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3 15:1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第一篇: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端午逆水赛龙舟',是**区一项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赛龙舟从起点至终点,都是沿着漠**水域自南向北逆水而赛,故称'逆水赛龙舟'。2013年11月,'逆水赛龙舟'项目申遗工作取得成功,被广东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端午逆水赛龙舟'申遗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区逆水赛龙舟项目是我市区内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历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认为不但要大力开展,而且要极争取上报省作为非遗保护项目,加以保护和弘扬。为此,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区逆水赛龙舟申报省非遗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亲自任组长,分管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区委还统筹协调,把**逆水赛龙舟活动列入全区宣传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工作中,区领导经常过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区委、区政府还组建成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属区文体旅外局内设机构,落实相关人员及经费投入,保证了申遗工作顺利推进。

(二)积极开展逆水赛龙舟赛事,以活动促进申遗工作。**区以政府工作制度方式确定每两年举办一次逆水赛龙舟赛事活动,为期三天(农历五月初

一、初三和初五)。活动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形式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社会团体力量来参与这项>传统文化体育赛事。每次赛事都吸引数十万人观看,成为**区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民俗盛事。

(三)全面深入开展调研普查工作,夯实申遗工作基础。为切实做好申遗的前期基础性工作,我们从区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织开展**区逆水赛龙舟赛事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实保护相关调查工作,共出动人员100多人次,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组织人员深入到全区12条龙舟所在镇、村和街道、社区,走访了每条龙舟的传承保护人员,搜集了大量资料,查阅了许多史料,形成了丰富详尽的**区逆水赛龙舟的资料库。

(四)加强沟通,找准申遗工作切入点。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做好申遗工作。申报之前,具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申遗的相关知识,并与省、市相关业务部门多次进行沟通,查漏补缺,结合我区龙舟赛事的具体情况,找准申报的类项,找入切入点。并在沟通中不断地补充修改完善申报资料,最后形成较完整的申报文本,经区政府审核后上报省有关部门。经多方不懈努力,我区'逆水赛龙舟'项目申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终于取得成功。

二、主要成效

(一)'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申遗成功,擦亮了我市'端午逆水赛龙舟'这一传统文化品牌。随着社会发展,**端午赛龙舟活动已渐渐发展成为集文化、体育、娱乐、社交、商业于一体的文体活动,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重要的文化品牌。申遗的成功,进一步擦亮这一文化品牌,扩大了**乃至**的文化影响力。

(二)'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申遗成功,提升了**龙舟的民俗文化价值。**端午赛龙舟活动这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至今最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我市社会影响力极大、群众参与极为广泛,每次赛事都吸引二三十万人次的观众观看。人们通过'逆水赛龙舟'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去邪祟、攘灾异。这一传统赛事培育了**人民爱国爱乡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结拼搏的'龙舟竞渡精神'。申遗的成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这一历史文化,将'龙舟竞渡精神'转化为新**人精神,激励**人民艰苦拼搏,知难而进,团结奋进,共建幸福**。

(三)'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申遗成功,促进了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近年来,逆水赛龙舟活动已成为我区'乡贤反哺'工作,积极宣传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重要平台。申遗的成功,进一步扩大**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对吸引更多知名企业到我区>投资,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幸福追赶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

第二篇:端午节申遗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共包括4部分内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日本

此日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于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于每年阳历5月5日,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日(男孩节),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鲤跃龙门”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会食用日本粽和柏饼。

韩国

朝鲜半岛的文化在人类学和历史来说,都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可能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原创研究?]不过,当这些人民散居在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韩国在端午日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引日本的端午节

二战前,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韩国江陵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和重要无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这不能不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形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正是这一举措,使得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供人类享受;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韩国 “申遗”事件中提到的韩国端午节,指的就是江陵的端午祭。

第三篇:申遗历程

申遗历程:

1、200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到南京城墙考察,认为南京明城墙、明孝陵、六朝石刻等可以统一组合申报;

2、2003年南京城墙被列入江苏省6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一上报国家文物局,并获批准; 3、2006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发通知对备选名单重新审核筛选,最后入选35个。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的龙头老大与兴城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城墙四家联合“打包”申遗获得成功。申遗困难:

