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时间:2019-05-12 14: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篇: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保安员管理,维护校园安全,根据国务院《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保安服务公司派驻学校保安员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学校保安员要依法加强校园及周围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校园治安秩序。

第四条 学校保安员以派驻的保安服务公司管理为主,同时接受所在学校监督管理。公安机关负责指导监督。

第二章 保安员上岗条件

第五条 学校保安员要经公安机关严格政审,保安服务公司严格把关、择优聘用。学校保安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中国公民,男性,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在18 至55周岁,身体条件好的,可以到60周岁,初任年龄不超过50周岁;

(二)身体健康、无残疾;

(三)品行良好,无劣迹行为;

(四)无违法犯罪记录;

(五)无被吊销保安员证记录。

第六条 学校保安员上岗前须参加保安培训单位组织的培训,并经设区市公安机关考试成绩合格,取得保安员证后,方可正式上岗。

第七条 学校保安员须配备橡皮警棍、辣椒水、强光手电等必备防卫器械。

第三章 保安员工作职责

第八条 学校保安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出入校园人员的证件,登记出入的车辆和物品;

(二)在校园及其周围开展治安巡逻、守护、安全检查、报警监控;

(三)在上、放学时段维护校园出入口的治安和交通秩序;

(四)发现和制止发生在校园及其周围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应立即报警,1

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

(五)配合学校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治安灾害事故工作,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六)收集、报告校园及周围治安动态和信息;

(七)保安服务合同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章 保安员执勤规范

第九条 保安员上岗时,应着全省统一的保安制式服装,佩带全省统一的保安服务标志,携带必备防卫器械,严格按照保安服务业服务标准开展工作。

第十条 按时上下岗、交接班,在学校规定学生进校时间前20分钟到岗,放学20分钟后再按有关规定离岗,不迟到、早退、脱岗,不得在岗位上从事与工作无关的行为。

第十一条 在上课期间,应加强门卫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出,做好校园值守、巡查工作。

第十二条 上、放学时,应到学校出入口疏导车辆、人流,严密监控出入口周围动向,发现可疑情况,果断处置,并及时报告或报警,对正在发生的侵害师生的违法行为,迅速正确使用防卫器械予以制止。

第十三条 熟悉学校物防和技防设施配备,熟练使用消防器材和保安防卫器械,基本掌握应急处置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法。

第十四条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报警和监控设备,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巡视、处理,按规定留存监控影像资料、报警记录。

第十五条 文明执勤,言行规范,严禁下列行为:

(一)粗暴无礼、嬉戏打闹;

(二)滥用防卫器械;

(三)酒后上岗;

(四)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侮辱、殴打他人;

(五)扣押他人证件、财物;

(六)阻碍依法执行公务;

(七)参与追索债务、采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手段处置纠纷;

(八)删改或者扩散保安服务中形成的监控影像资料、报警记录;

(九)侵犯个人隐私或者泄露在保安服务中获知的国家秘密以及学校明确规定保密的信息;

(十)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保安员日常管理

第十六条 学校保安员要自觉接受、服从保安服务公司、学校和公安机关的监督管理,自觉遵守保安服务公司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保安服务公司要与学校签订规范的保安服务合同,明确规定服务的项目、内容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依法依合同开展保安服务。

第十八条 学校要为保安员从事保安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保安服务公司要为保安员依法办理社会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九条 保安服务公司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学校保安员纠察制度,派出纠察队伍定期不定期开展纠察工作。每年至少对学校保安员进行一次法律法规、保安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和预案演练。

第二十条 保安服务公司要与学校加强联系沟通,制定保安员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对保安员进行考核。学校要主动参与保安员管理,加强对保安员在岗履职情况监督、检查,及时向保安服务公司提供保安员日常表现情况。对维护学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等作出贡献的保安员,应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称职或者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的,要及时予以调整、解聘等处理。

