归”逐渐沦为“海待”。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众“海归”的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在国内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大学而选择自费出国的学生,国外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监管环境,很容易助长他们的散漫个性,结果庸庸碌碌地度过了留学时光。同时,在大量“海归”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外学习两三年就拿着一纸文凭回国就业的,他们通常还没有完全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更不具备所谓的“实践经验”,因而很难受到高端企业的青睐。
当然,“海归”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也是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岗位的原因之一。一些“海归”通常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因而对就业的城市和企业比较挑剔,对年薪的要求高,致使他们错过了很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随着国内教育逐步与国外接轨,本土人才的综合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且他们的“性价比”并不比“海归”逊色。
出国留学是好事,去国外学习世界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增长见识和才干,应该提倡。但选择留学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如果把留学等同于“就业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海归”求职也必须适应市场规则,接受残酷而激烈的竞争。
(六)如何面对“留学热”
不可置否,出国留学的确会对学生的身心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且不说费用问题,单是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就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由于欧美的教育制度比较发达,许多家长和孩子更愿意选择这些国家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国家不但有着发达的教育同时也有着发达的娱乐业。如果学生从一个开放程度比之不及的国家到这样极度开放和发达生活,那么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够强的人来说,则有可能会沦于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自拔,从而造成与之留学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对一种文化的体会和传承应当是完整的,显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文化的渗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如此看来,想要得到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学习,起码应该由小学读至大学才可能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浅显的认识,而倘若选择在高中时就出国学习,则有可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造成文化混淆的现象,使其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出国留学,这种学习的好处当然一定会是多方面的——异域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更包容更自由的环境;全新开放的视野、完善先进的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机会。但这一切好处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就读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环境和条件,不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努力用于奋斗,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一些学生出国后,不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却把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间用在非法打工上,致使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过后都无法通过外语考试,根本无力接受正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身为学生,不把费用花在学习和教育上,却无度消费,给人们造成不良印象。
目前,在教育投资方面,中国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和已从业人员再教育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家庭和个人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中国之所以每年有数十万人自费出国留学,客观地讲,是因为大家对留学生的成功成才抱有极大的希望,对投资子女出国留学的回报有较好预测。然而,随着媒体对个别学校、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曝光,使人们对留学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产生怀疑,并且将这归咎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本身——就像那些根本不曾为生活奋斗过的人,过不上好的生活却指责生活本身,这是毫无道理的。
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是成才。大至成为能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小至成为有一技之长、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公民。留学也是一种经历,每个有留学经历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语言的困难,气候的不适,思乡的痛苦,文化的冲突,饮食习惯的改变,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当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教育方式的启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后,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宽容,更加饱满。
第四篇:海外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海外留学热中的冷思考
近几年出国留学热渐渐兴起,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国内上不了好大学,在国外照样拿文凭,其实并不尽然。
你可以到国外去上学,但是你必须拿足了他们规定的学分你才能够拿到他的文凭,或者学位,如果你在国内成绩很差的话,在国外努力也不够的话,有好多学生也是叫杀羽而归,也就是拿不到学历最后回来的。