1、年久失修以及今年来由于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对南京明城墙的破坏,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申遗保护存在的矛盾;

2、政府的重视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及部分市民对法律的漠视、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导致城墙边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城墙的环境风貌严重破坏。加大了申遗的阻力;

3、南京明城墙整修保护不力与监管缺位及体制不畅与管理混乱;

4、南京明城墙宣传效应不高,没有很好地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和发挥旅游效应。

可行性建议:

1、处理好现代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明城墙保护和城市建设关系; 2通过严格立法与规划保护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

3、创新保护思路,努力寻找城市建设与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点

4、理顺管理体制,积极营造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氛围

5.增强保护意识,切实提高人们保护明城墙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城墙代表的城市精神对于普通民众的滋养比作为“景点”更为重要

6、保墙派的期待和建议一

7、立法规划在前,健全管理体制

8、在保护古城墙遗存本体的同时,还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城墙建筑遗存的空间环境和地域环境。二

1、政府在现代化城市规划的道路上,对明城墙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比如,城市的建设、旧城改造,拆掉了很多明城墙的墙体,是原来相对完整的城墙残缺不全。

2、现代化的建筑与旧式城墙形成格格不入的趋势

3、不合理地实行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也对明城墙保存下来的时间和完好性造成了影响

4、政府重视度不够高,对周边破坏明城墙的行为举动还有违章建筑没有及时制止和处理,导致对其破坏加重;

5、不及时地加以保护和修缮。

第四篇:“二十四节气”申遗作文审题

“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精选

【文题呈现 】材料一: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深度解析 】材料二对“二十四节气”作了个简单的界定: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材料一列出对待“二十四节气”的三种态度:老孟骄傲于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郦陶醉于其中的诗意;小丁吐槽再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的过时。

高中生写作文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能力,对这道题而言,谈“二十四节气”,肯定不只是谈“二十四节气”本身,而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传统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老祖宗“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千百年来这套知识体系和实践对我们祖祖辈辈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还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艺术。而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文化,有何止“二十四节气”?

写作角度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写作角度二:审视和理性思考,谨慎看待传统文化和经验的现实价值

【考场作文】

扼止文化断流

在《鱼丽之宴》中,木心曾悲观地谈到:“在中国,这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潜流是断了,仿佛受到了最刻毒的诅咒。”时至今日,中国在文化传承上的新进展打破了这一说法。从2013年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到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文化传承历史性的一步。

申遗成功,有支持声,也有认为新信息时代二十四节气过时的质疑声。然而我认为,二十四节气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用实用性衡量的工具,而是已然蜕变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言:“圣诞节不是一天或一个节日,而是一种精神气质。” 二十四节气又何尝不是如此?它源远流长,历任时间岁月冲刷,铭刻于中国人的内心,代代相传。它的诗意美,它所带有的智慧,都悄悄地被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散发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魅力。

庞朴对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文化是人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更接近于人的过程,文化的所有要义,都在于一个‘人’字。”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有思想,有思想因而有文化。文化让人走向精神的成熟,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险些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新记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国人对国家的自信,更影响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总书记在大会中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确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节气的申遗成功是一个好的开端,更应该是中国日后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力的动力。

当然,文化自信不可能是单单一个二十四节气所能支撑的。不久前世界各地红红火火的孔子学院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被淡忘,上下五千年,中国难道只剩下“孔子”,只剩下二十四节气了吗?偌大的中华民族,能够赢得国际口碑的文化可不止于这些。不可否认的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申遗成功是扼止文化断流的一举,但中国在真正从“文化侏儒”走向“文化巨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守先人之智,铸中国之梦

农耕文明时期,富有智慧的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以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大数据信息时代,查看天气通过网络轻易实现,二十四节气的实用意义受科技发展影响作用减弱,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历久弥新。因此,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遗是守护先人智慧、尊重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