第二篇:保安员仪容仪表暂行规定

保安员仪容仪表暂行规定

一、着装

1、除不宜或者不需要着装的情形外,在工作时间必须穿保安制服。因私外出时应着便装。

2、穿保安制服时,要按规定佩带保安标志,佩带工号牌。

3、保安制服不准与便服混穿,不同季节的保安制服不准混穿。

4、在驻勤单位除工作外,着装时可以不戴帽子。

5、穿保安制服应干净整洁,不准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歪戴帽子、穿拖鞋或赤足。

6、雨天、当班室外人员可穿雨衣、雨鞋。

7、爱护和妥善保管保安制服和保安标志。严禁将保安制服和保安标志变卖、赠送或借给他人。

二、仪表仪容

1、上岗值勤时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

2、男性保安不准留长发、大鬓角和胡须,女性保安发辫不得过肩。

3、不得染发、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化浓装、戴手饰。

三、形象

1、精神饱满,姿态良好,抬头挺胸。

2、当班时间不得哼歌、吹口哨,听收录机,看书报。

3、不随地吐痰,乱丢杂物。

四、礼节

1、着装遇见领导时行举手礼。

2、站岗、值勤交接班时相互行举手礼。

3、门岗有领导出入、车辆出入时行举手礼。

4、有事需要询问群众时行举手礼。

5、纠正违章时行举手礼。

6、受到领导接见、慰问、能及领导视察、检查工作时行举手礼。

7、参加外事活动与贵宾接触时行举手礼。

8、着装在大会上发言开始和结束时行举手礼。

9、接受颁奖时行举手礼。

10、在参加集会、大型活动奏国歌、升国旗时,要自行立正行注目礼。

11、对日常接触的上级领导可以不敬礼。

12、注意检查和保持仪容仪表,不得当众整理衣服。

第三篇: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校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条教学管理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学思想,把育人放在首位,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纪、面向未来”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精心计划、组织、调度、控制、监督和协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地利用和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条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校长领导下,逐级分工,各负其责。

第二章教学管理机构职责

第四条校级教学管理机构职责

一、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协助校长主持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凡属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提交校务会议决定。

二、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学指导和评议机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最高权威,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三、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管理学校教学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各教学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拟定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制订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及调整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制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各系、部的教学大纲、题库等建设。

(三)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负责审查开课计划,制定课程表、考试日程表、安排新生军训、学生见习和专业实习,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和搞好日常教学常规管理。

(四)管理学生学业成绩,处理学生考试舞弊及因成绩不及格而留级、退学事宜。搞好学生毕业证验证、发放工作。严格考场秩序,落实考试规则,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违章、舞弊学生。

(五)安排全校教学研究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六)负责师资建设工作。制定教师工作规范,建立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收集教师教学工作成绩考核资料,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七)统筹安排全校教室、实验室及其它有关教学行政方面的工作,管理教员休息室,调度教学力量和设施。

(八)负责全校教材、教参、讲义及教学资料的选用、编定、计划、订购、收发等

工作。

(九)制定电化教学计划,开好电教课,负责电化教学手段的研制和设备的维修及管理。

(十)负责全校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案件、大纲、试卷等的印制工作。

第五条系(部)是在校长领导和教务处业务指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学业务机构,其职责范围是:

(一)负责全系(部)的教学、科研、警务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负责制订本系(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工作规划,并就本系(部)的发展规模、专业方向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三)督促教研室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编写教材,编印参考资料或案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四)检查教学环节的落实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交流教学工作经验。

(五)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科研活动。

(六)做好本系(部)的行政、教务、后勤、保密等事务工作。搞好文书处理、立卷、归档工作。

(七)负责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八)完成校党委和校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六条学校根据社会和公安实际的需要设置专业,进行专业调整。专业设置与调整要遵循需要和可行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必要的办学条件、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第七条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应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安部的有关要求或规定,结合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第八条 学期(学年)校历由教务处制定,经校长批准执行。学校各系(部)根据校历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授课时数及各教学环节的周学时,配备任课教师,并在上一学期中期,按学校印制的有关表格填报,经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第九条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工作任务书制订学期授课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经系(部)批准后执行。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检查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督促教师按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第十条 课程表的编制要遵循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准确无误。课程表经教学副校长审核批准,于新学期上课前一周予以发放。课程表要保持稳定,不得擅自改动。局部的临时性变动须经系(部)主任和教务处批准;全校性的变动须经教学副校长批准。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

第十一条 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必修课、指定(或限定)选修课、任选课三种类型。

各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教师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教学大纲可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经系(部)、学校批准施行,也可参照使用国家教育部、公安部组织制订和推荐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与深度、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主要参考书目和必要的说明等。

第十二条 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发行管理工作。各门课程都有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在课前发给学生。尽量选用全国或公安部统编的教材,同时根据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要求,制订教材编写出版规划,建立教材编写、购置、保管、发放等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校内自编教材(讲义)教参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和省教委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十三条 课堂教学(含实验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行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制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四条 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各种实习(见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一律视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学生必须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原则上不得免修。考试不及格者,应予重修。各类实习和实践都要制订计划和大纲,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毕业论文一般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指导。

第十五条 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军事训练,并指定专人负责劳动和军训工作。生产劳动主要包括公益劳动及各种服务性劳动等。军事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内务管理教育、国防教育和军事化管理、条例等有关内容的教育。

第十六条 对学生按教学计划所修的课程和实习必须认真考核。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凡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按学期进行考核。所有的考试课程建立试题(卷)库,实行考教分离。公共外语课、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可与国家或省教委组织的水平考试结合起来进行。