因此,专家的观点认为,学生还是应该在国内取得一定的学历,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的时候,再到国外去进一步地深造,这样会比较好一点。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端技术的人才,广东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也开展了中西合作的项目,实行2+1.5学年制的海外就业班。也就是说,前二年学生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学习专业课程、英语课程,取得高级技工毕业证和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年半到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行业实习,取得新西兰维特利亚国立理工学院专科学历和英国伦敦城市协会烹饪文凭后,安排在当地工作。
第五篇:旧城改造热中的冷思考
旧城改造热中的冷思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总体发展思路,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从2001年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到现在,旧城改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在平定第一个开展旧城改造工程项目的开发商,从新安一期艰难的拆迁工作到现在五个小区已经投入使用,成为平定城的新亮点。四年多的实际工作,真正领会了旧城改造在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时,也感觉到旧城改造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黄金地段成宠儿,偏街背巷成弃儿。在一些繁华地段,人口和建筑物密度较低的旧城区,由于开发前景诱人,往往得到优先改造。与此相反,地处偏街背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最为集中的地段,则成了无人问津的弃儿。这些地方的居民正是所谓的“城市弱势群体”,是最需要通过旧城改造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对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改造这些地方无利可图,造成政府无力去改造,开发商无意去改造。
误区二:缺乏总体规划,零星分散搞改造。在旧城改造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出现零星插建、见缝插针,甚至挤占公共配套项目用地的现象。造成房屋改造杂乱无章,基础设施无法顾及,改造死角到处遗留,改造了的旧城仍是旧城。
误区三:急功近利,大拆大建。在旧城改造大拆大建中,居民为了多占面积,在旧房子上匆忙加盖二楼、三楼,甚至出现这边已经开始拆迁,那边却又开始建筑现象,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也给开发商带来额外的经济损失,难免使拆迁工作陷入僵持,延误工程时间,增大改造压力。由于改造规模过大,拆迁过多,利润微薄,安置困难,加之政府在估价的时候,没有考虑进公用设施的投资,比如健身场馆、娱乐场所、休闲场地等等,靠开发商的自觉行动很难做到。
误区四:建设与管理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小区建成后,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同度低,多采取不配合行为,加之舆论宣传跟不上,开发商没有管理权力,业主委员会迟迟成立不起来,造成了物业管理的被动。开发商力不从心,业主也多有不满,使旧城改造后不可能全面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
误区五:旧城中的居民一般在原区长期居住,其工作、子女就学、家庭和社会联系全在该区,拆迁后希望原区安置,但这往往有许多困难,旧区中有一些城市中的农民收入不稳定,生活保障低,让他们住进楼房,他们往往负担不起或者不愿意负担各项费用,他们有时只能搬至其它低标准的住宅,生活依旧得不到改善。
旧城改造之所以出现误区,其主要原因大多与资金不足和宣传力度不大有关。关键却是政策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开发商、集体和个人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必须给予优惠政策,对旧城区中的商品房开发建设尽量减免有关税费。同时,加大对旧城改造政策的宣传,让市民都有明确的政策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旧城改造中资金不足和居民盲目违法建筑等等的问题。
一是旧城更新改造要从总体上对旧城区进行全面的研究,制订一个系统的旧城更新改造规划,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旧城更新改造进行规划控制,要有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及控制体系作支撑,要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这样才能避免因规划控制不力而造成混乱和矛盾。平定的城市重建计划应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必须针对较大的城市范围,而不是在小块地重建房屋。
二是旧城更新改造要树立经济观念,城市土地价值和土地收益已成为旧城更新改造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不能以牺牲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取得本单位经济上的回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政府可运用划分土地等级计划,增加政府的议价能力和说服力,要充分考虑到改造后的公用设施建设规划,真正满足老百姓与时俱进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连片集中开发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提前把建设网球场、篮球场等健身场所、草坪花
园、娱乐活动等等的公用设施投资规划进去,从真正意义上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才是旧城改造的初衷。更快地推动旧城更新改造,在实际操作中既要有经济观念,又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城市未来的结构性变化。
三是旧城更新改造应坚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原则,将城市设计思想渗透到旧城更新改造中。
四是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还应注重广大市民的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体启动旧城更新改造。对于旧城改造出现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交通压力、市政设施、居住环境等问题,专业人士和城市市民要多发表意见,旧城区更新改造应是个透明、多方吸取民意的过程。同时,在旧城改造中,不仅要融入这个区域,还要融合人文格调和城市气质。要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制定合理的奖励与处罚规定,诸如提供较多的城市开发公共空间,实行面积奖励和经济刺激。
一个城市的品位不仅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一个城市的灵魂不是天生的,是铸造出来的。在旧城更新改造中加强行为规范,减少开发建设活动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做到决策科学化,才能促进旧城更新改造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