毋庸讳言,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澎湃伸展,查看天气这一日常举动仅需手指手机屏幕的几下触碰即可轻易实现。于是乎,关于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的开展便在舆论场上激起了波澜,认为二十四节气意义重大者 有之,忽视二十四节气作用者有之,但无论站在主观或客观的角度,身为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从情感和理性上充分地认同二十四节气所折射出的宝贵的中华文明财富,既看到其作为先人智慧的精神养分价值,又看到其作为实用俗语的诗意文化之美。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根基的深厚铸造了伟大的民族品格,现如今,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滋养国民精神沃土、培育国民情操、稀释社会浮躁浑沦之风,从而铸造中国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举措。因而二十四节气的继承与弘扬势在必行,我们亟须从二十四节气这样朗朗上口、亲切自然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中挖掘出其中饱含的点滴智慧并加以运用,使其在现代科技的冲撞下不至于被国人遗忘脑后,不至于瓦解重构或消失殆尽。

诚然,注重实用性向来是人们揣度物质价值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二十四节气如今丧失部分原始功用也在所难免,可我们仍然可以有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将二十四节气插入每日天气播报中,绘以中国风的水墨画,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之美与文化价值。需要谨记的是:一个离开了传统的民族是不完整的,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守护先人智慧,保护文化传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是助推民族与国家前行的利器。

在历史的长河上,向来不缺优质的文明和令人称道的实践成果,缺少的是一颗重视的心,这也是我们从二十四节气申遗这一事件上所感悟到的。

让漂泊的节气文化稳步前行

漂泊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究竟何以为继?当申遗之路遇到看似成功的节点,质疑的呐喊却仍未减小。以我之见:“二十四节气”值得传承,但要更好传承,仍需倾注心血。

诚然,在观念多样、利益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二十四节气”存在与时代的断层门槛,实用性上的尴尬无疑是其陷入被迫“游走四方”、难以扎根人心的窘境的致因。但正如《人类简史》里提及的:“文化冲突之处才能真正了解一种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正是其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冲突性,推动我们更深切地思考如何更恰当地将其赋予在现实情境之中。与其批判,不如沉下心完善其意义建构,促进其社会效能的转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推陈出新是第一要务。在这价值与冲突并存的集束体系之中,蕴含着泰戈尔所谓“古老种子里的新生命”。而如何萌发出“新思想生命”,不仅是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对其文化认同感的必然路径,更能上升到促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新时代民族向心力。如何让可堪继承的传统精粹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恐怕是申遗之后对我们履行“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职责的首要要求。

“二十四节气”除了深具传统文化魅力,还渗透着普世美学诗意。这是其得以传承其的基础,也是促其壮大的第二起点。若“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其理性光辉造就的成就,“节气歌”则是演化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姿态。简单的吟唱歌目是一代代人陪伴一生的文化意象,普适性、广泛传播化奠定着孩童人文地理视界的基础。从“二十四节气”中发掘独特的精神诗意,能为惶惶终日的你我提供疾步前行中的暂歇心湾,触发自然情怀。这是美学与地理学的巧妙桥梁,也是未来应着重发展的人文方向。

时代高度之下,内涵与外延的对接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困境。“动态风筝”一类的民俗文化同样因与时代主流价值的不合而无奈于无人继承,可等待救赎绝非是应有的态势。当小丁所言的“信息时代”为我们了解气象物候作了一道“减法”时,我们是否应利用经典文化为思想作一道“加法”?信息时代只是改变了我们抵达的方式,却无法触碰思维的实质。信息收集的简便,恰恰能应时地激发“二十四节气”挖掘创新的内生动力与“上循天道,下应地理”的规律性总结。最终人类是否能成为思想瞭望者,还要注目于是否正确地运用技术优势,从传统精神实质中汲取原生动力。若说曾经先辈们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取得的成就是现代气候体系的根基,现代的人类返璞归真、挖掘新义则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奠定根基。