第十七条 学生按要求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学生上课、实习、社会实践、军训等均实行考勤。缺课累计超过一门课程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核。

第十八条 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专业课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实战一体化。教学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十九条 保持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务处和系(部)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处理、协调教学计划实施过程随时发生的问题,纠正偏差,控制进程,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其它活动。师生严格遵守上课制度与课堂规则,遵守教学纪律,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

第二十条 强化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校;休学、停学与复学;退学和毕业等内容。学籍

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认真加以实施。

第五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立听课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校级领导、教务处、系(部)教学管理干部和教研室主任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听取任课教师汇报和学生意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状态,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第二十二条 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渠道,主要检查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情况。要制定教师育人规范和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全校性的教学检查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和各系(部)组织进行。教务处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

第二十三条 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学校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充实实验设备、积累图书资料、完善教学文件,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专业实验室、图书馆、电教中心、语音室、计算机房都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十四条 学校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积极地、及计划地开展各种评价工作,使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形成一种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把开展教学评价作为实现宏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十五条 学校围绕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制订学校的教学研究规划,做好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工作,做到经费、条件、研究人员三落实。鼓励支持个人或集体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边研究、边实践。教研室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

第二十六条 重视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制度化。对于在教学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奖励。对已经获奖的教学成果,大力宣传和推广,并落实有关奖励政策。对于违反教学纪律,造成教学事故者,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适当行政处分。

第六章 教师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系(部)和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把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配备到教学第一线担任主讲工作。同时,配好配齐实习课、设计课、实验课、答疑辅导的教师,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聘任或安排符合任职条件、具备任职资格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各级职务教师都应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完成规定数额的教学工作量。没有完成教学工作量者,不能获得教学工作的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 主讲教师一经聘任,保持稳定,聘任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主讲教师对

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负责。

第二十九条 明确各级职称、职务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思想表现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装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条 学校和系(部)有远期师资培训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有计划地培训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严谨治学的优良教风。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方法。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公安实践和社会实践。

第七章 教学档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 教学档案是教学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务处、系(部)、教研室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是:

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

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规划、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三、自编教、典型教案、试题、微机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CAI课件、电教片以及各种教学录音带和录相带等。

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日历、学期授课计划、典型经验报告、优秀毕业论文。

五、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实习计划和总结、毕业生质量调查等材料。

六、教学研究活动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教材和教学研究刊物。

七、各类教学管理软件及其它教学文件。

第三十二条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教务处和系(部)要有专人负责教学档案的归纳、整理和筛选,并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第四篇: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会计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等公办教育机构。民办学校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应当坚持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校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

第四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管理效益,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二章 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及其职责

第五条

学校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要设置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应设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总务主任、报账员、校产总管理员、部门管理员等为成员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要树立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为教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根据国家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三)办理本单位固定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以及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四)负责办理固定资产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报批手续;

(五)承办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申报手续;参与设备采购、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和基建竣工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 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与计价

第六条

固定资产范围: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课桌凳、学生床铺等),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第七条

固定资产分类:土地、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等十一大类。

(一)土地。指校园在用土地、劳动基地土地、闲置土地、农田、山地、茶地等。

(二)房屋及建筑物。指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房屋包括办公用房、仓库、职工生活用房、食堂用房、锅炉房等;建筑物包括道路、围墙、水塔、雕塑等;附属设施包括房屋、建筑物内的电梯、通讯线路、输电线路、水气管道等。

(三)通用设备。指锅炉、车床、电梯、泵等。

(四)专用设备。指警具、装订机、胶印机、复印机、灭火器、验钞机等。

(五)交通运输设备。指轿车、货车、客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六)电气设备。指变压器、电风扇、洗衣机、空调、冰箱等。

(七)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指计算机、电视机、DVD、VCD、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摄像机、远程教育接收播放设备等。

(八)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指自然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仪器。

(九)文艺体育设备。指音乐、美术、体育设备等。

(十)图书文物和陈列品。指学校购买的图书、资料、古玩、字画、纪念品、装饰品、展品、藏品等。

(十一)家具用具及其他。指办公桌、椅、课桌、凳、资料橱柜以及未能包括在上述各项内的固定资产。

第八条

固定资产的计价:

(一)调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附加费等计价。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三)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账。

(四)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证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五)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六)购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第四章 固定资产增减、租借、处置

第九条

固定资产增加:

新建的房屋建筑物,在房屋竣工后凭工程决算审计报告报核算中心作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以乡(镇)政府、村委会及村小组为法人,全额或部分投资购建的学校国有资产,按照婺办字[2005]15号文件精神,全部纳入学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范围,并由学校予以管理。学校收集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决算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报核算中心作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购置固定资产需按政府采购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并报教育体育局批准后执行。购置固定资产由总务处统一办理,经保管人员和使用部门人员共同验收后,填写一式三联的《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单》,连同购置发票送财务部门审核报账,并报核算中心作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自制、捐赠、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提供相应的资产价值证明材料报核算中心作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调拨(分配、重新分配),应填写一式五联的《固定资产调拨通知书》(附件2),办理好相关手续后,报核算中心作调整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第十条

固定资产的减少:

由于校园规划建设的需要或被鉴定为D类危房的校舍拆除,以及学校其他固定资产报废(报损)需经学校提出申请,总务处会同资产使用处室、有关专业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对拟报废、报损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填写一式三份的《固定资产报废(报损)报批单》(见附件3),报有关技术鉴定部门、教育体育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送核算中心作固定资产减少。

对外捐赠固定资产,需报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批或备案。

第十一条

学校报废(报损)、捐出、盘亏等减少的固定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第十二条

固定资产出借。固定资产原则上禁止借给外单位或私人使用,确因工作需要临时借用的,应经校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如在借出期间,借用单位或个人把借用的固定资产损坏,应按损坏程度进行赔偿。对大宗固定资产出借,需报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国资办批准同意。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出租。学校闲置的或自己无法经营的资产,如店面、房屋、已撤并的教学点校舍、食堂、农田、山地、山林、茶地、果园、山塘、水库等,如果出租或委托经营,需按婺办字[2005]15号文件精神办理,报教育主管部门、国资办批准,按规定程序,通过公开竞租的方式出租资产。第十四条

固定资产处置。学校转让、出售资产,应向教育主管部门、国资办报告,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

第十五条

按婺办字[2005]15号文件,各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和处置资产所得的收入(如出租收入、出售收入、报废损残值变价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资金管理,在不跨乡(镇)的原则下归学校使用。

第五章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

第十六条

固定资产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总保管员和财务人员至少每年对账一次。终了前,总保管员和分保管、分保管和固定资产使用人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应填写《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做到账、卡、物相符。

第六章 固定资产账务管理

第十七条

总保管员应设置固定资产总账、总分类账、使用部门明细账簿和固定资产登记卡片,报账员应使用固定资产软件进行资产管理。

第十八条

核算中心应设置固定资产总账、总分类账,报账员每年12月末将年内清查后结果报中心记账,做到账物相符。

第十九条

分保管员或使用部门应设置本部门固定资产分类明细账簿,并按类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卡片。

第七章 固定资产管理监督

第二十条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特别要加强对闲置资产、荒芜学农基地的管理,确保资产被占用或侵占拍卖。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第二十一条

教育体育局计财股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与监督工作,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购置、租借、增减、盘存、账务、管理等实施督查、考核、处理违规行为。电教站、校建办、勤办等相关股室配合计财股做好固定资产的购建、调拨、报损等工作。逐步建立内部自律、外部稽审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体制。为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当年学校综合评估中财务部分、或校建部分、或电教部分得零分:

(一)由于管理不善或不力,导致资产流失、或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资产的处置、租赁等不按规定程序办理的。

(三)新建或购置的资产不能按时交付使用或闲置不用等,导致资源浪费或损失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学校应根据本暂行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由县教育体育局计财股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暂行规定自下文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福建省村级组织工作暂行规定范文

福建省村级组织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协调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使村级组织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现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福建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试行)》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制订本规定。

第二章 村级组织

第二条

村级组织是指村党组织(含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下同)、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会、团支部(含团总支、团委,下同)、妇代会、民兵营(连)等。

第三条

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的可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或党员人数虽不足50名,但村办企业具备成立党支部条件的村,因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根据工作需要,经县级地方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村党委受乡(镇)党委领导。

第四条

全面推行“两推一选”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并不断加以规范和完善。有计划地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村挂职、任职,选调大专以上优秀毕业生到村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应及时充实到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对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可以通过选调、异村交流、下派等形式,配齐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第五条

村党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三)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工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障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四)搞好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五)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六)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和新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接受乡(镇)、村党组织的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具体名额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由村民依照《福建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后应及时换届选举,成员可连选连任。有关选举步骤、程序和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召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工作;

(二)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

(三)建立、健全开展自治活动的各项制度;

(四)编制并组织实施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计划;

(五)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河滩、水面、山林、水利设施和其他财产,管理本村财务。

(六)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七)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八)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和政策,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督促村民遵守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九)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组织健康文化体育活动,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十)依法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际、村民、民族团结和家庭和睦;

(十一)协助人民政府搞好社会治安,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十二)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七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具有社区性、综合性特点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担负着发挥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和兴办企业等职能。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村工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营(连)等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村办企业职工、青年、妇女、民兵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教育引导和团结带领群众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维护农村稳定的任务。