美国作家艾默生曾言:“批评不应是一味斥责,而应具有指导性、鼓舞性。”意义建构的完善与社会效能的转化是摆在“二十四节气”申遗之路的两道难题。回归本质,汲取动力,漂泊的文化遗产才能渐行渐远,并最终定格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当其最终成功,便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统文化真乃瑰宝也,切莫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 ”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势不可挡地冲淡了人类灵魂的浓度,人类的精神家园安在?于是,重拾传统文化、恢复精神家园便成了当务之急。沈从文先生在文革的苦难后创作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眷恋痴迷,非心容精神家园、满腹诗情无以至此。而如今的我们,已与先生相去甚远,无法望其项背。即便如此,当利欲的海洋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应成为最后的一片高地。

失了根,人无法发展,民族亦有没落衰亡之险。近年韩国与我国竞争式的申遗工作令举国深醒文化之根的重要性。韩国政府疯狂举动的背后,是对我国祖先智慧结晶的贪求。失了根的民族,如漂泊的浮萍,只需一阵不小的波浪,便可将其卷入湖底。各国争先发展综合文化实力的渊薮便在于此。相反,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令人惊叹,以至赏樱花游人如织,品茶道亦是车水马龙,这是我们应警醒的,亦是我们应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曾经弃之若敝屣,如今却也不一定将其捧上神坛。唯有对传统文化有最正确、到位的认识,当可品出“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意与美好,方可提高我们综合文化软实力,方可使华夏文化伫立于世界一角、重焕新辉。

当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全然拒绝,而是在辨别之后取二者之精华,去二者之糟粕。正如蔡康永先生所言:“我跟自己较劲,不与时代较劲。”切莫自命清高,与世相隔,这便违背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本心。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们不应抛弃。莫断旧根,方有前路。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清明”“谷雨”,如此诗意的名字我们从小就熟知铭记;“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歌谣中,我们细数着新年的到来,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怀。然而信息时代到来,“二十四节气”却被推上争议的舞台。依愚之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不能被遗忘,我们还要将“节气歌”唱到未来。

任何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被继承发扬,“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所凝聚,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实践的经验总结,自然更应被后人铭记与继承,马克思曾说过:“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必将走向衰亡。”因此闪耀中华文化之光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怎能忘记?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先人对农业耕作与收获记时的总结,还有着现代社会的实际内涵。“二十四节气”在今天已辐射到了农业之外的方方面面,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教育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代表正被孩童们熟知,二十四节气歌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魅力;地理上,“二分二至日”的说法在划定地球公转的阶段上也被沿用至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疗法也和节气紧密挂钩„„时代在发展,“二十四节气”同样在发展,由最初的农业经验说为起点扩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二十四节气”的现实内涵所构架起的生活框图,仍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蕴含现实内涵的“二十四节气”,还是一种国家文化实力的象征,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世瞩目,又一次将中国放在了世界的焦点舞台,显示了中国古人就拥有的渊博智慧。在世人的惊呼赞叹之中,“二十四节气”无形之中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再添一笔,中国的发展之路将变得更加快捷。在文化交流中,“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了沟通民族文化的桥梁。在孔子学院,每年的中外交流会上,都会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环节,让外国朋友一起将节气名翻译成各国语言,欢声笑语中,将“节气歌”唱到了全世界。

诚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有着丰富的科技手段,记时记事的方式多样,农业生产的流程也更加高效。二十四节气似乎要被时代淘汰与遗忘,因为今天过日子还有几人会看二十四节气?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其对立,信息时代,发达的科技应为我们所用,“二十四节气”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和守护者,我们要将动听的“节气歌”唱到未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一代代人口中传唱的节气歌谣让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社会,而“节气歌”也将要,也注定会陪随着整个国家与民族进入下一个崭新的未来。别丢了传统文化这张地图

北岛有言:“不知道传统的人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是到不了终点的。”对于二十四节气,高呼无用者有之,诗意赞美者有之,再到其申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而其所引发的争议却暴露了传统文化再现代价值取向上的式微。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生活运用已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设备。然而我们又怎能因此就否定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将其划入无用的范畴,生硬地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呢?