第三章 村务决策

第八条

村务实行民主决策。凡村重大事务决策,村党组织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进行民主决策。村务决策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村重大事务决策的初步方案由村党组织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召开党员大会研究讨论,其他村级组织提出的,必须经村党组织研究同意;

(二)召开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决定,联席会议由村党组织书记召集和主持。

(三)须依法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事项,原则上先在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讨论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第九条

村重大事务包括

(一)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营(连)等班子成员以及村计生、文书、财会等其他干部的拟任人选;

(三)由村财支付的村干部补贴的发放;

(四)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和建设招标承包方案,村经济实体、集体土地、山林等的招标承包经营;

(五)学校、道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和建设招标承包方案;

(六)村庄规划,宅基地的使用和分配;

(七)乡统筹、村提留的收缴和使用;

(八)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分配和使用;

(九)村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十)村民普遍关心和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村党组织委员会议议事规则

(一)村党组织委员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以随时召开;

(二)凡属村党组织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讨论决定,以党组织委员过半数同意为有效;须上报级党委批准的,要按程序报批;

(三)村党组织委员会议的议题一般包括以下方面: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研究制定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的方针办法;研究本村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思路;研究事关全村各项事业发展、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研究培养、发展党员工作方面的问题;研究协调工会、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营(连)等群体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等。

第十一条

党员大会议事规则

(一)党员大会由村党组织负责组织,党组织书记主持,一般每三个月召开一次,具体召开时间根据需要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推迟举行;

(二)党员大会由全体党员参加,召开党员大会时,参会党员必须超过应到会党员的半数。

(三)党员大会在研究讨论党务、村务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党员的意见,又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对讨论事项作出决定;

(四)党员大会讨论决定以应到会党员过半数同意方为有效,所作的决定不得违背党内规章及法律法 规。

第十二条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会议的召开由村民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或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

(一)审议决定本村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听取并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村财务收支计划和执行情况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三)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四)罢免和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审议批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辞职申请;

(五)撤销或者改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应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村三分之二以上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讨论具体事项,也可以将方案印发全体村民征求意见,由村民投票决定。村民会议的决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会议授权,讨论决定村内属于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但罢免、补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和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事项除外。

村民代表必须是本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参政议政能力和政策水平,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主持正义,能密切联系群众,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村民代表的名额及产生按《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居委会组织法〉办法》执行。

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

(一)村民代表会议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委员会主任主持,至少每三个月举行一次,特殊情况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所作出的决定应当经全体村民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问题,必须坚持村民自治、依法办事、集体利益服务国家利益、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凡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事项,要及时以公示、公告或广播、电视等形式向全体村民公开,全体村民必须贯彻执行,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

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事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第十三条

村党组织要把上级的指示、工作任务和政策及时传达给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村级组织,加强工作领导与指导;村民委员人和其他村级组织要把重大的工作情况经常向党组织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村务管理

第十四条

村财务管理。严格按照《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执行。

第十五条

农民承担费用收取和管理

(一)农民承担费用是指农民除缴纳税金、完成国家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法律、法规所承担的村提留、乡(镇)统筹;

(二)村提留、乡(镇)统筹按农民人均比例提取。向农民提取的村提留,不得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收入的3%;乡(镇)统筹,不得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提取村提留和乡(镇)统筹费用时,应开具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收款票据;

(三)在农村税费改革地区和在农村全面推选税费改革后,有关农村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按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集资兴办村公益事业的管理。修建村道路、发展水、电设施和教育、卫生、农田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必须遵循减轻农民负担、量力而行和尊重多数人意见以及经上级审批的原则。对筹集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独立核算,并随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开。

第十七条

印章管理。村党级织印章由党组织指定专人管理;村民委员会印章的保管人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提名,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决定。其他人不得管理印章。对印章的管理使用,实行审批和备案制度。日常工作需要盖党组织章的,须经村党组织书记同意;盖村民委员会公章的,须经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意;重大事项需要盖章的,须由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研究同意;凡涉及贷款、承包、对外签订合同等重大事项需使用印章时,必须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经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后方可使用。管章人员要做好印章使用的记录备查。对不经批准擅自盖章或私自收取费用的,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管章人员的责任。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上一届村民委员会应在10天内向本届村民委员会移交印章。拒不移交村民委员会印章的,由制发机关负责追缴,并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

票据管理。票据由村会计统一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任何村干部不得私自拿取票据特别是收款票据。村干部因收款需要领取收款票据,要办理手续,实行登记备查制度,收取的款项要及时上缴村财务,并核销票据。收费工作完成后,要及时把尚未使用的收款票据缴交村会计,办理核销手续。

第十九条

档案管理。要指定专人管理本村文书档案、财务档案、村务公开档案以及各种会议记录。管理人员要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在存档期限内,妥善保管好档案,注意防盗、防火、防鼠、防潮、防尘等。管理人员更换后,应及时做好档案交接工作。

第五章 村务公开

第二十条

村成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村党组织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村民委员会主任为副组长。

第二十一条

村务公开主要内容

(一)村集体财务收支:村财务计划及执行情况,各项收入和支出,收益分配,固定资产购置,基本建设投资,债权债务等。

(二)村干部管理: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各类福利性、分配性收入和民主评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奖惩情况;

(三)计划生育:当年按政策生育对象的名单,人口增减,政策奖励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对象、数额等情况;

(四)企业(耕地和山林等)承包:村集体企业的经营、承包、租赁、出售、转让及费用的收缴;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耕地、养殖水面、果园、鱼塘、林地以及“四荒”地发包(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经济资源的开发等情况;

(五)工程招标投标:村道路、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等工程的筹资、招投标结果及工程建设等情况;

(六)宅基地分配及土地征用补偿:宅基地规划、申报、分配方案等情况;被征用土地的位置、面积、补偿标准与款项及分配使用、土地登记发证等情况。

(七)义务工摊派及农民负担:村公益事业建设筹款筹劳情况;乡统筹、村提留款的数额、上解,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数额,生产性水费、电费的收缴情况;上级有关部门的涉农收费项目及标准等情况;

(八)优抚、福利和救济工作:优抚对象和五保户的保障,包括筹资筹劳、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灾歉减免的分配与落实;国家扶贫、农业开发、抢险、防汛、移民等款物使用情况;社会救济救灾、扶贫、助残等款物的接受、分配、发放等情况;

(九)党务工作:村党组织的任期目标、责任和重大决策,党员大会的重要决议,发展党员,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挂钩联系群众、扶贫帮困等情况;村后备干部的培养、使用情况;

(十)其它:村民质询或意见的答复和办理情况,村民要求公开的其它事项。

第二十二条

村务公开主要形式

(一)在群众聚居、方便观看阅览的地方设立固定公开栏公开。

(二)在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

(三)通过有线电视、广播、电子触摸屏等媒体公开;

(四)发放入户通知单、明白卡、小册子;

(五)实行片区集中公开,便于互相比较、监督。

第二十三条

村务公开程序。按照提议--审查--确定--公开--建档的程序进行。

(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近期村民的意见要求,作出公开工作的提议;村民委员会按照领导小组的提议制作具体的公开内容清单;

(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查;

(三)公开内容审查通过后,经村务监督小组组长签字,以村民委员会名义公布;党务工作以村党组织名义公布;

(四)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村务公开工作档案,及时整理归档公开资料;村务公开档案要真实、完整、规范,保存期限与村财务帐薄相同。

第二十四条

村务公开时间要求。除涉及需长期公开的事务外,其他公开内容可分为性、常规性、临时性、即时性四种。

(一)性公开内容包括: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村干部的考核、考评、民主评议,以及其他为执行时间的事项;性公开内容在确定或评议后半个月期限内予以公开,每年至少公开一次;

(二)常规性公开内容包括:村集体财务收支、计划生育、农民负担,村干部管理,村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党建工作情况以及其他例行的工作;常规性公开内容按季公开,每季度的首月15日为全省村务公开日,村集体财务情况的公开时间要求按《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临时性公开内容包括:企业(山林、耕地)承包、工程招投标、宅基地分配、优抚和救济款物发放等情况,这些事务在确定后半个月期限内予以公开;

(四)即时性公开内容包括:各种难以预计的事务、特殊情况以及村民反映强烈、要求尽快公开的事务,要按规定的程序随时公开。

第二十五条

加强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督查。县(市、区)、乡(镇)每年至少要对各村的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纠正。乡(镇)要设立举报电话和意见箱,每月确定一天为接访日,随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认真加以解决。乡(镇)农业经管部门要建立村级财务月审核和村集体资产年审计制度,每季度要向村民公布一次财务审核情况,年审计结果要形成实事求是、定性明确、一村一份的审计报告,向各村通报,向村民公开。各村要注意收集村民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时提出补充或整改意见向村民公布,并向反映者反馈。

第六章 村务监督

第二十六条

建立村务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本村村务。监督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应在本村的村民代表、本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代表等对象中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小组成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其主要职责:督促村民委员会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各项制度;检查、督促村民委员会落实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反映村民合理的意见、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检查、督促村务公开以及财务活动情况,协助开展村集体财务审计;反映村民的合理意见、建议,督促村民委员会及时办理。

第二十七条

各村要在方便群众投诉的地方设立意见箱,由专(兼)职办事员负责管理,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及时给予答复。有条件的村可以设立举报电话,实行每月定期安排一天时间作为群众“村务咨询日”,解答群众的提问。

第二十八条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党员和村民对村级组织工作进行评议,一般每年一次,结合年终考核或总结时进行,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加强村级组织的工作。同时,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村级组织要主动接受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促进村级组织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十九条