相反,笔者认为,在现今膨胀信息充斥社会的严峻时刻,重拾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意义,才能更好地将人 们从高压社会的道德焦灼感和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中解放出来。

对于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观古论今,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在一起。它使近代民族存亡之时的人们奋起斗争,它使海外华人心中犹存浓浓的故土情,它使中华民族迈出伟大复兴之路。如此,怎能弃置无用?慨叹林徽因抱着病躯捍卫古建筑的坚毅,而此时又有几人能为传统文化的湮没而发声呢?

二十四节气之争暴露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式微,更呈现了国人对传统意义认知缺失的状态。究其根源,是家庭仪式感的缺失和社会对传统文化教化的薄弱,造成了现代价值与传统文化在舆论场上的撕裂,对于西方文明的高歌推崇使人们在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只见对西方的赞颂,少见对传统的呼叹。当社会上弥漫着对传统文化忽视的氛围,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其的教育,也难怪会出现争议。若根基不稳,又怎能屹立?

再者,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和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社会也是引发争议的诱因,世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奔赴在“安身立命”的前线,又怎有闲暇静下心来去一睹传统文化的芳容呢?正如卢梭所言:“世界弥漫着焦躁的气息,因为每个人都急于打破自己的枷锁。”人们在打破枷锁时也凶狠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文火慢炖”形式也难逃“大锅饭式”的快餐信息。如此,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悲剧。

在这巴赫金口中众声喧哗的时代,为利益而抛弃传统者大而有之。不论是“仿古建筑”的兴盛,还是推翻文化古迹,都给社会文化继承抹上污迹。而欲从中拯救传统,重拾其价值,必须将舆论场的聚光灯重新聚焦到文化继承本身,政府亦不可再秉持隔岸观火的路人心态,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层面上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同时更需要每一个人的携手,才能坚固民族根基,坚定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拿好手中这张传统文化凝聚其中的地图,弘扬其经世魅力,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守文化根基,织温暖经纬

闻得“二十四节气”申遗,除有老孟支持赞赏之态,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声。于今之信息时代,我以为:“二十四节气”不应淡出公众的视野。

中华文明几千年温暖的经纬,是先人以血汗和智慧织就而成。“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时,在辛勤耕作之余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凝练出的一套反映自然界阴、雨、晦、明等万千有序变化的知识体系。其简短干练,极备农事指导价值,又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与诗意,我国为其申遗是有据可寻的。

于今,我们更愿意依赖于机器的便捷,现代人大多已不再需要吟咏“二十四节气”歌来判断农时,选择耕种了。指头轻触,即可获取所需信息,精准的天气预报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可以逆节气而耕植,古人的“二十四节气”俨然仿若时代的“不识时务者”。“二十四节气”无疑具有其局限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终将被时间遗忘,时代的潮流确然向前驶去,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断然不能被遗忘在河底,存载于中华子民文化基因上古老情思更不会因此而松动。而节气申遗的成功,犹如一面镜子,在映射出传统文化遭遇失落的时代困境的同时,也折射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敬畏,对重拾先民优质文化的一种精神需求。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将人这些散乱的珠子串连在一起的坚韧细线。”文化之于社会、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从龙应台的一席话中得以生动的诠释与体现。然而,于当今之后工业时代,这根文化细线愈显混沌、脆弱,不止于“二十四节气”,不少流散于民间的古老文化亦处于遗忘的边缘。是以,传统文化的落寞,非只源于对碎片化信息毫无节制地摄取,更源于愈来愈功利化的现代人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远离。

“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再多碎片化信息也堆砌不了的民族文化根基。它们将古人与今人牵系在一起,将几千年前的诗意与当今日新月异之异代维系在一起,织就了中华文明温暖、有序的文化经纬。须知,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从来不相背离,相反,倘若我们正确运用科技手段引导人们重拾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必互为日月,在时间长河中煜煜生辉。

古老的智慧与诗意等待吟唱,传统不是发展的必然置换物,守住我们共同的文化根基,实乃当务之急也。

第五篇: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

河北省邯郸市2010至2011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总结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辖14县、1市、4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成语典故之都和太极拳圣地。多年来,邯郸市始终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全市文物事业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宣布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快速行动,营造氛围,强力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我局就大运河保护与申报方面所做的工作及今年谋划,简要汇报如下:

一、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完成的主要工作

1、大运河保护规划经市政府公布实施

2010年年3月,《中国大运河邯郸市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经邯郸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批准公布实施。

中国大运河邯郸市运河全长101.4公里,沿线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邯郸市是运河申遗的35个联盟城市之一。该规划的通过,将最大限度保护运河遗产文物本体和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合理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规划的实施为我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申遗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2、召开大运河学术研讨会

为切实做好邯郸运河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邯郸市文物局于2010年3月16日,召开了邯郸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运河沿线的大名县、馆陶县、魏县及名城办、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学院、市直文博单位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及运河文化研究爱好者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来自文物部门和运河爱好者的研究论文和文章50余篇,经过专家遴选,于会议召开前,出版了《运河研究—邯郸》文论集。

为做好此次研讨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邯郸市文物局于2009年10月中旬,向有关县下发了通知,安排部署研讨会的内容及计划,要求有关县文物部门要积极收集与邯郸运河历史沿革和发展有关的考证及研究论文和文章;与邯郸运河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章;与邯郸运河有关的古照片、碑刻拓片、史料记载及佐证等研究文章。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市运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拓展我市运河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文物局还通过受众面较为广泛的《邯郸市晚报》及《邯郸电视报》向社会发布了召开邯郸运河文化研讨会的信息,面向全市征集运河研究的论文和文章。

与会专家围绕邯郸运河的历史沿革、运河与城市兴衰、运河与地名的关系、邯郸运河的保护现状、邯郸运河考古及申遗工作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专家们认为,邯郸运河文化遗产是我市一笔不可多得文化遗产,运河文化研究应当成为邯郸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此前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运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深度不够,今后应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大对运河文化的研究,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邯郸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积极贡献。

3、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运河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市组织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对邯郸运河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在《燕赵都市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新闻媒体刊发介绍我市大运河历史、大运河申遗的重要意义、保护与申遗工作进度情况的信息和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4、大运河文物征集实现较大突破

馆陶县文体局发动大运河沿线5个乡镇、189个农村以及县直单位广泛征集,并投入资金20余万元用于文物征集中的奖励资金。先后共征集文物1000余件,涉及汉代、隋唐、明清时期及现代。尤为珍贵的是一尊唐代三彩蹲狮,色彩艳丽,做工精细。据省文物专家称,唐三彩蹲狮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河北省境内出土唐三彩,实属罕见,省博物馆尚未存1件。

大名县文体局于2010年底,对运河沿岸散存在民间的文物进行了征集,其中碑刻12块、墓志5块、古书籍17册、陶瓷器30件、绢帛类5件,集中存放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5、运河考古发掘取得较大成绩

(1)古墓葬抢救性发掘。在馆陶境内古大运河沿线,建筑施工中发现的古代墓葬,县文物部门接到报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请市局同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了一批出土文物。2010年先后在公主湖文化景区、县医院建筑工地和王二厢窑厂发现古墓葬6处,共发掘出土文物23件,其中墓志铭2盒,对研究大运河历史及沿岸民风情具有极高价值。(2)卫运河河道中的文物发掘。在卫运河断流枯水季节,经常组织人员巡视河道,对在河道内拉土现象进行制止,对出土的文物及时收缴。2011年共收缴古代的船板6块、桅杆1只、渔网1张、锚链1条以及各个年代的陶片、瓷片若干。这些文物是研究古代大运河航运重要的实证资料。(3)东厂村明清皇窑遗址发掘。在卫运河沿岸的南徐村乡东厂村一带,发现专为故宫等北京城皇家建筑烧砖的官窑遗址,绵延达3-5公里。在馆陶一带民间,早就有“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历史上记载的明成祖迁都北京烧制城砖与墙砖,即在此地。北京故宫就发现一块产自馆陶县的明代砖,上有“馆陶窑造业”字样,与馆陶近年发现的砖相同。近来发现的青砖,不少刻有“明成化六年”、“明成化十三年”等字样。在村民的院落里随处可见皇城砖的踪影,有的砌成墙基;有的砌成门台;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大运河沿线文物点保护采取了新的措施

馆陶县对大运河沿线文物点采取挂牌、立碑、建标志物的保护措施。先后矗立了驸马渡遗址碑、黄花台遗址碑、古永济渠遗址碑、古永济城遗址碑、古清渊城遗址碑等。

大名县文物保管所对大名段运河沿岸的遗存点制作了科学系统的电子和纸质档案,系统的记录了遗存点的各项数据资料。

大名县文体旅局文物旅游科和县文保所组织人员,深入民间调查和挖掘大运河沿岸蕴藏的深厚文化、及两岸民俗,收集一手资料,研究运河文化。

7、开工建设了卫运河博物馆

结合大运河保护,在馆陶县公主湖文化景区,开工建设了卫运河博物馆,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采取“6+1”模式,即1个临时展馆和6个主题展馆。6个主题展馆分别是:历史变迁馆、民俗馆、名人馆、魏徵文化馆、黑陶馆、乔十光漆画艺术馆。目前,主体建筑基本完工。

二、2011年工作计划

根据国家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部署,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极有为、力求先进的思路,结合我市大运河保护的实际,我市对下一阶段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谋划。

1、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和价值,丰富运河申遗理论成果,为保护与申遗工作奠定夯实基础

大运河申遗是为了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申遗不是目的,申遗是更好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只有文化遗产本体—中国大运河得到很好保护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就大运河工作,不论从申遗角度来说,还是就文化遗产自身而言,保护都是第一位的。因此,究明中国大运河的主要保护内涵是搞好保护的前提。

大运河文化已经纳入邯郸文化脉系,并作为邯郸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市在2010年召开邯郸运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运河研究—邯郸》文论集和《中国大运河邯郸》专著的基础上。2011年,邯郸市文物局利用去年省局拨付到位的国家大运河保护基金80万资金,将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目前,这部分资金已经下拨到馆陶县、大名县、魏县文物部门,要求对上述县征集与运河有关的石刻、墓志及古旧图书、历史文献,并对此开展研究,文物局将出版研究成果,以进一步丰富邯郸运河文化的内容,扩大其外延。并适时召开一次高规格的邯郸大运河学术研讨会。

同时,文物局拟根据运河考古规划,对我市古运河故道、大名府故城遗址、水利工程重点保护区等区段进行考古调查,并选择重要地段进行考古发掘,以研究其古运河的年代及其分布情况,配合国家与大运河相关的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以高清大运河邯郸段的“家底”情况,要尽可能多的取得并掌握保护对象的基础资料,从而为研究研究、保护与申遗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2、夯实基础,公布相关遗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邯郸市对运河沿线历史遗迹进行的初步调查,文物部门已经初步完成了遗产点的筛选工作。我市的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起步于2007年11月,经过广大文物工作的辛勤工作,截止2010年12月底,高质量地完成了田野调查的实地调查工作,并于2010年4月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遗存点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市城市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强市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0年8月,邯郸市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目前邯郸市的申报工作基本结束,届时,我市将选择大运河沿线较为重要的文物遗存,公布为邯郸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切实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3、抓住重点,力争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有重大突破

今年,我市运河保护与申遗的重点主要抓好馆陶县的工总。

2011年馆陶县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结合’(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相结合),狠抓‘三大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的馆陶县大运河生态保护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馆陶县大运河沿线文物点保护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的馆陶卫运河博物馆项目),全面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措施:

(1)以大力实施馆陶县大运河生态保护项目为重点,推动大运河原生态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总投资7600万元,主要是结合河务管理部门,突出抓好三件事:(1)从卫运河最南端馆陶县徐万仓村开始,建设漳、卫河汇合处标志性建筑1座及附属设施,建设其它设施和标志物。(2)在卫运河沿线搞好生态植被建设,保护好现有大堤。卫运河大堤内外建设宽500米、长40公里的防护林带,植树180余万棵,重要地带铺设草皮。(3)建设、加固卫运河大堤,建设沿线相关设施,修复闸口、码头和渡口。