收取税费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村干部按有关规定向村民合理收取费税时,应使用有关机关统一印制的专用发票,发票必须加盖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组织印章和收款人私章,方为有效,否则,村民可拒绝缴交。

第七章 村干部教育管理

第三十条

村干部主要指村党组织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村主干是指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

第三十一条

村干部职数。要根据村落分布、人口数量、党员数量、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作需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确定享受固定补贴村干部的职数。原则上,1000人以下的村,村干部3-5人;1001到3000人的村,村干部5-7人;3001-5000的村安排7-9人;人口超过5000人,自然村落分散,经济比较 发达的可适当增加1-2人,最多不超过11人,并需报县(市、区)委组织部批准。

实行村干部交叉兼职。村干部文化、年龄、结构,按有关规定执行。每个村至少要有一名女干部。

要大力选拔村工会、团支部、妇代会和民营(连)等组织负责人进入村“两委”;也可由年轻的村“两委”成员兼任村工会、团支部、妇代会和民兵营(连)等组织负责人。

村一般不自聘干部。确因工作需要,自聘计生管理员、文书、财会人员的,应经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及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并报乡(镇)党委备案。

第三十二条

村干部选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村干部。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选任要以“思想品质好,有经济头脑和文化法律知识,勤政廉政,能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民服务”为标准,特别要配齐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驾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力。要引导地民把那些“有能力、有事业心、有科学文化水平,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人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特别是选好村民委员会主任。

第三十三条

村干部补贴。村干部(含村自聘的计生管理员、文书、财务人员等)补贴按照《关于加强村级干部补贴管理的若干规定》(闽委组[1998]通字1号)执行。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村干部补贴的具体形式、标准。从村财中支付的,应由村党组织会同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民收入状况,及村干部完成目标任务、履行工作职责、考核情况,提出标准数额,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随意在村财中开支村干部的补贴。有从村财中支付村干部误工补贴、奖励津贴的,也应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

第三十四条

村干部教育培训。村干部学习教育由村党组织负责,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内容主要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等,特别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村干部要主动参加县(市、区)、乡(镇)组织的有关培训班学习,自觉参加农函大、农广校以及有关大、中专班学历教育,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县、乡两级党委要根据农民和农村特点,妥善安排时间,对村干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培训。县级党委主要负责村主干的教育培训,每年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0天,重点放在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村务管理水平、政策法制水平、适用技术水平上,尤其对新当选的村主干,要优先安排。村级其他干部的培训由乡(镇)党委负责,每年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按各自从事的不同业务工作分类安排,重点提高业务知识、相关法律知识、适用科技知识水平。

第三十五条

村干部管理

(一)分工负责制度:村干部的分工由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工作需要和每个干部的素质状况,统筹考虑,确定分工,并报乡(镇)党委、政府备案;

(二)集体办公制度:村干部既工分工,又要合作,每周集中1-2天时间办公,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本村村务。非办公时间要轮流值班,做到“有人管事”;

(三)请假制度:村干部因私外出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村主干向乡(镇)党委请假,村其他干部向村党组织请假。

(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在离任时,由乡(镇)以上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对其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开;

(五)责任追究制度:(1)村干部在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和要求,造成工作失误,损害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究其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或相关责任;触犯刑律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责任追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办事不公,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的;违反村级事务决策程序,擅自作出决策,造成不良后果的;村务管理混乱,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的;违反财务管理规定,造成村集体资产、资金损失或流失的;乱集资、乱摊派,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本人违反计划生育或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不能完成,造成人口失控;对村民提出的正当要求,能够解决不解决或久拖不决的;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按时完成的;违反规定发展党员的;违反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规定的;闹不团结,作风欠民主,工作方法简单,影响村内工作正常开展的;违反规定使用印章的,其它失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3)责任追究的程序:村干部工作失职需要实行责任追究的,根据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给予教育、诫勉、调整、降职、罢免、撤职等;违反党纪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处理决定应送达村干部本人及所在党组 织。

第三十六条

村干部的评议。建立健全党员、村民代表评议村干部制度。每年底由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共同召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干部工作汇报,由与会人员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对每位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评议结果当场宣布。考评结果与其误工补贴及奖惩挂钩。

第三十七条

村干部的免职、辞职与罢免。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引发涉农案件、计划外超生或者连续六个月以上不参加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工作的,按照有关党纪法规分别予以组织调整或按程序进行罢免,并报上级党委、政府备案。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要求辞职的,应当书面向村党组织提出申请,同村党组织向乡(镇)党委报告,乡(镇)党委负责审批。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求辞职的,应当书面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应当在一个月内相应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报上一级党委、政府备案。