(2)以大力实施馆陶县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项目为重点,确保历史遗存不被破坏。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是搞好12个文物点的环境整治,规划重点保护地带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进一步修复和完善道路、标志牌等各种设施。这12处文物点分别是:(1)古永济渠遗址。已立标志碑,主要是搞好渠道整修、文物保护,建设相关设施。(2)古永济城遗址。已立标志碑,主要是研究遗址轮廓,收集各种文物,建设相关设施。(3)古清渊城遗址。(4)东厂村七十二皇窑遗址。主要是搞好进一步的勘探,发掘和保护文物,建设相关设施。(5)要庄村兴福寺。主要是对现有的滚龙柱等罕见文物进行保护,并在现有2亩左右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复古建筑,完善各种设施。(6)黄花台遗址。主要是修复原有设施,尤其抓好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发动细菌战的遗址修复建设,建设纪念馆。(7)驸马渡遗址。(8)南馆陶基督教堂。(9)范筑先纪念馆。(10)王占元宗祠。(11)孙庄村斗姥宫。(12)刘齐固村刘氏宗祠。

(3)以大力实施卫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总投资4000万元的馆陶卫运河博物馆,已完成2000万元,再投资2000万元,2011年5月1日完成物品征集及布展前期工作,10月1日前开馆。目前,已征集馆藏物品1200余件。6个博物馆布展工作推进小组,正分头撰写陈列大纲,为布展工作做准备。

(4)以硬化责任机制为重点,形成保护大运河遗产的强大合力。(1)抓好责任分解。相关乡镇与县文报部门签定大运河保护责任书,将大运河保护工作纳入乡镇的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并对在大运河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2)进一步健全工作队伍。完善县、乡、村三级大运河保护网络,明确专人管理,建立人员档案。(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全年开设文物保护知识培训班4次,人数不少于300人,确保县、乡、村三级保护人员培训一遍,发放统一证件。(4)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宣传,并录制馆陶大运河电视片,在电视台播放。

三、问题和建议

1、资金缺口大

馆陶县是邯郸境内大运河流经最长的一个县(约75公里长),承担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任务较重,实施的工程和项目较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较大。但馆陶县是省级财政贫困县,资金缺口比较大,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扶持。

2、加大保护力度,建立运河申遗法制支撑

依照国家关于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出台大运河(邯郸)保护管理办法,使我市的大运河保护与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下载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遗主要做法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阳申遗宣传策划

    信息技术学院爱馨社区服务队 洛 阳 申 遗 活 动 策 划 信息技术学院爱馨社区服务队 信息技术学院爱馨社区服务队之洛阳申遗活动策划 一. 活动目的 : 弘扬中原文化 传承华夏......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摘要:韩国申遗项目有盗用中华文化的嫌疑,引发了国内关于中华文化的热议和反思。对比韩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和传承态度,国内的文化保护却显得单薄无......

    [纪实]中国书法申遗宣传片

    [纪实]中国书法申遗宣传片 searchsearchsearch北大书法所祝贺中国书法申遗成功 在国庆的欢乐气氛中,中国书法成功申遗的喜讯也从海外传来。为中国自豪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据......

    中国申遗成功项目一览

    中国申遗成功项目一览 中国申遗成功项目一览 物质遗产:(截至2014年共47项) 1987年 泰山、岱庙、灵岩寺(双重遗产) 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长城(文化遗产) 秦......

    中国书法申遗之我见5篇范文

    中国书法申遗之我见 我觉得中国书法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不申报,而让他人注册窃为己有,那无疑将是我们的悲哀,毕竟我们是书法的母......

    4-申遗热中的冷思考

    申遗热中的冷思考 特邀嘉宾: 张柏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云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 主场嘉宾: 高舜礼中国旅游报社社长 主持人: 陈......

    非遗传承汇报材料[★]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 ——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们学校作为区第八批非遗传承基地,内容是东关五猖庙会,五猖庙会是古镇东关......

    中医药学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申遗”

    中医药学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申遗”2006年元旦刚过,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主流媒体纷纷刊载中医药学“申遗”的有关消息。据报道,中国教育部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