第八章 党员队伍建设

第三十八条

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由乡(镇),村两级共同负责。重点抓好50岁以下党员的教育培训。围绕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的目标展开,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重点提高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本领。对50岁以上的老党员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排解矛盾纠纷、监督村务等能力,创造条件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

第三十九条

党员教育

(一)主要内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形势任务和党的农村政策;科学文化、农村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

(二)主要形式和方法:组织党员参加县(市、区)、乡(镇)党校轮训;每季度给党员上一次党课,每年根据党员的实际确定岗位目标,并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围绕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双带双创”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党员电化教育。

第四十条

党员管理

(一)基本任务: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组织党员参加党的活动,严格党员组织关系和党籍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主要方法和途径: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搞好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流动党员管理:对外出流动党员登记造册,指定支部成员与其保持联系,帮助流动党员向乡(镇)党委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对长期(6个月以上)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固定地点的党员,应转移正式组织关系;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且有3名以上党员的,可通过建立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进行管理;

(四)党费收缴:收缴党费要发放党费证,及时登记,做到按时、足额;党费收缴具体工作由支部组织委员负责,每季度末上缴乡(镇)党委一次,不得私自挪用;党员凭党费证每月一次交纳党费,遇特殊情况,经党组织同意,党员可委托亲属或其他党员代为交纳或补交党费,但补交党费的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党费的,按自行脱党处理。

第四十一条

发展党员

(一)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老、文化程度偏低、妇女偏少的问题,注意发展生产一线的青年和妇女党员,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

(二)全面推行发展党员测评制、公示制和票决制。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要采取民主推荐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在吸收预备党员之前,要将发展对象及培养考察情况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在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上,要采取票决的形式进行表决,充分发所党内民主;

(三)县(市、区)委组织部门要建立发展党员预审制,把好入党手续关,保证新党员质量。要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四)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每个村保持3名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具体常数可根据各村人口数量确定。

第四十二条

党员活动室

(一)每个村组织设立党员活动室,供党员学习、开会、阅览报刊等;

(二)党员活动室一般要有:党旗、誓词、党员权利、党员义务;农村党组织主要职责;村党组织任期目标;村党组织六项基本制度;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目标要求;党员学习园地;荣誉栏(有条件的村可专门设立荣誉室);

(三)党员活动室布置要庄重严肃,摆放整齐,整洁大方。第四十三条

处置不合格党员

(一)不合格党员的界定。不合格党员主要是指那些丧失了共产主义信念,革命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的人;

(二)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原则。处置不合格党员,要采取“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方针,在民主评议、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对不合格党员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劝其退党、党内除名、限期改正等形式作出处理;

(三)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1)村党组织指派专人对在民主评议中初定的不合格党员的主要问题进行核实,并整理成综合性写实材料;材料内容一般包括:党员简况、主要问题、评议意见、本人态度等;(2)村党组织依照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政策界限,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并听取被处置对象的意见;(3)召开党员大会,讨论村党组织提出的初步处理意见;(4)村党组织将党员大会通过的处置决定、核实材料一并报送上级党委审批。上级党委要认真审查村党组织的上报材料,经过充分讨论后作出决定;(5)村党组织收到上有党委批复文件后,要及时与被处置对象谈话,转告上级党和的审批意见,做好思想工作;之后,召开党员大会,宣布上级党委的决定。

第九章 村民教育管理

第四十四条

加强村民教育管理是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共同责任。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组织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既要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教育,又要重点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强化奉献意识和集体观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履行应尽义务,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对生活困难的,村级组织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扶。

第四十五条

各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村民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督促村民遵守,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要遵循合法性、适应性、时效性、民主性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干部管理、村庄规划、土地管理、生产服务、财务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赡养老人、计划生育等。

《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一经制定,全体村民必须遵守。坚持有约必依、执约必严、违约必究的原则,确保《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的有效执行。《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全体村民执行。各村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应报县(市、区)民政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由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负责实施。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由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负责解释。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下载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中小学校幼儿园保安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

    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 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学校档案是指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

    XX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5篇范文)

    中乡政发„2011‟4号关于印发《XX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安全管理工 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村、部门、各中小学校: 《XX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已经乡党委 政府研......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学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流动党员的管......

    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土地管理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科学技术档......

    山东省护卫队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山东省护卫队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经济民警体制改革后的护卫队伍建设工作,规范全省护卫队建设,不断提高护卫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我省护卫队伍建设工作......

    弥渡县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弥渡县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维护宗教和顺以及正常的生产、......

    厦门市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发布单位】81308 【发布文号】厦府[1990]综103号 【发布日期】1990-06-06 【生效日期】1990-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厦门市退......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案件卷宗归档,保障审(执)结案件卷宗保管安全,准确掌握各业务部门办理案件情况,有效地保护和利用......